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怎麼分多少世
① 宋氏家族詳細介紹!求各位大俠救急啊!
宋藹齡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門人,卻在民國官府里沒有任何公職,一生深居簡出,行蹤隱秘。然而,她無形的權勢顯赫過人,連唯我獨尊的蔣介石對她也得彬彬有禮,和顏悅色。她因推動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蔣、宋聯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榮;又因投機證券股市、倒騰軍用物資,涉及貪污大案,而被人發奸擿伏,聲名狼藉。
下文摘自楊者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藹齡》。
宋藹齡一生中最大的傑作,是成功地策劃並撮合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從而將蔣介石的軍力與宋氏家族的財力和英美背景徹底融合起來,為創立蔣家王朝與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礎。
宋藹齡認為,盡管在蔣宋聯姻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當事人宋美齡與蔣介石,只要他們二人,一個有情,一個有意,決心下定,意志堅決,何愁這件美事不得成功。
於是,宋藹齡充當「紅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勸小妹宋美齡如何接受蔣介石的問題。首先,藹齡告訴美齡,蔣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揚海內外的革命將領,而且是當今中國最有實力、最有前途的國民黨領袖人物,說他是一位東方的拿破崙式人物,是一點也不誇張的。能夠成為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謂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藹齡為美齡分析當今中國政壇的形勢,認為蔣介石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嫁給蔣介石,即成為中國的第一夫人。這樣,美齡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才華,幫助蔣介石治理中國。所謂江山美人,更為可貴。再次,藹齡告訴美齡,我們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為孔祥熙,一為孫中山,都是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單影孤,隻身一人。論才學,小妹絕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論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勝從前。如果小妹放著英雄偉人不嫁,錯過第一夫人不當,豈不可惜了小妹當年的一番理想與抱負,也有負宋氏家族的高貴門第。第四,至於蔣介石已是有婦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藹齡認為這不應成為蔣宋聯姻的障礙,婚約是人訂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鈴解鈴,本不是難事,況且蔣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的平民村婦,想來要蔣介石休掉她們,不會多麼為難。至於說到蔣介石的宗教信仰問題,想來他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會在江山美人與宗教信仰之間舍本逐未的。對於傳言中有關蔣介石的種種風流韻事,宋藹齡亦有精闢的見解,她解釋說:彼一時,此一時也!當蔣介石流落上海灘上,對革命悲觀失望,自然難免產生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蔣一旦成為革命領袖和偉人,他自然要處處小心謹慎,自尊自愛,為人師表,何況有小妹這樣的美貌、能幹而又高貴的夫人在一旁襄助與管束,不怕他不收韁勒馬,重塑形象。第五,藹齡極力鼓勵美齡,一旦蔣宋聯姻成功,這就將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轟動效應的世紀性婚姻之一,蔣宋兩個顯赫家族的結合,將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它對宋氏家族的影響,更是無法測度。藹齡反復鼓勵美齡,一旦與蔣結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寶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蔣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極因素,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勇敢地負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無疑,藹齡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門人,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宣傳鼓動家。她抓住宋美齡希望出人頭地的虛榮心,以及少女時期的種種夢想,極力進行渲染,終於使宋美齡就範,意識到唯有蔣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選擇。
在說服了美齡之後,宋藹齡的第二步計劃是向蔣介石進攻。當然,蔣介石垂涎美齡已久,對於他是無須說服的。問題的關鍵是讓他如何接受自己條件。這就是,他如果想與宋氏家族聯姻,第一必須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須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須保證使孔樣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能夠在未來的政府中佔有關鍵性重要崗位。要讓蔣介石能完全接受這樣的價碼,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當宋藹齡在絞盡腦汁設計定策的時候,寧漢對立發生,宋氏家族成為寧漢雙方爭奪的重要目標,一時身價奇高。此時,蔣介石搶先與宋氏家族的掌門人、大師姐宋藹齡接上了關系。他們始有九江會晤,繼而蔣又無條件地接受宋開出的全部價碼,這樣蔣宋聯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後,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鴻雁傳書,信使往返,儼然一對難舍難分的戀人。宋美齡稱蔣介石為「親愛的哥哥」。蔣介石寫信給宋藹齡則稱:「親愛的大姐」,寫信給宋美齡則稱,「親愛的美齡」,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別做好了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工作以後,宋藹齡開始實施她的第三步計劃,這就是把母親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遊。宋藹齡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夠決定蔣宋婚姻成功與否的人,無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遠行,這問題又當別論了。不但大姐說話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於幕後設計策劃,促成事態向預期的方向發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飯,即使母親反對,也難以改變了,於是,宋藹齡以局勢混亂為由,力勸母親暫避日本,結果,宋老太太離開上海僅半年時間,蔣宋聯姻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宋藹齡懂得,男女情愛之事,政治權勢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當務之急,須安排一次蔣宋秘密旅遊的機會,以增進小妹與介石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經過宋藹齡的周密安排,蔣介石與宋美齡到鎮江作10日游。每日里雙飛又憩,形影不離,相互間情投意合,盡訴衷腸。美齡回到上海,見到大姐藹齡時的第一句話,便是「此生非蔣氏不嫁」。宋藹齡聽了嫣然一笑,心中卻是暗暗稱贊蔣介石果然好手段,僅僅10日,便把一個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顛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異國他鄉,小妹本芳心已許,來氏家族內部反對蔣宋聯姻的呼聲只剩下床慶齡、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勢已去,不足為慮了。對於宋慶齡,她早想好妙計,成功只在早晚之間耳。
當時,因武漢政府垮台,宋慶齡迫不得己撤離武漢,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堅貞不渝的反蔣立場,使蔣介石內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對她進行跟蹤監視,威脅利誘。宋慶齡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時,唯一能迫使蔣介石收斂迫害活動,幫助慶齡改變處境的只有宋藹齡一人。可是,宋藹齡對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處處予以默許。她在宋慶齡面前又用假作關心愛護的態度施加壓力,勸說她退出政治斗爭,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詞刺激蔣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舉。藹齡故意告訴慶齡,最好能暫時脫離上海險境,作一段時間的出國旅遊。在如此內外壓力之下慶齡不得不秘密離開上海,出訪蘇聯。
慶齡既走,剩下一個宋子文在孤軍奮斗。宋藹齡為此也早已准備了一張王牌,這便是請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出面調解。譚在國民黨內以八面玲攏、處事圓滑著稱,被政壇稱為「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國民黨左右兩派中都深得人緣。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遭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為時人所重,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闓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並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闓為恩師,並相互引為知已。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藹齡、美齡姊妹所託,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藹齡說服宋母。
就在宋藹齡一個個地排除宋氏家族內部阻力的期間,蔣介石亦應宋藹齡的要求,5萬美元送三夫人陳潔如赴美讀書;一幢洋房將二夫人姚怡誠安置到蘇州居住。剩下一個大夫人毛福梅,蔣介石請出娘舅向毛氏攤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蔣氏祖宅豐鎬房的女主人,條件是必須在形式上與蔣介石辦理一紙離婚證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蔣介石的對手,至此不應也只得應了。蔣介石三拳兩腳,三個夫人出國的出國,躲避的躲避,離婚的離婚,終於又是光棍一條,並以「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給宋美齡寄去一封「情書」,正式向宋美齡求婚。宋美齡以女姓對落難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俠客心腸,正式接受了蔣介石的求婚。至此,蔣宋聯姻距離事實只差一步之遙了。
9月16日,宋藹齡以大姐和「紅娘」的雙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開新聞記者招待會。宣布:「蔣總司令即將與我的三妹結婚。」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與美齡成婚的要求。蔣在作出將盡力研究聖經,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諾後,宋母終於在藹齡造成的既成事實下,慨然應允蔣宋聯姻。
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華飯店兩處分別舉行了宗教婚禮與世俗婚禮。宋美齡正式當上中國的「第一夫人」。宋藹齡撮成了蔣宋聯姻,為蔣介石建立蔣氏王朝立下了殊功。從此以後,她挾蔣介石與宋美齡之威,以她那雙神秘的巨手,不斷左右中國政壇的形勢,成為中國政壇上權勢顯赫的女人
② 宋氏家族族譜輩分排序
我父親是之字輩分
③ 求安徽宋氏家族族譜!
