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測量降水量的多少
『壹』 用什麼方法測量降雨量
降水對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降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帶來災害。因此,人們需要知道一次雨或雪降下了多少水,也需要知道一年、一季或一月里當地下了多少雨(雪)。這樣,就需要測定降水量。
在我國民間,通常用下了幾指雨或幾寸雨(即滲透到土壤里幾指深或幾寸深)來說明一場雨的大小。這種辦法對於粗略估計當地旱象緩和程度等是可以用的,但是它得到的資料不夠精確,也不易互相比較。因此用雨水滲透深度來表示降水量,是不夠科學的。
為了使降水量具有較高的精確性和比較性,氣象觀測規范中規定:降水量指從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後)降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為單位。
測定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個不漏水的鐵筒,裡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儲水瓶,另外還配有與儲水瓶口徑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時,雨水過漏斗流入儲水瓶。量雨時,將儲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時,要把漏斗和儲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儲水筒容納降水。測定降水量時,把儲水筒取出帶到室內,待筒內的雪融化後,倒在量杯里,再讀取降水量數字。
這樣,無論是液態或固態降水的降水量,都是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這樣測定就比較精確,而且便於相互比較,並能求出總量。
還有另外一些測定降水量的儀器,例如可以作連續記錄的虹吸式雨量計,可以遙測的翻斗式遙測雨量計等。它們的原理和上述的一樣,只是分別增加了自記裝置和傳遞信息的裝置罷了。
『貳』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什麼來測量
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計兩種。
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常見的雨量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容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出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後再讀數,也可將雪稱出重量後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
雨量計又分
翻斗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有線遙測儀器。分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其間用電纜連接。感應器用翻斗測量,它是用中間隔板間開的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從而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毫米),由於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將使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變成電信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鍾上讀出降水資料。
虹吸式雨量計:虹吸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儀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
『叄』 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是用什麼來測量的,通常用什麼來度量。
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肆』 用()測量降水量的多少
雨量計,其中最原始的是雨量筒,一個桶形裝置,下方是一個量杯,在降水後測量量杯中的水量就可以換算出降水量。
詳見http://ke..com/view/158741.htm
『伍』 怎樣測量降雨量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地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地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地多少。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地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地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地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地。測量時,將雨量筒中地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地刻度就可知道當天地降雨量了。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地降雨量稱之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地稱為特大暴雨。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少數地區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另有規定。例如,多雨地廣東,日雨量80毫米以上稱暴雨;少雨地陝西延安地區,日雨量達到30毫米以上就稱為暴雨。 如果你手邊沒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擔心,利用一些常見地器皿,你完全可以自製一個,效果也相當不錯。取一個口徑為20厘米地一次性塑料或紙制碗(可選用大小合適地方便麵紙碗),在其底部鑿一比玉米粒稍大地小洞,然後將碗放在一個無蓋地罐子上。罐內有一玻璃瓶,瓶口與碗底地小洞相接。簡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簡易雨量筒做好後,便可將它放在離地70厘米高處(筒口距地面地距離)承接雨水。雨停後,用秤稱出瓶中地水重,30克水即相當於1毫米地降雨量
『陸』 降雨量的多少是怎樣測量的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少數地區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另有規定。例如,多雨的廣東,日雨量80毫米以上稱暴雨;少雨的陝西延安地區,日雨量達到30毫米以上就稱為暴雨。 如果你手邊沒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擔心,利用一些常見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製一個,效果也相當不錯。取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紙制碗(可選用大小合適的方便麵紙碗),在其底部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後將碗放在一個無蓋的罐子上。罐內有一玻璃瓶,瓶口與碗底的小洞相接。簡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簡易雨量筒做好後,便可將它放在離地70厘米高處(筒口距地面的距離)承接雨水。雨停後,用秤稱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當於1毫米的降雨量。
『柒』 使用()來測量降水的多少
使用(雨量筒/雨量計)來測量降水的多少.
大氣中水氣凝結產物,如雨、雪、雹等,都稱為降水。
降水的表示方法:
(1)降水量 降水量包括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系指從雲中降落到地面未經蒸發、滲漏或流失的水層厚度,以毫米(mm)為單位;
(2)降水強度 系指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用毫米/小時(mm/h)或毫米/日(mm/d)表示。
測量降水用的儀器:
有標准雨量筒,自記雨量計和稱雪器等。
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
雨量計有翻斗式雨量計和虹吸雨量計.翻斗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儀器。虹吸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儀器。
此外,還有用雷達測量降水,根據氣象雷達回波強度推算降水強度和降水量,一般用於大范圍地區.
以上是概括,如果想了解更多,看看下面的也無妨.
