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中國人口多少
❶ 中國從古至今的歷代人口是多少
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1992-01
2002-10-29 修訂
時間
公元
戶數(萬)
人口(萬)
每戶人數
增長率
備注
出處
戰國末年 -220
2,000.0000
漢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億畝 漢書-地理志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續漢書-郡國志五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漢章帝章和二年 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漢和帝元興元年 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漢安帝延光四年 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漢順帝永和5年 140
4,915.0000
0.06%
漢順帝建康元年 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漢沖帝永嘉元年 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漢質帝本初元年 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續漢書 -郡國志五
漢桓帝永壽二年 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續漢書 -郡國志五
[吳大帝赤烏五年] 242 53.2
240.0000
晉書-地理志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 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貨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 66.3423
443.2881
6.68
-- 晉書-地理志
[魏主奐咸熙二年] 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吳主皓天紀四年] 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晉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晉書-地理志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貨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間] 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 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 通典-食貨七
[陳後主禎明三年] 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貨七
隋文帝開皇年間 600
4,450.0000
0.32%
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貨七
唐太宗貞觀年間 649 300.0000
通典-食貨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資治通鑒卷208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書-地理志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 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億畝 通典-食貨七
唐肅宗乾元三年 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廣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一說310餘萬 唐會要卷84
唐憲宗元和二年 807 247.3963
不全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 舊唐書-穆宗紀
唐穆宗長慶間 824 394.4595
唐敬宗寶歷間 826 397.8982
唐文宗開成四年 839 499.6752
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顯德五年) 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顯德六年] 959 230.9812
冊府元龜卷486
[荊南] 963 14.2300
[湖南] 963 9.7388
[後蜀] 965 53.4029
[南漢] 971 17.0263
[南唐] 975 65.5065
宋太祖 976 309.0504
[清源] 978 15.1918
[吳越] 978 55.0680
[北漢] 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 996 457.4257
田3.1252億畝 太宗實錄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佑五年 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億畝 續資治通鑒長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豐六年 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 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 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口 金史-食貨志
[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 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續通考-戶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紀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 1330 1,340.0699
續通考-戶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億畝 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樂元年 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億畝 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萬曆六年 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億畝 明熹宗實錄卷4
清世祖順治八年 1651
1,063.3326
-4.97%
2.9085億畝 清實錄世祖卷61
清世祖順治九年 1652
1,448.3858
36.21%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
1,943.2753
0.98%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 1685
2,360.0000
6.69%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賦制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 1713
2,358.7224
-4.20%
6.9308億畝 清實錄聖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乾隆六年 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實錄卷157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實錄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1887
37,763.6000
-0.24%
9.1197億畝 光緒會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1901
42,644.7325
0.87%
清遜帝宣統三年 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國二年 1913
43,200.0000
12.49%
民國二年世界年鑒
民國十七年 1928
47,478.0000
0.63%
民國十七年戶口調查統計報告
民國二十年 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報年鑒
民國二十四年 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報年鑒
民國三十六年 1947
46,100.0000
-0.02%
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當代 年份
人口(萬)
增長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官方統計數字並不完全准確, 如只是局部統計,豪強隱瞞戶口,只統計"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後的中國人口實際已經超過一億,官方統計大大偏少
請注意歷代中國疆域的變化
有關中國人口史的經典著作: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土地、田賦統計》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
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一些文章:
中國近代人口發展史考察
曹樹基: 人口爆炸: 中國人口的歷史與現狀
❷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❸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時,人口約2000至3000萬
❹ 戰國時期我國有多少人口,還有各諸侯國人口分布情況
秦統一六國之後,全國人口不到三千萬,估計春秋戰國時期大概在兩千萬人左右. 人口最多的就是三晉(韓國、趙國和魏國的統稱)和齊國了,這兩個國家(地區)的人口總量應佔到了天下人口數的一半左右,三晉和齊國共約一千萬人. 蘇秦說過,關東各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人口是秦國的十倍.據此推算,秦國人口應該是兩百萬左右,但是蘇秦是說客,可能低估了秦國的實力,但是,秦國環境惡劣,氣候乾燥,又有黃河水患,人口數量雖然可能多於兩百萬,但絕對不可能超過三百萬. 楚國土地雖多,但人口少,墨子在《公輸》中說過,當時,南方也確實沒得到什麼開發,而且,有一次楚國傾全國之力和齊國打仗,齊國也傾全國之力,最後,軍隊數量差不多,打了個平手.據此推斷,楚國人口數量和齊國相仿,也就五百萬人左右. 燕國地處北部邊疆,外有蠻夷常年侵略騷擾,內有各諸侯國威脅,還經常和齊趙發生戰爭,人口肯定不如那六個諸侯國,甚至連越國、宋國這類二流國家也不如. 其他各諸侯國人口少,地盤小,略去不說了. 這個答案還滿意嗎?
