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鉤藤多少錢一斤
⑴ 鉤藤的介紹 鉤藤的功效作用
鉤藤,(拉丁學名: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 ex Havil.),別名鉤丁、吊藤、鷹爪風、倒掛剌等。是茜草科鉤藤屬常綠藤本 植物 ,攀援狀灌木,莖枝方柱形纖細無毛,,葉紙質呈橢圓形,頭狀花序。什麼是鉤藤?鉤藤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鉤藤的資料,歡迎閱讀。
鉤藤的介紹
鉤藤, 中葯 名。為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大葉鉤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鉤藤Uncaria hirsuta Havil.、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Oliv.) Havil.或無柄果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乾燥帶鉤莖枝。具有息風定驚, 清熱 平肝之功效。常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 感冒 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
入葯部位
乾燥帶鉤莖枝。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肝、心包經。
功效
息風定驚,清熱平肝。
主治
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感冒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
相關配伍
治高 血壓 , 頭暈 目眩, 神經 性頭痛:鉤藤6-15g。水煎服。(《常用中草葯手冊》)
用法用量
3~12g,後下。
採集加工
秋、冬二季採收,去葉,切段,曬干。
生理特性
1、鉤藤:藤本;嫩枝較纖細,方柱形或略有4稜角,無毛。葉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5-12厘米,寬3-7厘米,兩面均無毛,干時褐色或紅褐色,下面有時有白粉,頂端短尖或驟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有時稍下延;側脈4-8對,脈腋窩陷有粘液毛;葉柄長5-15毫米,無毛;托葉狹三角形,深2裂達全長2/3,外面無毛,裡面無毛或基部具粘液毛,裂片線形至三角狀披針形。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5-8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苞片微小,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5厘米;小苞片線形或線狀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疏被毛,萼裂片近三角形,長0.5毫米,疏被短柔毛,頂端銳尖;花冠管外面無毛,或具疏散的毛,花冠裂片卵圓形,外面無毛或略被粉狀短柔毛,邊緣有時有纖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棒形。果序直徑10-12毫米;小蒴果長5-6毫米,被短柔毛,宿存萼裂片近三角形,長1毫米,星狀輻射。花、果期5-12月。
2、大葉鉤藤:大藤本,嫩枝方柱形或略有稜角,疏被硬毛。葉對生,近革質,卵形或闊橢圓形,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近心形或心形,長10-16厘米,寬6-12厘米,上面僅脈上有黃褐色毛,下面被稀疏至稠密的黃褐色硬毛,脈上毛更密;葉脈上面微凹陷,下面凸起,側脈6-9對,脈腋有窩陷;葉柄長3-10毫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托葉卵形,深2裂達全長1/2或2/3,裂片狹卵形,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基部內面具粘液毛;頭狀花序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節上苞片長6毫米,或成簡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3-7厘米;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15-20毫米,花序軸有稠密的毛,無小苞片;花梗長2-5毫米;花萼管漏斗狀,長2-3毫米,被淡黃褐色絹狀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長3-4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管長9-10毫米,外面被蒼白色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長約6毫米,伸出冠管外,柱頭長圓形。果序直徑8-10厘米;小蒴果長約20毫米,有蒼白色短柔毛,宿存萼裂片線形,星狀輻射,果柄長12-18毫米;種子長6-8毫米(連翅),兩端有白色膜質的翅,僅一端的翅2深裂。花期夏季。
3、毛鉤藤:藤本,嫩枝纖細,圓柱形或略具4稜角,被硬毛。葉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8-12厘米,寬5-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鈍,上面稍粗糙,被稀疏硬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糙伏毛。側脈7-10對,下面具糙伏毛,脈腋窩陷有粘腋毛;葉柄長3-10毫米,有毛;托葉闊卵形,深2裂至少達2/3,外面被疏散長毛,內面無毛,基部有粘液毛,裂片卵形,有時具長漸尖的頂部。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20-25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苞片長10毫米,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2.5-5厘米;小苞片線形至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密被毛;花冠淡黃或淡紅色,花冠管長7-10毫米,外面有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外面有密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長圓狀棒形。果序直徑45-50毫米;小蒴果紡錘形,長10-13毫米,有短柔毛。花、果期1-12月。
4、華鉤藤:藤本,嫩枝較纖細,方柱形或有4稜角,無毛。葉薄紙質,橢圓形,長9-14厘米,寬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或鈍,兩面均無毛;側脈6-8對,脈腋窩陷有粘液毛;葉柄長6-10毫米,無毛;托葉闊三角形至半圓形,有時頂端微缺,外面無毛, 內面基部有腺毛。頭狀花序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節上苞片微小,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3-6厘米;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10-15毫米,花序軸有稠密短柔毛;小苞片線形或近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有蒼白色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有短柔毛;花冠管長7-8毫米,無毛或有稀少微柔毛,花冠裂片外面有短柔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棒狀。果序直徑20-30毫米;小蒴果長8-10毫米,有短柔毛。花、果期6-10月。
