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可用多少年
⑴ 銅錢在歷史上使用了多少年
從商朝到清朝,共3500餘年。
中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最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銅貝代之。近年,在一些商朝墓葬中就發現了三枚銅貝。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
望採納
⑵ 1.5平方的銅線埋在牆里可用多少年才會老化
決定銅線使用壽命的是表層的絕緣材料,也就是電線皮,只要負載不超負荷,銅線又在絕緣皮的保護下,是沒有時間限制的,絕緣皮又在無光無空氣的牆內埋著,所以用上五十年沒問題,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⑶ 我國的青銅冶煉歷史上有多少年
歷史記載夏禹時期就是以銅為兵,還有東夷地區是最早開始青銅冶煉的,時間就在堯舜禹時期,就是4000多年
⑷ 銅有記載第一次什麼時候在哪出現
是問在哪出土嗎?還是說銅礦?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銅,也是人類發現最早的金屬之一,是人類廣泛使用的一種金屬,屬於重金屬。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並用獲取的銅製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國人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
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
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
⑸ 中國使用銅板用到了哪年
好象是清朝後期吧 \
⑹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中文名
國儲銅事件
實質
過剩銅供應
發生時間
2003年下半年以來
表現
銅價快速攀升
1國儲拋銅大事
2事件介紹
3事件經過
4事後結論
目錄
國儲拋銅大事
編輯
2005年10月30日 國儲局召開會議,就國際銅價問題進行研討。會議之後,國儲局對外宣布,將在近期向市場拋售3萬到5萬噸銅。
2005年11月9日 國儲局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發布通告,宣布為抑制中國的銅價,中國將向市場拋出一定數量的儲備銅。
2005年11月11日 國儲局聲稱其持有130萬噸庫存,比市場預期的要高出100多萬噸。
2005年11月16日 國儲局第一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計劃出售的2萬噸銅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國儲局官員表示,中國交易員劉其兵在倫敦市場上所持有20萬噸空頭頭寸屬於個人行為,該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員。
2005年11月23日 國儲局第二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629噸銅流拍。LME銅價跌至每噸4020美元的兩周低位附近,在尾盤時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國儲局第三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100多噸銅流拍。LME銅價創下每噸4270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國儲第三次拋銅壓價的意圖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國儲局第四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再度遭遇大面積流拍,僅成交3700噸。國際銅價依然逆市上漲,創下期銅百年來最高記錄4466.5美元/噸。[1]
事件介紹
編輯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事件經過
編輯
在國儲銅事件發生後,人們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對這次事件進行剖析和反思。其實,技術問題還在其次,根源在於腐敗。
一些從事期貨交易的專家透露說,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沒有取得期貨交易資格的公司,之所以敢於沖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貨交易,關鍵是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說,這些公司的賬戶往往是公私不分,換句通俗的話說,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錢是企業的。這也正是中國公司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出手「賊狠」的原因,反正虧了錢是國家的,怕什麼?
如果不是這樣,很多問題是難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國際期貨市場上已從事兩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員,在LME大量賣空鋅期貨合約,賣出多達45萬噸鋅,而當時株冶全年的總產量也才30萬噸。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總產量30萬噸至少是一個不能逾越的底線,這對於從事了兩年交易的人來說,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倘若不是出於攫取私利的強烈慾望,很難想像他們會如此超常規地甚至可以說是喪心病狂地去進行交易。最後,不得不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專門召開辦公會議處理「株冶事件」,但由於空單超出株冶全年總產量的50%,中國除了斬倉別無選擇。僅三天,中國便損失了1.758億多美元,摺合人民幣14.591億多元!
