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冷空氣最低多少度
Ⅰ 廣州冬天歷史上最低多少度
廣州冬天最低溫度在5攝氏度以下。
2010年17日廣東省出現了1975年以來12月上中旬時期的氣溫最低值,全省各市縣最低溫度全部降到5攝氏度以下。其中,中北部氣溫普遍在零攝氏度以下,並出現了大范圍的冰凍和霜凍,粵北出現了零下3攝氏度到零下1攝氏度的最低溫度。
廣州的冬天比北方來的比較晚,一般情況下11月下旬才會感覺到有涼意,基本上從12月上旬才會出現15度以下的氣溫,最冷的時候一般是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 在這段時間,如果北方有冷空氣來臨的話,這段時間氣溫可能會降到5度左右,偶爾會有一年會降到兩三度,但一般來說絕對是不會低到0度的,這種低溫一般只會維持一周左右,冷空氣過後溫度會慢慢回升到10~15度左右,平均來說,廣州冬天氣溫基本上是在10度左右的 最低的一次好像是2005年2.1度。
Ⅱ 冷空氣的溫度范圍是
在天氣預報中,經常提到「今天早上薩巴達亞西比爾的冷鋒到達新疆北部」「從蒙古進入內蒙古東部到河套西部,冷空氣向東南移動... 」。是我們的冷空氣入侵薩巴德納亞西比爾,還是蒙古的源頭?」家」在哪裡?事實上,遙遠的北冰洋,寒冷的西伯利亞是冷空氣的誕生地。冷空氣最初來自北冰洋,後來在西伯利亞上空加強。由於這些地區的高緯度,冬天的夜晚很長,白天很短,日照很少。在極地地區,即使在晚上,太陽也不露面。因此,地球從太陽那裡得到的熱量很少,到了晚上,地面向太空輻射了大量的熱量,隨著地面冷卻,近地大氣層變得越來越冷,冷空氣越來越多地堆積起來。在西北氣流的引導下,這股極冷的大氣團將從北向南推進,影響到蒙古,我國北部,我國東部或者我國大部分地區。每次冷空氣入侵的強度不同,有強有弱,冷卻的程度也不同。像潮汐一樣的冷空氣,受其波動范圍的影響,高達12000公里。根據移動的路徑,受影響的區域是不同的。
Ⅲ 高州的地理環境
高州市位於熱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日照年平均1945.3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09385.2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22.8℃,最高溫度為37.6℃,最低溫度零下1.5℃。1月平均氣溫為15.1℃,7月平均氣溫為28.4℃,年溫差明顯,為13.3℃左右。年積溫約8176℃,無霜期361天。年均降雨量為1892.7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相對出現干濕季,雨季為4月—9月,以南風為主;旱季10月至次年3月。
高州市氣候區劃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區:
1、東北部山區冷涼氣候主區。本區大部分地勢較高,山嶺重疊,形成冬冷夏涼的小氣候。1月平均溫度14℃,7月平均溫度27℃。夏季降雨多。氣象災害有秋季寒露風,冬季低溫霜凍。
2、西部中部丘陵溫熱氣候主區。本區大部分為丘陵地帶,亦有較開闊的小盆地、小平原和低矮群山。本區1月平均溫度14.4—16.3℃,7月平均溫度28—28.7℃。本區西部大多數年份有春旱和秋旱現象。
3、南部低丘台地溫熱氣候主區。本區除少量低丘外,大部分地勢平坦,為台地平原區。1月份平均溫度16℃,7月份平均溫度28.2℃。陽光資源豐富,熱量條件優越,但降雨不足,常有春秋旱,冬季偶有冷害。
4、高山冷涼氣候副區。本區以等高線為區劃原則,海拔700米以上。區內多高山密林,終年溫度較低,年平均溫度15.9—20℃,有嚴重的低溫陰雨、寒露風、霜凍。 高州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分布著一江十河,及眾多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錯,其中,山地面積占總面積十分之一以上。高州土壤由變質砂岩、花崗岩、混合岩、凝灰岩風化物和淺海沉積物及河流沖積物發育而成。花崗岩、片麻岩及其風化物分布在市內的東北、西北、中部,是高州山區和丘陵區結構主體。砂頁岩及其風化物分布在西南部,淺海沉積物及河流沖積物,是西南淺丘平原的結構主體。高州東近南海,南踞鑒江平原,西連廣西,北靠雲開大山,扼粵桂六縣市(陽春、信宜、陸川、化州、茂南、電白)要沖,近代為廣東下四府(高州、雷州、瓊州、廉州)之首。
