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杜橋鎮大汾辦事處人口多少

杜橋鎮大汾辦事處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8-06 09:37:56

❶ 杜橋鎮多少人口

杜橋鎮(Duqiao),浙江省臨海市下轄鎮,「浙東南三橋」之一,位於浙江沿海中部、臨海市東部,分別與上盤鎮、桃渚鎮、小芝鎮、湧泉鎮、前所街道、章安街道接壤,為臨海的主要糧棉產區之一和漁鹽主要產地,商品集散地,新興的工業重鎮和杜桃平原經濟、文化中心。截至2013年6月,杜橋鎮陸地面積共1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4.5平方公里,轄7個辦事處,4個社區、123個行政村,共有戶籍人口21.5萬,外來流動人口7萬。

❷ 臨海市哪個地方外地人最多

杜橋。
杜橋外地多少人口:30000。據了解,臨海市杜橋鎮的外來人口之家,據管理員黃靈春介紹,外來人口之家共有246個房間,到目前為止退房的僅20來個,居住在此的500多名外來人員絕大部分將留在這里過年。杜橋鎮,隸屬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素有"浙南三橋"之一的美譽。位於臨海市東南,台州灣入海口北岸椒北平原的地理中心,南靠台州市區,距海門港10公里,距路橋機場20公里,北接三門灣,緊靠國家級桃渚風景區。全鎮陸地面積186平方公里。

❸ 遂川縣幾個鄉鎮個個鄉鎮具體人口分別是多少

全縣轄11個鎮、12個鄉:泉江鎮、雩田鎮、碧洲鎮、草林鎮、堆子前鎮、左安鎮、高坪鎮、大汾鎮、衙前鎮、禾源鎮、湯湖鎮、珠田鄉、巾石鄉、大坑鄉、枚江鄉、雙橋鄉、新江鄉、五斗江鄉、西溪鄉、南江鄉、黃坑鄉、戴家埔鄉、營盤圩鄉,以及2個國營林場。

共有17個居委會、308個村委會。 泉江鎮 面積:187.9k㎡ 人口:102322人

1、泉江鎮

隸屬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位於遂川縣東南部,地處遂川江上游左、右溪河匯合點,總面積188.64平方千米,轄8個社區、38個行政村。 2018年末,泉江鎮有戶籍人口12.94萬人。

泉江鎮為遂川縣城所在地,105國道、遂井公路、遂桂公路、遂堆公路、遂大公路貫穿全鎮,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GSM基站均已開通,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遂川縣、網路 堆子前鎮、網路 草林鎮、網路 碧洲鎮、網路 雩田鎮、網路 泉江鎮




❹ 杜橋大汾有多少人口

浙江,簡稱「浙」,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

❺ 臨海市杜橋鎮人口多少

杜橋鎮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台州灣椒江入海口北岸,是全國聞名的「眼鏡之鄉」、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浙江省中心鎮、台州市中心鎮。全鎮陸地面積1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3.6平方公里,轄1個中心區,7個辦事處,123個行政村,4個社區,現有戶籍人口20.6萬,外來流動人口5萬。

❻ 杜橋總共幾個村莊,杜橋是一個鎮,那麼下面的村莊有多少個

杜橋鎮位於浙江中部沿海、台州灣北岸、臨海市東部的椒北平原,交通便捷,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首批省級中心鎮、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鎮 。全鎮陸域面積186平方公里,轄7個辦事處,4個社區,123個行政村,現有戶籍人口21萬,外來人口6萬多,長期在外經商人員近6萬。

