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乳化液多少錢一噸
Ⅰ 超聲波清洗機是什麼
眾所周知,人們所聽到的聲音是頻率20Hz~20000Hz的聲波信號,高於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聲波的傳遞依照正弦曲線縱向傳播,即一層強一層弱,依次傳遞,當弱的聲波信號作用於液體中時,會對液體產生一定的負壓,使液體內形成許許多多微小的氣泡,而當強的聲波信號作用於液體時,則會對液體產生一定的正壓,因而,液體中形成的微小氣泡被壓碎。經研究證明:超聲波作用於液體中時,液體中每個氣泡的破裂會產生能最極大的沖擊波,相當於瞬間產生的高溫和高達上千個大氣壓,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空化效應」,超聲波淸洗正是應用液體中氣泡破裂所產生的沖擊波來達到淸洗和沖刷工件內外表面的作用。
超聲波可以分為三種,即次聲波、聲波、超聲波。次聲波的頻率為20Hz以下,聲波的頻率為20Hz~20kHz,超聲波的頻率則為20kHz以上。其中次聲波和超盧波一般人耳是聽不到的。超盧波由於頻率高、波長短,因而傳播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
超聲波淸洗機原理主要是將換能器,將功率超聲頻源的聲能,並且要轉換成機械振動,通過淸洗槽壁使之將槽子中的淸洗液輻射到超聲波。由於受到輻射的超聲波,使之槽內液體中的微氣泡能夠在聲波的作用下從而保持振動。
當聲壓或者聲強受到壓力到達一定程度時候,氣泡就會迅速膨脹,然後又突然閉合。在這段過程中,氣泡閉合的瞬間產生沖擊波,使氣泡周圍產生1012Pa~1013Pa的壓力,這種超聲波氣化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能破壞不溶性污物而使它們分化於溶液中。
超聲波一方面破壞污物與淸洗件表面的吸附,另一方面能引起污物層的疲勞破壞而被剝離,氣體型氣泡的振動對固體表面進行擦洗,污層一旦有縫可鑽,氣泡立即「鑽入」振動使污層脫落,由於空化作用,兩種液體在界面迅速分散而乳化,當固體粒子被油污裹著而粘附在淸洗件表面時,油被乳化,固體粒子自行脫落,超聲在淸洗液中傳播時會產生正負交變的聲壓,形成射流,沖擊清洗件,同時由於非線性效應會產生聲流和微聲流,而超聲空化在固體和液體界面會產生高速的微射流,所有這些作用,能夠破壞污物,除去或削弱邊界污層,增加攪拌、擴散作用,加速可溶性污物的溶解,強化化學淸洗劑的淸洗作用。
網頁鏈接
Ⅱ 一個物理問題
這不是絕對的,有人試過,按你說的情況是20度的先結冰
一、姆佩巴效應
人們通常都會認為,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時,冷水結冰快。事實並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處非洲熱帶的坦尚尼亞一所中學里,一群學生想做一點冰凍食品降溫。一個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學生在熱牛奶里加了糖後,准備放進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熱牛奶涼後放入冰箱,那麼別的同學將會把冰箱占滿,於是就將熱牛奶放進了冰箱。過了不久,他打開冰箱一看,令人驚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經變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學用冷水做的冰淇淋還沒有結冰。他的這一發現並沒有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相反在為他們的笑料。姆佩巴把這特殊現象告訴了達累薩拉姆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斯博爾內博士。奧斯博爾內聽了姆佩巴的敘述後也感到有點驚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講的一定是事實。尊重科學的奧斯博爾內又進行了實驗,其結果也姆佩巴的敘述完全相符。這就確切地肯定了在低溫環境中,熱水比冷水結冰快。此後,世界上許多科學雜志載文介紹了這種自然現象,還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姆佩巴效應"(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應的歷史
熱水比冷水更快結冰的事實已被知道了很多個世紀。最早提到並記載此一現象的數據,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亞里斯多德,他寫道:
"先前被加熱過的水,有助於它更快地結冰。因此當人們想去冷卻熱水,他們會先放它在太陽下..."
