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白關人口多少人
1. 白姓的人口數量
當代白姓的人口已達280萬,為全國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四省,大約占白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黑龍江、甘肅、青海、內蒙古、雲南,這六省區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總人口的16%,為白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豫冀、秦晉兩大塊白姓的聚集區。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甘寧大部、河南西部、河北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雲南南部,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白20.4%,居住了大約43%的白姓人群。在四川部、河南東部、安徽西北、山東西部、河北東北、西北,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0.6%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6.2%,居住了大約25%的白姓人群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羋姓,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
3、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4、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5、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後裔,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而來。因易卜拉欣,亦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故後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據《台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
③ 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
⑤ 台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一說為蹇叔子,春秋時秦國著名將領,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視率領下,白乙丙與兄西乞術將兵襲鄭,滅滑,歸途過崤山,遭晉軍伏擊,被殲,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白乙丙等知恥而
後勇,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白乙丙後積攻升為大夫,其後人以此為榮,遂有以其名諱為氏者,稱白姓,並尊白乙丙為白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於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台灣,進而移於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歷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水利家、經濟思想家。其主張減輕稅斂、「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大將,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屢戰屢勝,長平一役,坑殺趙軍四十多萬,後遭妒自殺。
白建:南北朝時北齊人,歷官進侍中、中書令等,並賜田韓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
至河南府鞏縣令。
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
白朗:河南省寶豐人,清代寶豐農民起義領袖,反清反袁,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後在虎狼爬嶺戰斗中受傷犧牲。
白瑜娑:寧夏靈武人,隋末農奴起義首領。其出身奴隸,一呼四方皆應,聚眾數萬人,給隋政權以沉重打擊。
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朴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從弟,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仕武宗,懿宗二朝,兩度為相,政績卓著。
白玉蟾:閩清(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詔封紫清真人。博覽群書,善書,工畫,著有《海瓊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陽人,知明法律,善於書算,官至衢州路總管。
白毓昆:江蘇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創刊《地學雜志》。武昌起義爆發後,宣傳革命,策動灤州新軍起義,參與組織「北方革命協會」。後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因兵敗被捕犧牲。
白崇禧:廣西桂林人,國民黨桂系首腦。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均擔任國民黨軍隊重要職務。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長江,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滅。同年底,從南寧逃往台灣省,任蔣介石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於台北。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2、堂號
治生堂: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陽堂」等。
五、宗族特徵
1、「白」有純潔之義,亦象徵品德之高潔,白姓族人莫不以此嚴於律己,以家規家訓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
3、白姓雖歷經遷徙,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輩份亦文采飛揚,字字珠璣。如白方堅所撰《白氏家譜》中河北滄州白姓一支字行為:「玉壽克顯,雲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通用對聯】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閩清人,家瓊州,字如晦;號海瓊子,後隱於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博洽群書,善書,工畫。詔封紫清真人。有《海瓊集》等。下聯典指晚唐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北)。貞元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贊善大夫等職。後以得罪權貴,以「越職言事」罪,貶為江州司馬。穆宗時,召回長安,目擊宦官擅政,朋黨傾軋,政治混亂,自請外出,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後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稱香山居士。初與元禛酬詠,號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號齊白。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六貼三十卷。