❼ 杜橋鎮的歷史沿革

杜橋歷史悠久,鎮北郊山麓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
宋代築塘圍墾,圍海造田,滄海桑田,廣袤土地已成濱海沃野,富庶糧倉。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杜瀆鹽場,塗下橋均屬杜瀆場地;北宋未桑園鄭氏從臨海遷居海鄉塗下。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潘氏從黃岩大澧遷居潘家,王氏從溫州永嘉場遷橋頭王,立族於海鄉,建橋一座名塗下橋,以橋聚居,人口遷徙形成村落、街市。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為封鎖鄭成功,戶部尚書蘇納海至台州,七月初一日奉詔,令沿海30里居民入內地,拆房作城,田園、廬舍一概遷棄,空其地,謂遣界。境內居民部分內遷至黃岩城南門,店頭、臨海大田、東塍、開石、寧海朱嶴等地,一時戶口星散,居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展界,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月二十日下詔盡復,沿海遷界民業,回歸故土,允漁民出海網魚,遷民歸復回里。回歸之民見故土田園、街市荒蕪,出現一片頹敗凄涼景象。長達二十二年的遷海使杜橋鎮區停滯不前。
康熙年間開海禁後,原住潘、翁、陳、吳、王、張、曹、鄭八姓復遷,人口逐漸集居,漸漸恢復往日的人多商興的局面。人口的集聚,各種商品交換,帶動了各種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築相繼落成,街市裡產業相繼得到拓展。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新建桑園殿。
乾隆四十年(公元1799年),金氏重建龍浦河下橋。
乾隆年間,議定農歷「一、六」為塗下橋集市日,集市貿易繁盛,成為海鄉貿易總匯。除了鎮區的街市外,鄰近的前王村、良種村、杜東村、杜西村與街區相望,道路相連,形成自然城鎮的格局。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四月,桃渚澗羅(北澗)兩浙鹽務杜瀆鹽場署移駐塗下橋。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王氏重建塗下橋(龍浦河上橋)。
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重建文昌閣(同治六年改建旦華書院),道光年間新建東岳廟等公共建築。鎮街區面貌相繼逐漸形成改觀,大小街道有柴爿行街、魚行街、豬行街、米行街、東街、中街、 街、下橋小橫街、廟前直街、廟前橫街、西街、浦西岸半邊街12條,計總長980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實行地方自治,設立鄉鎮自治,下轄庄村。
中華民國時期,形成六街,十一路、一里、一巷格局,並開辟席行口至炭行街與柴爿行接通的新街;鎮區面積0.3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0.097平方公里;郊區有大汾街、溪口街、市場街,街路曲折,沿街聚居。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取消自治制度,1916年恢復。
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建立臨海縣第五區塗下橋區公所,塗下橋鎮鎮公所。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行政調整,實行保甲制度,屬臨海縣第四區桃渚區。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抗戰軍興,分出設立臨海縣第三區杜橋區。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實施新縣制,增新鄉,三區杜橋區與五區桃渚區合拼為第五區塗桃區,管轄23鄉鎮。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行政合並管轄15鄉。
1949年6月23日,塗下橋解放,廢保甲制,建立區鄉村,設立塗桃區,塗下橋鎮。
1956年5月,更名杜橋。
1958年10月1日,建立杜橋人民公社(區建社);10月18日,更名椒北人民公社(章安、杜橋、連盤、桃渚);12月更名為沿海人民公社,劃分杜橋、章安、連盤、桃渚4個區級人民公社。
1959年9月16日,台州行政公署批准杜橋為建制鎮,建立中共杜橋鎮黨委和杜橋鎮人民委員會,直屬縣,屬中共臨海縣委城鎮工作部。
1961年9月22日,撤沿海人民大公社,復建杜橋區,章安、連盤2個人民公社撤拼杜橋區,杜橋鎮復歸屬區管。
1962年4月23日,杜橋鎮與杜橋公社合拼,
1967年4月,恢復杜橋鎮。
1978年7月8日,杜橋區前所、章安、楊司、梓林、溪口、龍溪6個公社劃出成立章安區。
1980年7月,章安區前所公社劃歸海門特區。
1982年1月23日,杜橋區沿海公社撤,劃歸章安區。
1984年12月19日,杜橋區大汾鄉橫西、五四(道感堂),橫蔣,七年4個行政村劃歸椒江市,章安區龍南鄉劃入桐峙區,溪口鄉劃入杜橋區。
1986年7月,撤杜橋鄉並入杜橋鎮。
1992年5月20日,撤區擴鎮並鄉,撤杜橋區,山項、大汾、西洋三鄉並入杜橋鎮。杜街、杜橋改管理區,桐峙區龍南鄉5個行政村劃歸溪口鄉。市場、川南、溪口3鄉行政單獨設立。
1993年7月,山項、大汾、西洋、杜橋、杜街5個管理區改為辦事處。
2002年1月7日,行政區劃調整,市場、川南、溪口3鄉及連盤鄉雉溪辦事處劃並杜橋鎮;6月30日,撤西洋辦事處,將上王、西湖、上洋、東邊、西邊、東峙、方田洋、雙橋頭、橫湖、西峙、蔡嶴11個行政村劃歸大汾辦事處;撤雉溪辦事處,將塘里洋、嶴底陳、蘭江塘、東邊、知建、應山塘、花山8個行政村並入原杜橋辦事處,原杜橋辦事處7個行政村劃並杜街辦事處。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04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51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79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64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96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11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74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740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