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璧山區丹鳳鄉人口多少

璧山區丹鳳鄉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01 23:34:54

Ⅰ 1、璧山縣的河邊鎮、大興鎮和大路街道3個地方的發展排名 2、璧山的6個街道是不是都比鎮好

當然是街道的發展潛力大了,街道即街道辦事處,是一個比鄉和鎮級別都高的行政單位,一般來講市區、城區的中心區都是街道辦事處,而不是鎮,當然更不可能是鄉了;一樓的樓主無知!!

以上三個街鎮,大路街道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離璧山縣城約20公里,發展潛力巨大;大興鎮轄原大興鎮、丹鳳鎮和梅江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00.14平方千米,人口57544人,這樣的面積、人口在鎮級行政單位中已經算很大了;河邊鎮面積最小、人口最少,但是它離璧山縣城僅9公里,區位優勢明顯,有不錯的發展潛力。

綜上所訴,就目前而言,發展潛力還是大路街道大些,但是其他街鎮有可能因為鐵路、高速公路、港口、工業園區等發展起來!!

Ⅱ 重慶市璧山縣的郵編

  1. 郵編查詢

  2. 重慶市璧山縣402760

  3. 402758重慶市璧山縣福祿鎮

  4. 402759重慶市璧山縣蒲元鎮

  5. 402762重慶市璧山縣獅子鎮

  6. 402763重慶市璧山縣來鳳鎮

  7. 402764重慶市璧山縣丁家鎮

  8. 402765重慶市璧山縣三合鎮

  9. 402765重慶市璧山縣文興街

  10. 402766重慶市璧山縣馬坊鎮

  11. 402767重慶市璧山縣正興鎮

  12. 402768重慶市璧山縣大興鎮

  13. 402768重慶市璧山縣梅江鄉

  14. 402769重慶市璧山縣丹鳳鎮

  15. 402771重慶市璧山縣保家鎮

  16. 402772重慶市璧山縣大路鎮

  17. 402773重慶市璧山縣八塘鎮

  18. 402774重慶市璧山縣河邊鎮

  19. 402775重慶市璧山縣七塘鎮

  20. 402782重慶市璧山縣龍江鄉

  21. 402783重慶市璧山縣鹿鳴鄉

Ⅲ 璧山區郵政編碼是多少

璧山區郵政編碼是402760,璧山區隸屬重慶市,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市西部、重慶大都市區內。唐至德二年設立建制,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2014年撤縣設區。

璧山區位於長緊鄰重慶主城區,璧山區東連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南接江津區,西臨永川區、大足區,北靠銅梁區、合川區、北碚區,有「重慶西大門」之稱。面積為915平方公里。

璧山區獲得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納稅服務示範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國家衛生區等榮譽稱號。

(3)璧山區丹鳳鄉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璧山區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澇、秋涼、冬暖、無霜期長、濕度大、日照少、雲霧陰雨多的特點。

年平均氣溫18.0°C,極端最高氣溫42.2°C,極端最低氣溫-3°C。年平均降雨量1064.7毫米,年最多降雨量1493.7毫米,年最少降雨量724.7毫米。

年平均日照時數1051.0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蒸發量1026.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1%,年平均雷暴日數32.4天,年平均霧日數39.6天,年平均無霜期338天。

