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汽車估值多少
⑴ 蘋果電動汽車有望在2024年投產,電池技術將顛覆性突破
車見萬宜訊——據路透社報道,時斷時續、如今又重振旗鼓的蘋果汽車可能最終會成為現實。知情人士透露,蘋果自動駕駛汽車即將落地!計劃在2024年投產。
據了解,這款蘋果電動車將由蘋果的monocell電池技術提供動力,該技術可以在與傳統電池組相同的空間內產生更大的容量。目前還沒有關於蘋果是自行生產或與第三方合作的相關消息,不過車見君按照蘋果手機的打法猜測,大概率汽車仍然是整合服務商的形式貼牌製造。
蘋果的汽車計劃代號為「泰坦計劃」(ProjectTitan),自2014年啟動以來,一直是汽車和科技領域的公開秘密。如果路透社未透露姓名的消息來源是正確的,這輛車似乎已經回到正軌,並將投入生產。當然,由於冠狀病毒感染的推遲,日期可能會被推遲到2025年。
至於實際的生產,有傳言稱蘋果正在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Magna)談判,麥格納已經有自己的電動汽車平台,可以用來為其他公司生產電動汽車。這些談判的結果尚不清楚。蘋果的長期製造合作夥伴富士康最近也公布了自己的電動汽車平台計劃。
憑借iPhone在製造業的影響力,蘋果可能會以其他汽車初創公司可能無法實現的方式迅速起步。盡管如此,製造汽車是困難的,並且這將是蘋果的第一輛汽車。iPhone電池的不耐用曾使蘋果備受爭議,而號稱將達到新水平的汽車電池技術讓車見君非常期待。那麼,你看好蘋果汽車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蘋果市值為何一夜大漲719億美元對公司的經營會產生什麼影響
蘋果公司的市值大漲的原因是因為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的消息,這個情況將會提振很多投資人的信心,並且產生積極影響。
在蘋果公司決定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之後,因為蘋果公司本身有著一定的技術實力,研發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很可能會在10年內問世。這個消息可以理解為資本市場的利好消息,所以蘋果公司的股價才會暴漲,進而導致蘋果的市值在一夜之間大漲719億美元。
一、蘋果公司的市值大漲。
在短短一天之內,蘋果公司的市值竟然上漲了718.58億美元,這個價值約合人民幣4,588億元。與此同時,蘋果公司重新奪回了全球第一公司的寶座,並且達到了2.59萬億美元的級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蘋果公司的股票一片向好,投資人們紛紛跟進買入蘋果公司的股票。
⑶ 蘋果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蘋果為何能有如此成就
對於蘋果來說之所以會能夠讓股票市值達到30,000億美元,這和自己的不斷創新發展和成功的營銷戰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最後,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它推出的產品也比較注重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從蘋果手機到蘋果電腦到平板電腦,再到各種各樣的周邊配件,蘋果已經打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體系。
⑷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
蘋果高級副總裁JohnGiannandrea
此後,近段時間以來,蘋果在造車方面的消息再起,而且似乎距離第一款車的推出已經不遠了。
從這段歷程來看,雖然蘋果的造車之路並不順暢,但是蘋果始終不曾放棄過這一計劃,也正因為如此,蘋果汽車才值得用戶一直期待。
結語:蘋果造車,從不是說說而已
在汽車行業進行四化轉型之後,越來越多的跨界玩家進入到了汽車領域,但在這些外來者中,有人成功,有人黯然退場,有人還在繼續堅持。
蘋果就屬於還在繼續堅持陣營中的一員,雖然進展並不算迅速,但是蘋果在人才儲備、資金儲備方面都不遜色,憑借著資金和人才的投入,蘋果已經取得了超過百項的汽車專利,也仍然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造車准備。
現階段,關於蘋果造車的信息再次增加,也說明蘋果造車可能快要到一個新的節點了。蘋果這個新造車玩家也正在跑步進場,如果蘋果在未來幾年的某一個發布會上突然亮出了蘋果汽車,也不會讓人意外。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蘋果汽車團隊將在年底前完成改組,蘋果汽車有可能改變新能源汽車市場么
