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城市的人口是多少
1. 中國的城市人口有多少
中國城市人口達六億 將降「門檻」讓農民入城
截至2007年底,中國城鎮人口5.94億,城鎮化水平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個百分點,二十五年間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目前全國設市城市655個,建制鎮約2萬個。預計未來10至15年,中國城鎮化仍將保持年均0.8至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
李兵第表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首先,中國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背景下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由於長期以來的城鄉分治和「重城輕鄉」的思想,忽視對村鎮規劃建設的科學指導和有效控制,小城鎮發展動力不足。另外中國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的區域差異也非常大。最後,中國城鎮市政公用設施支撐能力不足。
2. 北京市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北京市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21893095人。
常住人口指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也包括流動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就稱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經濟和生活與本戶連成一體。外出從業人員在外居住時間雖然在6個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帶回家中,經濟與本戶連為一體,仍視為家庭常住人口。
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戶連成一體的國家職工、退休人員也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現役軍人、中專及以上(走讀生除外)的在校學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親、看病等)且已有穩定的職業與居住場所的外出從業人員,不算家庭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為國際上進行人口普查時常用的統計口徑之一。常住人口=現有常住人口+暫時外出人口。
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規定,常住人口不僅指常住在普查區內並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而且還包括普查期間無戶口或戶口在外地而住本地1年以上的人,但不包括在本地登記為常住戶口而離開本地1年以上的人。
常住人口指實際經常居住在某地區一定時間(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規定。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戶口在本轄區人也在本轄區居住+戶口在本轄區之外但在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待定(無戶口和口袋戶口)+戶口在本轄區但離開本轄區半年以下的人。
3. 中國城市人口總數是多少
2018年年末總人口(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19-03-13]:
201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1351萬人,女性人口68187萬人,城鎮人口83137萬人,鄉村人口56401萬人。
4. 一個城市的人口是多少
不同的城市,人口有所不同。以北京市為例,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市城鎮人口186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6.6%;常住外來人口745.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4.6%。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12人,比上年末減少1人。
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9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3537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6.4萬元。
北京的經濟
2019年北京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繼續提升,需求結構持續優化。其中,服務性消費對市場總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72.7%,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較快增長。
從民生領域看,2019年北京市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6.3%,快於GDP增速0.2個百分點。其中,在穩就業及個稅改革帶動下,工資性收入增長9.4%,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
在社會保障方面,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20.2%,快於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5個百分點。
截至2019年末,北京市有各類收養性單位585家,比上年增加22家。新增幼兒園76所,在園人數增加1.7萬人。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積占商品房施工面積的比重為41.3%,銷售面積占商品房銷售面積的比重為37.3%。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
5. 建市需要達到多少人口
中國重視城市的發展,對城市早有嚴格定義,1955規定城市人口必須在
100,000以上,集鎮人口2000以上其中50%以上須為非農業人口。1963年
補充規定,農業人口不得超過20%。而鎮的最低人口限制升為3000,
要求
70%以上為非農業人口。而如果非農業人口超過85%的,2500人口以上即可
設鎮。1983年,新的城市標准頒布,規定非農業人口超過60,000,年GNP