高州位處熱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分布著一江十河,及眾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錯,其中,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為種植樹農作物的和經濟作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高州市地形復雜,地勢大體是東北高,西南低。從高空腑瞰,南狹北寬,像展翅飛翔的彩蝶。境內東北部是連綿的山地,中央腹地是起伏的丘陵,西部、南部的台地、小平原,山地及河谷小盆地相互交錯,山川糾結。錦山地面積佔51.5%,丘陵面積佔31.9%,平原面積佔16.6%。地勢最高點是東北部的棉被頂,海拔1627.3米,最低點是西南部祥山鑒江河床,海拔11.5米,高低相差1615.8米。
雲霧大山、雲開大山和大榕山伸延入來,構成大體為東北—西南走向的7條山脈:尖峰嶺—馬頭嶺山脈,棉被頂—大細垌山脈,棉被頂—青山嶺山脈,尖峰嶺—崩山嶺山脈,王江坑嶺—蜈蚣塘大嶺山脈,大近嶺—那射嶺山脈,雞公嶺—豆腐嶺山脈。高州市地貌類型可分為如下5個區。(1)東北淺切割低山區。海拔500—1627米,相對100—1000米,包括馬貴鎮、古丁鎮、深鎮鎮、大坡鎮以及長坡鎮、石龍鎮(2005年時劃歸長坡鎮管了)、雲潭鎮、新垌鎮等4個鎮交界區。(2)東北高丘陵區。海拔300—500米,相對100—200米,包括大潮鎮北部,深鎮鎮、古丁鎮西南部,平山鎮東部,石龍鎮東北、東南、西南部,新垌鎮東部、雲潭鎮北部及大坡鎮一部分。(3)中部中丘陵區。海拔50—300米,相對50—100米,包括東北高丘陵區以西,竇江—鑒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東地區。(4)西北部中丘陵區,海拔100—300米,相對50—200米,包括竇江—鑒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西地區。(5)西南淺丘平原區,海拔11—50米,相對5—40米,包括分界鎮、泗水鎮、石鼓鎮、祥山鎮、鎮江鎮大部及頓梭鎮、沙田鎮南部。其中石鼓小平原是高州主要的平原地區,與茂南相接。 高州市林業用地面積286萬畝。10年綠化廣東大地時開展綠化達標活動,人工造林110多萬畝,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全市森林資源進一步發展。高州市處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帶,植物地理分布大體和氣候帶等自然環境相適應,多為亞熱帶常綠季雨林。由於高州地形復雜,丘陵台地、山腳和山頂的氣溫和水溫都不同,所以森林資源分布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劃分布特點。
東北部山區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南部丘陵台地有熱帶樹木如樟樹、橡膠、椎樹等。全市森林資源分布大致可劃分為如下三個區劃林帶:東北部山地林區。屬雲開山脈南向伸延地帶,多高山密林。林業用地200多萬畝,植物繁茂。用材林以杉、松、竹、闊葉樹為主。北部山地有一望無際的松林,現有松林面積150多萬畝,年產松脂4000多噸。經濟林有油茶、橡膠、紫膠等。大力發展多層次、立體綜合開發山地林業,搞「林果葯」、「林畜果」立體種養,綜合開發,集約經營大林業。西北部闊葉林區。此區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及信宜縣山區。屬丘陵地帶,林業用地較多,植物繁茂。用材林有松、桉、紅椎、白椎、楠、竹等。其中石板鎮和頓梭鎮的楠木聞名全省,楠木種植面積近萬畝,是廣東省的楠木生產基地。荷花鎮的紅椎、白椎優質用材林面積數千畝,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經濟林有油茶、橡膠。木本水果有荔枝、龍眼、芒果、柑橙、菠蘿蜜等。中部西南部低丘台地糧果林多種經營區。屬中低丘台地、平原地帶。林業以經濟林和木本水果為主。用材林有松、桉、竹等。主要經濟林是橡膠。至2013年為止,全市國有、民營橡膠達30多萬畝,年產干膠6000多噸。成為廣東省主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西南低丘台地平原地區是高州市主要糧油糖漁區。大力發展水果生產,已建成東部(根子、分界、泗水)荔枝生產基地、西部(沙田、鎮江、荷塘、頓梭、荷花、南塘)優質龍眼生產基地、中部香蕉生產基地、北部黃欖生產基地等。目全市水果總面積100多萬畝,總產量80萬噸,產值25億多元,成為「全國水果第一市(縣)」。 高州的水果種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迄今已有2000多年。據史載,荔枝、龍眼始於秦,世界上最古老的、有1500多年樹齡的古荔枝樹就生長在高州。早在唐朝,高州荔枝就被列為朝廷貢品。漢代,龍眼成為重要的貢品,《漢書和帝記》有「舊南海(沙田)獻龍眼」的記述。早在清朝高州就有將桂圓加工成桂圓肉的傳統,自古深受人們喜愛,高州桂圓肉已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高州香蕉栽培歷史久遠,最早產於曹江一帶,古代民間《竹枝詞》中曾有「郎君欲問曹江路,只依蕉蔭綠里行」的詩句,可見此地當年種植香蕉的盛況。高州香蕉為廣東四大香蕉優良品種之一,久負盛名,上世紀五十年代,高州香蕉被國家列為出口農產品出口到蘇聯,是解放後茂名地區最先的出口農產品。