一、雨量筒
1.構造原理
雨量筒是由承水器、漏斗、貯水筒、貯水瓶等組成,測量時雨或(雪)經由承水器、漏斗至貯水瓶,再定時的倒入量杯中進行計量觀測。
雨量筒(圖14-24)的圓筒,上部2的漏鬥口1為圓形,直徑20cm,面積314cm2。漏鬥口1可自下部貯水筒3上取下,貯水筒內放一玻璃貯水瓶4,以收集雨水。
2.使用方法
雨量筒放置在空曠地方,漏鬥口一定要保持水平,筒口離地面高70cm。
每天8時及20時觀測兩次降水量。量取降水量時用一個特製的量杯。把貯水瓶內的水倒入量雨杯內,把讀數記錄下來。降水量較多時,一次量不完,可以分幾次量取,將幾次相加得總降水量。如果降水過大以致使水從貯水瓶內溢出而流入套筒時,應把套筒內的水合並計算。
二、自記雨量計
1.結構原理
自計雨量計(以虹吸式雨量計為例)能連續自動記錄降水量和降水的起止時間。它由接水器、浮子室(包括浮筒和虹吸管等)、自記鍾、鐵櫃及盛水器構成。
當雨水通過接水器和管道進入浮子室後,其中水面就升高,浮筒和筆桿也隨著上升。下雨時,隨著容器內水集聚得快慢,筆尖即在自記紙上記出相應的曲線表示降水量及其強度。當筆尖到達自記紙上限時(一般相當於10mm或20mm的降水量),器內的水就從容器虹吸管排出,流入管下的標准容器中,筆尖即落到「0」線上。若仍有降水,笑尖又隨之上升。自記曲線的坡度表示降水強度的大小。
2.使用方法
雨量計應安置在觀測場平整的地面上,接水器口離地面高度以雨量計本身長度為准,器口應水平。雨量計應用三根鐵絲牽牢並固定在埋入土中的木柱或固定釘上。使用時,將鍾上好發條,裝上自記紙,給筆尖上好自記墨水。
雨量自記的換紙應按規定時間進行,換紙時應作開始和終止的時間記號,紙的換法和其他自記儀器一樣,但因鍾筒不易取下,可直接在上面換紙。如果24h內無降水,自記紙上只有一條平線,可往儀器中倒入0.5~1.0mm的水,使筆尖位置升高並對准時間,重復使用。在連續無雨的日子裡,一張紙可用10天。如果換紙時由於有降水量,筆尖不在「0」線上,這時,要用人工虹吸方法使容器內的水排出。方法是:將筆尖離開自記紙,用量杯慢慢將水倒入器內,直至虹吸開始為止。
雨量自記紙的時間記號以實際正點為准,兩次時間記號之間為24h。降水量和降水時間及降水強度都可在自記紙上讀取。
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讀數:1h內降水量為相鄰2h正點線的降水量數值之差。
廣東省深圳市氣象台的郭世浩, 蒲廣亮有一項測量降水的專利.該裝置是由電容感測器和測量記錄器組成。當有降水時,電容感測器中的雨量—電容變換器將雨水高度變換為電容量,通過測量電路測出雨量—電容變換器的電容變化,便可得出降水量,並由記錄器連續記錄下來,當降水量達到排水高度時便自動排水。具有結構簡單,反應靈敏,精度高的優點。
黃穎發明了被動式沖量法測量降水裝置,當降水粒子(雨滴、雪粒、冰粒、冰雹)下降過程中撞擊探測面互成夾角d的兩個感測器時,通過對垂直於兩個感測器探測面正向沖量*和*(可轉化為聲音或壓力)的測量與比較,計算出降水粒子運動方向與兩個感測器平面的垂直角度關系(a↓〔1〕,a↓〔2〕),從而可通過組建一個測量陣列,滿足降水等目標任意運動方向其角度的測量。該方法主要應用於氣象領域對降水等目標小范圍運動方向(角度)進行精確測量的場合。
關於雷達測量降水,可以看下面的參考資料.
『捌』 降雨量怎麼測量的
氣象、水文用來測雨量的工具主要是翻斗式雨量感測器(翻斗式雨量計)。這種測量器將接收到的降雨流入一個小斗內,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就自動倒掉,同時形成相應的雨量記錄。氣象所用的是0.1毫米的翻斗式雨量感測器,而水文用的則是0.5毫米的。
翻斗式雨量感測器是比較先進的測量器,自動生成降雨記錄,他們之前用的是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應時段內的降雨量。
其工作原理為: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進入承水器,落入接水漏斗,經漏鬥口流入翻斗,當積水量達到一定高度(比如0.01毫米)時,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傾倒,都使開關接通電路,向記錄器輸送一個脈沖信號,記錄器控制自記筆將雨量記錄下來,如此往復即可將降雨過程測量下來。
(8)用什麼測量降水量的多少擴展閱讀:
每次降雨過程中,氣象、水文都會根據各自的監測發布雨情,以毫米來計算。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為了知道它們下了多少雨水,設定了降雨的標准。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於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參考資料:
網路——降雨量觀測
網路——翻斗式雨量計
『玖』 用什麼辦法測量降雨量
為了使降水量具有較高的精確性和比較性,氣象觀測規范中規定:降水量指從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後)降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為單位。
測定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個不漏水的鐵筒,裡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儲水瓶,另外還配有與儲水瓶口徑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時,雨水過漏斗流入儲水瓶。量雨時,將儲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時,要把漏斗和儲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儲水筒容納降水。測定降水量時,把儲水筒取出帶到室內,待筒內的雪融化後,倒在量杯里,再讀取降水量數字。
這樣,無論是液態或固態降水的降水量,都是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這樣測定就比較精確,而且便於相互比較,並能求出總量。
還有另外一些測定降水量的儀器,例如可以作連續記錄的虹吸式雨量計,可以遙測的翻斗式遙測雨量計等。它們的原理和上述的一樣,只是分別增加了自記裝置和傳遞信息的裝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