20億人民幣以上並已成為重要經濟中心的可以建市。人口低於20,000而且
非農業人口超過2000的成為鎮,人口超過20,000,且10%以上為非農業人
口的為建制鎮。
6. 中國城市人口總數是多少
國家統計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大陸城鎮人口為690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萬人;鄉村人口為65656萬人,減少1456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個百分點。
城鎮人口是指居住於城市、集鎮的人口,主要依據人群的居住地和所從事的產業進行歸類。「城鎮人口」的特點所從事的產業為非農業生產性產業(自然經濟)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
中國政府規定:根據常住人口的多少,可分為城市和集鎮兩類。2萬人以上的為城市,其常住人口為城市人口。中國現行劃分標準是:城市人口在20萬人以下的為小城市;20萬-50萬人為中等城市;50萬-100萬人為大城市;100萬人以上為特大城市。2000人以上,2萬人以下,其中非農業人口超過50%的為集鎮,其常住人口為集鎮人口。有些港口、工礦區、鐵路樞紐、商業中心、風景旅遊區等,雖不足2000人,但其中非農業人口在75%以上,也可劃為城鎮型居民區,其常住人口可劃為集鎮人口。
7. 籠統的說,人口多少萬以上才能叫做城市
截止2000年底,不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我國設市城市663個(1998年以後基本沒有新增加設市城市),其中人口超過100萬的特大城市有37個(包括4個直轄市),人口50萬以上至100萬的大城市51個,人口20萬以上至50萬的中等城市216個,人口在20以下的小城市363個。這663個城市上述人口是指城市市區人口,不包括直轄市、省轄市(地級市)管轄的縣市的倒城人口和鄉鎮人口及流動人口。1998年底市區居住非農業人口突破200萬至3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武漢(358.68萬人)、沈陽(350.31萬人)、廣州(330.63萬人,而它的總人口為685萬人)、哈爾濱(260.5萬人)、南京(238.89萬人)、西安(237.6萬人)、成都(214.61萬人)、長介(207.23萬人)、大連(200.1萬人)9個城市。號稱突破千萬人口或接近千萬人口的上海、北京、天津、重慶4個超大城市的市區居住非農業人口也分別僅為893.71萬(上海)、617.84萬(北京)、474.06萬(天津)和354.68萬(重慶)。有關專家在2001年8月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4%以上,城市和縣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專家指出,我國目前擁有中小城市近600個(實為579個),城市化水平僅為36%(實際為36.09%)與發達國家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西部省區城市化率更低。專家認為,我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處理大小城市協調發展,加強東西部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推動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進程與人口增加是密切相關的,沒有日益多的城市人口,要想推動城市化進程顯然不太可能。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又與城市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
改革開放22年來,我國設市城市和縣鎮共新增加了2.28億人口,除了有1.1億是城鎮自然增長的人口外,共余的1.18億則是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他們既然進得了城鎮,就有錢在城鎮購買房子,絕大多數是先富起來的農民,即個體工商戶。2000年底,我國設市城市和縣鎮人口就已達到45594萬人。隨著中國「入世」和預計的發展水平,未來20年我國有3億(其中未來20年城鎮人口自然增加約1.2億、農村將要進入城鎮的人口為1.8億)人口將成為城鎮人口;加上現有城鎮人口,城鎮總人口將達到7.56億人。還有,按照國家的規劃,未來20年內,我國設市城市總數將突破1000座,這就不能單靠過去的「縣改市」和「鄉改鎮」的人為辦法來解決,而是要側重於城市經濟發展和各類城市人口的合理布局。
城市人口多少為宜目前,我國663個城市裡有579個中小城市;1.9萬個鄉級建制鎮的平均規模連1萬人口還不到;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才37個,太少了。東部沿海地區和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經濟發展很快、較快,包括農村鄉鎮企業發展也很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多、鄉級建制密集、農村離城鎮近,城市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中西部地區則不然,原因就是城市較少、較小,縣鎮更小。
一個時期以來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就是城市人口規模不宜過大,大了會帶來不少麻煩和弊端:一是導致農村流動人口集中在城市,對城市治安會造成消級影響;二是小城鎮發展多了會佔去很多土地,各種建築物及房屋、馬路佔地更多--比較起來大城市要密集得多,一座高樓大廈能容納很多人;三是受經濟條件制約,人口一旦多了,城市很難承受。因此,我國過去的政策主要是「鼓勵發展小城市,適當發展中等城市,限制發展大城市」。從現在看,這種城市發展思路,當時條件下是可行的,而且恐怕是必要的。只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的完善,才有可能把資本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一個城市--發展為大城市。中國城市規模以多少人口為宜呢?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2001年11月11日中國又加入了世貿組織,就不能用老眼光來看待新事物了。城市人口少(小城市)聚信效應差,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去吸引那麼多的投資和人口,即使具備了好的基礎設施也很不合算,因為它要花巨額的投入,但它那裡的人非常少,不能容納非常多的企業。
