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氏家族人口有多少
Ⅰ 師姓的發源地以及發展狀況
師(Shī 師)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產生於遠古時期,得姓始祖為軒轅黃帝的大臣、中華民族第一位樂神宗祖師延,起源地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師姓還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據專家研究,師姓源出包括8個方面:
源流一——以官名為氏
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輔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稱師。據史籍《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的師延,商王朝時期的師涓等。周王朝時期有師尹之官,專職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源流二——以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擅長樂技的人皆被稱為師。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shikui)、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在這些精於樂技的樂師們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職業技能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於官位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祭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上古時期,人類盲蒙恐懼於自然現象,因此有專職負責祭祀日、月、天、地、風、雨、雷、電、水、雲的祭師,分別稱作日師、月師、天師、地師、風師、雨師、雷師、電師、水師、雲師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時期皆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源流四——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清朝以後,蒙古人姓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改漢姓均為師。今蒙古族、滿族均有師姓。其一,源於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游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冠漢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據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記載:「察剌陔領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為泰亦赤兀惕氏矣。」[1]
其二,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滿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源於姬姓
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師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師君,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侍衛統領官職稱謂,這里的「師」是武裝護衛之意,司職為守衛君王正宮以及相關事宜,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左,為古代王朝武將站班的位置。近來人們在甘肅漢墓中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在師氏、師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源於國名
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姑師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姑師國,亦稱車師國,是秦、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古國名稱,當時與樓蘭國同樣著名,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其國民的民族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
源流七——他姓改姓
師姓的血脈相對比較復雜,他姓因種種原因改為師姓的情況有三種:
一是金代有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書右承相師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清州鎮人,為人輕財尚義,經歷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顏景)五年(1200年)考取詞賦進士,初補尚書省令史,適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顏承暉守燕都。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2]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為「師」姓。河北省井陘縣蒼岩山鎮柿庄村村南分布著九座古墓,這組墓東南處有一通立石於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師氏族譜記》石碑。《師氏族譜記》稱避忌改「尹」姓為「師」姓。第二號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書有「尹紀」二字。
三是宋朝時陝西省清澗縣「楊」姓易姓為師。據《延安府志》、《綏德縣志》、《清澗縣志》記載:「安,原為楊氏,乃漢代關西夫子楊震之後裔,做官至陝北後定居清澗。據傳安,原為北宋之老師官,群眾尊稱楊老師,或簡稱老師。宋室南遷,金朝統治華北,楊氏另一支隨宋室南度,後安之次子,偉在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將。追贈楊安時,慮其金宋兩朝關系,恐有牽連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師之尊稱而易姓為師,清澗師族自此而始發,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間,清澗縣師姓重建家譜時,考得師安墓內之墓誌仍記為楊安。北門河對面舊有「關中師帥」之石牌樓,即師偉之官志;金朝追封師安為忠訓郎後改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孫六人有四孫正、雄、民、旌,均授於宣節郎、太尉、校尉等職,均因師偉之軍功官職而封。《清澗縣志》、《師氏族譜》中均載明官職朝代等。據,《渭南縣志》載:「弘農楊氏震,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後裔除居弘農外,散居種多,有居琅琊者(今山東半島東南部),有居丹陽者(今陝西宜川一代),居丹陽後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帶而易姓矣」。《清澗縣志》、《師氏族譜》記載,「清澗師氏是一巨族,人口興旺,繁衍昌盛,古有『師一千,惠八百』之稱」,後逐步又遷於陝北各縣,關中韓城、華陰、富平、銅川、眉縣、武功及寧夏、甘肅、山西、山東等地。定居清澗者,現涉及11個鄉鎮30多個村;其後裔更是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彪炳千秋,布及全國各地,走上各個階層;高級官員、文壇星秀、科技人物、企業家數不勝數;出國留學、海外創業者層出不窮,為中華文明,民族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Ⅱ 師姓在全國有多少人
08年數據,全國總計28萬人,陝西省是最多的,佔25%,話說你是姓師么?
