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叫梁燮的人有多少

中國叫梁燮的人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21 16:18:16

1. 燮 這個字讀什麼

燮[xiè]諧和,調和:~理。調(tiáo )~漢字信息基本信息拼音xiè注音ㄒㄧㄝˋ部首火[部外筆畫:13,總筆畫:17]筆順41112514334433454編碼CJK統一漢字UnicodeU+71EE五筆OYOC倉頡FFE鄭碼UOUX四角9940 7基本解釋燮諧和,調和:~理。調(tiáo)~。詳細解釋燮〈動〉(1)(會意。從言,又從炎。表示用言語調和。本義:協和;調和)同本義 [ harmonize; regulate ]燮友柔克。——《書·洪範》(2)又如:燮理陰陽(協調各部門工作);燮和(協和;亦指宰相的政務);燮務(燮理政務)提供字形結構異體字:夑y漢字首尾分解:辛又 漢字部件分解… 查看更多>>

2. 中國科學家有誰

「科學家」沒有明確的所指。在中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是大多數人認可的科學家。

中科院院士名錄

數學物理學部

艾國祥 白以龍 陳彪 陳和生 陳佳洱 陳建生 陳木法 陳難先 陳式剛 陳永川
程開甲 崔向群 戴元本 丁偉岳 丁夏畦 鄂維南 范海福 方成 方守賢 馮端
甘子釗 高鴻鈞 葛墨林 龔昌德 谷超豪 郭柏靈 郭尚平 郝柏林 何祚庥 賀賢土
洪朝生 洪家興 胡和生 胡仁宇 黃潤乾 黃祖洽 霍裕平 姜伯駒 解思深 經福謙
鄺宇平 李安民 李邦河 李大潛 李德平 李方華 李家春 李家明 李惕碚 李蔭遠
李正武 林群 劉應明 龍以明 陸啟鏗 陸埮 羅俊 呂敏 馬大猷 馬志明
閔乃本 歐陽鍾燦 潘建偉 彭實戈 曲欽岳 沈文慶 沈學礎 石鍾慈 蘇定強 蘇肇冰
孫昌璞 孫義燧 湯定元 唐孝威 陶瑞寶 田剛 童秉綱 萬哲先 汪承灝 王鼎盛
王恩哥 王廣厚 王乃彥 王詩宬 王世績 王綬琯 王迅 王業寧 王元 王梓坤
魏寶文 文蘭 吳文俊 吳岳良 武向平 席南華 夏道行 冼鼎昌 謝家麟 邢定鈺
熊大閏 徐敘瑢 徐至展 嚴加安 楊福家 楊國楨 楊樂 楊應昌 葉朝輝 葉叔華
於淥 於敏 俞昌旋 袁亞湘 詹文龍 張殿琳 張恭慶 張涵信 張煥喬 張家鋁
張傑 張仁和 張淑儀 張維岩 張偉平 張裕恆 張肇西 張宗燁 章綜 趙光達
趙忠賢 鄭厚植 鄭曉靜 周光召 周恆 周又元 周毓麟 朱邦芬 鄒廣田

