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臨港區多少常住人口
1.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介紹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稱:威海工業新區),行政范圍屬於威海市環翠區境內,位於威海市區中部,地處威海城市群的中心地帶。轄區總面積297K㎡,規劃建設用地面積78K㎡。其前身威海市工業園於2006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並報國務院備案。2008年4月29日,威海工業新區正式成立。作為威海市政府規劃建設的新型工業城區,威海工業新區是山東半島區域規劃面積最大、規劃建設標准最高、最具發展潛力的新型城區,新區10年將規劃發展成一座擁有30萬人口的工業新城。2013年,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工業新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臨港區。目前,威海共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 威海市。市區有哪幾個。郊區有哪幾個。縣級市有哪幾個。 哪個區最好。
威海 現在應該是3市4區
3個縣級市:榮成 文登 乳山,其中榮成綜合實力最強
4區:高區,經區,環翠區,工業新區 其中環翠區是現在的市中心,也是老城區! 經區現在發展很快,就是汽車站 火車站所在的區,很有潛力!高區居民區多,有哈工大和山大(威海分校)和很多工廠,人口最密集! 工業新區是最後加入的,原來屬於文登
3. 威海的面積是多大威海現在有多少人口
威海市簡介
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環翠區,總面積5436
平方公里,總人口246.22萬。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人口49.6萬。
歷史沿革 約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
在這里設衛屯兵,稱「威海衛」。1898年,被英國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設威海衛
行政區。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稱為威海市。198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為
地級市。
地理特點 這里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相對,西與內
陸相接,南可由海上連接東南亞,北與遼東半島相望,素有「京津的鑰匙與門戶」之
稱,為我國距乾果最近的地方,是我國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和北方對外經貿的出口和
通道。
氣候環境 威海市位於東經121°11′~122°42′,北緯36°41′~37°35′
之間,恰好處在我國南北平分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調節作用,使這
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7℃,平均降水量9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氣
候宜人。市區依山傍海,環境優美,大氣質量、水質和噪音等環境質量指標達到了國
家標准,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也是旅
游、避暑、療養的好地方。
物產資源 全市海岸線長達1000公里,約佔山東省的1/3,是我國最大的漁業
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對蝦、海參、鮑魚、貝類、藻類及各種經濟魚等300多種海產品;
這里還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花生、水果重點產區。「膠東大花生」、「威海
蘋果」、「榮成黃桃」、「乳山陽梨」等土特產品馳名中外。地下礦藏品種較多,已
探明可供開採的有金、鐵、銅、鋅等30多種。威海的花崗石儲量大、石質好,「石島
紅」、「文登白」、「乳山黑」花崗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地級威海市成立以來,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
迅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
值達到5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比1987年增長7.5倍,年均遞增21.5%;工農業
總產值達到1226.8億元,比上年增長9.6%,比1987年增長15.7倍,年均遞增29.2%。
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8%提高到1998年的7.4%,總量在全
省17個地市中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12項主要經濟指標
人均值,威海市有6項佔全省第一位,5項占第二位。
(一)農村經濟 全市現有農業人口166.6萬,耕地17.2萬公頃。去年糧食總
產量127.3萬噸,花生總產27.2萬噸。有林地面積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2%,先
後被評為山東省「提前達到省『八五』綠化標准第一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
市」、「國家園林城市」。果園面積4萬公頃,果品總產量達80.1萬噸。擁有農機總
動力262.7萬千瓦。淺海灘塗300萬畝,其中已開發200多萬畝。1998年,全市水產品
總產量達到221萬噸,增長5.2%,水產業總產值達211億元,連續多年保持了在全國
地級市中雙居榜首的地位。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23.2億元,增長17.2%;實現利稅
83.8億元,增長18%。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97.2億元,增長17.4%。
(二)工業生產 我市現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建材
等行業為支柱,以塑料、絲綢、鍾表、醫葯、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
較為齊全的生產體系,擁有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定型產品2000多種。
威海是全國地毯、釣魚竿、小型木工機床的最大產地,是全國輪胎的第二大產地,
醫用高分子製品、皮革製品、程式控制交換機、農用運輸車、果汁加工等在全國也有較
大影響,高速傳真機、印刷機械、節能電機、系列光纖電纜、彩色顯示器、電腦軟
磁碟以及布鞋、刺綉、絲綢等產品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
產值1054.3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產值791.5億元,增長
16.7%;限額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達555.6億元,增長14.7%;實現利稅62.9億元,
增長10.4%;工業品出口交貨值達到143億元,增長13.8%;當年完成技改投入46.5
億元,增長10.1%,實現了速度、效益、創匯、後勁的同步增長。
(三)對外開放 威海是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以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依託
的區位優勢、以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依託的加工優勢、以完善的外貿體系為依託的出
口優勢、以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和便捷服務為依託的環境優勢,為威海走向世界提
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藉助這些優勢,全市上下正在構築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
的大開放格局。1998年,我們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對外經貿工作仍取
得了較好成績。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49家,累計開業外商投資企業1088家;
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累計達到13.7億美元;三資企業當年完成產值252.7億元,
實現利稅2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1.1%。目前全市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