Ⅲ 師姓的由來,地理分布與大致人數
師(Shī 師)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為姓。據《姓譜》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2、以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載,兩周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3、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師姓望族出於太原、琅琊、平原一帶。
師姓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風俗通·姓氏篇》。在我國北宋初年問世,流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的蒙學教材《百家姓》中,師姓排名第369位。
宋朝時期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
據有關學者研究,宋朝時期,師姓大約有62000人,集中於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其中,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時期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
自宋朝至今一千年中,師姓人口增加是呈下降態勢,而帥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到了明朝時期,師姓人口急劇減少,全國不足20000人,主要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35%。
當今師姓的第一大省是陝西
目前,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資料,2008年全國師姓人口28萬,位居第254,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2%。師姓的第一大省為陝西,大約佔全國師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於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Ⅳ 中國人口姓師的有幾人
有很多,如相聲演員師勝傑,有姓師的。其來源:
師是以官職命名的姓氏。據《姓氏考略》雲:「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商朝時,朝廷中掌管音樂的官員叫師。如商紂王時有師延,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衛國有師涓,鄭有師悝、師融等,當時都是著名的音樂家。他們的子孫後代中有以官名為姓的,稱師氏。
Ⅳ 百家姓尋根祭祖師家在哪
師家在現今的山西省汾西縣城5公里處的師家溝。
師家溝的清代窯洞民居群興於乾隆32年,相傳是由師家四兄弟做官發達後始建,兩百多年間,歷經幾代精心修築擴張,形成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綜合體。它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北方與山西的民居特色,分為主體和附屬建築兩部分。師家溝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
歷史溯源:
師家溝的形成及師家大院的聞名與師氏家族的興衰密不可分。龐大的師氏家族系歷經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其家族繁衍與發展經歷了從興到衰的過程。從始祖師文炳定居師家溝開始,經近百年的艱苦創業到第三代師法澤才逐漸發展壯大。當時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業經濟迅猛發展,師代家族耕讀傳家,農商合一,兼營錢庄、當鋪,放高利貸,滾動發展,資金不斷積聚壯大,逐步躋身於晉商行列,並佔有一席之地。
師氏家族在發跡的同進,也與其他晉商一樣,用賺來的錢廣置田產、擴充家業、起房蓋屋,盡顯闊綽。他們不惜血本,歷經二百餘年,建起了佔地廣闊的豪宅大院,以顯富貴。在建築過程中,由於受傳統封建觀念和鄉風民俗的束縛,建築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級觀念,裝飾藝術飽浸豐富的鄉風民俗。建築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滿足主人對外接觸交住的要求,又能滿足一定的隱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體現了尊卑分等、貴賤分野、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男女歸位的宗法禮教,又充分顯示了建築的時代性、社會社、民族性,同時也呈現出它傳統基礎上的變異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種勢態。
師氏家族:
僧念鎮師家溝村、前溝村、瓦窯圪塔村,和平鎮張窪溝村,腰裡村等6個村有師姓分布。800-1000人,都是從師家溝出來的。清朝前期,是山西省中南部地區的名門望族。由於種種原因,清代咸豐年間師家開始走向衰敗。
【名人賢士】
●師法澤
第三代。師家大院的創建人。
字仁厚,生於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後開始做生意,越來越紅火。不久,師家的財力變得雄厚。在經商的同時,師家很注重文化教育。師家在第五代、六代同門的28人中,獲監生、貢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達11人。「儒商結合」大大提高了師家的社會地位。師法澤本人也由於治家有方,德高望重,在當時四鄰八鄉享有一定的聲望與社會地位,被舉為鄉飲耆賓。
●師鳴鳳
第五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縣縣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補湖南省湘鄉縣知縣。間,與當時尚未發跡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並且為提攜、推薦曾國荃步入仕途花費了一番心血。咸豐二年(1852年),因軍功欽加同知銜,遂躋身於官場,成為師氏家族官場上顯赫人物之一,為其家族鋪就了仕途之道。光緒初年(1875年),曾國荃當了山西巡撫,對正告老還鄉到太原來訪的師鳴鳳大開中門,隆禮遠迎,連日盛宴款待,極盡故人之誼。而時任兩江總督不可一世的曾國藩也寄來書信、重金以表謝意。曾國荃親書「大夫第」精匾一塊,匾閣下題湘鄉知縣,保慶州同師鳴鳳;落款題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山西巡撫曾。後來派要員用八抬大轎送師鳴鳳回鄉。途經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霍州,各州縣官員出郊迎送,氣派非凡。隨即在師家溝舉行了隆重的掛匾儀式,平陽知府和方園州縣官員、社會名流均前來祝賀,樂隊、戲班大慶月余。從此,師家溝名聲大振,一度成為達官仕宦、文人學士不時光顧的三晉第一村。
