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多萬人口的縣養多少官
① 古代的一個縣需要供養多少官員衙役呢
中國古代有“皇權不下郡”之稱。所謂“皇權不歸縣”,實際上就是皇糧不歸縣。
在中國古代,只有少數人能拿到朝廷的俸祿。即縣長(縣長)、縣長、縣委、縣令、縣志、縣學教育、縣紀、監察史。其中,縣令出現在宋代,縣委在元代以後沒有設立。
衙役辦公室向當事人收取的交通費、毛驢費、鞋襪費、伙食費、茶水費等屬於“正常收費”,但不得敲詐。由於案件不規范,沒有案件時沒有額外收入。因此,它主要是從妓女和屠宰牲畜的家庭收集的。如此一來,小區內的抓捕和服務就缺乏收費來源,過著乞丐般的生活。然而,在大城市,收費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非常有營養。有的衙門一年甚至能掙到幾萬兩銀子。
② 古時候的一個縣城,究竟需要多少官員以及衙役
在很多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知縣大人的身影,似乎知縣大人負責全縣的所有問題。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除了知縣大人,全縣還有很多官員,但加在一起,有品級的官員不超過10位。分別是:知縣、縣丞、主薄、巡檢、教諭等等,那麼,依靠這么幾位官員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人口呢?其實,古代的人口沒有那麼多,而且官員們有自己的辦法。
一個縣衙總計只有幾十個人,依靠這些人根本無法管理到每一個村子。因此,知縣屬於最低一級的行政官員,知縣治理地方基本上依靠各地的鄉紳。在每個鄉鎮都會有那種德高望重的鄉紳型人物,村民之間出現了糾紛,只要不是大案,一般都不會去縣衙,而是會去找鄉紳論理。至於徵收錢糧,知縣大人更是需要依靠鄉紳。因此,一個新知縣上任之後,鄉紳們都會舉行歡迎宴會,知縣也趁這個機會認一下人。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文風很盛,出現了很多高官。知縣上任以後,需要打聽一下,在自己的轄區里有沒有高官家庭。如果有,知縣大人會立刻主動拜訪。尤其是京城的京官,在吏部、兵部等要害衙門工作的官員,這樣的家庭不是知縣能得罪的。
③ 一個縣城有多少公職人員
狹義上的公職人員,通常指的是在黨政機關單位上班的公務員,而廣義上的公職人員,還包括所有從事公務活動的人員,比如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裡面從事和公務有關的工作人員。
那麼一個縣城裡面究竟有多少公職人員呢?由於我國縣城規模有大有小,所以自然就沒有明確規定一個縣城必須要有多少公務人員,應該說,公務人員的數量,同縣城人口規模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
因此,就拿普通中等縣城來說,按一般情況大概估算的話,我認為一個縣城裡面的公職人員總數,大概在17000人及以上,甚至有些規模大一點或者經濟發展比面好的縣城,公職人員數量可能呈倍數增長。
看來有些賬,的確是不能細算,因為你不算不知道,一算就可能會嚇一跳。
④ 古代一個縣城有多少官員,又是怎麼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的
從唐代的官員配置來看,一個縣最多會有12位官員,少的只有4位,越是靠近政權核心,人口越多的縣,官員的數量就會越多,而且古代的縣並沒有那麼多的居住人口,大多數都是幾萬人而已。
不過古代的縣衙算起來也就十幾個人左右,他們無法確切的管理到每一個村子,所以縣衙在治理問題上都需要依靠各地的鄉紳。最常見的就是村裡那種德高望眾的人物,只要村民之間出現了糾紛,不是大案子,就一般不用去到縣衙,而是去找鄉紳理論,在徵收錢糧的問題上更加需要通過相生來進行整理,以前只縣上任的時候都會先提前打聽一下自己,管轄區內是否有比較厲害的高官家庭,有的話就需要主動拜訪,這樣才能方便後續管理。
⑤ 古代時期的縣一般需要多少官員來管理
首先,我們看一下縣衙里的官員。在縣衙里,有3位有品級的官員。分別是七品知縣、八品縣丞和九品主簿。其實,知縣大人是正堂官,負責全縣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出現了「破家知縣,滅門府尹」的說法。至於縣丞和主簿兩個官員,由於和一把手在一起辦公,所有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被稱為「搖頭老爺。」其實從實際權力來說,縣丞和主簿甚至不如師爺。師爺雖然沒有品級,但幫助知縣大人處理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在縣衙里,差役們一般稱呼師爺為「四老爺。」言外之意,僅次於三位有品級的官員。當然,全縣並不是只有這幾位官員,其他的官員不在縣衙辦公而已。
在江浙地區,由於文風很盛,很多大家庭里都有人在外做官。知縣上任以後,需要首先了解一下那些鄉紳不能惹。說不動,其中的一家鄉紳,能夠直接聯繫上六部九卿的老爺們。對於知縣來說,自己的主要工作由兩個,第一是錢糧,第二是刑獄。知縣首先要徵收足夠的錢糧,然後上交國庫。此外,就是必須維持住地方治安。不能出現農民起義或者土匪,否則自己的官就很不稱職。至於其他的工作,都是次要的。知縣在一個地方,一般也就是3到6年的工作時間。如果工作出色,會晉升為知州,開始進入中級官員的行列。
⑥ 中國的一個縣要養多少官
看看一個縣的標配機構有多少!