化學部

白春禮 包信和 蔡啟瑞 曹鏞 查全性 柴之芳 陳洪淵 陳家鏞 陳俊武 陳凱先
陳慶雲 陳小明 陳新滋 陳懿 程津培 程鎔時 戴立信 段雪 費維揚 馮守華
高鴻 高松 郭景坤 郭慕孫 何國鍾 何鳴元 洪茂椿 侯建國 胡宏紋 胡英
黃本立 黃春輝 黃量 黃乃正 黃維垣 黃志鏜 計亮年 江桂斌 江雷 江龍
江明 江元生 蔣錫夔 黎樂民 李燦 李洪鍾 李靜海 李亞棟 梁敬魁 林國強
林勵吾 劉若庄 劉有成 劉元方 劉忠范 盧佩章 陸婉珍 陸熙炎 麻生明 麥松威
閔恩澤 倪嘉纘 彭少逸 錢逸泰 任詠華 沙國河 申泮文 沈家驄 沈之荃 宋禮成
蘇鏘 孫家鍾 唐本忠 唐有祺 田禾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塗永強 萬惠霖
萬立駿 汪爾康 王方定 王佛松 王夔 吳奇 吳新濤 吳養潔 吳雲東 謝毓元
徐光憲 徐如人 徐僖 徐曉白 嚴純華 嚴東生 顏德岳 楊學明 楊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游效曾 余國琮 俞汝勤 袁承業 袁權 張存浩 張禮和 張俐娜 張乾二
張希 張玉奎 趙東元 趙進才 趙玉芬 鄭蘭蓀 支志明 周其鳳 周其林 周同惠
周維善 朱道本 朱起鶴 朱清時 卓仁禧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曹文宣 常文瑞 陳可冀 陳霖 陳潤生 陳文新 陳曉亞 陳宜瑜 陳宜張 陳竺
陳子元 鄧子新 段樹民 方精雲 方榮祥 葛均波 龔岳亭 郭愛克 韓濟生 韓啟德
賀福初 賀林 洪德元 洪國藩 洪孟民 侯凡凡 黃路生 蔣有緒 金國章 鞠躬
康樂 孔祥復 匡廷雲 李朝義 李季倫 李家洋 李林 李振聲 梁棟材 梁智仁
林鴻宣 林其誰 劉建康 劉瑞玉 劉新垣 劉以訓 劉允怡 盧永根 陸士新 毛江森
孟安明 裴鋼 戚正武 強伯勤 饒子和 尚永豐 沈善炯 沈岩 沈允鋼 沈自尹
施教耐 施蘊渝 石元春 舒紅兵 蘇國輝 隋森芳 孫大業 孫漢董 孫曼霽 孫儒泳
唐崇惕 唐守正 田波 童坦君 汪忠鎬 王大成 王恩多 王世真 王文采 王正敏
王志新 王志珍 魏江春 魏於全 吳常信 吳建屏 吳孟超 吳旻 吳征鎰 吳祖澤
武維華 謝華安 謝聯輝 許智宏 薛社普 楊福愉 楊煥明 楊雄里 姚開泰 葉玉如
尹文英 印象初 曾益新 曾毅 翟中和 張春霆 張明傑 張啟發 張樹政 張新時
張學敏 張亞平 張永蓮 張友尚 趙爾宓 趙國屏 趙進東 趙玉沛 鄭光美 鄭國錩
鄭儒永 鄭守儀 周俊 朱玉賢 朱兆良 朱作言 庄巧生 庄文穎

地學部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紀平 陳俊勇 陳夢熊 陳旭 陳顒 陳運泰 程國棟 丑紀范
戴金星 鄧起東 丁國瑜 丁仲禮 馮士筰 符淙斌 傅伯傑 傅家謨 高俊 高山
龔健雅 郭華東 郭令智 侯仁之 胡敦欣 黃榮輝 賈承造 焦念志 金振民 李崇銀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廷棟 李小文 林學鈺 劉寶珺 劉昌明 劉叢強
劉光鼎 劉嘉麒 劉振興 陸大道 呂達仁 馬瑾 馬宗晉 莫宣學 穆穆 歐陽自遠
秦大河 秦蘊珊 邱占祥 任紀舜 戎嘉余 沈其韓 石廣玉 石耀霖 舒德干 蘇紀蘭
孫鴻烈 孫樞 陶詩言 陶澍 滕吉文 田在藝 童慶禧 塗傳詒 萬衛星 汪集暘
汪品先 王德滋 王水 王鐵冠 王穎 魏奉思 文聖常 吳國雄 吳新智 伍榮生
肖序常 謝學錦 徐冠華 徐世浙 許厚澤 許志琴 薛禹群 楊文采 楊元喜 姚檀棟
姚振興 葉大年 葉篤正 葉嘉安 殷鴻福 於崇文 袁道先 曾慶存 曾融生 翟明國
翟裕生 張本仁 張國偉 張經 張彌曼 張彭熹 張宗祜 趙柏林 趙鵬大 趙其國
鄭度 鄭永飛 鍾大賚 周衛健 周秀驥 周志炎 周忠和 朱日祥 朱顯謨

信息技術科學部

包為民 保錚 陳定昌 陳桂林 陳國良 陳翰馥 陳俊亮 陳星弼 陳星旦 褚君浩
戴汝為 董韞美 干福熹 郭光燦 郭雷 何積豐 侯朝煥 侯洵 懷進鵬 黃宏嘉
黃琳 黃民強 黃維 簡水生 金亞秋 匡定波 雷嘯霖 李啟虎 李樹深 李未
李衍達 梁思禮 林惠民 林為干 林尊琪 劉國治 劉盛綱 劉頌豪 劉永坦 陸汝鈐
陸元九 梅宏 母國光 彭堃墀 秦國剛 闕端麟 沈緒榜 宋健 孫鍾秀 王家騏
王啟明 王守覺 王守武 王圩 王陽元 王育竹 王越 王占國 王之江 吳德馨
吳宏鑫 吳培亨 吳一戎 夏建白 夏培肅 徐宗本 許寧生 薛永祺 楊芙清 楊學軍
姚建銓 張鈸 張景中 張嗣瀛 張效祥 張煦 鄭建華 鄭耀宗 鄭有炓 周炳琨
周巢塵 周興銘 朱中梁