珍珠贈嫁;
紫石刊書。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貧士白厚,有才學,娶富家劉純材的女兒為妻,送黑色耳飾十件作聘禮,劉純材則以珍珠一升、紫鴨千隻回贈,並使家僮滿路撒燭花。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女兒白金鑾,自幼聰敏,十歲時書寫《北山移文》(南朝齊文學家孔稚圭作),白居易為她買來終南山紫石刊刻。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長庚,繼為白氏子,字如晦,號海瓊子,福建閩清人。十二歲試童子科,諳熟九經,能詩善賦,且長於書法、繪畫。因出於俠義而殺人,逃亡至武夷山,隱居筆洞,改裝道士,又游於華南各地。嘉定年間曾應召到朝中,受命駐太乙宮,詔封「紫清真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實際創立者。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貞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左拾遺、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晚年在洛陽香山築樓結社,自號香山居士。
精治於術;
封武安君。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周人白圭,善於經商,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善觀時變,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經商,認為經商和治國、用兵一樣,必須掌握時機,運用智謀,人稱他為「治生(謀生計)之祖」。下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名將白起,昭王時,從左庶長官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取韓、魏、趙、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清衫司馬;
紫清道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其《琵琶行》詩中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下聯典指宋·白玉蟾有道術,詔封為「紫清真人」。
詩書繼世;
忠厚傳家。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聯。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士名標甲鼎;
完好飲瓊林。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鉞,字秉德,成化進士,歷官禮部尚書。習典故,以詞翰稱。
南陽開裔葉;
東洛衍支流。
——佚名撰福建省廈門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聯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執法不避權貴;
出奇善用兵機。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郿(今陝西省眉縣)人。昭襄王時,屢立戰功,由左庶長連升左更、國尉、大良造,為一時名將。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詩歌傑作香山士;
辭賦偉奇濾水風。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白行簡,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元和初年進士,任校書郎,後隨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歷官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善辭賦、傳奇,有傳奇小說《李娃傳》、辭賦《濾水羅賦》等。
樊素小蠻桃李侍;
黃金白璧堅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蠻,白詩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之句。下聯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死,其妾不嫁,吳王聞其賢美,以黃金白璧禮聘,妾辭不受,人稱「貞姬」。
立身有則惟勤勉;
處世無能但率真。
——白啟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楹聯家白啟寰自題聯。
但是人家有遺愛;
曾將詩句結風流。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聯。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馬。
兩州刺史千秋業;
萬首歌行八斗才。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居易墓聯。「八斗才」,比喻才華出眾。
六根清靜林泉好;
七情無牽果木新。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居萍家廳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素口蠻腰,常為侍史;
黃金白璧,難聘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楚·白公勝妾事典。
南陽受姓以還,百代簪纓垂燕翼;
皖水發祥而後,九天雨露滿龍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安慶市白家灣白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白氏郡望。下聯典指本支白氏居於「皖水」、「龍山」(白家灣在大龍山東麓)。
-------------------------------------------------
下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資料:
扯淡、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平人;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三、郡望堂號
【堂號】治生堂: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另外還有南陽堂號。
【郡望】1、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四、歷史名人
白圭: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其族人後代現居河北省南宮市西白塔村,約1500人,村中約九成的人為世襲白姓.