以下答案摘選自《宋英澤》宗親的博客
應該是目前宋姓在安徽最全的了
希望能幫到您
宋氏族譜字輩輯錄(安徽省)
□ 宋英澤
★安徽省(第一部分)
★安徽省
安徽省:克-孝-崇。
安徽省〖自山東省遷徙〗:首-賀-之-立-廷-維-道-家-聲-遠。
合肥市〖自定遠縣朱灣鎮遷居〗:金-家-有-成-廣-兆-得-孫。
合肥市〖祖籍定遠縣朱灣鎮「富美堂」〗:大-開-書-升-長-延-祖-德-國-繼-清-明-永-立-光-華。
合肥市:世-珍-貴-華-傳-國-永-清。
合肥市:如-養-新。
合肥市〖由河南永城遷來〗:德-義-善。
廬陽區〖來自原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由來自婺源的第64世再興公遷入合肥,再興公次子,第65世山公遷入廬江〗:世-傳-商-代-嗣-啟-成-周-歷-朝-昌-茂-克-光-前-猷。
瑤海區大興鎮伏龍社居委伏北村〖「並第堂」,先祖宋大禹,傳從江西遷來,今合肥、巢湖、全椒、廬江、福建、廣東、北京、徐州都有後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華-傳(清)-國(福)-永-金-斗-振-家-聲。
瑤海區城東鄉鵝塘六車坡(河西宋)宋大郢村:家-發-志-道-大-啟-爾-宇-克-明-俊-德。
蜀山區
包河區大圩鎮宋村〖「並第堂」,先祖宋大禹,傳從江西遷來,今合肥、巢湖、全椒、廬江、福建、廣東、北京、徐州都有後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華-傳(清)-國(福)-永-金-斗-振-家-聲。
長豐縣:從-德-學-士-廣-繼-慶-克-傳。
肥東縣:華-國-宏-文-成-家-興-業。
肥東縣大店宋大郢〖「並第堂」,先祖宋大禹,傳從江西遷來,今合肥、巢湖、全椒、廬江、福建、廣東、北京、徐州均有後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華-傳(清)-國(福)-永-金-斗-振-家-聲。
肥西縣:家-繼-志-朝。
肥西縣〖原合肥壩上街「雙忠堂」〗:玉-人-言-心-良-天-公-世-光-裕-之-子-繼-其-芳-德-業-執-中-具-邦-家-有-余-昌-永-作-升-平-瑞。(同定遠縣)
蕪湖市〖祖籍安徽肥東「大明堂」〗:幫-加-有-道。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繁昌縣
南陵縣
蚌埠市:天-廉-同-在-家-常-早-啟。
蚌埠市:尚-淮-有-士-同-在-家-常-早-起。(參見懷遠縣)
蚌山區
龍子湖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吾-宗-老-孫-子-質-朴-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在-家-常(長)-早-起-祝-國-願-年-豐-語-及-君-有-際-經-詩-滿-腹-中。(參見蚌埠市)
五河縣:紹-良-開(懿)-德-之-慶-茂-林-修-竹。
五河縣〖據說自山東遷居〗:殿-福-正(振)-家(加)-宏。
固鎮縣
淮南市:長-家-景(錦)-德。
田家庵
大通區
謝家集
八公山
潘集區
鳳台縣尚堂鄉宋台村:廷(學)-維-忠-孝-詩。
馬鞍山市
雨山區
金家莊
花山區
當塗縣:公-長-茂-傳。
當塗縣〖渡蟻堂,由和縣雞籠山遷居〗:宏-榮-加-銀-仁-義-禮-智-信。
淮北市〖祖籍安徽蕭縣祖樓鄉賈窩村「家信堂」,現分居在孫圩子鄉孫東村、濉溪縣西余庄村〗:繼-懷-學-文-景。
淮北市:克-明-太-德。
淮北市:紀-興-賢-良。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大-長-志-翠-為-興-賢-良-千-里。
濉溪縣
銅陵市:宜-益-其-昌-茂-德-豐-功-邦-家-之-光。
銅官山
獅子山
郊區
銅陵縣
安慶市
迎江區
大觀區海口鎮〖據說祖籍桐城〗:怡-謀-永-大。
宜秀區
桐城市
懷寧縣
樅陽縣
潛山縣〖先祖自河南商丘遷居潛山〗:祿-子-宗-思-永-世-文-廷-正-士-尚-道-義-維-應-燕-翼-怡-謀-遠-詩-書-啟-後-家-江-山-多-錦-秀-萬-世-發-榮-華。
太湖縣:1世:一夔-2世:正、超-3世:雄、祥-4世:無極、無德、-5世:紹隆-6世:表臣(字君進)-7世:國材 (號梅坡)-8世:勤(字時英)-9世:義、庭、清、禮、觀-10世:孟常(名綱)-11世:鏞(明成化庚子科舉人,授河南彰德通判,乙卯改湖廣襄陽府事)。
宿松縣:克-成-宗-澤-永-術-加-升。
望江縣
岳西縣
黃山市
屯溪區
黃山區〖先祖自山東文登縣第九區一帶,今榮成市九頂埠南遷,遠祖宋國柱(朱),始遷祖宋信。本支主要分布在虎山、上庄等處。字輩兩套,各取所願〗:
1、允(第21世)-可-智-德-存-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2、祥-發-同-宗-協(第21世)-文-修-繼-世-昌-辛-勤-人-俊-傑-會-萃-煥-雲-章。
徽州區
歙縣〖或曰:徽州、新安、黃山〗:上豐宋氏自昭公特的次子勇公起:1世:勇-2世:師-3世:國-4世:牼-5世:鑆-6世:邢-7世:昂-8世:耀-9世:玉-10世:瓞-11世:義-12世:昌-13世:忠-14世:疇-15世:佑-16世:傑-17世:沄-18世:預-19世:延-20世:弘-21世:有諒-22世:容-23世:倫-24世:盤-25世:梁-26世:復-27世:襄-28世:良-29世:陽-30世:商-31世:威-32世:繇-33世:前-34世:元旦-35世:游道-36世:仕約-37世:世良-38世:槩-39世:緝-40世:昌-41世:敏二-42世:璟-43世:渾-44世:劻一-45世:廷芳-46世:貞元-47世:和一-48世:待-49世:溫舒-50世:令詢-51世:沭(彥升)-52世:琪(鵬)-53世:宜(准)-54世:慶祖(大年)-55世:青(平)-56世:惠直-57世:貺(為上豐宋氏始遷祖)。本支(敘倫堂/積寶公房)世系如下:1世:貺-2世:世英-3世:穎-4世:營-5世:干-6世:文宗-7世:仁旺-8世:安-9世:元化-10世:沂-11世:紹-12世:舜華-13世:郁-14世:簡-15世:誠-16世:振-17世:高岩-18世:寧壽-19世:積寶-20世:廣秀-21世:虎獅-22世:玄寧-23世:社仁-24世:寶義-25世:文光(自26世起續修字輩):時-應-承-世-在-國-昌-基-錫-修-治-惠-福-慶-隆-德-元-潤-昌-庭-仁-壽-熙-仕。
