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最快到大渡口多少時間
㈠ 紅軍長征走了多長時間
長征時間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長徵到底走了多少里?
回顧中國近代史,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先後舉行長征的紅軍部隊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由於分別處在敵軍的分割、包圍之中,這4支紅軍部隊在舉行戰略轉移時,起始的時間、地點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徑庭。
由此還可以看出,4支長征隊伍的總行程約六萬五千里,而 「二萬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紅一方面軍的基本行程。
1935年,毛澤東先後於10月23日在吳起鎮、11月5日在甘泉縣象鼻子灣發表講話說,根據(紅)一軍團的統計,(長征)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這確實是一次遠征,一次名副其實的、前所未有的遠征!」
很快,「二萬五千里長征」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而中共中央對這種說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11月13日,中共中央首先明確地宣布了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的結論。緊接著,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抗 日救國宣言》中,再次明確指出:「……曾經派遣了自己的紅軍主力,經過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歷盡艱難困苦北上抗 日。」
㈡ 紅軍長徵到底走了多久路程知多少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經過的11個省
紅軍第一方面軍在1934年10月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在整個長征的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了千辛萬苦,擊敗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
由於各方面軍的出發地和中途原因共為15個省市
如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陝邊建立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次年7月過隴東,9月與陝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第十五軍團。第一、三軍團到達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紅二十五軍長征起點為河南(一)開始地點:從長江南北各蘇區
結束地點: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
(二)長征途經主要地點
紅1方面軍長征路線
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陶家河、湯口、譚家橋
紅2方面軍長征路線
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
紅4方面軍長征路線
戈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
紅6軍團西征路線
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
紅7軍團北上路線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
紅10軍團北上路線
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扎西)、西昌、
紅25軍西征路線
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
革命根據地以及游擊區
瀘定、天全、名山、懋功、兩河口、爐霍、甘孜、蒼溪、
敵軍進攻方向
巴中、毛兒蓋、阿壩、巴西、山陽、柞水、盧氏、臘子口
敵軍封鎖線
淳化、會寧、將台堡、延安、永坪鎮、吳起鎮、神木。
