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厚香人口多少
1. 崇州縣懷遠鎮有多少人口
懷遠鎮位於崇州市西北部,西靠邛崍大山脈與萬家鎮連接,南傍無根山麓緊鄰大邑縣青霞鄉,北與街子鎮、三郎鎮接壤,東與元通鎮相連。轄8個社區、17個行政村。崇(陽)方(店子)、大(邑灌口)三(仁邡三河)公路過境。境內有始建於同治五年(1866)的回瀾塔,塔身9層,高39米,每層6面開窗,塔內有螺旋形階梯,每層塔心有一小孔,可於頂層一望到底。
代碼 510184107:~005洄瀾街社區 ~006大順街社區 ~007定江橋社區 ~008泉水社區 ~009文井江社區 ~010安樂社區 ~011青峰嶺社區 ~012天泉社區 ~202富麗村 ~205福橋村 ~206黎店村 ~207龍潭村 ~208前鋒村 ~211寶峰村 ~213三官村 ~217黃鶴村 ~218德通村 ~221共和村 ~224玉圭村 ~225二江村 ~227富強村 ~229和平村 ~231石子村 ~234清江村 ~237楓南村
沿革 相傳東晉十六國時期,李雄曾設漢原郡於此,至清乾隆置分州於境內。民國初沿襲舊置,1940年設懷遠(Huaiyuan)鎮,同時為區署所在地。1950年置懷遠鄉,1958年改公社,1963年鎮社分設,1983年改社為鄉,1985年撤鄉並鎮。1997年,面積78.9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鋒、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關渠、黃鶴、德通、泰安、天泉、共和、洪堰、安樂、富強、斑竹、和平、爛泥、石子、東山、正西、青江、華嚴、晴霞33個行政村和東區、南區、西區、北區4個居委會。
2000年,面積37.85平方千米,總人口29000人,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峰、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等15個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4個居民委員會。鎮政府駐懷遠集鎮。2004年,將原西山鄉、何家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懷遠鎮;懷遠鎮政府駐洄瀾街,距市區18千米
懷遠鎮是四川省崇州歷史悠久的古鎮,離成都69公里,規劃面積約 0.9平方公里。鎮區街道保留清代風格,四街口均設有柵子門。目前全鎮近 30條街道都屬規劃范圍,形成非常完善的網狀道路體系,而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繩街等將保存統一、完整的古樸歷史風貌。
洄瀾塔,始建於清同治五年,距今已有137年。為成都市重點保護文物。塔型六方,高九層約35公尺,坐南向北。塔中空,約10㎝垂直孔自塔底可直視頂端,上八層六個面有窗戶,可眺望懷遠遠山近水,每層均有正反呈螺旋型階梯,可拾級而登至塔頂,下三層有壁繪,多為釋道兩家經典記述,現全塔保護完好,至今巍然屹立。
天後宮,即今懷遠文化中心站所在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建於清咸豐年間,座南向北,前後兩個四合院均為磚木結構,進正門的左側是萬年台,供集會祭祀演戲用,台頂樑柱的彩繪,承建師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兩側各有一耳房約14平方米,可供化妝、樂師或會客用,台前為院壩,約畝余,兩廂為對稱轉角樓,飛來椅,供看戲用,底樓均為倉庫。萬年台對面,穿過院壩是一通五間五柱二堂廳,雕梁畫棟,灰泥粉壁、氣勢雄偉,廳後是供奉神祖廚和居室類一列小廳(現已拆除)。站內現完整地保留著天後聖母林默的神廚,純楠木製高寬約3公尺見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跡和清代列位皇帝對其敕封均記錄於上,字跡約2公分大小,俊秀而剛勁,雕刻精美。
商業街門牌樓,位於懷遠鎮清平街,古鎮段北側,面文井江、牌樓高約三文,寬約五文,過道一丈,青石四柱,門樓上有泥塑雕花圖案,頂端正中豎牌匾,內有「懷遠鎮」字樣,匾下橫書尺余大小「商業街」三字,字跡雄渾蒼勁,門樓後為商業街道,全長140m,街寬4 m,兩廂為對稱木結構古建築、小青瓦,均有樓廊,街兩端有走馬轉角樓,古時樓上經營珠寶玉器,樓下經營綾羅綢緞,門牌樓後的轉角樓為茶館,生意十分興旺。
十家院,位於商業街中段下側,為典型清代古建築,單進門,四合院,小青瓦房地板樓,飛來椅、美人靠,白粉泥壁,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現保存完好。
岳家龍洞與石馬溝,鎮南約2公里處,楓香村6組境內,原名橫原洞,為青城八大洞天之一。清道光分州州同周宗躍所寫:「橫原洞口植佳茗,白雲嶺陰採摘頻」詩句中的橫原洞即指今岳家龍洞,據《崇慶縣志》記載:「在懷遠鎮南五里有橫原洞,洞門高丈余,中有大堂,高寬數丈,入里許洞漸窄,匍匐可行,有膽壯者直窮到底,從白塔山出,洞首尾相去數十里」,又載:「懷遠鎮東五里有石馬洞,中廣數畝,石馬精靈夜出敗稼,斷一足焉」。大邑縣八景詩亦雲:「洞口煙霞石馬嘶」。龍洞從懷遠入大邑青霞鄉出,現龍洞和石馬依然如故,尚未開發利用。
馬岱墓、漢墓群,位鎮東4公里太平山,離古懷遠鎮遺址里許,今前鋒村六組。據《三國志》記述三國名將:「子龍葬(大邑)銀屏,馬岱葬太平」。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從山腳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體位置難測,解放前有樊姓縣佐官員領衙卒挖掘,均告失敗,五十年代有里人曾獲燒制有「馬岱墓」字樣漢磚。漢墓群位於馬岱墓以下約一公里處,已被當地農民采土燒磚挖出6座,墓室分主室、耳室、主室內殘存鐵器、陶器、有一墓室存一盒五株錢約千枚,除極少數依稀可辨為劉秀五株錢外,余多已銹爛。墓室均為帶花紋邊的漢磚砌成,隨墓之圓形而磚有異,花紋分回紋連環扣和疊浪多種,每磚約2寸厚,尺許寬,1.5尺長,重10餘公斤。墓室外覆漢瓦,比漢磚大半,瓦厚約1.5公分,瓦弧背面有約公分左右線溝。現文化站內收藏殘缺漢瓦片和幾種規格各異的漢磚樣品。出土的大量漢磚散落在當地村民家中,而未被效地利用其價值,等待有識之士去開發。
鼎沸泉,鎮東泉水村境內,其泉自地底沸騰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沖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溝,修泉水碾,以利鄉民。據《崇慶縣志》記載:「在懷遠鎮東一里,中寬二丈余,有泉自地如鼎初沸,不一里即可沖碾,下可灌田數千畝」。現泉水流量雖已減小,但「鼎沸」依舊,送檢相關部門,認定其為理想優質甘泉,惜至今也未被開發。
懷遠鎮文物古跡甚多,以前僅寺廟就有30處,會館有黃州、廣東、江西、山西、湖廣五個之多。 懷遠三絕:凍糕,葉兒巴,豆腐簾子。 百花會每年的農歷2月15日。
2. 鎮原縣有多少人口
