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黃帝故里
Ⅰ 我國有關軒轅黃帝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祭祀黃帝的景點遍布於中華大地,主要有以下幾處:
1、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天下第一陵,黃帝衣冠冢,《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2、河南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經毀建,明清修葺。明隆慶四年(1570年)於祠前建軒轅橋。;
3、河北涿鹿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歸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4、甘肅正寧黃帝冢,黃帝冢位於正寧縣五頃塬鄉五頃塬與二頃塬村之間,子午嶺西麓橋山,距正寧縣城24公里。最早記載黃帝冢在正寧縣境內的史書是班固編撰的《漢書》,該書《地理志》在「上郡陽周」條目下注為:「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史記》雲:「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索隱》地理志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5、浙江縉雲黃帝祠宇,原名縉雲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於東晉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
6、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境內,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鑄鼎原現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關於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7、山西曲沃黃帝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崩,葬橋山。」真正的橋山應該在哪裡?迄今為止,名聲最大的當數陝西省黃陵縣的橋山黃帝陵。然而,當代國學大師錢穆詳細分析了遠古時代黃帝活動的范圍,通過對大量史料進行分析判斷後得出結論:「現在有三個橋山:一個在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西北,下面有一條河穿過,所以叫橋山,上邊有黃帝陵。一個在察哈爾省(今河北省北部)涿鹿縣。……還有一個橋山在山西襄陵縣(今襄汾縣襄陵鎮)東南四十里接曲沃縣界,下面有很幽深的一個石洞,山蓋在上邊像一座橋,……據我們前面講的黃帝活動的地域看,這一個橋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
8、陝西靖邊黃帝冢:
●自王莽新朝終至東漢開朝始,由於地名的更改及人為對史籍的刪減,黃帝原冢究竟地處何方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此變得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此後歷朝歷代,由於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國之地和諸祖陵寢墳冢越發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種史料證實,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綜合歷史的各種蛛絲馬跡,當今史學界認為只要確定了「陽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陽周城南之處找尋到華、夏兩族始祖的陵寢之地。
●而各種史籍、域名、傳說皆將黃帝原冢之地指向靖邊境內楊橋畔、龍洲區域。相信,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和先進技術的介入,靖邊縣「黃帝原冢地」的真偽不久將大白於天下。
另外,運城的黃帝都,方山縣的黃帝廟,陽曲、紹興的軒轅廟,平谷區的軒轅廟遺址,綿陽安縣、煙台龍口的黃帝廟,房山、德陽的軒轅寺廟,以及南寧的三界軒轅廟,皆為祭祀黃帝之地。
Ⅱ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2)中國有多少黃帝故里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Ⅲ 黃帝和炎帝在哪個省
黃帝是河南新鄭人。黃帝, 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後葬於陝西省延安府中部縣橋山,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 。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故里在有熊(今河南新鄭),也有個別觀點主張「昆侖說」、「天水說」、黃帝故里---河南新鄭「姬水說」和「壽丘說」。後面的幾種觀點,早已經被學術界一一駁倒。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山東曲阜人孔安國為了提高他家鄉的知名度,謊稱黃帝生於壽丘,受其誤導,西晉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附和了一下,當時就有人指出了皇甫謐的錯誤。孔安國篡改歷史嚴重,其觀點也早已經被歷代史學家用如山的鐵證駁倒,經其染指的書也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從春秋時期起,鄭國名相子產就曾帶領民眾登具茨山祭拜黃帝,戰國時期魏國的正史《竹書紀年》對黃帝故里在新鄭有明確記載。對於黃帝故里在新鄭,歷代文獻記載很多,新鄭的古跡也很多。特別是十幾年前發現的「具茨山天書」和「具茨山岩畫」等遠古時期遺址,進一步肯定了新鄭的黃帝故里地位。學術界早已對此達成共識。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這是國內史學界的共識。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獻都可以佐證,並且有20多處黃帝時期的歷史遺跡可以佐證。新鄭黃帝故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aaaa級景區,是全國唯一的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中華第一大典,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鄭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也是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拜祖儀式和歷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現場。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獻都可以證明黃帝故里在新鄭。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麼地方?《史記·五帝本紀·解集》說:「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說:「新鄭縣,漢舊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本鄭國之地。」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有熊,黃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鄭縣。」1986-1993年版《漢語大辭典》說:「有熊,古地名,傳說黃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不僅歷代史書這樣記載,明代至民國年間的《大明一統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志》都一致記載新鄭古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劉文饒的《修德觀問道碑記》曰:「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觀志》:「河南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以上歷代文獻、地方誌和碑刻,告訴我們,從戰國的《竹書紀年》至今,一致記述新鄭古代為「有熊」。