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三)長征原因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但最後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㈢ 長征時中央紅軍的湘江之戰經過
中央紅軍在進行湘江戰役之前,連續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基本上比較順利,盡管沒有打大仗、硬仗,但長途急行軍、氣候漸冷、水土不適等,也使紅軍減員不少。第一次突圍減員3700餘人,第二次突圍減員9700餘人,第三次突圍減員8600餘人,共減員2.2萬餘人。這就是說,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實際兵力,不再是出發時的8萬多,而只有6.4萬人左右。
紅軍接連突破三道封鎖線,使蔣介石既對粵軍和湘軍的不力十分惱火,又增強了一定要將紅軍聚殲於湘江以東、湘桂邊界以西的桂東北地區的企圖。於是憑借所謂湘江「天塹」,築構更加堅固的第四道封鎖線。
還在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之前,蔣介石已判明紅軍南進突圍的戰略意圖,並非真要佔據湘粵桂邊境,而是沿紅六軍團路線經桂東北去湘西北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他很害怕這兩支紅軍會合後在湖南重建根據地,將湘鄂川黔的蘇區連為一體,形成更大的紅色區域。在紅軍還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將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中央軍嫡系薛岳為「前敵總指揮」,統領湘、粵、桂軍和中央軍,共26個整師、30餘萬兵力,全力「圍殲」紅軍。蔣介石的「圍殲」計劃,是憑借兩道天然屏障,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堵截紅軍於瀟水以東地區,在寧遠的天堂圩與道縣間進行合擊。此一步驟若難實現,第二步,則是聚集各路大軍,阻截紅軍於桂東北湘江以東地區,在湘江之濱聚殲之。
湘江之戰的三個主要戰場
中央紅軍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繼續西進,先頭部隊長途奔襲,於1934年11月22日佔領瀟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縣,24日又攻克江華水口圩。25日,紅軍大部從湘南道縣與水口間渡過瀟水。這樣,蔣介石「圍殲」紅軍的第一步就泡湯了。
蔣介石的第一步計劃落空後,嚴令桂、湘兩軍按原定計劃,對已過瀟水的紅軍先頭部隊進行夾擊,對未過瀟水的紅軍余部進行堵截,務必全殲紅軍於湘江以東。
中央紅突破蔣介石第二步計劃的進軍從11月25日開始。當日下午,中革軍委正式下達從湘南進軍桂東北湘江的作戰命令,指示紅軍各部分四路縱隊從多個地段強渡湘江。次日,紅軍主力進入桂境,開始形成以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軍委縱隊和八、九軍團隨後,軍團作後衛向湘江前進的態勢。27日,兩翼前鋒已搶占從興安的界首全州的屏山渡之間60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作戰陣地。此間,國民黨中央軍已奪回道縣進行追擊;湘軍已進入全州,佔領部分渡口封鎖湘江,進行堵擊;桂軍已回師灌陽進行阻擊。這樣,在總體上,敵軍已形成南北兩方,一頭一尾,妄圖圍殲紅軍的格局。
慘烈的湘江之戰,主要在三個戰場展開。
──首先是11月28日開始的灌陽新圩阻擊戰。
紅軍突破湘江防線的戰役,於28日凌晨,從紅三軍團紅師阻擊桂軍向新圩的進攻開始打響。中革軍委命令五師「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三天至四天」,掩護中央兩個縱隊過江。
28日晨,紅五師陣地剛部署完畢,桂軍七個團沿著通向江邊公路向五師陣地撲來。敵方憑借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的絕對優勢,展開猛烈進攻天上敵機低空掃射,地面敵炮連珠轟擊,敵步兵作集團式輪番沖鋒,但紅五師無所畏懼,頑強阻擊。頭天,桂軍只佔領幾個小山頭。以「小諸葛」著稱的白崇禧大罵部屬指揮無能。部屬實告:紅軍部隊是彭德懷的三軍團第五師,從師長李天佑到團營連長,很多官兵都是廣西人,對這一帶很熟悉,有的原來是我們部下。他們很能打,難克。於是,桂軍又投入新的兵力,加派飛機參戰。29日和30日,戰斗更加激烈。紅五師指戰員拚死堅守陣地,與敵軍反復爭奪山頭,進行白刃戰,擊退敵數十次進攻。戰至30日下午,完成阻擊任務後才奉命撤離。紅五師浴血奮戰三晝夜,不僅師參謀長犧牲了,兩個團的團營連幹部幾乎全部非傷即亡。全師3000多人,損失達2000多人。
