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多少人口數量
『壹』 羅姓的由來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
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羅姓的分布: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000多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000餘萬,增長達15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
『貳』 世界上姓羅的人有多少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三十六萬七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77%左右。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000多萬,為全國前二十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000餘萬,增長達15倍之多,羅姓人後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台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叄』 2019年羅氏有多少人口
羅姓仍排中國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當今12多億中華漢族人群中,羅姓人佔0.85%,總人口約1032萬之眾。四川是羅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羅姓總人口之20%,約210萬,占省總人口數之2%。據《中國百家姓書庫》公布,羅姓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20位,人口佔全國0.86%。
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
在海南、台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上海、江蘇東南部、安徽南部、京津、晉冀魯大部、遼吉黑東部、河南東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
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源於妘姓
出自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後裔的封地羅國(河南羅山),屬於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典籍《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
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羅國(河南羅山)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
失國後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汩羅地區。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羅姓
『肆』 中國姓羅的有多少人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羅姓仍排中國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當今12多億中華漢族人群中,羅姓人佔0.85%,總人口約1032萬之眾。四川是羅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羅姓總人口之20%,約210萬,占省總人口數之2%。
『伍』 羅姓人口數量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032萬,為全國第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6%。
『陸』 世界上有多少個姓羅的人
羅姓的人口已達1500餘萬,為全國前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氏人口由70萬激增到1300餘萬,增長達19倍之多,羅氏後人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氏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氏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氏人口。廣東居住了羅氏總人口的,為羅氏第一大省,有280多萬。在全省姓氏人口中排第九位。四川為羅氏第二大省(因分出重慶,本人口最多),有230多萬。湖南為羅氏第三大省,有180多萬。都是在姓氏人口中排前十位。貴州、重慶、廣西羅氏人口近百萬,也都是全省排前十位的姓氏。
『柒』 2022年人口普查羅姓的現狀
2022年羅姓人口達1032萬。羅姓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0.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
『捌』 羅姓有多少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340多萬;
為全國前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
『玖』 姓羅的姓氏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現在中國有多少姓羅的人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羅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1280萬余,佔全國總人口的1.28%左右。先祖:火神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姓氏起源】
羅(lu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妘姓,出自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後裔的封地羅國(河南羅山),屬於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典籍《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種),後人尊為火神。因其有大功於民,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
羅國(河南羅山)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失國後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汩羅地區。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羅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羅氏,是兩周時期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天下鳥、禽的捕捉與飼養,以供王公貴族欣賞和食用。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羅氏,掌羅烏鳥。」在諸侯國中,亦設置有羅氏之官職。春秋時期「好鶴亡國」的衛懿公姬赤特別喜歡仙鶴,他在宮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山西長垣鶴寨)等處均大養仙鶴,由羅氏照料。衛懿公還給他飼養的仙鶴冠有官位品級俸祿:上等竟食大夫祿,較次者士祿。他外出遊玩時必帶鶴,載於車前,號稱「鶴將軍」。其時,專門為衛懿公飼養鶴照料仙鶴的飼養員就是羅氏。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衛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會,從邢國的夷儀(今山東聊城)進攻衛國,攻擊到滎澤時(今河南鄭州廣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黃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帶地區),衛懿公慌忙發兵抵抗,徵召將帥時手下大夫們都說:「君好鶴,鶴可令擊翟」。衛懿公又向國人「受甲」(徵兵),國人們也都說:「叫鶴去抵抗敵人吧,它們高官厚祿,我們那裡比得上它們能打仗呢!」衛懿公無奈,只得帶少數親信赴滎澤迎敵,結果兵敗被殺。後來宋恆公子御說連夜出兵,才將狄族人的進攻阻止住,並把衛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今河南滑縣)另立姬申為新衛國君主,是為衛戴公。