但在20世紀前,此現象只被視為民間傳說。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學界提出。自此之後,很多實驗證實了Mpemba效應的存在,但沒有一個唯一的解釋。
大約在1461年,物理學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個關於物體怎樣冷卻的辯論上,說他已經證實了熱水比冷水更快結冰。他說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熱過的水,分別放在兩個小容器內,置於一個寒冷冬天的屋外,發現沸水首先結冰。但他沒能力解釋此一現象。
到了十七世紀初,此現象似乎成為一種常識。1620年培根寫道"水輕微加熱後,比冷水更容易結冰。"不久之後,笛卡兒說"經驗顯示,放在火上一段時間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結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實驗500年之後,坦尚尼亞中學的一個命叫Mpemba的中學生再發現此現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雜志。這個故事告訴科學家和老師們,不要忽視非科學家的觀察,和不要過早下判斷。
1963年,Mpemba正在學校造雪糕,他混合沸騰的牛奶和糖。本來,他應該先等牛奶冷卻,之後再放入冰箱。但由於冰箱空間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卻,就直接放入去。結果令他很驚訝,他發現他的熱牛奶竟然比其同學的更早凝固成冰。他問他的物理老師為什麼,但老師說,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學的雪糕混淆了,因為他的觀察是不可能的。
當時Mpemba相信他老師的說法。但那一年後期,他遇見他的一個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鎮製造和售賣雪糕。他告訴Mpemba,當他製造雪糕時,他會放那些熱液體入冰箱,令他們更快結冰。Mpemba發覺,在Tanga鎮的其它雪糕銷售者也有相同的實踐經驗。
後來,Mpemba學到牛頓冷卻定律,它描述熱的物體怎樣變冷(在某些簡化了的假設下)。Mpemba問他的老師為什麼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這位老師同樣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當Mpemba繼續爭辯時,這位老師說:"所有我能夠說的是,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從那以後,這位老師和其它同學就用"那是Mpemba的數學"或"那是Mpemba的物理"來批評他的錯誤。但後來,當Mpemba在學校的生物實驗室,嘗試用熱水和冷水做實驗時,他再一次發現:熱水首先結冰。
更早時,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訪問Mpemba的那間中學。Mpemba問他這個問題。Osborne博士說他想不到任何解釋,但他遲些會嘗試做這個實驗。當他回到他的實驗室,便叫一個年輕的技術員去測試Mpemba的實驗。這位技術員之後報告說,是熱水首先結冰,又說:"但我們將會繼續重復這個實驗,直至得出正確的結果。"然而,實驗報告給出同樣的結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報導他們的結果。
同一年,科學上很常見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獨立地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Kell顯示,如果假設了水最初是透過蒸發冷卻,和維持均勻的溫度,這樣,熱水就會失去足的質量而首先結冰。Kell因此表明這種現象是真的(當時,這現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個傳聞。),而且能夠用蒸發來解釋。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實驗。Osborne測量那失去的質量,發現蒸發不足以解釋此現象。後來的實驗採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發的影響,仍然發現熱水首先結冰。
三、對姆佩巴效應的各種解釋
什麼是Mpemba效應?有兩個形狀一樣的杯,裝著相同體積的水,唯一的分別是水的溫度。現在將兩杯水在相同的環境下冷卻。在某些條件下,初溫較高的水會先結冰,但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這樣。例如,99.9℃的熱水和0.01℃的冷水,這樣,冷水會先結冰。Mpemba效應並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溫度、容器形狀、和冷卻條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會認為這似乎是不可能的,還有人會試圖去證明它不可能。這種證明通常是這樣的:30℃的水降溫至結冰要花10分鍾,70℃的水必須先花一段時間,降至30℃,然後再花10分鍾降溫至結冰。由於冷水必須做過的事,熱水也必須做,所以熱水結冰慢。這種證明有錯嗎?