高州盛產南亞熱帶優質水果,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鮮美的水果。水果品種資源豐富,質優味佳,早熟,產量高,飲譽國內外。高州出產的遁地雷香蕉、白糖罌荔枝、儲良龍眼均為全國特有的優稀品種,獲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水果業是高州一大特色產業,是高州農業的重要支柱和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高州已成為龐大商品性集中生產的水果基地。主要盛產的傳統特色水果及品種有:
荔枝(三月紅、妃子笑、白糖罌、中華紅、白臘、黑葉、桂味、鑒江紅糯荔枝、糯米糍、進奉、馬貴荔等);龍眼(儲良廣眼、雙孖木龍眼、石硤龍眼、大烏圓龍眼、紅核龍眼、青皮龍眼);香蕉(遁地雷香蕉、巴西蕉、泰蕉、梅花蕉)、大蕉、粉蕉、菠蘿蜜、橄欖(黃欖、烏欖)、芒果(關堂芒果、象牙芒、紫花芒、雞蛋芒、仙桃)、黃皮果(紅陽無核雞心黃皮果)、楊桃(中國紅陽桃、劉十楊桃)、柑橙、山楂、三華李、油甘子、柿子、桃子、地菠蘿、香木瓜、番石榴、柚子、檸檬、台灣青棗等等。
儲良龍眼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榮獲「嶺南十大佳果」稱號,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
雙孖木龍眼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銅獎」。
遁地雷香蕉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蕉類總分第一名。
白糖罌荔枝被評為廣東省早熟優質荔枝品種第一名。
鑒江紅糯荔枝在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牌。
白臘荔枝在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銀牌。
儲良龍眼、雙孖木龍眼、石硤龍眼、白糖罌荔枝、鑒江紅糯荔枝、白臘荔枝、桂味荔枝、黑葉荔枝和桂圓干品榮獲「中囯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1986~1993年,全縣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使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農業方面,全縣根據市場需要,抓好農業生產布局的調整,大力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建立起一批集約化、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基地,創出一條具有高州特色的「三高」農業路子。199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32.81億元,比1992年增長31.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11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第二產業增加值8.93億元,增長69.2%;第三產業增加值9.21億元,增長54.8%。1993年,農業總產值為24.14億元,比1992年增長11.37%,比1985年增長6.87倍。工業方面,進一步加強工業企業改革,推行承包責任制,使工業生產迅速增長。199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25.13億元,比1992年增長70.14%。
2014年高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固定資產投資135.53億元,增長35.6%;新增規上企業34家,規上工業增加值67.5億元,增長38.3%;外貿進出口總額4.51億美元,增長43.2%;實際吸收外資3967萬美元,增長48.4%;財政總收入45.88億元,增長1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5億元,增長6.2%。 1991年冬開始,全縣農村執行「不放鬆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在西南部8個鎮和北部古丁鎮等9個鎮實施「8+1」鄉鎮調整作物布局。是年,這9個鎮的早稻面積從上年的20.4萬畝減為15.5萬畝,減24%;而主要經濟作物(花生、糖蔗、黃煙、蠶桑等)面積從上年的7.14萬畝增至9.14萬畝,增加了28%。水果種植從上年的15.18萬畝擴至1992年的22.7萬畝,增長49.4%。