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說:「常常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新鄭這個地方的傳說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說從文獻上來看,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作為『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炎帝,又稱神農氏、烈山氏、列山氏、厲山氏、連山氏,姓姜,名石年,傳說中我國古代黃河流域上游的姜姓部落首領。 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少典國君娶一個有蟜氏的女子為妃,名任姒(一說女登)。一日任姒外出遊覽華陽(在今陝西商縣),「有神龍首」(《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任姒頓覺心動,感而懷孕,生炎帝於厲山石穴之中,故稱厲山氏、烈山氏、連山氏;長於姜水(即岐水,今陝西岐山),故以姜為姓;炎帝初生時,人身牛首龍顏,「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漢書·人表考》),「有聖德,以火德王」(《史記·五帝本紀·正義》),故稱為炎帝。可見炎帝是現在的陝西省人。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Ⅳ 黃帝故里在哪裡
鄭州市新鄭市軒轅路1號。
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軒轅路,為漢籍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國之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的遺產地。
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子產就曾帶領百姓登新鄭具茨山拜祭黃帝。 漢代在此始建軒轅廟,歷史有毀有修。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於廟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於廟前立「軒轅故里」碑。後又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
2006年6月,由河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6月7日,「新鄭黃帝拜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拜祖聖地之一,當代一些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根據新鄭市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0),「十三五」期間將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打造為國家5A級景區。
Ⅳ 國家認可的黃帝故里是哪裡
國家認可的黃帝故里是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軒轅路,為漢籍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
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拜祖聖地之一,當代一些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根據新鄭市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0),「十三五」期間將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打造為國家5A級景區。
(5)中國有多少黃帝故里擴展閱讀
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位於黃帝寶鼎壇之北,佔地約1萬平方米。軒轅丘舊址於此,清末被毀,今又象徵性修復。丘高19米,直徑100米,丘上植草木。黃帝紀念館位於軒轅丘下,總投資1600萬元,高11.9米,寬50米,二層,建築面積30018平方米。
由鄭州大學建築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築研究所進行建築設計和裝修設計。紀念館採用地穴覆土式建築手法,為新石器時代人字形建築,通過岩畫和青石等傳統表現手法,表現根文化主題。
一層在地下,北壁牆中央端坐軒轅黃帝黃銅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執權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視前方,睿智、英武、端莊、慈祥。紀念館門前亦有一尊玻璃鋼仿石雕黃帝像,與館內塑像相同。
黃帝紀念館前左側靠東牆樹「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拜祖紀念碑」。歷年大型祭拜活動在黃帝紀念館前黃帝寶鼎壇區舉行。黃帝故里景區2003年為國家AAA級景區,2006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
Ⅵ 炎黃故里在哪裡
炎黃故里
黃帝故里概況
新鄭市位於鄭州市南,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文化資源豐富,鐵路、公路、航空交通方便,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和建都地。據文獻記載,新鄭有黃帝及其臣屬活動遺址與紀念性古跡 24 處,有許多地名山名是有熊氏軒轅黃帝和他的父親少典以及大臣之名為名的,諸如有熊、少典之墟、軒轅丘、軒轅故里、黃帝口、風後頂、大鴻山、西太山、力牧峰、常先口等,這在全國是罕見的。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是春秋時在具茨山風後頂所建軒轅廟,其後是漢代在軒轅丘所建軒轅故里祠。這兩座建築,歷代有毀有修,至明清時代重新修葺,至今香火不斷。
Ⅶ 軒轅故里在哪
軒轅故里在天水市清水縣新城區。
軒轅故里,位於天水市清水縣新城區,中山路北端軒轅大道。是軒轅黃帝誕生和早年生活的所在地。
軒轅故里,自明朝修建軒轅故里祠以來,歷史有毀有修。1943年被國民黨駐軍拆除,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
廟前曾樹有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後又經2006年至2015年這幾年的不斷擴建,形成軒轅故里景區。
(7)中國有多少黃帝故里擴展閱讀:
西江文化是軒轅故里清水文化重要的支流之一。這一文化給軒轅故里清水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學校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我國古代一種較高的學府。它肇始於唐末五代戰亂之際,至兩宋時形成制度並盛行於世。
我國著名的六大書院即形成於此時。元代以後,書院逐步被政府所控制,性質有所改變。書院在我國封建時代後期社會動盪、科舉廢弛的情況下,獨樹一幟,教書育人,繁榮學術,從宋初到清末千餘年間培養了大批人才,為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Ⅷ 黃帝故里到底在哪裡呢
黃帝是我們共同的祖先,所以回答討論這個問題一定要嚴肅,不能人雲亦雲,毫無根據的說出來。
河南學者徐旭生先生,是我國著名古史學家、考古學家及教育家,有著“中國考古界拓荒者”之稱。徐旭生關於華夏炎黃起源做過許多重要的論斷影響至今!
其史學巨著《中國古史傳說的時代》中敘述:“大約華夏集團從陝西、甘肅一帶的黃土原上,陸續東遷,走到現在河南、山東、河北連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東夷集團相接觸。始而相爭,繼而相安,血統與文化逐漸交互錯雜”。
這里說的華夏集團,就是我們的老祖先炎帝和黃帝,這在央視紀錄片《黃帝》中,有一個大概的地區描述,大家請看下圖:
炎黃是祖先,黃土高原渭水流域是源頭。如果否定我們中國人共同的祖先,這是一種民族的悲哀,是一種文化的不自信。找到源頭,尋到根,是每個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