這種證明錯在,它暗中假設了水的結冰只受平均溫度影響。但事實上,除了平均溫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溫度均勻,70℃的水,冷卻到平均溫度為30℃的水,水已發生了改變,不同於那杯初始溫度均勻,30℃的水。前者有較少質量,溶解氣體和對流,造成溫度分布不均。這些因素會改變冰箱內,容器周圍的環境。下面會分別考慮這四個因素。
1.蒸發——在熱水冷卻到冷水的初溫的過程中,熱水由於蒸發會失去一部分水。質量較少,令水較容易冷卻和結冰。這樣熱水就可能較冷水早結冰,但冰量較少。如果我們假設水只透過蒸發去失熱,理論計算能顯示蒸發能解釋Mpemba效應。這個解釋是可信的和很直覺的,蒸發的確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然而,這不是唯一的機制。蒸發不能解釋在一個封閉容器內做的實驗,在封閉的容器,沒有水蒸氣能離開。很多科學家聲稱,單是蒸發,不足以解釋他們所做的實驗。
2.溶解氣體——熱水比冷水能夠留住較少溶解氣體,隨著沸騰,大量氣體會逃出水面。溶解氣體會改變水的性質。或者令它較易形成對流(因而較易冷卻),或減少單位質量的水結冰所需的熱量,或者改變沸點。有一些實驗支持這種解釋,但沒有理論計算的支持。
3.對流——由於冷卻,水會形成對流,和不均勻的溫度分布。溫度上升,水的密度就會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熱—叫"熱頂"。如果水主要透過表面失熱,那麼,"熱頂"的水失熱會比溫度均勻的快。當熱水冷卻到冷水的初溫時,它會有一熱頂,因此與平均溫度相同,但溫度均勻的水相比,它的冷卻速率會較快。雖然在實驗中,能看到熱頂和相關的對流,但對流能否解釋Mpemba效應,仍是未知。
4.周圍的事物——兩杯水的最後的一個分別,與它們自己無關,而與它們周圍的環境有關。初溫較高的水可能會以復雜的方式,改變它周圍的環境,從而影響到冷卻過程。例如,如果這杯水是放在一層霜上面,霜的導熱性能很差。熱水可能會熔化這層霜,從而為自己創立了一個較好的冷卻系統。明顯地,這樣的解釋不夠一般性,很多實驗都不會將容器放在霜層上。
最後,過冷在此效應上,可能是重要的。過冷現象是水在低於0℃時才結冰的現象。有一個實驗發現,熱水比冷水較少會過冷。這意味著熱水會先結冰,因為它在較高的溫度下結冰。但這也不能完成解釋Mpemba效應,因為我們仍需解釋為什麼熱水較少會過冷。
在很多情況下,熱水較冷水先結冰,但並不是在所有實驗中都能觀察到這種現象。而且,盡管有很多解釋,但仍沒有一種完美的解釋。所以,姆佩巴效應仍然是一個謎。
Ⅲ 乳化液廢水怎麼處理
乳化液中主要含有機油和表面活性劑,是用乳化油根據需要用水稀釋再加入乳化劑配製而成的。在機床切削使用的乳化液中為了提高乳化液的防銹性,還加入了亞硝酸鈉等。由於乳化劑都是表面活性劑,當它加入水中,使油與水的界面自由能大大降低,達到最低值,這時油便分散在水中。乳化液可以簡單地認為是油和水所組成的穩定而均勻的膠體物質,其中乳化液中的乳化油為分散相,水為連續相。表面活性劑還產生電離,使油珠液滴帶有電荷,而且還吸附了一層水分子固定著不動,形成水化離子膜,而水中的反離子又吸附再其外表周圍,分為不動的吸附層和可動的擴散層,形成雙電層。這樣使油珠外麵包圍著一層有彈性的、堅固的、帶有同性電荷的水化離子膜,阻止了油珠液滴互相碰撞時可能的結合,使油珠能夠得以長期地穩定在水中,成為白色的乳化液。
乳化液廢水其特點是品種繁多,CODcr和含油量濃度高,
廢水處理難度大。乳化液廢水及廢油水來源是軋延線乳化液、裁切廠含油廢水
,主要含有的污染因子有油脂、乳化液。廢乳化液除具有一般含油廢水的危害外,由於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機械油高度分散在水中,動植物、水生生物更易吸收,而且表面活性劑本身對生物也有害。
乳化液廢水處理破乳方法有化學破乳、葯劑電解、活性炭吸附或超濾(或反滲透)、鹽析法、凝聚法、酸化法、復合法等。一般常用的採用鹽析凝聚混合法,水質凈化去除表面活性劑等物質,在乳化液中加入電解質,電解質的離子在乳化液中發生強烈的水化作用即爭水作用,使乳化液中的自由水分子減少了,對油珠產生脫水作用,從而破壞了乳化液油珠的水化層,中和了油珠的電性,破壞了它的雙電層結構,因而油珠失去了穩定性,產生凝聚現象(電解質一般分為二、三價的鈣、鎂、鋁等鹽類)。
混合法破乳預處理+微電解+催化氧化+復合生化工藝
工藝流程如下:
隔油池沉渣池→混合法破乳除油→催化氧化池隔油池→初沉池(氣提污泥) →三級反應池綜合廢水調節池→生化池1→二沉池→生化池2→石英砂過濾→纖維球過濾器→中間水池→終沉池清水池→出水
混合法即先投加破乳劑,使乳化液脫穩,再加絮凝劑(聚合硫酸鐵)和助凝劑使之凝聚分離,乳化液廢水的特點和考慮到在去除水中一般性污染物質,確保出水水質達標的同時,兼顧經濟合理和運行管理的科學性,重點考慮污水量少、不連續,油水混合等因素,在處理工藝中考慮物化和生化相結合處理,生化處理作為處理成本比較低的處理工藝應該是較好的選擇,考慮到污水的沖擊負荷和污水處理的要求比較高。
好氧+接觸氧化+氣浮組合工藝
