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柱最高的是多少米
㈠ 中國最好橋柱多高
325米。
目前知道的國內滬通長江大橋主塔高325米,江面以上333米。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採用主跨1092米的鋼桁梁斜拉橋結構,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
㈡ 關於迷人的橋的資料
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橋的意義與特點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伸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朴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沖,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quot;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群眾公益性。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橋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其他造型
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橋的材料與構造
橋梁的構造,除較原始的獨木橋、汀步橋以及浮橋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構成,即橋墩與橋身組成。
(一) 梁橋,根據其所用材料和構造情況,可分為木樑橋和石樑橋。「木樑橋」包括木樑木柱橋、木樑石柱橋、木樑石墩橋、木撐架橋,其中「木樑石柱橋」是從木樑木柱這種原始的木橋發展而來的。
「石樑橋」包括石樑石柱橋、石樑石墩橋、石伸臂橋(類似木伸臂橋)、三邊石樑橋、漫水石樑橋、石板平橋(多見於園林「曲橋」和「纖道橋」)。其中以「石樑石墩橋」最為常見。這種橋比用石墩木樑又更進一步,避免了木樑橋面易於腐朽、常需維修的缺點。
橋梁中還有一種與浮橋相結合的橋式,即「開合式橋」。其中間浮橋可根據需要開合啟閉。如潮安縣的湘子橋。其東西兩端是石樑橋,中間則用十八隻木船搭成浮橋相連接,以利排渲洪水,及「通巨艦,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橋,根據其構造情況以及拱券的圓弧和排列形式可分為:陡徒和坦拱式拱橋、尖拱和圓拱式拱橋、連拱和固端式拱橋,單孔和多孔式拱橋、實腹和空腹式拱橋,以及虹橋等等。其拱券的圓弧則有半圓、馬蹄、全圓、鍋底、蛋圓、橢圓、拋物線圓及折邊等形式,排列形式則有並列和橫聯兩種,其中橫聯式應用最多,並派生出鑲邊橫聯券和框式橫聯券兩種。
(三)索橋,根據其採用不同質地的繩索及過度和構造形式,可分為竹索、鐵索、藤索和溜索橋、城防吊橋,以及單索、雙索、多索網狀橋、並列多索橋等。
橋的藝術與文學
山水自然美,向為我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情有獨鍾。正如明代大藝術家董昌其所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為詩為境。」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大自然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梁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如橋梁的平直、索橋的凌空、浮橋的韻味、拱橋的涵影等,原來就搖曳著藝術的風采。故英國李約瑟先生說:「沒有中國橋欠美的,並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我國橋梁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想到「小橋 流水 人家」的詩情畫意。
橋梁裝飾,在我國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間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如河北趙縣永通橋山花牆上浮雕的河神頭像,趙州橋欄板上浮雕的螭龍和望柱上的獅首像, 北京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子等等。這些石雕,工藝精細,並往往還與民間風情、神話傳說有密切的聯系。如治水的蛟龍,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獸等,從而形成我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
此外,我國許多橋梁,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梁出入口的標志, 並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梁的作用。
【盧溝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南部豐台區宛平城,橫跨永定河。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正統、清康熙年間重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橋由白石砌成,長212.2米,寬7.5米。兩側有欄板、望柱,望柱上雕鑿大小石獅492隻,神態各異。橋有11孔,橋墩、拱券各部分,均用腰鐵固牢。橋墩作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橋兩頭有華表各一對,石碑各一座,一為清康熙年間修橋碑,一為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橋東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盧溝橋,
進攻宛平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事變",至今橋身仍可見當年的彈痕。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2)廣濟橋(3)五亭橋(4)趙州橋(5)安平橋(6)十字橋(7)風雨橋(8)鐵索橋(9)五音橋(10)玉帶橋
最高的橋
米洛大橋
法國建成世界第一高橋,高達343米聳立雲間
2004年12月11日 0816
12月9日,法國塔恩河河谷的雲霧從米約高架橋下穿過。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
這座大橋位於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地中海地區的公路上,其落成典禮將於12月14日舉行。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法國近日在其南部米堯地區的塔倫(音譯)河流經的一個峽谷修建了一座高達343米的世界第一高橋。