休寧縣
黟縣
祁門縣
滁州市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天-煥-大-連-洪(鴻)-勤。
明光市〖祖上來自山東,始遷祖宋國英〗:忠-鳳-寧-綸-九-天-山-渠-起-顴-長-復-開-可-家-昌-恩-時-克-定。
宋氏族譜字輩輯錄(安徽省)
□ 宋英澤
★安徽省(第二部分)
★安徽省
來安縣
全椒縣馬廠〖「並第堂」,先祖宋大禹,傳從江西遷來,今合肥、巢湖、全椒、廬江、福建、廣東、北京、徐州均有後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華-傳(清)-國(福)-永-金-斗-振-家-聲。
定遠縣〖「雙忠堂」起於定遠,隨明太祖打天下,官封西寧侯〗:玉-人-言-心-良-天-公-世-光-裕(劉伯溫題)-之-子-繼-其-芳-德-業-執-中-具(七世祖愷公題)-幫-家-有-余-昌-永-澤-升-平-瑞。(參見肥西縣)
定遠縣朱灣〖富美堂〗:大-開-書-升-長-延-祖-德-國-繼-清-明-永-立-光-華。
鳳陽縣宋家村〖原南京鳳陽府,自第10世起〗:正-國-家-賓-汝-榮-煥-增-聲-揚-楚-鎮-效-友-永-傳-賢-良-日-進。《該支系1世大五郎-2世:文學-3世:玉甫(玉一郎)、玉林(玉三郎)、玉璽(玉四郎)》;三世:玉林(玉三郎)之後第十九代宋達(原名宋揚暉)為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之父。
鳳陽縣宋家灣:金-學-長-延。
阜陽市:學-朝-治-明。
阜陽市〖傳說自山東省棗庄遷來〗:章-永-金-懷-立。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宋集鄉:文-殿-金-傳-有-慶。
臨泉縣長官鎮:國-明-俊-德-一-要-永-宗。
太和縣:雲-懷-克-知-良-天-西-成-金-玉-萬-士-震-家-邦。
太和縣:大-容-允-漢-書-生-振-乾-坤-富-友-成-聖-鼎-士-齋-復-續-連。
阜南縣三塔鎮:懷-洪-西。
潁上縣慎城鎮宋溝村:詩-文-月-章-國-家-青-長(新續)-星-辰-光-華-永-世-傳-祥-英-明-宏-獻-祖-德-友-邦。
宿州市:和-光-家-傳-勝-世。
宿州市符離集〖京兆堂,三山子淮北烈山系〗:繼(玉)-興-賢-良-謙(千)-壽-禮-貴。
埇橋區
碭山縣〖扶風堂〗:繼-五-開-中-建-朝-明-清。
碭山縣:新-其-傳-繼-遠-忠-善-朝-明-清。
蕭縣黃口鎮〖自河南封丘縣(開封北45公里處遷居)〗:秀-金-字-繼-遠-輩。
蕭縣北部黃河故道邊〖先祖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儒(如)-思(詩)-永。
蕭縣:淤-德-增-世-芳-光-勛-尚-偉-大-召-志-自-懷-洪-繁-榮-昌-茂-盛-先-哲-愛-俊-賢。
蕭縣:興-登-家-傳-威-嘯-友。
靈璧縣:一-德-之-慶-崇-山-峻-嶺。
泗縣
巢湖市居巢區:立-德-邦-之-本-厚(後)-道-家-業-長。
居巢區欄桿鎮小宋灣〖「並第堂」,先祖宋大禹,傳從江西遷來,今合肥、巢湖、全椒、廬江、福建、廣東、北京、徐州均有後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華-傳(清)-國(福)-永-金-斗-振-家-聲。
居巢區蘇灣鎮〖「並第堂」,先祖宋大禹,傳從江西遷來,今合肥、巢湖、全椒、廬江、福建、廣東、北京、徐州均有後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真(珍、貞)-桂-枝-蘭-清-馥-永-金-斗-振-家-聲。
廬江縣:定-必-昌。(參見無為縣泉塘鎮、西南鄉)
廬江縣湯池鎮:〖竹橋堂〗:元-嗣-宏-啟-奕-祀-其-昌-懋(茂)-德-豊(豐)-功(公)-邦-家-之(志)-光-文-章-世-顯-孝-友-名-揚-積-善-余-慶-源-遠-流-長。(參見舒城縣)
廬江縣西鄉〖「牡賦堂」,來自原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由來自婺源的第64世再興公遷入合肥,再興公次子,第65世山公遷入廬江〗:世-傳-商-代-嗣-啟-成-周-歷-朝-昌-茂-克-光-前-猷。
廬江縣冷水關〖先祖武公,字繩庵。明洪武丙辰(1376年)科進士,監察御史,因靖難(1399-1402)自江西婺源遷至廬江冷水關,繩庵配趙氏,子三:士明、士昕、士昭〗:
無為縣:光-明-正-大-應-時-復-興-敬-守-先-業-宗-必-永-榮。
無為縣泉塘鎮:世-代-朝-元-德-邦-家-定-必-昌-從-來-天-長-歲-永-遠-至-流-常。
無為縣西南鄉〖渡蟻堂〗:榮-文-依-永-亮-清-景-繼-尚-學-世-代-紹-先-德-邦-家-定-必-昌-從-來-惟-賞-善-源-遠-本-根-長。
含山縣:賢-良-忠-慶-安-定-大-邦。
含山縣陶廠鎮〖先祖宋元璋,字君完、本仁。南宋度宗朝任新建令,因元兵累犯杭境,遂安居新城〗:-崔(字陟山,元初庠生)-迢(字公遙)-嵐(字秀峰,郡庠生)-岳(字立峰,太學生)-景濂、景漪、景泩、景汾、景濤、景波、景潤-詩(字慎言,登進士第官,補拾遺)-監(字國,冊官博士)-沐(字清如)-玙(字侶璠)-希賢(耕釣自娛,不求仕進)-正心、正意、正德、正智-維善、維良、維彥、維英、維龍、維干、維俊、維碩、維豪、維創、維瑩、維華、維傑、維賞-文椆、文椐、文檉、文棲、文榮(遷含山縣陶廠鎮)。
和縣:先-德-培-之-厚。
六安市〖原居河南鞏縣南河渡鄉(今鞏義市河洛鎮寺灣村)〗:宋祥亭-宋兆麟-宋受田-宋承。
六安市〖「統善堂」,始遷祖春上公、春吾公、全公等,四百多年前由新安江畔遷移至舒城桃溪鎮〗:序-士-先-仁-傳-家-繼-志-昭-汝-孝-思-乃-克-永-世。