白雲上:清代書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覽群書,善書,工畫。有《海瓊集》等。
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朴實無華,廣為流傳。
關於白玉蟾的補充介紹:
白玉蟾(1194-1229;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長庚,字以閱,號繽庵、海瓊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閩清縣。出生於海南島瓊州,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資聰敏穎異,七歲能誦九經,十二歲舉童子笠。宋開禧二年(1206)冬,隨金丹大師陳楠(泥妨真人陳翠虛),攜入羅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後隱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勝地,致力於傳播丹道。宋寧宗嘉定間,詔征赴闕,召對稱旨,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頭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氣爽。每往來於名山大剎,神異莫測,時稱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書,能詩善賦,工書擅畫。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近代一些書畫家的梅花、草書亦源於白氏。著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等書。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志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尤以書法造詣為深。他擅長草書,兼善篆隸。《天朗氣清詩貼》是白玉蟾的傳世之作,從該幅作品看,行筆氣勢不凡,情感淋漓盡致,大有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的墨韻。《天朗氣清詩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白玉蟾還是一名畫家、詩人。他的畫精於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詩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間先後刻印6次。現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約八十萬字。白玉蟾的《道德經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對老子經典著作《道德經》的註解。有學者評之為「文簡辭古,言奧絕倫,乃為千金之注,千古來唯此注堪與王弼本比綸」,是研究道家哲學思想的珍貴資料,後由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以楷體抄錄,清時被收入《四庫全書》。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
關於白行簡的補充:
唐代文學家。字知退。華州下陝西渭南東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職。著有文集10卷,文辭簡易,有其兄風格。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白行簡以傳奇著稱。代表作《李娃傳》。又名《國夫人傳》。寫滎陽大族鄭生熱戀長安娼女李娃,屢經波折,幾經喪生,終獲美好結局(見《太平廣記》)。《李娃傳》表現了唐代傳奇創作中寫實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簡還撰有《三夢記》,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辭簡質,而情節頗為離奇。《聊齋志異》中《鳳陽士人》一篇,即受其影響。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陝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後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
《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
」。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於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後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牆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准泰。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於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 (中華文化信息網)
據詩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狀,他是周代時楚國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的後裔。《姓纂》一書上也有一段記載說:「黃帝之後,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這兩個說法相互印證,則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兩三千年以前的楚國公族,推溯起來是上古顓頊帝後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勝,因亂國被誅之後,楚國白氏家族的子孫,為了避亂而紛紛出奔他地,到了戰國時期,白姓古人便遍布於山西和陝西等地。
這個成名了兩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狀和《姓纂》的考證,是源自楚國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歷史還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尋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農氏的時期就已經有了的,他們的姓氏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五千年。不論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後來白氏家族發展確是相當復雜的。除了源自楚國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時期,還有許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為氏」而姓了白。
關於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獻可資參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書所雲白氏之國」;《萬姓統譜》:「五代,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庄宗賜姓李。陳永貴,胡人,本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後,本姓白氏,賜姓李,望出南陽」;《北縣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陽郡王,其後為白氏。」後再就落到民勤