Ⅳ 重慶市璧山縣丹鳳鄉,請問現在全稱是什麼

您好!現在叫重慶市璧山區大興鎮丹鳳社區。

Ⅳ 成都大邑有多少人口

人口1013.35萬

Ⅵ 重慶璧山縣以前叫什麼名字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志》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璧山建縣於東漢到蜀漢之間,名為常安縣,隸屬巴郡。《太平寰宇記》載:「蜀漢時,巴郡領縣六 :江州、枳、臨江、平都、樂城、常安。」這里說的枳,是涪陵;平都,是豐都;樂城,在南川、 遵義一帶;臨江,在現在的合川、北碚一帶;常安,是璧山、永川、榮昌、銅梁、大足一帶了,縣府應該在王來驛(現在的來鳳驛)。璧山這個地方當時是蜀將張嶷負責修復的驛道的地方,是蜀國去吳國的必經之地,也是緊鄰巴郡(重慶)的屏障之一,常安縣很寬廣,因為東漢末年和蜀漢時期,這里兵禍連年,地廣人稀。故在蜀後主劉禪降晉前廢之,並入江州縣,臨江也廢而並入江州,這時是江州縣的轄區最大的時候,才應該是《詞源》和《重慶府志》記述的那樣寬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據唐《元和郡縣圖志》(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今茅萊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唐置縣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區全境、銅梁東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壩和九龍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長江北岸, 縣府駐地在壁山鎮(今璧城街道)。
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
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縣轄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並入巴縣。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原轄地不變,分為十里百甲,龍溪里、普安里、燕平里、磨灘里、壁山裡、水東里、楓香里、橫山裡、登雲里、沙山裡為縣十里, 縣府駐地壁山裡(今璧城街道)。
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為璧,稱為璧山。究其原因,是「昔人雲四山如璧,又雲山出白石,明潤如玉,故名璧山。」(明朝江朝宗《新建璧山縣記》)。
清初,全縣改編為二里十三甲。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復置璧山縣,隸屬川東道重慶府,原轄地基本不變。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巴縣縉雲山(包括北溫泉)以西之西祥里(後更名為依來里)劃歸璧山,全縣便有磨灘里(福祿里,簡稱福里,在縣中部)七甲,登雲里(簡稱登里,在縣南部)六甲,西祥里(依來里,簡稱依里,在縣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緒初年,全縣轄三里37場5段,縣府駐地改名本城場(今璧城街道)。
民國3年(公元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
民國4年(公元1915年),增設臨江場,全縣行政區劃改為38場5段。
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試行新縣制,全縣行政區劃為3個區,40個聯保和1個試驗鄉,縣府駐地更名為璧山鎮。
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地璧山縣,轄璧山縣、巴縣、永川縣、江津縣、江北縣、合川縣、榮昌縣、綦江縣、大足縣、銅粱縣、北碚管理局。
1940年,縣府駐地更名為城中鎮。
1949年12月1日,璧山縣解放,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巴縣專署),駐地巴縣,轄巴縣、璧山縣、江津縣、永川縣、合川縣、江北縣、銅梁縣、榮昌縣、大足縣、北碚管理局、綦江縣、南川縣、長壽縣和涪陵縣。 璧山縣人民政府決定,全縣行政區劃為6個行政區,第一至第六區區政府分別駐城中鎮、大興鄉、來鳳鄉、丁家鄉、大路鄉、八塘鄉。從民國初年到民國末年璧山縣所轄的大部分鄉鎮已劃入巴縣及周邊縣,其中現在發展比較好的鎮有北碚區歇馬鎮,九龍坡區含谷鎮、白市驛鎮和西彭鎮,江津區的雙福鎮,沙坪壩區的陳家橋鎮、西永鎮、虎溪鎮以及1952年劃出的青木關鎮等。
1949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璧山專署),轄地不變。
1950年12月,縣府駐地更名城關鎮。
1951年4月,璧山專署駐地遷至江津,改名江津專區,江津縣、璧山縣、巴縣、永川縣、合川縣、銅梁縣、榮昌縣、江北縣、綦江縣、大足縣屬之。
1952年,璧山所轄青木關鎮(現屬沙坪壩)、轉龍鄉劃入北碚。綦江、長壽、江北劃入重慶。
1953年,巴縣、綦江縣、江北縣再劃歸江津專區。
1960年,江津專署駐地遷往永川,璧山屬之,巴縣、綦江縣又劃入重慶市。
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璧山屬之。
1976年1月,江津地區江北歸入重慶,將綿陽地區的潼南縣劃入江津地區,轄江津縣、璧山縣、永川縣、合川縣、潼南縣、銅梁縣、榮昌縣、大足縣(稱之為江八縣)。
1980年3月,在經過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數次變更後,全縣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區,大路區、八塘區、城郊區(後改名甘棠區)、大興區、正興區、來鳳區、丁家區等七區,1個區級鎮(城關鎮),1個鄉級鎮(來鳳鎮),38個公社。
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璧山屬之。
1981年5月,城關鎮更名為璧城鎮。
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璧山縣屬重慶市轄。
1985年將人民公社改為鄉。