關於蘋果無人駕駛汽車的傳聞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時有報道稱,蘋果成立了一個名為Project Titan的團隊,與一家名為空殼公司一起,開始在位於加州的SG5工廠工作。泰坦團隊經歷了很多變化,鮑勃·曼斯菲爾德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時的消息是蘋果不會直接與特斯拉競爭。但該項目後來遭遇了大規模撤回,據說冠狀病毒大流行是蘋果推遲的一個因素。在郭怡廣發布最新推文之前,幾乎沒有關於這個項目的新聞。
⑹ 蘋果市值沖破3萬億美元成全球第一 造車可能只算「小意思」
易車訊 從相關渠道獲悉,在2022年的首個交易日,蘋果公司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成為第一家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美股上市公司。
從此前了解的消息看,蘋果汽車可能會在2025年亮相,根據此前的專利信息來看,新車可能會擁有基於激光雷達系統的高級別自動駕駛能力,車身顯示屏系統,面部識別進入以及旋轉式座椅系統。
造車需要長期的投資周期以及巨額的現金投入,此前有多家新勢力入局造車,但終因資金等各種問題而銷聲匿跡,蔚來CEO李斌曾說造車需要200億門檻,小米CEO雷軍表示小米現金儲備超過1000億,虧得起,相比起來,富可敵國的蘋果不僅資金雄厚,營收能力也十分強悍,對於造車,可能蘋果來說可能只是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吧。
⑺ 蘋果市值在盤中交易時一度突破3萬億美元,公司未來的前景如何
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很多人甚至把蘋果公司當成了以後的科技發展風向標。
因為蘋果公司本身的市值就非常龐大,在蘋果公司再一次刷新歷史記錄之後,蘋果公司很有可能會成為全球第一市值的公司。因為蘋果公司本身也在進一步拓展其他業務,蘋果公司甚至有計劃生產蘋果汽車,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打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在蘋果公司的業績越來越好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蘋果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出現了里程碑式的發展。
一、蘋果公司的市值一度突破30,000億美元。
在蘋果公司的股價突破182美元之後,蘋果公司的市值短暫突破了30,000億美元,這也成為了全球歷史上第1個能夠突破30,000億美元的公司。我們都知道蘋果公司本身的業績情況非常好,業績的支撐也讓蘋果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非常穩健,蘋果公司的股價一路高漲。
⑻ 蘋果造車,沒有王炸
作者 | 周繼鳳
編輯 | 黎明
蘋果造車終於有了新進展,據彭博社報道,曾在福特 汽車 工作了31年的女高管——Desi Ujkashevic最近加入了蘋果造車項目。
這位女高管,曾經負責過許多款福特車型的內飾、外飾、底盤和電氣部件的工程設計。
此前,蘋果造車項目一度陷入了危機。
3月15日,著名的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在個人推特上透露,蘋果負責Apple Car項目的員工團隊已經「解散了有段時間」。
按照郭明錤測算,蘋果要是想在2025年前完成大規模生產該 汽車 的目標,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必須重組團隊。
蘋果對於造車的興趣始於喬布斯時代,但真正落到實處,還得從2014年算起。
2014年,有媒體報道,蘋果悄悄組織了幾百人的團隊,秘密開展了一個造車項目,並取名「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
「Apple Car 」被人們視為蘋果的「下一個明星產品」,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拿出來討論。所有的造車巨頭都將蘋果看成最大的競爭對手。巔峰時期,麥肯錫給出了驚人的估值預測:到2030年,蘋果泰坦項目價值大約能達到6.7萬億美元。要知道,截至目前,蘋果的市值也只是2.84萬億美元。
但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泰坦計劃掙扎在博弈、內部沖突、裁員的泥淖里,至今沒能爬出來。
如今,在傳出蘋果造車團隊解散消息後的數月,蘋果造車項目終於迎來新的人事變動。新來的女高管能救得了蘋果造車項目嗎?