鎮原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處北緯35°27′至36°16′,東經106°44′至107°36′之間。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環縣,距慶陽機場60公里,距平涼火車站70公里。境內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4條較大的河流,5條斜長源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長91.2公里,東西寬78.3公里。境內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最低點海拔1011米,相對高差756米。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是隴東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境內山川塬兼有,總土地面積3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9萬畝,人均3.5畝。全縣共轄19個鄉鎮,215個村委會,5個社區居委會,19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3.13萬人,農業人口49.38萬人。有回族、維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等少數民族7個,約240人。
歷史源遠流長。鎮原為華夏故土,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唐虞屬雍州,商屬昆戎,周置大原州,漢置安定郡,唐置原州,元改鎮原州,明降州為縣,沿承至今。鎮原是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1940年3月在馬渠建立鎮原縣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解放後,縣人民政府遷至現在的縣城。
文化藝術底蘊深厚。境內歷史文化遺址留存較多,出土了國內稀有的周銅劍、秦詔版、陶水管等文物,石崆寺、玉山寺石窟久負盛名,有考證價值的古城古寨遺址25處,寺廟祠堂遺址69處,歷史文化遺址36處,出土文物500多件。「後漢三賢」之一的王符《潛夫論》蜚聲中外,與王充《論衡》齊名。歷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如李詢、皇甫規、胡奮、胡國珍、席闡文、席固、皇甫墉、向寶、胡順之、楊政、曲端、張中孚、張中彥、仇鉞等,保家衛國、守職重實;名醫皇甫謐、慕元春治病救人,堪稱杏林楷模;文仕胡方回、慕壽祺博史善文,領一代風騷;靈太後胡充華,兩度垂簾聽政,百官膺伏,一首《楊花詞》,堪稱北魏詩壇上的一朵奇葩。鎮原縣又以隴東「文化大縣」聞名,近現代如書畫名家張宸樞、張炳麟、鄧博五、段思坎等人聞名省內外,2010年被中國書協譽為「中國書法之鄉」;民間藝術古樸典雅,創作繁榮昌盛,風靡全縣,尤其剪紙、刺綉引人注目。臨徑鄉祁秀梅是享譽海內外的剪紙藝術大師,其作品被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國收藏;以獲得「全國優秀模範教師」稱號的殷家城鄉殘疾教師張學成為原型,拍攝的電影《大山深處的保爾》和隴劇《綠葉紅花》先後在全國上演,獲得巨大成功。
工農業產品豐富。工業初步形成了以綠色食品飲料加工為主體,建築建材、機械電器、印刷醫葯等產業為補充的工業格局,民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比較活躍,現有各類中小企業137戶。縣內土地寬廣肥沃,光照充足,適宜小麥、玉米、高粱等多種糧食作物和瓜菜、葯材等經濟作物生長。全縣農業人口佔94%,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也是全國592個國扶貧困縣和甘肅中東部18個乾旱縣之一。農作物主要有冬小麥、扁豆、黃豆、玉米、高粱、穀子、糜子、馬鈴薯、大麥、黃花菜、烤煙、胡麻、油菜、葯材、瓜類等,是隴東主要糧油和瓜菜生產基地之一,有「隴東糧倉」的美譽。曾被命名為「全國黃花菜基地縣」、「全國優質瓜果生產基地重點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目前,已形成以杏果、瓜菜、草畜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杏子產量居全國第二,生產加工能力位居全國第一,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杏鄉」,杏產品遠銷海內外,優質蘋果暢銷大江南北;黃花菜被國家外貿部命名為「鎮原金針菜」;「五指塬綠寶」牌西瓜遠銷大江南北,畜牧業以羊畜養殖、肉、皮毛加工為主,皮張、羊毛、羊絨等畜產品比較馳名,羊絨已實現出口創匯。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約千餘種,其中可入葯130餘種。
石油煤炭藏量富集。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煤炭、石英砂等16種,儲量豐富。其中石油儲量可達2.5億噸,有長慶油田和華北分公司兩戶企業開發,年產原油40萬噸。
紅色旅遊潛力巨大。名勝古跡斑斕千秋,石窟寺、秦長城、漢長城追溯千年風霜;自然景觀美麗迷人,境內的太陽池、翟池、白馬池三座天然池湫碧波輝映,堪稱「黃土高塬明珠」。鎮原曾為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岔紅軍長征紀念館、屯字「四八」戰役烈士陵園等紅色旅遊資源引人注目。目前已形成以潛夫山森林公園等景區為重點,其它名勝古跡點綴其中,東與北石窟寺相接,西與平涼崆峒山毗鄰的旅遊圈。
社會事業欣欣向榮。恢復高考以來,全縣共向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34051人,其中被清華、北大錄取的達40人,再現了」教育大縣「的光輝形象。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疾病防控網路健全。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全民健身、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開邊籍的張德宏於1990年代表我國參加了在比利時舉辦的世界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取得男子鐵餅第四名的好成績;太平籍長跑運動員陳慧榮,2007年分別取得全國田徑錦標賽和六城會10000米第三名的佳績,達到了國際級運動健將標准,並於2008年取得北京奧運會參賽資格,成為慶陽有史以來第一人。
小吃、酒席是鎮原飲食文化的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融民俗禮儀、飲食科學與一爐,以葷素相間,口味各異,五色俱全而聞名遐邇。風味小吃品種繁多,主要有羊羔肉、骨頭肉、西米丸子、燒雞、糖油餅、臊子面、蕎麵筋筋等;酒席有「九魁」、「十全」、「十齣一」、「十二樓」、「十三花」等名稱,茶、酒主要有罐罐茶和三岔黃酒等。鎮原小吃及酒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品種風味蔚成大觀,這是歷代烹飪工作者聰明才智的結晶,是燦爛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為祖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光彩。
