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全中國有多少人叫王望

全中國有多少人叫王望

發布時間: 2022-08-31 04:01:58

1. 姓王的全國有多少人口

姓王的全國超過一億人,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

在中國,截至2014年,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

截至2019年,「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氏,同時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王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占總名人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89%,排在第一位。

歷史上,王姓皇後多達36位。這樣累代帝後之族,在中華姓氏中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後是西漢至明朝12個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爺、15位公主的生母。

此外,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還有92位宰相,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這也是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2. 在中國姓王的人口有多少2020年

截止2020年,中國姓王的人有1.015億。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

(2)全中國有多少人叫王望擴展閱讀: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3. 全國有多少人姓王的

「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8 892萬,為全國第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4%。」

簡單摘錄:

王姓人口的歷史與分布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唐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永樂年間,這支王姓始人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佔山東總人口的12.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緩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總增加率僅僅為5%,凈增加了30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13.7%)、江蘇(13.1%)、山東(13.1%),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江西和山西,這兩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南方王姓在這600年中有了發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時比率已經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間,王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廣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8 892萬,為全國第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王姓人口由620萬激增到約8 900萬,近14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王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遼寧、安徽、江蘇、黑龍江、浙江、陝西和湖北,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河南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1.5%,為王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0%。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在近600年期間,王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是主流。

4. 中國王姓人大概有多少

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其次是李姓,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位列前100名姓氏的還有:謝(23)、宋(24)、唐(25)、許(26)、韓(27)、馮(28)、鄧(29)、曹(30)、彭(31)、曾(32)、肖(33)、田(34)、董(35)、袁(36)、潘(37)、於(38)、蔣(39)、蔡(40)、余(41)、杜(42)、葉(43)、程(44)、蘇(45)、魏(46)、呂(47)、丁(48)、任(49)、沈(50)、姚(51)、盧(52)、姜(53)、崔(54)、鍾(55)、譚(56)、陸(57)、汪(58)、范(59)、金(60)、石(61)、廖(62)、賈(63)、夏(64)、韋(65)、付(66)、方(67)、白(68)、鄒(69)、孟(70)、熊(71)、秦(72)、邱(73)、江(74)、尹(75)、薛(76)、閆(77)、段(78)、雷(79)、侯(80)、龍(81)、史(82)、陶(83)、黎(84)、賀(85)、顧(86)、毛(87)、郝(88)、龔(89)、邵(90)、萬(91)、錢(92)、嚴(93)、覃(94)、武(95)、戴(96)、莫(97)、孔(98)、向(99)、湯(100)。前100個姓氏人口數量佔全國總人口的84.77%。

5. 全國姓王的人口數量有多少

全國姓王的人口數量約1.015億人。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



起源

周靈王長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王姓

6. 中國有多少人姓王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為全國第一大姓。

在中國,截至2014年,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6)全中國有多少人叫王望擴展閱讀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東,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江西和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3.7%。

7. 全國姓王的有多少人口2022

王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105,300,000人。

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直轄市第一大姓。

王性的遷徙傳播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朝時,王姓各支向各地遷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小宗)。

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入台灣地區,遂改稱「閩台王氏(大宗)」。

8. 有那些姓王的名人

1、王子喬,又名太子晉,春秋時洛陽人。周靈王太子,太原王氏始祖。見(王氏通譜)第一世。

2、王宗敬,春秋時太原(一說平陽)人。王子喬長子,曾任周王室司徒。見(王氏通譜)第二世。

3、王詡,鬼谷先生,春秋末期清溪人。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鬼穀子》、《周易玄悟髓訣》等。見(王氏通譜)第五世。

4、王渠,春秋末期太原人。曾任周王室司徒。見(王氏通譜)第五世。

5、王錯,戰國時洛陽人。曾任魏國將軍。見(王氏通譜)第九世。

6、王墳,一名王賁,戰國時洛陽人。王錯子,曾任魏國中大夫,為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婿。見(王氏通譜)第十世。

7、王翦,戰國、秦時頻陽人。曾任秦大將軍,為秦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見(王氏通譜)第十六世。

8、王賁,字典,秦時頻陽人。王翦子,曾任秦大將軍,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封武陵侯。見(王氏通譜)第十七世。

9、王離,字明,秦末時頻陽人。王賁子,曾任秦大將軍,封武城侯。見(王氏通譜)第十八世。

10、王元,秦漢之際琅琊臨沂人。王離長子,秦末避亂遷琅琊,後移居臨沂,為臨沂人,琅琊支始祖。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十九世。

