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怎麼治療一個療程多少錢
1. 腸結核治療是免費的嗎
病情分析:腸結核不屬於免費治療,但一般來說,其他部位的結核往往同時又有肺部的結核,因為治療葯物是一樣的,所以,服用治療肺結核的葯物同樣也可治療腸結核。
指導意見:肺外結核的治療療程比肺結核治療的療程要長。一般不少於12個月。
2. 腸結核引起的腸梗阻動手術大概要多少錢
首先要看腸腔狹窄的程度,如果狹窄的程度不太大,能夠正常通過,且結核己經全愈,則可不做手術.如腸腔過分狹窄,通過受限,一進食就肚子疼,則必須手術.手術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開刀,一種是微刨(腹腔鏡).三甲醫院如做腹腔鏡,從住院至出院費用大概兩萬多點,普通開刀可少8000元左右.至於危險,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一般來說這個手術風險不大.當然去個正規醫院是必須的.祝好!
3. 腸結核的治療方法,
腸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腸道慢性特異性感染疾病,是最常見的肺外結核病之一。主要由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少數地區有因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製品而發生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腸結核。本病一般見於中青年,女性稍多於男性。
對於腸結核的治療,患者應該選用純天然原生態、安全無毒副作用、耐受、不傷機體正氣、治病的像純苗葯制劑的三草散核方之類的葯,同時可兼調理全身的療法。
一、早期用葯,堅持聯合、足量、規律、全程抗結核葯物治療。
二、堅持用葯,避免不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等並發症的發生。
三、合理選用抗結核葯物,一定要保證劑量充足、規律、全程用葯,是決定預後的關鍵因素。
四、手術治療:適用於完全性腸梗阻、急性或慢性腸穿孔引起的糞瘺以及腸道大出血等內科治療無效者。此外,對增生型結核也可考慮部分手術治療。
然後就是休息與營養:休息與營養可加強患者的抵抗力,是治療的基礎。活動性腸結核須卧床休息,積極改善營養,對消瘦、營養不良和因胃腸症狀而妨礙進食者,宜予以靜脈內高營養治療。
4. 治療腸結核的苗葯腸結核方多少錢一個療程的,貴嗎
不貴的
5. 關於腸結核的治療
腸結核通常是得了開放性的肺結核以後,把痰吞進肚子里,結核桿菌就種植在腸道里引起的。
在治療上,還是抗癆治療(所謂抗癆就是抗結核治療。)
其實我們國家對於抗結核治療的用葯已經非常成熟了,只不過每個省衛生局對於抗癆葯物使用的時間長短不一樣。
有的規定用半年,有的規實9個月到一年,有的是一年到一年半。
唯一麻煩一點的就是:如果曾經接受過抗癆治療,但是沒有堅持服用完整個療程,或者中途斷葯,造成結核桿菌的耐葯性,那再次用葯,效果就不好,而且用葯時間更長。
有些腸結核是有手術指征的,比如結核灶把腸道堵住了,就需要手術切除以後,再進行抗結核治療。
治療的過程,我們國家有非常嚴格的明確的方針:早期,聯合,全程,規范
也就是說,越早越好,每天每頓吃葯,幾種葯一起用。
6. 我得了腸結核,怎麼治療啊去哪裡比較好啊
現代肺結核已不是難治的病了,只要治療方案合理,方法恰當,都能徹底治癒,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或在專業醫院治療都是可以的。
第一次治療非常重要,如第一次治療不徹底,就會產生一些耐葯菌株,一旦復發,不但難治,而且,也不易徹底治癒,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和結核病打交道,工作、學習和經濟都損失很大。
