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多少時間內做了什麼事
A. 高考全國卷數學你們花了多少時間做完的
不都是兩個小時時間嗎,一般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最後一道不做,倒數第二個大題的第二問不做,當然如果你很厲害也可以都做完,這幾道難度比較大,一般人做了也是浪費時間
B. 數學在最短的時間做完時事叫什麼問題
最短的時間
在100多年前的1900年,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發現,能量可以分為不可再分割的單位,並將其命名為「量子」.為了描述量子的體積,人們通常使用基本量子即普朗克量子來形容.這一發現標志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其對科學發展起的作用超出普朗克本人的想像.例如,把普朗克量子同光速和其他常數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空間和時間方面不可分割的量子,也就是最短的距離單位和最短的時間單位.普朗克長度為10的-35次方米.普朗克時間為10的-43次方秒.
人們一般都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組成的,而基本粒子則是由比基本粒子更基本的亞粒子組成的.亞粒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誇克」或 「層子」.
C. 小學數學題,在一分鍾的時間里能做些什麼,一秒鍾能做些什麼
一分鍾能數60個數,一秒鍾能眨一下眼
D. 小學數學 同時做幾件事情至少需要多長時間
至少需要最長時間的那件事所花費的時間
E. 數學公式中工作效率怎麼理解
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簡單的說 做事要有效率對吧 也就是做事要快 單位時間里做得越多越好
工作效率也是一樣的 單位時間里做了多少事就是你的效率 它是體現你工作快慢的
F. 每天花在數學上多少時間合適
那得看你的成績怎麼樣了。如果你的成績一直在120上下,就基本上不用作總結,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就行了。如果你的成績將將及格,那你就得多下些功夫了,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之外,還要多看筆記,寫下自己做錯的題。
G. 考研數學怎麼學啊,每天花多長時間啊,怎麼制定一個合理的復習計劃
考研數學
課本+復習指導書+習題集+模擬題+真題=KO
數學是與專業課並列的最重要的科目,用時最長。一般總分高的學生數學分數都高,即數學是提分的一門科目。只憑數學一門課,比別人高十到二十分是比較容易的,而這個分數對於考研是相當大的差距。學習數學的要點是:a。注重基本概念、定理(就像練武時的扎馬步,一定要有非常扎實的基本功);b。多動手做題(不能只看不動筆,1+1=2這樣簡單的東西也要寫出來)。
一、我的復習安排
我數學復習是從大三下學期開始的,大致分六輪:
1)3月初開學——6月15日:看一章課本,做課後題和陳文登《復習指南》對應章節(平均四天一章)。這一遍最仔細,也耗時最多,通完之後基本掌握了各種題型的解法和考研大綱的要求。這一輪完成後基本上對數學考高分就有了信心,因為很多人連《復習指南》的書還沒看過呢。
2)6月15日——8月11日:這段時間我把《復習指南》又做了一遍,同時把從上一屆學姐那裡買的《數學大綱解析》做了一遍。這一輪完成後,雖然不能全部融會貫通,但基本建立了數學的框架體系,考研數學的信心更足了。因為很多人《復習指南》第一遍還沒完呢。
3)8月11日——10月1日:數學過了兩遍,基本題型已經能夠解決了(《復習指南》太熟了,看著就要吐)。這時感覺做的題不多,急切希望做些題練練手,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於是從圖書館借了本陳文登的《題型集粹》,做了一遍(平均一至兩天一章)。因為這段時間准備並參加了一個比賽,有些分神,所以進度較慢。
4)10月1日——11月11日:把《復習指南》又做了一遍,主要目的是在很短時間內,完全建立數學框架體系,達到融會貫通。因為有了前三輪的基礎,所以這一輪完成的比較順利。但由於去外地參加某比賽的答辯以及准備期末考試,進度依然不快。
5)11月11日——考前一周:基本沒什麼事了,全心全意備考。這段時間主要是做模擬題和真題。把李永樂的《400題》連續做了兩遍,又把十年真題做了一遍(留著上年的真題到考前一周做)。這時已經信心十足了。
6)考前一周——考試:才發現時間有些緊了。迅速把《復習指南》掃了一遍,卡著時間做了一遍去年真題(不管好壞,千萬別往心裡去),剩下一兩天把以前總結在本子上的公式、解題方法看了一遍,感覺效果不錯。
二、參考捷徑