虧了由國家埋單,在某種程度上,「株冶事件」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
這種結果將令那些利慾熏心的人更加有恃無恐,他們猶如一群嗜血的賭徒,拿國家的錢在國際期貨市場上豪賭,賺錢的時候他們一言不發,被套住的時候將爛攤子交給國家。因而,人們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倉發財的投機者燦爛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劇。
在這次的國儲銅事件,媒體披露出來的老鼠倉的情況同樣令人觸目驚心。據接近劉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劉這兩年通過在期銅上的投機,就給自己的小金庫增加了不下3億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單被套,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遠不會進入公眾的視野。
除了老鼠倉,腐敗分子通過海外期貨交易洗錢的情況同樣值得關注。8月10日的《上海證券報》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由於我國企業的境外賬戶難以有效監督,難以杜絕某些人通過期貨交易洗錢的可能性。更緊迫的是,洗錢者利用市場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將會更加嚴重地影響金融安全。理論上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國內外分別開設A(境內)和B(境外)兩個公開的賬戶,如果要把公開賬戶的資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國外市場開一個隱蔽賬戶C(境外),將資金轉移到境外B賬戶可以合法地進行,再把B賬戶資金通過一些手段流進隱蔽的C賬戶。一般有以下兩種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開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賬戶與B賬戶具有方向相反的頭寸,以博取正規的套利差價。需要洗錢時,又讓C賬戶和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利用目前我國頭寸較大時,B賬戶虧損概率極高,這樣C賬戶就很容易賺取B賬戶的錢,從而達到洗錢目的。
第二,洗錢者與外盤有實力的基金內外勾結。同樣先讓隱蔽的C賬戶和公開的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然後基金找機會在短期內突然打擊B賬戶使其嚴重虧損,或乾脆就協同外人使B賬戶頭寸被吃掉,由於期貨交易的特殊性,虧損嚴重就必需認賠平倉,操作者就可在認賠的同時,讓隱蔽的C賬戶也平倉,這就自然地使C賬戶依賴B賬戶獲取暴利。有中國頭寸長期被逼倉的現象作掩護,就很難發現是洗錢。從時間特點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這種嫌疑。在不能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我國在境外賬戶的期貨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納稅人的錢很容易成為腐敗分子的獵物,當他們貪婪地對准目標時,無論企業虧損還是盈利,他們個人都將有機會賺錢。
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儲銅這樣的悲劇還會重演!
⑺ 銅管的使用壽命是多長時間
摘要 應該可以十多年啊,怕上面結銅綠,就易漏。
⑻ 銅資源是否會耗盡
按照美國地質勘察局(USGS)提供的數據,2003年全球陸地銅儲量達4.7億噸,儲量基礎9.4億噸。按照2003年的全球礦山產量1144萬噸計算,現有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僅為41年;而按一些市場人士所採用的當年全球消費量1545萬噸(CRU)計算,則銅資源在大約30年內就將被耗盡。基於銅資源終將枯竭的假設,市場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銅將逐步變成稀缺資源而身價百倍,銅價也將因供求關系的絕對改變而不可避免地不斷攀升,並造就超級大牛市。「資源枯竭論」真的能存立嗎?本文將從銅礦資源儲量、廢銅回收利用和銅消費趨勢等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原生銅礦資源可承受漫長時間的消耗
作為地球上一種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銅和其他金屬、能源等礦藏一樣,在人類的不斷開采使用下存量資源會日益減少,並終有用罄的一天,這是無法迴避的殘酷現實。但我們考慮和分析問題要限定在一定的時間范疇內才有價值。
1.全球銅資源儲量處於不斷探明發現之中。根據USGS的統計,1950年世界銅礦探明儲量才9100萬噸,1999年全球銅礦的儲量(含銅量)為3.4億噸(儲量基數為6.5億噸),而到2004年則增加到4.75億噸。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發現的銅礦儲量達3.84億噸,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儲量約710萬噸;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間,新增探明儲量1.35億噸,平均每年新發現2700萬噸,呈加速增長之勢。這表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勘探和開發投入的增加,銅的探明儲量增長遠遠超過了銅資源的消耗量。中國是世界上銅儲量相對短缺的國家,2003年銅礦儲量為2600萬噸(金屬含量),佔全球儲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開采銅資源儲量就上升到2900萬噸(儲量基礎6300萬噸),佔全球儲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見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未探明的潛在銅儲量還是相當可觀的,探明儲量應該以動態的眼光去衡量。況且,我們得到的銅探明儲量,還僅僅限於全球陸地資源。
