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人叫趙秋波
A. 秋波是什麼啊
幾年前的央視春節晚會小品中,趙本山曾有句台詞:「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但很少有人知道,「秋波」的出處頗有意思。
晉書·謝鯤傳》載:「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說的是,謝鯤家住建康,鄰居姓高的人家有個女兒,長得很美。謝鯤去挑逗她。當時那女子正在織布,怒他無禮,隨手拋出織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兩顆門牙都打斷了。
2.後來,宋代蘇軾把這個典故寫進《百步洪》詩,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指謝鯤)欲語防飛梭」一句,後代遂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
宋人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細琢磨此話極入骨。記得「文革」時偷讀《西廂記》,醉意朦朧中,頗不解「臨去秋波那轉」的好處,盡管那上邊批著:「『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廂》關竅」的話。這大概正是「不識愁滋味」,還「愛上層樓」的境界。後來逐漸懂了,因此上看美人也就專愛看她的眼睛,體會她的秋波之弄。
將美人的眼神弄成秋天的水波,不知是哪位大手筆的創造,它不僅道出了眼睛的清澈明亮,還有著一種顧盼中的液態流曳用被浸潤、被留住的獲得效應,真夠精彩的。
椐我所知,最早將秋波一詞運用到文學中的,是南唐那位只會做詞而不會治國的皇帝李煜。他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風流皇帝,詞作得好,用語獨具風格,連他同時代和後世的大文豪都公開承認。大約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很讓女人們喜歡,那是真的喜歡,不摻任何的權利因素。如他和昭惠後周氏之妹小周後的戀愛,就很平民色彩。小周後在姐姐生病時來到宮中,一下愛上了姐夫李煜,而身邊有著數不盡美人的李煜也為此神魂顛倒。在花明月暗,輕霧迷濛的夜晚,小周後手提金縷鞋,只穿著絲襪,悄無聲息地來和李煜幽會。兩人心音顫顫,每次都恣意盡歡。後來,大周後病故,妹妹接替了姐姐的位置,為此,李煜很認真地為小周後火辣辣的眼睛和不顧一切的真情寫了三首《菩薩蠻》,其中一首寫她的眼神說:「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想來小周後的眼睛是很勾魂攝魄的,而李煜用「秋波」比喻也算是恰到好處,而且還正是這位風流皇帝的長處,因為後人都知道他善用「水」創造意象,最有名的就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般人只知道他用春水比愁緒用得好,殊不知用秋水比眼神也照樣絕。兩大發明,足令後人嘆為觀止。看來皇帝也須有點看家本領,江山管不好,詞作好了也行,就像有的皇帝愛殺豬,有的皇帝愛打傢具一樣,江山失去了,名聲卻留下了。但讓人關心的是,不知李皇帝當時從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緒中,還能見到「秋波」否?
看美人而注重眼睛,這似乎是中國男人的經驗與傳統,他們深知,「眼為一身之日月,五內之精華」。亞聖公早在《孟子·離婁上》中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0焉;胸中不正,則眸子0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0 哉」。他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因為眼睛不能遮蓋一個的丑惡。一個人胸中正,眼睛就明亮;胸中不正,眼睛就昏暗。聽一個人說話的時侯,注意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的善惡又能往哪裡隱藏呢?看來孟夫子觀察人首先是看眼睛的,不知他對美人的眼睛如何評價,是否也受秋波的沖擊,為尊者諱,後人不得而知。漢代的王充倒是坦白,他在《論衡》中直言說:「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同時代的《淮南子》中也說:「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於目。」這已然說得很明確了,以至於晉代大藝術家顧愷之肯定地總結出:「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到了這時侯,從理論上,男人們完成了對眼睛的統一認識。