在為衛懿公飼養鶴照料仙鶴的羅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羅氏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鮮卑族拓跋部落滅北涼建立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採取漢化政策,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叱羅氏改姓羅,在史籍《魏書》、《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獻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或漢化為氏。
⑴.明朝羅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是孛爾只斤·察合台的後裔、沙州衛都督僉事孛爾只斤·昆皆萊(困即來)之子。其兄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既襲父職,明英宗朱祁鎮命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為指揮使,協理衛事。不久,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率一千二百餘人內徙,詔居之東昌、平山二衛,給田廬什器,所以撫恤甚厚。到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病逝後,以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為都指揮使,代領其眾。明英宗北狩時,塞上多警。朝中大臣們恐怕已經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機為變,朝議欲徙之南方。適逢貴州苗族造反。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壽南征,乘機擢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為都督僉事(相當於專門科室的科長),率所部前往貴州圍剿苗族起義軍。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後來積戰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賜其漢名為「羅秉忠」。
⑵.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稱巴樂特氏,以地為氏,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羅氏、巴氏、白氏、豐氏、陳氏、聯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黃金家族中」的內蒙古翁牛特旗孛爾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之後裔,多冠漢姓為羅氏、趙氏。
①蒙古族哈榮古德氏,冠漢姓為羅氏。
源流五
源於突厥,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羅可汗,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書辯證》中,都記載有唐朝時「斛瑟羅氏,改為羅氏」的記載,在史籍《唐書》中記載:斛瑟羅原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則天皇帝武曌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羅因被原來游牧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一帶的突騎施部首領烏質勒所逼迫,率部眾七萬餘人內遷歸附於大唐王朝,後逝世於長安。
在斛瑟羅的後裔子孫中,後逐漸漢化者,取先祖名字為羅氏,這就是西域羅氏的由來。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稗類鈔》中記載:
1、滿族波羅軍氏,亦稱博爾津氏,滿語為Borj1n Hala,漢義「波浪」,滿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待考。
2、滿族博和羅氏,滿語為Boholo Hala,世居薩哈祿(今黑龍江沿岸),所冠漢姓羅氏。
3、滿族郭爾羅氏,亦稱郭啰啰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orolo Hala,漢義「鉤、躬身、放縱」,所冠漢姓為羅氏、郭氏、高氏、國氏。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4、滿族鄂木綽氏,滿語為Emuco Hala,亦稱鄂穆綽氏,瓦爾喀女真,後多冠漢姓為羅氏、鄂氏。
5、滿族羅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間俄羅斯戰俘內附入滿洲八旗者,訛為鄂溫克姓氏,以族為氏,滿語為Loca Hala,定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6、滿族羅佳氏,滿語為L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西克林,為薩滿聚居的地方)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羅氏。
7、滿族羅岳氏,滿語為Loy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8、滿族薩克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後以地為氏,滿語為ala,漢義「蒼老」,所冠漢姓為多為羅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等。
9、滿族覺羅禪氏,出自清朝宗室與人私生子的專稱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賜姓為覺羅禪氏,滿語為Giolocan Hala,以明確其族皆非正支,後有冠漢姓為羅氏者。
源流七
源於苗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南地區苗族,屬於漢族融入苗族化為氏。 [8] 清雍正時期撰著的《雲南通志》記載:「苗子有九種,黔省最多,正滇則宣威,鎮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羅、陳、蔡四姓」;清乾隆時期撰著的《貴州通志》說:「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昇平越防禦千戶所置,治所在今貴州福泉,及清平,所屬有謝、馬、何、羅、盧、雷等姓」。這在清朝學者李宗防的《黔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清朝學者劉人熙在《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記錄瀘溪縣的苗瑤族情況時說:「士人蟠林菁者,為吳、龍、廖、石、麻五大強族,外有彭、羅二姓亦強」;民國時期的學者劉錫藩在《嶺表紀蠻》中,根據滇、黔省志記載,稱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楊、韋、陳、羅、田」等十六姓為最多;當代學者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記載,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羅氏在內的二十一個大姓人數最多。
顯然,原本是漢族的羅氏族人在歷史上融入了苗族,後成為苗族大姓羅氏一族。
源流八