─二是11月29日打響的興安界首光華鋪阻擊戰。為了阻擊由全州打過來的湘軍和由灌陽追過來的桂軍,保證中央縱隊順利過江,只有在這里背水一戰。在里承擔阻擊任務的,只有紅四師一個團,要迎桂軍四個團的猛烈進攻。為此,彭德懷將軍團揮部設在湘江西岸離界首渡口僅200多米、且靠近江邊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里。這里雖無任何隱蔽物,但地勢稍高,能觀察渡口情況。他親自指揮這場關系重大、異常嚴酷的擊戰,有三天三夜沒合過眼。
29日晚,桂軍四個全部出動,憑借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企圖對紅軍進行夜襲。擅長夜戰的桂軍突破紅軍在光華鋪的陣地,直插界首渡口。紅軍守團發現敵人後,命令時任三營營長的張震率部堵擊,堅決住。
1994年9月,已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重來這里,憑吊60年前犧牲的戰友,講述了當年激戰的情景。他說:當年打阻擊戰的是我們紅十團。11月29日深夜,敵軍偷襲我們陣地,並迂迴到我們身後,向界首渡口奔去我們三營奉命追趕,同敵軍短兵相接。夜裡漆黑,展開混戰。30日拂曉,我們雖已消滅大部敵人,但界首渡口西岸失守。此時,中央第一縱隊即將抵達東岸准備渡江,情況分危急。團長沈述清率領一、二營直奔渡口,經過多次沖殺爭奪,最後消滅了敵軍,奪回渡口,加強守備力量,鞏固了周圍陣。但在繼續爭奪的戰斗中,沈團長和代理他的師參謀長杜中美同志都中彈身亡。到了中午,敵軍兩個團在被我們打得屍橫遍野後才佔領光華鋪;敵軍另一個團沿江東岸向界首渡口進逼。這時,彭老總一方面緊急調四師兩個團來接應我們十團,另一方面又令五師一個團迅速打擊東岸立足未穩之敵。黃昏後,中央第二縱開始過江,我們全師向處在高處的光華鋪之敵發動反攻,經過又一夜艱苦戰斗,終於守住了我們陣地的第二道阻擊線。天亮,已是12月1日。完成新圩阻擊戰任務的紅五師主力趕來,與我們一道阻擊了敵軍數十次連續進攻。直中午時分,中央縱隊安全過江,穿越桂黃公路後,我們才奉命撤離。張震在回憶錄中寫道:「湘江一戰,我們團共傷亡400多人,幾乎接近全團人員的一半,兩任團長犧牲在這里。他們中間,有我的老上級,有我的好戰友,他們的熱血染紅了湘江,我深深為之痛惜,時常念及他們。」
──三是11月29日開始的州覺山鋪阻擊戰。這是敵我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血戰。
覺山鋪北距全州30里,南離界首50多里,是敵軍搶占湘江主要渡口的咽喉要沖。作為保護中央縱隊右翼前鋒的紅一軍團在27日過江後,紅二師在覺山鋪一線阻擊從北面全州縣城開來的湘軍三個師。急於南下封鎖湘的湘軍,在29日清晨向紅軍陣地發動猛攻勢。數十門大炮和數架飛機狂轟濫炸,將紅軍陣地前的松樹林炸得只剩下一根根樹樁。次日凌晨,紅一師兩個團在湖南瀟水完成阻敵任務後,急速趕來投入戰斗。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回憶這場阻擊戰寫道:30日凌晨,我一師趕到,部隊非常疲勞,有些戰士站在那裡就睡著了。但軍情緊急,不得不立即動員,倉促調整部署,進入陣地。這一天的阻擊戰進入高潮。敵人第一沖鋒很快被打垮,丟下了幾十具屍體,又組織第二次沖鋒。隨著敵沖鋒次數的增多和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大,陣地上硝煙彌漫,我們利用有利地形頑強阻擊,敵軍體越來越多。戰至下午,敵人從三面向我進攻,我軍多處陣地失守,五團政委易盪平負重傷。這時,敵軍端著刺刀上來了,盪平同志要求他的警衛員向他開槍。警衛員淚如泉涌,手直打顫。盪平同志奪過警衛員的槍,實現了決不當俘虜的誓言。四團政委楊成武同志也負了重傷。但經過一天拼殺,我軍還是守住了主要陣地。
12月1日這天,對於中央紅軍生死攸關。因為三分之二的部隊還未過江,而敵軍已瘋狂逼進,不惜一切代價與我前鋒部隊搶奪渡口。凌晨一時半,中革軍委向全軍下達緊急作戰命令。兩小時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部又聯署保證執行軍委命令的政治指令:
一日戰斗,關系我野戰軍全部。西進勝利,可開辟今後的發展前程,退則我野戰軍將被層層切斷,我一、三軍首長及政治部,應該連夜派遣政工人員,分入到各連隊去進行戰斗鼓動。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人人要奮起作戰的勇氣,不顧一切犧牲,克服疲憊現象,以堅決的突擊,執行進攻與消滅敵人的任務,保證軍委一號一時半作戰任務的全部實現。打退敵人佔領的地方,消滅敵人進攻的部隊,開辟西進的道路,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應是今日作戰的基本口號。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沖去!