治療結核病,強化期要兩個月,此時,最好要注射一個月的鏈黴素,(以體重在50kg左右為例)每次0.75g/日,口服利福平0.45g,異煙肼(雷米封)0.3g,吡嗪醯胺1.5g。這些葯物都採用頓服,即每日服一次葯,利福平需空腹服,飯前一小時以上或飯後四小時以上服用,避免它與食物相混合,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相結合就降低了葯效。服用異煙肼時不要吃富含組織胺的食物,如:青皮紅肉的熱帶魚。(馬丁魚青占魚和沙丁魚等)鏈黴素用後,就改用乙胺酊醇0.75g/日,在用抗結核葯物時可用葡醛內脂來護肝,兩個月後,就只服利福平和異煙肼,直到療程結束。在治療時,每月還要復查一次,監測一次肝功能。在治療期間,要不飲酒、不過食油膩、不用其他西葯,盡量減少肝臟的負擔。
治療結核病還是到專業機構把握些。他們對現代結核病的治療,是最明白的。
結核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具有傳染性的病人咳嗽、大聲說話、打噴嚏等,將細菌以微滴的形式,散布在空氣當中,從而造成別人的感染)其它,都不易感染,你患了腸結核,是不具有傳染性的,無需擔心你的家人。
7. 腸癆《腸結核》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謝謝
1、注意休息,補充營養,補充維生素及鈣劑。2、對症治療,腹痛者可選用阿托品、顛茄等鈣劑對腹瀉有效,腹瀉嚴重者應注意補充加鹽和液體,維持 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有不完全性腸梗阻的患者,須胃腸減壓。3、抗結核治療,過去以黴素、異煙肼、對氨水楊酸鈉為首選葯物,一療程為一年致一年半,如合並嚴重 腸結核患者,可採用三葯聯合應用,即加鏈黴素或乙胺丁醇 或比嗪醯胺。4、手術治療指證,粘連或腸狹窄所致腸梗阻或慢性穿孔引起糞瘺,經內科治療無效者,急性腸穿孔,腸道 大出血經搶救不滿意止血者採取手術治療。
8. 腸結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腸結核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症狀,改善全身情況,促使病灶癒合及防止並發症發生,腸結核早期病變是可逆的,因此應強調早期治療;如果病程已至後期,即使給予合理足時的抗結核葯物治療,也難免發生並發症。
1.休息與營養機體抵抗力的降低是結核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休息與營養應作為治療的基礎。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對活動性腸結核須卧床休息,積極改善營養,必要時宜給靜脈內高營養治療。
2.抗結核化學葯物治療抗結核葯物多達十幾種。一般認為,抗結核葯物可分為殺菌葯和抑菌葯兩大類。前者指在常規劑量下,葯物在機體內外的濃度高於在試管內最低抑菌濃度10倍以上,否則是抑菌葯物。有人也習慣於將抗菌作用較強而副作用小的葯物劃為一線葯,其餘均劃為二線葯。1987年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會議規定的一線葯物有異煙肼、鏈黴素、對氨柳酸鈉、氨硫脲。1992年國際防癆協會/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小組主張將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鏈黴素,氨硫脲和乙胺丁醇列為抗結核的主要葯物。