2. 大理賓川縣有多少人口鄉鎮有幾個
賓川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境內居住著24種民族,總人口:3244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7人。
其中,有漢、白、彝、傈僳、回、苗、拉祜7個世居民族,歸國華僑、因工作和婚姻關系定居賓川的有藏、壯、傣、納西、瑤、布朗、佤、哈尼、景頗、怒、水、侗、布依、滿等14種民族。少數民族71302人,占人口總數的21.58%,有拉烏彝族鄉和鍾英傈僳族彝族鄉2個民族鄉。全縣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少數民族人口中百人以上的有:白族42897人,占人口總數的13%;彝族19973人,占人口總數的6%;傣族271人,占人口總數的0.01%;苗族453人,占人口總數的0.01%;傈僳族5897人,占人口總數的1.8%;拉祜族251人,占人口總數的0.01%;瑤族104人,占人口總數的0.01%。
鄉鎮:金牛鎮,賓居鎮,州城鎮,大營鎮,雞足山鎮,力角鎮,平川鎮,喬甸鎮,鍾英鄉,拉烏鄉等。
3. 武都區有多少人口面積有多大特產是什麼
東南低。自西北至東南。一是南北溫差懸殊,長百餘公里,西鄰甘南藏族自治州、深谷,3423個村民委員會,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流域面積9569平方公里、西和。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徽縣東南部,總長4313公里,水有多高,為嘉陵江二級支流,活動積溫2600――4600℃,境內流程107,地理坐標在東經104°1′--106°35′,總長4756公里,因而與秦嶺.5條.6公里,側耳波濤洶涌」,此線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凍,寬不過1公里。主要江河:嘉陵江幹流、康縣等4縣: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少數民族人口5萬多人,位於我國階梯地形的過渡帶,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河流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海拔1800米上下,北緯32°38′――34°31′之間,242個鄉鎮。西漢水、成縣、溫帶半濕潤氣候和高寒陰濕氣候過渡,重巒疊嶂,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觀。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過渡,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海拔1000米左右.5公里。市政府駐武都區城關鎮,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由東南向西北、文縣等3縣、錯綜復雜的壯美景觀、岷江等751條.8億立方米,區內氣候復雜多樣;四級支流有1312條,54萬戶隴上江南 ----------------------------------------------------- 在祖國內陸腹地、武都。 形態多異的地形地貌 ------------------------------------------------------------------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白龍江,依次從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濕潤氣候、淮河同在北緯33°――34°之間,秦巴山地西部與青藏高原東側邊緣交匯地帶,資源富集,素稱「秦隴鎖鑰、文縣南部及康縣東南河谷地帶,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西和,年徑流量34,形成獨具特色。這里山川秀麗、宕昌,總面積2,為嘉陵江上游一級支流,海拔550米,流域面積2556平方公里;東部徽成盆地介於北秦嶺和南秦嶺之間..。全市地勢西北高,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年徑流量93,流經兩當、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成縣,東有甘陝邊界的透馬駒山、丘陵;二級支流有白水江、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里、康縣。百川爭流,有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峭立如壁,海拔4187米.2公里、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分界線 立體分布的多樣氣候 ------------------------------------------------------------------ 隴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西漢水等48條,東連陝西.。最高峰雄黃山。白龍江因其與秦嶺、藏等21個民族成份、盆地依次分布,且山有多高。武都,氣候溫潤,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文縣,總長3428公里,河網縱橫;三級支流有1651條。東西長221公里,崖壁陡絕。境內高山,一級支流有白龍江;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石骨嶙峋,南北寬220公里、徽縣,森林茂密,無霜期166――285天、兩當等9個縣.3億立方米,對比顯著,同屬1月0℃等溫線經過區,座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流域面積3040平方公里,在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境內既多山。周邊山峰,7個民族鄉,境內流程205.32萬平方公里,物華天寶.79萬平方公里,境內流程86。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脈走向的影響,年平均氣溫5℃――15℃,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250萬人口,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其間河谷幽深狹長,南接四川,人傑地靈,巴蜀咽喉」、回,分布獨特.7億立方米。全市轄武都,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均十分明顯。最低點罐子溝。境內有漢.3公里,又多水,境內流程229,被人們贊譽為「隴上江南」的甘肅省隴南市。 縱橫密布的江河溪流 ----------------------------------------------------------------- 隴南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崇山峻嶺間,於文縣石雞壩鄉入境,由大拉梁,「舉頭峻峭嵯峨,寬數十公里,處處溪水跌宕,形成了「一山有四季。這就是扼甘陝川三省要沖,年徑流量16。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峽谷中高岸陡崖。隴南市位於甘肅省南陲,呈現丘陵寬谷地形,錯落相間,飛瀑流泉、禮縣,總長1297公里,流經宕昌,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東部與陝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白水江,角峰鋸脊,流經禮縣
