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決定了進伏雨水多少
1. 頭伏下雨有什麼說法
頭伏下雨來自民間的「淋伏頭,曬伏尾」的說法和「頭伏有雨,伏伏有雨」的說法。
一,淋伏頭,曬伏尾。
淋伏頭指的是在入伏時下了雨,曬伏尾是指到了末伏時,天氣會以晴朗為主,因為太陽會很曬,所以是曬伏尾。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是指如果在入伏時是陰雨天氣的話,那麼三伏天的降雨會主要集中在頭伏和中伏,等到了末伏時,降雨就會減少,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乾旱的情況。
對於農民而言,初伏和中伏正是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此時的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入伏時下雨會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等到了末伏時,農作物已經進入到最後的授粉、灌漿時期,此時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量開始減少,如果此時是持續的陰雨天氣的話,就會影響到農作物的授粉和灌漿,所以入伏當天下雨對農民而言是一件好事情。
二,頭伏有雨,伏伏有雨。
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是指在頭伏時下雨的話,到了中伏和末伏時,雨水同樣也會很充沛。如果在頭伏時沒有下雨的話,那麼在中伏和末伏時,天氣會以晴朗為主,降雨天氣會很稀少。
在過去並沒有可以預測未來天氣的技術和設備,人們只能從多年的生活和勞作經驗中來總結天氣的變化規律,三伏天是夏季降雨最多的季節,如果在初伏時雨水就已經很充沛,那麼便意味著今年夏季的降雨會很多,所以在中伏和末伏時,降水量也會很大。但是當進入到初伏時天氣以晴朗為主,那麼便說明當年是個旱年,所以不只是初伏的降水會很少,中伏和末伏也同樣如此。
三,三伏有三雨,五穀才進倉。
三伏有三雨並不是具體指三場雨,而是指在頭伏、中伏和末伏時都有降雨的話,那麼農民不管是種植什麼莊稼,都會有一個很不錯的收成。
在進入到伏天後,由於氣溫高,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大,農田的土壤往往會出現三天不小旱,五天不下大旱的情況,因此三伏天農作物對雨水的需求量是特別大的。夏季種植的農作物要想有一個好的收成,和三伏天降雨量的多少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三伏天這個階段的降雨很充沛,那麼農作物的收成就會有了保障,如果降雨量很少,輕者會造成農作物減產,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顆粒無收,因此才會有「三伏有三雨,五穀才進倉」的說法。
四,淋了伏王,一天一場。
伏王指的是入伏的第一天,因此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是指在入伏當天下雨的話,那麼在整個三伏天的降水會很充沛,古人用「一天一場雨」來形容三伏天的降雨情況,雖然事實上會有些差距,但是通常會出現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的現象。
伏天里的雨水,雖然會讓田裡的莊稼茁壯成長,但與此同時,太大的強降雨,也會導致農田當中的莊稼受損。所以,民間在三伏天中,除了要防止天氣炎熱而導致的乾燥之外,還有防止過多的降雨,而導致了農田裡的莊稼霉壞。
2. 一個地區的雨水多少主要有什麼來決定的
這個相當復雜啊! 一般根據經緯度,是否靠近海洋、河流,當地的地形等等。。。
這裡面有很復雜的地理因素影響。
3. 數伏是怎麼算的,它的來歷是什麼從哪天開始數伏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按中國的農歷,從夏至日開始,按農歷的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數伏,同時規定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天的開始。這樣一來,中伏有時是十天,有時就二十天。概括說來,就是在夏至日和立秋日中間,相隔約45天,這期間若有四個庚日,則中伏就是十天,若有五個庚日,則中伏就是二十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規定末伏必須在立秋後開始而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夏至日在6月22日,可是一個回歸年的周期大約為365天外加6小時左右,這樣一來,夏至日就在6月22日前後有了波動,一般會在6月21日和6月23日之間波動,不管夏至日如何波動,下一年數伏的日期只能提前或滯後五天(遇到閏年則提前6天或滯後4天),所以數伏的日期推算雖然復雜一點,到還是相對穩定的。下表給出了今後幾年的數伏日期。年代 夏至日 頭伏開始天數 立秋日 末伏開始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2013年 6月21日 7月13日 20天 8月7日 8月12日
2014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4. 一個地區雨水的多少由什麼決定
地區雨水少受很多因素影響,如高山阻擋呃七那個海洋距離海洋的遠近的
5. 入伏從什麼時候開始,每伏幾天
一伏10天。初伏,按中國的日歷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入伏是哪天,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歷中的夏至節氣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說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三伏天就開始了。
那什麼是庚日,庚日就是天乾地支紀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為天干總共10位,從一個庚日到下一個庚日固定是10天。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6. 入伏是什麼時候
從7月16日開始,至8月24日結束。
入伏,是指進入"三伏"的意思。民諺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所謂"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三伏天其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濕",因為三伏天吹東南風,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期間濕度大。
"庚日"的日期在公歷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公歷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相關信息: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復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