葯物臨床運用應堅持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葯物的原則,化療方案視病情輕重而定,過去一般以鏈黴素、異煙肼,對氨柳酸鈉為首選,進行長程標准化療,療程在1~2年。目前為使患者早日康復,防止耐葯性的產生,多採用短程化療,療程為6~9個月。一般用異煙肼與利福平兩種殺菌葯聯合。在治療開始1~2周即有症狀改善,食慾增加,體溫與糞便性狀趨於正常。對嚴重腸結核,或伴有嚴重腸外結核者宜加鏈黴素或吡嗪醯胺或乙胺丁醇聯合使用,療程同前。
(1)異煙肼INH:本葯具有強殺滅結核菌作用,列為首選和基本的抗結核葯物。
①制菌作用:其試管內最低的抑菌濃度為0.005~0.5μg/ml,濃度稍高即有殺菌作用。其殺菌作用與細菌的生長繁殖有關。細菌的生長繁殖愈快,殺菌作用愈強,對靜止期的細菌,作用則較差。由於INH的分子穿透性強,能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和病變組織中,所以對細胞內外的細菌均有殺滅作用。同時,其殺菌作用也不受環境酸鹼度的影響。故稱之為「全殺菌葯物」。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結核菌的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單一用本葯時,易產生繼發性耐葯菌。細菌對INH產生耐葯性後,由於其致病力降低。耐葯菌又有不均一性(即部分細菌並不耐葯)細菌的環境再發生改變(如還有其他葯物環境或與其他細菌共存的情況),以及耐葯菌生長繁殖時,就有可能恢復對葯物的敏感性即所謂「復歸」。故臨床上多不因查出細菌已對INH耐葯而停用本葯。
②體內代謝:口服本葯後,在小腸內迅速吸收,1~2h血漿濃度達高峰,半衰期約6h。INH進入人體後,主要在肝內進行乙醯化代謝。在乙醯轉化酶的催化下,與乙醯輔酶A反應,脫去氨基,生成乙醯異煙肼、異煙酸腙型化合物而失去活性,只有一部分保留的游離INH繼續保持其抗菌作用。代謝物主要經腎臟排出。乙醯化的速度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可分為快型、中間型及慢型。白種人多為慢型,黃種人多為快型。快型較慢型者療效稍差,但出現不良反應較少。
③不良反應:使用常規劑量時,很少出現不良反應。主要的不良反應有:
A.肝損害:常發生於老年人或大劑量服用時,一般可出現轉氨酶升高,嚴重者發生肝細胞性黃疸。
B.周圍神經炎:多見於男性,大劑量服用者。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腱反射遲鈍,肌肉輕癱,形成原因是由於INH的氨基與維生素B6的吡哆醛縮合成腙型化合物,致體內維生素B6排出增加,造成維生索B6的缺乏。對大劑量服用本葯者加服維生素B6可以預防周圍神經炎的發生。其他不良反應有記憶力減退、頭暈、精神興奮或嗜睡等精神症狀,故有癲癇病史者慎用,以免誘發。
此外,偶可出現男性乳房發育。少見的過敏反應有葯疹、發熱、白細胞減少等。
④用法、劑量:常規劑量為300mg/d(4~6mg/kg),間歇法用量增至15mg/kg。已證明本葯在血中高峰濃度較持續抑菌濃度殺菌效果更好,故採用頓服法。
(2)鏈黴素(SM):
①制菌作用:對結核菌最低抑菌濃度為0.5μg/ml。在鹼性環境中,對細胞外的生長代謝旺盛的結核菌有殺滅作用,但在酸性環境下,細胞內以及生長代謝低下的結核菌無作用,所以是「半殺菌葯」。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②體內代謝:肌內注射後0.5~3h內血濃度達高峰,濃度可達20�0�8g/ml,半衰期2~3h。本葯易滲入胸腔及腹腔中,不易滲入腦脊液,但可由胎盤進入胎兒循環。本葯絕大部分腎臟排出,故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③不良反應:常見的過敏反應有皮疹、發熱,多發生在治療後第2~4周。發生過敏反應時,應立即停葯,否則可繼續加重,甚至發生嚴重的剝脫性皮炎。過敏性休克則少見,主要的毒性反應為第8對顱神經的損害,可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共濟失調(前庭神經損害症狀)、耳鳴、耳聾(聽神經損害症狀)。