六安市:守-道-德。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自山東遷來〗:忠-厚-傳-家-遠-新-義-笑-和-平。
壽縣〖傳說自北方逃荒遷來〗:德-華-傳-盤-元-新-義。
壽縣豐庄:賢-昌-恩-懷-中-德。
壽縣正陽關〖自山東遷來〗:宏-昌(啟)-恩-懷-中-德-培-良-守-祖-功-家-傳-多(鐸)-英-秀-宣-澤-道-興-隆。
壽縣小甸鎮宋灘:永(勇)-守-祖-德-天-必-佑-之-克-成-家-傳-施-乃-長-爾。
霍邱縣城關鎮〖崇本堂,先祖居山西洪洞縣,明朝中期分支遷移河南鞏縣南河度鄉(今鞏義市河洛鎮)寺灣村。霍邱支派始遷祖宋受田(字芝農),於民國初年自寺灣村遷居霍邱縣城關南門外大同集。本支字輩自第13世祖起〗:宋祥亭(清例授武德騎尉、配李氏,子五:兆傑、兆蓉、兆麟、兆祁、兆信)-宋兆麟(配康氏,子四:硯田(早逝,無嗣)、受田、振□、成柱)、宋兆傑(字漢三、太學生,配張氏,子三:振綱、振五、振華)-宋受田〖霍邱始遷祖,配□氏、子一:永存(無嗣);高氏維蘭,子四:永昌(蘭參)、永祥(榆參)、永貴(連參)、永豐(四喜),女二:永英、永鈺〗-永-年-金-茂-德-善-繼-世-長-傳-道-家-本-成-文-廣-振-興-邦。
霍邱縣高塘集鎮:少-廣。
舒城縣〖始遷祖宋華袞(字冕生),明中期自廬江縣冷水關遷入舒城〗:宋華袞-富饒、富有。
舒城縣〖竹橋堂〗:元-嗣-宏-啟-奕-祀-其-昌-懋(茂)-德-豊(豐)-功-邦-家-之-光-文-章-世-顯-孝-友-名-揚-積-善-余-慶-源-遠-流-長。
舒城縣〖曾祖輩自江西遷入舒城〗:忠-孝-豐-功-邦-家-之-光。
舒城縣桃溪鎮〖「統善堂」,始遷祖春上公、春吾公、全公等,四百多年前由新安江畔遷移至舒城桃溪鎮〗:序-士-先-仁-傳-家-繼-志-昭-汝-孝-思-乃-克-永-世。
金寨縣:濰-永-承-祖-業。
霍山縣
亳州市譙陵區十八鎮宋菜園村:天-應-廣-家-繼-成-華-懷。
譙城區
渦陽縣標里鎮尹宋庄:鳳-祥-效。
蒙城縣〖自安徽懷遠縣遷居〗:鴻-克-文-中(僅)-秀(效)-四。
蒙城縣辛集鄉宋老荒村:修-身-保-國-平-天-下。
利辛縣宋寨村〖自山東遷居〗:章-保-德。
利辛縣:蘭-繼-子-建。
利辛縣:營-建-子(懷)-士-繼-義。
池州市
貴池區
東至縣:啟-示-昌-明-字-天-來-太-尚-志-守-忠。
石台縣
青陽縣
宣城市
宣州區
寧國市〖祖籍湖北英山縣宋村〗:萬-國-開-世-肇-啟-賢-良。
郎溪縣
廣德縣
涇縣:金-守-先。
涇縣茂林鎮宋家坦〖洪武初年(1368年)由63世德二公從徽郡歙縣遷入宣城北鄉〗:釗-德-朔-日-誥-爵-元-廷-士-應-天-相-世-家-長-安-賢-良-秀-發-道-學-宏-寬-光-宗-顯-祖-才-達-周-官。
績溪縣
旌德縣
④ 往下排宋氏家族的輩字輩
常言道 」樹大分叉「 ,兩千多年後的宋氏家族,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不太容易 」續譜「 了。我的導師也是宋姓,他們家的譜系是 :」萬、德、振、長、佐、述、顯、庭、增、盛、吉、業「 ,同是 」微子啟「 的嫡派子孫,但是和您的譜系不一樣。
各續各的譜系吧。
⑤ 誰知道宋氏家族的輩分排名
尋根求源宋氏是中國的一個大姓,在當代中國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二十二位。宋氏乃成湯後裔,原為子姓。 周武王滅商後,封商王紂子武庚於商舊都(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1世紀(成王時),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叛亂,成王命周公平叛,誅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又以其地封與紂的庶兄微子啟,號宋公,為宋國,建都商丘,共傳32代。春秋宋襄公稱霸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時,宋國衰落而東遷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從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歷史至少有3200年,國滅後普遍使用宋氏的時間也有近2300年。民間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說。據《史記·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語》雲:「孔子,宋微子之後。」據中國宋氏文化研究會、中國宋氏商丘慈善理事會會長宋孝祥說,據考證,孔子是微子啟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孫。(註: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單純,直到五代時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時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的宋氏,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的黨項族的宋姓,清朝時滿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後來的全部改姓宋,組成宋姓的這三支均出自少數民族。唐宋以來,外來民族的不斷加入並同化,宋氏家族變得龐大起來。)宋姓發源地:商丘市
宋姓總體概述
宋-百家姓排行第22,約有人口1053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81%。
輩份是按歌決走的,歌決里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了每一輩人名中的第一個字。
例如:湖北新洲施崗宋家崗.