4. 中國白族現在有多少人口
白族
白族
人口為1858063人。
民族概況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白族的先民,史稱「滇焚」、「叟」、「爨氐」、「白蠻」、「白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僳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焚子」、「焚兒子」、「白尼」、「白伙」,意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有居民生息繁衍,過著半穴居生活。秦漢時期,洱海地區同內地關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漢王朝向這里大批移入漢民,將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這里。東漢時改屬永昌郡管轄。唐朝在此設立姚州都督府。後建立了以彝、白族先體的南詔奴隸制政權。又於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為主體「大理國」,並與宋朝以臣屬關系相處。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在一部分山區尤其是高山地區,還保持著封建領主制、奴隸制以至原始公社殘余。農業是白族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在封建地主經濟地區,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佔有約60%~80%的土地,而人口佔90 9/6以上的農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農戶淪為貧雇農。地租剝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達七八成;高利貸、僱工剝削也很嚴重。商業資本比較發達,先後出現一些進口洋紗、洋貨和出口石磺、黃絲、豬鬃、茶葉的商行。白族商業資本是在地主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家又把商業資本轉化為土地資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國成立後,白族人民在中國領導下,先後完成了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區,採取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方式,於1953年完成了改革,並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殘存著封建領主制的滬水、六庫等土司統治的白族地區,採取和平協商方式完成改革。在碧江、福貢等人數不多和階級分化不明顯的白族地區,沒有把改革作為一個運動來進行,而是發展經濟和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環節的改革任務。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國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州工農業生產發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關市,由建國前的一個消費城市,發展成為滇西重要的工業城市;全州建立了電力、機械、汽車修配、化工、造紙、紡織、皮革、制榮等工業部門。1990年,全州工農業總產值達33453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3369萬元,農業總產值191162萬元;全州人均工農業總產值 111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元。全州各鄉鎮都通了汽車。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白族人民已經有了一批數量可觀的教授、作家、醫生和各類科研人員。建國以前蔓延很廣的血吸蟲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現在白族地區已出現了生產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榮景象。
文化藝術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築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煒的《奇驗方書》等,都是總結了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嫻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帝國主義盜走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它將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用連續的短畫形式精妙的描繪出來,生動優美,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張盛溫創作的「大理畫卷」,被稱為「南天瑰寶」。該畫全長十丈,一百三十四開,以「護國人王經」為主題,畫著六百二十八個面貌不一樣的人像。筆法精緻嫻熟,工巧細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珍品。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葯》、《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匯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曰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 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曰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 是另一盛大節曰,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曰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曰活動。
http://bk..com/view/2747.htm
5. 秦人的發祥地在哪兒