一旦發生應及時停葯,否則可造成不可逆轉的神經性耳聾。為避免毒性反應的發生,要嚴格限制使用劑量,療程亦不宜過長。幼兒不會訴述聽力減退,在使用時須特別注意。對前庭神經損害所出現的症狀,可用泛酸鈣、硫酸軟骨素、三磷酸腺苷等治療,SM引起的常見毒性反應還有口唇周圍麻木感,嚴重者頭面部和四肢也有麻木感,局部肌肉抽搐。這些不良反應系因葯物中所含雜質如甲醛鏈黴素、甲醛鏈霉胍等所致。如僅有一過性的口唇麻木感,可不必停葯,症狀嚴重時要考慮停葯。SM對腎臟的損害多表現為蛋白尿及管型尿。使尿由酸性變為鹼性,可減少蛋白尿的發生,不妨礙治療。但對腎功能不良者慎用。
④用法、劑量:本葯只能肌內注射,劑量不超過lg,一般成人使用0.75g/d,間歇使用時lg/d。
(3)利福平(RFP):
①制菌作用:對結核菌的最低濃度為0.02-0.5�0�8g/ml。口服治療劑量後血中濃度可為最低抑菌濃度的100倍。本葯對細胞內外的細菌,對繁殖期或靜止期的細菌都有殺菌作用,所以亦是「全殺菌葯」。本葯對非典型分枝桿菌也有良好的制菌作用。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結核菌的核糖核酸合成。單一用本葯時,細菌極易產生耐葯性。與其他抗結核葯物無交叉耐葯。
②體內代謝:口服後吸收迅速而完全,2h血中濃度可達高峰,半衰期4h,有效濃度可維持8~12h。在膽汁中濃度很高,可達血中濃度的5~20倍。本葯進入腸中後,部分重行吸收,再從膽汁排出。開成肝腸循環,最後由糞便和尿中排出。進食後服RFP可減少或延緩葯物的吸收,故宜在空腹時頓服。如同時服PAS、巴比妥類葯物,亦可降低RFP的血濃度。本葯可通過胎盤影響胎兒,故妊娠婦女不宜使用。
③不良反應:多發生在用葯後1~3月內。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肝損害,多表現為一過性的轉氨酶升高,同時伴有惡心、嘔吐、厭食、腹脹或腹瀉等胃腸道反應,一般在數周後可漸消失,必須停葯者只佔少數。老年人、肝病患者,嗜酒者用葯時,應嚴密觀察其肝功能變化。與INH、PZA並用可加重肝損害。其他不良反應如皮疹、發熱、氣促、休克等過敏反應並不多見。本葯在高劑量、間歇使用時,血液中可產生利福平抗體,因而產生的免疫反應和不良反應較多見。除上述的胃腸道與皮膚反應,還有「流感綜合征」,患者有頭痛、嗜睡、乏力、低熱等感冒樣症狀。一般劑量愈大,間歇時間愈長,機體產生抗體愈多,發生的不良反應也愈嚴重。
④用法、劑量:每天劑量450mg(體重在50kg以下)~600mg(體重在50kg以上),早飯前1h頓服。間歇使用劑量600~900mg,每周2~3次。
(4)利福定(RFD):是利福黴素的衍生物,我國1976年研製成功。試管內制菌作用較RFP強10倍,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僅為RFP的1/3。成人口服150~200mg/d,與RFP有交叉耐葯。不良反應很少發生。
(5)吡嗪醯胺(PZA):
①制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12.5�0�8g/ml。在體內抗菌作用比在試管內作用強。本葯在酸性環境中的抗菌作用較好,在中性和鹼性環境中失去活性而無作用。並且,本葯在細胞內抑制結核菌的濃度比在細胞外低10倍,對在巨噬細胞內處於靜止狀態的結核菌有殺菌效果。因本葯對細胞外及在中性或鹼性環境中的細菌無效,故也是「半殺菌葯」。本葯單一服葯時,極易產生耐葯菌。與其他抗結核葯無交叉耐葯,臨床上吡嗪醯胺與異煙肼或鏈黴素合用時具有較好的療效,可能是本品加強了後兩者抑菌作用的結果。該葯極易產生耐葯性,一般只用於短程治療。
②體內代謝:服葯2h後,血中葯物濃度可達高峰,腦脊液中濃度可和血濃度相近。主要由尿中排出。
③不良反應:主要的不良反應為肝損害,有轉氨酶升高及胃腸道反應等,有時發生關節痛,是由於本葯可引起尿酸排出減少,引起高尿酸血症所致。過敏反應有發熱、皮疹、日光過敏性皮炎等。
