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縣有多少人口
『壹』 湖北省黃岡市陽新縣有多少人口
陽新縣總人口1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5554人,非農業人口178996;男性511852人,女性472416人;縣城關地區常住人口139260人; 縣城流動人口33168人,農村外出經商務工149112人;鄉村勞動力29.03萬人,其中男勞動力17.17萬人,女勞動力11.8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53人;
『貳』 陽新縣興國鎮有多少人口
興國鎮即陽新縣城關鎮,是縣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縣境中部,富河下游,版圖面積12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2.4平方公里,已建成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萬畝,其中水田1.64萬畝。淡水養殖面積4.42萬畝,其中湖泊養殖面積2.63萬畝。山場3.198萬畝,其中經濟林2889畝。轄12個村,11個社區居委會,常駐人口14.26萬,其中農業人口2.1萬。已建立黨總支12個,黨支部81個,現有黨員1388人。
『叄』 湖北省陽新縣有多少人口
人口資源
(根據2005年黃石市1%人口抽樣調查公報)
一、總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52.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239.9 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總人口與2000年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47.75 萬人相比,增加了5.05萬人,增長2.04 %;年平均增加 1.01萬人,年平均增長0.41%。
二、就業和失業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業人口140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 1.7 萬人;城鎮就業人口77.3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2.8萬人;城鎮失業人口5.7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個百分點。
三、城鄉構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5.4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7.39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為13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14 %; 女性為120.98萬人,占總人口的47.86%。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 108.9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性別比下降了1.61個百分點。
五、年齡構成
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54.05萬人,占總人口的21.38 %;15-64歲的人口為182.47萬人,占總人口的72.1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28萬人,占總人口的 6.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2.42萬人,占總人口的99.85%;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0.38萬人,占總人口的0.15%。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1萬人,增長了2.0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長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602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27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同口徑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學程度的人口減少775人。
八、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74.6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1.6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2人,農村為3.8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47人,城鎮減少0.03人,農村減少0.33人,家庭戶規模向小戶型轉變。
九、自然增長率
2005年全市總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長率4.16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個百分點, 死亡率上升0.55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個縣(市、區)(含開發區)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區 總人口 常住人口
全 市 252.8 239.9
陽新縣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 區 66.81 70.74
黃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陸區 11.06 11.15
鐵山區 6.77 6.71
開發區 6.30 6.88 我的答案你滿意嗎?陽新縣97萬多人!
『肆』 陽新縣的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4年12月底,全縣按戶籍口徑統計的總戶數為30.09萬戶,人口105.94萬人。全年人口出生19175人,出生率為19.30‰,死亡4596人,死亡率4.6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8‰。
民族
陽新縣有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26個少數民族。
『伍』 湖北陽新城區有多少人口
湖北陽新城區有多少人口你可以問一下這個。陽新新城區的區政府或者你熟悉的人,也可以問問他最近的轄區派出所。都能知道他有多少人口。
『陸』 咸寧市陽新縣排牛鎮有多少人口
陽新縣不屬於咸寧 屬於黃石 陽新也沒有排牛鎮 只有排市鎮
『柒』 陽新縣白沙鎮城鎮人口有多少
白沙鎮地處陽朔縣中部,北距桂林市56公里,南下陽朔縣城9公里。全鎮轄1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
『捌』 湖北省陽新縣排市鎮第七次人囗普有多少人口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7
『玖』 陽新縣簡介
你好!