因乳化液經破乳處理後COD去除率到85%,但廢水中COD含量還是相對較高,對後續生化處理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故先進入厭氧池(UASB),有利於後續生化處理。生化處理系統由好氧活性污泥池、二沉池和接觸氧化池組成。一級好氧活性污泥池中安裝曝氣裝置,池中放置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在充氧的條件下,以廢水中的有機物為養料,不斷進行新陳代謝,以降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好氧活性污泥池中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污泥,因此,在好氧活性污泥池後設計二沉池,廢水在二沉池中進行泥水分離,活性污泥積聚在污泥斗內,通過污泥迴流泵定量迴流至一級好氧活性污泥池中,以增加污泥濃度,提高有機物去除率。二沉池上清液進入二級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填料淹沒在廢水中,填料上長滿生物膜,廢水與生物膜接觸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轉化為新的生物膜,部分原有老化的生物膜脫落,懸浮生長在水中,生物膜自長自落。接觸氧化池出水進入氣浮池進行物化處理,利用溶氣水上浮原理,黏附廢水中的細小懸浮物,上浮到氣浮池表面,由刮渣機定期自動刮入污泥斗內,排入污泥池內進行污泥處理。氣浮池出水進入排放水池,出水即可達標排放。
Ⅳ 乳化液如何處理
乳化液中主要含有機油和表面活性劑,是用乳化油根據需要用水稀釋再加入乳化劑配製而成的。在機床切削使用的乳化液中為了提高乳化液的防銹性,還加入了亞硝酸鈉等。由於乳化劑都是表面活性劑,當它加入水中,使油與水的界面自由能大大降低,達到最低值,這時油便分散在水中。乳化液可以簡單地認為是油和水所組成的穩定而均勻的膠體物質,其中乳化液中的乳化油為分散相,水為連續相。表面活性劑還產生電離,使油珠液滴帶有電荷,而且還吸附了一層水分子固定著不動,形成水化離子膜,而水中的反離子又吸附再其外表周圍,分為不動的吸附層和可動的擴散層,形成雙電層。這樣使油珠外麵包圍著一層有彈性的、堅固的、帶有同性電荷的水化離子膜,阻止了油珠液滴互相碰撞時可能的結合,使油珠能夠得以長期地穩定在水中,成為白色的乳化液。乳化液廢水其特點是品種繁多,CODcr和含油量濃度高,廢水處理難度大。乳化液廢水及廢油水來源是軋延線乳化液、裁切廠含油廢水,主要含有的污染因子有油脂、乳化液。廢乳化液除具有一般含油廢水的危害外,由於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機械油高度分散在水中,動植物、水生生物更易吸收,而且表面活性劑本身對生物也有害。乳化液廢水處理破乳方法有化學破乳、葯劑電解、活性炭吸附或超濾(或反滲透)、鹽析法、凝聚法、酸化法、復合法等。一般常用的採用鹽析凝聚混合法,水質凈化去除表面活性劑等物質,在乳化液中加入電解質,電解質的離子在乳化液中發生強烈的水化作用即爭水作用,使乳化液中的自由水分子減少了,對油珠產生脫水作用,從而破壞了乳化液油珠的水化層,中和了油珠的電性,破壞了它的雙電層結構,因而油珠失去了穩定性,產生凝聚現象(電解質一般分為二、三價的鈣、鎂、鋁等鹽類)。混合法破乳預處理+微電解+催化氧化+復合生化工藝工藝流程如下:隔油池沉渣池→混合法破乳除油→催化氧化池隔油池→初沉池(氣提污泥) →三級反應池綜合廢水調節池→生化池1→二沉池→生化池2→石英砂過濾→纖維球過濾器→中間水池→終沉池清水池→出水混合法即先投加破乳劑,使乳化液脫穩,再加絮凝劑(聚合硫酸鐵)和助凝劑使之凝聚分離,乳化液廢水的特點和考慮到在去除水中一般性污染物質,確保出水水質達標的同時,兼顧經濟合理和運行管理的科學性,重點考慮污水量少、不連續,油水混合等因素,在處理工藝中考慮物化和生化相結合處理,生化處理作為處理成本比較低的處理工藝應該是較好的選擇,考慮到污水的沖擊負荷和污水處理的要求比較高。好氧+接觸氧化+氣浮組合工藝因乳化液經破乳處理後COD去除率到85%,但廢水中COD含量還是相對較高,對後續生化處理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故先進入厭氧池(UASB),有利於後續生化處理。生化處理系統由好氧活性污泥池、二沉池和接觸氧化池組成。一級好氧活性污泥池中安裝曝氣裝置,池中放置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在充氧的條件下,以廢水中的有機物為養料,不斷進行新陳代謝,以降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好氧活性污泥池中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污泥,因此,在好氧活性污泥池後設計二沉池,廢水在二沉池中進行泥水分離,活性污泥積聚在污泥斗內,通過污泥迴流泵定量迴流至一級好氧活性污泥池中,以增加污泥濃度,提高有機物去除率。二沉池上清液進入二級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填料淹沒在廢水中,填料上長滿生物膜,廢水與生物膜接觸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轉化為新的生物膜,部分原有老化的生物膜脫落,懸浮生長在水中,生物膜自長自落。接觸氧化池出水進入氣浮池進行物化處理,利用溶氣水上浮原理,黏附廢水中的細小懸浮物,上浮到氣浮池表面,由刮渣機定期自動刮入污泥斗內,排入污泥池內進行污泥處理。氣浮池出水進入排放水池,出水即可達標排放。
Ⅳ 請教——廢切削液的處理費用
