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楊村鎮多少人口
A. 楊村鎮的歷史沿革
西淝河是一條古老的天然河流,《水經注》中稱夏肥水。西淝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它發源於河南省太康縣馬廠集,流經安徽省譙城、太和、渦陽、利辛、潁上、鳳台六縣、區至鳳台縣峽山口入淮,全長250公里。鳳台縣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古稱州來,又謂下蔡。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今。鳳台臨淮河,轄西淝河,楊村鎮就座落在西淝河北岸上。
楊村鎮以境內有楊村集而得名,也俗稱楊村集,有關楊村集名的來歷,和一段歷史是分不開的:蒙古滅金後,圈佔廣大土地作為牧場,有的竟至千頃以至萬余頃;滅宋後,蒙古諸王、後妃、大臣、僧侶都以侵佔或賞賜的方式佔有大量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廣大農民和中小地主失去土地,或者被迫降為佃戶,或者被迫逃亡他鄉。元中期以後,政府經常入不敷出,便不斷加重賦役。仁宗時,包銀總數比元初增加了十倍;一般課稅竟增加了五十倍,再加上天災和瘟疫的襲擊,使人民普遍陷於貧困。據統計,1329年,全國當時有戶數1340萬,人口數不到6000萬,飢民、流民竟達843萬人。由於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極度激化,各地不斷發生武裝起義。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調集15萬民夫修治黃河。民夫受到元兵的嚴密監督,又常被修河官吏剋扣工、食錢,因此,十分怨恨。白蓮教領袖劉福通利用這個時機,預先埋了個獨眼石人在工地上,以使一直流傳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應驗,激起了廣大農民的反元怒火。五月,劉福通攻佔潁州(今阜陽)舉事;八月,芝麻李(李二)等奪取徐州,十二月,王權(布王三)等佔領鄧州(今河南鄧縣)、南陽;十月,徐壽輝在蘄州(今湖北蘄春)揭竿,第二年二月,郭子興在濠州起義,1353年,張士誠在江蘇泰州造反……。
元政府為鞏固其統治,調集精銳部隊與各路起義軍在黃淮大地上展開了殊死相搏。元軍凶橫酷虐、殺人如麻,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河南、河北、魯西、皖北、蘇北的百姓十亡七八。其中,劉福通奉韓林兒為小明王,前後據安豐(今壽縣南、安豐塘北)為都約八年,壽縣、淮南一帶更是元軍清剿的重點。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安豐路所轄8縣1州(壽春、安豐、下蔡、霍邱、蒙城、定遠、懷遠、鍾離、濠州)僅有戶17992,口97611,地曠遠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又為戰場,百姓再遭屠戮。明朝初年曾任河南左布正使的徐賁在《舟行經壽州》一詩中詠到:「問之古壽春,地經百戰後,群孽當倡亂,受禍此為首。彼時土產民,十無一二有。田野滿蒿萊,無復織田畝。」《壽縣志》載「壽縣現有姓氏347,戶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來,土籍甚少。」《潁上古今》也說:「元末,紅巾軍起義於江淮潁水之間,元軍部署鎮壓,鐵蹄所至,洗殺一空。民間流傳:劫後縣西僅有七戶營(七戶一個村莊);縣北僅有七里葉(距謝橋七里);縣東僅有藕塘陳姓一人,後蕃衍陳氏一族。」可見經過元末近二十年的戰爭,淮南地區人口已經減少到了什麼程度。
洪武元年(1368年)面對破碎的山河,朱元璋發出了「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的感慨。為了促進生產,增加稅收,就必須從人口多的地區向人口少的地區移民。濠州,元時本為安豐路所轄。因為是朱元璋的家鄉,明初升為臨濠府,洪武二年定為中都,六年改為中立府,七年更名為鳳陽府,分巡鳳潁泗道治所,領五州(潁州、亳州、泗州、壽州、宿州)轄十三縣(臨淮、懷遠、定遠、靈璧、阜陽、潁上、霍邱、渦陽、太和、蒙城、盱眙、天長、五河),可見現今的壽縣、淮南、鳳台、長豐、潁上,在明初都屬於鳳陽府的轄區。朱元璋確定了移民政策,其家鄉鳳陽及所屬州縣自然成為移民的重點區域。據《明太祖實錄》等記載,為充實人力,朱元璋於1367年剿除張士誠後,遷蘇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四千戶屯田臨濠,;又移江南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富民14萬戶於鳳陽;洪武九年(1376)十月,徙山西及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帶)民無產者於鳳陽屯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以兩浙人多地狹,命令杭州、湖州、溫州、台州、蘇州、松江等地無地農民遷往淮河以南各地耕種。對於這些屯田的移民,朝廷給以耕牛、種子和路費,並免賦三年。
然而,以上所引資料中竟然沒有從山東移民的記載。淮南地區的移民來至何處呢?