它由7根粗大的橋樁支撐,聳立雲霄,從照片上看極其壯觀。不知道司機和乘車人從橋上通過時是為感到身在天上而開心還是因害怕掉下去而提心吊膽。
報道說,該橋是連接巴黎和地中海沿岸的道路的一部分,法國總統希拉克將於本月14日親自出席通車儀式。
————————————————————————————————————————————————————
體操術語
橋
自由體操動作的基本術語之一。指兩手與腳支撐,身體背部向支撐面,最大限度地挺身成弓形的姿勢。有單腳支撐另一腿上舉的橋;單手支撐的橋;還有前膊橋和跪橋等等。所以除基本橋外其他姿勢的橋應加以說明。
㈢ 提供名橋資料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㈣ 世界最高的橋叫什麼
在法國: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於2004年12月14日落成。 米約高架橋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塔恩河谷,是通往法國南部地中海地區的75號高速公路段上的樞紐工程。大橋由英國著名設計師諾爾曼·福斯特爵士設計,法國埃法日公司承建。整個工程歷時3年,總耗資3.94億歐元。這座橫跨塔恩河的米約高架橋是一座斜拉索式的大橋,全長2.46公里,總重29萬噸,大橋距地面270米,大橋斜拉索的最高點距離地面343米,高出艾菲爾鐵塔23米,創下了距地面最高的世界紀錄。 按照法國當地媒體的評價,該大橋前衛的設計體現了鋼鐵和水泥的巧妙組合,將輕盈的橋體結構和諧地糅合進了法國南阿弗翁地區的高原風情之中。值得稱道的是,這座大橋雖然長2460米,卻只有7座橋墩,其中的第2、3號橋墩分別高達245米和2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兩個橋墩。 12月9日,法國塔恩河河谷的雲霧從米約高架橋下穿過。
㈤ 中國四大古橋分別是哪四座橋
中國四大古橋為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的洛陽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5)中國橋柱最高的是多少米擴展閱讀:
中國的橋文化以橋梁為實體反映各時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文化成果。它是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典型標本,顯示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能力。
1、橋文化內涵豐富。從政者專注於創造橋梁政治文化。古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清官們的理想,造橋修路是其重要的從政目標,當政者親自主持造橋是一種優秀的政治文化傳統。
2、宗教信仰者在橋樑上注入宗教文化。宗教信徒們為造橋捐款都會在橋上、橋碑留下善男信女的名字。橋樑上的蓮花石刻屬於佛教文化。八仙紋樣則屬於道教文化。中國有三教同源之說,古橋中更有三教同橋的文化現象。
3、橋梁工藝設計師在橋樑上創造雕塑藝術的奇葩。工藝師們按照民俗文化的需要設計各式橋飾藝術作品。橋頭石獅、各式吸水獸石刻承擔著橋梁守護神的角色。橋柱上的獅子石雕、麒麟石雕、大象石雕、葫蘆石雕,橋欄石上的雙龍戲麒麟、雙獅戲綉球石雕等民族傳統題材的橋飾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武漢長江大橋欄桿上的鑄鐵嵌圖欄桿更是十分精美,至今仍讓人贊不絕口。
4、各類學者、文人都從各個不同角度創造著橋文化。如眾多的橋聯、橋碑、橋名、橋畫、橋梁攝影、橋梁書法、橋梁科學技術理論、橋梁社會科學理論、橋梁專著、橋梁論文、橋梁故事、橋梁文學作品、橋梁影視作品、橋梁網站都是橋梁文化的產品。
5、與橋有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也會給橋文化賦以特定的內涵。如瀘定橋有紅軍強渡的軍事文化;盧溝橋有「七七事變」揭開抗戰序幕的政治文化;汀泗橋有北伐名將葉挺戰功的名人文化等等。
6、橋文化有許多社會學的內容。古代中國社會有全民為鋪路修橋捐款,為建橋出義務工的社會公德。有此特殊古橋更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規定。這是古橋倫理文化、民俗文化。古代橋梁經費籌措、管理、使用,橋梁施工、維修管理,古橋建設中的設關卡、設驛站、設碼頭、設寺廟、設橋亭、建城鎮、建市場、建戲台都有特定的方法和規定。
這就是古橋的組織管理文化。橋文化的研究正在催生出橋文化新門類。如橋梁考古學、橋梁旅遊經濟學、古橋價值評估學、古橋維修保護學、仿古橋梁建築學等等。這些新的文化門類會帶動新的產業門類的發展。
㈥ 世界第一高橋在哪裡雲南
世界第一高橋是北盤江大橋,跨越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都格鎮和雲南宣威市普立鄉,屬於貴州省和雲南省。
拓展資料
大橋由雲貴兩省合作共建,全長1341.4米,橋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當於200層樓高——這也是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橋:比國外最高橋梁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吉焦峽谷大橋(管道橋)高出近100米。
高位置的原因:這里是喀斯特地貌區,沿江10公里的山體地貌石灰岩密布,山體硬度極差,為躲避遍布山體的溶洞和裂隙,設計人員不斷將橋的位置往高處移,最終將橋面定在這個令人眼暈的高度。
2016年09月10日,由貴州、雲南兩省合作共建的垂直高度565米,相當於200層樓高的世界第一高橋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杭瑞高速貴州省畢節至都格(黔滇界)的北盤江大橋實現合龍 。12月29日通車。
改變歷史:貴州都格鎮和雲南普立鄉隔江而望,兩岸居民歷史上互通往來,要翻越3座山頭,走40公里山路,才能到達對岸,都格鎮龍井村從去對面山頭的集市要走3小時山路。大橋通車後,距離近了,雲南宣威市區至貴州六盤水的車程將從此前的5個小時左右,縮短為1個多小時。
2018年5月,北盤江大橋榮獲第35屆國際橋梁大會古斯塔夫斯金獎。
㈦ 世界上什麼山最高什麼橋最長什麼橋最高
1.如果高度是從山腳量度至峰頂,那麼世界上最高的山便是夏威夷群島的巨型火山冒納開亞,這座山從海底隆起,高達三萬多尺,只有小半冒出海面。
若從海平面量度至峰頂,最高的山峰則群集於喜馬拉雅山脈。這條山脈猶如一堵巨大的屏障,橫亘亞洲南部,綿延一千五百多里;其中高逾二萬四千尺的山峰達三十多座,珠穆朗瑪峰為最高峰,中國國家測繪局公布珠穆朗瑪峰新高程為8844.43米2.世界最長的橋是龐恰特雷恩湖2號橋,全長38.42公里,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參見05年版吉尼斯世界記錄)。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法赫德國王大橋,長25公里,中國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但還在建設中,預計2008年建成。