中文名稱: 陽新縣
行政區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 黃石市
下轄地區: 木港鎮、楓林鎮、興國鎮等
面積: 40057.74
人口: 984550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氣候區
著名景點: 七峰山,仙島湖,後山
陽新縣位於鄂東南,長江中游南岸,土地面積2780平方公里,轄16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3個國營農場。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區位,豐富的資源,優良的環境,使陽新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荊楚大地。現隸屬於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黃石市
縣情簡介
陽新縣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西漢時期建縣,已歷經22個世紀。在這塊古老文明的紅色土地上,生活和戰斗過彭德懷、王震、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誕生了王平、賀俊偵 彭方復、梅盛偉等20多位共和國將軍,20萬英雄兒女前仆後繼,是全國聞名的「烈士縣」。培養和造就了全國十佳公務員王賢田,全國十佳中青年優秀教師、十屆全國人民代錶王月娥等先進模範人物。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陽新是湖北省的東大門,東臨長江,西接京廣,南及京九,北靠武黃,縣城距武漢市120公里,黃石市60公里,江西省-九江市120公里,境內有2條國道(106、316)、4條省道,武九鐵路橫貫東西,長江水道貫穿全境,江河航運四季通暢。
資源豐富,物產富饒。陽新土地肥沃,農副產品十分豐富,素有「百湖之縣」,「魚米之鄉」之美 稱, 仙島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是全國著名的薴麻之鄉、全省林業和水產大縣。陽新礦藏種類多,儲量大,是全國有名的富礦縣。現已探明的礦藏有40多種,是全國八大產銅基地、全國百家重點採煤縣之一。
山川秀麗,景色迷人。有省級生態旅遊風景區---仙島湖,有全省最大的陵園---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港革命舊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5%,是旅遊觀光和居住生活的理想場所。
政策優惠,環境優良。堅持誠信為本、環境立縣的原則,努力打造軟環境比東部更軟、硬環境比西部更優的後發優勢,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東風集團、華新集團、鴻駿集團、勁牌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陽新,投資創業。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2005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1.4億元,財政收入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75元。工業初步形成了鋁業、水泥、金銅、紡織、煤炭等五大支柱產業,農業形成了水產、林果、蔬菜、薴麻、畜牧、旅遊等六大特色經濟板塊。「普九」、「初保」全面達標,廣播電視、固定電話實現了「村村通」。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陽新縣歷史悠久,是全國有數的古縣之一,陶唐時為荊揚之域,虞、夏、商屬荊州,西周為鄂王轄地,春秋歸楚,秦屬南郡。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漢、三國、晉、梁、陳、隋、唐,歷名下雉、閏光、陽新、奉新、安昌、永興、富川。宋、元、明、清先後稱興國軍、路、府、州。 陽新縣地圖1912年廢州設縣,1914年定名陽新縣,沿用至今。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陽新,建立人民政權,隸屬大冶專區。1952年6月改屬黃岡專區。1965年7月起改屬咸寧地區。1997年1月1日起劃歸黃石市管轄至今。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陽新縣現轄16個鎮、1個開發區、4個農場,即富池鎮、黃顙口鎮、韋源口鎮、太子鎮、大王鎮、陶港鎮、白沙鎮、浮屠鎮、三溪鎮、王英鎮、龍港鎮、洋港鎮、排市鎮、木港鎮、楓林鎮、興國鎮,金海煤炭開發區,、軍墾農場(率洲管理區)、綜合農場(管理區)、半壁山農場(管理區)、荊頭山農場(管理區),全縣共有312個村民委員會,3267個村民小組。
編輯本段
地理區位