量小的話送往第三方環保企業處理,1000多塊錢一噸,自己處理:此廢水最核心的處理措施是實現油水分離,油水分離後的水生化處理後滿足廢水納管標准完全沒問題,油水分離有很多種,超濾、化學破乳、混凝、氣浮等,化學破乳比較便宜,幾塊錢一噸,生化處理除了污泥、電耗基本不花錢,一噸水20元左右,但初期投資大。最後一種就是會用,其實乳化液之所以變質是由於長期使用過程中,受溫度、微生物、以及雜質的引入而變性,可以通過膜技術將變質的礦物油、雜質、微生物去除掉,然後根據你們廠乳化液的添加成分,將這些東西在添加進去,便可回用。想自己處理就慢慢從環評開始,花錢就行,你懂的。
Ⅵ 廢乳化液可以銷售嗎如果可以多少錢一噸
廢乳化液是最沒有價值的切削液,之所以變成廢乳化液,是由於其中大量的細菌導致。所以,早處理好,否則都要被臭死。記住,絕大部份配水的乳液都是沒有回收價值的,為什麼要用水性,因為配水的話,所用原液就少啦,只有原液(即沒配過水)還有回收價值,一配水就沒有啦。那麼有沒有配過水後還有價值的切削液呢?有。大概只有全合成的切削液,配水後沒使用過,還是很有價值的。
Ⅶ 超稠油價格是多少錢一噸,遼河油田的
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
1、自用:少量用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和濃縮高泡精兌水就可以用了。
2、有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防腐劑+水+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拉絲粉=稠油分散降粘劑
3、無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防腐劑+水+拉絲粉=稠油分散降粘劑
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是成都恆豐宏業洗滌劑廠最新研發的用於稠油油田乳化降粘技術的核心原料,有下列特點:
一、特別功能
1、非常強的分散、降粘、自動乳化能力,三效合一。能快速自動與地層稠油流體充分混合,使原油形成細小油團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狀液,解決抽油機負荷大和抽油桿下不去的問題,避免機械事故,減少動力消耗,提高泵效,增加泵的沖程數,提高原油產量。增加了超稠油的開采能力。
2、從經濟上分析,稠油分散降粘劑技術的使用,可大幅度降低生產稠油的成本。開采出更多的原油,提高採油量。
3、井下乳化技術不僅能減少機械負荷,還能增加設備的機械壽命。
4、救活一批死井,由於油田超稠粘度很高,給開采和集輸都造成很大困難,有些並因稠油,數年不能投產.而造成死井。採用稠油分散降粘劑降粘後,稠油可以得到正常開采。稠油管道輸送採用化學降粘,如果重油穩定劑項目繼續發展可以取消加熱設備,從而節約了加熱所耗損的原油,大大減少天然氣和輕質油的損失,防止結蠟,減少機械磨損,延長泵的檢修周期,提高泵送效率,降低耗電量。
5、解決稠油開采過程中由於膠質瀝青沉澱析出堵塞儲層,造成蒸汽吞吐開采中注汽壓力高以及井筒舉升和管線輸送困難等問題,該稠油分散降粘劑能極強地溶解、分散稠油中的膠質瀝青及雜環芳烴,並能抗凝固防沉降,在溫度低於10℃以下仍具有較好的溶解分散能力.能有效防止膠質、瀝青質沉積,疏通液體流動通道,大幅度降低注汽壓力;此外還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原油在低溫下的流動性,改善稠油在井筒的舉升能力及地面的集輸效果.稠油油藏膠質瀝青質分散技術
6、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屬鹼性,高泡,耐酸鹼,耐硬水,耐高溫,能化解水中金屬離子對稠油品質的影響
7、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與其他稠油降粘產品比較,最大的區別是在超強的自動乳化和超強分散功能,一般稠油降粘劑需要攪拌才能降粘,因為降粘劑進入井下後,就沒有攪拌條件了,由此出現一些油井加入降粘劑無效的情況發生。而我們廠的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在注入地下後不需攪拌就能完成自動乳化效果。
二、稠油開發的現狀
稠油,國外叫重質原油,是指在油層條件下,原油粘度大於50mPa·s或者在油層溫度下脫氣原油粘度大於100mPa·s,密度大於0.934g/cm3的原油。近年來各國石油專家認為,輕質原油的開發受儲量的限制,不會有太多的輕質原油儲量供我們去開采。據有關資料估計,全世界輕質原油資源為3600億噸。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而重質原油的資源有9000億噸,可采儲量為1800億噸。我國現已探明和開發的稠油油田已有20多個。主要有勝利油田的孤島油田,勝坨東營組、單家寺、草橋等油田,大港油田的棗園、羊三木上油組、孔店等油田,新疆的克拉瑪依六東區、黑油山油田,吉林的扶余油田。遼河油田稠油儲量佔全國第一位,產量占遼河油田年產1500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遼河油田的高升油田、曙一區、歡17塊、錦45塊、齊40塊、錦7塊、冷43.37塊、牛心坨、海外河及小窪油田。有的區塊稠油粘度高達13×104mPa·s。
1、稠油之所以稠,主要由於油中膠質、瀝青質含量高所致,原油中的膠質、瀝青質含量越高、油的粘度就越大。
