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州鎮高田村有多少人口
1. 慈溪市的經濟結構、人口及其就業狀況、教學條件、基礎設施情況
一·基本概況
市名
慈溪市(英語:CIXI city,漢語拼音:CíXī,英文簡稱CIXI) 別稱 橋城
經緯度
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14′、北緯30°10′。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寧波市
轄區
轄15個鎮、5個街道,共297個行政村、27個居委會、48個社區,市政府駐地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655號。
政府
市政府駐地白沙路街道
面積
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520平方公里。
海拔
最高點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
人口
戶籍總人口103.12萬人(2008年)
民族
慈溪全市現有28個少數民族,10929人,約占慈溪總人口的1.1%。這些人大多數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湧入慈溪打工,在安家落戶後,又親幫親、鄰帶鄰,吸引更多的老鄉前來,逐漸在慈溪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
315300
電話區號
0574(+86)
汽車牌照
浙B.B,浙BK,浙BJ,浙Br,浙BU 浙BS 浙BBA BJA 等
方言
慈溪話(吳語臨紹小片)
國內生產總值
2008年GDP 601.44億元 (同比2007增長8.8%)
市花市樹
市花是月季
市樹是樟樹
[編輯本段]二·歷史沿革
慈溪由來
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
唐開元以前
慈溪歷史悠久。
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測定,遠在公元前約5000年前之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活動。
春秋時屬越,並吳後置句章城,為句章地。戰國時楚滅越,又屬楚。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置句章縣,屬會稽郡,縣治在城山渡(今餘姚市河姆渡東5里),歷兩漢、三國不變。東漢並曾為會稽東部都尉治。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起義軍由海道入浹口,句章城為所殘破,遂遷治小溪(今鄞縣鄞江橋)。隋開皇九年(589),省餘姚、鄞、3縣入句章縣。
唐武德四(621),廢句章縣,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廢姚州仍為餘姚縣。八年,廢鄞州,復縣,屬越州。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縣至唐武德四年廢,凡842年,慈溪地域歸其屬。
此後百餘年,先後屬鄞州和縣。現境姚北部分,自秦漢至唐初,先後屬餘姚縣、姚州、餘姚縣。
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
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
唐開元至解放初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經唐初百餘年之休養生息,浙東州縣戶口日繁,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浣奏請分縣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縣4縣,並分越州別立明州以轄之,明、越均隸江南東道。此為慈溪設縣之始。縣治設今寧波市之慈城鎮。縣名據《延四明志》載:「漢句章董黯,母嘗嬰疾,喜大隱溪水,不以時得。於是築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縣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縣」。天寶元年(742),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明州,慈溪縣歷為所屬。同年,江南東道下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慈溪縣隸浙江東道。五代梁開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黃晟卒,錢�奄有其地,置節度使,設明州望海軍,慈溪屬明州望海軍,隸吳越國。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軍為明州奉國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歸宋,國除。太宗平諸國後,因唐之舊置13道,慈溪縣隸屬江南東道明州奉國軍。淳化五年(994)罷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為15路。天聖八年(1030)增為18路。元豐中(1078~1085)又析為23路。慈溪縣歷屬明州,隸兩浙東路。南宋紹興二年(1132),復分兩浙路為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慈溪屬明州,隸兩浙東路。紹熙五年(1194),寧宗即位。明年,改元慶元,以明州為寧宗潛邸,遂以年號為名,升明州為慶元府,慈溪縣屬之,仍隸兩浙東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於慶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慶元路總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自婺州(今金華)移慶元,慈溪縣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元末,慶元路為方國珍所據。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國珍,改慶元路為明州府,隸浙江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國號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永樂十六年(1418),慈溪失縣印,恐為歹徒所得,請於朝,詔更鑄,改溪從谷,遂改慈溪為慈溪,仍屬寧波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省縣之間設4道。慈溪縣屬寧波府,隸浙江省寧紹台道。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李世賢部攻佔寧波,曾一度改寧波府為寧波署。
民國元年(1912),廢府,慈溪直屬浙江省軍政府。3年,於清寧紹台道範圍置會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駐鄞縣,慈溪縣隸屬浙江省會稽道。16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廢道制,慈溪直屬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設行政督察區,慈溪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鄞縣。24年後,又歷屬第六行政督察區(24~35年,專員公署駐鄞縣)、第三行政督察區(36~37年,專員公署駐餘姚)、第二行政督察區(37年4月以後,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縣治孝中鎮(今寧波慈城鎮)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區專員公署在寧波成立。10月改稱寧波專員公署,慈溪屬寧波專員公署。
1954年以後
1954年10月,為建立商品棉基地,調整縣域,將慈溪的丈亭、陸埠、城關、雲山4個區和慈城鎮劃歸餘姚縣,庄橋區分別劃歸寧波市和鎮海縣,餘姚縣周朝區、逍林區、滸山區、周巷區、泗門區、臨山區等5個區的部分和鎮海縣龍山區的北部劃歸慈溪縣。縣治從慈城鎮遷至滸山鎮。
1956年6月,原直屬寧波專署管轄的庵東鹽區歸屬慈溪縣。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復慈溪為慈溪。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慈溪縣屬寧波地區。1983年,寧波地區撤銷,並入寧波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慈溪縣屬寧波市。
1979年9月,為完善水利條件,縣境再度調整,以泗門區劃歸餘姚縣,餘姚縣以龍南區(今橫河區)劃入慈溪縣,形成現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慈溪縣建制,改設慈溪市(縣級),仍屬寧波市,區、鄉(鎮)行政區劃不變。
1997年11月16日,浙江省民政廳(浙民行字[1997]13號)批復同意慈溪市小安鄉撤鄉建鎮,並更名為杭州灣鎮。
2001年10月,慈溪市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滸山、宗漢、坎墩3個鎮分別改為滸山、宗漢、坎墩3個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行政村的體制,辦事處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觀城、師橋、鳴鶴三鎮合並設立觀海衛鎮。周巷、杭州灣兩鎮合並設立新的周巷鎮。
2008年7月,調整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龍山,范市,三北三個鎮合並設立新的龍山鎮;滸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為分界線,設立三個街道辦事處,新城大道以東為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以南為滸山街道,以北為古塘街道。
[編輯本段]三·詳細介紹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環杭州灣地區上海、杭州、寧波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隨著2008年5月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通車,給慈溪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這座比舊金山金門跨海大橋長15倍的雙塔鋼筋混凝土斜拉橋將橫跨廣袤而洶涌的杭州灣海域,從此慈溪將一躍成為連接上海、寧波兩大都市的「黃金節點」,融入滬、杭、甬2小時交通圈,這將極大提升慈溪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戰略地位。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65.2萬畝 戶籍總人口101.03萬人,轄15個鎮、5個街道,共297個行政村、27個居委會、28個社區,市政府駐地滸山街道。