本人是數學專業學生(今年考數一),對數學要求較高。比如我第一輪的復習,其實速度是比較快的,一般人難以做到(當然,數二、數三、數四內容少,努力學完全有可能),有些也不必做到。下面是我和其他一些研友共同探討出來的一條路,按照這條路走完,正常的話,數學應該能拿140分左右。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3月初開學——暑假前:課本、課後題、復習指導書(李永樂、陳文登、其他人的也行。如果用陳文登的指南,現代部分做李永樂的《現代輔導講義》)。可以先把課本做完再做復習指導書,也可以像我一樣逐章做過去,關鍵是做完就行(數一可以遲一些,但不能超過放假後兩周)。當然,此時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剛剛做完一章,回頭再看已經忘了。不用擔心,這是剛開始做題少的緣故,隨著數學復習的深入,自然會有質的提高(想看到整個森林,你要先一棵一棵的把樹栽上)。目的:掌握各知識點和大綱基本要求。
2)暑假放假——9月1日開學:復習指導書再做一遍。目的:初步建立框架體系,更深入的掌握各知識點。
3)9月1日——11月初:找本習題集做一遍。有時間再把復習指導書做一遍,時間短的話看一遍課本也行。目的:提高計算能力,融會貫通。
4)11月初——考前一周:模擬題、真題(留一套)至少各做一遍。有時間把課本再掃一遍。目的:和考研掛鉤,探尋歷年出題規律,提高考研分數。
5)考前一周——考試:看總結的東西,做一套真題。目的:查漏補缺,保持良好狀態,迎接考試。
在每一遍復習之後都要有一個深刻的思考過程,看看與上一遍有什麼不同,如果發現了趕緊記下來,若沒有什麼變化,這一遍相當於白看。
三、書評
1)陳文登《復習指南》★★★ 強烈推薦。此書將不少東西模式化,優點是條理清楚,解題步驟明了,尤其是高數,相當經典。缺點是一些活的、新的題型沒有跟上變化、及時修訂,尤其是線代,故認為線代復習不要看《復習指南》。總體來說此書相當不錯。
2)李永樂《復習全書》★★ 一直有人把《復習指南》和李永樂的《復習全書》做比較。普遍看法是李永樂的簡單、陳文登的難。個人認為不能用簡單、復雜來評判。李《復習全書》知識點劃分的更為精細,應用的方法更為基礎,或者說是讓人更容易想到,這一點在400題中體現的更為明顯。同時,由於太細,也就導致稍嫌繁瑣。總體來說此書不錯。
3)李永樂《線性代數輔導講義》★★★ 強烈推薦。此書我沒做過,但做過的人都說不錯,且剛好彌補《復習指南》的不足。優點是題型多而全,一些方法比較經典,歸納的也不錯。缺點是難度不夠,而且過細。
4)《考研數學大綱解析》:適合用作參考,不做也罷。上邊有錯誤解法講解,可以看一下。和指導書不一樣的地方以此書為准(如數理統計區間估計方、圓括弧等)。
5)陳文登《題型精粹》★★ 推薦。目前同類型的習題書不多,相比較而言,還算可以的。做完後基本能達到練手的目的。和復習指南思路相同,但更難一些。總結了更多的公式和技巧,但考研一般不考。
6)李永樂《400題》★★★ 強烈推薦。與陳文登的書風格不同,是一本創新性質的模擬題。有一定難度。做完陳文登的《復習指南》,再做此書,效果相當不錯。做此書重點不是看答了多少分,而是看從每一套題中學會了什麼,找到了哪些自己掌握不牢的知識點,這個時候發現比考試時發現好的多,建議每一套後都要有一個深刻的總結過程。
7)李永樂《歷年試題解析》★★ 推薦。主要是沒發現更好的真題書。優點是有錯誤解法,書比較厚,解析的還行。缺點是沒有採納各家之長而達到經典的地步,個別題解析方法不全。選真題書要慎重,解析一定要詳細,即選「厚」一點的。做真題一定要注意在2003年前後的題型變化,也就是2003年及其以後的要重點研究(各科都是如此)。
H. 數學題之有一位數學特長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若干難題。他每小時做八道可提前半小時完成;他每小時做六題,
解:設規定時間是x小時,根據題意的:8(x-0.5)=6(x+0.5) 解得:x=3.5 所以8x(3.5-0.5)=16 答:規定時間內完成16道題
用數學方法就是每小時八道題,半小時四道題,每小時六道題,半小時三道題,每小時差(8-6)半小時差(3+4)所以7除以2等於3.5 然後8(3.5-0.5)=16
I. 小學數學里,什麼叫經過的時間
小學數學里,經過的時間指一件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一段時間。一般計算方法是用結束時間減去開始時間。①、 ②表示的是時刻, ③ 表示的是時間。
J. 請問中考數學100分鍾里花多少時間在最後兩道壓軸題上合適呢
我想30分鍾差不多了.
關鍵的問題是做一題就要保證對一題!!!!!!!!!!!!
不給自己檢查時間!!!!!!!!!!!!!!!
壓軸題能做多少做多少!!!!!!!
我從來不檢查,因為我覺得檢查完全浪費時間,如果原來思維過程就錯了,那麼檢查也是白費時間.
這樣我反而能夠靜下心來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壓軸題.
其實有的壓軸題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