一、縣人大政協檢察院法院
1、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縣委員會
3、縣中級人民法院
4、縣人民檢察院
二、縣政府委辦局
5、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6、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7、縣經濟委員會
8、縣教育局
9、縣科學技術局
10、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11、縣公龘安局
12、縣監察局
13、縣民政局
14、縣司法局
15、縣財政局
16、縣人事局
17、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18、縣國土資源局
19、縣規劃局
20、縣建設局
21、縣市政管理委員會
22、縣交通局
23、縣糧食局
24、縣商務局
25、縣文化局
26、縣衛生局
27、縣人口與計生委
28、縣審計局
29、縣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30、縣地方稅務局
31、縣國家稅務局
32、縣工商行政管理局
33、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34、縣環境保護局
35、縣水利局
36、縣工業促進局
37、縣農業局
38、縣廣播電視局
39、縣新聞出版局
40、縣文物局
41、縣體育局
42、縣統計局
43、縣物價局
44、縣食品葯龘品監督管理局
45、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46、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47、縣信訪局
48、縣人民政府研究室
49、縣人民防空辦公室
50、縣林業局
51、縣信息產業局
52、縣老齡委
53、縣行政服務中心
54、縣招商局
55、縣房產管理局
56、縣外事僑務旅遊局
57、縣水產局
58、縣知識產權局
三、縣委部委辦局
⑦ 一個縣要養多少官
中紀委前副書記劉錫榮說:中國人民再勤勞,也養不起這么多官!
看看一個縣的標配機構有多少!
一、縣人大政協檢察院法院
1、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縣委員會
3、縣中級人民法院
4、縣人民檢察院
二、縣政府委辦局
5、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6、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7、縣經濟委員會
8、縣教育局
9、縣科學技術局
10、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11、縣公龘安局
12、縣監察局
13、縣民政局
14、縣司法局
15、縣財政局
16、縣人事局
17、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18、縣國土資源局
19、縣規劃局
20、縣建設局
21、縣市政管理委員會
22、縣交通局
23、縣糧食局
24、縣商務局
25、縣文化局
26、縣衛生局
27、縣人口與計生委
28、縣審計局
29、縣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30、縣地方稅務局
31、縣國家稅務局
32、縣工商行政管理局
33、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34、縣環境保護局
35、縣水利局
36、縣工業促進局
37、縣農業局
38、縣廣播電視局
39、縣新聞出版局
40、縣文物局
41、縣體育局
42、縣統計局
43、縣物價局
44、縣食品葯龘品監督管理局
45、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46、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47、縣信訪局
48、縣人民政府研究室
49、縣人民防空辦公室
50、縣林業局
51、縣信息產業局
52、縣老齡委
53、縣行政服務中心
54、縣招商局
55、縣房產管理局
56、縣外事僑務旅遊局
57、縣水產局
58、縣知識產權局
三、縣委部委辦局
59、縣紀委監察局
60、縣委組織部
61、縣委宣傳部
62、縣委政法委員會
63、縣委政研室
64、縣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65、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66、縣國家保密局
67、縣委統戰部
68、縣委黨校
四、縣政府其他委辦局
69、縣地震局
70、縣中醫管理局
71、縣路政局
72、縣鄉鎮企業局
73、縣運輸管理局
74、縣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75、縣勞動教養工作管理局
76、縣公龘安局公龘安交通管理局
77、縣城縣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
78、縣老幹部局
79、縣政府采購辦公室
80、縣監獄管理局
81、縣政府新聞辦公室(外宣辦)
82、縣人民政府參事室
83、縣檔案局(館)
84、縣版權局
85、縣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86、縣機構編制委員會
87、縣政府口岸辦公室