家譜派系:彥心元妙 思允至大 位自聖朝 士景鴻錫 明廷毓瑞 世啟文人 功從德裕 道以學純 光聯一本 慶篤萬春 開承孔厚 作述丕振
四川西昌:(明太祖洪武甘三年即公元一三九零年,征撫元裔月魯鐵木兒到西昌。平叛後,距城十里之梅古村即今四川省西昌市川興鎮落業成家,自是子孫繁衍,成為宋旺族.)
輩字序:鎮文禎珍元 錦友朝世之 鳳應守澤廷 志克舉宏基 恆豐晉萃益 履泰復謙明 永遠崇宗正 同心紹祖懷 福全兆衍慶 德厚獻雍熙 典謨純修念 承先裕繁嗣
⑥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宋氏家族
宋藹齡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門人,卻在民國官府里沒有任何公職,一生深居簡出,行蹤隱秘。然而,她無形的權勢顯赫過人,連唯我獨尊的蔣介石對她也得彬彬有禮,和顏悅色。她因推動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蔣、宋聯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榮;又因投機證券股市、倒騰軍用物資,涉及貪污大案,而被人發奸擿伏,聲名狼藉。
下文摘自楊者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藹齡》。
宋藹齡一生中最大的傑作,是成功地策劃並撮合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從而將蔣介石的軍力與宋氏家族的財力和英美背景徹底融合起來,為創立蔣家王朝與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礎。
宋藹齡認為,盡管在蔣宋聯姻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當事人宋美齡與蔣介石,只要他們二人,一個有情,一個有意,決心下定,意志堅決,何愁這件美事不得成功。
於是,宋藹齡充當「紅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勸小妹宋美齡如何接受蔣介石的問題。首先,藹齡告訴美齡,蔣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揚海內外的革命將領,而且是當今中國最有實力、最有前途的國民黨領袖人物,說他是一位東方的拿破崙式人物,是一點也不誇張的。能夠成為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謂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藹齡為美齡分析當今中國政壇的形勢,認為蔣介石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嫁給蔣介石,即成為中國的第一夫人。這樣,美齡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才華,幫助蔣介石治理中國。所謂江山美人,更為可貴。再次,藹齡告訴美齡,我們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為孔祥熙,一為孫中山,都是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單影孤,隻身一人。論才學,小妹絕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論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勝從前。如果小妹放著英雄偉人不嫁,錯過第一夫人不當,豈不可惜了小妹當年的一番理想與抱負,也有負宋氏家族的高貴門第。第四,至於蔣介石已是有婦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藹齡認為這不應成為蔣宋聯姻的障礙,婚約是人訂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鈴解鈴,本不是難事,況且蔣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的平民村婦,想來要蔣介石休掉她們,不會多麼為難。至於說到蔣介石的宗教信仰問題,想來他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會在江山美人與宗教信仰之間舍本逐未的。對於傳言中有關蔣介石的種種風流韻事,宋藹齡亦有精闢的見解,她解釋說:彼一時,此一時也!當蔣介石流落上海灘上,對革命悲觀失望,自然難免產生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蔣一旦成為革命領袖和偉人,他自然要處處小心謹慎,自尊自愛,為人師表,何況有小妹這樣的美貌、能幹而又高貴的夫人在一旁襄助與管束,不怕他不收韁勒馬,重塑形象。第五,藹齡極力鼓勵美齡,一旦蔣宋聯姻成功,這就將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轟動效應的世紀性婚姻之一,蔣宋兩個顯赫家族的結合,將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它對宋氏家族的影響,更是無法測度。藹齡反復鼓勵美齡,一旦與蔣結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寶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蔣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極因素,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勇敢地負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無疑,藹齡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門人,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宣傳鼓動家。她抓住宋美齡希望出人頭地的虛榮心,以及少女時期的種種夢想,極力進行渲染,終於使宋美齡就範,意識到唯有蔣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選擇。
在說服了美齡之後,宋藹齡的第二步計劃是向蔣介石進攻。當然,蔣介石垂涎美齡已久,對於他是無須說服的。問題的關鍵是讓他如何接受自己條件。這就是,他如果想與宋氏家族聯姻,第一必須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須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須保證使孔樣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能夠在未來的政府中佔有關鍵性重要崗位。要讓蔣介石能完全接受這樣的價碼,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當宋藹齡在絞盡腦汁設計定策的時候,寧漢對立發生,宋氏家族成為寧漢雙方爭奪的重要目標,一時身價奇高。此時,蔣介石搶先與宋氏家族的掌門人、大師姐宋藹齡接上了關系。他們始有九江會晤,繼而蔣又無條件地接受宋開出的全部價碼,這樣蔣宋聯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後,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鴻雁傳書,信使往返,儼然一對難舍難分的戀人。