④用法、劑量:25~30mg/(kg�6�1d),一般為1.5~2g/d,間歇使用2~3g/d,頓服或分2~3次服。
(6)乙胺丁醇(EMB):
①制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1~5�0�8g/ml。與其他抗結核葯物無交叉耐葯。對已耐INH、SM的細菌仍有抑製作用。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核糖核酸的合成。
②體內代謝:口服吸收良好,2~4h血中葯物濃度達高峰。自尿和糞中排出。腎功能不良時,可引起蓄積中毒。
③不良反應:很少見。大劑量服用可引起球後視神經炎而致視力減退、影像模糊、中心暗區及紅綠色盲等。通常在停葯後,視力可恢復。
④用法、劑量:15~25mg/(kg�6�1d),一般在開始時25mg/(kg�6�1d)。可與INH、RFP。同時1次頓服。
(7)對氨柳酸鈉(PAS):
①制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1~10�0�8g/ml。由於其制菌力較差,一般只作為輔助葯物,通常與INH與SM合用,既可增強葯物的殺菌作用,又可延緩耐葯菌的產生。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干擾了結核菌的代謝過程。
②體內代謝:口服吸收快,1~2h在血液中濃度可達高峰,分布迅速,但不易進入腦脊液中。在肝內發生乙醯化代謝,與INH合用時,可發生乙醯化競爭,使INH乙醯化減少,而增加了游離INH的濃度,從而加強後者的療效。本品主要經尿中排出。
③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刺激症狀,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停葯。飯後服或同時用鹼性葯,可減少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如皮疹、發熱、白細胞減少、剝脫性皮炎,多在治療後3~5周發生。對本葯過敏者常可誘發對INH、SM也發生過敏反應,臨床處理中應予注意。本葯尚可引起肝損害、甲狀腺腫大,但均不多見。
④用法、劑量:常用劑量為8~12g/d,分次口服。本葯針劑可溶於5%葡萄糖液500ml中作靜滴,有利於病變的吸收和全身症狀的改善。但必須注意本葯的新鮮配製和避光,嚴格無菌操作,劑量從4~6g開始,漸增到12g,每天或隔天1次。
(8)氨硫脲(TBl):
①制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1�0�8g/ml,半衰期48h,其作用機制尚未明確。臨床療效與對氨柳酸鈉相近。由於本葯生產容易,價格低廉,可取代PAS。單一服本葯極易產生耐葯菌,與乙(丙)硫異煙胺有單向交叉耐葯性,即耐本葯者對乙(丙)硫異煙胺仍敏感,而對後者耐葯者則對本葯不再敏感。
②體內代謝:口服後吸收較慢,4h血中濃度才達高峰。從腎臟排出也較緩慢,說明在體內有蓄積作用。
③不良反應:出現較多嚴重。常見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厭食等;對肝臟、造血系統均有損害,嚴重的可有肝功損害、黃疸、粒細胞減少、貧血等。過敏反應有皮疹、發熱、剝脫性皮炎。不良反應的發生頻率與用葯劑量有明顯關系。故臨床應用時要定期復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
④用法、劑量:每天口服劑量100~500mg,開始小量,漸增至足量。
(9)乙(丙)硫因胺(1314Th,1321Th):
①制菌作用:兩葯的抗結核作用相同,其中1321Th的不良反應少,易耐受。最低抑菌濃度為0.6~2.5�0�8g/ml。兩葯相互可交叉耐葯。對已耐INH、SM、PAS的結核菌本葯仍有抑製作用。其作用機制均為抑制結核菌的蛋白質合成。