5、無柄果鉤藤:大藤本;嫩枝較纖細,略有4稜角或方柱形,微被短柔毛。葉近革質,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8-12厘米,寬4-6.5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至楔形,兩面均無毛,下面常有蠟被,干時常為粉白色;側脈4-7對,下面脈上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脈腋有窩陷,其中有粘液毛;葉柄長5-10毫米,無毛;托葉窄三角形,深2裂達全長2/3以上,外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內面基部有粘液毛,裂片窄三角形。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5-10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達15厘米;小苞片線形或有時近匙形;花無梗;花萼管長1-2毫米,外面有稠密蒼白色毛,萼裂片長圓形,頂端鈍,長1毫米,通常有稀疏或稠密短柔毛;花冠黃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長6-10毫米,外面無毛或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2毫米,外面有明顯蒼白色或金黃色的絹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長棒形。果序直徑25-35毫米;小蒴果紡錘形,長10-14毫米,微被短柔毛,宿存萼裂片舌狀,長約1毫米,略呈星狀展開。花、果期3-12月。
生長環境
鉤藤主產於廣西、廣東、湖南、江西一帶;大葉鉤藤主產於雲南、廣西、海南等地;毛鉤藤主產於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及台灣;無柄果鉤藤主產於廣西和雲南;華鉤藤主產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地。
葯材性狀
本品莖枝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O.2~O.5cm。表面紅棕色至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見白色點狀皮孔,被黃褐色柔毛。多數枝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不育花序梗),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突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較闊;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後的窩點狀痕跡和環狀的托葉痕。質堅韌,斷面黃棕色,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或中空。氣微,味淡。
鉤藤的功效作用
鉤藤為常用中葯。始載《名醫別錄》,列為下品。本品的刺曲如釣鉤故名,原植物來源較多。商品主要有鉤藤和華鉤藤兩類。
別名:勾藤、勾勾、釣鉤藤。
來源:為茜草科木質藤本植物鉤藤及華鉤藤的乾燥帶鉤的莖枝。均為野生。
產地:1、鉤藤。主產於廣西、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安徽、廣東等地。
2、華鉤藤。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地。
性狀鑒別:1、鉤藤。為帶莖的鉤,莖呈圓柱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3毫米。表面紅棕色至紫棕色,莖上有環狀的莖節,微凸起,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勾,形似船錨;亦有僅生單鉤的,對面為凸起的疤痕,鉤大小不一,基部稍寬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先端狹尖向內彎曲。通體光滑而堅硬。體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中問髓部呈黃白色,松軟如海綿,外圈堅硬,棕紅色。氣無,味淡。
以雙鉤,莖細,鉤肥狀結實,莖的兩端與鉤剪平(雙平頭)光滑,色紫棕者為佳。
2、華鉤藤。性狀與鉤藤基本相似,所不同者,莖呈方柱形,有棱,略粗大。表麵灰棕色或灰綠色,鉤的基部稍闊,習慣認為鉤藤的質量比華鉤藤為好。
主要成分:含鉤藤礆及異鉤藤礆,均屬吲哚類 生物 礆。
功效與作用:平肝止痙,其原理為:
1、降血壓。作用較明顯,尤以混鉤(包括單鉤、雙鉤及上下二端相連的枝條)降壓作用較強,維持時間也較長,而老枝的降壓作用極短暫。一般莖、枝的降壓程度與混鉤比較相差不顯著,但降壓維持時間莖、枝較鉤為短。
2、鎮靜。有明顯鎮靜作用,且能制止豚鼠實驗性 癲癇 的發作。鉤藤的止痙作用與此有關。
此外,近年來還發現鉤藤對引起 呼吸 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亞洲甲型 流感 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較好的抑製作用。
炮製:生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肝、心包經。
功能:清熱鎮驚、平肝熄風。
主治:驚癇抽搐,頭目眩暈。
臨床應用:1、用於熱證抽搐。無論小兒或成分的高熱抽搐,都常用鉤藤。小兒急驚風尤為多用,在小兒高熱而有抽搐傾向者,用鉤藤有預防作用,對程度較輕的抽搐也有止痙作用。但對抽搐較重者,鉤藤的止痙作用較弱。又單用效力不甚顯著,須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蠍,以加強清熱,止痙作用,方如羚角鉤藤湯。
2、用於肝風暈眩,治高血壓所致的頭暈眩,取其有降血壓的鎮靜作用。對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幫助。常配桑葉、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如肝陽上亢較顯著,兼有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苔黃、脈弦數,則更配石膏清熱、茯神鎮靜,方入鉤藤散。
此外,近年來有報道試用鉤藤配麻黃,五味子水煎服治痰喘型慢性 氣管炎 ,有一定效果,可能主要是通過鎮靜作用而加強麻黃的平喘作用。
使用注意:1、前人 經驗 認為鉤藤久煮無力,宜後下,一二沸即起。現代實驗證實鉤藤煮沸20分鍾以上,其降壓作用即降低,因此,後下是有科學根據的;
2、過去有認為雙鉤效力比單鉤強,但實際上兩者無大差別。只要取鉤多枝少者葯效就好。治小兒急驚風有時單用鉤藤。
3、莖枝降壓作用與鉤相差不顯著,但持續時間較短;老枝降壓作用微弱,持續時間短暫。
用量:6~15g,大劑可用至24~30g。
⑵ 鉤藤40克多少錢
如果是單鉤大概一元左右,如果是雙鉤大概一元四角左右
⑶ 純天然野生菊花能賣多少錢一斤我們家採得天然野菊花能賣多少錢一斤
野生干菊花一般幾十塊錢一斤的,而且菊花主要有以下幾種功效:
第一、菊花的種類及功效
1、中葯菊花有白菊花、黃菊花和野菊花之分。黃菊花、白菊花,均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其疏風較弱,清熱力佳,常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等症。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功能清熱解毒,瀉火平肝。常用於鼻炎、支氣管炎、目赤腫痛、瘡癤癰腫、咽喉腫痛、頭痛眩暈等症。此外,野菊花還有降血壓作用,還可用於高血壓。
菊花用於外感風熱時常搭配桑葉,也可配黃芩、梔子來治熱盛煩燥等症。
菊花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風熱,治療目赤腫痛,無論肝火或風熱引起者,均可應用。如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常搭配生地黃、枸杞子等。
菊花清熱解毒之功較好,為外科要葯,主要用於熱毒瘡瘍、紅腫熱痛之症,特別對於疔瘡腫痛療效更佳,既可內服,又可搗爛外敷。臨床上常與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配合應用。
菊花能平降肝陽,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脹、頭痛等症。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目眩暈,常與珍珠母、鉤藤等配伍應用。
2、黃菊花、杭菊花均為黃色之菊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作用較好。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為白色之菊花,平肝作用較好。