技術科學部

蔡其鞏 蔡睿賢 曹楚南 曹春曉 陳創天 陳達 陳能寬 陳學俊 陳祖煜 程耿東
程時傑 都有為 范守善 高鎮同 葛昌純 顧秉林 顧誦芬 顧逸東 過增元 韓禎祥
胡海岩 胡文瑞 胡聿賢 黃克智 姜中宏 金展鵬 柯俊 賴遠明 李濟生 李敏華
李述湯 李天 李依依 林秉南 林皋 劉寶鏞 劉廣均 劉竹生 柳百新 盧柯
盧強 路甬祥 雒建斌 閔桂榮 南策文 歐陽予 潘際鑾 潘家錚 彭一剛 齊康
邱大洪 任露泉 任新民 申長雨 沈保根 沈志雲 師昌緒 宋家樹 宋玉泉 宋振騏
孫家棟 孫鈞 唐叔賢 陶文銓 屠守鍔 汪耕 王補宣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光謙 王克明 王立鼎 王希季 王錫凡 王曦 王自強 魏炳波 魏壽昆 溫詩鑄
聞邦椿 吳承康 吳良鏞 吳碩賢 伍小平 肖紀美 謝光選 邢球痕 熊有倫 徐采棟
徐建中 徐性初 徐祖耀 許學彥 薛其坤 嚴陸光 顏鳴皋 楊叔子 楊衛 楊槱
姚熹 葉恆強 葉培建 於起峰 余夢倫 俞鴻儒 翟婉明 張楚漢 張光斗 張統一
張興鈐 張佑啟 張澤 趙淳生 鄭平 鄭時齡 鄭哲敏 鍾萬勰 鍾香崇 周干峙
周國治 周孝信 周堯和 周遠 朱荻 朱靜 朱森元 朱位秋 祝世寧 庄逢辰
鄒世昌


中國工程院院士名錄(全體院士名單(776人))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11人)
艾興陳福田陳懋章陳士櫓陳一堅陳予恕崔國良丁衡高丁榮軍董春鵬
杜善義段正澄朵英賢範本堯馮培德甘曉華高伯龍高金吉顧國彪顧誦芬
管德關傑關橋郭重慶郭東明郭孔輝何友聲胡正寰黃崇祺黃瑞松
黃文虎黃先祥黃旭華金東寒樂嘉陵李椿萱李鶴林李鴻志李明李培根
李釗梁晉才林尚揚林忠欽林宗虎柳百成劉大響劉連元劉人懷劉怡昕
劉永才劉友梅龍樂豪盧秉恆路甬祥陸元九馬偉明孟執中閔桂榮潘健生
潘鏡芙戚發軔錢清泉饒芳權阮雪榆沈聞孫沈志雲石屏宋文驄蘇哲子
孫敬良譚建榮唐長紅唐任遠塗銘旌屠善澄王浚汪順亭王興治王永志
汪槱生王玉明王哲榮溫俊峰吳有生謝友柏徐濱士徐德民徐志磊楊鳳田
楊紹卿楊士莪尹澤勇於本水臧克茂曾廣商張炳炎張福澤張貴田張金麟
張立同(女)趙煦張彥仲鍾掘(女)鍾群鵬鍾志華周濟 周勤之朱能鴻朱英富
朱英浩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10人)

賁德蔡鶴皋蔡吉人柴天佑陳鯨陳敬熊陳俊亮陳良惠陳志傑陳左寧(女)
戴浩鄧中翰段寶岩范滇元方濱興方家熊封錫盛高潔高文龔惠興
宮先儀龔知本郭桂蓉何德全何新貴胡光鎮胡啟恆(女) 黃培康姜景山姜文漢
金國藩金怡濂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國傑李樂民李三立李天初李同保
李幼平梁駿吾林祥棣林永年凌永順劉玠劉尚合劉永坦劉韻潔陸建勛
盧錫城呂躍廣馬遠良毛二可倪光南牛憨笨潘君驊潘雲鶴沈昌祥宋健
蘇君紅孫家廣孫優賢孫玉孫忠良童志鵬汪成為王任享王天然王小謨
王越王子才韋鈺(女) 魏正耀魏子卿吳澄鄔賀銓鄔江興吳曼青吳佑壽
吳祖塏吾守爾斯拉木 許居衍徐揚生徐元森許祖彥薛鳴球楊士中姚駿恩葉銘漢
葉尚福葉聲華俞大光於全張光義張履謙張明高張乃通張錫祥張堯學
張鍾華趙伊趙梓森鄭南寧鍾山周立偉周壽桓周仲義朱高峰庄松林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8人)