陽新縣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北麓,湖北省東南部,處東經114°43'~115°30′;北緯29°30′~30°09′;最高海拔862.7米,最低海拔8.7米,東西橫距76.5公里,南北縱距71.5公里。縣境東北與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東南緊鄰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縣和江西省武寧縣,西北連咸寧市、大冶市。屬鄂東南低山丘陵區,處幕阜山向長江沖積平原過渡地帶,中小湖泊較多,被譽為「百湖之縣」。屬北亞熱帶氣候區,年均氣溫16.8℃,極端最高氣溫41.4℃(1966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14.9℃(1969年2月1日),無霜期263天。年均日照時數1897.1時,日照率44%。年均降雨量1389.6mm。
編輯本段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國土面積2782.8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50%,其中耕地面積58984.61公頃 陽新縣地圖,佔21.2%;園地面積7165.32公頃,佔2.6%;林地面積86228.43公頃,佔31.0%;牧地面積44.83公頃,佔0.02%;草場(荒草地)面積51440.79公頃,佔18.5%;水面(含河流、湖泊、水庫、坑塘)面積34355.21公頃,佔12.3%;其它土地面積40057.74公頃,佔14.38%。全縣已開發利用的土地200287.61公頃,土地利用率為72.0%。
礦產資源
陽新地處長江中游多金屬成礦帶鄂東南成礦東端,富藏金、銀、銅、鋅等金屬礦藏,煤炭、石灰石、大理石、膨潤土等外生礦儲量亦豐,具有礦種多、分布廣、儲量大等特點。現已探明的礦產有35種,其中金屬礦19種,非金屬礦產16種,礦產地112處。全縣金、銅、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金探明儲量8萬余公斤,居全國第3位;銅探明儲量130餘萬噸,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的35%,是全國八大銅生產基地之一;煤探明儲量8140萬噸,是全國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水利資源
陽新縣總集水面積6771.4平方公里,其中客水3983.4平方公里。境內獨自流入長江水系6條,以富水為主,其次韋源湖、海口湖、菖湖、袁廣湖、上巢湖。按5公里以上河流統計,全縣大小河港365條,河道總長度985.5公里。有大小湖泊250處,總面積349.32平方公里。萬畝以上湖泊有網湖、朱婆湖、寶塔湖、十里湖、牧羊湖、北煞湖、葵賽湖、賽橋湖、海口湖等。有大中小型水庫145座,總庫容24.7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有富水水庫、王英水庫2座,中型水庫有蔡賢水庫、青山水庫、羅北口水庫3座。
動物資源
獸類有華南金錢豹、狼、豺、水獺、豪豬、草兔、野豬、黃麂、獐、黃鼬、刺猥等30餘種;鳥類有斑鳩、貓頭鷹、鷺、竹雞、啄木鳥等90餘種。魚類有鰱魚、鯉魚、鯽魚、鱖魚、鱔魚、青魚、草魚、烏鱧、黃顙.油餐等80餘種;軟體動物有釘螺、馬氏珠母貝、無齒蚌等13種;節肢動物有蝦、蟹、蜜蜂、蜈蚣、蠍等67種,爬行動物有龜鱉等10餘種,其他110餘種。
林業資源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24千公頃,占國土面積44.8%,森林覆蓋率為43%,全縣林木活立木蓄積量197.5萬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190.6萬立方米。全縣年木材採伐量6500立方米,楠竹採伐量200萬根。年產油茶籽2500噸,油桐籽200噸,茶葉250噸,棕片130噸,竹筍130噸。年產各類水果7200噸,其中柑桔6450噸,板栗500噸。
編輯本段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陽新縣擁有普通高中6所(陽新一中、陽新高中、實驗中學、英才高級中學、藍天中學、興國高中),在校學生12477人,入學率56%,教師583人,其中高級職稱130人,中級職稱253人,教師學歷達標率71%;初中學校40所,2002年秋學生總數51744人,入學率93.6%,教師2226人,其中高級職稱74人,中級職稱1200人,教師學歷達標率80%;小學420所,在校學生145648 陽新縣第一中學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教師3853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2183人,教師學歷達標率86%;幼兒園25個,在園幼兒3572人,幼兒入園率65%;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教師54人,開辦專業10個;成人教育建立了以縣技術教育中心為龍頭,鄉鎮成校為骨幹,村級成校為基礎的成人教育體系,7000餘人通過自修和函授學習取得了新學歷。1996年被授予「全國掃盲先進縣」稱號,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普九」達標,2002年「512」工程通過省級驗收。
文化