3、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相對較弱,偏重於平肝明目,多用於眼科疾病;黃菊花味道稍苦,泄熱力較強,常用於疏散風熱,多用於風熱外感;野菊花味道甚苦,清熱解毒的力量更強,內服與外敷均可。
第二、常喝菊花茶的好處
1、白菊花清肝明目,潤喉生津。適用於肝火上炎、視物模糊、頭暈目眩及高血壓等症。
2、黃菊花清熱能力強,偏重於疏風清熱。常用於風熱感冒、上火,口腔潰瘍、疔瘡腫毒等。
3、野菊花功效偏重於清熱解毒,適用於目赤腫痛、瘡疔腫毒, 偏重實火。
總之,常喝菊花茶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頭昏目眩、目赤腫痛、咽喉疼痛、肝火旺盛及高血壓等。
同為菊花茶,功效卻不同,你喝對了嗎?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氣虛胃寒,食少泄瀉者,宜少用菊花茶。脾胃虛寒、陽虛體質的人也不宜常喝。
⑷ 鉤藤多少錢一斤
現在中葯店零售價:25元一公斤。
⑸ 野生蚯蚓干多少錢一斤
截止2020年2月,野生蚯蚓干一般是60-300元每公斤,即大概是30-150元一斤。
蚯蚓又名地龍,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陸棲無脊椎動物。
蚯蚓(earthworm)是環節動物之一,世界上有蚯蚓3000餘種,我國亦有200多種。全國廣泛分布的有環毛蚓、愛勝蚓、異唇蚓、杜拉蚓等品種。
(5)野生鉤藤多少錢一斤擴展閱讀:
功能主治:
1、清熱息風,用於高熱驚癇、癲狂。地龍咸寒降泄,性走竄,既能息風止痙,又善清解高熱,故適用於高熱所致的狂躁,驚風抽搐,癲癇等症。治療溫病熱極生風神昏譫語、痙攣抽搐,可單用本品煎服取效,或與鉤藤、牛黃、白僵蠶等息風止痙葯同用。
治療小兒驚風,高熱、驚抽,可以本品研爛,與硃砂共為丸服。治療高熱狂躁或癲癇,常單用鮮品,同鹽化為水,飲服。
2、通經活絡,用於痹證及半身不遂。地龍長於通行經絡,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經絡阻滯,血脈不暢,肢節不利之證。因其性寒能清熱,故適宜治療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之熱痹,常與防己、秦艽、忍冬藤等除濕熱、通經絡葯物配伍。
亦用治風寒濕痹,肢體關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可與川烏、天南星、乳香等配伍,如小活絡丹。治療氣虛血滯,中風後經絡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與黃芪、當歸、川芎等配伍,如補陽還五湯。
3、清肺平喘,用於肺熱哮喘。本品又清肺熱平喘。用治邪熱壅肺,肺失肅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鳴有聲者,單用研末內服即效,亦可與麻黃、石膏、杏仁等同用。
4、清熱利尿,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本品咸寒走下入腎,能清熱結、利水道,用治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可用鮮品搗爛,浸水,濾取濃汁服,也可與車前子、木通、澤瀉等利水滲濕葯同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龍
⑹ 中草葯鉤藤的副作用
中草葯鉤藤可能對大家來說是陌生的,更不可能知道中草葯鉤藤有什麼副作用了。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中草葯鉤藤的副作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中草葯鉤藤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及無陽熱實火者慎服鉤藤。
1、《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2、《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中草葯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1、 清熱 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 血壓 偏高, 頭暈 、目眩,婦人子癇。
2、《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3、《葯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
4、《日華子本草》:“治客忤胎風。”
5、《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 腹痛 ,發斑疹。”
6、《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7、《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 痛風 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8、息風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經,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經之熱而息風定驚止搐。正如《本草綱目》曰:“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予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故常用治療厥陰抽搐、小兒急驚、小兒夜啼、婦女子癇、小兒驚風等各種抽搐疾痛。
9、清熱平肝:鉤藤甘微寒、入肝經,既能清肝熱,又能平肝陽。《葯性賦》曰:“鉤藤甘寒專解痙,功在清熱息肝風”。《本草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故臨床常治療肝經有熱的頭暈目眩,頭脹頭痛,風熱頭痛,高血壓,疹出不暢等證。
10、透疹:鉤藤甘微寒,質輕味薄,輕能透發,寒能解熱。故有透疹之功。小兒麻疹, 水痘 、風疹 疾病 ,疹出不暢、均可選用。
中草葯鉤藤的葯用價值
息風定驚,清熱平肝。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 感冒 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
1、治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葯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2、治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葯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鉤藤散)
3、治諸癇啼叫: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鉤藤飲子)
4、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鉤藤湯)
5、治高血壓,頭暈目眩, 神經 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6、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7、治全身麻木:鉤藤莖枝、黑芝麻、紫蘇各七錢。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葯》)
8、治半邊風:鉤藤莖枝、荊芥各四錢,排風藤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葯》)
9、治面神經麻痹:鉤藤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10、治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參、當歸、茯神、桑寄生各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⑺ 請問靈芝,丹參,何首烏等 多少錢一克
以下是中葯每10克的參考價格,單位(元),你自己查吧:
因地方差異有些葯物零售價格亦會有些差別.