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調整為20鎮6個鄉。
1997年6月18日,重慶設立直轄市,璧山縣隸屬重慶市。
2000年,璧山縣轄20鎮、6鄉、1管委會,璧城、獅子、河邊、福祿、大興、丹鳳、來鳳、青杠、丁家、廣普、三合、馬坊、正興、石院、大路、蒲元、保家、六塘、八塘、七塘20個鎮;梅江、龍江、健龍、雲坪、五龍、依鳳6個鄉及青龍湖管委會(當年又改設青龍湖未建鎮,不久撤之)。
2003年12月2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渝府[2003]283號)同意璧山縣將20個鎮、6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鄉。
一、撤銷10個鎮、5個鄉:
璧城鎮、蒲元鎮、獅子鎮、青杠鎮、來鳳鎮、馬坊鎮、石院鎮、丹鳳鎮、保家鎮、六塘鎮、龍江鄉、雲平鄉、
梅江鄉、依鳳鄉、五龍鄉。
二、新建2個街道:
璧城街道,轄原璧城鎮、蒲元鎮和獅子鎮雙獅、福里橋兩個社區居委會及石堡、華龍、觀音塘、高石、扦子、
虎峰、泥河、泰山、新勝9村所轄區域;
青杠街道辦事處,轄原青杠鎮、來鳳鎮和獅子鎮蓮花、新裕、新合、上羊、二龍、塘坊、棕樹7村所轄區域。
三、調整8個鎮、1個鄉的行政區域:
八塘鎮,轄原八塘鎮、五龍鄉所轄區域;
七塘鎮,轄原七塘鎮、依鳳鄉所轄區域;
大路鎮,轄原大路鎮、保家鎮、六塘鎮和河邊鎮涪陵村第8、第9兩個村民小組所轄區域;
大興鎮,轄原大興鎮、丹鳳鎮和梅江鄉所轄區域;
正興鎮,轄原正興鎮、石院鎮所轄區域;
丁家鎮,轄原丁家鎮、馬坊鎮所轄區域;
廣普鎮,轄原廣普鎮、雲平鄉所轄區域;
河邊鎮,轄原河邊鎮除涪陵村第8、9兩個村民小組以外的所轄區域;
健龍鄉,轄原健龍鄉、龍江鄉所轄區域。
四、保留2個鎮的行政區域:
保留福祿鎮、三合鎮的所轄區域。
唐置璧山縣時,縣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復置璧山縣制時,因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來鳳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縣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後,民國時的縣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縣位於重慶市以西,東經106 。02'至東經106。20',北緯29。17'至29。53'。東西寬15.5公里,南北長66.5公里,縣域面積915平方公里。東鄰沙坪壩、九龍坡;南界江津;西連銅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璧山地處重慶西大門,是川東、川北、渝西各縣市到重慶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開通後,從縣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慶(陳家坪),里程為23公里。
璧山縣地質構造屬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復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東山)與瀝青峽背斜(西山)之間。據清同治四年《璧山縣志》載:璧山「形如柳葉,四壁皆山,外高中平」。境東有縉雲山,西有巴岳山,東山、西山為天然屏障,海拔分別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間,兩山夾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帶,海拔在270-400米之間。東西山面積約16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7.6%,丘陵面積753平方公里,佔82.4%。縣域地表水屬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條。其中,璧南河系長江一級支流,全長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長江;璧北河全長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經璧山西部各鄉鎮,全長53公里。境內植物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植被以常綠針葉林為主,竹林次之。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為主、杉柏為輔。森林面積329799畝,縣城公共綠地面積164416平方米。

Ⅶ 璧山 蜜麗葡萄基地在哪裡

在大興鎮,丹鳳地區有很大的蜜麗葡萄種植基地,可能有好幾千畝,也有很多的採摘園。
具體路線:1 .從璧山(北門車站)直接乘車到丹鳳,在丹鳳敬老院處下車(客車半小時,開車25分鍾),去年就在丹鳳敬老院這兒搞的「重慶優質葡萄之鄉」開園儀式,再在敬老院門口處有一條小馬路,直接往下走,一路上都是葡萄園,小的幾畝地,大的有100多畝地,蜜麗萄成熟的時候,有很多人都來採摘,收購。
2.在青杠乘車直接到丹鳳(20分鍾車程),在丹鳳街道周邊就有好幾個大的葡萄園,也可以直接往敬老院方向走,這里也是蜜麗種植基地。
只要來到璧山稍向人打聽蜜麗葡萄種植基地,人人都能當你的向導,讓你不會走錯路。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8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5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4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13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8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90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4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9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