全縣共有文化團體28個,其中鄉鎮15個。地方劇種為陽新採茶戲,屬省重點扶持保留劇種,已累計演出5000餘場,獲獎劇目有《闖王殺親》、《樓台會》、《張無奈拾印》、《回娘家》、《三姑出宮》、《山中一片雲》、《庫島紅燭》等,其中《回娘家》一劇曾在中央和省電視台播放,《庫島紅燭》獲省內多次大獎。專業從事文藝創作人員23人,先後創辦《富河》、《富川詩詞》、《半壁》、《鄉音》、《緣分》等報刊,自1971年以來,專業創作文藝作品1362篇(幅),獲獎作品347件。現有圖書館(室)20個,文獻資料總儲量5.6萬冊,縣圖書館被文化部列為「二級圖書館」。新華書店1個,發行網點8個,2002年發行圖書300餘萬冊。
衛生
全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8個,鎮衛生院16個(包括13個鎮血防站,下設11個地方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3396人,其中高級職稱84人、中級職稱744;病床964張;擁有CT、彩色B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800元以上器械設備近700台(件)。社會辦醫療機構43個,其中農場(管理區)職工醫院4個,廠(礦、學校)職工醫院(醫務室)9個,個體診所30個,從業人員共320人。村衛生室459個,其中集體辦370個,鄉村醫生662人,衛生員123人。基本形成了以初級衛生保健為基礎、不同層次、布局合理、功能比較完備的醫療衛生服務網路,衛生技術力量配套,具備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技術和基本條件。20多年來,共推廣適宜新技術200多項,2003年病床平均利用率48%,比1981年提高11%;50%的急診病例得到院前急救服務,比1981年提高30%。1996年全縣實施初級衛生保健,到1999年初保達標時,有61.8%的村建立和恢復合作醫療制度,其中合醫合葯達到23.8%。
體育
現有體育機構1個,即縣業余體校。全縣擁有各種體育設施288個,其中籃球場218個(包括看台燈光籃球場1個),排球場37個,門球場13個,小運動場14個。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主要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武術、游泳、棋類等。自1971年以來,共獲地市級以上獎牌1146枚。群眾體育活動十分活躍,從1999年開始中考一律加試體育;年舉辦各類體育比賽10多次,2003年第一次承辦了全省老年門球賽;有數千名群眾長年堅持鍛煉。1998年實驗小學和實驗中學被省體委授予"傳統體育項目學校",1995年富池鎮被評為湖北省"體育先進鄉鎮",2002、2003年縣老年體協被評為"全國先進老年體協"。
科技
現有國營科研機構7個,民營科研機構2個,廠辦科研機構12個,科技推廣服務站92個,學術團體31個;各類科技人員19523人(高級426人,中級574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4人(國務院2人,省政府2人)。至2003年末,全縣共獲各類科技成果獎315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部級36項、地市廳級67項、縣級209項,曾被國家科委列為全國首批391個重點科技聯系縣之一。絹絲麗蚌生物學及其增殖技術、陽新長江干堤防滲技術、「華薴4號」第一批新技術、新項目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有力地推動了陽新的經濟增長。
人口
截止2009年12月底,陽新縣總人口1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5554人,非農業人口178996;男性511852人,女性472416人;縣城關地區常住人口139260人; 縣城流動人口33168人,農村外出經商務工149112人;鄉村勞動力29.03萬人,其中男勞動力17.17萬人,女勞動力11.8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53人;平均壽命71歲,老年人口比例為4.24%。
編輯本段
地方特產
春魚,原產於牛湖,因肉嫩味美,營養豐富,產量少而顯珍貴,歷史上為皇宮貢品。
薴麻,始種於宋朝,是享譽海內的「內山麻」故鄉,纖維支數在1800支以上,現年種植面積4331公頃,年產5517噸。
茶葉,始於宋朝,楓林的「坡山鳳髓」、龍港的「金竹雲霧」、排市的「八珍茶」古今聞名,現種植面積809公頃,年產量243噸。
把竹,又稱粉綠竹、烏蹄竹,因常以20斤一把計量而得名,全縣現有把竹7330公頃,年產量1萬噸。
松脂
「富川」牌系列植物油,「富川」牌系列植物油是湖北省名牌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泰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榮獲1994年全國億萬群眾最喜愛的家用產品食品類「最佳消費品獎」、「湖北省消費者滿意金杯獎」,1996年被國內貿易部推薦為名牌產品,同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國際名牌食品」稱號。
陽新豚陽新番鴨鄂東南特產,主產於陽新,介乎鵝鴨之間,味甘溫,滋補佳品,現年產量100萬只。
太子豆腐,產於陽新縣太子鎮 ,鮮嫩可口,風味獨特,享有「荊堤一絕之美譽」,古時為宮庭貢品。