蓮心0.40 烏梅0.35 龍葵0.13 黃葯子0.10 麻黃根0.28 草果2.76
石蓮子0.32 石榴皮0.15 天龍3.60 了哥王0.80 浮小麥0.10 草豆蔻0.26
鴉膽子0.32 白芨0.81 絞股藍0.38 山慈菇3.40 訶子0.21 肉豆蔻1.60
芡實0.58 五倍子0.50 女貞子0.18 半枝蓮0.33 白果0.80 皂刺1.23
蓮須2.63 金櫻子0.77 沙苑子0.50 半邊蓮0.30 銀杏葉0.20 京菖蒲1.60
制黃精0.41 益智仁0.76 茺蔚子 冬凌草0.30 淡豆豉0.18 石菖蒲0.49
炒黃芩0.92 蒼術0.38 橘皮0.14 佛手1.56 地骨皮0.24 白薇0.20
炒黃連4.80 厚朴0.45 青皮0.16 木香0.18 銀柴胡0.92 青蒿0.10
炒黃柏0.25 枳實0.19 枳殼0.33 萊菔子0.14 胡黃連1.18 天葵子0.49
生黃芩0.85 紅花1.22 鬱金0.48 炙沒葯0.72 澤蘭0.15 苦參0.19
川黃連4.34 桃仁0.97 元胡0.68 炙乳香0.54 莪術0.23 龍膽草0.65
生黃柏0.21 炒香附0.17 烏葯0.13 雞血藤0.12 三棱0.29 紫草1.26
知母0.46 石見穿0.17 五靈脂0.39 留行子0.20 桑白皮0.19 炙百部0.34
天冬0.81 劉寄奴0.37 姜黃0.24 川牛膝0.33 炙紫菀0.23 白前0.12
麥冬0.85 徐長卿1.64 蠶沙0.10 淮牛膝0.52 炙冬花0.84 前胡0.63
玄參0.25 川楝子0.12 穿山甲15.40 烏賊骨0.58 丁香1.70 吳茱萸1.40
南沙參0.45 桔核0.31 土元1.08 降香0.47 蓽茇0.90 花椒0.81
北沙參1.06 荔枝核0.14 水蛭5.18 蘇木0.27 胡椒1.60 小茴香0.36
淫羊藿0.24 炒杜仲1.07 覆盆子1.40 蘆巴子0.20 炮姜0.41 熟附片0.33
川斷0.27 生杜仲1.06 菟絲子0.70 補骨脂0.16 高良姜0.35 乾薑0.38
寄生0.20 鎖陽0.22 蛇床子0.40 肉蓯蓉2.33 白附子0.46 肉桂 0.50
槐角0.15 藕節0.15 荊芥炭0.24 生地炭0.94 血餘炭0.70 藕節炭0.24 茜草0.71 桑螵蛸1.80 椿根皮0.25
槐米0.50 小薊0.15 地榆炭0.26 柏葉炭0.40 陳棕炭0.20 茜草炭1.38 艾葉0.08 毛冬青0.50 苦楝皮0.18
側柏葉0.11 大薊0.24 生地榆0.16 佛手花1.00 綠萼梅2.70 玳玳花1.60 貢菊1.80 雞骨草0.39 忍冬藤0.26
赤小豆0.16 赤茯苓0.29 拳參0.26 厚朴花1.00 玫瑰花1.00 月季花1.00 凌霄花0.69 貓爪草0.90 絡石藤0.19
冬瓜子0.17 茯苓皮0.12 漏蘆0.16 炒內金0.65 建曲0.18 焦麥芽0.14 焦山楂0.15 炒杏仁0.55 旱蓮草0.12
冬葵子0.18 冬瓜皮0.18 薴麻根0.27 紅曲米0.16 神曲0.20 炒谷芽0.14 生山楂0.13 桔梗0.45 仙鶴草0.16
胖大海1.35 桔葉0.11 瓜蔞子0.52 百合0.41 生白術0.74 生白芍0.38 生甘草0.36 黨參0.75 生黃芪0.98
板蘭根0.42 桔紅0.20 瓜蔞皮0.65 石斛1.36 炒白術0.74 炒白芍0.40 炙甘草0.39 太子參1.08 炙黃芪0.62
貫眾0.18 桔絡1.78 薤白0.24 五味子2.13 山葯0.76 丹參0.35 生地0.48 生首烏0.48 生梔子0.35
桑葉0.19 山豆根1.23 香櫞0.31 山茱萸1.18 天花粉0.45 路路通0.20 熟地0.48 炙首烏0.56 炒梔子0.38
菊花1.00 射干0.80 柿蒂0.16 砂仁2.10 茯苓0.48 薏仁0.27 當歸0.36 益母草0.11 金銀花0.92
葛花0.33 青果0.45 八月札0.32 白蔻仁1.00 豬苓1.68 澤瀉0.60 川芎0.55 金錢草0.25 連翹1.20
炙遠志2.41 木蝴蝶0.49 野菊花0.34 地丁0.20 紅藤0.10 魚腥草0.28 法半夏1.84 牡丹皮0.54 蓮子0.62