2、由於稠油粘度大,流動性差,有的在地層溫度下根本無法流動,給開采帶來許多困難:
3、由於油稠,所以抽油機的負荷很大,這不僅耗電量大,而且機械事故(如斷抽油桿,斷懸繩等)也隨著增加,作業頻繁;
4、由於油稠,有時連抽油桿也下不去,影響正常生產;
5、由於油稠,地面管線回壓很高,增加了原油外輸困難;
6、由於有的油特稠,在地層條件下無法流動,不採取措施根本無法生產。
為了開采稠油,國內外石油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三十年代美國已開始試驗。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西德、荷蘭、法國、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國廣泛採取注蒸氣加熱油層,開采稠油的技術,我國從「六、五」期間開始研究採取注蒸汽(蒸汽吞吐、蒸汽驅)開采稠油,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這一技術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能源。每年用與燒鍋爐產生過熱蒸汽要燒掉大量原油(或煤)。遼河油田每年需要燒掉總產量10%左右的原油用於製造蒸汽。
三、稠油分散降粘劑用於開采稠油的機理
用稠油分散降粘劑開采稠油,這一方法是將稠油分散降粘劑水溶液注到井下,在適當的溫度和攪拌條件下,使稠油以微小的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型O/W乳狀液,油珠被活性水膜包圍,其外相是水,使稠油分子間的摩擦變為水的摩擦,使粘度大幅度下降、從而使高粘度的稠油變為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采出。
四、稠油分散降粘劑的性質及影響因素
1、水包油型乳狀液的粘度只與水的粘度有關,而與油的粘度無關,這是由於水是處在連續相狀態,而油是處在分散相狀態。
2、水包油型乳狀液的粘度隨油在乳狀液中所佔的本積分數增加而指數也增加,即乳狀液粘度受油在乳狀液中所佔的體積分數的影響很大。可見,要使稠油乳化後能夠降粘,必要條件是要求它乳化後能形成水包油型乳狀液,而充分條件是要求油在乳狀液中所佔的體積分數(或油對水的體積比)不能太大,否則,即使形成水包油型乳狀液,它的粘度也會很高。稠油對水的體積比一般是70:30—80:20。在實際生產中,不可能完全形成理想的乳狀液,原油多呈較大顆粒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一種水包油型粗分散體系,也可以大大降低流動阻力。另一方面,在油管壁和抽油桿壁上,形成一層活性水膜,使稠油與管壁、抽油桿的摩擦變成與水膜的摩擦,減小了摩擦阻力。大面積摻活性水降粘生產的降粘機理主要屬於潤濕減阻。
3、水包油乳狀液的粘度與溫度有關,乳狀液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
五、稠油分散降粘劑的配製及注入工藝
一)、配方:
1、自用:少量用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和濃縮高泡精兌水就可以用了。
2、有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防腐劑+水+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拉絲粉=稠油分散降粘劑
3、無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防腐劑+水+拉絲粉=稠油分散降粘劑
二)、比例
1、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1—10%,視稠油的情況而定,特稠油加入量要高些。
2、濃縮高泡精1—2%
3、拉絲粉:每一百公斤產品加100—200克。
4、防腐劑適量。自用的話可以不加防腐劑,隨配隨用。
5、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用0.6—1%,視需要的稠度高低而定。
三)、生產流程
將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拉絲粉、防腐劑加入水中攪拌溶解,一小時後在攪拌均勻就行了。需要有稠度的後加入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攪拌就行了。
四)、注入工藝
在一定溫度下(0—90℃)把稠油分散降粘劑注入井下,通過機械攪拌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狀液。同時能夠在油層溫度下玻璃清洗解除岩石表面的油膜增加儲層的滲透率,使稠油順利開采出地面和集輸,使乳化降粘技術向油層降粘、解堵等多層次技術轉化。
六、防腐劑運用指導
1、保質期影響因素:防腐劑是起保質作用,就是讓產品不變質,變質的原因很多,水質干凈程度、加工設備的細菌感染、天熱加快細菌繁殖、包裝上殘留細菌,等等這些都是影響保質期的原因。
2、防腐劑用量:防腐劑的品種很多,視含量高低、品質效果來確定發多少來達到保質效果,放多了成本增大,放少了保質期短。應根據自己的保質期長短要求來定防腐劑的用量,以凱松防腐原液(10%含量)為例,在二個月內的參考比例為:夏天100斤水放20克,春秋季放10克,冬天放5克。如需求長期保質要自己結合各種因素自定比例,沒有統一標准。