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1988年10月撤縣設市。
慈溪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市境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為遼闊平原,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果蔬等農特產品;北部為杭州灣,擁有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塗資源,近期可圍墾開發的海塗近10餘萬畝,是全省土地後備資源最豐足的地區之一。
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上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慈溪又有「唐塗宋地」之稱,悠久的海塗圍墾歷史,塑造了慈溪人開拓進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遠流長。慈溪更有對外交流合作的傳統,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達蓬山啟航,東渡日本,拉開了對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織融匯在一起,善於兼容並蓄,注重務實開拓,崇尚合作共贏,講求開放、誠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為慈溪新時期無可比擬的人文競爭力。
自然地理
慈溪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灘塗三級台階狀朝杭州灣展開。南部丘陵屬翠屏山丘陵區,系四明山余脈,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約佔全境面積的十分之二。東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間;至石堰鄉,地層下陷為東橫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東栲栳山,最高峰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地層成因單一,屬侵蝕剝蝕地貌。平原為 寧紹平原之一部,東西長55公里,面積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地勢自西向東緩緩傾斜,西部地區北高南低,東部地區南高北低,以大古塘河為界分南北二部分,兩者面積之比為2:8。南部近山平原成陸於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積物淤積而成,組成物質多 為粘土及亞粘土,局部夾有泥炭。北部濱海平原,系900年以來新成 陸土地,組成物質為亞粘土、亞沙土和粉砂。平原以北為凸入杭州灣 的扇形三北淺灘,1986年圖版量標以理論基準面零米線計算,達433. 5平方公里,灘塗沉積物以粉細砂和沙質泥等細顆粒物質為主,東部 地區顆粒較粗。海岸帶升降有明顯的周期性,全岸線正繼續向北推移 ,土地資源在不斷增加中。
慈溪南部丘陵屬翠屏山丘陵區,系四明山余脈,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約佔全境面積的十分之二。東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間;至石堰鄉,地層下陷為東橫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東栲栳山,最高峰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地層成因單一,屬侵蝕剝蝕地貌。平原為寧紹平原之一部,東西長55公里,面積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眾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攔蓄能力弱,年人均水佔有量僅578立方米,為浙江全省人均佔有量的24%, 系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內陸水域計61.75平方 公里,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有較長河道73條,長770公里,河床 坡降平緩,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 淞浦、古窯浦、淹浦、水雲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東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橫河、東橫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 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總長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萬立 方米。現有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湖庫13座,即鳳浦湖、靈湖、窯湖、長溪水庫、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嶴湖以 及3座海塗水庫,現有總庫容7653萬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庫5座、山塘 154處,合計庫容185.5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貧乏,可開采淡水資源僅782萬立方米/年。
慈溪海面居杭州灣主流隱蔽區,水層淺薄,海水鹹度低於外海,含沙量高且變幅大。海岸地貌形態變化和泥沙搬運的主動力為潮汐和潮流。潮汛屬不規則半日潮,歷年平均潮位2.1米,歷史最高潮位5.33米 ,最低潮位-0.55米。杭州灣為我國潮差最大的海灣,灣頂潮差8.93 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黃山2.53米,新慈溪市地處浙東杭州灣南岸,東、東南接鎮海區、江北區,西、西南連餘姚市,介於北緯30°02』~30°24』和東經121°02』~121° 42』之間,為滬、杭、甬三角地區結合部。市境總面積1154平方公里 (不含海域,未計入1954年後新成陸土地),海岸線北凸成弧形,長66公里(1986年圖版量標為77.56公里)。
慈溪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 短。平均年日照時數203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氣溫16.0 ℃,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歷史極端最高氣 溫38.5℃,最低-9.3℃。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 均年徑流總量5.122億立方米,降水高峰月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 %。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風,夏季盛行東到東南風,全年以東風為主, 年平均風速3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9.6天。夏秋間多熱帶風暴。境 內災害性氣候以水、旱、風、潮為主,另有氣溫異常等。
慈溪土壤為典型的組合型平原土壤,類型單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 規則,土層深厚,肥力穩長,生產利用率高。近山平原母質復雜,多 屬水稻土,結構層次分明,稜柱狀結構發育,潛育性現象普遍,土層 深厚、土質均細、粘粒含量高、蓄水量足,質地以重壤為主,丘陵區 多為自然土壤,正逐步紅壤化中,有紅壤、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 多石礫,粘粒含量高,質地為中壤至輕粘,酸性重,養分貧乏,保肥 保水性能差。濱海平原地區,母質均為海積物,自海邊向內依次有鹽 土、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顆粒勻細,質地均一,粉砂含量高,含 可溶性鹽類,呈中性至微鹼性。七塘以南,多為中壤,耕層結構良好 ,蓄水保肥能力和耕性均好,七塘以北為新墾土地,成土歷史短,富 含石灰質,土質中壤至輕壤,團粒結構發育差,保肥保水能力弱。
[編輯本段]四·人口民族
目前,慈溪全市現有28個少數民族,10929人,約占慈溪總人口的1.1%。這些人大多數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湧入慈溪打工,在安家落戶後,又親幫親、鄰帶鄰,吸引更多的老鄉前來,逐漸在慈溪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
[編輯本段]五·風土人情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慈溪,人們卻普遍這個節日叫「冬紅節」,而不叫端午節。
有關冬紅節的民間俗語: 一、冬紅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二、冬紅楊梅掛籃頭,夏至楊梅滿山紅。三、啦螄蛤蟆避冬紅。四、吃過冬紅粽,還要凍三凍。
冬紅節這一天,慈溪民間一直有許多習俗,至今還在流行,有的還有很多科學依據。家家要裹糯米棕子和做花糕吃,現在大家為了貪方便,這一天都到市場上去買了吃,因此,冬紅節這一天街上買粽子花糕的特別多,俗語「冬紅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也是這么產生的。門上要掛真艾和菖蒲(做艾青麥果艾青餃的艾是野艾,長不高的),小孩子胸前和床前蚊帳上要掛香袋,內貯雄黃和香料,目的是去惡避邪,(借鑒《白蛇傳》老法海教許仙讓白娘子喝雄黃酒,顯蛇妖的方法),早晨把粽子、花糕代替早飯吃。中午在房屋內燃燒白菖術、艾葉和麥冬須,把所有房屋內的蚊子熏死掉。據老年人講,麥冬須和艾葉都是中葯材,燃燒生濃煙後,蚊子的腳都會掉下來的。過去,我母親年年這樣熏的,這氣味是很香的。每人還吃一點雄黃老酒、糯米粉來金團,以消毒、殺菌、健身、滅蚊蠅。這一天,膽子大的人,還要從池河中捉來十幾個小蚪蚪(是蛤蟆生的),生吞入肚。小時候,年年看見鄰居老太太生吞蝌蚪的。還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只有這一天人們才吃大的蛤蟆肉,說是可解除百毒,夏天不會再生瘡疤了。因此,這一天很難找到啦螄蛤蟆,民間「啦螄蛤蟆避冬紅」的俗語就是這么來的,只要躲過了冬紅這一天,蛤蟆們萬事大吉了。好多老年人非尋到一隻啦螄蛤蟆不可,即使不把它殺了吃,至少也該把它放在廚房間灶頭上,讓它來回爬幾次,大人們說,冬紅這一天灶頭上啦螄蛤蟆爬過後,這灶頭上就清潔了,蝸牛螞蟻等一年四季不會再來灶上了。