宋美齡稱蔣介石為「親愛的哥哥」。蔣介石寫信給宋藹齡則稱:「親愛的大姐」,寫信給宋美齡則稱,「親愛的美齡」,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別做好了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工作以後,宋藹齡開始實施她的第三步計劃,這就是把母親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遊。宋藹齡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夠決定蔣宋婚姻成功與否的人,無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遠行,這問題又當別論了。不但大姐說話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於幕後設計策劃,促成事態向預期的方向發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飯,即使母親反對,也難以改變了,於是,宋藹齡以局勢混亂為由,力勸母親暫避日本,結果,宋老太太離開上海僅半年時間,蔣宋聯姻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宋藹齡懂得,男女情愛之事,政治權勢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當務之急,須安排一次蔣宋秘密旅遊的機會,以增進小妹與介石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經過宋藹齡的周密安排,蔣介石與宋美齡到鎮江作10日游。每日里雙飛又憩,形影不離,相互間情投意合,盡訴衷腸。美齡回到上海,見到大姐藹齡時的第一句話,便是「此生非蔣氏不嫁」。宋藹齡聽了嫣然一笑,心中卻是暗暗稱贊蔣介石果然好手段,僅僅10日,便把一個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顛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異國他鄉,小妹本芳心已許,來氏家族內部反對蔣宋聯姻的呼聲只剩下床慶齡、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勢已去,不足為慮了。對於宋慶齡,她早想好妙計,成功只在早晚之間耳。
當時,因武漢政府垮台,宋慶齡迫不得己撤離武漢,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堅貞不渝的反蔣立場,使蔣介石內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對她進行跟蹤監視,威脅利誘。宋慶齡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時,唯一能迫使蔣介石收斂迫害活動,幫助慶齡改變處境的只有宋藹齡一人。可是,宋藹齡對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處處予以默許。她在宋慶齡面前又用假作關心愛護的態度施加壓力,勸說她退出政治斗爭,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詞刺激蔣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舉。藹齡故意告訴慶齡,最好能暫時脫離上海險境,作一段時間的出國旅遊。在如此內外壓力之下慶齡不得不秘密離開上海,出訪蘇聯。
慶齡既走,剩下一個宋子文在孤軍奮斗。宋藹齡為此也早已准備了一張王牌,這便是請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出面調解。譚在國民黨內以八面玲攏、處事圓滑著稱,被政壇稱為「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國民黨左右兩派中都深得人緣。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遭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為時人所重,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闓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並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闓為恩師,並相互引為知已。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藹齡、美齡姊妹所託,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藹齡說服宋母。
就在宋藹齡一個個地排除宋氏家族內部阻力的期間,蔣介石亦應宋藹齡的要求,5萬美元送三夫人陳潔如赴美讀書;一幢洋房將二夫人姚怡誠安置到蘇州居住。剩下一個大夫人毛福梅,蔣介石請出娘舅向毛氏攤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蔣氏祖宅豐鎬房的女主人,條件是必須在形式上與蔣介石辦理一紙離婚證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蔣介石的對手,至此不應也只得應了。蔣介石三拳兩腳,三個夫人出國的出國,躲避的躲避,離婚的離婚,終於又是光棍一條,並以「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給宋美齡寄去一封「情書」,正式向宋美齡求婚。宋美齡以女姓對落難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俠客心腸,正式接受了蔣介石的求婚。至此,蔣宋聯姻距離事實只差一步之遙了。
9月16日,宋藹齡以大姐和「紅娘」的雙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開新聞記者招待會。宣布:「蔣總司令即將與我的三妹結婚。」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與美齡成婚的要求。蔣在作出將盡力研究聖經,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諾後,宋母終於在藹齡造成的既成事實下,慨然應允蔣宋聯姻。
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華飯店兩處分別舉行了宗教婚禮與世俗婚禮。宋美齡正式當上中國的「第一夫人」。宋藹齡撮成了蔣宋聯姻,為蔣介石建立蔣氏王朝立下了殊功。從此以後,她挾蔣介石與宋美齡之威,以她那雙神秘的巨手,不斷左右中國政壇的形勢,成為中國政壇上權勢顯赫的女人
⑦ 宋訥的宋氏家族
百家姓氏,各有起源,宋氏起源於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啟於宋(今河南商丘) ,稱宋公,建立宋國,宋人以國為姓,為宋氏之始,傳續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微子,名啟,先商帝乙長子,紂之庶兄。生於丙辰年正月八日午時,食采於微(今山東梁山西北)子爵位,故曰微子啟。