㈣ 紅軍長征的路線 重要戰役及對應的時間
紅軍長征的路線圖
http://cyc7.cycnet.com/xuezhu/image/hjA0031.jpg
各路紅軍長征時間、經過的省份及里程
紅軍長征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按現在行政區劃為15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重慶、雲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陝西。
各路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餘里。
其中: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二萬余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一萬余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余里。
參考資料:http://news.sohu.com/20060908/n245241282.shtml
小戰役不計其數,大戰役有
湘江戰役
強渡烏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 ;
強渡嘉陵江
飛奪瀘定橋 ;
包座戰役;
激戰臘子口;
酣戰直羅鎮;
東征戰役;
西征戰役;
百丈關戰役
蒙山腳下炮聲隆——憶百丈關戰役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5-06-21 20:55:57)
1935年10月24日,紅三十軍、九軍二十七師從阿壩州懋功出發,以迅猛之勢,擊潰楊森殘部,穿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向寶興、天全、蘆山三縣發起進攻。
11月1日,中縱隊一舉攻佔寶興,乘勝進占靈關鎮,接著連續打垮敵劉湘教導師之一個旅一個團的阻擊,直逼蘆山城下。右縱隊攻克西康金湯鎮後,繼下天全以西紫石關、大崗山,擊潰劉湘模範師的一個旅,10日佔天全城,隨即向東迂迴,協同中縱隊包圍蘆山。12日攻克蘆山。10餘日內,紅軍佔領了邛崍山以西、大渡河以東、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邊廣大地區,斃、俘敵10000餘人,擊落敵機一架。
隨後,紅四方面軍決定向名山、邛崍進擊,乘勝東下川西平原。劉湘為阻止紅軍攻勢,屏障成都平原,遂急調其主力王纘緒、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鈺部,集結於名山及夾門關、太和場、石碑崗,連同原來當地敵軍共達80餘團。
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中縱隊全部及右縱隊第四軍集中15個團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場、太和場之敵發起攻擊,14日佔領該地,擊潰敵暫編第二師兩個團。16日攻佔百丈鎮,打退敵6個旅的反撲。然後沿百丈通邛崍大路攻擊前進,至下午4時,相繼佔領黑竹、治安場、王店子。但攻勢很快即在敵優勢兵力的阻擊下受挫。
19日拂曉,敵10多個旅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由北、東、南三面向紅軍突出於百丈地區10餘里長的弧形陣地反撲,廣大指戰員忍著疲勞寒冷在山谷、爛田和松林中與優勢之敵展開浴血苦戰。子彈打光了,就與敵人反復進行白刃搏鬥。有的戰士手臂打斷了,就用牙齒咬著拉火索將手榴彈拉響,與沖到身邊的敵人同歸於盡。
經過連續七晝夜的激戰,斃、傷敵15000餘人,紅軍傷亡近萬人,主力受挫。被迫於21日撤出百丈。百丈失利證明了毛澤東同志說過的南下是絕路的正確論斷。這次戰役歷時18個晝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來最劇烈的一次戰役。百丈戰役後,全軍於當月撤至天全蘆山寶興三縣休整並准備過冬。
百丈關戰役的經過,原國家主席李先念於1935年撰文進行了總結。
.
強渡烏江
http://www.gog.com.cn 2005年12月20日 21時15分06秒 金黔在線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1931年12月31日,紅四團到達烏江邊。烏江是貴州第一大川,也是遵義、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夾岸懸崖對峙,高不見頂,江流翻滾,惡浪滔滔,江上濃霧彌漫,又值大雪之後,天寒地滑。對岸駐敵,憑險據守,後有強敵緊追不舍,紅軍處境十分困難。軍團長林彪
向耿飈親自下達了突破烏江的任務。他們決心徉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500米處的小路。在寒冷的江邊,紅四團度過了1935年元旦。元月2日,渡江尖兵隊的8位勇士首先跳進刺骨的江水泅渡烏江。但遭敵阻擊,試渡失敗,一位福建籍戰士犧牲。入夜,突擊隊利用竹筏夜渡。三連長毛振華帶五位勇士上了第一隻筏子。3隻竹筏相繼出發。半小時後兩只竹筏撤了回來,一隻下落不明。紅四團扎制了60多個竹筏,次日開始強攻。敵人猛烈的炮火企圖封鎖住江面。突然,對面江邊響起了一陣槍聲,守敵一片驚慌,立即掉轉槍口。竹筏乘機靠岸。原來,毛振華和5位勇士昨夜偷渡成功,卻等不到後續部隊,頭上距敵人工事僅幾米,因此未敢打手電筒與對岸聯系,便潛伏下來伺機而動。第一批強渡的同志與毛連長會合後,第二梯隊一營又迅速過江。這時,敵人的預備隊開了上來,藉助優勢火力向紅軍猛撲,一營被迫撤至江邊。緊急關頭,師長陳光調來炮兵連長趙章成和指導員王東保。所謂的炮兵連其實只有一門炮,5發炮彈。趙章成四發四中,准確地將炮彈射到了敵群中。敵人四散奔逃。灘頭部隊乘勢反攻,紅軍終於完全佔領了烏江渡口。突破烏江天險,打開了通往遵義的門戶。
喋血湘江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中央紅軍在全州(今廣西全州縣)以南湘江東岸與敵浴血奮戰。湘江戰役,是蔣介石精心策劃的一次大戰役,也是紅軍長征經歷的第一場惡戰。蔣介石投入嫡系部隊和湘、粵、桂三省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的兵力,妄圖全殲我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決策又給紅軍造成了全盤被動,在這種險惡的情況下,紅軍還是突破了湘江。然而,這是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的一場血戰。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一個決定性戰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澤東以自己特有的偉大戰略眼光,靈活指揮3萬餘人的紅軍,與10倍於己的優勢敵人周旋,東西馳騁千里,南北往返數次,忽南忽北,聲東擊西,屢用奇兵,調動敵人,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在四渡赤水作戰中,紅軍進行了大小40餘次戰斗,共殲敵1.8萬餘人。