冬紅節來臨之前,慈溪民間至今還有這么一個很流行而又沒改變的風俗習慣,這就是毛腳女婿必須在這冬紅節之前,去丈人丈姆家送一個大禮,其送禮物品跟送年節一樣多,如果丈人的父母還在,這禮物還要增加一點,給太丈人也要送的。與這個節日一樣重要的還有一個是重陽節。結婚二年之後,這冬紅節送不送禮則隨你女婿客氣了,可送可不送。不過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普遍仍然在送。
[編輯本段]六·經濟概況
蓬勃發展的慈溪國內生產總值245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35億元;自營出口18億美元;區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全國同級城市排名第十一位,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的工商名城,是具有國際影響國內一流的生產和製造基地,諸多行業已經形成產業集群。
近幾年來慈溪工業取得突破性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49.45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五金機械、家用電器及電氣器材製造、紡織服裝及化纖製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塑料製品、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生產3000多種產品的工業體系。三A撲克、打火機、絨促性素原料葯(HCG)的產銷量高居全球第一;錦綸簾子布產銷量為世界第二;飲水器、高性能特種纖維、電子銅帶、輸紗器產銷量居全國之冠;慈溪是全國最大的精密微小型軸承出口基地;慈溪是歐式插座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占歐洲70%市場份額;慈溪是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崛起了星火企業群和一系列的產業帶。為提升產業層次,慈溪創立十二大行業創新中心;浙江大學產品創新設計中心慈溪分中心落戶慈溪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為高起點構築產業新優勢,慈溪每4天就上馬一個千萬元人民幣的技術改造項目。
慈溪個私企業發達,現有2.35萬家個私工業企業,佔全市工業總量的六成以上。萬余名個私業主在西部創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6個一村一品、一鎮一名品的塊狀經濟已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並在國際市場找到定位。
工業向園區集聚。各鎮都建有工業園區,主工業園區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試點鎮、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周巷鎮的工業園區;列入國家計委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項目的觀城鎮工業園區;位於慈溪東部,並與寧波城區接壤的慈東工業園區。
[編輯本段]七·行政區劃
慈溪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14′、北緯30°10′。總面積1154平方千米。
慈溪市轄5個街道、15個鎮,即:滸山街道、古塘街道、白沙路街道、宗漢街道、坎墩街道、龍山鎮、掌起鎮、觀海衛鎮、附海鎮、橋頭鎮、匡堰鎮、逍林鎮、新浦鎮、勝山鎮、橫河鎮、崇壽鎮、庵東鎮、天元鎮、長河鎮、周巷鎮。共有48個社區、27個居委會、297個村委會(2007年4月)。市人民政府駐滸山街道三北大街655號。
2006年底,慈溪市面積1154平方千米,人口101.54萬人。轄3個街道、17個鎮,47個社區、28個居民區、297個行政村。市政府駐三北大街655號。
滸山街道 辦事處駐三北大街518號。面積44.3平方千米,人口14.61萬人。郵編:315300。轄38個社區、1個居民區、21個行政村。
宗漢街道 辦事處駐西二環北路559號。面積33.2平方千米,人口6.23萬人。郵編:315301。轄1個社區、1個居民區、18個行政村。
坎墩街道 辦事處駐坎墩西路118號。面積30.3平方千米,人口4.78萬人。郵編:315303。轄1個居民區、12個行政村。
橫河鎮 鎮政府駐龍泉東路41號。面積88.4平方千米,人口6.34萬人。郵編:315318。轄1個居民區、24個行政村。
匡堰鎮 鎮政府駐匡興路89號。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編:315333。轄1個居民區、9個行政村。
崇壽鎮 鎮政府駐崇興街51號。面積39平方千米,人口3.45萬人。郵編:315334。轄1個居民區、11個行政村。
周巷鎮 鎮政府駐環城北路428號。面積75.4平方千米,人口9.45萬人。郵編:315324。轄6個社區、25個行政村。
長河鎮 鎮政府駐寧豐北路338號。面積27.3平方千米,人口4.42萬人。郵編:315326。轄1個居民區、11個行政村。
天元鎮 鎮政府駐天潭路40號。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郵編:315325。轄1個居民區、12個行政村。
庵東鎮 鎮政府駐郵電路8號。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4.64萬人。郵編:315327。轄3個居民區、15個行政村。
逍林鎮 鎮政府駐園丁路58號。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6.87萬人。郵編:315321。轄1個居民區、10個行政村。
勝山鎮 鎮政府駐勝山大道518號。面積23.2平方千米,人口5.9萬人。郵編:315323。轄1個居民區、11個行政村。
新浦鎮 鎮政府駐新勝路88號。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8.34萬人。郵編:315322。轄1個居民區、20個行政村。
附海鎮 鎮政府駐花塘路3號。面積21.2平方千米,人口4.69萬人。郵編:315332。轄1個居民區、7個行政村。
橋頭鎮 鎮政府駐鎮前路。面積41.6平方千米,人口5.59萬人。郵編:315317。轄1個居民區、8個行政村。
觀海衛鎮 鎮政府駐振觀路6號。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18.80萬人。郵編:315315。轄2個社區、8個居民區、40個行政村。
掌起鎮 鎮政府駐橫街509號。面積63.6平方千米,人口9.09萬人。郵編:315313。轄1個居民區、15個行政村。
龍山鎮 鎮政府駐龍城路1號。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3.31萬人。郵編:315311。轄1個居民區、9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八·名勝古跡
杜白二湖區
如果說上林湖是以其清秀的風光和旅遊資源豐富而著稱,那麼杜湖、白洋湖則以其鍾毓神秀和眾多歷史文化遺跡而聞名。慈溪人對杜白二湖情有獨鍾,稱為三北大地兩顆熠熠閃輝的明珠。
杜湖與白洋湖,其實相距僅200米之遙,杜湖在東,白洋湖在西,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姊妹湖」。如果沿著白洋湖往西而行,就會發現原來上林湖同杜白兩湖相距也不過隔了幾道山巒,真是湖光靈氣,遙相呼應。
杜湖:作為慈溪市的第一大湖,它的面積有3700多畝,初來乍到的遊客一定不相信有這么大。如果有興去游一番,那原來的看法就會大大改觀。其實,杜湖跟杭州西湖一樣,也分里湖與外湖兩個部分,只是因為兩湖中間有條5公里長堤相隔才會產生杜湖並不大的錯覺,可是,如果放眼遠眺,依然渾然一體。沿著湖堤西行,湖的南邊是連綿的群山,北邊是十里長堤,樹木蔥蘢,山峰掩映,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但遇到陰霾密布的天氣,則一掃平常的美麗景緻,那陰陰的山風,滾滾濁浪,令人不寒而慄。湖堤北面高田村,有座磚木結構的晚清建築;湖南面的解家村有定水寺遺址,是唐初名臣、書法家虞世南的故居;南宋越國公袁韶也安葬於此,實在為杜湖添色不少。
2. 梅林鎮的行政轄區
梅林鎮西門村、東門村、邊潭村、邊角村、邊埔村、邊上村、邊圍村、尖石村、青潭村、毛嶺村、梅光村、軍田村、高田村、豐田村、新梅村、新樓村、上樓村、松樓村、松陽村、澗頭村、溪頭村、華寮村、磜頭村、埔尾村、南陽村、風池村、永蘭村、中段村、隆營村、大廖村、桂樟村、犁頭凸村、大嶺下村、黃割田村、大高田村、歲余坑村。
大高田村
大高田村,曾名大哥田。位於普寧市區西27.4公里處。人口0.17萬。由大高田、大隆灣、胡市坑3個自然村組成。清中期,楊氏兄弟從本鄉大嶺下村遷此,弟禮讓兄長,往附近(今其肚寮村)另創村,兄弟分居後,兄家業日盛,村故名大哥田,因客家語哥與高同音,後稱今名。村處癩痢石凸山北麓槽地。聚落呈梯階狀分布,多為石磚瓦木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436畝,山地6401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並種植果林,產柿、烏欖、茶、毛竹。木炭是本地特產。村後山嶺蘊藏有鎢、錑礦。村西有豐富的高嶺土屬石英斑岩,是優質瓷泥。1960年創建瓷廠,產品銷售省內各地。是**老區。道路現已暢通,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南陽圩。5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鳳池村
鳳池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4公里處,曾名鴨池。由鳳池、庵埔、樟樹坑3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35萬。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已成數姓聚居村莊,因三面環水,每逢大雨水漲時,村似鴨浮在池上,故名鴨池,後雅稱鳳池。聚落沿梅林河北岸呈混合狀分布。全村有耕地1256畝,山地6824畝。山地肥沃,是產糧區之一。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青梅、烏欖、油甘等。山嶺廣闊,宜造林種果,有成片荔枝和大葉相思樹。極速生按。旅居馬來西亞、香港、西歐等地1000多人。村民尚習文練武;有業余劇團、大鑼鼓、舞獅班等。有完全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里坪公路和梅雲公路。4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有食品加工企業4家,汽車教練場1個。
華寮村
華寮村,曾名下寮,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6.6公里處。由新寨、老寨、學老坑、樓下、塘背坑5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4萬。原有何、龍、廖3姓居民居住,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鄭氏從五華到此傳授拳術,娶何氏女在溪下游處搭寮居住,故稱下寮,後稱華寮,今全村皆為鄭姓。村落依山傍水,呈混合狀分布。全村有耕地1374畝,山地10263畝。主種糧食,是梅林鎮糧食主產村。每年有大量松木、燃料出售。水果以鳥梨著稱。果脯遠銷港、澳、東南亞一帶。有小學1所。有梅雲公路經過。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澗頭村