微子賢明仁德,具有帝王風范,帝乙有將商家王朝傳於微子之意,太史不允(因啟與衍出生時其母尚未立為正妃,故稱啟與衍為紂同母庶兄)。太史按當時法律: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卒,辛立,是為紂王,後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紂王荒淫無道,微子數諫不聽,微子憂紂王之將亡,乃問救亂之策於太師箕子,少師比干,箕子自言其義不可去,微子嘆曰:念神氣可受他人,主器必歸於長,遂持祭器遠遁於荒,離紂王而去。箕子不忍離去,佯瘋而被囚,比干因直諫而被剖腹挖心。微子、箕子、比干後被譽為「殷之三仁」。
周武王姬發克商,微子攜帶祭器到武王營門前,肉袒而縛,求告武王,要求保留商族的香火,武王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恢復其爵位。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又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輔佐武庚監管殷商遺民。
武王卒,子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為之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串通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調動大軍,經過三年的戰斗取得了徹底的勝利。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微子沒有參加武庚的叛亂,因此成王封微子啟於宋(今商丘),建為上公,作賓王家,祀得用天子之樂。成王為微子之命以申之,建都商丘(商丘即閼伯、相土故都也)。讓他管理殷商遺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啟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後世代相傳,歷時761年,傳32君,26代至宋王偃,微子是宋國第一代國君,宋氏之始祖。宋王偃四十七年《年表》雲:43年(公元前286年),齊泯王任韓泯為相發兵攻宋,王偃奔魏,死於溫(今河南溫縣),國亡。其國土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以國為氏,除留有一少部於商丘繼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均遷播於祖國各地。
至唐元和年間,林寶撰《元和姓篆》,以廣平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唐玄宗開元年間出了一名傑出的賢相宋璟,關於宋璟的先世,北宋歐陽修撰《唐書》,在《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宋璟廣平宋氏表》。廣平宋氏是自西河介休(今屬山西)遷徙而來,西河宋氏始祖為宋昌,而遠祖則為宋義、宋襄。宋襄、宋義為宋王偃公族之子孫。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攻襲其兄剔成,自立為君。自宋君偃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王偃後傳幾世正史無記載。據《商丘宋氏族譜》載:「宋王偃子名錡,錡子灃、灃子檄、檄子煥、煥子墴、墴子義、義子昌」,(按:誤義子應為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亡77年,宋義加入楚起義軍,隨項梁,為將軍。項梁死,楚懷王封為上將軍,後被項羽所殺。《史記?項羽本紀》載:「宋義為上將軍,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至無鹽(今山東鄆城縣東)飲酒高會。……(及項羽殺宋義)使人追宋義,及之齊,殺之。」
按,《唐書?宰相世系表》雲:「楚有上將軍宋義,義生昌,漢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將昌認為宋義之子,誤。此表多據唐林寶《姓纂》,而《姓纂》只言:宋義、宋昌。不言昌為義子。唐司馬貞為《史記》作《索隱》,引東漢官修的《東觀漢紀》中的《宋楊傳》雲:「宋義後有宋昌。」只言昌為義之後,亦不言為其子。《索隱》又引晉虞預撰的《會稽典錄》雲:「昌宋義孫也。」可見宋昌應為宋義之孫,宋襄之子。
宋昌居西河介休,下傳十世皆無考。
《唐書·宰相世系表》雲:「楚有上將軍宋義,義生昌,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代孫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廣平列人。」
《元和姓篆》卷八:「宋氏廣平:昌為漢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孫晃,生恭,徙廣平利人(應為列人)侯,孫葯師,生疏,恭弟畿、洽。」
以上兩書記載,都說昌十二世孫為晃,恭,畿、洽之父,只是《唐書》「洽」而《姓篆》則名「給」。但考之《魏書》,證之《北史》,恭、畿、洽之父不名晃,而名活,其祖名爽。
《魏書》卷三十三《宋隱傳》:「宋隱,字處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爽晉昌黎太守,後為慕容廆之長史。祖活,中書監,父恭,尚書,徐州刺史。慕容廆徙鄴,恭始家於廣平列人焉。」可見恭父名晃誤,而名活,祖名爽。
宋恭、宋畿、宋洽兄弟三人,自西河介休遷廣平列人,為廣平宋氏始祖。宋璟之派出自二門畿。
宋畿,為宋璟之派廣平之始祖,《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姓篆》皆雲為「後燕王將軍司馬」,生榮國。榮國下傳十世至宋璟,《宋璟廣平宋氏表》記述較詳,宋璟先世簡潔明了,今匯宋璟先世世系表一覽便知。
據《滑豫宋氏族譜》載:「按唐之賢相宋璟文貞公,實系吾滑宋氏之先代也,而有梅花賦在舍歷傳年久,而公之原籍直隸邢州南和縣,按唐監公生於高宗十二年,卒於玄宗二十五年十月,享壽七十有五……」,可知大唐賢相宋璟乃屬滑豫宋氏原居河北廣平之先代。
又據《滑豫宋氏族譜》載:「吾宋氏之由來亦已久矣,而湯而宋、經秦、過漢、越晉、邁隋、而唐、至南宋寧宗,滑豫宋氏一世祖宋殷先祖便於廣平郡遷入衛之山陽城(今河南焦作)」。
據《衛輝府志》載:「輝縣西南六十里有古鄧城周圍九里四門遺址尚存即山陽縣入輝州改縣為鎮,即今山陽鎮」。
據《滑豫宋氏家譜》載:「一世處士公諱殷,字彥實,號東郡,先衛之山陽人,自宋寧宗時徙滑遂家焉。」
由於宋璟身後數載,中原騷於兵革,朱溫起首、五胡亂華,共有五十餘年,惜其舊譜被焚化為烏有矣!宋璟後世子孫何人於何年自河北廣平遷徙於衛之山陽,現已無證可考。據五世祖宋訥於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為浙江嵊山宋氏族譜作序之後記中載:文恪公給嵊山宋氏族譜作序之家乘序,當時因吾宋由廣平遷衛徙滑傳家五世,傷嘆前譜已失矣!孝心切矣!而元文學士趙松雪書吾譜之梅花賦,實出於文貞公之後,與嵊山宋氏同本分流。
一世祖宋殷於宋寧宗時,從衛之山陽遷徙於當時的白馬縣宋胡寨(今延津縣馬庄鄉李村寺),後至四世祖忠肅公崇祿(訥父),因李村寺地基狹隘,昭穆不便遂遷於林子里(滑南宋林),又將先祖德仁、先考瑄起葬於林子里村西新塋,一世祖殷仍葬於李村寺南原塋。
