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如何看有多少血
① 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是幾克血
血常規化驗單中的檢測項目,其中一項是「血紅蛋白」(縮寫是HB),標準的單位是「g/L」(克/升),比如平原地區正常成人男性的血紅蛋白范圍是「120-160g/L(克/升)」。臨床上醫生為了表達方便,習慣說「某某病人的血紅蛋白是多少克」,這里習慣上所說的單位是「g/dL」(克/分升),1升=10分升。因此,按照習慣用語,正常成人男性的血紅蛋白范圍是「12-16g」(意思是:12-16克/分升)。
大部分的醫院,血常規化驗單中,血紅蛋白的單位都是「g/L」(克/升),很少是「g/dL」(克/分升)的,看化驗單時要注意看一下。
② 血常規驗血報告怎麼看
有時間你自己可以對照一下就知道了!
血常規正常值:血紅蛋白(Hb):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
紅細胞(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白細胞(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至2歲 (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網織紅細胞計數: 0.5%-1.5%
白細胞分類計數
百分率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 0.005~0.05(0.5%~5%)
嗜鹼性粒細胞 0~0.001(0%~1%)
淋巴細胞 0.20~0.40(20%~40%)
單核細胞 0.03~0.08(3%~8%)
絕對值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04~0.5)×10*9/L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2.0~7.0)×10*9/L
嗜酸性粒細胞 (0.02~0.5)×10*9/L
嗜鹼性粒細胞 (0~0.1)×10*9/L
淋巴細胞(0.8~4.0)×10*9/L
單核細胞 (0.12~0.8)×10*9/L
血細胞比容(Hct):
微量法 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
溫氏法 男性:0.40~0.50L/L(40~50容積%),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積%),平均0.40L/L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2~92fl
血細胞分析儀法 80~100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27~31pg
血細胞分析儀法 27~34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320~360g/L(32%~36%)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DW-CV 11.5%~14.5%
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參考值在化驗單的右側都有註明,查出來的結果,除有數字外,還有符號「↑」和「↓」表示比正常參考值高了或是降低。血常規報告內容較多,各項含義不同,看報告時可分為三大塊,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系統:紅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功能是攜帶氧。如果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都標有「↓」號,提示有貧血存在,組織可能有缺氧表現。如果「↑」顯示體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細胞系統:白細胞在血常規中顯示「↑」或「↓」都不正常。它的總數是局限在「正常范圍」內的,如剛出生正常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隨年齡增長,正常值會逐漸降低,如6月到6歲的幼兒為(6~15)×109/L,平均為10×109/L;7~12歲為(4.5~13.5)×109/L,平均為8×109/L。超過高值則疑有炎症存在,多為細菌感染,少於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細胞總數而言,還應進一步了解白細胞是由五種白細胞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佔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細胞(代表符號為N),約佔50%~70%(年齡不同,百分比有變化),主要起吞噬殺滅細菌作用。 第二種是淋巴細胞(代表符號為L),約佔20%~40%,產生細胞因子破壞細菌結構,使細菌不能生存。第三種細胞是單核細胞(代表符號為M),約佔1%~8%,產生抗體。第四種細胞是嗜酸性粒細胞(符號E),約佔0.5%~5%,機體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時可增加比例數。末位是嗜鹼性粒細胞(符號B),約佔0~0.75%,各種比例如不協調,預示可能有某種病。 血小板系統:血小板(PL)約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於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傾向。
紅細胞(RBC)
正常情況:男性: (4-5) *1012/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血紅蛋白(Hg)
正常情況:男性: (120-150) 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白細胞(WBC)
正常情況:(4-10)*109/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中性粒細胞
正常情況:(50-70)% 增高: 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細胞
正常情況:(0-00。75)%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淋巴細胞
正常情況:(20-30)%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單核細胞
正常情況:(3-8)%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血沉
正常情況:男性: (0-15) mm/h; 增快: 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網織紅細胞計數
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③ 如何看血常規
你好,有無貧血,看血紅蛋白。血紅蛋白(Hb)正常值: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低於正常值為貧血。白細胞過多或白細胞減少白細胞(WBC)正常值:成人 (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至2歲 (11.0~12.0)×10*9/L 。血小板增多或減少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④ 血常規能檢查抽多少血