酸棗仁2.10 穿心蓮0.13 白蚤休3.10 公英0.43 敗醬0.32 大青葉0.32 姜半夏2.04 赤芍0.36 扁豆0.26
柏子仁1.00 玉竹0.32 決明子0.21 生大黃0.27 火麻仁0.15 象貝母5.57 膽南星0.93 海藻0.20 垂盆草0.27
大腹皮0.15 石韋0.31 土茯苓0.32 制大黃0.39 郁李仁1.20 平貝母 制南星0.58 昆布0.26 地耳草0.28
豨薟草0.21 蔓荊子0.49 佩蘭0.30 檳榔0.34 扁蓄0.13 白鮮皮0.38
石楠葉0.10 葶藶子0.10 鉤藤0.33 木通0.17 瞿麥0.13 地膚子0.15
威靈仙0.39 木瓜0.39 海風藤0.34 合歡皮0.14 萆解0.18 馬齒莧0.26
防已0.74 狗脊0.13 伸筋草0.10 海桐皮0.35 虎杖0.12 白頭翁0.13
千年健0.25 五加皮0.14 桑枝0.11 老鸛草0.15 鴨跖草0.20 秦皮0.20
代赭石0.28 紫石英0.56 龜板7.70 鹿角霜2.10 石決明0.38 生龍骨0.57
海浮石0.44 花蕊石0.14 別甲4.60 水牛角3.20 煅龍骨0.89 生牡蠣0.06
陽起石0.15 磁石0.32 玳瑁12.00 生石膏0.14 煅牡蠣0.13 珍珠母0.18
六月雪0.13 谷精草0.37 制川烏0.92
墓回頭0.41 密蒙花0.14 制草烏0.92
牽牛子0.12 木賊草0.10 雷公藤0.12
生麻黃0.11 蘇梗0.10 蘆根0.29
炙麻黃0.14 蘇葉0.18 淡竹葉0.20
桂枝0.14 蘇子0.24 枇杷葉0.45
荊芥0.12 白芷0.28 天麻片5.50
防風1.40 香薷0.15 地龍1.60
薄荷0.29 細辛2.7 刺蒺藜0.55
羌活1.07 炒蒼耳0.10 葛根0.29
獨活0.23 藁本0.30 柴胡0.45
秦艽1.46 辛荑0.51 升麻0.25
蛇蛻4.20 蟬蛻2.65 夜交藤0.14
蜂房5.10 僵蠶0.84 茯神0.40
烏梢蛇3.59 牛蒡子0.36 合歡花0.49
透骨草0.30 白芥子0.20 藿香0.44
竹茹0.19 夏枯草0.39 南沙參0.45 桔核0.31 土元1.08
茵陳0.16 舌蛇草0.47 北沙參1.06 荔枝核0.14 水蛭5.18
通草0.66 茅根0.30 淫羊藿0.24 炒杜仲1.07 覆盆子1.40
川斷0.27 生杜仲1.06 菟絲子0.70
寄生0.20 鎖陽0.22 蛇床子0.40
仙靈脾0.24 枸杞子0.60
仙茅0.49 靈芝片0.81
巴戟天1.20 骨碎補0.15
⑻ 鉤藤幾斤曬一斤乾的
鉤藤2.2斤濕貨曬一斤乾的成品。鉤藤具有清熱平肝,鎮痙熄風的功效。而且鉤藤還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可用於治療高血壓,鉤藤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但卻不產生嗜睡的副作用。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作為中葯的鉤藤,具有甘,微寒。歸肝、心包經等特點,所以中葯鉤藤具有息風止痙,清肝熱,平肝陽的功效。由於中葯鉤藤中含有鉤藤鹼、異鉤藤鹼、煎劑等物質,所以不僅有降壓、抗心律失常、鎮靜作用,進而可以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
另外,中葯鉤藤與其他中葯材搭配也往往表現除不同的功效和作用。雖然中葯鉤藤的功效與作用很多,但也有著嚴格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使用時應特別注意。
鉤藤皮入手足厥陰經,能清肝熄風,止痙定癇,牛黃入心肝經,清心化痰鎮驚,為主葯。龍齒鎮驚平肝安神,黃芩清肝瀉火,銀性同金,鎮肝定驚,為臣葯。
蛇蛻、蚱蟬熄風止痙,山梔、寒水石、知母、石膏、升麻清熱瀉火涼肝,芍葯、沙參、生葛汁益陰柔肝緩急,麻黃、杏仁開宣肺氣以制肝木,為佐葯。柴胡配芍葯疏達肝氣,為佐使葯。對肝經風火內盛之癇證頗為適宜。
⑼ 1錢多少克作川:
參考價:
7-9元。
13-15元。
中葯價格差異很大,看質量優劣而定!