開放開發中的鎮原,以其厚重的歷史文明積淀,獨特的高原風姿,悠久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俗風情,富饒的特色資源,良好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熱忱歡迎社會各界人士,新老朋友來鎮原投資興業、旅遊觀光!
3. 求重慶大足縣各有多少鄉鎮及各鄉鎮人口數
總人口96萬人22 鎮 2 街道辦事處智鳳鎮是大足石刻創始人趙智鳳的故鄉,位於大足縣城東部,西距縣城7公里,南連龍水鎮,東鄰金山鎮、石馬鎮,北與寶頂鎮接壤。大銅、大國路穿境而過,場鎮緊靠登雲機場,交通十分便利。瀨溪河由縣城自西向東經過智鳳鎮流向龍水、珠溪方向,水源條件好。全鎮總面積67.17平方公里,轄新店、田壩、茅里堡、高筍、八里、登雲、普安、阮家、永福、黃連、福壽11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42336人。近年,智鳳鎮工業經濟得到加快發展。2006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34744萬元,同比增長12.3%(下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62:20;鎮級財政收入完成384萬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500萬元,增長1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410萬元,增長14.3%;工業總產值達到25052萬元,增長19.8%;工業增加值實現7925萬元,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4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90元,增長8.2%;城鎮化率達到31%,綜合實力躍升全縣第10位高坪鄉位於大足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與安岳、潼南兩縣接壤,全鄉轄8個行政村、71個社,6988戶、26888人,幅員面積5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47畝,人均耕地0.75畝。中敖鎮位於大足縣西北部,距縣城9公里,處於瀨溪河發源地,東與龍崗街道辦事處、寶頂鎮接壤,南與高升鎮毗鄰,北至高坪鄉連安岳縣境,東北與潼南五桂鄉緊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全鎮幅員面積107.59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33159畝。轄18個行政村,3個居委,共有161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619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460人。鎮內有大足縣目前儲水量最大的上游水庫。中敖火龍歷史悠久,天山米暢銷全國,素有「魚米之鄉」、「火龍之鄉」、「車貨之鄉」的美稱。大足縣寶頂鎮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7公里,幅員面積6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總人口2.9萬人,城鎮人口0.4萬人。全鎮轄9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68個村民小組。寶頂鎮鎮域峰巒起伏,溝谷陡深,海拔高度多為400至500米的山地。寶頂鎮土壤以沙及紫色土為主,顯酸性、中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7.3℃,年積溫6366℃。無霜期323天,多雲霧陰雨,年降雨量1100毫米。寶頂鎮青山綠水,風光秀美,土地肥沃,鳥語花香,生態觀光園、休閑娛樂設施密布,被為縣城後花園。二級硬化水泥公路橫貫其中,村級公路與之相連,並與周邊鎮鄉聯網,境內交通十分便利。寶頂鎮是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鎮,2002年,獲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和建設部授予的2002年度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高升鎮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萬畝。總人口26000人,轄8個行政村(太和、旭光、建設、紅光、雙牌、新光、勝光、先進),1個居委會(華升), 54個村(居)民小組。龍崗辦事處成立於2002年7月,位於大足縣主城區,是大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轄6個社區,6個行政村。總人口9.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9萬人,農業人口2.2萬人。轄區幅員面積43.8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農村耕地面積1081公頃。棠香街道辦事處轄7個村,5個居委會。分別為惜字閣村、和平村、水峰村、金星村、冉家店村、雙豐村、三合村,紅星社區居委會、五星社區居委會、報恩社區居委會、東關社區居委會、海棠社區居委會。 2002年全辦事處總人口為48622人,非農業人口13041人,總戶數13345戶,幅員面積60.17平方公里。回龍鎮地理位置東經105°51′42″,北緯29°43′44″,位於大足縣東面稍偏北,距縣城約17公里,鎮域北面與銅梁縣小林鄉接壤,到銅梁縣城約為30公里;西面緊鄰寶頂鎮和智鳳鎮;南面與金山鎮相鄰,東靠萬古鎮和國梁鎮。轄區面積為49平方公里,全鎮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57個村(居)民小組,共6469戶,總人口為241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43人,耕地面積19031畝。全鎮共有12個黨支部國梁鎮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饒國梁而得名,位於大足東北部,距縣城25公里處,是市、縣農業示範鎮,全鎮幅員面積38.9平方公里,東臨雍溪鎮,南接萬古鎮,西靠國梁鎮,北連銅梁縣,轄7個農村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54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4萬人,總耕地面積20985畝。近年來,我鎮大力實施發展特色經濟戰略,促進鎮域經濟上新台階鐵山鎮,曾名九區,又名雙河場。東與三驅鎮相連,西與榮昌縣十烈鄉相接,北與安岳縣合義鄉相毗,南與季家鎮相鄰。鐵山鎮位於大足縣的最西端,距縣城26公里,是大足縣的西大門,位於大足、榮昌、安岳三縣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相對重要。
