吃多少饅頭是什麼諺語
❶ 一百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爭;小僧三人份一個,大小和尚各幾個假設法
我國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演算法統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題:
一百饅頭一百僧,
大僧三個更無爭,
小僧三人分一個,
大小和尚各幾丁?"
如果譯成白話文,其意思是:有100個和尚分100隻饅頭,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隻,小和尚3人分一隻,試問大、小和尚各有幾人?
方法一,用方程
設大和尚有x人,則小和尚有(100-x)人,根據題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雞兔同籠法:
(1)假設100人全是大和尚,應吃饅頭多少個?
3×100=300(個).
(2)這樣多吃了幾個呢?
300-100=200(個).
(3)為什麼多吃了200個呢?這是因為把小和尚當成大和尚.那麼把小和尚當成大和尚時,每個小和尚多算了幾個饅頭?
3-1/3=8/3
(4)每個小和尚多算了8/3個饅頭,一共多算了200個,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組法:
由於大和尚一人分3隻饅頭,小和尚3人分一隻饅頭.我們可以把3個小和尚與1個大和尚編為一組,這樣每組4個和尚剛好分4個饅頭,那麼100個和尚總共分為100÷(3+1)=25組,因為每組有1個大和尚,所以有25個大和尚;又因為每組有3個小和尚,所以有25×3=75個小和尚這是《直指演算法統宗》里的解法,原話是:"置僧一百為實,以三一並得四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個."所謂"實"便是"被除數","法"便是"除數".列式就是:
100÷(3+1)=25,100-25=75.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❷ 饅頭有數客有數啥意思啊
常用俗語。比喻一個人有一個位置,沒有多餘的。要一視同仁,平均分攤。
❸ 臘月二十九有哪些民俗諺語
臘月二十九的民俗諺語:
1、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自古民間就有這樣的習俗。按老理兒從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饅頭和炒菜,諧音聽起來像「爭吵」,因此就在這一天把年後幾天吃的饅頭、花饃提前准備好。
這蒸饅頭在過去可不是隨隨便便地做,而是得精心准備。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鄉親或是鄰居交換的,所以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這樣才有面子,才吉利。
2、大月貼倒酉
大月三十天,臘月二十九是小除夕,這一天是除舊歲的日子,也是一年收尾的日子,人們貼春聯慶賀新年,農民家庭在櫃子或糧食缸上也要貼福字,就是要把一年的財氣封住,但是也不能封嚴,以防來年財氣灌入,所以就在缸上倒貼福字,寓意守住財運,來年五穀豐登。
3、小月守一宿
小月的話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這一天是要守歲的,傳說古代有種怪獸,每到除夕之夜就來到人間,趁著人們熟睡,把不好的東西帶給人類,但是這種怪獸怕光,人們點燈它就不敢來了,所以人們到了除夕就點上燈守歲,稱作「小月守一宿」。
臘月二十三到三十的諺語
1、二十三,糖瓜粘
2、二十四,掃房子
3、二十五,磨豆腐
4、二十六,去割肉
5、二十七,宰公雞
6、二十八,把面發
7、二十九,蒸饅頭
8、三十晚上,熬一宿
❹ 180個饅頭,100個和尚吃,大和尚每人吃三個,小和尚每人吃一個,大小和尚各有幾個饅頭
大小和尚的饅頭的比三比一,大和尚是180乘四分之三等於135,小和尚是180乘四分之一是45個。
❺ 一百個和尚吃一百個饅頭。大和尚一人吃四個,小和尚四人吃一個。問大小和尚各有多少個(要求算術解)
一百個和尚吃一百個饅頭。大和尚一人吃四個,小和尚四人吃一個。問大小和尚各有多少個?(要求算術解)
4x+y/4=100 (1)
x+y=100 (2)
-------------------
由(2)得
x=100-y
代入(1)式得
4(100-y)+y/4=100
解
400-4y+y/4=100
1600-16y+y=400
1600-15y=400
y=1200/15
y=80
代入(2)得x=20
即大和尚20人,吃80個饅頭;小和尚80人,吃20個饅頭
❻ 流行語「吃饅頭「什麼意思
不知道你是不是說的5個饅頭:
一、第一個饅頭
A.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裡,發現農夫家裡一無所有。感動得熱淚盈眶,長跪不起。此後,他身懷感恩,把愛帶給他所遇到的需要幫助的人。
B.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裡,發現農夫家裡擺著很多好吃的。感恩很快被憤怒替代。他舉刀殺了農夫,因為,他發現農夫還有那麼多沒有給他。
思考1:同樣的行為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看到自己得到的,會感恩;看到自己沒有得到的,會仇恨。
思考2:救人命的是農夫奉獻的饅頭和水,與農夫自身擁有的並無關系。但現實的教育,更注重農夫一無所有情況下的慷慨,那意味著更高尚。這不自然改變了人們心中的標准和預期。實際上,愛心存在於生活的每一點,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每個人都可以獻愛心,而不是期待一個像A農夫那樣的人出現。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每個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的人。
思考3:感恩或者仇恨,往往都由一些細節決定而非本質決定。從本質上看,A和B兩種情況下,結果都應該是感恩的。但只有正常而理性的人才能在兩種情況下都保持同樣的感恩心態。
思考4:在感恩和仇恨之外,是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心態存在?