澗頭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3公里處,人口0.16萬。清雍正之前有村,村在山澗水頭邊,故名。聚落呈階梯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34畝,山地5662畝。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山坡闊,盛產油茶,還產鳥梨、橄欖等,每年有大量松木及燃料出售。傳統尚武,有舞獅班、英歌隊。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鳳池、新樓村道和里坪公路。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高田村
高田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7公里處。又名小高田,全村0.11萬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創村,因在地勢較高處開荒種田,故名。聚落沿梅林河西岸呈塊狀分布。建築為混凝土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236畝,山地2200畝。以農為主,兼養長毛兔及經營運輸、磚瓦、果林等副業。有磚瓦廠1家。小水電站2個。有果園1000畝,主產油甘、橄欖、菠蘿、青梅、李、香蕉等。造林1200畝,種植美國衫、松。傳統尚武,有舞獅班。
尖石村
尖石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2公里處。人口0.13萬。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有村。因村之出水口有一塊既大又尖的石頭,故名。聚落依山傍水,成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395畝,山地2300畝。以農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大梨、橄欖、青梅、菠蘿等。種植速生按300畝,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有小學1所。屬革命老區。清末,村之東側曾建過尖石圩。里坪公路在村前經過。
梅林社區
居民社區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原取名居委會,今年才改為居民社區。人口0.48萬。人口分布散,梅林圩分新圩和老圩,聚落沿梅林河南側呈條狀分布。建築多為沿街樓房。居民多從事手工業和小商販,40%勞動力外出打工和經商。交通發達,有里坪公路、梅雲公路可連接廣汕公路。
埔尾村
埔尾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4公里處。曾名埔美村。全村0.13萬人。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420畝,山地3200畝。農、林、果並舉。農業主產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油甘等。有小學1所、是梅林初級中學、保險站、電信、郵局、盤龍閣寺、盤龍加油站的所在地,食品加工企業2家,多家汽車維修場。3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青潭村
青潭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2公里處。人口0.15萬。由青潭、樟樹下、石船3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耕地446畝,山地3500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產水稻、香薯;盛產青梅、烏欖、橄欖等。有些烏欖品種是銅鑼錘,近幾年的價格每市斤100-200元不等,遠銷浙江、江蘇等地,是刻制工藝品的最好品種。村周圍環山,環境優美,道路通暢,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梅林至南陽公路。60%的勞力外出打工或經商。種植速生桉200畝,有小學1所,水電站1個。
大嶺下村
大嶺下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5.6公里處。曾名解嶺村,人口0.22萬。由大嶺下、石頭排、麻竹園、禮和洋等6個自然村組成。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有村。聚落呈混合狀分布,多為混凝土、磚瓦平房。全村有耕地558畝,山地8880畝。農業以種稻穀、甘薯為主。山林產橄欖、青梅、茶葉、毛竹。是潮汕毛竹產地之一。茶廠1家,南嶺單叢茶有名。有水電站3個,大嶺下、麻竹柯、石頭排、桂竹園是**老區。有簡易公路接石牌至梅林的公路。4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新樓村
新樓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人口0.39萬。由新樓、永豐、桃子峯等3個自然村組成。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922年),黃氏一支到此定居,建樓房1座,故稱新樓。後賴氏從毛嶺村遷此定居,黃氏他遷。村落沿梅林河北岸呈條狀分布。全村有耕地932畝,山地7057畝。以農為主,產稻穀。造林種果3000畝,盛產橄欖、青梅、油甘等。有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鳳池村,連接梅雲公路,可通里坪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東門村居住較多,又靠近梅林市場,村民經商意識強,在市場有眾多商鋪,商貿活躍,在梅林圩市場經營生意最多的村民,還有3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新梅村
新梅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曾名梅林新圩,在解放前後梅林大街被稱為梅林新圩,商鋪眾多,商貿活躍。人口0.13萬。村址在梅林新圩,故名新梅。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225畝,山地1850畝;以農業為主,種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油甘、橄欖等。因近圩鎮,居民多兼務小商販,有30%外出務工和經商。有小學1所,是梅林信用社的所在地,里坪公路在村邊穿過。
再頭村
再頭村,曾名(石示)仔頭。位於普寧市區28.4公里處。人口0.13萬。村處癩痢石凸山北麓,由湖洋寮、拴牛坪、南田肚、南柯、方田仔、暩角、暩頭、暩下、其肚寮、溜頭羅9個自然村組成。全村耕地290畝,山地1500畝,主產水稻、甘薯。山地廣闊,產青梅、橄欖等,盛產茶葉、毛竹。有衛生站和小學各1所。屬**老區。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通南陽圩。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溪頭村
溪頭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區梅林鎮,離市區26.5公里。全村0.1萬人。由溪頭、婆高、田洋丫、吊神山、羅興坡5個自然村組成。山地寬廣,有耕地291畝。以林果業為主,農業為副,盛產青梅、烏欖等。水力資源豐富,開發有水力發電站3座,現村道已實現硬底水泥化公路,山區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有衛生站1所。屬革命老區。
永蘭村
永蘭村,曾名幽蘭肚。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5.8公里處。人口0.15萬。清康熙年間(約公元1666年),賴氏一支在此定居。村落在深河幽谷中,野生蘭花幽香,村前入口處狹窄,宛如肚口,故名幽蘭肚,後取蘭香記不斷之義,改為今名。聚落於山谷小溪兩側呈不規則狀分布。解放後,多建為二、三層鋼筋混凝土樓房。全村有耕地391畝,山地8751畝。以果林業為主,農業為副。主產烏欖、梅、李、柑、茶等。有杉林千多畝。村西建有小水電站2座。村後有一棵200多年樹齡的古欖樹,身圍5米,樹冠直徑21米,年產欖500公斤。林中有山豬、刺蝟、豹等野生動物。水力資源豐富,竹竿嶺有梅林河電站。村辦農場2個,果林場1個,小學1所,衛生站2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梅林至南陽公路。發展速生按種植4000多畝。
毛嶺村
毛嶺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2公里處。全村0.11萬人。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新樓村人遷此創村。因周圍是毛竹叢生的重重山嶺,故名。村落依山勢建築,呈梯階狀分布。全村有耕地298畝,山地1000畝。林木有松、紅椎等。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烏欖及青梅、油甘、柑、柿、菠蘿等。1948年春在毛嶺戰役中,0游擊隊於此擊敗-常備隊。屬**老區。山高林密,有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可連接里坪公路。6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種植速生桉350畝。
黃割田村
黃割田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3.1公里處。人口0.14萬。由黃割田、上寶坑、柯樹潭、下山寨、火羅庵5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耕地302畝,山地6240畝,主種水稻、甘薯。有集體果林場1個,小學1所,衛生站2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梅林至南陽公路,種植桉生按1000畝。
松陽村
松陽村,曾名解嶺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3.4公里處。人口0.18萬。由萬春樓、圓山仔、嶺仔寨、嶺仔樓、徑口、巫石坑、石牌、小窩仔8個自然村組成。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賴姓一支從福建省永定至此定居。祖有松陽世家之譽,故名松陽。1949年曾改名解嶺村,1961年復原名。聚落呈點狀分布,房屋多為混凝土、磚瓦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480畝,山地4140畝。農產稻穀、甘薯。水果有烏欖、香蕉、木薯。葯材為本村特產。有集體果林場2個,水電站1座,衛生站和小學各1所。解放戰爭時期,村中有25人參加游擊隊,賴烏鎮等4人在戰斗中犧牲。松陽、巫石坑、小窩仔屬**老區。有石梅公路經過
南陽村