鐵山鎮幅員面積59.6平方千米,下轄雙河社區、晉元社區兩個街道居委會和繼光村、雙橋村、麒麟村、油坊村、連科村、西北村、多寶村、高龍村、勝豐村、桂香村、建角村、三寨村12個村委會,共90個居民組,總人口33751人 季家鎮共轄7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52個村民小組和3個居民小組,6024戶2098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8人;幅員面積53.6平方公里,耕地18381畝,其中水田14100畝,土4281畝,人均耕地0.87畝,屬典型的農業鎮。 三驅鎮地處大足西部,距縣城11公里,全鎮共有16個行政村和2個街道居委會,114個村民小組和4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1795人,其中農業人口47266人。全鎮幅員面積76.28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586萬元,糧食總產量完成2405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326元。寶興鎮幅員面積51.5平方公里,轄9 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64個村(居)民小組,8828戶,31245人龍石鎮位於大足縣的西南角。東面和南面與珠溪鎮接北;西面與榮昌縣的古昌、河包兩鎮毗鄰;北連三驅、寶興兩鎮。距縣城23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50個居民小組,5890戶,總人口21350人 珠溪原名寶珠溪18個行政村、 2個社區,160個村(社區)小組,總戶數17584戶,總人口59624人 龍水鎮地處重慶西部,是著名的五金之鄉,西部最大的建制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國家級文明鎮、首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重慶市「百鎮工程鎮」、市商業建設中心鎮、市鄉鎮企業明星鎮、市城鎮化工作先進鎮,是大足縣城的重要組團。城區南距成渝鐵路、成渝公路15公里,東距重慶城區90公里,大郵路、龍銅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全鎮轄10個社區、1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11.88平方公里,總人口13.3萬人,其中,城區面積7.7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8.3萬人石馬鎮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幅員面積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轄9個村(居)委員會,88個社,總人口3.4萬餘人 金山鎮位於大足縣中東部地區,東距銅梁縣城33公里,西距大足縣城22公里。東與我縣的萬古鎮毗鄰,南與拾萬鎮相靠,西與石馬鎮、金山鎮接壤,北與回龍鎮相連。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5℃,年降雨量約1100㎜。全鎮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全鎮耕地面積17334畝(其中水田13820畝,旱地3514畝),人均耕地約0.78畝。總戶數6321戶,總人口22359人,其中農業人口20579人。全鎮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農村行政村,4個居民小組,53個村民小組萬古鎮位於大足東部,是大足縣的東大門,距大足城區27公里,距重慶市主城區80公里。全鎮幅員66.5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共有175個村民小組。年末戶籍人口528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37人雍溪鎮轄7個農村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3852人,其中農業人口27892人古龍鄉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端,距縣城38公里,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8%。鄉政府駐址在古龍鄉新街居委。全鄉轄6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49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人口9718人拾萬鎮位於大足縣東南部,西山(又名巴岳山)腳下,懷遠河畔,距大足縣城23公里,與石馬、萬古、金山、玉龍等鎮接壤。全鎮幅員總面積49平方公里,屬盆地丘陵地形,境內溪河密布,水利設施健全,水源供給充足,電力保障有力,10公里半徑范圍內建有大堡、萬古、雙橋、紅石四座35KV變電站。下轄:拾萬社區和楠木、八埝、雙埝、斯蘭、檬子、將軍、福利、長虹、協豐9個農村行政村,共66個(社)居民小組,總人口29,816人,其中農業人口28,090人,非農業人口1,726玉龍鎮是重慶市西部一個山川毓秀的市級衛生城鎮,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南部,距大足縣城20公里,巴岳山橫亘東部,東北與銅梁接壤,東南與永川相連,南面與雙橋區毗鄰。全鎮轄9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51.07平方公里,有耕地11549畝,2005年末總人口23030人(其中非農人口4570人),總戶數6473戶 郵亭鎮幅員面積91.01平方公里,地處成渝兩地交會處,位於大足縣南端,東接永川市,西鄰榮昌縣,北函雙橋區,距縣城30公里。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轄1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15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萬人
4. 西安市2021總人口數是多少
西安市2021總人口數是1200萬。
