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經歷多少次
㈠ 國內有幾次次革命戰爭
共計3次革命戰爭:
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2、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3、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的解放戰爭,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1)中國革命經歷多少次擴展閱讀: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為了爭取國內的和平,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
但是,國民黨在談判期間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解放區軍民打退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㈡ 中國經歷了多少次國內革命戰爭
革命戰爭僅產生於近代歷史。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十年內戰」或「土地革命戰爭」, 系指1927至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
在此之前也有三次戰革戰爭:
第一次是武昌起義為代表的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1913年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選舉前後,宋教仁被暗殺之後,孫中山親信控制的江西、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爆發武裝革命,企圖脫離中央政府獨立
另外孫中山把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繼續堅持討伐袁世凱的革命斗爭稱為三次革命,多次以此名義發表宣言、談話。
㈢ 這28年來,中國共產黨先後經歷了哪些革命
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28年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㈣ 中國革命歷程是什麼
(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舊民主主義革命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華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2.近代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斗爭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及其歷史意義和教訓。 維新運動及其歷史意義與教訓。
3.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清革命活動和三民主義。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的經驗與教訓。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和國民革命
1.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早期革命活動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
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中共三大制定的國共合作方針。國共合作與統一戰線的形成。統一戰線中爭奪革命領導權的斗爭。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與工農運動的高漲。共產黨人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澤東的《中國
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歷史經驗與教訓。
(三)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救亡運動
1.土地革命的開展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國民黨新軍閥的獨裁統治及其對內對外政策。中共「八七」會議和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中共六大。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古田會議決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農村革命根據地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的關系。中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反對本本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提出。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工農紅軍第四次反軍事「圍剿」的勝利。紅軍作戰的基本方針和原則。
2.中國革命的危機與歷史性轉折
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與危害。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紅軍長征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3.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四)全民族抗日戰爭
1.全民族抗日戰爭的發動
七七事變。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及其特點。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方針及其在中國的暴行。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敵後戰場的開辟。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2.堅持團結抗戰與反對分裂投降的斗爭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日本侵華戰爭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合同頑固派斗爭的原則。
3.中國共產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科學體系的構建,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4.敵後軍民克服抗日戰爭的嚴重困難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整風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中共中央《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5.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指導思想。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五)全國解放戰爭
1.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時局。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各派政治力量在建國問題上的較量。
2.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全面內戰的爆發。中國共產黨打敗蔣介石的政治方針和軍事原則。毛澤東關於一切發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與戰略進攻。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第二條戰線的形成。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壯大。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科學概括。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方針和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途徑。國民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權的覆滅。
3.中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關於新中國政權建設的基本構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基本原因、歷史經驗與意義。
㈤ 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
中國革命史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和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救亡運動、全民族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
一、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領導者是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參與者包括農民、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工人階級。革命的對象是封建主義君主專制或是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其壓制資產階級自由貿易的舊的生產關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生產關系。
二、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三、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救亡運動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階段。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各地工人、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紛紛舉行罷工、罷課,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和示威遊行,反對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工人、農民、學生積極支援十九路軍抵抗日本侵略軍。
四、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五、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㈥ 中國共產黨先後經歷了哪些革命
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的革命,分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
㈦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誕生,中國革命主要經歷了那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革命經歷了四個歷史時期:北伐戰爭(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
㈧ 中國革命分幾個時期
中國近代革命的幾個時期:
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
3、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時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曲折
1978年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㈨ 中國革命經歷了那四個時期
大革命時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土地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解放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㈩ 近一的世紀以來, 我國先後發生哪三次偉大革命
中國經歷的三次偉大革命是: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10)中國革命經歷多少次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有兩個:
第一,它使中國的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他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
這以後,從北洋軍閥到南京政府,像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但始終不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辛亥革命在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殺的,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
第二,它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獲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過去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麼,什麼陳腐的東西都打破。
思想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洶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盡管辛亥革命後,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已開始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袁世凱在清王朝崩潰之局已成的情況下,表示「矢忠」共和,並且當了「民國總統」,但他的目的卻是為了借革命之手取清朝皇帝而代之。一旦他自以為站穩了腳跟,便立刻宣布取消共和,恢復君主專制制度,自己做起皇帝來。
但歷史不會倒轉,袁世凱的稱帝很快在全國人民反對下失敗了。革命所帶來的已經發生了的變化,任誰也無法再把它全部抹殺掉。
當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畢竟有限。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實在根深蒂固,並不是一兩次沖擊就能推倒的。辛亥革命沒有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孫中山期盼的「共和」受到挫折,人民的悲慘境遇依然如故。
1921年以後,中國共產黨繼承孫中山未竟的事業,又向前邁進,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的旗幟下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響亮地宣告「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