11、王威,字武,秦漢之際先遷琅琊後歸太原。王離次子,曾任漢揚州刺史,為太原支始祖。太原支。翦第十九世。

12、王翥,一名王翳,西漢(?-前200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從灌嬰斬項羽,封杜衍侯。見(王氏通譜)。

13、王競,西漢(?-前188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官車司馬,都尉,封景侯。見(王氏通譜)。

14、王吸,西漢(?-前188年)沛人。官中涓,騎郎將,將軍,封清河侯。見(王氏通譜)。

15、王虞人,西漢(?-前186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從漢高祖劉邦出擊英布,封高陵侯。見(王氏通譜)。

16、王陵,西漢(?-前181年)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官右丞相,帝太傅,封安國侯。見(王氏通譜)。

17、王恬啟,西漢(?-前177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官衛將軍,梁山相,封山都侯。見(王氏通譜)。

18、王欣,西漢(?-前176年)濟南人。官御史大夫,丞相,封宜春侯。見(王氏通譜)。

19、王吉,字子陽,西漢琅琊皋虞人。官諫議大夫。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四世。

20、王駿,字偉山,西漢琅琊皋虞人。官御史大夫。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五世。

21、王扶,西漢琅琊人。名儒,通(詩)經。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世。

23、王崇,字德禮,西漢琅琊皋虞人。王駿子,官大司空,封扶平侯。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六世。

24、王霸,字儒仲,東漢太原廣武人。官尚書,後歸隱。太原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二十八世。

25、王景,字仲通,東漢樂浪人。官徐州刺史,廬陵太守,主持治理黃河。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三十世。

26、王充,字仲任,東漢(27-97年)會稽上虞人。著名思想家,著《論衡》。琅琊支,見(王氏通譜)。

27、王望,字慈卿,東漢琅琊人。官青州刺史。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八世。

28、睿,字通耀,東漢末琅琊人。官荊州刺史,武陵太守。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二十九世。

29、王允,字子師,東漢末(136-192)太原祁縣人。官司徒,計誅董卓,後遇害。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30、王雄,字元伯,東漢三國魏時臨沂人。官東漢幽州刺史。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1、王渾,字長源,東漢、三國魏時臨沂人。王雄子,官東漢涼州刺史,魏尚書令,封陵亭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二世。

32、王昶,字文舒,三國魏時太原晉陽人。王霸七世孫,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33、王凌,字彥雲,三國魏時太原祁縣人。王霸七世孫,官司空,太尉,封宜城亭侯。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34、王蕃,字承元,三國吳量廬江人。王望曾孫,官尚書郎,散騎常侍,駙馬都尉,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5、王祥,字休徵,東漢、三國、晉(185-269年)臨沂遷廬江人。官三國魏大司農,司隸校尉,封睢陵侯,晉太保,封睢陵公。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6、王覽,字玄通,東漢、三國、晉(206-278)臨沂人。王祥弟,官魏清河太守,晉宗正卿,光祿大夫,封即邱子。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7、王沉,字處道,三國魏、晉太原晉陽人。官魏黃門侍郎,侍中,守尚書令,封博陵侯,晉錄尚書事,封博陵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38、王渾,字元沖,三國魏、晉太原晉陽人。王昶長子,官魏東中郎將,襲封京陵侯,晉尚書僕射,侍中,司徒,錄尚書事,封京陵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39、王湛,字處沖,西晉(249-295)太原晉陽人。王昶幼子,官太子洗馬,太子中庶子,尚書郎,文學家。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40、王濟,字武子,西晉太原晉陽人。王渾子,尚公主,官驍騎將軍,侍中,河南尹。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1、王浚,字彭祖,西晉太原晉陽人。王沉子,官驃騎大將軍,司空,領烏凡校尉,尚書令,封東莞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2、王戎,字浚沖,西晉(234-305)琅琊臨沂人。王渾子,官侍中,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僕射擊隊,司徒,封安豐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3、王衍,字夷甫,西晉(256-311)琅琊臨沂人。王雄孫,官尚書僕射擊隊,中書令,尚書令,司空、司徒,太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4、王澄,字平子,西晉琅琊臨沂人。王衍弟,官建威將軍,雍州刺史,荊州刺史,南蠻校尉,封南鄉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5、王敦,字處仲,西晉(266-324)琅琊臨沂人。王覽孫,尚公主,官駙馬都尉,征南大將軍,侍中,江州牧,封武昌公。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6、王導,字茂弘,晉(276-339)琅琊臨沂遷江左金陵人。王覽孫,官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墳傅,封始興公,王氏江左支始祖。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7、王承,字安期,晉太原晉陽人。王湛子,官東海太守,東晉渡江名臣多出其門下。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8、王廙,字世將,晉(276-322)琅琊人。王覽孫,官左衛將軍,荊州刺史,平南將軍,護南蠻校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9、王彬,字世儒,晉(278-336)琅琊人。王廙弟,官侍中,前將軍,度支尚書,尚書左僕射,封關內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0、王稜,字文子,晉琅琊臨沂人。王覽孫,官豫章太守,廣武將軍。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1、王喬(左加山旁)字開山,晉太原晉陽人。官御史中丞,秘書監,州大中正,廣陵太守,封九原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九世。