蘋果從未正式向公眾通報自己的造車計劃,沒人知道泰坦計劃具體進展到哪一步了。市面上流傳著各種與「Apple Car 」相關的傳聞,據說蘋果造的車可能沒有方向盤、沒有腳踏板、車輪是球形……
人們只能通過一些爆料人的只言片語或者某些媒體的獨家報道中,拼湊出蘋果的造車進程。
梳理蘋果的造車史,你會發現, 可能蘋果自己也不確定自己要干什麼。
泰坦計劃在「要不要造車」,「要不要自主造車」,「是造半自動的車還是完全自動的車」之間反復橫跳。
戰略上的遲疑和不確定,為「Apple Car」帶來了兩個巨大且致命的問題:
第一,團隊內部博弈、分歧嚴重。8年的時間,泰坦計劃已經更換了數個項目負責人,多位核心高管離職,大批人才流失。
第二,由於沒有明確的目標,蘋果數次暫停、推倒曾經的造車計劃,反復內耗,這導致蘋果多年來造車進展極為緩慢。
最早期,蘋果造車項目的領頭人是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
史蒂夫·扎德斯基想要走有限自動駕駛路線,而包括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夫在內的團隊成員認為,應該走全自動駕駛路線。 高層們意見高度不統一 。2016年,史蒂夫·扎德斯基宣布計劃退出該項目。
這是蘋果造車項目中的第一輪人事動盪。
有報道說,在那場動盪中,上百名軟硬體工程師被迫離職。
隨後,蘋果元老級人物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接手了這個項目,成為了泰坦計劃的第二代負責人。
史蒂夫·扎德斯基時期,蘋果致力於 造整車。 媒體爆料,蘋果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研究如何減少噪音、電動車門,以及整合增強現實,甚至考慮過重新發明輪子。
但到了鮑勃執掌項目,一切推倒重來。按照鮑勃的暢想,蘋果應該專注研發無人駕駛系統,而非自主造車。 於是,2018年5月,紐約時報報道,蘋果計劃與大眾合作,將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融入到大眾的T6麵包車上。
但內部分歧依舊在,曾在特斯拉公司工作的蘋果老兵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 ,於2018年返回負責泰坦項目。泰坦計劃再次換了負責人。
平靜下來的團隊,這時候又在思考蘋果到底應該在 汽車 領域做什麼?最終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沒錯,還是應該造整車。2020年,路透社報道稱, 蘋果再次計劃在內部開發一款 汽車 ,並可能在2024年發布。
但到了2021年9月,曾經力挽狂瀾的道格·菲爾德也離開了蘋果跳槽到了福特。雪上加霜的是,與道格一起離開的還有三位身居要職的高管。
Watch OS項目高管凱文·林奇(Kevin Lynch)臨危受命,成為了臨時負責人。
過去幾年,蘋果 汽車 內部定下了兩個方向,一個是研發一輛具備有限自動駕駛能力的 汽車 ;而另一個方向則是研發一輛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不需人工干預的車型。
除了沒有目標, 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造車領頭人外,蘋果還犯了一個錯誤——低估了造車的難度。
在造車這樣一門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生意上,蘋果其實有不少的優勢,比如財力雄厚,現金流充裕,燒得起錢。智能 汽車 時代的核心是軟體、系統、平台以及生態,這些都是蘋果的長項。
按照很多人的設想,「Apple Car」能徹底改變 汽車 ,就像iPhone在2007年顛覆手機行業一樣。
這種自信某種程度上延續到了蘋果的管理層,《紐約時報》曾報道,蘋果管理層在泰坦計劃初期,曾設定了一個目標——2019年把電動車造出來。
2014年,蘋果才剛剛成立造車項目。也就是說,團隊要在5年內造出一輛電動車。
後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別說2019年了,到了2022年,「Apple Car」連影子都沒能看到。
事實上,在面對全新的 汽車 領域,蘋果有很多力不從心的地方。
跨界造車的道路風險重重,周期長,而且容錯率低。而蘋果從未製造過 汽車 ,經驗缺乏也讓蘋果的造車道路變得異常艱難。
道格·菲爾德,泰坦項目的第三位負責人,曾對媒體說了這樣一段話,似乎也在側面證明蘋果造車的艱難:「創辦一家嶄新的造車公司,或是從零開始啟動一個全新的 汽車 項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是,這些新項目大多缺乏持久的資源和耐力。」
而從商業模式上來說,蘋果手機等3C產品利潤率很高,造車則是典型的低利潤產業。這些都與蘋果傳統的業務模式、成本及利潤情況不相符。
與手機行業不同, 汽車 行業依賴生產製造、技術、人才、渠道、供應鏈等方面的長期積淀。在這些方面,蘋果是生疏的門外漢。
尤其是, 汽車 的復雜性遠高於手機,生產一輛電動 汽車 需要的零部件數量大概是1萬個。面對如此復雜的供應鏈,蘋果無法像在手機行業一樣得心應手。
有知情人士曾對媒體指出。在智能手機領域,蘋果擁有廣泛的影響,經常可以從供應商手中得到獨家合作權。但就 汽車 而言, 汽車 零部件所需的大量前期投資,意味著很多供應商不願意將他們的產品交付給蘋果等 科技 公司,因為這類公司最初的出貨量可能很小。
最重要的是,迄今為止 ,蘋果在造車道路上,沒有朋友。
Guidehouse Insights電動 汽車 首席分析師Sam Abuelsamid曾指出, 如果蘋果真的推出自己的 汽車 ,它需要合作夥伴 。「因為製造 汽車 和管理供應鏈要比製造手機或電腦復雜得多,正如特斯拉在過去十年中痛苦地學到的那樣。」
為了尋找朋友,蘋果做了多方努力。2021年2月,有傳聞稱蘋果將與現代起亞合作,在起亞喬治亞州的工廠生產一款帶有蘋果品牌的 汽車 ,但是這一計劃流產了。據日經新聞報道,蘋果為了造車大計,至少與6家 汽車 廠商展開過談判,包括起亞和日產,但是這些車企無一例外無法接受與蘋果的合作模式。
蘋果的強大,讓車企們擔心自己會淪為代工廠。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人們還有機會見到「Apple Car」嗎?