《潁上古今》說:「《民族書-各大族概況一覽表》調查記載了62姓,其中27姓來自山東,其次是福建、江蘇、湖北和皖南徽州,土著者不多。」據《壽縣志-姓氏》所舉16個大姓家族資料統計,於明初遷徙來的有11姓;這11姓中,從山東遷來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礫壩的各1姓。如:《壽縣志—姓氏》記載說:壽縣柴氏,於明洪武年間,自山東濟寧老鴰巷徙來;瓦埠徐氏,祖籍山東濟寧老鴰巷;迎河李氏,祖籍山東濟寧老鴰巷,明初徙壽縣。壽州孫家,郡號樂安,洪武初徙自山東濟寧州老官塘;尹氏,族居山東濟寧州老生塘;韓姓,祖籍山東省南部,元末時逃難落戶於壽州東南鄉。此外,壽縣開荒張家、胡家、周姓、陳家、門氏、淮南地區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鳳台陸氏、潁上縣延陵吳氏等家族都認為自己的祖上從山東、山東老鴰巷遷徙而來。如:壽縣開荒張家認為:本族從山東老鴰巷遷徙到青蓮(十字路)張羅城定居,始遷於明朝七世年間。(不知「七世」,是否為明初洪武七年之誤。)淮南《蔡氏宗譜》認為其遷始祖於明代初期由山東老鴰巷調衛來。上窯鮑家自述其祖上夫婦二人於明初挑著兩個放孩子的笆斗,從山東濟南老鴰巷遷來。鳳台石家灣與壽縣石集石家認為其祖上於山東兗州遷來。潁上縣延陵吳氏認為:自己的始遷祖在明洪武6年或9年從山東老鴰巷調蕃潁州潁上縣的。……
據蘇氏老輩人說蘇氏家族也一樣流傳自己祖輩是從山東老鴰巷(據考證應屬山東濟寧市)一個叫蘇回的人,帶著三個兒子來到這里,最早一家人住在蘇老郢孜,以後兄弟三人才慢慢長大成家立業,於時各自己分開到不同的地方發展,大兒子來到現在的楊村居住,二兒子去了離這幾十公里外的潘集架河定居,三兒子則繼續留在蘇老郢孜定居,蘇老郢孜是此處姓蘇的祖先發源地,離楊村集大概有幾公里,大兒子先是在靠近淝河北岸(現西淝河南岸)的老古嘴定居,老古嘴的地理位置比其它地方平均要高出十幾米,類似一片大丘陵,這樣慢慢的在上面種植了一些楊柳樹,因為當時也一直沒有村名,於是時間久了就稱之為楊柳村莊,離古西淝河僅數百米遠。後由於古西淝河歷史時間過久,且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河道慢慢趨於淤堵,黃河奪淮入海以前,西淝河流域災害較少。黃河奪淮入海以後,造成河道、水災涉發,造成河道溝洫大部分淤平,水系破壞,古西淝河幾近淤平。現在的西淝河,是後來向北移了約幾百米重新開挖的。於是楊柳村的村民們才將村落向北遷往河北岸的現址,隨著村莊的擴大,楊柳村莊的名稱也太過長,於是慢慢就變成了楊村,經過數年的發展,楊村集已經成為一個熱鬧非凡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
楊村集是淮北平原上一個典型明清古鎮,相當於現在的中小城鎮,當時這里是真正的古城,繁榮程度卻不比現代的城市低。集市內到處一副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七彩絲線綉成的布鞋,花紋細致緊密;竹篾編制的魚簍、桌椅茶幾環保又輕便;經營剔透的玉石花釵,雖然廉價卻頗具古風!街中多有貨葯、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街道兩旁高低樓閣房屋錯落有致,各個店鋪叫賣聲不斷,飄香不絕,縫隙中人來人往,可見當時一派熱鬧繁富的景象。腳下的路面,雖不是柏油馬路也不是水泥馬路,卻是平坦結實的長石條,沒有塵土飛揚。這座古老小城的繁華程度和管理秩序,雖有不足之處但一點也不遜於現代小城鎮。這里土地肥沃,全村人依靠主要依靠農業及工商業為主,自足自給。
楊村集上,清朝曾出過蘇舉人,解放後還有牌坊,據傳牌坊上有騎馬坐轎及步行的人就有上人百,可惜「四清」時被毀。楊村集上以姓蘇的為主,因為隨著楊村集市的繁榮,其它省內外的人士蜂擁至此,至今姓氏已有百餘種,那一方園幾十里,各村鎮以蘇姓為主,可見蘇姓在那裡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資源豐厚。歷史上為防水防盜楊村集周圍挖有護村溝,東西兩條路通向集外,形成圩孜,四面都建有圩子門,現早已不見蹤跡。溝內側栽了許多樹,溝水清澈,魚游潛底,鵝鴨游弋。村外果樹成林,村內綠樹成蔭,群鳥齊鳴。每家有農家小院,磚土草房,雖無高樓大廈,樂得清靜。房屋大多坐北朝南,門前大路兩旁綠茵之下,馬牛驢羊休閑棲息,雞群在到處啄食。農忙時人們趕著牲畜拉著車,或送肥或收獲,或扛著鋤頭下地,或跨著筐拔草。早上百鳥爭鳴,中午屋上炊煙起,門前雞狗叫,樹上知了唱,晚上小牛買買叫,喚母牛歸來,人們歸來整理庭院,餵食牲禽。晚飯後開始安靜,極遠的外村狗叫,極近的竊竊私語。農閑時趕集買賣,或在家編織,少數人聚眾賭博。人們圖個一年忙到頭,吃喝不用愁。這在里相對充滿著一派祥和的農村小城鎮生活氛圍。
古楊村集一直繁榮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在楊村集北的二里路左右地方重新規化了新的楊村街道,從些楊村集也翻開了新的一頁。西淝河楊村段歷史上有座古橋,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90年代後期,由上級拔款加上地方集資興建了一座新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楊村鄉於2012年9月改建為楊村鎮。