西安也是對外開放,西安引人才得100多萬費縣這幾年人口一年比一年多,到了2021年,人口數量多1200萬,比2010年增加448.51萬人,增長52.97%,佔全省人口比重32.77%。西安是陝西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西安發展的特徵有:
1、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開局良好,「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的六維支撐體系加快構建,但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強,作為省會城市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市首位度長期在2.25左右,是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唯一GDP沒有過萬億的城市,城市能級亟需提升。
2、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正在形成,要素集聚能力不斷增強,但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還沒有搭建起來,現代產業集群功能不強,只有汽車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全市過百億企業只有8家,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3、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凸顯,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交通體系基本建成,但樞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發展優勢,要素聚集功能較為單一,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發展與樞紐地位不相匹配,推動綜合樞紐建設由追求速度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是現實要求。
4、科教創新基礎實力雄厚,研發投入強度和技術合同交易額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但科技創新成果就地轉化率只有30%左右,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發展體制和平台還不健全,構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建設創新型城市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5、文化優勢加速釋放,旅遊人數和收入快速增長,但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不夠,高品質文化旅遊產品供給不足,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5. 廬山市有多少人口
廬山市人口2011年末,全市總人口26.4萬人,其中女性12.5萬人,非農業人口 44860人,佔全部人口的 17 %。人口出生率 13.57‰,死亡率 5.6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88。
廬山市(原名星子縣),為江西省九江市下轄縣級市。位於江西省北部,面臨鄱陽湖,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九江市江州區、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北與九江市濂溪區接壤,南與永修縣湖洲相接。總面積940平方公里,轄9鎮、1鄉、1個國營林場、1個濕地管理處,總人口30萬(多為漢族江右民系)。
市區南康鎮三面環水,負山襟湖。境內有北京至珠海的105國道,緊靠昌九高速公路,至九江機場、廬山火車站30分鍾,至九江火車站、九江碼頭、九江市區40分鍾。水上運輸四通八達,自古有"南國咽喉、西江鎖鑰"之稱,水上逆贛江可直航景德鎮、南昌、贛州,入長江黃金水道抵國外口岸。贛、撫、饒、信、修五大水系在縣域東南水面束流而東,形成"江湖之會"。
廬山市是影響中國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學和一千數百年的禪宗興盛區,是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南天師道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學府、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所在地。是中國田園詩的搖籃,是我國隱逸文化的典型區域。
經濟:
201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43.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3.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9元,摺合2625美元(按6.3:1計算),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1998萬元,同比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209552萬元,同比增長25.5%,其中工業增加值185050萬元,同比增長26.7%;第三產業增加值175188萬元,同比增長6.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9:48:40.1.財政、金融實力進一步增強,2011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50188萬元,同比增長20.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5673萬元,同比增長33%。2011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417486萬元,同比增長26.5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2212萬元,同比增長23.33%;各項貸款227893萬元,同比增長36.68%,其中中長期貸款124254萬元,同比增長35.44%。
6. 香港有多少人口及面積有多大
香港的總人口達7 234000萬包括逾700萬名常住居民和約23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分布方面,香港島居民佔香港人口18.5%,九龍佔29.5%,其餘52.1%則包括住在新界及水上的居民.