湖蒿,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無公害優質特色蔬菜,去葉取其莖桿,或涼拌,或炒肉絲,或炒臘肉,便可製成餐桌上的優質菜餚,其性清涼,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常食用之,可明目開胃,增加食慾,強身健體。
柑桔,明代開始種植,尤以龍港的「龍潭桔」、海口「玉桔」為佳,現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產量可達8028噸。
陽新印子粑 陽新印子粑
這里的印子粑,具有千餘年的歷史,遠近聞名。
陽新的印子粑,每年製作兩次。一次在春節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後。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小年,家家戶戶洗米出舂碓,用篩籮篩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兩種,一種是高梁粑,紅色,代表日子越過越紅火;一種是白粑,蒸熟後在粑中點紅,代表豐收、喜慶和聖潔。過春節時,當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親友作禮品。印子粑也有綠色的,表示期望來年風調雨順,禾苗蔥壯。陽新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製作印子粑,時間是農歷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製作特別講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秈米為主,兌進適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籠蒸熟。如果堆粑山,則要趁熱堆,冷卻後不易堆成。
粑印用木製,每個粑印有1-3個空模,形狀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馬、牛、羊、雞、龍、犬以及鳥雀、花、草等各種動植物圖案,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堆成的粑山,晶瑩透亮,造型美觀,堪稱優秀的民間藝術品。
住在山外的親友能得到陽新親朋好友饋贈的印子粑,都要高興地評論和贊美一陣子。隨著改革開放,陽新旅居港、澳、台及國外的親友回家鄉過春節或碰上花朝後做印子粑,除大飽口福外,有的還要帶點回去給親人嘗嘗,共享鄉情。
陽新的印子粑深受人們喜愛和稱贊,不僅因其形狀如銀元,印有福祿壽喜等各種圖案,而且因其粘而不膩,香而柔軟,既可蒸食,又可烤食,還可和葷湯煮食。更重要的還是它有著千年的歷史和傳說。
今日陽新 陽新縣位於鄂東南的黃石市內,長江中游南岸,國土面積2780平方公里,轄16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3個國營農場.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區位,豐富的資源,優良的環境,使陽新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荊楚大地。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西漢時期建縣,已歷經22個世紀。在這塊古老文明的紅色土地上,生活和戰斗過彭德懷、王震、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誕生了王平、彭方復、梅盛偉等20多位共和國將軍,20萬英雄兒女前仆後繼,是全國聞名的「烈士縣"。培養和造就了全國十佳公務員王賢田,全國十佳中青年優秀教師、十屆全國人大代錶王月娥等先進模範人物。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拾』 湖北省陽新縣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陽新縣轄16個鎮、6個區。
1、16個鎮:興國鎮、富池鎮、黃顙口鎮、韋源口鎮、陶港鎮、白沙鎮、浮屠鎮、三溪鎮、王英鎮、龍港鎮、洋港鎮、排市鎮、木港鎮、楓林鎮、太子鎮、大王鎮。
2、6個區:陽新經濟開發區、城東新區(綜合管理區)、率洲管理區、半壁山管理區、荊頭山管理區、金海開發區。
陽新縣,隸屬黃石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北麓,南與江西接壤,素有「荊楚門戶」之稱。
(10)陽新縣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陽新縣歷史悠久,是文明古縣,革命老區。陶唐時為荊揚之域,虞、夏、商屬荊州,西周為鄂王轄地,春秋歸楚,秦屬南郡。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漢、三國、晉、梁、陳、隋、唐,歷名下雉、閏光、陽新、奉新、安昌、永興、富川。
宋、元、明、清先後稱興國軍、路、府、州。1912廢州設縣,1914年定名陽新縣,沿用至今。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陽新,建立人民政權,隸屬大冶專區。
1952年6月改屬黃岡專區。1965年7月起改屬咸寧地區。1997年1月1日起劃歸黃石市管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