南陽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4.3公里處。人口0.35萬。由榕樹塘、下樓、松樹下、崩岐、角仔寨、南陽圩等7個自然村組成。是原南陽鄉政府所在地。區域內有南陽墟、郵局、供電站等單位,是本鎮西部八個行政村的集散地。全村有耕地670畝,山地8710畝。農業主產水稻、番薯、甘薯、蔬菜。水果有青梅、橄欖、烏欖、油甘、李等。有衛生所3所,小學1所。屬**老區。公路東通梅林,西至高田村,北抵石牌接安池公路。有西林古寺,經過重修,頗具規模,香火旺盛。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西門村
西門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8公里處,人口0.15萬。六百年前有程、何、賴3姓居民在此聚居,後吳姓從佛山三水遷入,今存吳、何兩姓。村處梅林圩西面,故名西門。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375畝,山地1524畝。農、林、果並舉。盛產橄欖、油甘等。有里坪公路和梅雲公路經過。經營麺線的歷史悠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現還有40多家間麺線加工房,被稱為麺線之鄉有食品加工企業1家,有小學1所。有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和經商。
梅光村
梅光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7公里處。曾名中央寨,在文革時期被改為梅光村。人口0.2萬。明初,吳氏一支從佛山三水遷此定居,因村分上社、中社、下社3個聚落,該村地處中央,屬中社,故名中央寨,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428畝,山地2842畝。農、林、果3業並舉。水果主產菠蘿、李、香蕉等。是普寧市梅林中學和鎮辦陶瓷廠所在地(陶瓷廠現建委梅林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村中有英歌隊。村民尚習武術,有舞獅班,被譽為武術之鄉。3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里坪公路經過村中。
東門村
東門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5公里處。人口0.16萬。四百年前,有吳、賴、張、王、戴等姓居民在此聚居,後張姓他遷。解放前後梅林大街被稱為梅林老圩,上圩的人們在此經營生意。因地處梅林東門,故名。聚落成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314畝,山地1000畝。以農為主,種植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橄欖、油甘等。部分人經營小商業。有里坪公路經過。東門村緊靠梅林圩市場,商鋪眾多,商貿活躍,是梅林農業銀行、國稅分局、移動分公司所在地,有多家狗肉店和稞粉店及飲食店。有老人活動中心1個,是梅林中心小學所在地。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和經商。
邊角村
邊角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4公里處。人口0.2萬。由老屋下、嶺頭、塘角和坎頭下4個自然村組成。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516畝,山地36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烏欖、青梅等,廣種四時瓜菜。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可連接里坪公路。有小學1所。屬**老區
邊埔村
邊埔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1公里處,曾名社背埔村,文革時期改名為邊埔村。人口0.15萬。1973與邊角、尖石等村拆開,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85畝,山地22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香蕉等。盛產大梨、橄欖、烏欖、青梅等。道路暢通,村道邊埔村至邊潭村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直通里坪公路,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傳統尚武,有舞獅班。有小學1所。屬**老區。
邊上村
邊上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9公里處。曾名大嶺上村,文革時期改名為邊上村,人口0.13萬。1979年從邊圍析出,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09畝,山地2000畝。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盛產香蕉、菠蘿、青梅、橄欖等。種植速生按400畝。有小學1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里坪公路,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邊圍村
邊圍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2公里處。人口0.12萬。由竹仔徑、烏石洋、下圍、曹塘4個自然村組成。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本鎮社背埔人遷此定居。村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356畝,山地30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等。盛產大梨、橄欖、青梅、菠蘿等,種植速生按400畝。道路暢通,下圍、曹塘2個自然村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里坪公路。竹仔徑、烏石洋2個自然村可連接梅林至高鋪鎮的水泥公路。
大廖村
大廖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6.8公里處。全村950人。有大凹、凹下、塘肚、廖豐田4個自然村組成。1973年從永蘭析出,自成行政村。有耕地249,畝,種植水稻、甘薯。地處癩痢廠凸山東麓,山地廣闊,盛產青梅、烏欖、橄欖等。近年來,為了生活、就學方便需要,大部分村民移居或暫住於梅林鎮區,現本村只剩少數居民留居管理果產和農田。
隆營村
隆營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4.3公里處。全村592人。由石龍坑、舉格營2個自然村組成。有耕地162畝,主種水稻、甘薯。多山地,產烏欖、青梅、李等。有水電站1座,衛生站1個。屬**老區。現在存有過半村民移居梅林鎮區。道路在揭陽市公路局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實現硬底水泥化,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桂嶂村
桂嶂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8.5公里處。全村850人。由嶂肚、桂竹仔、大段3個自然村組成。有耕地224畝,產水稻、甘薯。山地廣闊,產青梅、橄欖、烏欖、油甘、李等。現發展速生按種植約2000畝,全村道路已實現水泥化,交通狀況已經進一步改善。有小學1所,衛生站1所。屬**老區。
歲余村
歲余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2.3公里處。全村0.1萬人。1986年從南陽鄉析出,自成行政。全村有耕地260畝,主種水稻、甘薯。多山地,盛產青梅、橄欖、烏欖、柑等。有集體果場2個,木材加工廠1家。有衛生站1所,小學1所,敬老院1所。是**老區。有石牌至南陽公路經過。種植速生按25畝,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
3. 安康漢濱區有多少個鎮
截至2019年7月25日,安康漢濱區轄30個鎮。
恆口鎮、新城街道、老城街道、江北街道、建民街道、五里鎮、茨溝鎮、譚壩鎮、葉坪鎮、中原鎮、紫荊鎮、大河鎮、洪山鎮、沈壩鎮、流水鎮、大竹園鎮、瀛湖鎮、雙龍鎮、晏壩鎮、吉河鎮、縣河鎮、張灘鎮、石梯鎮、關廟鎮、早陽鎮、壩河鎮、關家鎮、牛蹄鎮。
(3)藤州鎮高田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安康漢濱區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居漢江上游安康市腹地,東接旬陽縣,西連紫陽縣、漢陰縣,北靠商洛市鎮安縣、安康市寧陝縣,南與平利縣、嵐皋縣接壤。面積3652平方千米。轄30個鎮、4個辦事處,876個行政村,69個居委會。全區戶籍總人口102.58萬(2014年),常住人口87.87萬。
漢濱區屬陝南秦巴山地丘陵溝壑區,漢江、月河穿過區境中部,以月河為界,北屬秦嶺山地,南沿巴山余脈。南北都有2000米以上的高大山峰,
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地貌特點,垂直高差達1900米,境內地形起伏,群山疊障,溝壑縱橫,最高點為葉坪佛爺嶺,海拔2141米,最低處216米,主要山脈有鳳凰山、牛山、文武山、平頭山等。本區主要地貌分為川道、丘陵、山地三大自然地貌,「三山夾兩川」的地勢輪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濱區
4. 江西贛州於都有哪些村