請採納支持下
7. 莆田市的人口總數大約是多少人
2020年全市戶籍人口365.5萬人,常住人口321.1萬人,比2010年分別增加42.0萬人、43.2萬人。
相關說明
截止2020年底,人口密度885人/平方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210人/平方公里。從縣區分布看,地處沿海和平原的湄洲島、荔城區、秀嶼區、北岸分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715人/平方公里、1167人/平方公里、513人/平方公里、484人/平方公里,而山區面積較多的涵江區、仙游縣、城廂區分別低於全市平均水平320人/平方公里、244人/平方公里、10人/平方公里。
市內居住有漢族、回、苗、土家、彝、布依、畲、壯、侗、白等48個民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莆田市常住人口為3210714人。
8. 九江市有幾個區幾個縣多少人口面積多大
九江市是一座充滿了人文關懷的獨特城市,也是長江帶上的富裕城市,自古以來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歷史古樸厚重,成為南來北往商旅畢竟之地,那麼九江市有多少個區和縣,有多少人口呢?
九江市,面積18823平方公里 ,九江市的面積大於北京市,北京市面積16800平方公里,九江市的面積大於上海市,上海市面積6340平方公里。
九江市的面積大於天津市,天津市面積1.2萬平方公里,對比一下就知道,九江市的面積大於三大直轄市的面積。
九江市的人口為528萬。
九江市最有名的景點: 廬山世界遺產、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九江市的水運發達。是長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從九江市乘船出發,上可以到達重慶,下可以到達上海。往南可以到達南昌、吉安、贛州。
九江市的最高峰九嶺尖,海拔1794米,九江市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災害很少發生,適宜農、林、牧、副、漁業發展。
九江市地圖
九江市管轄濂溪區、潯陽區兩個區。還管轄8個縣、3個市。
潯陽區面積50平方公里,轄湓浦街道、甘棠街道、白水湖街道、金雞坡街道、人民路街道5個街道辦事處,70個社區,8個村委會,總人口約51萬。
濂溪區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屬九江市市轄,素有「京九重鎮、鄱湖明珠」之稱,管理5鎮2鄉2街道,總面積387.5平方公里,區內人口26.25萬。
東臨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北襟黃金水道長江相望鄂皖,西接昌九工業走廊,南依旅遊勝地廬山,在地質史上經歷岩漿侵襲,冰川活躍,因而地貌千姿百態,集雄奇秀麗於群山峻嶺之間。
1、瑞昌市面積1423平方公里,人口46萬。黃金儲量居江西省之首。
2、九江縣面積911平方公里,人口33萬。
3、武寧縣面積3507平方公里,人口39萬。特產:獼猴桃、黑芝麻、寧紅茶。
4、修水縣面積4504平方公里,人口85萬。特產:寧紅保健茶、雙井茶、修水石楠木梳。香爐山鎢礦儲量居全國第二。是中國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
5、永修縣面積2035平方公里,人口39萬。特產:藜蒿、永修攢林茶、吳城大板瓜子。
6、共青城市面積307平方公里,人口19萬。2010年11月正式設立縣級市共青城市。
7、德安縣面積859平方公里,人口24萬。特產:小山竹、磨溪雙季板栗、南田梨、紅棗、柑橘、毛茶。
8、廬山市面積643平方公里,人口28.4萬。廬山景區位於廬山市境內。
9、都昌縣面積1988平方公里,人口83萬。特產:紫皮大蒜、蔓荊子、鰣魚、針工魚。
10、湖口縣面積669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江南魚米之鄉。是江西唯一的螃蟹出口基地。特產還有:把斧、糟魚、女兒紅酒。
11、彭澤縣面積1542平方公里,人口38萬。特產:彭澤鯽、中華絨螯蟹、彭澤東升豚。
江西省地圖
9. 湘鄉市各鎮的人口有多少
2000年,湘鄉市轄4個街道、13個鎮、5個鄉。總人口807718人,各鄉鎮人口: 望春門街道 33185 新湘路街道 30729 昆侖橋街道 38139 東山街道 18086 山棗鎮 43042 栗山鎮 23375 中沙鎮 22978 虞塘鎮 30649 潭市鎮 42882 棋梓鎮 50846 壺天鎮 40796 翻江鎮 34423 金石鎮 33438 白田鎮 40564 月山鎮 54060 泉塘鎮 45922 梅橋鎮 43559 東郊鄉 48824 毛田鄉 31905 金藪鄉 33343 育煅鄉 32787 龍洞鄉 3418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4年,湘鄉市轄4個街道、13個鎮、5個鄉。 《湖南省縣及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2004年》整理)