歷史上楊村一直隸屬於鳳台縣所轄,從沒有脫離過。所以楊村歷史的沿革也同鳳台的沿革是一致的。
早在禹貢屬徐揚二州之境。
周代,屬青揚二州之境。
春秋戰國時,春秋時楚滅州來國,為淮北楚之州來城屬地。周簡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城州來,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吳來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叫延州來,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吳將蔡昭侯由河南新蔡遷於州來,逐改名為下蔡。戰國時,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秦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時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九江國,下蔡屬九江國。
漢代,漢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國廢改為九江郡,下蔡沛郡。後漢俱屬九江郡。
三國時,屬魏國的淮南郡。
晉代,普初下蔡屬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襲,縣地邊兩境束去元常,又在縣境內設置了很多城。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開皇初郡廢,下蔡屬汝陰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縣置渦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廢,下蔡為穎州(今阜陽)汝陰郡。
五代十國,下蔡屬穎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壽州(今壽縣),降為防禦州,世宗以縣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宋代,北宋屬淮南西路,壽州文和六年升為府,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與金劃淮水中流為;界,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壽州,幫有「南北壽州」。
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並入壽州。在下蔡置鎮設巡柃司。
清代,壽州屬鳳陽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兩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廷批准,與壽州分設一縣,添知縣一
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於雍正11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縣治於下蔡,下蔡遂改名為鳳台,隸屬鳳陽府管轄。
中華民國,民國初,廢州府,本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十七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十月,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1970改地區)。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2012年9月4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下發《關於同意撤銷鳳台縣楊村鄉設立楊村鎮的批復》,鳳台縣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其面積、人口和隸屬關系不變,鎮政府仍駐楊村。
B. 江西省龍南縣楊村鎮有多少人口
8萬左右,是全縣人口最多的鎮
C. 天長市有多少鄉鎮多少村
天長全市下轄1個街道、14個鎮:天長街道、銅城鎮、汊澗鎮、秦欄鎮、金集鎮、大通鎮、楊村鎮、石樑鎮、仁和集鎮、冶山鎮、鄭集鎮、張鋪鎮、新街鎮、永豐鎮、萬壽鎮,以及城東新區、大壙圩農場,共有63個社區、121個村,4190個村(居)小組。
D. 楊村鎮的民族人口
原有15876戶(農業6694戶,非農業9182戶),54632口人(農業 22075人,非農業32557人),其中回族4485人,滿族51人,苗族6人,朝鮮族6人,壯族3人,土家族2人,藏族1人,回族聚居五,六、七、八街,七街回民占居民總數的90%.到2011年楊村城區人口已達12萬。現經過平房改造,7個自然村全部改造完畢,原村民進入還遷小區。鎮內僅餘七街未拆遷。鎮政府搬遷至泉州北路。
E. 天長市龍集鎮有多少人口
龍集位於安徽天長市楊村鎮東北部,三面環水,南有沂湖,北有高郵湖,西有沂龍河,東與小關社區臨界.所轄38個村民組,1個街道,總戶數1630戶,人口為5100多人,擁有在冊耕地面積7148畝,大型排澇站4座.