2.銅的可開采資源將隨著科技發展而變相增加。我們所說的世界銅儲量是指銅含量達到根據歷史和現有科技水平具有可開發經濟價值的礦脈。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用於衡量可開采價值的銅最低品位標准可能向下調整,銅的所謂探明儲量也會相應提高。現在的貧礦,將來可能會被視為富礦;現在沒有開采價值的保有儲量,將來也可能得到開發。同巨大的消費量和增長潛力相比,中國顯然是銅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以中國每年自產60萬噸(金屬量)銅精礦的速度,並根據2004年探明儲量2900萬噸來計算,中國銅礦的靜態保證年限約48年,還高於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國自產銅精礦增產緩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銅礦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國銅礦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資成本過高所致。中國銅礦石的平均品位為0.87%,高於1%的儲量,僅占資源總儲量的35%,而國外銅礦石的平均品位則超過1%。中國斑岩型銅礦的平均品位為0.5%,遠低於智利和秘魯的1%¢2%的水平;砂岩型銅礦的平均品位為0.5%¢1%,遠低於剛果和尚比亞的2%¢5%。因此,目前中國只能依賴進口大量的銅精礦和廢銅等銅原料來滿足精銅生產需要,但國內的銅資源儲量遲早是要被開發利用的。
二、銅的可循環利用特性決定了銅將越用越多
雖然與大豆等可再生性資源相比,銅屬於非再生資源,但銅卻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資源不盡相同,即具有可循環利用的屬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再生銅」概念,實際上是指廢銅的回收利用。理論上講,銅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據稱在過去1萬年開採的所有銅中,有80%仍在繼續使用。在所有的金屬中,銅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無論經過多少次回收,經過精煉之後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導電和導熱性及抗腐蝕等基本屬性。一般來說,廢銅產生量的多少與精銅的消費量正相關,全球廢銅的產生量將隨著全球精銅消費量和社會保有量的提高而遞增。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上的銅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擔心銅的消費會造成銅資源的耗盡或枯竭,似乎有點杞人憂天。隨著廢銅產生量的不斷增加,再生精銅的比例也將相應提高,從而減少對礦產銅或原生銅礦的依賴度,同時也日益提高廢銅在整個銅消費構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說,銅礦開采使用不過是把地下沉睡的銅搬到了地上,並供人類通過廢銅回收而永久性重復使用。隨著銅使用量的蓄積,也許若干年後,龐大的廢銅資源將成為銅消費的主要來源,而原生銅的開發反而只是作為新增資源的一種補充。
廢銅按其來源分為兩類, 一類是新廢銅,即在銅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和廢品,包括銅冶煉廠本身產生的廢銅和銅加工廠產生的廢銅屑及直接返回供應廠的工業廢雜銅;另一類是舊廢銅雜銅。銅和銅基材料,不論處於裸露狀態,還是被包在最終產品,作為使用後被廢棄的物品,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來說,用於再生的廢銅中新廢銅佔一半以上。而全部廢雜銅經過再加工後有大約1/3以精銅的形式返回市場,另2/3以非精煉銅或銅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廢雜銅的利用途徑有兩種,一是間接利用, 即經過陽極爐熔煉之後生產電解銅,即我們通常所稱的再生精銅;二是直接利用分類清晰的廢雜銅生產銅材或銅合金產品。如中國相當數量的高品位廢雜銅未經精煉即被直接生產銅線錠和銅黑桿。
廢銅的產生量與再生利用,同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和銅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工業化時間早、程度高,年人均銅消費量達到10¢20公斤,因而產生大量的廢銅,不僅滿足自身的需要,還有部分廢雜銅由於環保等方面問題而出口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加工和消費。美國的銅消費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間,美國廢雜銅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費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間,由廢銅再生提供的銅占每年銅消費量的比例則提高到44%¢55.6%。歐洲由於銅礦資源缺乏,廢銅就成為重要補充。據統計,1997年再生銅占總原料的42.6%。其中廢銅直接利用的為22.4%,經再次精煉的為20.2%。工業化完成時間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進入大量產生廢銅的階段。