望春門街道 轄:東風、務門前、雲門寺3個社區;桑棗、城北、金塘、聯盟4個村委會。
新湘路街道 轄:北正街、紅侖、新港、湖南湘鋁有限責任公司、壕塘5個社區;茅坪居委會;長橋、城西、梅坪、白托4個村委會。
昆侖橋街道 轄:南正街、昆侖橋、湖鐵、南津路、湘潭鹼業有限責任公司、二十三冶一公司辦事處、紅星7個社區;新坳、江岸、楊金、鋁南、五里5個村委會。
東山街道 轄:張江、起鳳、書院路3個社區;先進、雙漣、雙泉、塔子、東林、東山、城東、新岸、東岸、東勝、東台11個村委會。
山棗鎮 轄:山棗居委會;鹽井、洙津、新飛、飛漣、龍泉、厚豐、窯沖、萬貫、山棗、虎形、金華、青順、城江、水東、城埠、白沙洲、經正、葆元、新躍、新塘侖、洪塘、洪山、楓樹、山田、雙林、橋台、永興、低坪、良山、蓮花、蓮峰、蓮長、望岳、大山沖、雲山、九江、高勝、蠶勝、新勝、大勝、板托41個村委會。
栗山鎮 轄:西山、新合、黃金、洪芙、長沖、九峰、相思、糧桔、楊梅、金銀、大順、雙江、栗山、峽上、峨嵋、石橋、大旗、荊泉、界頭、兩家塘、新豐、永安、白竹、巴江24個村委會。
中沙鎮 轄:中沙居委會;萬福、朝陽、中沙、道坪、紅荷、西沖、洞上、雲居、道常、梅龍、石塘、扶塘、主步、大杉、中心、龍山、田心、萬寶、茅畲、小洞、滄泉、梅口、桂花、紫峰、道沖、虎山、紫山27個村委會。
虞塘鎮 轄:黃里、鄧市、虞唐、復興、白鷺、郭門、洗馬、楓林、清水塘、五里牌、羅宏、衛星、永忠、方塘、赤石、岱頭、梅下、尼山、楊占、觀賢、水竹沖、高維、洋潭、河家、厚河、厚長、韶江、金木、金峰、蘇坡、大青、勝天、熟潭、蘇中、白石峰35個村委會。
潭市鎮 轄:潭台、四總、街口3個居委會;潭市、安樂、小車、安全、白銀、柏門、秀豐、長城、大江口、大坪、洞山、高侖、高坡、鶴塘、黃泥、建新、錦橋、桃坪、九侖、九雁、新樂、榔石、民主、南嶺、永明、青陂、清風、西全、清和、西田、清江、榨坪、清泉、群益、砂塘、新民、上新、新坪、雙江、石塘、新石、潭台、新鋪子、新天、躍進45個村委會。
棋梓鎮 轄:萬羅山、洞嘉、棋梓、石磴4個居委會;湖南韶峰集團社區;棋梓、白雲、長元、大富、鵝石、谷水、荷風、和平、河洞、黃嶺、金龍、連山、龍江、爐塘、梅花、明和、南岸、泥溪、坪湖、坪塘、普安、杉坪、杉山、蛇潭、峽山、向陽、小羅、新和、煙沖、銀塘、余庄、喻坊、澤江33個村委會。
壺天鎮 轄:壺天、北風鋪2個居委會;壺中、小水、大坪、日新、樹塘、石獅、壺天、龍凼、同升、中石、石春、岩江、新坡、光輝、光勝、湘溪、峽山口、直東、橫東、合東、大金、南嶽、潭溪、上新橋、石鼓、堆子、下木、馬鞍石、譚橋、雙坪、牌子石、杉沖、東段、石燕、山坪、五一、托塘灣、大塘、澗山、藕塘、石坪、崇溪、新鋪子、雄輝、金泉、金橋、井灣、岩前、岩龍、洪豐50個村委會。
翻江鎮 轄:昌坪、番江2個居委會;昌坪、橫溪、農林、榮林、銀塘、金姑、古塘、桃林、鳥沖、洪家沖、七里沖、翻江、陡崗、楊和、高坪、高橋、南鄭、吉長、吉洞、大樂、武陵、新雄、碧高、丁家、黃塘、劉灣、楓山、桂元、長崗、蔣家坳、八家橋、林章、向東、鐵馬、茶杯、東坪、中山、歧山、塘坪、傅家、石鹿、園藝場、園梁、洪門、榮溪、側山、瓦屋47個村委會。
金石鎮 轄:理嘉、鐵灶塘2個居委會;金西、關王、萬群、大湖、白果、雙湖、靳源、金東、金石、坪如、金安、月形、團田、舒塘、石壩、文星、益民、太平、童家、泉湖塘、龍潭、大力、東江、長寧24個村委會。
白田鎮 轄:粉壁灘、分路口2個居委會;東勝、大禾、白田、長江、新苗、薰山、橋鋪、五星、至公、荷花、大沖、自力、上麓、高沖、高豐、薰峰、上扶、石門、石江、仁厚、三新、板塘、中興、東毛、三遷、桃豐、白石、集中、芋子、車田、從新、星輝、沙田、班橋34個村委會。
月山鎮 轄:新橋、紅陽、白樹山、檀樹山4個居委會;犁頭橋、包忠、前進、勝利、三灣、安沖、包龍、包坪、褒麓、白龍、西林、金坪、金山、山峰、馬龍、田心、南嶽、龍沖、鵬山、羚羊、雙龍、和沖、洞竹、紫竹、栗子、紅日、英石、洞口、寺前、月山、白峰、白鶴、紅光、太山、豐山、洪海、楓榆、雲南、石橋市、石佛、青坪、黃土堪、橫江、新橋、紅陽、江東、江田、群樂、水口、楠木、石溪、雲田、石柱、東風、箭樓坪、石頭鋪、洞口壩、石磯58個村委會。
泉塘鎮 轄:泉塘居委會;繁育、律塘、青山、前沖、同勝、桐瑞、沙河、新東、新陽、汪家、繁榮、花屋、南藪、創塘、鮮花、白泉、泉塘、雙鯉、山坳、石江、東嶺、西嶺、新田、林場、雄心、錦屏、吾愛、標加、高梧、德勝、良加、三角、托塘、下灣、雙托、興裕、西台、花吾、泥灣、湖山、托南、龍嶺、軍塘、喬灣、上湖、石屋、城漣47個村委會。
梅橋鎮 轄:梅橋居委會;芭蕉、江夏、立新、高梘、茶佩、永福、高長、麒麟、橫鋪、水潭、黃龍、福海、上豐、象形、萬全、星明、新倉、同豐、泉福、坳頭、金吉、先鋒、泉井、土橋、泥灘、回龍、雙河、胡藪、楊柳、龍湖、茶園、東塘、鹿古、爐盆、豐隆、豐收、桐木、保合、喜鵲、硤石、上凝、酒鋪、農科、龍泉、衡山、峰城、井峰47個村委會。