中央紅軍從此一反長征以來的被動挨打局面,取得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紅軍從冕寧瀘沽地區分左右兩路北進。5月24日,中央紅軍先遣隊紅一師第一團夜襲安順場(在四川石棉縣境內),消滅守敵兩個連,奪得渡船1隻。5月25日 ,紅一團一營二連17名勇士,由連長熊尚林率領,乘木船戰勝激流駭浪,沖過敵人的重重火網,強行渡過了大渡河。紅軍從當年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之地殺出一條生路。盡管紅軍大部隊沒有全部從這里渡河,但這一英雄壯舉震撼了敵人,也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北上夾擊瀘定橋守敵創造了有利條件,對紅軍奪取整個大渡河戰役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三十八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1935年5月29日, 紅軍左縱隊先頭部隊紅四團一營二連22名英雄,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佔領大橋。紅軍後續部隊跟進,迅速擊潰守敵一個團,佔領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這樣,蔣介石企圖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徹底破滅。
包座戰役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確定了兩軍共同北上,在川陝甘創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班佑以東的上下包座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北部,地勢險要,卡在紅軍進入甘南的必經之路上。1935年8月29日,紅三十軍向上包座守敵發起攻擊,8月31日,攻佔上包座。與此同時,第四軍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敵攻擊。此役殲滅包座地區守敵及敵援軍第四十九師大部,共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機槍50餘挺,長短槍1500餘支。包座戰役的勝利,掃清了紅軍北上的障礙,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大門。
攻佔臘子口
臘子口位於甘肅迭部縣境內,是四川通往甘肅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險之稱。臘子口兩邊是懸崖峭壁,中間是一條水深流急的臘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橋,這是進入臘子口的惟一通道。敵人在這裡布置了兩個營的兵力防守,嚴密封鎖紅軍北上的道路。1935年9月1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一軍第二師第四團攻佔臘子口天險,突破敵人封鎖線,粉碎了敵人企圖把紅軍困死在草地的計劃。
直羅鎮戰役
1935年11月初,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毛澤東、彭德懷決定在直羅鎮(在今陝西富縣境內)發起殲滅戰。11月21日~24日,紅軍圍殲東北軍第一○九師,共計俘虜敵人5300多人,打死敵師長牛元峰以下1000多人。這次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加速了國民黨營壘的分化,對以後的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為黨中央奠基西北打開了新局面。
(資料來源:《跨越雄關———長征中的重大戰役》、《解讀長征》、《紅軍長征史》等書以及長征紀念館《長征大事記》等 作者:班和平 編輯:王謙)
強渡嘉陵江
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起源於秦嶺山脈,與長江匯合於重慶,中上游出沒在高山狹谷之中,水深流急,對於缺少渡河工具的我軍來說,確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天險。
強渡嘉陵江,是紅四方面軍在反六路圍攻作戰後進行的一次重大戰役,也是方面軍戰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渡江作戰。這次戰役開始於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結束於四月二十一日,殲敵一萬餘人,攻佔了北迄青川、平武,南至梓潼、彰明的涪江至嘉陵江之間的廣大地區,打亂了敵人的「川陝會剿」計劃,為向川西和甘南擴大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由於張國燾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這次戰役的勝利成果未能得到鞏固和發展。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3月至4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強渡嘉陵江,向國民黨軍發動的進攻戰役。
2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由陝南回師川北後,在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指揮下,為繼續貫徹向川甘邊界發展的計劃,並配合中央紅軍在川南、黔北的活動,決定集中4個軍,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為清除渡江作戰障礙,紅四方面軍於3月初至11日,取得儀隴、蒼溪戰役的勝利。控制了嘉陵江東岸除閬中、儀隴的北起廣元、南至南部縣城的地區。鑒於嘉陵江西岸及以西縱深僅有國民黨軍第28、第29軍防守,其52個團部署在綿長的沿江防線,縱深兵力空虛的情況,紅四方面軍決定集中主力,選擇其江防薄弱環節,實施多路而有重點的突破,奪取沿江各要點,並向兩翼擴展,而後向其縱深發展。3月28日,戰役發起。紅軍第9、第30、第3l軍組成的第一梯隊,以偷渡和強渡相結合的戰法,分別在塔子山、鴛溪口、閬中地區突破了國民黨軍江防,並迅速向其兩翼及縱深發展。隨即,紅軍第4軍組成的第二梯隊也由蒼溪渡江投入戰斗。至4月3日,紅軍先後攻克閬中、劍閣、南部、昭化及劍門關要隘,計殲國民黨軍7個多團,戰役第一階段結束。為奪取戰役的全勝,紅軍以第31軍圍困廣元;以第30軍一部西進青川、平武,遲滯胡宗南部第l師南下;方面軍主力分路西向,進逼江油(今武都鎮)、梓潼。10日,紅9軍渡過涪江,包圍江油,前鋒直逼中壩(今江油縣城)。爾後,紅軍採用圍點打援戰術,以1個師圍困江油,集中4個師在江油以南地區擊潰增援江油的國民黨軍第28軍軍長鄧錫侯所率的10個團,殲其4個團,俘3000餘人,並乘勝攻佔中壩、彰明。紅30軍第89師先克青川,並在川甘交界之摩天嶺殲胡宗南部1個營,繼又克平武。18日,紅4軍攻佔梓潼,21日再克北川。至此,戰役結束。