西漢水上游是秦人的發祥地。今禮縣紅河、鹽官一帶的古西犬丘地區,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 西漢水源頭今禮縣北部和天水市秦城區南部接壤處的黃土丘陵中,有兩條相接成「丁」字形的河谷盆地,一條是略呈東西走向,長百餘里的鹽官川(上延至天水市小天水鎮),一條是南北走向,長80餘里的紅河川(上延至天水市楊家寺鄉)。紅河川北隔一道不大的山嶺與天水藉河川相接。這里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宜農宜牧,是天然的農牧場所,鹽官川又有井水可熬鹽。秦人先祖正是以這兩條寬廣富饒的河谷盆地起家,經過與周圍西戎族進行艱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農牧經營,為開創後來的煌煌偉業奠定了基礎。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先祖大駱及其子非子在這里牧馬養畜,繁衍生息,畜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非子得到周孝王賞識,賜姓嬴,封秦地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張家川縣境),為周朝牧馬。又以大駱另一妻申侯女所生之子成為大駱適嗣,居住在西犬丘故地。成及其子孫與戎族為爭奪生存環境,在這里展開了長期爭斗。公元前842年,西戎攻滅西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命非子後秦仲征伐西戎,秦仲又於公元前824年被西戎所殺。周宣王招秦仲長子庄公兄弟5人,統兵7000,攻破西戎,於是封秦庄公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公元前776年,西戎又圍攻西犬丘,秦襄公長兄世父率兵抵抗,被西戎俘虜。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周幽王於驪山下。秦襄公因擁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賜給陝西岐山以西土地,秦正式成為諸侯國。襄公之子文公繼位後,於公元前763年東出行獵,至寶雞附近千河與渭河匯合處營建新邑。數百年中,秦人在隴南的都邑西犬丘,先後有過犬丘、西垂、西垂宮等不同稱謂,但地址未變。秦統一後至兩漢,西犬丘又成為西縣治所所在地,直到公元228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攻魏,兵敗街亭後,撤兵回漢中時「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西縣建置始消失。 秦人的長期活動,在這里留下了相當豐富的古文化遺存,僅禮縣境內經過普查建檔的文物點即達107處,遍及東北部的18個鄉鎮。相傳永興鄉西漢水之濱綿延3.5公里的西南山,是西垂國繆庄王的皇家園陵遺址,古墓葬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文物之豐富,令人驚嘆叫絕。關於繆庄王皇家園陵的傳說和當地出土文物均與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相吻合。《史記·秦本紀·集解》對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卒,葬西山」,就明確指出在西犬丘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西漢水上游禮縣北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1994年春,甘肅省考古工作者在禮縣永坪鄉大堡子山清理發掘了兩座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時期墓葬,其規模之大,極為罕見。 大堡子山墓地位於禮縣城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墓地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140米。清理發掘的兩座古墓位於墓地中心部位,為南北並列、東西走向、中字形大型墓葬,編號為M2、M3。其南端有從葬的2座車馬坑。M2全長88米,墓室長6.8――12.1米、寬5――11.7米、深15.1米。M3全長115米,墓室長6.75――24.65米、寬3.35――9.8米、深16.5米。兩座大墓均有東、西兩條斜坡墓道,墓室是上大下小的斗狀,均設二層台,台上有殉人;皆開腰坑,坑內各殉犬一隻、玉琮一件。車馬坑也東西向,轅東輿西。從已清理的編號為K1的車馬坑殘存遺跡看,坑內殉車4排,每排並列3乘,每乘兩服兩驂。古墓已被盜掘一空。但從各方面透露的資料信息顯示,該墓所出器物,包括裝飾棺橔的大金鷙金飾片,鼎、簋、橢方壺、編鍾、編鎛等青銅禮器,數量甚巨。用成對的大金鷙裝飾棺橔,當與嬴秦以鷙鳥為始祖圖騰的宗教觀念有關。西和縣公安局於1993年秋繳獲一批盜自禮縣大堡子山的器物,包括銅鼎7件,銅簋4件。銅鼎M3采:1,斂口,立耳,淺腹下垂,微圜底,三獸蹄足內斂,足根有扉棱,耳飾重環紋,頸飾竅曲紋,與腹部垂鱗紋以寬條帶相隔。口徑33厘米,最大腹徑37.6厘米,高38.6厘米。器腹內壁鑄銘文二行6字:「秦公作 鑄用鼎」。銅簋M3采:8,器身斂口,鼓腹,龍首狀雙耳,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有三個小獸蹄足,口沿下飾變體夔龍紋,蓋面和器腹飾瓦棱紋,圈足飾垂鱗紋。口徑20厘米,最大腹徑26.8厘米,殘高10.4厘米。器內底與蓋內各有銘文二行6字:「秦公作 鑄用毀」。關於兩座大墓的主人,學術界有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等不同認識,多數學者認為是秦成為諸侯以後最早的兩位國君――秦襄公和秦文公。 近年來,隨著出土的大量實物資料的不斷豐富,對隴南秦人發祥地的研究日益引起學術界和有關方面的關注,關於秦人先祖在隴南活動的史學研究進一步深入。大堡子山陵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
6. 寶雞有多少人口
寶雞城市戶籍人口102萬
寶雞
(陝西省地級市)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公元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全市下轄3區9縣,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77.50萬,其中城市戶籍人口102萬,位居全省第二位,是陝西兩大百萬人口城市之一。[1-5]
寶雞歷史悠久,是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2700餘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及陳倉石鼓、何尊、逨盤、銅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鳳翔木版年畫、泥塑等中華工藝[6-7] 。
寶雞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中國人居環境獎獲得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8] 擁有法門寺、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關山草原、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千湖國家濕地公園等知名景點及西鳳酒、岐山臊子面、寶雞擀麵皮、豆花泡饃、西府扯麵、醋粉等諸多特產或西府小吃[9-12] 。
7. 富平縣鄉鎮有多少人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中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富平縣主要數據匯報如下:
一、全縣常住人口及戶籍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為74338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6245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9066人,減少2.51%。年平均減少率為0.25%。全縣戶籍人口772285人,其中男395824人,女376461人。
二、家庭戶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93171戶,家庭戶人口為68502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人減少0.33人。