52、王舒,字處明,晉琅琊臨沂人。王導從弟,官尚書僕射,會稽內史,封彭澤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3、王允之,字深猷,晉(303-342)琅琊臨沂人。王舒子,官建武將軍,南中郎將,江州刺史,衛將軍,會稽內史,封番禺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4、王悅,字長豫,東晉金陵人。王導長子,官中書侍郎,早卒。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5、王恬,字敬豫,東晉金陵人。王導次子,官後將軍,魏郡太守,吳國、會稽內史,封即邱子。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6、王洽,字敬和,東晉(323-358)金陵人。王導三子,官建武將軍,國吳國內史,中書令。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7、王協,字敬祖,東晉金陵人。王導四子,官撫軍參軍,封武岡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8、王邵,字敬倫,東晉金陵人。王導五子,官丹陽尹,吏部尚書,建威將軍,吳國內史。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9、王薈,字敬文,東晉金陵人。王導六子,官吳國內史,會稽內史,鎮軍將軍,散騎常侍。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0、王羲之,字逸少,晉(303-361)琅琊臨沂人。王導侄孫,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大書法家,世稱「王右軍」。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61、王述,字懷祖,晉(303-368)太原晉陽人。王承子,官會稽內史,揚州刺史,散騎常侍,尚書令。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九世。