❺ 春秋戰國一個強國大約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一個強國大約有1000萬左右。
秦國所屬時期春秋戰國強國,人口數量1000萬左右,主要民族有華夏族、戎族等,國土面積340萬平方公里。
以秦國為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5)戰國後中國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疆域
秦人始居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周王室東遷之後,秦人才逐步東進,歷經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終於征服了關中。
此後,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這一區域位於當時華夏文明區的最西端。司馬遷說秦國是「僻在雍州」,唐代杜佑則說「關中寓內西偏」 。
秦國向西、向北這兩個方向發展,有廣闊的國土拓展空間。農業經濟時代,生產力水平相對低落,一個政權佔有土地面積愈大,統治區域內人口愈多。
秦國的南部是富饒的巴蜀之地。秦國對比東方六國,突出的地勢地形優勢有二:一是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二是周圍山圍水繞,外敵難以入侵,未戰而先立於不敗之地。
❻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6)戰國後中國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❼ 戰國時期我國有多少人口,還有各諸侯國人
人口數量:三千萬以上。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周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紀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滅亡了。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04年)的曠日之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躋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除實力較強的七雄外,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宋國、衛國等國,但其實力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它們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為七雄所滅。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戰國」之名,源自西漢劉向編注的《戰國策》。公元前453年,晉國大夫韓、趙、魏三大家族打敗智氏,繼而瓜分晉國,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基礎。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啟大秦帝國。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並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涌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而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戰國時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的雛形。
❽ 戰國各國人口大概數量
戰國七雄的人口數量:
1、秦國,秦國的面積已經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軍隊數量也有100萬,人口也有600萬。
2、趙國,趙國因為地處北方,所以只有300萬人口,軍隊也有至少50萬,畢竟長平之戰就出動45萬大軍。
3、楚國,楚國在全盛時期的面積曾經達到了150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到當時七雄面積的一半。這就是其強大的體現。而且據說其強盛時期帶甲百萬。但是實際上應該不足百萬,估計封頂就八十萬吧!而人口楚國據說最多時達到了800萬。
4、齊國,據後世統計,齊國土地面積15平方公里左右,但是人口在400萬之上,在齊國強盛時期。
5、魏國,戰國中後期已經徹底淪為小國,後世也認為魏國人口一直維持在300萬以上,土地面積也有差不多二十萬平方公里。
6、燕國,燕國的面積最大的時期也有20萬平方公里,不過這是不算樂毅伐齊所佔領的土地的。人口保持在150萬左右。
7、韓國,韓國在最強盛時期也是有250萬人口的。畢竟韓國所佔土地可是天下中心,人口稠密。
相關記載資料
根據《漢書·地理志》元始二年(公元2年)戰國故地人口推計,當時全國共5959萬人口,戰國故地人口共4983萬,而戰國人口有2000-4000萬不等的說法。 根據各郡國人口乘0.4到0.8即可得出一個大致區間。 再根據戰國各諸侯故地對應的疆域,就能估算出人口數,個人傾向採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間的版圖,再加上「金角國家」後期兼並的遼東,河套,北地,楚國南部等地區。
雖然古代戶籍管理制度出現相對較早,但由於先秦史料的丟失,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准確得知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和列國人口具體數量。而根據範文瀾《中國通史》的推測,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約為3000萬。
❾ 戰國時期中國人口
1、戰國時期的人口峰值大約是4500萬人以內,東西漢的人口規模增長至6000萬以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人口高峰期。
2、三國末期的人口下降為3000萬左右,之後三四百年,人口峰值都只能維持在三四千萬上下。唐朝的人口峰值恢復了漢代的水平,略有超過。
3、五代,人口銳減為2000多萬。到北宋後期,人口數量出現一次「大爆炸」,首次突破一億。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人口高峰期。
4、元朝的至元年間,人口大約為6800萬人。晚明時,人口數目才慢慢恢復到北宋末的峰值,即突破一億。
❿ 戰國時中國有多少人口
春秋時期中國的人口差不多1000萬左右。
戰國中期,大約是馬陵之戰前後,戰國七雄加上淮夷、中山、魯、宋,人口大約2000萬,到秦統一時,加上嶺南人口,大約3000萬,除最大的秦國有400來萬和最小的韓國,其餘五雄各有150萬人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