到1993年,全縣形成東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龍眼、北部雜果的區域化生產基地。是年,全縣水果面積達99.27萬畝,產量達44.08萬噸,產值達10.45億元,分別是1980年的19.23倍、85.53倍和229.62倍,糧經作物面積比例由1980年的8.1∶1.9調到1993年的4.5∶5.5。
2012年,高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8.47億元,增長3.3%。新發展一批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64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在茂名市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 高州工業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考證:商周時期,高州先民已懂得陶器製作;隋唐時期,已能燒制半陶瓷及瓷器;青銅器的製作,可遠溯至戰國年代,南塘鎮一座戰國墓葬中出土一件具有典型的百越文化特徵的青銅短劍,東岸、平山等鎮出土的10多面大型銅鼓,也是漢至隋唐期間的青銅文物。東岸鎮良村發現的一處開采滑石礦的坑道及附近出土的滑石量具和製作工場,經考證是西漢文物。據《唐書》載,唐代潘州剌史馮子游曾以當地開采和冶煉的黃金進貢唐高宗,可見當時高州冶煉技術已達相當水平。長坡鎮白淦村遺存有宋代的煉鉛、煉鐵遺址。明、清時期,日用品及生產工具的製作,農副產品的加工,多數仍依附於農村家庭作坊進行,只有極少數的匠鋪、作坊在集鎮從事專業生產。清末,高州城及各大墟鎮的手工作坊逐漸增加,但規模都很小,一般只幾個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高州知府在城郊秋林開辦高州瓷器廠,先後雇請江西、湖南瓷業技工來作技術指導,生產瓷器用品。同年九月,高州知府設立官紙局高州分局,專司印製契據、票據和賬簿等印刷品。清宣統二年(1910年),官府又在縣城北較場開辦貧民習藝所,購置有織布機、印刷機,這是高州活字印刷和機械織布的近代工業之開端。
辛亥革命(1911年)後,私營工業有所發展,棉麻紡織、服裝、印刷、食品、鐵器鍛鑄、火柴和日用玻璃製品等行業紛紛興起,經營方式逐漸由單家獨戶式的經營轉向以師帶徒、僱用工人或小股合營;由農工兼營轉向專業經營,但規模仍然很小。民國後期,日寇入侵,政局動盪,賦稅加重,通貨惡性膨脹,私營企業處境困難,難以發展。民國32年(1943年),縣城興辦了一間小型火力發電廠(由廣南醫院基金會及縣商會出資興辦),後因虧損嚴重於民國38年(1949年)6月停辦。1949年11月茂名縣解放時,全縣有私營小工業企業24戶,個體手工業396戶。此外,農村還有許多兼營紡紗織布的農戶,一些土紙作坊以及季節性的糖寮、磚瓦窯、石灰窯。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7.28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6%(按1952年不變價計)。
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開始注意發展工業。剛解放不久,就把解放前停辦了半年的電力廠修復投產,增添設備,提高發電供電能力。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興辦了一間製革廠。同時,發放貸款,扶持手工業生產,組織原材料供應,對其產品進行訂貨,統購包銷,切實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至1952年底,工業戶數(含國有、私營和個體戶)由1949年的421戶增至730戶,工業總產值由177.28萬元增至413.18萬元,增長133%。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開始後,縣先後建起了糧食加工廠、松香廠、酒廠和大井陶器廠。又對私營工業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成了秋林陶器廠、印刷廠、玻璃廠、火柴廠、機械廠、鍋廠等六家公私合營廠。對廣大手工業勞動者,則動員他們按自願互利原則,組織生產合作社(組),到1956年,實現了合作化。1957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044.7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4.8%,比1952年增長152.8%(按1952年不變價計)。