才鴻年曹湘洪陳丙珍(女)陳景 陳立泉陳清如陳祥寶陳蘊博崔昆 戴永年
丁傳賢傅恆志付賢智干勇高從堦顧真安關興亞何季麟侯芙生胡永康
胡壯麒黃伯雲姜德生江東亮金涌柯偉李大東李東英李冠興李恆德
李俊賢李龍土李言榮李正邦李正名劉伯里劉炯天劉業翔陸鍾武毛炳權
閔恩澤歐陽平凱錢旭紅邱定蕃邱冠周桑鳳亭沈德忠沈寅初師昌緒舒興田
孫傳堯譚天偉唐明述屠海令王淀佐王國棟王海舟王靜康(女)汪燮卿汪旭光
王一德王澤山王震西魏可鎂翁宇慶武勝吳慰祖吳以成徐承恩徐德龍
徐更光徐惠彬徐匡迪徐南平薛群基嚴東生楊啟業殷國茂殷瑞鈺余永富
袁晴棠(女) 袁渭康曾蘇民張國成張生勇張壽榮張文海張興棟張耀明趙連城
趙振業周光耀周克崧周廉周玉朱永濬鄒競(女)左鐵鏞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02人)

安繼剛陳清泉岑可法常印佛陳念念陳森玉陳毓川杜祥琬多吉樊明武
范維澄范維唐傅依備古德生顧金才顧心懌韓大匡韓英鐸何多慧何繼善
洪伯潛胡見義胡思得黃其勵蔣洪德金慶煥康玉柱雷清泉李立浧李慶忠
李曉紅李焯芬梁維燕劉寶琛劉廣志羅平亞馬永生毛用澤倪維斗潘垣
潘自強裴榮富彭士祿彭蘇萍彭先覺錢皋韻錢鳴高錢紹鈞喬登江秦裕琨
邱愛慈(女) 邱中建阮可強沈國榮沈忠厚蘇萬華蘇義腦孫承緯孫龍德孫玉發
唐西生湯中立童曉光萬元熙王德民王思敬王仲奇聞雪友翁史烈鮮學福
謝和平謝克昌徐大懋徐銤許紹燮薛禹勝楊奇遜楊裕生葉奇蓁衣寶廉
於俊崇於潤滄余貽鑫袁亮袁士義岳光溪曾恆一翟光明張光斗張鐵崗
張信威張勇傳張玉卓張宗祜趙文津趙憲庚鄭健超鄭綿平周邦新周世寧
周守為周永茂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4人)

曹楚生陳厚群陳吉余陳肇元陳志愷程泰寧崔俊芝崔愷戴復東董石麟
范立礎方秦漢馮叔瑜傅熹年葛修潤龔曉南關肇鄴韓其為何華武何鏡堂
黃衛黃熙齡江歡成江億雷志棟李道增李圭白李建成李玶李猷
梁文灝梁應辰廖振鵬林俊德林元培劉建航劉加平劉經南劉先林龍馭球
盧耀如羅紹基呂志濤馬國馨馬洪琪馬克儉茆智孟兆禎繆昌文寧津生
歐進萍潘家錚錢七虎錢正英(女) 秦順全任南琪容柏生沙慶林沈世釗沈祖炎
施仲衡孫偉(女) 譚靖夷王超王光遠王浩王家耀王景全王夢恕王瑞珠
王小東魏敦山文伏波吳良鏞吳中如項海帆謝禮立謝世楞許其鳳楊秀敏
楊永斌葉可明曾慶元張超然張建雲張傑張錦秋(女) 張蔚榛張祖勛趙國藩
鄭皆連鄭守仁鄭穎人鄭哲敏鍾登華鍾訓正周豐峻周福霖周干峙周鏡
周君亮周緒紅朱伯芳鄒德慈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44人)

蔡道基陳克復陳聯壽丁德文丁一匯段寧方國洪郝吉明侯保榮侯立安
季國標蔣士成金鑒明金翔龍李澤椿劉鴻亮倫世儀孟偉潘德爐龐國芳
錢易(女) 瞿金平曲久輝任陣海石碧孫寶國孫晉良孫鐵珩湯鴻霄唐孝炎(女)
王如松王文興魏復盛謝劍平許健民徐祥德姚穆郁銘芳袁業立張全興
張懿(女) 周國泰周翔(女) 朱尊權

農業學部(74人)

陳煥春陳劍平陳俊愉陳溫福陳宗懋程順和戴景瑞鄧秀新范雲六(女) 方智遠
馮宗煒傅廷棟蓋鈞鎰官春雲管華詩郭予元侯鋒蔣亦元康紹忠雷霽霖
李堅李寧李佩成李文華李玉林浩然劉大鈞劉守仁劉興土劉秀梵
劉旭劉筠盧良恕羅錫文馬建章麥康森南志標任繼周榮廷昭山侖
沈國舫沈榮顯石元春石玉林束懷瑞宋湛謙孫九林唐啟升汪懋華王明庥
吳孔明吳明珠(女) 夏咸柱向仲懷辛世文熊遠著旭日干徐洵(女) 顏龍安尹偉倫
喻樹迅余松烈於振文袁隆平曾德超曾士邁張福綏張改平張齊生張子儀
趙法箴周開達朱英國朱有勇