●師自省
師家溝村口的一座石牌坊,歷經百餘年歲月的洗禮,雖有些地方已遭毀壞,但絲毫不減當年的威武雄姿。石牌坊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相傳師家子孫師自省39歲時不幸染病身亡,當時年僅30歲的妻子趙氏和25歲的張氏並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養育兒女,非常辛苦。其後人師丙成官場得意,呈報皇上敕准,建造了這一「節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門式,八個翼角原掛有八隻風鈴,遇風聲起,夜深人靜時更顯清脆。石牌坊上共雕刻了465頭靈物,最多的是360隻貓,最有價值的是59頭大象。這些數字代表什麼,至今仍然是個難以破解的謎。
師家溝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又由於地處偏僻山鄉,在數百年的動盪與戰亂中得以倖存。師家溝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漸被發現和認識到了它的獨特價值。去年3月,師家溝以其不凡的魅力,被西安市國際遺產學術會認定為「山區空間擴張利用建築體天下第一村」的評定,為山西爭得了一份榮耀。
Ⅵ 世界上有多少姓師的
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資料,2008年全國師姓人口28萬,位居第254,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2%。師姓的第一大省為陝西,大約佔全國師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於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Ⅶ 師姓的由來、歷史名人
師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為姓。據《姓譜》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2、以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載,兩周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
3、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
師姓歷史名人
師延,傳說中著名軒轅黃帝的樂官。
師曠,字子野;今山西洪洞人。著名春秋時期晉國樂師。
師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
師叔,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師叔是鄭國有名的大夫,為政賢良。
師丹,字仲公;琅邪東武人(今山東諸城)。著名西漢大臣、經濟家、政治家。
師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師范是歷史上的良吏。
師逵,明代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於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麼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
師勝傑:著名相聲演員
Ⅷ 河南師氏家譜
帥姓源流純正,起源主要有一: 出自師姓,為春秋時師昺之後,為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而改姓帥。「帥」跟「師」字僅有一劃之別,如果用以代表中國人的姓氏,雖然讀音完全不同,但從歷史文獻上追源溯流,兩姓卻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為帥氏正是師氏分支出來的。根據《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故以官為氏而姓了師氏,傳到春秋時代,有一位師昺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職,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名諱,就將自己的姓改少一橫,變成了帥氏,開創了另一個姓氏家族。 始祖:師昺。遷徙分布 帥姓出自西晉,當時晉國定都洛陽,後遷長安,因此山西洛陽、長安一帶即為晉姓發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發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間,逐漸向周邊地區及江南一帶擴展,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范陽郡、平原郡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目前帥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郡望堂號 ①、郡望 南陽郡 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漢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陽)。 河南郡 秦為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里)。 范陽郡 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相當於今河北涿縣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帶。 平原郡 西漢置,相當於今山東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②、堂號 南陽堂、平原堂、范陽堂、河南堂。 自立堂號:本源堂等。 [編輯本段]宗族字派 字輩: 重慶某支帥氏字輩:應欽秉源年,正永洪大澤,世代朝先志,文華光尚國。 湖北天門帥氏字輩:言舉信洋,國家大振,永世刻昌 湖北宜昌帥氏字輩:總振維榮芳,開先啟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雲夢帥氏字輩:元亨利貞,永世家聲。 湖南醴陵帥氏字輩:家保萬年常有道,修其學業展新龍。
Ⅸ 姓師有多少人
相聲演員師勝傑,有姓師的。其來源:
師是以官職命名的姓氏。據《姓氏考略》雲:「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商朝時,朝廷中掌管音樂的官員叫師。如商紂王時有師延,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衛國有師涓,鄭有師悝、師融等,當時都是著名的音樂家。他們的子孫後代中有以官名為姓的,稱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