88、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89、縣公龘安消防局
90、縣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局
五、人民團體(公務員編制)
91、縣婦聯
92、中國貿促會分會
93、縣殘疾人聯合會
94、縣海外聯誼會
95、縣歸國華僑聯合會
96、縣科協
97、共青團市委
98、縣總工會
99、縣消費者委員會
100、縣攝影家協會
101、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102、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103、縣工商業聯合會
104、縣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105、縣志願者協會
六、縣事業單位(財政列支)
106、縣地方誌編委會辦公室
107、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108、縣委縣政府招待辦
109、縣牆體材料革新辦公室
110、縣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111、縣招投標中心
112、縣經濟信息中心
113、縣投資管理中心
114、縣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站
115、縣電信分公司
116、縣移動分公司
117、縣聯通分公司
118、縣鐵通分公司
119、縣供電公司
120、縣郵政局
121、縣國有資產管理局
122、縣氣象局
123、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124、縣通信管理局
125、縣投資促進局
126、縣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
127、縣醫療保險局
128、縣無線電管理局
129、縣科學技術研究院
130、縣勘察設計研究院
131、縣人才市場
132、縣圖書館
133、縣公路總段
134、縣中心血站
135、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36、縣人民醫院
137、縣中醫院
138、縣婦幼保健院
139、縣高級中學
140、縣高新技術開發管委會
七、縣其它辦
141、縣教學儀器供應(管理)站(辦)
142、縣醫療衛生用品供應管理辦(中心)
143、縣采購辦
144、縣機關事務管理局
145、縣台辦
146、縣招商局
147、縣郵政(通信)管理局
148、縣監察室
149、縣體育局
150、縣體委
151、縣普教室
152、縣編委
153、縣史研究室
154、縣職教中心(辦)
155、縣德育辦
156、縣未保辦
157、縣電教中心
158、縣初招辦
159、縣中招辦
160、縣高招辦
161、縣自考辦
162、縣防雷辦
163、縣園林局
164、縣文聯
165、縣退安辦
166、縣婦聯
167、縣殘聯
168、縣精神文明辦
169、縣拆遷辦
170、縣民委
171、縣工商聯
172、縣共青團委
173、縣民革
174、縣農工黨委
175、縣民盟
176、縣致公黨委
177、縣民建
178、縣民進
179、縣水產局
180、縣畜牧局
181、縣水利局
182、縣水電管理局
183、縣科技局
184、縣科委
185、縣外商服務中心
186、縣國際交流中心
187、縣教科所
188、縣成教處
189、縣交通局
190、縣路政中心
191、縣交通局
192、縣農業局
193、縣農林局
194、縣車管所
......
作為納稅人,看到這兒我哭了……
⑧ 古代的一個縣需要供養多少官員衙役
古代的一個縣需要供養多少官員衙役?除了上述官員之外,每個縣都有驛丞、稅課大使、縣倉大使和河泊大使等官職。但這些官職很模糊,那些資歷老的可能是九品官,那種資歷尚淺的只能是吏,根本就沒有品級。因此,每個縣真正擁有品級的官員,基本上都在10個以下。至於縣衙的衙役、小吏們,都沒有品級,在吏部也沒有備案,屬於臨時性人員。衙役和小吏可以世襲,因此對於本地人的誘惑力很大。在明清時期,縣衙里的辦事人員,基本上都是鄉紳們的親戚。每個辦事員的背後,都能找到靠山。因此,雖然知縣大人高高在上,但不會輕易開除縣衙的任何人。其實,想治理好一個地方,作為外來戶的知縣,必須依靠縣衙的辦事員和鄉紳們。
⑨ 在古代,一個縣要供養多少官員衙役
不僅是在古代,就算是當今生活中也少不了官員的存在,而一個縣里要正常開展工作,僅僅這么幾個人是肯定玩不轉的,一個縣大概需要供養50多個官員衙伇,當時是十分難的。
明朝官吏收糧,把鍋子扔在地上,計算火勢,這是縣長自己的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生存。但縣長負責將財政權力移交給縣長,具體招收幾名教師和衙役,以及工資數額,如果縣長有權利,他就不能招人,所以一個衙門養這么多的官員都是有需要的,而且都是會開工資的。
⑩ 古代的一個縣有多少官員是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的
相信有一定歷史知識的人絕對不會陌生,在秦朝統一全國以後。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全國的治理被分為了若干個縣來進行治理。肯定有人想知道古代的縣有多少個官員。官員又是如何管理好全縣幾十萬個百姓的呢?接下來小編帶你了解一下。明清時期不少的縣還出現了師爺,然而他們並不是正規的編制人員。通常是一些科舉時沒有考中的文人士子。他們協助縣令管理自己縣內的情況,也會有人給他們發放俸祿。這反映的其實是八股取士的不合理之處,讓真正的有能力的人並未做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