3、建議在生產車間裝一個紫光燈來滅菌。
Ⅷ 化工危廢殘渣處理多少錢一噸
不同危險廢物的處置價格不同,一般在3000元/噸-5000元/噸左右。
Ⅸ 放在冰箱里的熱水為什麼比冷水早結冰
一、姆佩巴效應
人們通常都會認為,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時,冷水結冰快。事實並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處非洲熱帶的坦尚尼亞一所中學里,一群學生想做一點冰凍食品降溫。一個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學生在熱牛奶里加了糖後,准備放進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熱牛奶涼後放入冰箱,那麼別的同學將會把冰箱占滿,於是就將熱牛奶放進了冰箱。過了不久,他打開冰箱一看,令人驚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經變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學用冷水做的冰淇淋還沒有結冰。他的這一發現並沒有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相反在為他們的笑料。姆佩巴把這特殊現象告訴了達累薩拉姆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斯博爾內博士。奧斯博爾內聽了姆佩巴的敘述後也感到有點驚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講的一定是事實。尊重科學的奧斯博爾內又進行了實驗,其結果也姆佩巴的敘述完全相符。這就確切地肯定了在低溫環境中,熱水比冷水結冰快。此後,世界上許多科學雜志載文介紹了這種自然現象,還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姆佩巴效應"(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應的歷史
熱水比冷水更快結冰的事實已被知道了很多個世紀。最早提到並記載此一現象的數據,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亞里斯多德,他寫道:
"先前被加熱過的水,有助於它更快地結冰。因此當人們想去冷卻熱水,他們會先放它在太陽下..."
但在20世紀前,此現象只被視為民間傳說。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學界提出。自此之後,很多實驗證實了Mpemba效應的存在,但沒有一個唯一的解釋。
大約在1461年,物理學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個關於物體怎樣冷卻的辯論上,說他已經證實了熱水比冷水更快結冰。他說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熱過的水,分別放在兩個小容器內,置於一個寒冷冬天的屋外,發現沸水首先結冰。但他沒能力解釋此一現象。
到了十七世紀初,此現象似乎成為一種常識。1620年培根寫道"水輕微加熱後,比冷水更容易結冰。"不久之後,笛卡兒說"經驗顯示,放在火上一段時間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結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實驗500年之後,坦尚尼亞中學的一個命叫Mpemba的中學生再發現此現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雜志。這個故事告訴科學家和老師們,不要忽視非科學家的觀察,和不要過早下判斷。
1963年,Mpemba正在學校造雪糕,他混合沸騰的牛奶和糖。本來,他應該先等牛奶冷卻,之後再放入冰箱。但由於冰箱空間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卻,就直接放入去。結果令他很驚訝,他發現他的熱牛奶竟然比其同學的更早凝固成冰。他問他的物理老師為什麼,但老師說,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學的雪糕混淆了,因為他的觀察是不可能的。
當時Mpemba相信他老師的說法。但那一年後期,他遇見他的一個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鎮製造和售賣雪糕。他告訴Mpemba,當他製造雪糕時,他會放那些熱液體入冰箱,令他們更快結冰。Mpemba發覺,在Tanga鎮的其它雪糕銷售者也有相同的實踐經驗。
後來,Mpemba學到牛頓冷卻定律,它描述熱的物體怎樣變冷(在某些簡化了的假設下)。Mpemba問他的老師為什麼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這位老師同樣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當Mpemba繼續爭辯時,這位老師說:"所有我能夠說的是,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從那以後,這位老師和其它同學就用"那是Mpemba的數學"或"那是Mpemba的物理"來批評他的錯誤。但後來,當Mpemba在學校的生物實驗室,嘗試用熱水和冷水做實驗時,他再一次發現:熱水首先結冰。