1958年,在「大躍進」、「大煉鋼鐵」、「大辦工業」口號鼓動下,全縣建起了小土高爐2000多座,辦起了石鼓煤礦、石油廠、繅絲廠等一批國營工礦企業,將公私合營工廠和手工業社(廠)轉為國營企業。1958年底,國營工業企業增至36個,職工增到9371人。一些新建單位在原材料供應、技術和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問題,難以維持。後來,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壓縮,關閉了一批條件不好的企業,縮小了一些過於膨脹的企業規模,把一些轉國營的集體企業退回原來體制。至1962年底止,全縣國有工業企業壓縮為24個,職工人數減縮到1648人。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34.08萬元,比1957年增長56.41%。手工業社也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條例和規定進行了整頓。1965年,全縣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共有112家,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708.88萬元,比1962年增長65.77%(均按1957年不變價計)。
「文化大革命」初期對高州縣工業生產的沖擊和破壞頗大,尤以國有工業為甚。1969年國有工業總產值比1966年下降32.7%。「文革」中、後期,重建生產管理秩序,生產逐步回升,全縣還增建了10多間工廠,其中國有5間,二輕系統2間,街道工業5間,其產品多數都是當時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如氮肥、農機、自來水、自行車和人力車的內外胎、麵粉及其製品等。同時,一些企業還把目光瞄向國際市場,開發了日用瓷器、塑膠、皮革製品、彩色燈泡和特級松香等出口產品。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共有288個,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1億元,比1970年增長193.5%(按1970年不變價計)。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工業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在體制上,打破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發揮各種經濟成份的作用,私營聯合體和個體工業、外商投資企業蓬勃興起;在產業結構上,克服了單純為支農的狹窄思路,從本地實際出發,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新行業、新企業和新產品紛紛出現;產品方面,有些產品已由粗加工轉向精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化方向發展。橡膠製品、化肥、松脂化工、燈泡、瓷花等項目發展較快,一些產品已步入全國或全省先進行列。從1981~1985年,全縣新建鎮以上工業企業30家,其中經委系統企業4家,二輕、街道、鄉鎮和部門企業共26家。
1993年底,全縣鎮以上工業企業達267個,比1985年增69個。全縣工業企業達到9340個,其中輕工業企業8411個,重工業企業929個,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工、建材、采礦、橡膠製品、皮革製品。造紙、製糖、印刷、食品、飲料、五金製品、傢具、服裝、電器儀表、工藝美術雕刻為主體的多門類的工業灣系。全縣工業總產值25.13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工業總產值為5.83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3.2%;集體工業總產值為5.14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0.5%;其他類型工業總產值為14.15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6.3%。其他類型工業總產值超過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工業總產值之和。 2012年,高州工業總產值197.2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6.33億元,分別增長42.3%和74.3%。新增規模企業19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46家。 