全縣轄9個鎮、14個鄉:貢江鎮、鐵山壠鎮、盤古山鎮、禾豐鎮、祁祿山鎮、梓山鎮、銀坑鎮、嶺背鎮、羅坳鎮、羅江鄉、小溪鄉、利村鄉、新陂鄉、靖石鄉、黃麟鄉、沙心鄉、寬田鄉、葛坳鄉、橋頭鄉、馬安鄉、仙下鄉、車溪鄉、段屋鄉。共有25個居委會、352個村委會。貢江鎮 面積:154.65k㎡ 人口:168523人 郵編:342300 代碼:360731100 轄紅旗、向陽、紅衛、東方紅、解放、長龍、古田、於中、興都、貢江等10個居委會,長征、紅旗、蔬菜場、倉前、長嶺、黃金、紅峰、上窯、里泗、金橋、窯塘、東溪、古田、永紅、白口、蘆山、水南、新地、河田、楂林、農業、羅坪、密坑、上歐、逕坑等25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長龍路。 鐵山壟鎮 面積:70.7k㎡ 人口:19913人 郵編:342307 代碼:360731101 轄豐田、鐵山、大嶺等3個居委會,豐田、畔田、河逕、林豐、大布、大富腦、大庄排、中坑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豐田圩。 盤古山鎮 面積:156.6k㎡ 人口:25348人 郵編:342311 代碼:360731102 轄東村、南村等2個居委會,山森、工農、橫城、仁風、下增、長龍、人和、和平、塅仔、茶梓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仁風圩。 禾豐鎮 面積:130.7k㎡ 人口:59958人 郵編:342306 代碼:360731103 轄利邦、東方紅等2個居委會,東光、隘下、黃塅、華堂、坪山、禾豐、珠塘、金盆、園嶺、麻園、大彎、陂角、堯口、大字、營前、中坊、黃田、庫心、石逕、亭子等20個村委會。 祁祿山鎮 面積:171.2k㎡ 人口:12574人 郵編:342305 代碼:360731104 轄新圩、荷樹嶺等2個居委會,塅水、金沙、井前、上嶺崗、畚嶺、坑溪、鄧屋、馬嶺、水塢、嵊背、橫龍等1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畚嶺圩。 梓山鎮 面積:173.6k㎡ 人口:62696人 郵編:342313 代碼:360731105 轄梓山、潭頭等2個居委會,上蕉、聯星、花橋、永豐、梓山畲族、合和、星明、塘貫、大陂、山峰、山塘、長口、源楓、河坑、安和、潭頭、下潭、紅豐、中心、崗腦、排腦、張軍、龍口、磊石等24個村委會。 銀坑鎮 面積:170.9k㎡ 人口:63696人 郵編:342323 代碼:360731106 轄新街居委會,謝坑、冷水、坪腦、香塘、銀坑、窯前、營下、洋河、洋逕、年豐、河背、平安、琵琶、松山、岩前、上謝、梅屋、汾坑、富竹、鯉汾、井洲、周新、周慶、漢田、上排等25個村委會。 嶺背鎮 面積:141.2k㎡ 人口:57447人 郵編:342319 代碼:360731107 轄於山居委會,嶺背、東坑、長富、大窩、金星、金溪、陽田、下拔、元峰、小嶺、禾溪埠、禾溪、小禾溪、山田、蘭龍、水頭、錄田、大塘、布坑、燕溪、塘外、塘內、謝屋、上營、蛤蟆石、太陰山等26個村委會。 羅坳鎮 面積:162.7k㎡ 人口:48579人 郵編:342302 代碼:360731108 轄圩上居委會,羅坳、下坪、大橋、河坪、黃坳、孟口、步前、正坑、躍洲、楊梅坑、塘頭、岩背、鯉魚、茅坪、峽山、三門、水塅、全形等18個村委會。 羅江鄉 面積:117.3k㎡ 人口:35333人 郵編:342301 代碼:360731200 轄前村、羅江、新屋、圭竹、西崗、黃坑、太坪、聯豐、蘇坑、高灘、下壩、洋坑、小滿、上溪、白田等15個村委會。 小溪鄉 面積:160.9k㎡ 人口:27427人 郵編:342304 代碼:360731201 轄左坑、鵝婆、簸箕、坳下、黃泥塘、小溪、長源、高石、田心、流源、船坑、藤橋、桃枝等13個村委會。 利村鄉 面積:148.2k㎡ 人口:32264人 郵編:342303 代碼:360731202 轄上坪、茶坑、下渭、蓮塘、渭田、回壠、三坊頭、獅石下、利村、花潭、洛村、下壟、上壟、上下村、里仁等15個村委會。 新陂鄉 面積:36.9k㎡ 人口:22359人 郵編:342331 代碼:360731203 轄塘坑、移陂、新陂、群聯、覺村、板塘、中塅、高田、廟背等9個村委會。 靖石鄉 面積:153.6k㎡ 人口:26850人 郵編:342309 代碼:360731204 轄黃沙、任頭、田東、靖樟、靖石、楊梅、靖東、漁翁、長賴、良純等10個村委會。 黃麟鄉 面積:187.4k㎡ 人口:34031人 郵編:342314 代碼:360731205 轄朱田、流坑、嶺下、鹽潭、楊屋、湖山、下關、黃龍、羅西、上關、井塘、公館、太南、逕尾、於陽、前塘、大嶺、遠坑、桃溪、下堡等2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黃龍圩。 沙心鄉 面積:54.7k㎡ 人口:8381人 郵編:342316 代碼:360731206 轄東布、沙新、高屋、紅光、沙塘等5個村委會。 寬田鄉 面積:146.9k㎡ 人口:37767人 郵編:342318 代碼:360731207 轄新欣居委會,桂龍、紅星、龍泉、山下、寬田、李屋、馬頭、寨面、石馬、楊公、上堡畲族、桐樹、石含、角坑、高陂、龍山、珠田、留田、嶂下、仙馬逕等20個村委會。 葛坳鄉 面積:197.5k㎡ 人口:56636人 郵編:342326 代碼:360731208 轄葛坳、龍頭、陳田、塘泥、澄江、牛頸、東村、曾子、楊梅頭、上腦、老屋、下羅、窯背、小庄、大田、蛇頸、黃屋乾、龍井、曲洋、三溪、桐溪、小源、小洲等23個村委會。橋頭鄉 面積:39.2k㎡ 人口:14669人 郵編:342325 代碼:360731209 轄橋頭、水背、朱屋、江背、東山、歷逕、固石等7個村委會。馬安鄉 面積:50.4k㎡ 人口:20807人 郵編:342324 代碼:360731210 轄馬安、頭金、溪背、貢布、上寶、大螺、西汾等7個村委會。仙下鄉 面積:139.3k㎡ 人口:53510人 郵編:342321 代碼:360731211 轄仙下、觀背、上坊、洋田、石坑、石陂、富坑、福星、潭石、三貫、山塅、鄒坑、西洋、吉村、亂石、蓮塘、高興、龍溪等18個村委會。車溪鄉 面積:85.5k㎡ 人口:31509人 郵編:342322 代碼:360731212 轄車勝、羅坑、小汾、優勝、豐產、河邊、五豐、安塘、坳背、桃坑、朱坑、潮溪、壩腦、同輝等1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車頭圩。 段屋鄉 面積:43.3k㎡ 人口:23759人 郵編:342332 代碼:360731213 轄寒信、楓樹、上塘、圍上、勝利、嚴崗、杜田、段屋、康梁等9個村委會。 編輯本段行政沿革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縣,以境內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為於都縣。 建縣初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現瑞金、會昌、石城、寧都、安遠和尋烏諸縣。蘇區時期,先後分設於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於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於都縣城。 1984年5月15日,設立新陂鄉、段屋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7年4月5日,銀坑鄉、祁祿山鄉改設銀坑鎮、祁祿山鎮(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西郊鄉,其行政區域劃歸貢江鎮管轄(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1994年8月18日,撤銷羅坳鄉、禾豐鄉,設立羅坳鎮、禾豐鎮(贛民字[1994]130號批復)。1995年9月29日,撤銷嶺背鄉,設立嶺背鎮(贛民字[1995]185號批復)。 1997年1月14日,撤銷梓山鄉,設立梓山鎮(贛民字[1997]12號批復)。至此,全縣轄9個鎮、18個鄉:貢江鎮、鐵山壟鎮、盤古山鎮、禾豐鎮、祁祿山鎮、羅坳鎮、嶺背鎮、銀坑鎮、梓山鎮、橋頭鄉、葛坳鄉、馬安鄉、曲洋鄉、汾坑鄉、仙下鄉、高龍鄉、車溪鄉、段屋鄉、寬田鄉、沙心鄉、黃麟鄉、羅江鄉、利村鄉、新陂鄉、於陽鄉、小溪鄉、靖石鄉。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46608人;其中: 貢江鎮 94080 、鐵山壠鎮 16991 、盤古山鎮 22926 、祁祿山鎮 11290 、銀坑鎮 40416、 羅坳鎮 42966 、禾豐鎮 50856 、嶺背鎮 49856 、梓山鎮 55060 、羅江鄉 28987、 小溪鄉 22183 、利村鄉 27661 、新陂鄉 19021、 靖石鄉 23570、 黃麟鄉 19328 、於陽鄉 8963 、沙心鄉 7154 、寬田鄉 24834、 高龍鄉 5497、 汾坑鄉 12228 、曲洋鄉 13888 、葛坳鄉 29973、 橋頭鄉 12403 、馬安鄉 16550、 仙下鄉 44096 、車溪鄉 26207、 段屋鄉 19624(人)。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9月6日,於都縣撤銷曲洋鄉,劃歸葛坳鄉;撤銷汾坑鄉,劃歸銀坑鎮;撤銷於陽鄉,劃歸黃麟鄉;撤銷高龍鄉,劃歸寬田鄉(贛民字[2001]439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90.2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9鎮14鄉。 貢江鎮 2004年轄:長龍居委會、於中居委會、貢江居委會、古田居委會、東方紅居委會、紅衛居委會、紅旗居委會、興都居委會、解放居委會、向陽居委會、長征村、倉前村、里泗村、永紅村、東溪村、紅峰村、古田村、窯塘村、長嶺村、金橋村、黃金村、上窯村、白口村、新地村、水南村、河田村、密坑村、蘆山村、農業村、楂林村、逕坑村、羅坪村、上歐村、蔬菜場村、紅旗村。鐵山壠鎮 轄:豐田居委會、大嶺居委會、鐵山居委會、豐田村、畔田村、河逕村、林豐村、大富腦村、大庄村、大布村、中坑村。盤古山鎮 轄:南村居委會、東村居委會、西村居委會、北村居委會、山森村、工農村、橫城村、仁風村、塅仔村、和平村、人和村、下增村、長龍村、茶梓村。禾豐鎮 轄:利幫居委會、東方紅居委會、禾豐村、東光村、隘下村、坪山村、黃塅村、華堂村、珠塘村、黃泥村、金盆村、園嶺村、麻園村、陂角村、大灣村、堯口村、大龍村、大字村、營前村、中坊村、黃田村、庫心村、石逕村、亭子村。祁祿山鎮 轄:新圩居委會、荷樹嶺居委會、塅水村、金沙村、井前村、上嶺崗村、畚嶺村、坑溪村、鄧屋村、馬嶺村、水塢村、嵊背村、橫壠村。梓山鎮 轄:梓山居委會、潭頭居委會、上蕉村、聯星村、花橋村、永豐村、梓山村、山塘村、合和村、星明村、塘貫村、大陂村、山峰村、長口村、源楓村、河坑村、安和村、潭頭村、下潭村、紅豐村、中心村、崗腦村、張軍村、排腦村、龍口村、磊石村。銀坑鎮 轄:新街居委會、謝坑村、冷水村、坪腦村、香塘村、銀坑村、河背村、窯前村、營下村、洋河村、洋逕村、年豐村、平安村、琵琶村、松山村、岩前村、上謝村、梅屋村、井洲村、鯉汾村、富竹村、汾坑村、上排村、漢田村、周慶村、周新村。嶺背鎮 轄:於山居委會、嶺背村、東坑村、長富村、大窩村、金星村、金溪村、禾溪埠村、小禾溪村、禾溪村、山田村、蘭龍村、太陰山村、上營村、謝屋村、水頭村、蛤蟆石村、燕溪村、布坑村、塘內村、塘外村、大塘村、錄田村、陽田村、元峰村、下拔村、小嶺村。羅坳鎮 轄:圩上居委會、羅坳村、峽山村、全形村、三門村、茅坪村、岩背村、水塅村、正坑村、塘頭村、鯉魚村、楊梅村、步前村、黃坳村、躍州村、孟口村、河坪村、大橋村、下坪村。羅江鄉 轄:前村、羅江村、新屋村、筀竹村、西崗村、黃坑村、太坪村、蘇坑村、聯豐村、小滿村、洋坑村、上溪委會白田村、高灘村、下壩村。小溪鄉 轄:長源村、左坑村、鵝婆村、簸箕村、坳下村、黃泥塘村、小溪村、高石村、田心村、流源村、船坑村、藤橋村、桃枝村。利村鄉 轄:花壇村、上坪村、茶坑村、下渭村、連塘村、渭田村、回龍村、三坊頭村、獅石下村、利村、洛村、下壠村、上壠村、上下村、里仁村。 新陂鄉 轄:義屋村、覺村、板塘村、高田村、中塅村、廟背村、群聯村、新陂村、移陂村、塘坑村、光明村。 靖石鄉 轄:靖石村、黃沙村、任頭村、靖樟村、田東村、楊梅村、靖東村、漁翁村、長賴村、良純村。 黃麟鄉 轄:下關村、前塘村、於陽村、大嶺村、遠坑村、桃溪村、下堡村、逕尾村、太南村、公館村、井塘村、羅西村、上關村、黃龍村、湖山村、楊屋村、鹽潭村、嶺下村、流坑村、朱田村。 沙心鄉 轄:東布村、沙新村、高屋村、紅光村、沙塘村。 寬田鄉 轄:寬田村、桂龍村、龍泉村、紅星村、山下村、李屋村、馬頭村、寨面村、楊公村、石馬村、上堡畲族村、桐樹村、石 含村、角坑村、仙馬村、珠田村、留田村、嶂下村、龍山村、高陂村。 葛坳鄉 轄:葛坳村、下羅村、曾子村、上腦村、楊梅村、澄江村、陳田村、龍頭村、塘泥村、牛頸村、東村、蛇頸村、老屋村、小庄村、窯背村、大田村、黃屋乾村、龍井村、曲洋村、三溪村、桐溪村、小洲村、小源村。 橋頭鄉 轄:橋頭村、水背村、朱屋村、江背村、東山村、固石村、歷逕村。 馬安鄉 轄:馬安村、頭金村、溪背村、貢布村、上寶村、橋下村、大螺村、西汾村。 仙下鄉 轄:仙下村、觀背村、上方村、洋田村、石坑子村、石陂村、富坑村、福星村、潭石村、三貫村、山塅村、鄒坑村、西洋村、吉村、亂石村、蓮塘村、高興村、龍溪村。 車溪鄉 轄:車勝村、羅坑村、小汾村、河邊村、優勝村、豐產村、安塘村、五豐村、坳背村、桃坑村、朱坑村、潮溪村、壩腦村、同輝村。段屋鄉 轄:段屋村、寒信村、楓樹村、上塘村、圍上村、嚴崗村、勝利村、杜田村、康梁村。