如果你做最普通的血常規,只要手指上刺一下,抽3毫升左右的血就可以了,如里是做大生化,就需要比較多的血液了。也就是說要檢查項目越多,抽取的血量也要增多。
⑤ 血常規各項指標怎麼看
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許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時可以做血常規檢查對其進行輔助診斷。
此外,血常規檢查還是觀察治療效果、用葯或停葯、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癒的常用指標。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范圍】
新生兒:(6.0~7.0)×1012/L
嬰兒:(5.2~7.0)×1012/L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范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3、血細胞比容(HCT)
【正常參考范圍】
男40%~50%;
女35%~45%。
4、白細胞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5、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范圍】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單核細胞M0.03~0.08(3%~8%)
6、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100~300)×109/L
(5)血常規如何看有多少血擴展閱讀:
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
(1)生理性變化 ①增多見於精神因素(沖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紅細胞代償性增生(氣壓低,缺氧刺激;長期多次獻血)。②減少見於妊娠、6個月~2歲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減退。
(2)病理性增多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見於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見於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血常規
⑥ 血常規驗血報告怎麼看
K 4.73 mmOl/L 3.5-5.5 這一欄是看鉀離子的,在正常范圍,小於3.5是低鉀
⑦ 怎樣看血常規
血常規檢查已經成了去醫院看病的第一道程序 ,不管是發燒感冒,下吐下瀉都少不了抽血這個步驟,那麼大家知道怎麼看血常規嗎?
血常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臨床檢驗方法,報告中有很多項目,所以在閱讀報告時,不要孤立地看一個項目,必須對檢驗結果進行全面分析,醫生會根據你的臨床症狀和體格檢查做出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血常規檢查是常規項目,通過異常血細胞可以診斷疾病的可能性。血常規檢查的每一項都有正常值。當它超過或低於血常規檢查的正常值時,意味著體內可能存在一些問題。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本的實驗室檢查之一,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的數量。
⑧ 血常規需要多少血
很多項目都在血常規的范圍內,所以要看做多少項目。從一滴到5毫升不等,對人無影響,不必太在意
⑨ 從血常規上怎麼看有幾克血
「幾克血」是以前的說法,由於簡便,現在很多醫生都這么說。它指的是血紅蛋白的量,在血常規中間偏上的位置能找到(有的醫院打的是「血紅蛋白」,有的是「HGB」)。男性正常值是120×109以上,女性110×109以上,上限是多少我忘了,大概是150左右。120×109對應的就是12克血。
⑩ 血常規五項怎麼看
教會大家怎麼看化驗單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血常規到底是查什麼的?血常規主要看三個指標,分別是血紅蛋白,白細胞和血小板。我們分別來說說這三個指標有什麼臨床意義:
(1)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的數值或者紅細胞數量代表有沒有貧血,血紅蛋白的參考值如下: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如果男性的值低於120,女性低於110,說明有貧血了,大於90為輕度貧血,60-90之間為中度貧血,30-60之間為重度貧血,小於30為極重度貧血。
引起貧血的原因相當多,需要進一步查,貧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骨髓造血功能異常,例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第二是血液丟失過多,例如溶血,開放性損傷,月經失血,痔瘡或者腸癌便血等等;第三類是造血原料缺乏,例如缺鐵性貧血,葉酸缺乏引起的貧血。如果診斷了貧血,要去血液科做一系列的檢查,明確貧血的病因,然後再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2)白細胞
白細胞是一大類細胞,包括了粒細胞,粒白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有包括了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白細胞的作用是抵抗外來物質的侵害,消滅細菌、寄生蟲等感染微生物,消滅體內衰老的細胞,清除壞死組織。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10.0)x 109/L,如果白細胞的數值升高,特別是嗜中性粒細胞細胞數量增加,常見於細菌感染,身體應激反應,創傷等等。如果白細胞的數量下降,常見於病毒感染,放化療的副作用,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常見於過敏反應,寄生蟲感染。
(3)血小板
血小板參與身體的止血和凝血過程,血小板計數的正常值為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數量下降,患者的凝血時間延長,刷牙、外傷等情況容易導致出血,而且不容易止血。血小板減少可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放化療後,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等等。
血小板增多常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臟切除術後等等。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如果血小板顯著增多,會導致血栓,甚至出血,需要盡早治療。
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三個主要成分,通過血常規可以反映身體的一些疾病和生理狀況,我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血常規的意義,適合普通大眾,對於醫生來說,還需要掌握更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