從目前的消息來看,蘋果准備繼續死磕「造車」了。但迷霧依舊籠罩著泰坦計劃,沒人確切地知道,「Apple Car」最終會以什麼樣的形式亮相,蘋果最終會選擇與誰合作。
最新的消息是,蘋果正在考慮與保時捷合作。
這一消息的爆料人是保時捷首席執行官Oliver Blume。他在公司的年度業績視頻會議上透露,保時捷已與蘋果公司探討了「令人興奮的共同項目」。
「我們已經在CarPlay(蘋果發布的車載系統)上進行了合作,未來將近一步拓展。」Oliver Blume說道,「但現在就未來的項目做出任何定論還為 時尚 早。」
保時捷與蘋果合作? 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一條「未曾設想的道路」。
不過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個瘋狂的合作。
全球電動 汽車 發展勢頭強勁,而保時捷是一眾豪華品牌中,少有轉型比較成功的。在中國,保時捷已經發布了16款新能源 汽車 (包括純電動和插混車型)。
最近這家公司准備從母公司大眾集團獨立出來,單獨IPO。並且保時捷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電子電器架構,即PPE架構。
但是,郭明錤事後在Twitter上指出,如果保時捷要與蘋果合作,那麼至少需要等2-3年的時間,才能參與到蘋果的大規模量產。因為目前蘋果造車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另一邊,著名的爆料人LeaksApplePro則表示,蘋果有可能委託給富士康製造蘋果 汽車 。他聲稱,Apple Car仍將在2024年底或者是2025年發布,不過蘋果不會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 汽車 ,而是瞄準1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66萬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對標特斯拉的Model S。
當然,蘋果很有可能永遠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夥伴。
Techrader報道,蘋果可能准備獨自承擔整個開發過程——類似於特斯拉曾經所採取的方法。
汽車 行業正在從澎湃的渦輪時代轉變為悄無聲息的純電時代,據CleanTechnica網站公布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近650萬輛,同比增長108%。如今,「蔚小理」各家的年銷量都已經逼近10萬輛,特斯拉即將突破百萬年銷量。
在這樣一場大變革中,蘋果確實來晚了。這意味著蘋果正在將大量市場拱手讓給潛在的競爭對手。
而且,蘋果要面對的對手越來越多,除了特斯拉和蔚小理等新勢力。大批量正在轉型的傳統車企,比如寶馬、賓士,還有互聯網和 科技 企業大軍也正在大舉入場,爭奪新能源 汽車 市場。
相對好的消息是,目前,蘋果正在全力研發沒有方向盤、不需要司機的全自動駕駛 汽車 ,而且已經有了一些進展。
彭博社報道,蘋果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晶元的大部分核心工作已經完成。同時,蘋果 汽車 的底層自動駕駛系統、處理器晶元和新進感測器也已取得重大進展。
在全自動駕駛的車輛上,許多公司包括特斯拉同樣正處於艱難研發期,尚未達到終點。蘋果沒有落後很多,還有追趕的機會。
而政策已經迎來了曙光。今年3月,美國交通部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發布了最終版的《無人駕駛 汽車 乘客保護規定》,明確了全自動駕駛 汽車 不再需要配備傳統的方向盤、制動或油門踏板等手動控制裝置來滿足碰撞中的乘員安全保護標准。
*題圖來源於pexels。
⑼ 蘋果市值創下歷史新高破萬億,蘋果市值離兩萬億美元還有多遠
蘋果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估計還要在等十年或者二十年才能夠突破二萬億美元的大關。我認為想突破這個大關,蘋果手機所依靠的不再是手機行業,而是其他的新興行業,比如無人汽車,能不能做到,也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相信,蘋果擁有史蒂夫•喬布斯的創新基因,並將不斷選擇突破自我。我們還認為,未來十年蘋果的股價表現至少會跟上市場的步伐,就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