5. 貴州省威寧縣有幾個鄉鎮,具體名稱為那些
草海鎮 52000 360km2 草海鎮位於貴州西部被譽為「高原明珠」的草海湖畔,是威寧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威寧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威寧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轄9個管理區,55個……[詳細]
中海村
孔山村
大山村
新河村
草海村
鴨子塘村
陝橋村
新發村
富民村
西海村
卯關村
白岩村
前進村
中塘村
陽關村
普山村
民族村
寒洞村
鄭家營村
東山村
呂家河村
石龍村
白馬村
天龍村
響塘村
龍鳳村
同心村
燕山村
建設西路社
人民中路社
南泉路社區
縣府路社區
威昭路社區
解放社區
民享路社區
威宣路社區
建設社區
星光社區
銀龍村
新義村
大窪塘村
大馬城村
燎原村
下壩村
海邊村
開華村
新坪村
高坪村
梨銀村
趙山村
塔山村
新林村
板倉村
中山路社區
黃倉村
幺站鎮 52001 19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2.2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15.8%。轄1居委會、18村委會。1949年為金柱、海馬鄉。1……[詳細]
紅岩村
新元村
大樹村
香廠村
大山村
湯郎村
田上村
抱都村
么站村
水塘村
平原村
聯合村
新房村
五嘎村
新飛村
岔河村
金鍾鎮 52002 144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44平方公里。人口2.83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7.4%。轄1居委會、19村委會。1949年為金珀鄉。1950年更名……[詳細]
獨乍村
新營村
文昌村
新岩村
獅子村
岔溝村
明星村
誇都村
水營村
寨營村
金鍾村
院箐村
樹林村
聯民村
米斗村
冒水村
大營村
金水村
新田村
爐山鎮 52003 20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烏江上源。面積203平方公里。人口3.36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11.6%。轄23村委會。原屬落底鄉。1953年析設爐山、……[詳細]
燕山村
杏州村
新海村
元林村
青竹村
發樂村
民樂村
營樂村
田野村
尖山村
可界村
公賢村
爐山村
新莊村
結里村
溪街村
光明村
明河村
樂溪村
海舍村
茶園村
新豐村
勤光村
龍場鎮 52004 240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240平方公里。人口3.94萬,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佔15.2%。轄1居委會、31村委會。1949年為龍河鄉。19……[詳細]
樂元村
青友村
河塊村
四鄉村
樹舍村
尖山村
平街村
樂坪村
白岩村
元山村
柳林村
長元村
長坪村
干河村
克溝村
營豐村
元坪村
顏租塊村
營田組村
宣豐村
龍豐村
田園村
仙龍村
同心村
箐林村
邊沿村
紅光村
格朵村
銀溝村
開嘎村
津海村
百花村
黑石鎮 52005 32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323平方公里。人口3.23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21.3%。轄1居委會、22村委會。1949年為石寨鄉。……[詳細]
院子村
陸坪村
新河村
毛家坪村
采基村
河壩村
觀音岩村
田營村
水平村
五心社區
文田村
雙河村
四營村
馬達村
八一村
吉友村
聯營村
黑石村
高橋村
開廠村
三河村
三地麥村
壩口村
哲覺鎮 52006 27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278平方公里。人口3.14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12.4%。轄26村委會。1949年為哲安鄉。1953年……[詳細]
新營村
箐竹村
論河村
紅松村
林春村
對面坡村
坪營村
茨海村
鐵廠村
新坪村
營坪村
對格村
營紅村
哲覺村
海田村
竹坪村
瓦竹村
中發村
馬桑林村
割麻村
發財沖村
里可村
米樂村
大橋村
和平村
公平村
觀風海鎮 52007 16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西。面積162平方公里。人口2.34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16.6%。轄1居委會、14村委會。1932年置得勝鎮,後改……[詳細]
勺口村
七里半村
果化村
海豐村
白沙村
箐河村
箐口村
新民村
七舍村
沙子村
野雞河村
倉房村
塘房村
李子村
行政代碼 面積 簡介
牛棚鎮 52008 18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82平方公里。人口2.72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33.4%。轄1居委會、20村委會。1949年為玉牛鄉。1953……[詳細]
紅旗村
黑田村
團山村
中寨村
營山村
新關村
新營村
新華村
新龍村
和平村
魚塘村
手工村
響水村
鄧家營村
范家田村
營上村
新山村
三河村
水源村
發洪村
迤那鎮 52009 19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99平方公里。人口2.41萬,其中彝、回、布依、苗等民族佔31.1%。轄14村委會。1932年置迤那、仙馬、麻窩鄉。……[詳細]
青山村
五星村
雙營村
中心村
中海村
大山村
蓮花村
水塘村
鄉民村
新田村
文昌村
合心村
茨營村
櫻桃村
中水鎮 52010 101.7km2 中水鎮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西北部,是貴州省的西大門,距縣城102公里。與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守望鄉、布嘎鄉接壤,距昭通市18公里。全鎮轄19個行政村,1……[詳細]
上寨村
新光村
中河村
小寨村
建山村
烽火村
居樂村
花橋村
前河村
銀水村
新街村
正山村
泉山村
石板河村
龍塘村
瓦廠村
花園村
銀廠村
友光村
龍街鎮 52011 26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269平方公里。人口3.6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46.3%。轄1居委會、23村委會。1949年前屬四圃、黑姑……[詳細]
小米村
和平村
營合村
團結村
豐光村
新水村
扎塘村
銀橋村
金星村
高峰村
紅星村
大院村
木槽村
同心村
朝陽村
海龍村
龍河村
甫嘎村
中心村
奢基姑村
方井村
銀泉村
雪山鎮 52012 340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北。面積340平方公里。人口3.36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43.7%。轄1居委會、23村委會。因境內有雪山牧場,……[詳細]
花立村
紅旗村
高營村
大發村
勝利村
魚塘村
謝家村
鹽井村
妥打村
青松村
灼甫村
回龍村
牧場村
灼樂多社區
斗母村
新渠村
栽樹村
雪山村
法地村
銀光村
建明村
涼山村
狗街社區
石林社區
鍋底村
羊街鎮 52013 195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白水河上游東岸。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3.23萬,其中彝、苗、白、布依、水等民族佔31.2%。轄1居委會、21村委會。1……[詳細]
銀華村
雙河村
銀河村
群溝村
交河村
棒木村
騎龍村
梨坪村
箐腳村
車邊村
礦山村
羊街村
大窪村
西華村
蛇街村
天生橋村
興隆廠村
牛角井村
小河邊村
紅山村
松山村
小海鎮 52014 200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3.41萬,其中彝、苗、白、回、布依等民族佔24.6%。轄1居委會、14村委會。1949年屬小海鄉……[詳細]
新光村
銀光村
和平村
小海村
松山村
松棵村
響水村
卯家村
朱嘎村
小張關村
西沖村
坪山村
三河村
營豐村
鹽倉鎮 52015 157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1.9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8.5%。轄1居委會、16村委會。古名魯烘那婁,系彝族部族名。向為烏……[詳細]
二堡村
可界村
黎坪村
興發村
大路村
高峰村
娛滿村
三寨村
鹽倉村
么站村
營洞村
松海村
鄧營村
柳坪村
團結村
四堡村
東風鎮 52016 8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2.62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14.1%。轄15村委會。1949年為樂底鄉。1953年析設?橋、木……[詳細]
采拖村
草坪村
格書村
拱橋村
黃泥村
開坪村
魯章村
抹倮村
三庄村
梯田村
天橋村
文明村
竹林村
元木村
營壩村
二塘鎮 52017 8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8平方公里。人口1.41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佔34%。轄1居委會、12村委會。原屬發揚鄉。1953年析設雞場、……[詳細]
梅花村
艾家坪村
產底村
發山村
議山村
中山村
茶山村
新合村
果花村
明洞村
沿海村
鐵營村
猴場鎮 52018 9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92平方公里。人口1.85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22.7%。轄16村委會。1949年為發場鄉。1953年析設猴場、人……[詳細]
群發村
穿洞村
平洞村
發糾村
格寨村
保坪村
中營村
長沖村
街上村
新建村
倮末村
巴西村
葡萄村
藤橋村
橋梁村
木塊村
金斗鄉 520526200 10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2.18萬,有漢、彝、苗、水、回等民族。轄17村委會。1949年為金柱鄉。1953年析設金斗、高坡……[詳細]
朱家坡村
三岔村
金斗村
黑坭村
勺白村
坪子村
高田村
紅石村
河畔村
平豐村
營紅村
向嶺村
圍帳村
岩頭村
杏子村
沖子村
新發鄉 520526201 14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09萬,其中布依、彝、苗、回等民族佔32.3%。轄31村委會。1949年為歐坪鄉。1953年……[詳細]
紅岩村
出水村
啊嘎村
得多村
曹家溝村
聯合村
響水村
紙廠村
先鋒村
貴坪村
開興村
新民村
海子村
開壩村