據《滑豫宋氏家譜》載:「我祖舊籍本衛之山陽,自宋寧宗時遷於滑之白馬郡永寧鄉東林子里,始祖殷、二世祖德仁、三世祖瑄皆隱居不仕,養晦自高,其樹德創業之休,不可勝記,顧作善降祥仁者,有後迨至大元四世祖崇祿為行台侍御史、戶部尚書,因其貴顯追封三代敕修塋域、建祠堂,鴻功駿烈垂諸史冊,至五世祖訥以元進士棄官舊里,明興復蒙徵召,起官祭酒定立監規、謨謀制度備載於名臣錄,由宋而元而明,其先世或中黃甲、或步青雲、或著國學、或游邑庠,累世衣冠之盛不可悉數」。
四世祖崇祿是滑豫宋氏遷播發展史中的功德先祖,他不僅因其官居賢貴而追封先祖三代敕修塋域建立祠堂,使宋氏先祖鴻功駿烈垂諸史冊,而且尤為功貴的是結束滑豫宋氏支脈數千年來的遷徙史,定鼎於得天獨厚的擁有數千頃肥田沃土的家園——南宋林村,使滑豫宋氏家族從遷徙落難中崛起,及至五世祖文恪公宋訥,承繼父志,以其儒士大家,復蒙徵召賢士於明宮,執教太學,受明太祖洪武皇封褒嘉,以至為後世子孫贏得皇權族威,至明、至清、至共和,繁衍了近三十餘代數萬計的子孫,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參閱宋氏家譜名人錄) 滑豫宋氏家譜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卷,它真實地記載了滑豫宋氏世系人物的歷史軌跡,它翔實記述了宋氏先祖支脈家族成員世系延伸、人物傳記、生卒年月,它重筆濃寫了宋氏先祖諸歷史名人的事跡與功德,滑豫宋氏家譜珍貴的內涵,不僅對研究祖國的歷史、名人、文化、書法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促使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滑豫宋氏家譜共十二卷,第一卷作為全卷的核心分為三個部分:
(1)譜序。登載宋氏歷次修譜的序言,人物傳記、碑文等。
(2)宸章。印證大明洪武帝為文恪公宋訥歷次晉陞官爵、褒獎功績的聖旨及御制祭文等。
(3)名人錄。記載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等一百餘位名人。
其他卷以滑豫南宋林為原支脈,涵蓋周邊延津、封丘、原陽、開封、新鄉、汲縣、輝縣、浚縣等分支,續譜時按村所居支脈分卷有序入冊。
滑豫宋氏先祖修續家譜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家譜可追溯至唐朝賢相宋璟文貞公先祖居河北廣平世系。
按明洪武七年,五世祖宋訥為浙江嵊山(時與嵊山合刊)宋氏族譜作序雲:「家之譜牒亦自廣平為源,松雪趙公嘗序其首而書《梅花賦》於左其,以鐵石肝腸望於宋氏子孫者深矣,奈何中原兵革,衣冠離散,化為烏有矣!」宋氏原家譜自文貞公宋璟居廣平先祖為源,該譜曾有宋璟所題《梅花賦》,元大學士趙松雪亦曾書寫作序,之後不幸遺失於中原戰亂之中。
鑒於滑豫宋氏先祖原譜遺失,僅存原譜中《梅花賦》傳於後世。至四世祖忠肅公崇祿,五世祖宋訥,父子遞朝為官,修家乘推前無著,故以殷公為始祖重新修續了滑豫宋氏家譜。
滑豫宋氏家譜自四世祖崇祿、五世祖文恪公續修以來,距今已七百餘年,後世子孫修續家譜記錄在冊的有六次:第一次為明萬曆元年(1573年),由十世祖天朴公主修並作序;第二次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由十六世祖三傑公主修並作序,三傑公在此次修續中所作序言,除與上次作序時言明前譜遺失、力述先祖功德之外,還添加了所遺失前譜中,宋璟在唐垂拱三年,時年二十五歲所作《梅花賦》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獻。第三次修譜是在民國六年,由時任提督總兵、陸軍中將,二十一世祖明善公與邑庠生二十一世祖溫公主修,此次修譜由於明善公介入而聲勢浩大、規模空前,以前未提及與商丘合刊,而此次修續把與商丘合刊放在顯要位置。商丘知縣扈於高親自作序,餘外有商丘宋氏裔孫恪明公作序。第四次修譜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此次修譜是在民國六年的基礎上修續的,仍與商丘合刊,因此規模不亞於上次。於1935年滑縣縣長謝隨安受恩師宋太和之託為修譜早於十餘年即操筆作續。修譜由明慶、勤、崤、玉印、學善、學儒諸公主修,由金元、體元公作序。第五次修譜於1980年展開、1982年告竣。有岳、明相、岫 、孝明、孝田、孝民、慶太、自修、崇樹、象彬公主修,有岳、孝田公作序,此次修譜是以南宋林為主體修續的。時值改革開放初年,科技欠發達,修續特色與以往並無較大差異。第六次修譜於2008年7月展開,2009年告竣。有總會首崇福,副總會首德印、明相、天太、相賢、相勤主修,有孝勤、崇新、崇彥作序,崇新執筆,有崇樹、孝民、德立、天才編纂,會首孝增、孝才、孝章、崇玉、崇傑、崇民、崇雷、崇寬、崇亮、崇溫、崇高、德全、德昌、德本、德祿、德信、德甫、德民、德明、德廣、德士、天海、相才、天順、先進、天真、相傑、賢明同力合作。此次修譜較往屆有三大亮點:其一、於修譜開展前,邀集遷播周邊各縣區五十餘支宗親派代表匯集故土宗祠為先祖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以弘揚先祖功德,喚起裔孫承繼先祖遺志,崛起宋室,振興中華。其二、此次修譜順應社會發展,沖破世俗觀念,開宋氏男女同登家乘典冊之先河。其三、此次修譜以現代交通、通訊、電腦排版印刷等先進技術取代了歷次修譜中以步代車,以手寫石印等原始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與運用,使此次修譜呈現出便捷、規范、高效、低耗等新時代特色。
滑豫宋氏修譜的歷史,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子孫在繁衍,宋氏裔孫隨著世系的發展,將會繼續大筆書寫自己的歷史,讓世系的輝煌沿著歷史的軌跡延伸…… 滑豫宋氏五世先祖宋訥文恪公,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元至正中進士,授鹽山令,於洪武十三年(1381年),洪武帝招賢,由四輔官杜敩薦,任國子助教、拜文淵閣大學士、擢升祭酒,著有《紀德錄》、《西隱集》,其父崇祿任元宮中奉大夫,山西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戶部尚書,祖父瑄贈中奉大夫,河北、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曾祖父德仁贈嘉儀大夫,禮部尚書。
有感宋訥對大明所創業績輝煌,在其病逝後,明太祖朱元璋甚為悲痛,御制祭文,特派禮部官員高昌安前行代為祭奠,並頒旨為大明開國帝師,建廟崇祠,以期弘揚宋訥之功德,使之名垂後世,遞傳於子孫。
宋訥祠堂最早興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築布局分為大殿、東西廊房、圍牆、山門。山門系傳統中式門樓,紫漆大門,上聯曰:調和鹽梅公卿府,下聯配:燮理陰陽宰相家,橫批:大明學士。山門內懸掛一御賜金字牌匾,上曰:「開國明師」,後又有滑縣縣令呂文光於乾隆二十七年增匾置於其上。越過山門,中間是一條直通大殿的甬道,甬道兩旁植有古松。左右配東西廊房,皆為宋氏家族逢年過節祭奠先祖會客議事所用。穿過甬道,即來到大殿。大殿系古式廳堂磚木結構,房頂高脊飛檐,走獸飛禽置於其上,栩栩如生,廊檐下紅漆明柱,上聯曰:龍堤高卧東郡志,下聯曰:鳳德題兆西隱集。大殿仍為紫漆大門,上聯曰:功勛百代垂青史,下聯配:俎豆千秋起白雲,橫批為「血食春秋」。大殿正中設一木質軟閣,閣內雕有大殿主人公——宋氏五世先祖文恪公塑像,主人端坐其間,頭戴烏紗,二目放光,銀髯飄灑,神采奕奕,雙手扶膝,氣宇軒昂,好一派宰相大家學者風度。塑像兩旁各有一童侍立,手端文房四寶,靜立侍俸,據說雙童即為文恪公弟子燕王、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