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有多少人口
① z根據以下條件如何確認我的北京知青身份
關於知青身份的認定及其相關問題,政策性很強,情況復雜。在國家沒有出台新的政策以前,目前一般按照原勞動人事部勞人培[1985]23號文
我所知道的步驟是:
帶著證明文件及復印件,同時攜帶戶口本,畢業證、身份證(包括復印件) 到你目前的轄區派出所及勞動局開具證明
但是要和你說的是,各地的地方性法規不同,要視情況而定
② 老知青反思:什麼叫 「青春無悔」
免費旅遊 還管吃管住
③ 上山下鄉是哪一年開始、哪一年結束
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於1955年,(為縮小城鄉差距),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11月份獲得北京團市委的批准與鼓勵,隨後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背道而馳,是中國政治、經濟非正常發展的產物。1978年10月,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提出要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1979年後,大批的知識青年陸陸續續返回城市,歷時20餘年的上山下鄉運動逐步結束。
(3)北京知青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分是到農村「插隊落戶」,但還有一部分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准軍事化生活,他們的狀況與 「插隊知青」有很大不同。
「上山下鄉運動」前期,全國各地組建了許多「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大批「知青」到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屯墾」。「生產建設兵團」雖有「屯墾」的功能,但卻非正規軍隊,它同時兼具安排城市失業青年就業和備戰的目的。
④ 知青一般幾歲下鄉
知青沒有具體下鄉的年齡,只要是城市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都要下鄉。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寫道:「城市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生產,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
在這里,把城市中小學畢業生稱為知識青年,把去農村參加農業生產的行為歸納為「下鄉上山」。這是黨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志。
(4)北京知青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從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計下去知青129萬,它適應了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的要求,減少了城鎮人口,支援了農業生產和邊疆建設。
在這些知青中,有一些是主動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放棄了升學、就業的機會,立志從事農村和邊疆建設的青年。
他們在知識青年建設農村和邊疆的事業中,起到了開拓者的作用,是有志青年學習的榜樣,比如全國聞名的回鄉知青徐建春、呂根澤,城市下鄉知青王培珍、邢燕子。
還有在改造低產田等方面作出顯著貢獻的江西知青宋喜明、「自己找艱苦的路走」的天津知青趙耘,放棄留京、主動下鄉的北京知青侯雋等。
他們闖過了思想關、家庭關、勞動關、艱苦生活關和社會輿論關,成為知青參加農業勞動的開路先鋒,作出了貢獻、鍛煉了自己。
⑤ 1970年,一知青回京探親,因沒京戶口,被當做「倒流」人口抓起來。後他把「改革戶籍制度」寫進自己的論文
2007年8月25日下午,大興安嶺上海知青聯誼會成立大會暨知青座談會在上海紫金山大酒店隆重舉行。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林管局局長宋希斌出席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當天,坐落在上海浦東新區的紫金山大酒店,迎來了一批批久別的客人。闊別大興安嶺30多年的上海老知青們來了。他們深情地說,聯誼會就是知青之家、感情之家、發展之家。要藉助聯誼會這個平台,為第二故鄉發展建設添一塊磚,加一塊瓦,在有生之年為第二故鄉再獻上一份力量。
宋希斌代表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林管局對上海知青聯誼會的成立表示誠摯的祝賀。宋希斌指出,大興安嶺開發建設40年來,為我國改革開放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貢獻凝聚了當年老知青們的心血和汗水。他說:「你們把寶貴的年華、青春、智慧和力量獻給了大興安嶺。在今天的大興安嶺青山綠水當中,正是有了包括老知青在內創造出的大興安嶺精神,才使我們40年的建設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充滿了希望。當年你們種下的株株小樹,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當年你們親手開墾的土地,如今已經變成了萬頃良田;當年你們走過的那條小路,現在已經變成了寬闊、暢通的大道。」宋希斌說,我們真誠歡迎老知青們能夠回到第二故鄉,開展第二次創業,大興安嶺將給你們提供更加優惠的條件,創造最好的環境,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宋希斌還對知青聯誼會的發展建設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說,地委、行署將全力支持各個聯誼會的工作。一是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二是幫助解決困難。三是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同時希望聯誼會在今後的發展中,起到一個橋梁和紐帶作用,真正把老知青和大興安嶺地委、行署以及大興安嶺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希望聯誼會還要起到一個團結和凝聚的作用,服務知青、信息共享的作用,滿足知青願望的作用和知青們歡樂及避風港灣的作用。
⑥ 中國現在還有幾個生產建設兵團
目前中國只剩下唯一一個生產建設兵團,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在全國范圍內曾陸續組建了12個生產建設兵團、3個農建師,分別是: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總人口200萬(目前約為258萬人),職工92萬,司令部所在地烏魯木齊市(曾遷往過石河子市);
2、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下轄6個師。最多時人員18.2萬,司令部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3、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6年1月,中央批准組建,1968年6月30日正式成立、接收、合編、組建了6個師,人員118萬,至70年底,知青35萬,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市;
4、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4月9日成立,下轄6個師,1965年組建的甘肅11師、青海12師、寧夏13師、陝西14師統統劃歸蘭州兵團,司令部設在甘肅武威黃羊鎮;