F. 楊村鎮的介紹
安徽省鳳台縣楊村鎮地處鳳台縣城西北邊陲,位於鳳台、潁上、利辛三縣交界處的西淝河畔,東靠錢廟鄉,西、南緊臨阜陽市,北接朱馬店鎮和尚塘鄉。淮河主要支流西淝河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5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944畝。總人口53758人,轄15個村委會,88個村民小組。楊村交通條件便利,縣道馬劉路穿境而過,楊迪路貫通南北。該鎮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省「861」計劃重點項目楊村煤礦及煤制天然氣項目坐落在其境內,為鳳台縣北部的工業重鎮。
G. 天長的人口狀況
全市常住人口為60284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9074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095人,增長2.05%,年平均增長0.20%。
全市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為62803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60769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0335人,增長3.35%,年平均增長0.33%。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為179318戶,家庭戶人口為56485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每戶3.55人,減少0.40人。
各鎮具體人口分布: 地區 常住人口 比重(%) 2000年 2010年 全市合計 602840 100.00 100.00 天長街道辦事處 131759 13.79 21.86 銅城鎮 64260 12.17 10.66 汊澗鎮 49421 9.73 8.20 秦欄鎮 41901 6.68 6.95 大通鎮 36039 6.48 5.98 楊村鎮 35721 6.34 5.93 石樑鎮 26528 4.96 4.40 金集鎮 30923 6.05 5.13 永豐鎮 21072 3.90 3.50 仁和集鎮 34785 6.75 5.77 冶山鎮 29726 5.37 4.93 鄭集鎮 19184 3.56 3.18 張鋪鎮 26567 5.44 4.41 新街鎮 19808 3.96 3.29 萬壽鎮 13568 2.86 2.25 城東新區 21578 1.98 3.58
H. 天長有多少鄉鎮
天長全市下轄1個街道、14個鎮:天長街道、銅城鎮、汊澗鎮、秦欄鎮、金集鎮、大通鎮、楊村鎮、石樑鎮、仁和集鎮、冶山鎮、鄭集鎮、張鋪鎮、新街鎮、永豐鎮、萬壽鎮,以及城東新區、大壙圩農場,共有63個社區、121個村,4190個村(居)小組。
天長,安徽省縣級市,由滁州市代管,位於安徽省東部,除一面與安徽省來安縣接壤外,三面被江蘇高郵市、儀征市、六合區、金湖縣、盱眙縣五縣市區環抱,是南京都市圈成員縣級城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軸雙核兩翼產業格局中的兩翼之一,素有「安徽東大門」之稱。
歷史沿革
天長建縣於公元742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自己生日千秋節而特設的一個縣。為紀念已故新四軍羅炳輝將軍曾兩度更名為「炳輝縣」。
春秋戰國時期,本地先屬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屬越。越退回江南,復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本地為廣陵、東陽二縣地,屬九江郡。
I. 天津市武清區楊村鎮人口數
1948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10月縣治遷此。1982年10月建鎮。
鎮轄7個自然村,一個鎮。有15876戶(農業6694戶,非農業9182戶),54632口人(農業 22075人,非農業32557人),其中回族4485人,滿族51人,苗族6人,朝鮮族6人,壯族3人,土家族2人,藏族1人,回族聚居五,六、七、八街,七街回民占居民總數的90%.鎮政府設在常德大街中部西側。
現在區人民政府坐落於楊村鎮河西。全區總人口79.3萬人。
J. 楊村鎮的魅力楊村
楊村鎮,是龍南縣南部中心鎮,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典型的客家民居及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這里有近5萬人口,曾經是龍南最大的一個鄉。
解放前,這里曾是土匪、強盜打劫的地方。因這里常發生惡性案件,人們期望過上好日子,從明朝開始就取名太平,其行政設置為太平堡。在楊村,古時候家家戶戶都備有一把鋒利無比的「板刀」,一是用來護身,二是用來狩獵。大人教育小孩通常都習慣說:你阿莫怕阿爸的板刀?意思說,你不要這樣,你怕不怕阿爸的板刀?板刀成了楊村人的口頭禪。