東郊鄉 轄:新村、滸洲、花亭、定托、王塘、長豐、上花、大橋、楊樹、新江、新塘、石江、石竹、旺興、三湘、新研、西北、羅公橋、炭棚、向韶、向紅、碧星、柘塘、田園、金星、新園、永豐、楓泉、虎澗、戰鼓、橫新、橫洲、獅沖33個村委會。
毛田鄉 轄:豐子沖居委會;新華、華塘、毛田、白楊、竹元、石山、勤家、霞樂、譚山、譚家、大坡、大新、芬水、芋塘、張泉、草坪、金田、躍南、新立、坪山、東景、楊泉、全心、崇山、增加、清溪、洲塘、萬山、煙竹、石元、杉山、蛇形、古塘、羊古、長慶、鐵山、紅旗、坪上、天門、雪市、齊心、榔樹、花亭子、托坪44個村委會。
金藪鄉 轄:金藪、豐山、荷塘、輔正、白沙、耙石、藪嶺、龍門、竹園、花橋、普石、獨石、永樂、地南、扶康、長樂、河山、珍珠、東陵、八眼、江家、屬南、堆子、馬坪、紅石、團山、麥子、抱石、南星29個村委會。
育塅鄉 轄:長侖、虎沖、小沖、安沖、石鵝、田坪、中田、楊名、石磴、泉龍、育橋、育段、直沖、水橋、山塘、仁美、上山、雙橋、石洞、花坪、軍山、松岳、大橋、安鄉、軋喬、軋坪、軋江、南坪、南沖、南山、水口斯、東塘鋪、東沖、橫路、石泉35個村委會。
龍洞鄉 轄:樂昌、韶東、韶西、城前、建時、新湖、泉沖、石頭、界牌、和睦、箭塘、石塘、谷陽、花橋、龍洞、中朝、楠香、七星、瑤湖、泉湖、雅苗、長太、康加、上義、大田、印子、湘江、集義、小田29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湘鄉市轄4個街道、13個鎮、5個鄉:望春門街道、新湘路街道、昆侖橋街道、東山街道、山棗鎮、栗山鎮、中沙鎮、虞塘鎮、潭市鎮、棋梓鎮、壺天鎮、翻江鎮、金石鎮、白田鎮、月山鎮、泉塘鎮、梅橋鎮、東郊鄉、毛田鄉、金藪鄉、育塅鄉、龍洞鄉。
2007年,毛田撤鄉設鎮。
10. 中國姓氏人口排名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歷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僪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召 有 舜 葉赫那拉 叢 岳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辟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章佳 那拉 冠 賓 香 果 依爾根覺羅 依爾覺羅 薩嘛喇 赫舍里 額爾德特
薩克達 鈕祜祿 他塔喇 喜塔臘 訥殷富察 葉赫那蘭 庫雅喇 瓜爾佳 舒穆祿 愛新覺羅 索綽絡 納喇
烏雅 范姜 碧魯 張廖 張簡 圖門 太史 公叔 烏孫 完顏 馬佳 佟佳
富察 費莫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朴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秘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占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歧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么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 敏 捷 拱 兆 丑 丙 暢
苟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聖 御 夫 仆 鎮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 篤 厚 仁 業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鍾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瓮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塗 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 宜
鮮 粟 栗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 達 忻 六 鄞 戰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 局 台
原 考 媯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
竹 百 福 言 第五 佟 愛 年 笪 譙 哈 墨
南宮 賞 伯 佴 佘 牟 商 西門 東門 左丘 梁丘 琴
後 況 亢 緱 帥 微生 羊舌 海 歸 呼延 南門 東郭
百里 欽 鄢 汝 法 閆 楚 晉 穀梁 宰父 夾谷 拓跋
壤駟 樂正 漆雕 公西 巫馬 端木 顓孫 子車 督 仉 司寇 亓官
鮮於 鍾離 蓋 逯 庫 郟 逢 陰 薄 厲 稽 閭丘
公良 段干 開 光 操 瑞 眭 泥 運 摩 偉 鐵
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