歷史上高州的商業貿易比較發達。從高州的出土文物中考證,西漢時期的滑石量具製作已成規模,銷往鄰近各縣;外地的天然瑪瑙珠飾等藝術品也銷往高州。唐代,高州的商業貿易擴展至境外及海外國家。在高州境內,可見到湖南長沙窯出產的貼花壺和東南亞一帶國家的銅質昆侖奴人像雕塑等藝術品;高州境內出產的茶葉、香蕉、紅煙等產品也大批輸往鄰近各省及海外國家。清代,縣城及各墟鎮商店林立,其中在縣城開設的振大林筆鋪,前店後廠,所產毛筆遠銷兩廣。民國時期,縣城和墟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同期,由於工業、金融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被稱為「小佛山」的石鼓墟,成為粵西一帶商賈雲集中心,當地生產的土紗、土布、蚊帳布、織帶、毛筆、火石以及小五金製品等遠銷海南、廣西一帶,還出口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組建了國營商業機構,設置了商業管理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統一生產、統一調撥、統一物價、統一市場的商品流通體制。1953年,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逐步把糧、油、布、糖和主要工業用品統管起來。1955年,對私營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鞏固國營商業和供銷集體商業的主導地位,使整個商業活動完全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之中。1956年,對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減少商業網點。1958年,將公私合營商店和合作商店改為國營商店,取消個體商店;把供銷社並入國營商店,關閉農貿市場,商業只由國營商店獨家經營。1959年,國家對糧食、食油、副食品、棉製品和耐用消費品實行憑票供應。1961年,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分開,恢復合作商店和個體商店。
「文化大革命」初期,供銷社又和商業局合並。不準農村社員做買賣,關閉農貿市場,商品網點大減。1973年,恢復商業局、供銷社,增設對外貿易機構,商業渠道逐漸暢通。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商業體制,開放農村貿易市場,放寬商品購銷限制,實行統購統銷、計劃收購、合同訂購、選購、代銷、展銷、聯營等多種商品流通形式,逐漸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把計劃編制、選點進貨、物價管理、費用開支、勞動管理和獎金分配等下放到各類專業公司,擴大商業企業的自主權。國營商業伸展到農村,農村供銷社進城設店,農民進城經商,工廠、農場也經營商業。1984年,實行商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允許租賃經營。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實行合同訂購;取消生豬派購,實行自由貿易;允許商品價格在國家規定的標准價內按一定幅度上下浮動;基層供銷社可以到外縣設點經營;集體、個體商販和農民均可長途販運。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商業迅速發展。1986年,全面推行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使各商業公司、商店成為自由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1987年以後,實行聯銷聯利計酬的浮動工資制,經營方式和規模日趨靈活,國營、集體、個體商業企業全面發展,貿易成交活躍。1993年,全縣共有各類商店1.57萬個,從業3.21萬人。商品購進總額15.64億元,銷售總額16億元。
Ⅳ 高州市冬天冷嗎
不算冷吧,在廣東地區都差不多。
Ⅳ 茂名冬季溫度一般是多少
茂名冬季溫度一般是14.4—15.6℃。
茂名的年平均氣溫在22—23℃之間,穩定通過22℃的達84—214天。≥10℃年積溫7857—8413℃。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4.4—15.6℃,極端低溫為0.5—3.5℃,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8.1—28.5℃,極端高溫37.6℃。山地隨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左右,山區年平均氣溫16—18℃。