5、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3月成立,下轄4個師,人口30萬,其中職工18.7萬(知青10萬),司令部設在雲南思茅,歸昆明軍區領導;
6、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4月組建,下轄10個師(海南7個,湛江3個),總人口92萬,職工43萬;
7、安徽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9月17日成立,隸屬南京軍區,下轄4個師,43個團;
8、江蘇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9月成立,隸屬南京軍區,下轄4個師,41個團;
9、浙江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成立,隸屬南京軍區,下轄3個師,15個團;
10、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下轄20個團,歸濟南軍區管轄;
11、福建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成立,下轄28個團場,由福州軍區領導;
12、湖北生產建設兵團,1971年成立,歸武漢軍區領導;
同期組建的3個農建師分別為:西藏農建師(8個團)、江西軍區農建師(8個團)、廣西軍區農建師(12個團)。
至71年,全國范圍內的生產建設兵團基本組建完畢,覆蓋了全國18個省區,當時共有兵團幹部、戰士242萬人,連同家屬480餘萬人,耕種土地面積約4000萬畝。
隨著時代的發展,截至目前,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其他各兵團全部被撤銷(改為農墾局),但是這些建設兵團的存在,為國家和人民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值得我們去紀念和緬懷。
⑦ 哪個省份知青下鄉人數最多
知青最多當然是上海,其次是北京與天津,大城市人口多,沒有那麼多的就業機會,只能去種地,現在工業需要大批勞動力,農村人都進城打工的
⑧ 「上山」「下鄉」「知青」這些詞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哪個時代的產物
從最近《老年生活報》刊登的馮都同志的一篇文章找到了些答案。馮的文章題目為:(中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源起蘇聯」。 馮都同志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由於廣大農村長期落後,經濟不景氣,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中國出現了糧食嚴重短缺的現象。對此,毛澤東深感『糧食問題是我國當前非常重要的問題』。 1955年4月,團中央代表團訪蘇時了解到,蘇聯在1954年大規模墾荒運動中,改變了過去移民開荒的辦法,而以城市青年為墾荒主體,兩年裡一共動員了27萬城市青年移民墾荒。此舉既解決了糧食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代表團回國後,向黨中央匯報了蘇聯的做法,認為『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後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在困難局面下,在『一切學習蘇聯老大哥』的年代,這個意見得到毛澤東的首肯。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率先組織志願墾荒隊,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大荒原上舉行了墾荒儀式,在白樺林中支起了帳篷。半個月後,他們開墾出1200畝荒地,第二年生產了13.5萬公斤糧食、30萬公斤蔬菜,還蓋起了宿舍和食堂。隨後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願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願墾荒隊員的身份來到蘿北縣。 上海青年也不示弱,他們紛紛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毛澤東知道後,考慮再三,給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寫信說:『淮北的條件太差,還是去江西為好,那裡氣候與上海接近,吃的也是大米飯。』於是上海挑選了96名男女共青團員和青年,由一名副市長親自送到江西德安縣的九仙嶺下。 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開發新疆、廣州青年去開發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開發青海,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曲。」 可以與馮文相佐證的有:1955年4月,中共中央批轉了青年團中央「關於組織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從事農業勞動和進行自學的報告」(註:見共青團歷史大事記1955年) 下面是該批件相關內容的節錄: 這一大批人回到農村後,對農村的文化工作、宣傳工作和青年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發展互助合作、農業生產上,已顯露出他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和後備力量。社會輿論對他們從事農業勞動也開始表示歡迎,說「毛主席的辦法對」。 組織高小畢業生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不但是農村中進行各項活動的需要,而且可以發揮他們的政治積極性,有助於促使他們安於農村生活,熱愛農業勞動。事實上,當前高小畢業生在農村大眾文化工作和宣傳鼓動工作上是最活躍的。各地冬學和常年民校的教師中,高小畢業生一般均佔三分之二以上。有許多畢業生在農村圖書室、俱樂部、業余劇團等組織中都起了骨乾的作用。有些幾年來聽不到歌聲的地方,現在紅火起來了。老年人說:『這才像個辦社會主義的樣子!』在黨的各項中心工作如統購統銷、徵集兵員中,許多高小畢業生都積極地進行學習和宣傳。不少地方辦廣播筒、黑板報和搞讀報組的工作,簡直被他們『包干』了。他們確是一支農村的文化大軍。我們和各地同志研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留鄉的高小畢業生將達一千幾百萬人,如果我們能組織他們每個人平均在三年之中掃除十個文盲,幾年之後,就可以掃除一億多文盲。目前主要是要把這些工作進一步有計劃地大量地組織起來,積極地給以領導和支持。又如河南郾城縣有一個區的聯合診所曾為該區每個合作社訓練了一名衛生員,在開展公共衛生工作上起了很大作用。各級團組織只要多加註意,在這方面可作的事情是很多的。 根據以上的材料和目前可查證的資料都可以證實:共和國最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始於1955年8月。 當年的第一批知青就是當年北京的60名青年,率先組織了志願墾荒隊,直奔赴北大荒的蘿北縣,並建立了北大荒「北京庄」。發起人是揚華、李秉衡等人。 他們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大荒原上還舉行了莊重的墾荒儀式。另外,在出發前的八月三十日,胡耀邦同志曾把一面「北京市志願懇荒隊」的錦旗授給了這個志願墾荒隊。(註:見共青團歷史大事記1955年) 同年,河南省郟縣大李庄鄉有一批中學和高中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1955年9月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專題,報道了這個鄉的事。