首先是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應建立在發展大城市為主的基礎之上,鼓勵大城市人口的擴張,以利於城市功能的提升,還要使中小城市在數量上得到擴張,而不應在地廣人稀的地帶「發展」眾多且又分散的(鄉級建制鎮)小城鎮。西部城市發育緩慢,表現有三: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不多,令有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昆明、貴陽、成都以及重慶7個,僅佔全國37個特大城市的一個零頭,而且功能不健全;數十萬人口的中等城市過少,僅有銀川(47萬)、西寧(60萬)萬縣(70萬)、涪陵(50萬)、宜賓、寶雞、天水、遵義等八九個城市且分布不均;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和數萬人口的中小城鎮數量過少。這三個問題不僅在成為影響西部地區而且也影響東、中部地區一些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結構調整乃至影響生產力合理布局的障礙。
正因為如此,今後我國除了上海、北京兩個直轄市的665個城市除天津等5個城市外,相當部分應以100萬至400萬人口為宜;現在接近百萬人口、百萬人口以上和2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應發展成為二三百萬乃至400萬人口規模;時下人口50萬以上至近100萬的大城市應發展成為150萬至二三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時下20萬以上人口至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應發展成為100萬至15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人口20萬以上的363個小城市其中的3/4應發展成為市區人口達到50萬至近100萬的大城市;剩餘的「無可奈何」的小城市也應「真材實料」地提升為中等城市;今後除特殊情況外,你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實力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和「掛羊頭賣狗肉」,熱衷於將20萬人口以下的縣城去搞什麼「撤縣改市」。
城市規模不可僵化天津、武漢、重慶、沈陽、廣州等5個現在人口均已超過330萬的特大城市可相應發展成為市區非農業人口突破500萬至600萬的超大城市。上海、北京這兩個包括轄縣(區)人口在內總人口分別為1200萬(一說1300萬)、1220萬,是不是就不要發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就一座城市而言,1200萬或1300萬,這個數虛得很,它包含了直轄市所轄縣區眾多的農業人口以及縣(區)所在地--鄉鎮所在地的城鎮人口等。上海市區居住非農業人口不到900萬,北京只有618萬,要把城市正直提升為上千萬人口還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別是北京戶籍改革停滯不前,工作更顯繁重--時下的610多萬市區人口要提升到上千萬市區人口決非一件易事。當然,當一個城市到了1000萬人口(市區人口)就看不到什麼凈效益,再擴大城市規模就不合算了。再後,就是小城鎮的發展問題,小城鎮也要有一個大發展:非建制鎮的集鎮人口應在1.5萬人以上;鄉級建制鎮人口應在2.5萬至10萬人之間;縣城城關鎮人口應在10萬以上至20萬之間。不具備20萬以上人口的縣城最好不要急於「撤縣改市」。
8. 城市人口是多少呢
城市人口是500萬。
城市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屬於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梳理發現,2020年,有91個城市人口超過500萬大關。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是指那些與城市的活動有密切關系的人口,他們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圍內,構成該城市的社會主體,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建設的參與者,又都是城市服務的對象,他們賴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的城區的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總數,包括有常住戶口和未落常住戶口的人,城市自古以來就是眾多人口的聚居地。中國的城市出現極早,幾乎與中國的歷史同樣古老。更為重要的是,直至西方工業之前,中國歷代的京城人口數,往往就是整個世界城市的人口最高記錄,體現出中國古代城市較高的發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9. 直轄市規定多少人口
人口不少於500萬人,且是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
直轄市的一般標准:區域優勢,經濟,政治優勢,布局合理,新直轄市應是大區域內的首位中心城市,城市人口不宜少於500萬人,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財政至少能夠自給自足,這也是保障中央財政調控能力的要求,在國內主要城市中經濟體量靠前,直轄後能夠輻射,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的發展,且應與原有直轄市保持一定距離,盡量少調整行政區劃。
(9)規定城市的人口是多少擴展閱讀
直轄市
1、直轄市是直接由中央人民政府所管轄的建制城市,是中國行政區劃之一,行政區劃級別與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相同,是中國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往往需要較多的居住人口,且通常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特別行政區4種省級行政單位,其中,共有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10. 地級市的人口要求是多少呢
中國在城市統計中對城市規模的分類標准如下:按市區非農業人口,20萬人以下為小城市,20萬人~50萬人為中等城市,50萬~100萬人為大城市,100萬人以上為特大城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城市的流動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等中心城市,流動人口已佔市區人口的20%~30%左右。流動人口給城市經濟帶來活力的同時,也給城市的住房、交通、社會服務產業、文化教育設施增加壓力。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將流動人口也列為影響城市規模的重要因素。中國城市類型多,勞動構成和人口增長又各有特點,而各地編制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的深度也不一樣,有關人口資料的完備程度不同,估算城市人口發展規模的方法不能強求一致,可以某種方法為主,輔以其它方法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