據有關資料,在1953¢1993年間,西方發達國家所消費的精銅有40%是通過再生廢雜銅獲得的;1994¢1998期間,世界廢雜銅每年的回收總量平均約為500萬噸左右,其中用於再生精銅的年產量約155萬噸,約佔31%,直接利用的為每年345萬噸左右,佔到69%左右。根據ICSG提供的數據,2004年全球再生精銅產量為197.6萬噸,約佔全球精銅總產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廢雜銅回收利用的總量估計為637萬噸左右,已經佔到當年全球銅表觀消費總量的38.6%。由此可見銅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銅市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1998¢2002年5年間的精銅生產原料構成中,國產廢銅比例約佔9.7%,進口廢銅比例約佔18%,廢銅再生利用比例已佔到精銅總產量的27%左右。過去3年來,我國自產廢雜銅年均僅為60萬噸左右,而每年從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進口的廢雜銅實物量則平均超過330萬噸,摺合金屬量約80萬¢85萬噸。中國尚處於工業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銅消費水平約2.7公斤,不到發達國家的1/5。目前我國的自產再生銅利用量僅為精銅消費量的17%左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銅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銅的社會保有量和廢銅產出量也將大幅增加。一般銅製品和含銅設備的折舊期為15年,那麼目前所消費的精銅在15年後就進入報廢期,並成為舊廢銅。根據2004年中國銅表觀消費量350萬噸推算,到2014年中國的廢銅產生量就將達到225萬¢260萬噸,並且會逐年遞增。2004年,我國利用國內外廢雜銅生產的電解銅、銅材和銅合金達到140萬¢150萬噸,大約佔到精銅產量的67%,消費總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計算,可生產各類銅產品135萬¢145萬噸,其中電解銅至少在50萬噸以上,其餘的則直接被利用來生產銅材和銅合金製品。
三、銅需求增長不可能是無止境的
1.銅需求在不斷增長,但最終將趨於飽和。從全球銅消費演化曲線來看,其消費增長的總體趨勢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絕對量在不斷提高。但觀察美、日、歐等發達工業化國家的銅消費趨勢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銅需求基本達到飽和狀態,消費增長停滯不前,基本上在萎縮和小幅增長之間徘徊。有資料顯示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成長低於2.4%時,銅消費量不會增長。從長遠角度看,這也將是全球性的趨勢。
2.新增銅需求的放大效應,催生了歷史上銅的牛市循環。日本的快速工業化和經濟的畸形繁榮,推動了1989年的大牛市;韓國和東南亞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崛起,烘託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動的銅需求爆炸式增長,則造就了本論牛市。盡管銅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觀經濟的景氣循環密切相關,但每一輪牛市背後都有銅需求的額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種額外的推動作用都只是階段性的,銅市終究逃脫不了周期循環的自然規律。
3.中國銅消費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自1999年以來,中國的銅消費增速平均高達17%以上,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費基數的增大,中國的銅消費增長率將放緩到8%以下的可持續水平。據測算,1983¢2003年的20年間,全球銅消費的平均增速僅為3.4%,而新興市場國家也不過6%左右,中國高達兩位數的消費增速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把銅市需求增長的寶都押在中國身上也是不現實的。
4.替代產品的增加趨勢是難以避免的。近些年來,在高壓導體和汽車等領域,鋁及鋁基合金成為銅消費的主要競爭對手,光纖成為銅在遠程通訊領域的替代品等等。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斷問世,銅消費難免會受到各種替代品的沖擊。
5.價格和價值規律本身將對銅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自然調節作用。銅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價格彈性,原生銅礦的長期價格彈性可達到1.60,而銅價高漲更會刺激廢雜銅的使用量;價格的提高同樣將有效抑制銅的消費增長,並激發更多替代品的出現
⑼ 銅心電線一般可以使用多少年
一般家用電線的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但電線老化的程度不是絕對的,除了跟電線本身質量息息相關,還與電線粗細、安裝質量和使用環境也有很多的關系。正常來說銅芯電線強度相比鋁芯線的強度更高,不容易折斷,使用壽命相對來說也更高;而pvc管電線就比裸電線的老化速度更慢。
從外觀上觀察電線,若電線老化了,顏色會變暗而且發硬,甚至有裂紋。然後用雙手彎曲電線,若僵硬開裂並且外皮呈散狀、絕緣層脫落等,證明此電線出現了老化現象。
若電線長期都處於超負荷運行狀態,將會造成電線發熱,並且會產生電荷,導致集膚效應,從而引發電纜溫度升高。溫度過高會引發絕緣層老化,特別是夏季溫度較高,若電線升高將使電線外層處於薄弱狀態容易被擊穿。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電線老化導致的,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