其實,遠在孟子之前,男人們早就被美人的秋波所征服。春秋時代,碩人的秋波不僅讓民間詩人傾倒,也讓官府的采詩人難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的秋波看煞了衛庄公以下的所有衛國人,被載入《詩經》中,千古流傳。大詩人屈原也不能免俗,在《少司命》中扯著嗓子贊揚美人,並誇誇其談地說:「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一屋子美人都和他兩情相悅,用目光和他達成情意的默契。誰能想到綳著面孔上下求索熱衷家國之治的屈子也能這般和美人眉來眼去呢?「無情未必真豪傑」,大可不必為此驚詫,男人們大都會是這樣。況且屈原活動的楚地之女一向是以眼神散發魅力的,就連極度標謗不好色的宋玉也終生難忘湘女的眼波,醉心於小女子那「含喜微笑,竊視流眄」,只將她們偷偷一看,眼波流動的細節就牢牢地記在心裡了。
美人如秋水的眼波,令男人們銷魂,更令男人們難以抵禦。白居易,這位中唐的大詩人,一生尤重歌女,對琵琶女的同情自不必說,而對彈箏女也充滿柔情,《箏》詩中,他鮮活地寫道:「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後來這句詩又被李賀和晚唐的韋庄看中,李賀在《唐兒歌》中化用:「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人剪秋水。」韋庄在名詩《秦婦吟》中照搬:「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夠厲害的,難怪他對楊玉環的眼神的把握也是那樣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你看女人的秋波是何等樣的威力,不僅能剪破秋水,而且還能令同性美色頓失。還有更甚的,最能體會人神之間微妙戀情的晚唐詩人李商隱,見了漢代李夫人的塑像(注意,還未見到真人)就忍俊不住感嘆:「壽宮不惜鑄南人,柔腸早被秋眸割。」美人(李夫人肯定是美人無疑)眼神如刀,已不僅僅是誘惑力,而是極具殺傷力了,可怕不?其實沒什麼可怕的,「柔腸寸斷」該作何解釋?最美的結果就是被美人秋波所割。
男人們心裡清楚,秋波的殺傷力倒是其次,最難的是感染秋波後的體弱發燒,李煜感染了「橫欲流」的秋波之後不久便「垂淚對宮娥」,江山易主,生命不保了。因此上,多情的男人總是敗在女人秋波的漣漪中,以致宋人周邦彥只有搖頭感嘆:「無賴是橫波。」
一串秋波, 一串故事;多少秋波,多少故事,秋波不知釀成了多少人的悲歡離合與春秋家國的變化更迭。
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
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這是著名的《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中的曲詞,也是中國歷史上寫秋波最有名的一段。本來,張生見了崔鶯鶯後被她的美麗所驚倒,而此時崔鶯鶯見來了生人急欲迴避走開。望著離去的背影,張生餓眼悵然,饞涎直滴,未得病卻已失了常態,進入了顛迷狂熱之中,即「透骨髓相思病染」,人去了,看來希望是沒有了。然而,轉瞬間,生機頓來,鶯鶯在張生欲支持不住之時,偶回頭,送了一個眼神給他,直令張生魂歸魄醒,眼前頓時變得陽光明媚。鶯鶯這臨去秋波那一轉」,在她自身,是像秋水般明亮的眼神,脈脈含情,輕靈流利地閃動著,含蘊並傳遞著許多親切、溫柔、熱忱、依戀與嚮往的意緒和風韻。而在她和張生之間,就提供了一種既蘊藉又明朗的訊息,既可使張生體察到她的深情和勇氣,又不讓在場的其他人有所覺察;既不失相國千金很有教養的雅緻風度,又不拘於相府門第而恪守封建之禮……這正如明人蕭孟0在《蕭氏研鄰詞說》中指出的:「蘭麝留香,珠簾映面,去後象也;春光眼前,秋波一轉,去後情也。」一個壯志赴考的窮愁書生,一個重孝在身的相府小姐,在這庄嚴肅穆的佛殿聖地,合演了一幕目挑心招的喜劇。這千古一秋波,正不知盪漾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春心,不僅使崔張愛情,也使一出《西廂記》留名千古,致使王實甫之後,不知有多少文人爭相做起「臨去秋波那一轉」的評賞文章。據我所知,明刊本《西廂記》都附有署名國子生的《秋波一轉論》,後來清人徐震著《美人譜》論美人之韻也特意將「臨去秋波一轉」作為最後一種條件。他的美人之韻是:
簾內影、蒼苔履跡、倚欄待月、斜抱雲和、歌余舞倦時、嫣然巧笑、臨去秋波一轉。
「臨去秋波一轉」作為最後一韻,正顯出美人之韻中眼神的重要。這一點,我覺得至少是抓住了要眇之處,看美人韻致而重眼睛,至少比看小腳要健康得多,美麗得多。從這一點是講,秋波之韻正是美人的「壓卷」之韻,有誰能想得到,鶯鶯當年的一回頭、一弄眼竟產生了這么大的美學沖擊力。
黑眼睛送秋波,是中國女人的善長,是中國男人的享受,那麼,在藍眼睛、黃眼睛的外國人中,是否也有秋波之弄呢?有的,只是沒有中國人的那般悠久,那般傳統。
據說在中國的讀者群中,姿色平常的女人最愛讀《簡愛》,這概是一種微妙平衡吧。就是在《簡愛》這本書中,夏綠蒂·勃朗特寫道:「靈魂在眼睛中有一個解釋者 ——時常是無意的,但卻是忠實的解釋者。」「時常是無意的」,那就是說關鍵時刻就是有意的了,你看外國人多麼會解釋!關鍵時刻,傑克·倫敦在《馬丁·伊登》中寫麗茜的眼睛時說:「自從人分了男女以來,世世代代的女人的魅力全活龍活現在她這對眼珠中了。」關鍵時刻,藍眼睛有時就取代了嘴的作用,《復活》中的卡邱霞在與聶赫留朵夫相遇時,「她的眼睛好像在問,這件事我做得對嗎?」「對,親愛的,對,這件事做得對;一切都對,一切都美。我心裡充滿了愛!」秋波的交流在這里達到了相當的默契與溫婉,而不像巴爾扎克在《貝姨》中那麼直接說出:「他一雙眼睛簡直是十大扎情書。」眼睛真是包含了無限,任誰也難以窮究到底,所以普希金就說奧列尼娜的眼睛「有多少深思的性靈,有多少稚氣的單純,有多少纏綿的語言,多少柔情和多少幻夢……」面對一雙佳人的眼睛,真如讀一本人生的網路全書。但你也切莫只做如是想,聽聽喬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喊聲:「你的眼睛殺了我,愛茉莉!」
3.曖昧的眼神。
眼睛能殺人,這又回到李商隱「柔腸早被秋眸割」上來了,中外男人在此問題上大概是不用磋商的。
眼睛為何具有這般神力?我想是否與它是人身所有敏感神經的集中點有關呢?曾經寫過《裸猿》一書的英國著名生物人類學家莫利斯在《人體秘語》中曾給眼睛下過這樣的定義:
它直徑大約2.5厘米,但卻像是從石器時代以來就有的最復雜的電視攝影機。在眼球後方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1.37億個細胞,將收到的信息傳送至腦部。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均可同時處理150萬個信息。而它卻是人體中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間生長最少的器官。
神了,「生長最少的器官」卻能釋放出感天動地的能量。這種能量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天生具備的,秋波能「弄」好,也是來自後天多方面的積累,是學識、素養、氣質等多方面的綜合。臨去的那一轉,也並不是誰都能「轉」出來的,或者是想「轉」就會「轉」出來的。想當年那張生盡管窮愁一些,但鑒賞力還是蠻高的,也並不是見了秋波就酥了的人物。所以說,對女性而言,秋波雖好,還在善弄,弄不好,就成了「飛眼」,濫施秋波,是絕不會有好結果的。
但在男人,也應善於鑒賞,何為「秋波」,何為「飛眼」?切不要見了女性眼神就多情,自認為那就是秋波,實際上可能漣漪也不是,充其量只是「飛」了你一下,自當明白。宋人蘇東坡《百步洪》詩有句:「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這里涉及到一個很有趣的典故:南朝謝氏家族二世祖謝鯤,字幼輿,年輕時看上一位芳鄰,是位當窗而織的漂亮姑娘。謝鯤有一次在窗口挑逗她,她不予理睬(即未肯回秋波)。謝鯤依然不走,繼續大膽挑逗。姑娘情急,冷不防甩過一隻飛梭,正好打中謝鯤臉面,當場掉下兩顆門牙。此事在士林中傳為笑談,說是「任達不已,幼輿折齒」。哪知謝鯤過後並不在意,也沒有向那位姑娘計較掉了的兩顆門牙,還悠然自得道:「折齒算什麼,又不妨礙我嘯歌!」今天看來,謝鯤的作法盡管放達,但還是太不值,丟了兩顆門牙,也未換來秋波。在此倒要提醒今日男人們,佳人而未將秋波送你,就該趁早退卻,知趣一些,免受「飛棱」之苦。否則,盡管能「嘯歌」,卡拉ok比賽卻得不到高分了。 秋波之弄,可說是中國女性的專利。