說到楊村從前的偏僻和閉塞,可用客家人流傳的一則笑話側面證明。剛解放時,縣城召開人代會,楊村的代表第一次下龍南縣城,走出大山十里洞天,見一片甘蔗林,發出第一個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大洞茫茫種芒桿(茅草)。到了人民禮堂上千人吃飯,早餐有豆腐腦,楊村代表發出第二個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蒸春(蛋)用水缸。因第一次吃糖包子,熱騰騰的糖包,又大又白,咬一口流出了糖水,舉起手用嘴舔糖,越舔越流,手越舉越高,結果熱乎乎的糖水竟燙傷了脊背。
「打個阿喂,摟(吹)下風,阿哥旅遊進山中,俺邊(我家)沒什好招待,米酒一碗熱融融……」清脆嘹亮高亢的楊村「過山溜」最具山野之風,它是所有客家山歌中最獨特的一種。1956年3月,在南昌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觀摩大會上,楊村的兩名演員演唱「過山溜」獲最佳演出獎,後來在縣、市及各種調演活動中都成為保留節目,並多次獲獎。
「過山溜」把客人引入客家圍屋。楊村大小圍屋有幾十座,最有代表性的是燕翼圍(又稱高水圍)和烏石圍。燕翼圍離楊村圩東南100米。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四方形,四角建四座炮樓,圍牆每邊長50米,高23米,麻石砌成,以桐油、糯米捶石灰灌縫,堅實可靠。圍屋一圈有四層。每層有一圈木製的「跳樓」,俗稱「走馬樓」,圍中有水井。圍門可防火也可防水。圍屋是古時客家人抵禦外侵的特殊民居,被國際民居學術界定為「世界名居」。圍屋內大大小小有400多個房間,可居住五六百人。
走進楊村客家做客,遠遠飄來的是濃濃的楊村米酒香味。楊村米酒經蒸、釀過濾後,還有一道特殊程序,每壇酒都要用谷糠燒烘,客家稱為「扎酒」(用火堆烘酒壇)。楊村客家吃飯為8人一桌圍餐,稱「八仙桌」,按照木頭的紋理,分為「橫桌豎凳」,長輩坐「上橫頭」的大水片,依次排列。楊村人叫蛋為「春」,做客必須吃「春」。客人坐定後,首先每人一碗酒釀「春」,或者一人一個「毛芋春」,然後按「上四下五」的程序上8道菜,隆重一點外加4大盤,至24盤。這種風俗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客家人大紅喜慶的固定菜單。如今的楊村人,個個都是美食家。在龍南縣城,幾乎所有有點名氣的餐館都是楊村人開的。他們用楊村客家獨有的加工方法,吸引了八方食客,成為龍南客家菜的代表。
到了楊村,看過客家圍屋,做過客家客,聽過「過山溜」後,有一個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太平橋。
楊村太平橋,看上去似廊似橋,似亭似轎,橋面上大拱圈帶兩邊的小拱圈。拱圈頂上像亭有飛檐3對,崎角昂首天穹。涼亭全部用青磚砌成。上蓋青瓦。整座石橋宛如長虹,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據傳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都御史、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率兵進入龍南太平堡,鎮壓太平農民起義後,接踵鎮壓廣東三俐農民起義。回師贛州府時,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嶺處建太平橋,以示天下太平。橋建成後,橋的下游十餘米處突然顯現出一塊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母水牛。一到晚上,母水牛便去廣東連平州尋食禾麥。清道光年間,一風水先生說:「神牛在橋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橋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風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橋下游100米處重建了一座太平橋,即今太平橋,並將原橋拆毀;又精雕了一隻公牛配對,置放在車田村圍門口。橋成後,施工建橋的督理、族長賴懋傑在四通涼亭北向額上書寫了「太平橋」3個大字,蒼勁有力,堪稱書法珍品。
「日頭一出黃塏塏,楊村阿妹等您來,若是阿哥有心意,二十四碗扎斷台。日頭一出黃塏塏,阿哥旅遊太精彩,楊村客家故事多,有吃有看有阿妹……」聽著楊村「過山溜」,你不妨去楊村走走看。楊村風景名勝, 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南贛巡撫王守仁率官兵進入龍南太平堡,鎮壓太平農民起義後接踵鎮壓廣東三利農民起義。回師贛州府進,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嶺處建太平橋以示天下昇平。太平橋帶給龍南人的,不僅僅是久亂不治之後的安寧生活,更是一場精神教化的開始,在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聲,達於委巷,雍雍然漸成禮讓之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