⑽ 中葯芶藤的信息
鉤藤·《中國葯典》
【英文名】 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別名】雙鉤藤、鷹爪風、吊風根、金鉤草、倒掛刺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0phylla (Miq.) Jacks.、大葉鉤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鉤藤Uncaria hirsuta Havil. 、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 (Oliv.)Havil. 或無柄果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 的乾燥帶鉤莖枝。秋、冬二季採收,去葉,切段,曬干。
【性狀】本品莖枝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0.2~0.5cm。表面紅棕色至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時可見白色點狀皮孔,被黃褐色柔毛。多數枝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不育花序梗),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凸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較闊;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後的窩點狀痕跡和環狀的托葉痕。 質堅韌,斷面黃棕色,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或中空。無臭,味淡。
【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試液使濕潤,加氯仿30ml,振搖提取30分鍾,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鹽酸溶液(1→100)5ml 使溶解,濾過,濾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1~2滴,即發生黃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1~2滴,即發生白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1~2滴,即生成白色沉澱。
【性味歸經】甘,涼。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用於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血壓。
【用法用量】 3~12g,入煎劑宜後下。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葯典》
[編輯本段]鉤藤·《本草原始》
【異名】釣藤(《本草經集注》),吊藤(陶弘景),鉤藤鉤子(《小兒葯證直訣》),釣鉤藤(《滇南本草》),鶯爪風(《草木便方》),嫩鉤鉤(《飲片新參》),金鉤藤(《貴州民間方葯集》),掛鉤藤(《葯材學》),鉤丁(《陝西中葯志》),倒掛金鉤、鉤耳(《湖南葯物志》)。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鉤藤或華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
【植物形態】
①鉤藤木質藤本,常綠,高1~3米。小枝四方形,光滑,變態枝成鉤狀,成對或單生於葉腋,鉤長1~2厘米,向下彎曲。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1厘米,寬3~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圓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脈腋有短毛;葉柄長0.8~1.2厘米;托葉2深裂,裂片線狀錐尖,長0.6~1.5厘米。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總花梗長3~5厘米;花萼長約2毫米,下部管狀,先端5裂,裂片長不及1毫米:花冠黃色,管狀,長約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圓形,外面被粉狀柔毛,喉部內具短柔毛;雄蕊5,生於花冠管的喉部,花葯基部呈耳狀,先端尖,花絲極短:子房下位,紡錘形,花柱線形,伸出於花冠管之外,柱頭頭狀。蒴果倒卵狀橢圓形,長5~6毫米,疏被柔毛。種子數枚,細小,兩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10~11月。生長於山谷、溪邊的疏林下。分布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本植物的根(鉤藤根)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②華鉤藤
木質藤本,高達3米。小枝四方形,全體光滑無毛;鉤近於葉腋生,長約1.5厘米。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17厘米,寬5.5~9.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兩而均無毛;葉柄長約1厘米;托葉膜質,圓形,全緣,外反,長達1.5厘米。頭狀花序直徑約4厘米;花序柄長5~8厘米,無毛;花萼管狀,先端5裂,裂片長橢圓形或卵形,長約1.5毫米,密被灰色小粗毛;花冠管狀,長1.2~1.5厘米,先端5裂,裂片近圓形;雄蕊5,生於花冠管喉部,花絲比花葯短;子房下位,花柱線形,伸出於花冠管之外,柱頭頭狀。蒴果棒狀,長0.8~1.2厘米,被緊貼的長柔毛。種子細小,兩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於山谷疏林中。分布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春、秋採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曬干,或置鍋內蒸後再曬干。
【葯材】①鉤藤
為乾燥的帶鉤莖枝,莖枝略呈方柱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2毫米,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環狀的莖節,稍突起,節上有對生的兩個彎鉤,形如船錨,尖端向內捲曲,亦有單鉤的,鉤大小不一,基部稍圓,徑2~3毫米,全體光滑,略可見縱紋理。質輕而堅,不易折斷,斷面外層呈棕紅色,髓部呈淡黃色而疏鬆如海綿狀。氣無,味淡。以雙鉤形如錨狀、莖細、鉤結實、光滑、色紅褐或紫褐者為佳。
主產廣西、江西、湖南、浙江、廣東。
②華鉤藤
性狀與鉤藤大致相同。惟莖枝呈方柱形,徑約2~3毫米,表麵灰棕色,鉤基部稍闊。
主產四川,貴州、雲南、湖北等地亦產。
尚有多種同屬植物的帶鉤莖枝亦作鉤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①披針葉鉤藤,枝有狹翅;鉤光滑。②類鉤藤,鉤光滑,托葉裂片狹三角形。③大葉鉤藤,參見"大葉鉤藤"條。④毛鉤藤,枝、鉤及葉下面被粗毛。⑤無柄果鉤藤,花冠管無毛,裂片外面密被絹毛,枝、鉤被疏毛。⑥攀莖鉤藤,枝、鉤密被柔毛,葉下面被長柔毛。
