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降水多少
A. 如何區分降水的強度
降水量就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和固態降水,沒有經過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單位是毫米(mm)。
在氣象學上用降水量來區分降水的強度:
小雨:雨點清晰可見,沒漂浮現象,12小時內降水量小於5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小於10mm的降雨過程。
中雨: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濺,窪地積水較快,屋頂有沙沙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5~15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25mm的降雨過程。
大雨: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窪地積水極快,屋頂有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50mm的降雨過程。
暴雨:凡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mm的降雨過程統稱為暴雨。
根據暴雨的強度可分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種。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30~7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過程;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70~14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過程;特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大於14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大於250mm的降雨過程。
B. 怎樣區分下雨的等級
根據二十四小時內降雨量的大小。
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幾個等級。
雨量的概念編輯
用雨量計或雨量器測定,以mm為單位。日雨量觀測中,可分為24段(1h一次)、8段(3h一次)、4段(6h一次)及1段(24h一段)等4種。
日雨量的統計有20~20時和08~08時兩種方法。目前,我國電視和廣播節目中發布的日雨量為08~08時,代表前一天的雨量。
降雨的基本要素編輯
(1)降雨歷時和降雨時間:降雨歷時是指一次降雨的持續時間,即一場降雨自始至終所經歷的時間。降雨時間是指對應某一降雨量而言的時段長,在此時間內,降雨並不一定是持續的。降雨歷時和降雨時間均以min、h計。
(2)降雨強度:指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以mm/min或mm/h計。
(3)降雨面積:指某次降雨所籠罩的水平面積,以km2計。
(4)暴雨中心:指暴雨強度較集中的局部地區。
雨量的等級劃分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於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0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0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時內降雪量小於1.0cm(摺合為融化後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時內降雪量小於2.5mm的降雪過程。
中雪:12小時內降雪量1.0~3.0cm或24小時內降雪量2.5~5.0cm或積雪深度達3CM的降雪過程。
大雪:12小時內降雪量3.0~6.0cm或24小時內降雪量5.0~10.0cm或積雪深度達5CM的降雪過程。
暴雪:12小時內降雪量大於6.0cm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於10.0cm或積雪深度達8CM的降雪過程。
大暴雪:12小時內降雪量大於12.0cm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於20.0cm或積雪深度達16CM的降雪過程。
特大暴雪:12小時內降雪量大於24.0cm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於40.0cm或積雪深度達32CM的降雪過程。
C. 降雨量的多少是怎樣測量的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少數地區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另有規定。例如,多雨的廣東,日雨量80毫米以上稱暴雨;少雨的陝西延安地區,日雨量達到30毫米以上就稱為暴雨。 如果你手邊沒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擔心,利用一些常見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製一個,效果也相當不錯。取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紙制碗(可選用大小合適的方便麵紙碗),在其底部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後將碗放在一個無蓋的罐子上。罐內有一玻璃瓶,瓶口與碗底的小洞相接。簡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簡易雨量筒做好後,便可將它放在離地70厘米高處(筒口距地面的距離)承接雨水。雨停後,用秤稱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當於1毫米的降雨量。
D. 降雨量是怎麼測量的
在雨量站、氣象站或水文站等地面觀測站點,用於測量雨量的儀器稱之為雨量器。雨量器測量落至其邊緣劃定的水平面上的雨水的體積,除以雨量器的表面積,便得到降雨深度。雨量器有兩種類型:自記的和非自記的。自記雨量器能自動記錄累計降雨量,其時間分辨能力可細到一分鍾或以下,往往配有遙測設備,以便實時傳送記錄並為水管理所用。自記雨量器有三種主要類型:稱重式,浮筒及虹吸式、翻斗式。
常見的雨量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容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出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後再讀數,也可將雪稱出重量後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
E. 怎麼區分降水強度
降降水量就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和固態降水,沒有經過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單位是毫米(mm)。
在氣象學上用降水量來區分降水的強度:
小雨:雨點清晰可見,沒漂浮現象,12小時內降水量小於5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小於10mm的降雨過程。
中雨: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濺,窪地積水較快,屋頂有沙沙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5~15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25mm的降雨過程。
大雨: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窪地積水極快,屋頂有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50mm的降雨過程。
暴雨:凡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mm的降雨過程統稱為暴雨。
根據暴雨的強度可分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種。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30~7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過程;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70~14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過程;特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大於14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大於250mm的降雨過程。
F. 我們通常根據一個地方什麼降水的多少來區分降水的等級
根據一個地方24小時降水量的多少來區分降水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