歷時24天,紅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勇猛頑強,神速果斷,連克閬中、南部、劍閣、昭化、梓潼、平武、彰明、北川等8座縣城,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至涪江縱橫二三百里的廣大地區,共殲川軍12個多團1萬餘人,創造了紅軍戰史上大規模強渡江河作戰的範例。只是由於喪失進擊甘南的戰機,未能達到預期的戰役目的。這使徐向前十分痛心和惋惜。同時,由於張國燾決定只留下劉子才、趙明恩等300餘人槍就地堅持斗爭,實際上等於完全放棄川陝根據地。徐向前認為,如果把三十三軍留下,開展游擊戰爭,局面會好得多。
㈤ 紅軍巧渡金沙江用了多少時間
7天7夜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敵軍的偵察船。他們把敵軍的衣服穿上後,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
在用布把漏洞塞上之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衛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九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繞圈子,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5月9日在樹節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了。
㈥ 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的具體時間
1、強渡大渡河:1935年5月24日-25日。
意義: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渡過大渡河,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
意義:四渡赤水河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四渡赤水河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3、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
意義: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擺脫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粉碎了蔣介石欲將紅軍圍殲於川、黔、滇地區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6)紅軍最快到大渡口多少時間擴展閱讀
長征的意義:
1、在長征途中形成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獨立自主和實事求是原則,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確立了正確的軍事路線、組織路線,並完成了黨的政治路線的歷史性轉變。
2、長征最終推動了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而在長征中錘煉和凝結起來的意志、智慧和精神,對此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對此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作用。
參考資料
網路-四渡赤水河
網路-巧渡金沙江
網路-強渡大渡河
㈦ 紅軍長征走了多長時間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我們必須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每一方紀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力量。
(7)紅軍最快到大渡口多少時間擴展閱讀
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
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
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
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㈧ 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用了多少時間
兩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8)紅軍最快到大渡口多少時間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基本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㈨ 紅軍的長征共經歷多長時間
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中國紅軍被迫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8.6萬人,分別自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長征勝利的標志: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離開原有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征途。這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它的魅力如同一座豐碑,巍然屹立於大半個世紀的光陰流逝中,它的精魂跨越時代,跨越疆域,跨越國界,震撼著每一顆流淌著滾滾熱血的心靈。
長征精神卻具有永恆不變的歷史價值和光照千秋的繽紛異彩。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的烙印,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奧運精神、三峽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和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長征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意志與品格的註解,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長征的英勇足跡鐫刻在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長卷中,始終為中國人民所銘記;長征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奪取成功的基礎,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