更早時,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訪問Mpemba的那間中學。Mpemba問他這個問題。Osborne博士說他想不到任何解釋,但他遲些會嘗試做這個實驗。當他回到他的實驗室,便叫一個年輕的技術員去測試Mpemba的實驗。這位技術員之後報告說,是熱水首先結冰,又說:"但我們將會繼續重復這個實驗,直至得出正確的結果。"然而,實驗報告給出同樣的結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報導他們的結果。
同一年,科學上很常見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獨立地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Kell顯示,如果假設了水最初是透過蒸發冷卻,和維持均勻的溫度,這樣,熱水就會失去足的質量而首先結冰。Kell因此表明這種現象是真的(當時,這現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個傳聞。),而且能夠用蒸發來解釋。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實驗。Osborne測量那失去的質量,發現蒸發不足以解釋此現象。後來的實驗採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發的影響,仍然發現熱水首先結冰。
三、對姆佩巴效應的各種解釋
什麼是Mpemba效應?有兩個形狀一樣的杯,裝著相同體積的水,唯一的分別是水的溫度。現在將兩杯水在相同的環境下冷卻。在某些條件下,初溫較高的水會先結冰,但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這樣。例如,99.9℃的熱水和0.01℃的冷水,這樣,冷水會先結冰。Mpemba效應並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溫度、容器形狀、和冷卻條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會認為這似乎是不可能的,還有人會試圖去證明它不可能。這種證明通常是這樣的:30℃的水降溫至結冰要花10分鍾,70℃的水必須先花一段時間,降至30℃,然後再花10分鍾降溫至結冰。由於冷水必須做過的事,熱水也必須做,所以熱水結冰慢。這種證明有錯嗎?
這種證明錯在,它暗中假設了水的結冰只受平均溫度影響。但事實上,除了平均溫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溫度均勻,70℃的水,冷卻到平均溫度為30℃的水,水已發生了改變,不同於那杯初始溫度均勻,30℃的水。前者有較少質量,溶解氣體和對流,造成溫度分布不均。這些因素會改變冰箱內,容器周圍的環境。下面會分別考慮這四個因素。
1.蒸發——在熱水冷卻到冷水的初溫的過程中,熱水由於蒸發會失去一部分水。質量較少,令水較容易冷卻和結冰。這樣熱水就可能較冷水早結冰,但冰量較少。如果我們假設水只透過蒸發去失熱,理論計算能顯示蒸發能解釋Mpemba效應。這個解釋是可信的和很直覺的,蒸發的確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然而,這不是唯一的機制。蒸發不能解釋在一個封閉容器內做的實驗,在封閉的容器,沒有水蒸氣能離開。很多科學家聲稱,單是蒸發,不足以解釋他們所做的實驗。
2.溶解氣體——熱水比冷水能夠留住較少溶解氣體,隨著沸騰,大量氣體會逃出水面。溶解氣體會改變水的性質。或者令它較易形成對流(因而較易冷卻),或減少單位質量的水結冰所需的熱量,或者改變沸點。有一些實驗支持這種解釋,但沒有理論計算的支持。
3.對流——由於冷卻,水會形成對流,和不均勻的溫度分布。溫度上升,水的密度就會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熱—叫"熱頂"。如果水主要透過表面失熱,那麼,"熱頂"的水失熱會比溫度均勻的快。當熱水冷卻到冷水的初溫時,它會有一熱頂,因此與平均溫度相同,但溫度均勻的水相比,它的冷卻速率會較快。雖然在實驗中,能看到熱頂和相關的對流,但對流能否解釋Mpemba效應,仍是未知。
4.周圍的事物——兩杯水的最後的一個分別,與它們自己無關,而與它們周圍的環境有關。初溫較高的水可能會以復雜的方式,改變它周圍的環境,從而影響到冷卻過程。例如,如果這杯水是放在一層霜上面,霜的導熱性能很差。熱水可能會熔化這層霜,從而為自己創立了一個較好的冷卻系統。明顯地,這樣的解釋不夠一般性,很多實驗都不會將容器放在霜層上。
最後,過冷在此效應上,可能是重要的。過冷現象是水在低於0℃時才結冰的現象。有一個實驗發現,熱水比冷水較少會過冷。這意味著熱水會先結冰,因為它在較高的溫度下結冰。但這也不能完成解釋Mpemba效應,因為我們仍需解釋為什麼熱水較少會過冷。
在很多情況下,熱水較冷水先結冰,但並不是在所有實驗中都能觀察到這種現象。而且,盡管有很多解釋,但仍沒有一種完美的解釋。所以,姆佩巴效應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