B. 中國有多少人叫趙文海
中國地大物博,漢字博大精深,全國同名同姓很多,趙姓是中國比較大的姓,趙文海名字起得響亮,有氣勢有深意詩意,很好聽,全國叫趙文海的穩定不下上萬人。
C. 幫我起個有個性的英文名,我叫趙秋波,謝謝
John Cooper
約翰·庫伯
非常合適你,cooper是偉大的航海家哦,代表著勇敢
並且和你的中文名發音相似,謝謝
D. 中國叫趙喜婷的有多少人
42人。根據「公安一網通辦」公眾號同名查詢得知,中國名字為趙喜婷的共有42人。「公安一網通辦」公眾號是一個為人民群眾解決便利的服務平台,不僅可以查詢同名,還可以辦理駕駛證和其他相關業務,非常的方便。
E. 全中國有多少人姓趙
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接近3000萬人
F. 中國有多少叫趙博文的人
全國各地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
一般普通人無法隨意公開查詢到相關戶籍信息的
相關戶籍信息只有特定部門可以隨意公開查詢到的
相關戶籍信息是保密的事情
隨意公開相關戶籍信息是觸犯法律法規的
所以在這里不可能隨意公開查詢到的
G. 中國有多少人叫趙研博
人人網上姓名為 趙研博 的用戶共有35人,其中 女生8.57%,男生91.43%
姓名測算
三才 (吉):
可獲得意外成功發展,有名利雙收的運氣,基礎穩固,平靜安康,免於種種災禍,可得幸福長壽。
基運 (吉):
安定,能避開災害,能獲得意外進展。
成功 (吉):
大體上能夠平安順利、幸福,若天格為5或6時、則性格不活潑、或者女性不重視貞操品德。
人際 (吉):
富有、豪傑類人物,受社會惠澤,容易隨心所欲。能平和處世者可成功發達,數不吉者,易患胃病。
性格:
其表面溫和,內心剛毅。外表厚重,能得相當的成功,享受家庭的幸福。富有義俠同情之心。無奈人生歷程漂浮不定,身多病魔難而不能平靜。一面可能有傑出之士,一面又可能有愚鈍之輩。如果不配合他格慎重剖析,則很難判斷准確。但此數理好色多情者居多。
H. 趙姓 孩子取名 庚寅虎年 9月份出生
趙子洛
(男女都行,小名可以叫:落落)
I. 中國有多少叫趙秋月的人
根據全國信息大數據演算法查詢,全國叫 趙秋月 的有: 192人。
J. 中國趙姓人口有多少
當代趙姓總人口數量大約在2700餘萬,佔全國人口的2.3%,即1000個中國人中姓趙的至少有23個。
2008年,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趙氏人口密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里7.5人以上,部分地區每平方公里趙氏人口超過11人。其次,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和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有超過6趙人。
從趙的分布密度示意圖可以看出,密度最高的地區(超過6人/平方公里)僅占總土地面積的16.9%,趙的人口約為1176萬人。4.5-6人/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7%,人口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6.8%。
姓氏起源:
當周孝王繼位給周遊王的時候,宗福的第七個孫子趙叔因為周遊王走投無路而把周國留給了施靳。從此,趙國的後代成為了晉國的大臣,掌握了國家的大權。戰國初期,趙氏與韓、魏二卿聯合起來,打敗了支氏家族,並瓜分了各自的封地。後來趙景子侯、襄子侯、魏武侯、艾侯聯合起來,分裂晉國,建立了趙國。
到他的孫子趙稷時,周衛仁王正式承認了他的身份,並與韓國和魏國的家族一起被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滅了。因為左夫是秦、趙兩國人的共同祖先,左夫姓趙,所以秦公祖的姓也是趙。例如秦始皇嬴政又叫趙政。秦國也把趙國當作自己的家族,有句話叫「朱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