醫葯衛生學部(114人)

安靜嫻(女) 巴德年曹雪濤陳灝珠陳洪鐸陳冀勝陳君石陳賽娟(女) 陳香美(女) 陳亞珠(女)
陳肇隆陳志南程京程莘農程書鈞程天民池志強叢斌戴尅戎丁健
樊代明範上達付小兵高潤霖葛寶豐顧健人顧玉東郭應祿郝希山洪濤
侯惠民侯雲德胡亞美(女) 胡之璧(女) 黃志強郎景和李春岩李大鵬黎介壽李蘭娟(女)
李連達李瑞麟李載平廖萬清劉昌孝劉德培劉彤華(女) 劉耀劉玉清劉志紅(女)
陸道培盧世璧彭司勛秦伯益邱貴興邱蔚六阮長耿桑國衛沈倍奮(女) 沈家祥
沈漁邨(女) 沈祖堯盛志勇石學敏史軼蘩(女) 孫燕唐希燦湯釗猷王紅陽(女) 王琳芳(女)
王澍寰王威琪王學浩王永炎王正國王振義王忠誠聞玉梅(女) 翁心植吳德昌
吳天一吳咸中吳以嶺夏家輝項坤三肖碧蓮(女) 肖培根謝立信徐建國楊寶峰
楊勝利姚新生於德泉於金明俞夢孫俞永新袁國勇曾溢滔詹啟敏張伯禮
張滌生張金哲張心湜張運趙鎧甄永蘇鄭樹森鍾南山鍾世鎮周宏灝
周後元周良輔朱曉東庄輝

工程管理學部(47人,其中28 人為跨學部院士)

巴德年陳清泉程天民杜祥琬傅志寰郭重慶郭桂蓉何繼善胡文瑞蔣士成
金鑒明李東英李京文劉德培劉玠劉人懷劉源張盧良恕陸佑楣欒恩傑
羅紹基潘家錚錢七虎饒芳權沈榮駿孫永福王安王基銘王禮恆王隴德
汪應洛王玉普王眾托徐濱士徐匡迪許慶瑞徐壽波葉可明殷瑞鈺袁晴棠(女)
翟光明張壽榮趙曉哲鄭靜晨鄭南寧朱高峰朱曉東

3.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個文正公

一共27個,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元朝: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明朝: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清朝: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1、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名相、詩人。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宋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

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鄆州去世,年六十一。獲贈侍中,謚號「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2、蔡卞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赤嶺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奸臣蔡京的弟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

北宋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紹聖四年(1097),蔡卞擢尚書左丞,官至樞密院事。徽宗時,加觀文殿學士、檢校少保。

北宋政和七年病逝,享年七十歲。謚「文正」。南宋建立後,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牽連,宋高宗趙構採納諫議大夫任伯雨諫章,追貶蔡卞為單州團練副使。

3、吳澄

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撫州崇仁鳳崗咸口(今屬江西省樂安縣鰲溪鎮咸口村)人。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

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宋末中試鄉貢。宋亡後隱居家鄉,潛心著述,學者稱其為「草廬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被徵召任國子監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學士;

泰定元年(1324年)為經筵講官,敕修《英宗實錄》。其核定《老子》《莊子》《大玄經》《樂律》《八陣圖》等,對《易》《春秋》《禮記》及郭璞《葬書》均有纂言。

元統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歲,追封臨川郡公,謚「文正」。

吳澄與許衡齊名,並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吳文正公全集》傳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4、廉希憲

廉希憲(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號野雲。畏兀兒族。祖籍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大蒙古國至元朝初年著名政治家,燕南諸路廉訪使布魯海牙之子。

廉希憲自幼魁偉,舉止不凡。成年後,愛好經史。十九歲時,入侍忽必烈於藩邸,被稱為「廉孟子」。元憲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撫使,首請用許衡提舉學校,教育人材。

從攻南宋鄂州,請盡釋軍中所俘士人。憲宗死,勸忽必烈北歸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撫使,平定劉太平等叛亂。旋以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將渾都海進攻。

任中書平章政事時,他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至元七年(1270年),罷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軍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憲行省荊南。

他至鎮後,禁剽掠,錄用故宋官吏,發倉粟賑飢,興學校、選教官。後因病召還。至元十六年(1279年),復受命領中書事。伯顏曾贊其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至元十七年(1280年),廉希憲病逝,年五十。累贈推忠佐理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恆陽王,謚號「文正」。

5、孫家鼐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州(今淮南壽縣)人。清咸豐九年(1859)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

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尚書。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命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首任管理學務大臣,1900年後任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等。卒後謚曰「文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蔡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廉希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家鼐

4. 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有你的祖輩嗎

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溫喬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家族是皇家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