62、王蒙,字仲祖,晉太原晉陽人。王喬(左加山旁)侄,官中書郎,司徒左長史,文學家,有集八卷,女為晉哀帝皇後。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3、王遐,字桓子,晉太原晉陽人。王承弟,女為晉簡文帝皇後,官光祿勛,追贈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64、王胡之,字修齡,東晉琅琊臨沂人。王廙子,官侍中,丹陽尹。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5、王彪之,字叔武(譜作叔虎)晉(305-336)琅琊臨沂人。王彬子,官侍中,廷尉,吏部尚書,尚書僕射,鎮國將軍,尚書令。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6、王坦之,字文度,東晉(330-376)太原晉陽人。王述長子,官侍中,州大中正,中書令,丹陽尹,襲封海西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7、王禕之,字文邵,小字僧思,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述次子,尚公主,官中書侍郎。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8、王玄之,字伯遠,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長子,書法家,早卒。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69、王凝之,字叔平,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0、王徽之,字子猷,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三子,官黃門侍郎,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1、王操之,字子重,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四子,官侍候中,尚書,豫章太守。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2、王獻之,字子敬,東晉(344-386)琅琊臨沂人。王羲之七子,尚公主,官建威將軍,吳興太守,中書令,女為晉城安帝皇後,大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3、王蘊,字叔仁,東晉(330-384)太原晉陽人。王蒙次子,官左將軍,尚書左僕射,丹陽尹,鎮壓軍將軍,會稽內史。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4、王珣,字元琳,東晉(349-400)金陵人。王洽長子,官吳國內史,尚書僕射,尚書令,司徒。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75、王珉,字季琰,東晉(351-388)金陵人。王洽三子,官黃門侍郎,侍中,中書令。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76、王愷,字茂仁,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長子,官侍中,右衛將軍,吳郡內史,丹陽尹,襲封海西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7、王愉,字茂和,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書僕射,前將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8、王國寶,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三子,官侍中,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後將軍,丹陽尹。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9、王忱,字元達,小字佛大。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四子,官荊州刺史,建武將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80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寧。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蘊次子,官丹陽尹,中書令,平北將軍,青、袞二州刺史。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81、王謐,字稚遠,東晉(360-407)金陵人。王協嗣子,官侍中,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武昌公。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82、王廞,字伯興,東晉金陵人。王薈長子,官建武將軍,吳國內史。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83、王綏,字彥猷,東晉太原晉陽人。王愉子,官冠軍將軍,荊州刺史,中書令。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84、王誕,字茂世,晉、南朝宋金陵人。王悅孫,官廬江太守,鎮蠻將軍,龍驤將軍,輔國將軍,封洛鄉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5、王鎮之,字伯重,晉、南朝宋(357-422)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御史中丞,禮部尚書,封華容縣男。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6、王弘,字休元,晉、南朝宋(376-428)金陵人。王珣子,官晉太尉長史,宋尚書僕射,侍中,司徒,司空,錄尚書事,太保,封華容公。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7、王惠,字令明,晉、南朝宋(385-426)金陵人。王邵孫,官吳興太守,吏部尚書。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8、王韶之,字休泰,晉、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宋侍中,禮部尚書,文學家,史學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9、王微,字景雲,晉、南朝宋(415-443)金陵人。王珣孫,官宋中書侍郎,文學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0、王僧達,字昌達,南朝宋(423-458)金陵人。王弘子,官尚書僕射,護軍將軍,封寧陵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1、王准之,字元魯(一作元曾),晉、南朝宋(311-426)琅琊臨沂人。王彪之曾孫,官晉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封都亭侯,宋侍中,都官尚書,領吏部,丹陽尹。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2、王球,字蒨玉(一作倩玉)南朝宋金陵人。王謐子,嗣出,官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03、王玄謨,字彥德,晉、南朝宋(387-468)太原祁縣人。王允族裔,官宋都督,前將軍,太常,大將軍,封曲江侯,卒進公爵。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4、王弘之,字方平,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王鎮之弟,曾官烏程命,不樂仕進,性好山水。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5、王懿,字仲德,晉、南朝宋(?-439)太原祁縣人。官宋徐州刺史,征北大將軍,封新淦侯,通曉音律。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6、王華,字子陵,晉、南朝宋(385-427)金陵人。王廞子,官宋侍中,右衛將軍,護軍將軍,封新建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7、王曇首,晉、南朝宋(394-430)金陵人。王珣五子,官宋侍中,太子詹事,卒封豫寧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8、王裕之,字敬弘(以字行),晉、南朝宋(368-447)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吏部尚書,宋尚書僕射,侍中,尚書令,為琅琊支餘杭分支始祖。琅琊支餘杭分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9、王僧綽,南朝宋(423-453)金陵人。王曇首長子,尚公主,官尚書吏部郎,侍中,襲封建寧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0、王彧,字景文(以字行),晉、南朝宋(412-472)金陵人。王邵曾孫,官宋侍中,尚書僕射,中書令,中書監,太子太傅,文學家。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1、王悅之,字少明,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獻之孫,官黃門侍郎,御史中丞。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2、王道隆,南朝宋吳興烏程人。王羲之國孫,官右軍將軍,南陵太守,封吳平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3、王僧虔,南朝宋、齊(426-485)金陵人。王曇首次子,官宋尚書僕射,中書令,齊侍中。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104、王儉,字仲寶,南朝宋、齊(452-489)臨沂遷金陵人。王僧綽長子,尚宋公主,官駙馬都尉,侍中,襲封建寧侯,齊左僕射,侍中,太子少傅,封南昌公,文學家。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105、王智深,字雲才,南朝宋、齊琅琊臨沂人。王導後裔,史學家,撰宋記三十卷。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106、王逡之,字宣約,南朝宋、齊(?-495)琅琊臨沂人。王彪之曾孫,官齊寧朔將軍,南康相,侍中,學者。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7、王玄載,字彥休,南朝齊下邳人。官左民尚書,平北將軍,袞州刺史,封鄂縣子。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108、王玄邈,字彥遠,南朝齊下邳人。王玄載弟,官西戎校尉,都官尚書,徐州刺史,封河陽侯。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 現在全中國姓王有多少人按百家姓排名第幾

王姓在當代中國為第1姓,2007年4月24日公布有9288.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7.25%,在文登2007年底統計78122人,為第1姓。素有:「無王不成庄」之說。

10. 王姓全國有多少人口

王姓全國人口有:截止時間2019年1月,1.015億人。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直轄市第一大姓。

王姓起源: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王」字,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建立了:新、趙漢、齊、燕、鄭、趙、前蜀、北平、閩、蜀、安陽、高麗等政權。歷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8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5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4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13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8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90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4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9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