源於布依族,出自春秋時期古羅國後裔,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布依族羅氏為古羅國後裔,羅國被楚武王熊貲強行遷到今湖南汨羅地區,國人以原國名為姓氏,稱羅氏。在汨羅地區那裡定居了一段時間之後,其中一支越過羅霄山脈到達了江西地區。
後來,這支羅國族人又從江西輾轉遷徙到廣西地區,成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時期,西原蠻首領就姓羅,當時的西原地區在今廣西左、右江流域。
源流九
源於彝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彝族羅氏,據文獻《貴州府志》記載:貴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濟火,本姓羅氏」。據今貴州彝族當地人說,其先為烈顯族源的蘇納、義隴家支,後世子孫由於分遷五個不同的地區,而有了五個姓氏,其中有一支遷到大方城東瓜林而冠漢姓為羅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漢姓為羅氏。
源流十
源於土家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滅羅國時,有一部分羅國人不願臣服於楚國,便和盧國、庸國之遺民一起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閬中地區,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
源流十一
源於瑤族,出自廣西西部背簍瑤,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居住在廣西西部一帶的背簍瑤族人,認為密洛陀是他們的始祖女神。在他們中流傳著這樣的《創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讓他們走,密洛陀叫他們結婚。蘭和羅成雙,韋和蒙結對……」這就是背簍瑤蘭、羅、韋、蒙四大姓的起源。據說,瑤族羅氏的始祖叫羅得元。在瑤族蒙姓中還有大蒙、小蒙的區別,據說大蒙的始祖生了七個兒子,分別姓蒙、蘭、韋、羅、潘、袁、盧七姓,是瑤族羅氏的另一個來源。另外,瑤族勒的樓氏,漢姓也為羅氏。宋朝時期郴州有一位著名的黑風峒瑤首領羅世傳,於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農歷2月在桂陽黑風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即投降,宋朝廷授以承節郎。後羅世傳再次起義,率領起義軍經常於邊境一帶活動,還殺死了宋軍的大將飛虎統制邊寧,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聞訊皆驚恐不安。不久羅世傳再次被朝廷招安。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農歷2月,羅世傳與兄羅世祿再次起事,到農歷9月為部下所殺。
源流十二
源於土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土族羅氏,源出古鮮卑吐谷渾部羅古爾氏,後逐漸成為土族,以地名稱羅古爾·孔(種油菜籽的人)。羅古爾出產油菜籽,後來就成為「油菜地」的稱謂。
羅古爾人以擅長種油菜而聞名於遠近,故土族語言譯成漢語,取羅古爾氏第一個字羅為自己的漢姓,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於京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從越南所塗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
據調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羅氏在內的三十一個姓氏,羅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流十四
源於拉祜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慶年間開始出現姓氏,但當時只有李、石、張三姓。後采,由於拉祜族與漢族和臨近民族的交往日漸頻繁,他們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羅氏在內的多個姓氏。
源流十五
源於哈尼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雲南臨安知府賜給滇南土官李、趙、陳、錢等漢姓,是哈尼族使用漢姓的開始,後來在與漢族交往過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開始使用漢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漢姓有包括羅氏在內的多種姓氏。
源流十六
源於黎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明史》記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瓊州屬縣生黎峒首羅顯、許志廣、陳宗等三十三人來朝」,說明在明朝時黎族中便有了羅氏。
如今羅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樂東縣。
源流十七
源於白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清兩朝時期,雲南蘭州(今雲南蘭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白族中有許多羅氏族人。
源流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今仡佬族、侗族、東鄉族、回族、壯族、朝鮮族、羌族、布朗族、俄羅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及台灣高山族中,均有羅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傳播】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羅國傳至二十四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顯王姬扁執政時期,有三十一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四十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
至南北朝時,江西羅氏子孫,已散居各地。從歷史上看,羅氏在秦漢之際已開始嶄露頭角,三國、南北朝時期,史書上記載的羅氏名人多為襄陽、長沙、豫章三個地方的人,漢宋三國鼎立時期,羅氏已播遷至蜀漢之地的四川。 [2]
隋唐兩代,是羅氏一個重要的繁衍時期,此時,羅氏便開始了自兩湖、江西省境大舉向全國各地繁衍。羅氏唐時入閩,宋末元初由閩入粵。唐昭宗時,羅珠二十八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三十一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四十五世羅尚立,在唐高宗總章年間,帶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
元朝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
至明、清時期,羅氏終成為中國一個大姓。明朝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四十世羅君用之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
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人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
自清朝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遷徙到台灣島定居,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
滿族薩古達部族改羅氏,今其後裔散居於遼寧丹東鳳城的鳳山等地。
羅氏如今在中國分布廣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羅氏人口約佔全國羅氏總人數的70%。
『拾』 羅姓氏人口中排第幾名
羅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1280萬余,佔全國總人口的1.28%左右。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