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斷發展,奴隸制殘余又頑固地存在的情況下,由於當時農民革命尚處於初級階段,地方上豪強割據,戰亂頻繁,中央政權衰弱,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與奴隸制殘余的有機結合。隋唐以後隨著這些歷史條件的消失,門閥士族也隨之消亡。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統治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提拔寒門之士,門閥制度徹底推出了歷史舞台,上述名門望族也風光不再,成為了歷史的陳跡。(來源:趣歷史)

5. 有沒有姓良的。

有的!!!
歷史名人:
良霄:(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
良賀:(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漢時期宦官。良賀在漢景帝劉啟時期(公元前144年起)任長秋宮殿長,即為皇後掌宮的大太監。
良燮:(生卒年待考),上黨人(今山西上黨)。著名東漢學者。 良燮學識扎實,學問淵博,篤學敦行,漢安帝劉祜聘其為博士。
良茂:(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成都知府。
良鷹:(公元1945~今),又名陳亮映,字山穀子,號攬勝樓主;西昌人(今四川西昌)。著名當代書畫家。 九歲開始學畫,師承潘天壽、本子慶、陳亮清、雷季銘。 現任人民日報社新聞培訓中心書畫指導教授,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創研員,中國文君書畫藝術研究中心董事長。 良鷹十六歲始發表作品,散見於諸多報刊,幾十年如一日,執著追求,道路坎坷,歷經許多磨難,因此,功底深厚,學貫中西,中國畫有代表作《千里長江圖》由中央電視台收錄,《雄鷹圖》由人民日報社新聞培訓中心收藏。水彩畫《雨村》被錄入《中國書畫家精品選》,油畫代表作《晚歸》和《野人》獲2000年奧林匹克中青年畫家優秀獎。 良鷹有新詩二百首,代表作《鷹之歌》、名人《世界書畫銘錄》。先生勤於治學,忙於考察、創作,幾十年間,奔走大江南北,吃苦耐勞,桃李遍及諸多省市,先後在河北石家莊組建了封龍山書畫聯誼會,在四川組建了中國文君書畫藝術研究中心,該中心於1995年10月1日在邛崍市正式成立暨舉行受聘為人民日報書畫指導老師慶典大會。 1995年12月在山東青島等地,良鷹率領中心藝術家在市博物館舉辦了良鷹個人書畫展,廣泛活動手藝術界。 良鷹學貫中西,勤於治學,幾十年間奔走大江南北,桃李遍及諸多省市,終身為藝術奮斗,藝術作品博大精深、氣勢恢弘、內涵豐富、所畫山水、人物、花鳥尤長雄鷹,人體、仕女。近二十年間所畫「中國兵馬俑畫"獨俱特色,集素描、油畫、國畫「三位一體」,手法多變,或彩墨或白描或工寫或大寫均揮灑自如。從結構奇巧、氣可奪魄的雄勁之作《二郎伏龍圖》到凝重深沉的《兵馬俑系列》,無一不折射出先生深厚的藝術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勇於開拓的藝術。 從1990年始至今,先生以近二十年光陰創作《中國兵馬俑系列》,藝術地再現歷史的輝煌,二十年的辛勞,先生不愧是公認的《中國兵馬俑》畫的第一人。 作為人民日報社新聞中心書畫指導老師,他以自己的努力去培訓、發掘更多的藝術人才,為弘揚民族文化作一份貢獻。良鷹一生默默耕耘,不求名,不圖利,他說:搞藝術也是革命,首先要有犧牲和奉獻精神。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去疾子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十陽》中記載:「良氏,姬姓。鄭大夫。其族有良佐。」在史籍《左傳》中記載:「鄭大夫良霄。鄭穆公之子字良之後。」在史籍《鄭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姬姓。鄭穆公子子良之後。」 春秋時期,鄭國鄭穆公有庶子姬去疾,字子良。顯然良氏是黃帝的後裔一脈。 周文考之裔,始於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鄭(今河南新鄭),是為鄭桓公。數傳至鄭文公,其庶妃夢見了蘭花,而生鄭穆公,知其必昌達姬氏之裔。後果然生子有十三人,即:世子姬夷、公子姬堅、姬去疾(字子良)、姬喜(字子罕)、姬馴(字子駟)、姬發(字子國)、姬嘉(字子孔)、姬偃(字子游)、姬舒(字子邱)、姬豐、姬羽、姬然、姬志。 姬去疾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祖之字(子良)為姓氏者,稱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良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宣王熊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按史籍《史記·帝世本記》的記載,自少典氏第三子黃帝始→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季連→時敘(附沮)→春秋時期的楚國君主世系為:鬻熊(穴熊)→熊師→熊狂→熊繹→熊艾→熊黑→熊旦→熊甚→熊揚(煬)→熊渠→熊延→熊嚴→熊徇(季徇)→熊鄂→熊儀(若傲)→熊坎(霄傲)→熊通(楚武王)→熊貲(楚文王)→熊惲(楚成王)→商臣(楚穆王)→熊侶(楚莊王)→熊審(楚共王)→熊居(楚平王)→熊珍(楚昭王)→熊章(楚惠王)→熊中(楚簡王)→熊當→熊疑(楚悼王)→熊良(楚宣王)→熊商(楚威王)→熊槐(楚槐王)→熊橫(楚頃襄王)→熊元(楚考烈王)…… 其楚宣王熊良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良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古地名良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左傳·昭十三年》記載:「秋,晉侯會吳子於良。」又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鄉,必有以地為氏者。」 春秋、戰國、秦、直至漢朝時期的古良城,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北部三十公里處。