二 . 第二個饅頭
A.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但後來,人們發現這個被救者是個被通緝的貪官。於是,很多人仇恨農夫,認為他助紂為虐。
B.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但後來,人們發現這個被救者是個曾經多次助人的善人。於是,很多人稱贊農夫做了一件大功德事。
思考1:當救人於難要視身份救人,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標准決定應該救什麼人,應該不救什麼人。於是,很多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見什麼人都不救了。
思考2:如果人們在兩種情況下,都能對農夫身懷敬意,愛心或會茁壯成長。反之,則在勢利、戒心等等的影響下,愛心會喪失。
三、第三個饅頭
A.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這位農夫,指著另外一個農夫的家說:「看,那家就是曾施捨饅頭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飢餓者艱難地走到那個農夫家門口,農夫開開門,抱歉地說:「我沒有吃的了。」於是,全村的人都仇恨這位農夫,而沒有人指責那位從來不幫人的農夫。
B.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這位農夫,指著另外一個農夫的家說:「看,那家就是曾施捨饅頭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飢餓者艱難地走到那個農夫家門口,農夫開開門,說:「我只有半個饅頭了。」於是,全村的人都鄙視這位農夫,而沒有人指責那位從來不幫人的農夫。
思考1:對於有愛心者,人們的標准會不由自由地抬高。
思考2:對於自私者,人們對把期望值降低到最小,因而也不會失望。
思考3:超道德是驅逐愛心的強大力量,直到所有的人在面對飢餓者時都關上家門。
四、第四個饅頭
A.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裡,發現農夫家裡一無所有。感動得熱淚盈眶,長跪不起。此後,他身懷感恩,把愛帶給他所遇到的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對於農夫的任何行為,他都不問善惡,全力支持。農夫失去鏡子,認為自己一切都是對的。後來,因犯大錯破產。
B.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裡,發現農夫家裡一無所有。感動得熱淚盈眶,長跪不起。此後,他身懷感恩,把愛帶給他所遇到的需要幫助的人。但是,對於農夫的行為,支持其善,直言其錯,農夫辛勤耕耘,並不斷改進,漸漸興旺,廣施愛心。
思考1:感恩的方式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思考2:正常的思維什麼時候都要保持,直言、批評往往是更好的方式。
思考3:其實,吃完饅頭、喝碗水後,轉身離開,也是一種感恩。很多時候,幫助人的人,只是懷著一顆平和、感恩的心在做,並不刻意希望得到贊美或者回報。
五、第五個饅頭
A.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村裡人逢人見到農夫就誇他,做了一件善事。後來,即使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農夫也主動伸手相助。
B.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農夫家。農夫給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飢餓者得救了。有人懷疑農夫作秀,甚至懷疑這個飢餓者就是農夫自己找人扮演的。於是,農夫遇到求助者,就躲得遠遠的,恐怕再遭詆毀。
思考1:贊美或者詆毀,往往會影響一些人的行為,一些心智不夠成熟者的行為。
思考2:如果祈求某種行為得到一致的評價,只會讓自己走火入魔。
思考3:遇到詆毀就逃避的人,永遠只能當懦夫。
思考4:農夫應該迅速忘記那個饅頭和那碗水,並忘掉人們所說的,平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做一個快樂的農夫。
❼ 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一個人吃3個,小和尚3人吃一個。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這樣想:
1、大和尚一人吃3個,而小和尚1人吃1/3個,大小和尚相差(3-1/3)個。這是解題的關鍵。
2、假設全部是大和尚,就應該吃(100×3)個饅頭,這里多出(300-100=200)個饅頭,是因為把小和尚算成了大和尚了。每多算一個大和尚就多出(3-1/3)個饅頭,看200里有多少個(3-1/3)就有幾個小和尚。
3、小和尚:(3×100-100)÷(3-1/3)=75(個)
4、大和尚:100-75=25(個)
❽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內;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這幾句話如何解釋
土饅頭指的是墳墓,餡草指的是人。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意思是城裡的人死後也要都埋到城外,一人一個墳墓,有什麼區別呢?是王梵志的詩,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深入了解下。
❾ 東北有一句話說"別拿饅頭不當干糧"是什麼意思,典故是什麼
跟 別拿村長不當幹部 是一個意思,大概就是 村長的官很小很小,但是也是個官。
因為在以前主食裡面,米飯是最好的,窮人家都吃饅頭之類的粗糧,所以說饅頭不好,但是也是干糧(主食)。
哈哈 文化不高,不知道表達清楚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