毛澤東主席讀了很興奮,親筆寫了按語:「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的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注意:這里的河南省郟縣大李庄鄉有一批中學和高中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並不是今天我們平常表達上的真正意義上「知青」,他們原就是農村戶口,沒有選擇在城市就業,而是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一如人們常說的「社青」。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對知青問題所作的「最高指示」,在這個最高指示中並沒有嚴格區分知青和社青的問題,起碼與後來在文革中發出的最高指示含義有行不同。雖然在68年的動員知青上山下鄉過程中,也把這條最高指示提了出來,並進行了大肆的宣傳鼓動,成為知青到農村去的動力源泉之一。 後來,陸續有「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願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願墾荒隊員的身份來到蘿北縣。上海青年也不示弱,他們紛紛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 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開發新疆、廣州青年去開發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開發青海,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曲。」 二 分析以上這些材料,可以初步說明下面幾點: 1)、建國後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施的政治、外交、經濟等多方面的封鎖;以及缺乏對治理一個有著近六億人口的大國的執政經驗,向蘇聯「一面倒」,一切向蘇聯學習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選擇。所以,當年組織中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向蘇聯學習的,或者說是受蘇聯的啟發而實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2)、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組織、促進、實施、和推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過程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未名曾在《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 》一文中寫道:「之後,共青團中央在全國10多個省市組織了遠征墾荒隊,動員城市青年奔赴農村。知青的榜樣: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當年被共青團的宣傳媒體《中國青年》、《中國青年報》大勢宣傳報道出名的。」 3)、當時的共和國剛從連年的戰爭環境中走出來,工業、手工業、商業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城市的就業水平只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面對每年大量畢業的高小生、初中生,要全部解決他們的就業,的確是勉為其難。而動員暫時不能就業的城市青年學生到農村去,不失為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4)、知青上山下鄉初期的目的。五十年代中期出現的動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固然有解決城市就業難題的一面,或者是說解決當時的「糧食短缺困難」問題,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當時的決策者急於要加快改變當時農村的落後面貌,解決農村缺少文化的現實問題,爭取「幾年之後,就可以掃除一億多文盲。」(見共青團歷史大事記.1955年)也是較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5)、當時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人員,總體上來說是維持在當年中的一個較小的數量級,更多的從小學、中學里畢業出來的青年學生則是參軍入伍,或升入高一級的學校,或就業在工礦、手工業領域、商業等各種渠道中。 所以,當年即使已到了農村去的知青,在生活上有困難,或有問題,也只能是點上的問題,無論如何不能與文革中老三屆學生全部下放,以及後來連續幾年大規模的下放青年學生,數量達到了上千萬人之上,所能產生的社會性問題暴發出來的能量和復蓋面,遠遠所不能比擬的。 6)、五十年代中期出現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維持了不長的一段時間,隨著「三面紅旗」、「大躍進」、「人民公社」的興起,尤其是大煉鋼鐵運動的開展而暫時堰旗息鼓。當時甚至出現了農村戶口人員重進城的現象。 直到三年自然災害,中央對經濟政策作出了果斷而大刀闊斧的調正後,才又出現了一個工廠工人和城鎮居民「到農村去」的高潮。 關於五十年代和文革後出現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多少年後的1981年,國務院的知青辦有一個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的基本看法,主要內容為: 「十月 國務院知識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來知青工作的回顧與總結》,對這場運動的起因、發展、失誤、教訓等若乾重大問題,提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50年代,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提出來的,是我們黨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次大試驗。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 第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本來是一個就業問題,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當成政治運動去搞,指導思想偏了,工作上有嚴重失誤,造成勞民傷財,人民不滿,也損壞了上山下鄉的聲譽。」(註:摘自未名《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 這個總結基本上符合客觀事實,也比較公允。請注意文中的說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本來是一個就業問題」,說到了事情的點子上,並不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當年知青也發過牢騷,認為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去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豈不更好? 「指導思想偏了」,能帶來後面的工作正確?文革後開始的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大錯特錯之事物!遺憾的是,這個經驗教訓讓國家花了巨額的資金,知青們則是付出了寶貴的青春代價才換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5512034.html 補充: 個人崇拜挺嚴重的```老毛~ 還有封建殘留嚴重 在 破四舊 ` 文化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