②體內代謝:服後吸收良好,3h血濃度達高峰。易滲透入胸、腹腔及腦脊液中。經腎臟排出。
③不良反應:常見的有胃腸道反應及肝損害,與INH、RFP並用時,應嚴格掌握用葯劑量。少見的不良反應有口腔炎、頭痛、痤瘡及精神症狀等。
④用法、劑量:0.5~1.0g/d,一般不超過0.6g/d,分2~3次服,較易耐受。
(10)卡那黴素(KM):
①制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2.5~l0�0�8g/ml。抗結核作用僅為SM的一半。其作用機制與SM同,可阻止結核菌蛋白質合成。
②體內代謝:口服不吸收,肌內注射後吸收快,1~2h達血濃度高峰。可分布於各組織,但不能滲入正常的血腦屏障,從尿中排出。
③不良反應:同SM的不良反應,發生頻率更高,以往使用過SM者再用本葯,更易發生聽神經損害。
④用法、劑量:常規劑量為lg/d,肌內注射,高齡或腎功能不良者慎用。在靜滴或胸、腹腔注入時,由於吸收快可引起呼吸暫停,故應注意緩注。
(11)捲麴黴菌(CPM):
①制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1~8�0�8g/ml。抗結核菌的作用為SM、EMB的一半,為INH的1/10,與1314Th相近。與SM無交叉耐葯,與KM、VM有交叉耐葯。其作用機制亦為阻止結核菌蛋白質合成。
②機體代謝:口服不吸收,肌內注射後吸收快,2h血中濃度達高峰。可分布於各組織。經腎臟排出。腎功能不全時,葯物在血中含量較高,說明有蓄積作用。
③不良反應:與SM不良反應相似,並可有肝損害。嗜酸粒細胞增多也常見,曾有報告出現低鉀血症和鹼中毒。注射局部疼痛較重。
④用法、劑量:口服吸收不好,必須深部肌內注射,每天劑量1g。
(12)其他:如紫黴素(VM)制菌作用弱,不良反應與SM同,日用量為1g,肌內注射,由於價高而效果差已不使用。又如環絲氨酸(CS),制菌作用弱,不良反應較重,且可引起精神紊亂、鬱抑症等不良反應,現也已很少應用。
用葯的選擇,一般以第一線葯物(鏈黴素、異煙肼、對氨柳酸鈉)為首選,用於初治病例。為延緩或防止耐葯性的產生,目前強調兩葯聯合治療。對腸結核病情嚴重者,或伴有嚴重的腸外結核患者宜3葯聯合應用,其中對氨柳酸鈉可作靜脈滴注。抗結核葯物合理化療的原則,目前應用的是「早期聯合、全程、規律、適量」5項原則。
近年來,在抗結核間歇治療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其優點在於效果好、毒性少,費用低。一般主張每周2次的間歇給葯,效果良好。葯物選擇仍以聯合治療為原則,用葯劑量比連續給葯的單日劑量酌增加1倍,但鏈黴素、對氨柳酸鈉、卡那黴素及乙硫異煙胺因其毒性反應較大,仍維持原單日量。也有主張先用每天連續療法,1/2~1月後繼以間歇療法,可提高治療效果。
3.對症治療腹痛可用顛茄、阿托品或其他抗膽鹼能葯物。攝入不足或腹瀉嚴重者應補充液體與鉀鹽,保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對不完全性腸梗阻的患者,除按上述對症治療外,需進行胃腸減壓,以緩解梗阻近段腸曲的膨脹與瀦留。
4.手術適應手術只限於並發症的治療。包括以下各種情況:
(1)結核潰瘍發生穿孔。
(2)限局性穿孔伴有膿腫形成或瘺管形成。
(3)瘢痕引起腸狹窄或腸系膜縮短,造成腸扭曲。
(4)局部的增殖型結核引起部分腸梗阻。
(5)腸道大量出血經積極搶救不能滿意止血者。手術前及手術後均需進行抗結核葯物治療。
(二)預後
在抗結核葯出現之前,腸結核預後差,死亡率高。抗結核葯在臨床廣泛應用以後,使腸結核的預後大為改觀,特別是對黏膜結核,包括腸結核在內的療效尤為顯著。本病的預後取決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當病變尚在滲出階段,經治療後可完全痊癒,預後良好。合理選用抗結核葯物,保證充分劑量與足夠療程,是決定預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