茂名市屬於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主要特徵是夏熱冬暖,雨季長,雨量充沛。冬季寒潮南侵偶有嚴寒,山區有短期霜凍。常見秋旱,春旱。夏秋之間有台風帶來暴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
(5)高州冷空氣最低多少度擴展閱讀
茂名年降雨量,沿海地區1400—2400毫米,北部山區2500—3000毫米。降雨原因,有台風暴雨、熱帶低壓降雨、冷熱氣團的鋒面雨、氣團降雨等。
全市處於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南部2161小時,日照百分率49%;中部1945小時,日照百分率44%;北部1939小時,日照百分率44%。日照最多是7月和10月,平均每天7小時以上;最少是2月和3月,平均每天不到3小時。
Ⅵ 陽江的冬天一般幾度
10—22度,最高氣溫27度,最低氣溫2度。
陽江位於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2019年年平均氣溫23.9攝氏度,年降雨量一般在3056毫米,雨水分布不均勻,夏秋季多台風雨,全年無霜期365天。
陽江地處廣東西南沿海,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1º28'45"至22º41'02",東經111°16'35"至112°21'51"之間,東西長112.5千米,南北距132.75千米。土地面積7955.9平方千米,其中丘陵面積佔25.6%,山地面積佔42.0%,平原面積佔21.8%。
東與江門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雲浮羅定市、新興縣及茂名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高州市、電白區,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度458.6千米,其中大陸岸線長323.5千米,海島岸線長135.1千米,主要島嶼40個(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
Ⅶ 冷空氣的溫度一般是指多少度
常溫22-24 冷空氣22以下即是。
Ⅷ 茂名一年四季的天氣(平均溫度,最高溫和最低溫)
信宜生活網 茂名最低氣溫11°~13.4℃,極端低溫-8℃。南、北平均氣溫分別是28℃和27.7℃;極端最高氣溫,南、北均超過37℃。
茂名市按習慣結合氣溫劃分四季,特點是春來早,夏季長,冬季短,四季不明顯。春季 從2月中旬起至4月中旬止,60天左右。季內北來冷空氣逐漸減弱,太平洋和南海來的暖濕氣流逐漸增強,氣溫回升。3月份,平均氣溫在19℃左右;光照時間少,南北氣流交會活躍,交替頻繁,冷暖變化大,極端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相差在24.5℃至17.5℃之間。前春常出現低溫陰雨,連陰雨,倒春寒,北部山區間中出現晚霜,易造成早稻死秧爛秧。4月份平均氣溫已達23℃,常出現雷雨大風,局部出現冰雹、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春旱時有發生。 夏季 從4月中旬至11月上旬,長達200多天。季內受亞熱帶季風控制,氣溫高,雨水多,歷年5月份,南部(電白縣,下同)、北部(信宜縣,下同)平均氣溫分別是26.6℃和25℃。前汛期(4至6月)常出現鋒面暴雨、雷陣雨、連續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7月份氣溫最高,南、北平均氣溫分別是28℃和27.7℃;極端最高氣溫,南、北均超過37℃。後汛期(7至9月),常出現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時有台風暴雨。汛期降水量佔全年的80%以上。10月,受大陸乾冷氣團影響,雨量減少,氣溫下降,南、北平均氣溫分別為24.9℃和24℃。寒露前後約有1/3的年份出現寒露風。 秋季 從11月中旬至1月初,不足60天。季內受大陸乾冷氣團控制,雨量少,濕度小,秋高氣爽,日暖夜涼。12月份南、北平均氣溫分別為17℃和16℃,平均降水量15毫米和22毫米。多數年份出現不同程度的秋旱。 冬季 1月初至2月中旬,北部稍長。常受北方冷空氣侵襲,氣溫驟然下降,極端最低氣溫南、北部分別達3℃和0.5℃,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達-6℃,個別地方達-8℃。常出現低溫,時伴細雨,少數年份出現霜凍、冰凍、雨凇等現象。
Ⅸ 江西的冬天最低溫度是多少
摘要 參考去年,最低的時候大概零下5度左右,平時也就1-4度的樣子
Ⅹ 我想知道,茂名高州的溫度現在是多少度
10攝氏度左右,現在不是很冷,比前兩天暖和了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