世界單跨最長的橋是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是座懸索橋,主跨度為1991米。
世界單跨最長的斜拉橋是日本多多羅橋,主跨890米。中國的蘇通長江大橋主跨1088米,但要到2008年才能建成
世界最長的拱橋是05年5月建成的巫山長江大橋,單拱跨度492米。在建的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單拱跨度超過了500米,達546米。 3.海拔最高的橋:青藏鐵路雅魯藏布江大橋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這座大橋位於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地中海地區的公路上,其落成典禮於12月14日舉行。
我國最高的橋墩是楊連第大橋,在潼關以東的鴻溝上
㈧ 世界第一大橋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或安濟橋)。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橋為"旅人橋"建於公元282年.
錢塘江大橋橋墩最高為306米,為世界之最.
中國十大名橋
1.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橋身為拱圈形。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有五亭,而且亭與亭之間又以廊相連。
2.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3.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4.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銜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5.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建於宋代,當地人俗稱「五里橋」。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此長橋」的美稱。
6.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的趙縣城南交河上,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邊42塊的橋欄板上,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
7.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的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於一體的綜合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開關的活動式石橋,自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8.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盧溝橋。全橋均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隻。
9.十字橋: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
10.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最高的橋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是米洛大橋
米洛高架橋創下的各項紀錄
橋長2460米,寬度達32米, 橋塔總高達343米。
沿溪溝大橋
建設中的沿溪溝大橋位於重慶黔江區水田鄉農橋村與正陽鎮之間,分左右兩幅,單幅全長560米,其中主橋長310米,主跨150米,橋面與谷底垂直高度為280米,比號稱「世界之最」的法國米洛大橋還高10米。該橋2010年3月合龍,年底,渝湘高速公路通車前竣工通車。
世界最長的橋是世界最長的橋是龐恰特雷恩湖2號橋,全長38.42公路,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中國 杭州灣跨海大橋 長36公里 .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 杭州灣跨海大橋 長36公里
世界單跨最長的橋是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是座懸索橋,主跨度為1991米。
世界單跨最長的斜拉橋是中國的蘇通長江大橋主跨1088米.
世界最長的拱橋是05年5月建成的巫山長江大橋,單拱跨度492米。
在建的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單拱跨度超過了500米,達546米。
㈨ 世界上什麼橋 最高
法國的米約高架橋
.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這座大橋位於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地中海地區的公路上。大橋橋面離地270米,而斜拉索最高點離地有343米,比埃菲爾鐵塔還要高出23米。
.
米約大橋因坐落在法國西南的米約市而得名,它是斜拉索式的長橋。盡管全長達2.46公里,但只用7個橋墩支撐,其中2、3號橋墩分別高達245米和2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兩個橋墩。如果算上橋墩上方用於支撐斜拉索的橋塔,最高的一個橋墩則達到343米,超過法國巴黎著名的埃菲爾鐵塔23米。
大橋總重29萬噸,其中僅鋼結構橋面就重達3.6萬噸,如此龐然大物高聳於山川之間,如何保證它的穩定性?如何才能避免大橋在風力作用下像琴弦一樣顫動搖晃、甚至崩塌呢?大橋建造工程總指揮格爾內向媒體介紹說,建造這一大橋使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英國總設計師諾曼·福斯特將大橋橋面結構設計成三角形,以有效減少風阻。除了計算機模擬試驗外,有關風力模擬戶外試驗從1997年就開始了,法國氣象局專家甚至在圖盧茲一帶修建了一個人工山谷,然後向這個「山谷」灌水,水中夾雜了許多小顆粒,專家通過水流顆粒的變化模擬出塔恩河山谷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風向,從而對大橋各種建築結構的比例不斷進行修改。最終大橋的設計使其可以抵禦時速250公里的大風。
此外,在施工中橋墩只要每升高4米,專家就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糾正可能出現的偏差,這使大橋歷時3年建成後,建築垂直誤差不超過5毫米,從而很好地保證了施工的精確性。
預計今後大橋的通車能力將達到日均1.5萬輛汽車,旅遊高峰季節日均可通過2.5萬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