居於其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良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秦、漢朝時期官位大良造,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大良造,戰國初期為秦國的最高官職,職掌軍政大權。 據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顏師古的注釋,「大良造」又為爵位,在商鞅變法過程中,共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大良造」列為第十六級,亦稱「大上造」,與第十五級的「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 自從秦國第一位君王秦惠王設立了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制度以後,「大良造」主要用作爵名,漢朝初期曾沿用。 大良造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大良氏,後省文簡化為良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秦末漢初著名謀士張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戰國末年,秦始皇滅六國,韓國之世胄孫韓咸時為韓國將軍,因國亡家破,與秦國有不共戴天之仇,遂聯絡原韓國左相張良,兩人共謀報秦滅韓之仇。張良、韓咸二人陰蓄甘死之士,准備乘秦始皇出遊之時偷予擊殺。不料後因失誤而敗事,秦始皇判斷是六國遺臣所為,遂下密令遣捕役四處緝拿。 韓咸亡渡黃河,及舟半渡,捕役執之而詢姓,惶惶不能語,時在臘月,惟手指河以示寒(韓)姓,捕役以為姓河,問曰傍水乎,答曰傍人也,遂登記為何姓,倖免於難。脫難過河後,韓咸流亡於江淮,因懼秦虐,攜妻羌氏遁於廬江縣,隱於江東要津,以何為姓,造舟以渡行人及務農為生。 而張良則慌忙逃入西楚項氏軍中,投靠項梁。後在楚、漢之爭中,在仔細比較了「力拔山兮」與「高陽酒徒」之後,張良決意轉而扶持劉邦。 張良,字子房,聰穎智謀,決事果斷,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張良一路扶持劉邦坐上大漢王朝的寶座後,劉邦大封官爵,當時在所有的功臣中,宰相蕭何得賞最多,為八千戶。而賞張良,劉邦卻大封三萬戶,當時張良只取一萬戶。 漢高祖為留住張良,特封賜張良為留候,然而張良「辭富貴而擁天下」,功成身退,悄然隱匿。漢高祖劉邦曾多次派專使尋找張良,偵騎八出,無奈張良隱匿不出,「諸專使皆無功而返」。 傳說,張良為避劉漢,「收弓不張」,曾易姓為良氏,巧妙地居住在長安城內。畢竟張良計高數籌,「小匿於澤,大隱於朝」,至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夏,張良病逝於長安。 張良的長子張不疑,後三年嗣留侯,到漢文帝五年除爵。當時張不疑仕漢帝,為大夫,坐輿門大夫旦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失侯,後裔徒陽陵,直至漢孝文帝時(公元前179~前163年),張良之孫張典官遷清河太守,其族方再顯現。 張良的次子張辟疆在十五歲時即官至侍中,當時漢惠帝逝世,呂後哭而不泣,張辟疆遂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後,拜外戚呂公、呂產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其後,張辟疆不知所終。據傳,張辟疆亦易姓為良氏,避於晉上黨(今山西長治),其後裔良燮在東漢時期方顯現。 本書按: 良氏此源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六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東漢時期著名劇盜尹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自東漢光武時(公元56年),地方豪紳沈戎因說降了劇賊尹良,漢光武帝劉秀嘉獎其功,賜封沈戎為海昏縣候。 沈戎不願為官,辭而不受。但抗旨為天罪,沈戎遂舉家避地徙居至會稽烏程縣之餘不鄉(今浙江紹興烏鎮)。尹良易惡為善,又崇敬沈戎視爵如土的氣節,遂終生跟隨沈戎,並將子孫後代之姓改為良氏,其後裔子孫居泗州,再遷居蘇州。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蒙古族兀良合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兀良合氏,出自大蒙古汗國的兀良合部札兒赤兀惕氏族。 兀良合亦稱烏梁海,後來其酋首者勒篾就是成吉思汗時期最驍勇善戰、忠誠無比的四傑之一,被成吉思汗賜予水草肥美的東蒙古草原,今東蒙地區的喀喇沁旗札薩克、台吉的蒙古族人均為兀良合部的後裔。 兀良合氏,其後裔子孫的漢化姓氏有良氏、梁氏、烏氏、何氏等。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良佳氏,滿語為Lianggiya Hala,世居沈陽,後有冠漢姓為良氏、梁氏者。 ②滿族色哷哩氏,即明朝時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為穢貊後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滿語為Sereri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等地,後有冠漢姓為良氏、哈氏、鐵氏者。 ③滿族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穢貊後裔,即明朝時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為穢貊後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滿語為Taicur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音楚(今內蒙古正藍旗)等地,後有冠漢姓為良氏、楚氏、邰氏、盧氏、改氏、泰氏、魯氏者。 第九個淵源:源於土家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今少數民族土家族、壯族中皆有良氏,出自元末明初鎮邊明軍的後裔,為融合於土家族、壯族中的漢族姓氏。