產、畜牧、石材等10大出口生產基地;出口產品有5大類、380多個品種,銷往60個
國家和地區。1998年,全市進出口總值達到24.3億美元,其中,出口18億美元,比
上年略有增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了新的進展,年末在外勞務人數達到3332人,
實現營業額3752.7萬美元,均比上年有較大增長。國際交流日趨活躍,已與100多個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與英國徹特納姆市、日本宇部市、韓國麗水市、美國
聖塔巴巴拉市等6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20平方
公里,建成投產工業企業240家;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
投產工業企業189家。目前兩區已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
4. 威海人口有多少
2003年末,威海市總人口247.63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00人,人口保 持低速增長。其中市區人口569438人,比上年底增加17927人,增長3.15%。所轄 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人口分別為670309人、649857人、586665人,比上年底 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在總人口中,男性人數為1250019人,女性為1226250人,男 女性別比為102∶100; 全市總戶數885030戶,戶均人口2.8人;全市非農業人口為 109.99萬人,占總人口的44.42%。人口控制工作成效顯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 再度出現負增長。2003年出生人口9982人,出生率為4.03‰,死亡人口18266人, 死亡率為7.38‰,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5‰。
5. 威海屬於山東哪個市
威海為山東省地級市,不屬於其他任何市。
威海,中國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與山東煙台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總面積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7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85.9公里。轄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
威海別名威海衛,意為威震海疆。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門」之一。1984年,威海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為中韓自貿區先行示範城市。
2016年6月14日,中科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顯示,威海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
6. 臨港區屬於威海哪個區
臨港區屬於威海環翠區,位於威海市區中部。
轄區總面積297K㎡,規劃建設用地面積78K㎡。其前身威海市工業園於2006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並報國務院備案。2008年4月29日,威海工業新區正式成立。作為威海市政府規劃建設的新型工業城區,威海工業新區是山東半島區域規劃面積最大、規劃建設標准最高的新型城區。
臨港區基本情況
臨港區西依臨沂商城,東借日照、青島、連雲港的輻射帶動,是臨沂市發展臨港經濟的前沿,是集加工工業、重化工工業、現代物流、國際貿易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區,是連接嵐山、日照、連雲港、青島四大港口與魯南、蘇北經濟帶的重要接點和樞紐,是對接青島及半島製造業基地。
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北上西移和東南亞國家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魯南地區最大的臨港物流貿易基地、加工工業基地和重化工工業基地,整個魯南經濟帶的臨海橋頭堡,發展臨港經濟的最佳平台。
7. 山東威海幾個區總市區人口多少
威海市包括環翠區、文登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進出口加工保稅區(國家級)、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南海新區。市區總人口為:67萬人。
8. 山東省威海市的人口大約有多少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威海市人口大約246.22萬。市區人口49.6萬
9.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園區結構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起步於2005年,2006年3月成立省級開發區,2013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區位於威海市區中部,地處威海全域城市化和市域一體化的中心節點,總面積297平方公里,現轄草廟子、蔄山、汪疃3個鎮和黃嵐辦事處,169個村,5個居委會,13萬人口,是威海發展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極和最新城市拓展區,先後被評為「中國最佳綜合實力開發區」、「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工業區」。這是一座區位優越、環境優美的希望之城。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中歐城鎮化夥伴關系合作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等多個國家級戰略的核心地帶,發展潛力巨大。這里氣候宜人,風光秀美,空氣質量優良,擁有膠東地區最好的溫泉資源,適宜人類居住生活,擁有中國首個「聯合國人居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群、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群等城市名片。這是一座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創業之城。累計投入50多億元,高標准建成道路160多公里、地下管線500多公里,建成了污水處理廠、熱電廠、變電站等重要市政設施,達到「十通一平」的標准;同時,威海天然氣從這里輸送,威海市區飲用水從這里發源,威青高速從這里起步,是威海市重要的配套服務供應地。陸海空鐵交通體系完備,桃威鐵路、威青高速、303省道等干線穿境而過,周邊2小時車程內有3處國際機場、5處一類對外開放港口,其中距威海機場、威海港、城際高鐵僅15分鍾車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周邊有近50所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每年約有10萬人在威海就業。這是一座項目集聚、創新驅動的產業之城。大力實施產業強區、工業帶動戰略,突出發展先進製造業,累計引進投資過億元或千萬美元大項目120多個,吸引了美國佳頓、日本豪雅、韓國樂天等世界知名企業入駐,培育國內最大的全鋼子午線輪胎生產基地——三角工業園,國內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拓展纖維,世界最大的鑽夾頭生產基地——威達集團等一批優質企業,初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新材料及製品、高端裝備製造、食品醫葯、文體休閑用品、新信息六大優勢產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起了三角輪胎、拓展纖維國家級工程實驗室等70多個市級以上創新平台,與清華、北大等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這是一座朝氣蓬勃、快速崛起的幸福之城。牢固堅持「產城互動、三生共融」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力爭用3-5年時間,率先突破中心區5平方公里商住核心區,重點打造周邊30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區。目前,發展框架全面拉開,以家居建材城、五金機電城、漁具博覽城、威海特產城、汽博城、韓國城等六城為主體的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快建設,新型社區建設強力推進,商住服務功能不斷完善,行政商務、商貿居住、休閑度假三大板塊雛形已現。公共服務上檔升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環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