中心村
樂居村
三合村
箐腳村
田邊村
民族村
峨嘎村
紅旗村
紅豐村
中寨村
寶塔村
松發村
花園村
華沙村
水塘村
銅廠村
龍灘村
岔河鄉 520526202 18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183平方公里。人口1.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5.2%。轄17村委會。1949年屬石寨鄉、大鴉鄉。1953年析設銀……[詳細]
恰西村
迎江村
龍頭山村
銀廠村
新爐村
新發村
新村村
雲沙村
三益村
岔河村
利畢村
新光村
漢壩村
金鍾村
海坪村
大洪村
沙營村
麻乍鄉 520526203 25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259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32.7%。轄17村委會。1949年為麻田鄉。1953年析設麻乍……[詳細]
得坪村
營腳村
二田村
長方村
岩格村
松木坎村
樂利村
啟嘎村
壩海村
營河村
新水村
雙河村
得營村
吊水村
嘎利村
箐岩村
雙包塘村
海拉鄉 520526204 223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223平方公里。人口2.41萬,有漢、彝、苗、回等民族。1949年為大鴉鄉。1953年析設梘槽、大鴉鄉。1958年撤鄉……[詳細]
新海村
元豐村
草原村
火箭村
東風村
紅光村
文爐村
石坪村
平原村
海明村
新村村
花果村
衛星村
江邊村
海興村
海元村
海昌村
黑多村
哈喇河鄉 520526205 136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1.44萬,其中回、彝、苗等民族佔70%。轄8村委會。1953年置哈喇河、小米、牛街鄉。1958年……[詳細]
河邊村
馬店村
海外村
牛街村
閘塘村
發沙村
馬脖村
六角村
秀水鄉 520526206 142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1.77萬,其中回、彝、苗等民族佔70.6%。轄14村委會。原屬果化鄉。1953年析設秀水、清水鄉……[詳細]
朝陽村
秀水村
大寨村
堅強村
高峰村
前峰村
華豐村
新光村
田壩村
中義村
新坪村
新田村
中海村
斗古鄉 520526207 11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1.35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佔22.9%。轄11村委會。原屬迤溝鄉。1953年析設米落、百家、……[詳細]
三營村
斗古村
米樂村
松坪村
上關村
松山村
干溝村
水塘村
白沙村
石營村
中關村
玉龍鄉 520526208 13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牛欄江中游東岸。面積139平方公里。人口2.11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9.9%。轄13村委會。原屬玉牛鄉。195……[詳細]
新寨村
沙田村
和平村
大寨村
新民村
深溝村
新發村
工農村
飛蛾村
中營村
團結村
營寨村
田壩村
黑土河鄉 520526209 124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北部。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1.34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佔27.6%。轄12村委會。1949年為黑姑鄉。1953年析設黑……[詳細]
新田村
新華村
愛華村
海嘎村
中壩村
半坡村
黑土河村
坪山村
落開村
白么村
水塘村
高山村
石門鄉 520526210 14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1.33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佔27%。轄15村委會。1949年為雲爐鄉。1953年析設石……[詳細]
榮和村
草原村
鍋廠村
年豐村
營坪村
河壩村
女姑村
泉發村
高朝村
新民村
民主村
團結村
新龍村
新合村
雲貴鄉 520526211 13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139平方公里。人口1.41萬,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佔12%。轄10村委會。原屬雲爐鄉。1953年析設雲貴、水塘、新……[詳細]
仙水村
馬街村
檢角村
水塘村
新民村
群豐村
平原村
高發村
五星村
雲貴村
兔街鄉 520526212 13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6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43.3%。轄8村委會。因境內雙龍橋得名。1949年為雙潮鄉……[詳細]
高原村
新光村
青竹村
星升村
花紅坪村
樂園村
和平村
新榮村
龍洞村
兔街村
楊柳村
砂坪村
青峰村
雙龍鄉 520526213 131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6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43.3%。轄8村委會。因境內雙龍橋得名。1949年為雙潮鄉……[詳細]
水潮村
大地村
涼山村
高山村
雙龍村
江林村
紅光村
板底鄉 520526214 99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1.0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68.8%。轄8村委會。1949年為落底鄉。1953年析設板底、新華、……[詳細]
登底村
安坪村
板底村
雄英村
新華村
新勝村
清河村
曙光村
大街鄉 520526215 118km2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44萬,其中彝、苗等民族佔54.1%。轄9村委會。1953年置大街、大松鄉。1958年撤鄉建……[詳細]
大街村
大松村
金星村
坪上村
高華村
牛吃水村
興隆村
大街鄉
營中村
6. 東方的行政人口
東方市土地面積2256Km²,轄10個鄉鎮、192個村(居委會)、2個農場。 鎮/鄉直轄八所鎮 轄7個社區、4個居委會、34個行政村:解放社區、東海社區、瓊西社區、友誼社區、濱海社區、福民社區、永安社區、新街居委會、墩頭居委會、港門居委會、新北居委會、皇寧村、蒲草村、居龍村、八所村、大占坡村、福耀村、報坡村、田莊村、文通村、斯文村、玉章村、北黎村、老官村、唐馬園村、那等村、新農村、益興村、平嶺村、昌義村、剪半園村、羅帶村、大坡田村、下紅興村、上紅興村、青山村、老歐村、上名山村、下名山村、月村村、福久村、那悅村、高排村、十所村、小嶺村。 東河鎮 轄19個行政村:東方村、沖南村、土新村、土蠻村、舊村村、東新村、東風村、西方村、中方村、佳西村、亞要村、玉龍村、萬丁村、佳頭村、廣壩村、南浪村、俄賢村、金炳村、苗村村。 大田鎮 轄24個行政村:抱板村、居便村、長安村、戈枕村、牙炮村、老馬村、月大村、馬龍村、俄樂村、玉道村、新寧坡村、二甲村、那都村、短草村、萬達村、沖報村、南堯村、俄龍村、羅旺村、大田村、樂妹村、報白村、保丁村、報英村。 感城鎮 轄15個行政村:感城村、扶宅村、陀頭村、陀烈村、生旺村、民興村、不磨村、堯文村、寶西村、寶東村、入學村、加富村、鳳亭村、感北村、感南村。 板橋鎮 轄21個行政村:橋北村、橋南村、好瑞村、本廉村、文質村、老方村、元興村、利章村、白穴村、抱利村、下園村、板橋村、南港村、中沙村、田頭村、田中村、後壁村、加力村、三間村、高田村、新園村。 三家鎮 轄14個行政村:三家村、老鄉村、玉雄村、官田村、小酸梅村、樂安村、旺老村、紅草村、代鳩村、居候村、嶺村村、窯上村、酸梅村、水東村。 四更鎮 轄20個行政村:四更村、土地村、付馬村、赤坎村、四北村、來南村、沙村村、日新村、四中村、旦園村、四而村、英顯村、大新村、旦場村、下榮村、長山村、居多村、四南村、上榮村、四必村。 新龍鎮 轄9個行政村:新村村、下通天村、那斗村、龍北村、道達村、龍佑村、龍卧村、部道村、上通天村。 天安鄉 轄15個行政村:安都村、長田村、赤好村、陳龍村、抱由村、天村村、布套村、芭蕉村、公愛村、光益村、陀牙村、溫村村、益公村、陀類村、王溝村。 江邊鄉 轄10個行政村:江邊營村、新明村、土眉村、俄查村、布溫村、老村村、白查村、沖俄村、那文村、江邊村。
7. 從廣東省 惠州市 惠陽區 鎮隆鎮高田村到大亞灣多少公里
高田村到大亞灣,如果走 普通道路,是40.8公里。
如果走 高速(需要刻意尋找高速入口和出口),是 46.2公里。
望採納。
8. 龍崗龍東嚇井下村有多少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6
9. 廣西有幾個鎮
廣西共設14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56個縣,12個民族自治縣,34個市轄區;基層設748個鎮,515個鄉,61個民族鄉。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廣西區位優越,南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東鄰粵、港、澳,北連華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
2.南寧市行政區劃為興寧區、江南區、青秀區、西鄉塘區、邕寧區、良慶區六城區和武鳴縣、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六縣,共84個鎮、15個鄉、3個民族鄉、22個街道。
3.桂林市全市轄五個城區12個縣,即秀峰、疊彩、高新(七星)、 象山、雁山區和臨桂、靈川、興安、全州、灌陽、資源、永福、陽朔、荔浦、平樂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
4. 柳州市劃為城中區、柳北區、柳南區、魚峰區、柳江縣、柳城縣。
5.梧州市梧州市轄萬秀區、蝶山區、長洲區7個縣(市、區)。蒼梧縣、岑溪市、藤縣、蒙山縣、全市共設鎮53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9個。
6.百色市劃分右江區、平果縣、田東縣、田陽縣、田林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隆林縣、西林縣。
7.廣西來賓市共有:
(1)29個鎮:鳳凰鎮、良江鎮、遷江鎮、小平陽鎮、平陽鎮、石陵鎮;嶺南鎮;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紅渡鎮、古蓬鎮;象州鎮、石龍鎮、運江鎮、寺村鎮、中平鎮、大樂鎮、羅秀鎮;武宣鎮、東鄉鎮、桐嶺鎮、通挽鎮、黃茆鎮、二塘鎮、三里鎮;金秀鎮、頭排鎮、桐木鎮。
(2)37個鄉:三五鄉、五山鄉、陶鄧鄉、橋鞏鄉、良塘鄉、七洞鄉、城廂鄉、蒙村鄉、寺山鄉、石牙鄉、南泗鄉、高安鄉、大灣鄉、正龍鄉;北泗鄉、河裡鄉;馬泗鄉、歐洞鄉、安東鄉、果遂鄉、新圩鄉、北更鄉、遂意鄉;馬坪鄉、妙皇鄉、百丈鄉、水晶鄉;祿新鄉、思靈鄉、金雞鄉;三角鄉、忠良鄉、羅香鄉、長垌鄉、大樟鄉、六巷鄉、三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