6.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畫家有哪些

◎ 隋唐五代

董 源 戴 嵩 王 維 韋 偃 吳道子 閻立本
展子虔 張 萱 周 仿 戴 嶧 韓 晃 李 升
李思訓 李昭道 李 真 盧楞伽 孫 位 韓 干
董 源 王齊翰 衛 賢 徐 熙 趙 干 周文矩
顧閎中 關 仝 貫 休 黃 荃 荊 浩 阮 郜
石 恪

◎ 宋代時期

陳居中 胡 瑰 黃居采 惠 崇 賈師古 李安忠
李 成 李 迪 李公麟 李 嵩 李 唐 李贊華
梁師閔 林 椿 劉松年 馬和之 馬 麟 馬 遠
米友仁 蘇漢臣 蘇 軾 法 常 王居正 王 凝
王 詵 王希孟 文 同
武宗元 夏 永 夏 圭
范 寬 蕭 照 許道寧 許 迪 徐禹功 閻次平
閻次於 燕 蕭 燕文貴 楊無咎 馮大友 張擇端
趙伯駒 趙伯肅 趙 昌 趙大亨 趙 芾 趙 佶
趙 葵 趙令穰 龔 開 趙孟堅 梁 楷 趙士雷
鄭思肖 朱 銳 郭 熙 郭忠恕

◎ 元代時期

曹知白 李容瑾 李士行 陸 廣 羅稚川 馬 琬
倪 瓚 錢 選 任仁發 盛 懋 孫君澤 陳 琳
唐 棣 王 蒙 王 冕 王 繹 王 淵 王振鵬
吳 鎮 顏 輝 楊維楨 姚廷美 張舜咨 張 渥
趙孟俯 趙 雍 趙 原 朱德潤 高克恭 顧 安
管道升 黃公望 柯九思 李 衍

◎ 明代時期

邊景昭 杜 堇 杜 椋 顧正誼 藍 瑛 李 在
林 良 劉 珏 呂 紀 陸 治 倪元璐 陳道復
錢 轂 仇 英 邵 彌 沈士充 沈 周 盛茂燁
宋懋晉 宋 旭 孫克弘 孫 隆 陳洪綬 唐 寅
王 諤 王 紱 王谷祥 王 履 文伯仁 文 嘉
文徵明 吳 彬 吳 偉 陳繼儒 夏 昶 謝時臣
張 路 趙 左 曾 鯨 周 臣 周文靖 程嘉燧
周之冕 崔子忠 戴 進 丁雲鵬 董其昌

◎ 清代時期

高其佩 高 翔 龔 賢 弘 仁 華 岩 黃 鼎
黃 慎 蔣廷錫 焦秉貞 程 邃 金 農 金廷標
居 巢 髡 殘 郎世寧 冷 枚 李方膺 李 鱒
羅 牧 程正揆 羅 聘 馬元馭 梅 清 閔 貞
蒲 華 錢 杜 任 熊 任 薰 任 頤 沈 銓
戴 熙 石 濤 湯貽汾 丁觀鵬 王 鐸 王 輝
王 鑒 王時敏 汪士慎 王 武 王原祁 樊 圻
吳昌碩 吳 宏 吳 歷 吳石仙 奚 岡 謝 蓀
虛 谷 楊 晉 葉 欣 禹之鼎 費丹旭 袁 江
袁 耀 惲壽平 查士標 張 吟 張宗蒼 趙之謙
鄭 燮 鄒一桂 鄒 吉 改 琦 朱 耷 高 岑
高鳳翰
◎ 當代畫家
王迎春 王培東 王成喜 王明明
王文芳 王同仁 杜希賢 常保立
蹤岩夫 郭石夫 劉國富 舒建新
徐冬冬 劉春華 楊力舟 趙 鵬
謝志高 李曉軍 龔文楨 王蓮芬
楊 林 毛水仙 孫曉斌 賀成才
苗再新 賈克德 夏映志 趙秋萍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52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029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40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7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48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618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24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23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