三、性別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80206人,佔51.15%;女性人口為363179人,佔48.8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58下降為104.69。
四、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99973人,佔13.45%;15-64歲人口為575334人,佔77.39%;65歲及以上人口為68078人,佔9.1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3.0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9.70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0288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017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9615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5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214人上升為40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653人上升為136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621人上升為53289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6792人下降為20820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6017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3113人,文盲率由7.02%下降為2.15%,下降4.87個百分點。
(7)禮縣白關人口多少人擴展閱讀
富平縣有14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268個行政村:
1、城關街道辦(18)
褚王村(褚田村、王旦村)、蓮湖村、迤山村、集新村、連城村、尖角村、姚村村、新莊村、留招村、竇村村、謝村村、東渠村、卧龍村、肖華村、東化村、褚塬村、南韓村、向陽村
2、東華街道辦(21)
溫泉村(焦村村、嘴頭村)、牛村村、定國村、元良村、余灣村、上官村、北里村、皂角村、五星村;下廟村、舊縣村、華朱村、東新村、雙義村、何仙村、順陽村、懷陽村、閆村村(趙坡村、閆村村)、優東村(優東村、優西村)、劉坡村(頁坡村、劉坡村、楊坡村)、錦川村
3、梅家坪鎮(9)
洪水村(白馬村、洪水村)、新安村(新安村、王灣村)、十八坊村(十八坊村、赤兔村)、車家村、文昌村、五一村、北楊村、岔口村、廟溝村
4、莊裡鎮(24)
王莊村(三庄村、友誼村、王莊村)、谷張村(三條村、谷張村)、楊家村(丑家村、楊家村)、西關村(張唐村、西關村)、神芝村(鳳凰村、神芝村)、雙嶺村(元陵村、雙嶺村)、西上官村(別家村、木匠楊村、官楊村、新上官村)
庄南村、永安村、黃窯村、南午村、侯山村、庄北村、中山村、三河村、六聯村、長春村、山西村、覓子村、興武村、西呂村、園林村、東康村、鐵佛村
5、劉集鎮(15)
施家村(王家村、鹵泊村、施家村)、北甫村(高廟村、北甫村)、雙合村(永合村、二合村)、雙勝村(勝光村、雙王村)、張北村(張北村、新興村、龍泉村)、曹管村(曹管村、西胡村)、街南村、街北村、尹村村、安平村、大張村、十字村、呂當村、川河村、黃塬村
6、張橋鎮(11)
張橋村(東街村、蘇吳村)、甘井村(南坪村、甘井村)、三合村、原李村、原馬村、華張村、北庄村、鐵門村、念田村、永慶村、巨賢村
7、留古鎮(12)
留古村(街東村、街西村)、郭川村(郭喬村、南川村)、賀蘭村(賀蘭村、西河村)、惠高村(惠劉村、高堂村)、孝義村(程鄭村、孝義村)、皇甫村、三寨村、呂蘭村、汝林村、大眾村、聯合村、義合村
8、宮里鎮(14)
鳳凰村(三鳳村、鳳西村)、前進村(前進村、風口村)、雷村村(庄科村、雷村村)、橋北村、大樊村、仇石村、齊村村、董村村、北陵村、南陵村、黨溝村、溝北村、橋南村、澗頭村
9、曹村鎮(20)
大渠村(土坡村、大渠村)、周家村(賈坡村、周家村)、太白村(太白村、馬坡村)、西頭村(西頭村、寶峰村)、白廟村(白廟村、長青村、程盧村)、三合村(靳家村、杜家村
小元村)、大賈村、鄒村村、招賢村、紅河村、陵前村、尚書村、曹村村、小賈村、大王村、柴峪村、南溝村、中溝村、郭家村、東溝村
10、淡村鎮(17)
盤龍村(西盤村、東盤村)、荊山村(荊川村、荊塬村)、瓦窯村、石橋村、古西村、中合村、都村村、淡村村、禾塬村、南社村、張王村、解放村、肖郭村、教場村、亭子村、竹園村、灣渡村
11、齊村鎮(13)
文宗村(西陵村、支溝村)、董南村、澇池村、方井村、橫坡村、石科村、街子村、三合村、楊村村、安樂村、橋西村、義門村、和平村
12、薛鎮(24)
趙老峪南村(十二盤村、武嶺村、青蘭村、山橋村)、趙老峪北村(新豐村、紅火村、鐵爐村)、安黨村、雷家村、湘子村、韓村村、盤石村、灣里村、溝龍村、楊范村、宏化村
北李村、兩門村、王馬村、薛鎮村、前坡村、底店村、瓦李村、草灘村、下庄村、下溝村、康莊村、達坡村、九龍村
13、老廟鎮(17)
岳白村(岳白村、賈溝村、高原村)、峪嶺村(北峪村、清峪村、煙峪村)、萬斛村(木林峪村、三尺村、塔北村)、老廟村、蘭山村、上河村、尹家村、孟家村、河繞村、東劉村、篤祜村、曹家村、東於村、南昌村、新店村、店上村、漫町村
14、流曲鎮(22)
大崗村、梅家莊村、丈八村、東川村、流曲村、順義村、昌寧村、炭村村、由典村、簸掌村、北耕村、五里墩村、臧村村、雙楊村、南董村、太平村、孫村村、仵新村、納衣村、興戶村、軍寨村、鹵川村
15、美原鎮(16)
金粟村(金粟村、楊堯村、小峪村)、鴻雁村(鴻雁村、利惠村)、古城村(城西村、三星村)、晨光村、八聯村、趙村村、仁合村、美原村、三聯村、團結村、雷北村、澗北村、吳村村、黨里村、聯友村、盤龍村
16、到賢鎮(15)
紀賢村(紀賢村、三義村)、忽家村(姜義村、忽家村)、惠店村(惠店村、新移村)、到賢村(到賢村、西城村)、新蓋村(新合村、蓋村)、西樊村(西村村、樊家村)、東仁村、西仁村、庄鎮村、果坊村、忠惠村、小惠村、牙道村、石灰道村、田村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平縣
參考資料來源:富平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8. 白俄羅斯面積和人口是多少
國土面積:207600 km²。
人口數量:939.78 萬(2020年4月)。
相關說明
白俄羅斯共和國(白俄羅斯語:Рэспубліка Беларусь,英語:Republic of Belarus),簡稱白俄羅斯,位於東歐平原西部,東鄰俄羅斯,北、西北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交界,西與波蘭毗鄰,南與烏克蘭接壤。
國土面積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39.78萬(2020年4月),大部分居住在首都明斯克等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白俄羅斯人,大多信仰東正教,復活節等被設為國定假日。
9. 湖南省各個鄉鎮的人口數量有多少
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1個社會事務管理局,即:霞陽鎮35200、沔渡鎮1.45萬人、十都鎮1.22萬人、水口鎮15762人、三河鎮3萬人、鹿原鎮2.5萬人、壟溪鄉8300人
、石洲鄉5300人、策源鄉5900人、下村鄉8024人、中村鄉7627、龍渣瑤族鄉2241人、平樂鄉3000人、船形鄉8530人、東風鄉8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