【中葯化學成分】1.鉤藤 鉤莖、葉含2-氧代吲哚類生物鹼;異去氫鉤藤鹼(isocorynoxeine),異鉤藤鹼退職為異鉤藤酸甲酯(isorhynehophylline,isorhynchophyllic acid methylester),去氫鉤藤鹼(corynoxeine),鉤藤鹼即為鉤藤酸甲酯(rhynchophylline,rhyn-chophyllic acid methylester),吲哚類生的鹼、去氫硬毛鉤藤鹼(hirsuteine),硬毛鉤藤鹼(hirsutine),柯楠因鹼(corynantheine),二氫柯楠因鹼(dihydrocorynantheine)及痕量阿枯米京鹼(akuam-migine)。葉還含吲哚類生物鹼葡萄糖甙:6′-阿魏醯基長春花甙內醯胺(rhynchophine),長春花甙內醯胺(vincoside lactam),異長春花甙內醯胺(strictosamide,isovincoside lactam),吲哚類生物鹼:瓦來西亞朝它胺(vallesiachotamine)及酚性化合物:左旋-表兒茶酚(epicathechin),金絲桃甙(hyperin),三葉豆甙(trifolin)。此外還含地榆素(sanguiin),甲基6-O-沒食子醯原矢車菊素(3-O-galloyl procyanidin),糖脂(glycolipid),已糖胺(hexosamine),脂肪酸和草酸鈣(calcium oxalate)。鉤藤還含β-(yohimbine)及縫籽木蓁甲醚(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
2.華鉤藤 鉤莖含2-氧代吲哚類生物鹼:異翅柄鉤藤酸(isopteropodic acid),翅柄鉤藤酸(ptcropodic acid),帽柱木酸(mi-traphyllic acid ),吲哚類生物鹼:四氫鴨腳木鹼(tetrahydroal-stonine),異翅柄鉤藤鹼(isopteropodine)即異翅柄鉤藤酸甲酯(isopteropodic acid methyl ester)異鉤藤鹼。翅柄鉤藤鹼(pteropo-dine)即翅柄鉤藤酸甲酯(pteropodic acid methylester),鉤藤鹼A(7-isorormosanine),帽柱木鹼即為帽柱木酸甲酯(mitraphylline,mitraphyllic acid methyl ester)。鉤藤鹼、異鉤藤鹼N-氧化物(isorhynchophylline N-oxide),翅柄鉤藤鹼N-氧化物(pteropodine N-oxide),鉤藤鹼N-氧化物(rhynchophylline N-oxide),帽柱木鹼 N-氧化物(mitraphylline N-oxide)。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
3. 大葉鉤藤 葉含2-氧化吲哚類生物鹼:異鉤藤鹼,鉤藤鹼,柯諾辛鹼(corynoxine),柯諾辛鹼(corynoxine)B。
【化學成分】帶鉤莖枝葉含鉤藤鹼、異鉤藤鹼、柯諾辛因鹼、異柯諾辛因鹼、柯楠因鹼、二氫柯楠因鹼、硬毛帽柱木鹼、硬毛帽柱木因鹼。
【葯理作用】①鎮靜作用
鉤藤煎劑0.1克/公斤給小鼠腹腔注射,能產生明顯的鎮靜作用,但無明顯的催眠作用,劑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劑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運動障礙,與現有的催眠葯、鎮定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禦運動性條件反射也證明,鉤藤煎劑1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表現在使部分大,鼠陽性條件反射破壞,條件反射時延長,對分化抑制和非條件反射皆無顯著影響。用索庫托夫氏家兔後肢屈曲反射的方法也證明能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其沖動總合能力減弱。
在豚鼠的實驗性癲癇的治療中,用鉤藤乙醇浸膏後3~8天,能制止癲癇反應的發生,停葯後3天恢復治療前狀態。其作用較為緩慢,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甚接近,因而治療期間,動物皆較軟弱,體重減輕。對中樞運動性分析器興奮性增高的狀態,確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鉤藤鹼為吲哚類衍化物,故可能對精神方面有特異作用,有人將其與育亨賓、利血平作了一般葯理學試驗的比較,認為三者是不同的(如在蛙、鼠身上,利血平引起鎮靜,育亨賓引起痙攣,鉤藤鹼則引起運動麻痹及呼吸抑制)。
②降壓作用
鉤藤煎劑對麻醉犬(0.05克/公斤)、免(2~3克/公斤)和實驗性大鼠(5克/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壓作用。對在頸部切除二側減壓神經、竇神經後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壓的家兔,鉤藤煎劑的降壓效果與蘿莢木全鹼相似。煎煮時間過久或不夠(最好煎15分鍾以內)會影響降壓效果。鉤及莖枝(即單鉤、雙鉤及與其相鄰之較細莖枝)降壓效果較好;老枝(無鉤,直徑在0.5~2厘米)降壓效果很差。在分析鉤藤煎劑的降壓原理時發現,降壓不受阿托品影響,而在切除頸迷走神經後,降壓作用即顯著減弱。對離體蟾蜍心臟無顯著抑制。在離體兔耳的灌流上,亦無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故認為其降壓乃是反射性的(通過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抑制血管運動中樞而引起,大劑量則對後者起直接抑製作用。鉤藤鹼的鹽酸鹽20毫克/公斤對麻醉貓靜脈注射,或20~50毫克/公斤給腎性高血壓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顯的降低血壓的作用。其作用與總鹼或煎劑相似,鉤藤總鹼在離體兔耳標本上,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鉤藤鹼對其他動物亦有降壓作用,但持續時間短,遠較利血平為差,降壓後可隨之為血壓上升。此外鉤藤鹼能抑制離體腸管,興奮大鼠離體子宮。
【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數致死量:鉤藤煎劑為29.0±0.8克/公斤;鉤藤總鹼為144.2±3.1毫克/公斤;鉤藤鹼為162.3毫克/公斤;總鹼口服為514.6±29.1毫克/公斤。在亞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鉤藤煎劑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療量大2.5倍),連服10天,無中毒症狀。鉤藤總鹼50毫克/公斤連續給葯14天,不引起大鼠內臟的病理改變;劑量加倍,雖肝臟有輕度炎症變化,停葯後即恢復正常;對飲食、體重及外觀行為均無影響。
【炮製】揀去老梗、雜質,洗凈,曬干。
【性味】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葯性論》:"味甘,平。"
③《蜀本草》:"味苦。"
【歸經】入肝、心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疏》:"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
①《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②《葯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
③《日華子本草》:"治客忤胎風。"
④《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⑥《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1.5~3錢;或入散劑。
【宜忌】①《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②《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選方】①治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葯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②治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葯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鉤藤散)
③治諸癇啼叫: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鉤藤飲子)
④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鉤藤湯)
⑤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⑥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⑦治全身麻木:鉤藤莖枝、黑芝麻、紫蘇各七錢。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葯》)
⑧治半邊風:鉤藤莖枝、荊芥各四錢,排風藤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葯》)
⑨治面神經麻痹:鉤藤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⑩治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參、當歸、茯神、桑寄生各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臨床應用】用於治療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
據100餘例的觀察,服葯後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圍。隨著血壓的下降,頭暈、頭痛、心慌、氣促、失眠等自覺症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據部分病例觀察,血壓下降開始於服葯後2~7日,10日之後降壓效果即很顯著,有時還可繼續下降。血壓下降的曲線呈斜坡狀,顯示本品作用溫和。個別病例在服葯期間有回升現象,但波動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狀惡化。對神經機能失調者療效甚顯著,服葯5~10天症狀即可明顯減輕。病期愈早療效愈好,屬於第三期者多無降壓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壓雖無明顯變化,而症狀卻有明顯改善。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用法:鉤藤加水煮沸10~20分鍾,使成20%濃度,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每日用鉤藤2兩,放入沸水中保持沸點15~20分鍾,製成煎液200毫升,中、晚分服,4~6日為一療程。根據祖國醫學傳統經驗,鉤藤不宜久煎,否則影響效力;現代葯理實驗亦證明,鉤藤煮沸超過20分鍾時,降壓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壞。日用量3~5錢的療效不滿意,而以2~2.5兩療效較好。
【名家論述】①《綱目》:"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症自除。"
②《本草匯言》:"鉤藤,祛風化痰,定驚癇,安客忤,攻痘瘄之葯也。錢仲陽先生曰:鉤藤,溫、平、無毒,嬰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風痰,開氣閉,安驚癇於倉忙頃刻之際,同麻、桂發內伏之寒,同芩、連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滯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發痘瘄之隱約不現也,祛風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無力,俟他葯煎熟十餘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去梗純用嫩鉤,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編》:"鉤藤,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補陰葯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
④《本草正義》:"鉤藤,自《別錄》即以為專治小兒寒熱,弘景且謂療小兒,不入余方。蓋氣本輕清而性甘寒,最合於幼兒稚陰未充、稚陽易旺之體質。能治驚癇者,癇病皆肝動生風,氣火上燔之病,此物輕清而涼,能泄火而能定風。甄權謂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客忤胎風;瀕湖謂治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皆一以貫之。惟瀕湖又謂其發斑疹,則本於錢仲陽之紫草散,方用鉤藤鉤子、紫草茸等分為末,溫酒調服。按仲陽之所謂斑疹,即是痘瘡及瘄子,非今人時病中之所謂發斑,鉤藤輕能透發,清能解熱,而佐以紫草涼血活血,助其流動,又以酒輔之,能發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穩妥之法。"
[編輯本段]鉤藤·醫葯典故
據《紅樓夢》所載,薛蟠之妻夏金桂不聽薛寶釵好言相勸,借酒發瘋,大吵大嚷,氣得薛姨媽怒發沖冠,肝氣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寶釵「等不及醫生來看,先叫人去買了幾錢鉤藤來,濃濃的煎了一碗,給母親吃了」,「停了一會兒,略覺安頓」。薛姨媽「不知不覺地睡了一覺,肝氣也漸漸平復了」。近代醫家也多用鉤藤治療肝炎患者的心煩意亂、性情暴躁、左脅疼痛,同樣取得良好療效。
鉤藤又名鶯爪風,在葉腋處有彎鉤,故名鉤藤,以帶鉤莖枝入葯。鉤藤入葯最初的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但古代醫家認為其氣輕清,故多視為小兒的專用葯,正如陶弘景指出:「療小兒,不入余方。」後世中醫學家不斷拓寬它的應用范圍,現已成為內、兒、婦科的常用葯。
中醫學認為,鉤藤性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經,有清熱、平肝、止痙的功效。
近年鉤藤在臨床上應用得更加廣泛,常借其平肝之力,用於治療高血壓。經葯理實驗證實,鉤藤既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又有顯著的鎮靜作用,但卻不產生嗜睡的副作用。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鉤藤煎劑後2~7日,血壓開始下降,10日後漸達最佳效果。隨血壓下降,頭痛、頭暈、心慌、氣短、失眠等症狀逐漸減輕,甚至消失。早期高血壓療效更好。然而,鉤藤不宜久煎,後下為妥。因鉤藤煮沸20分鍾後,其降壓成分即被破壞。一般每日用量10~15克。若療效不顯著,可增至每日100~150克,便可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