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的人口達到多少萬
A. 東漢末年時期全中國有多少人口
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56,486,856人
蜀漢劉禪炎興元年(236年):蜀漢940,000人
曹魏曹奐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東吳2,300,000人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16,163,863人
B. 請問中國在漢朝時人口大約多少
西漢時期有大約6300萬,東漢時期大約有6500萬。
秦末漢初,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
漢武帝後期因繁重徭役導致戶口銳減,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以致,漢昭帝、漢宣帝相繼息兵養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漢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
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之後經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三國初僅餘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
(2)東漢時期的人口達到多少萬擴展閱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 ,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 ,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 。漢平帝年間,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 ,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隋書·地理志》記載,「昭、宣之後,罷戰務農,戶口既其滋多,郡縣亦有增置。至於平帝,郡國一百有三,戶一千二百二十三萬」。
也就是說西漢經過漢昭帝、漢宣帝的獎勵農耕政策之後,人口數量有了極大的增長,到漢平帝時期,已經有戶口以前二百多萬,人口6千萬還有零頭。
之後中華大地上雖戰亂頻仍,但也有過很多大一統王朝,可是一千多年裡,經濟、政治、文化極度繁榮過,人口卻未能有超越西漢末年的時候。
東漢光武中興時,「承王莽之餘弊,兵戈不戢,飢疫薦臻,率土遺黎,十才一二」由於王莽之亂,天下人口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二,通過劉氏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東漢桓帝末年,又出現了一個接近西漢時候的繁榮時期,戶口一千萬戶,人數五千六百萬。
不過好景不長,數年後,三國爭強,兵革屢興,戶口再次減半。到晉太康(晉武帝司馬炎年號)之後,大抵編戶二百六十餘萬,人口一千六百萬人。
往後就是五胡之亂,天下分崩離析,百姓再沒有什麼好日子過了,直到隋文帝統一,才算給人們一絲喘息的機會。
開皇五年隋朝統計「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不過距離西漢初年的六千萬還差了很多。
唐初經過天下騷亂,戶口一下子銳減到兩百萬,大家認為中華最鼎盛的「開元之治」時,也只不過有八百九十萬戶,五千二百萬人。
宋代的鼎盛在宋徽宗時,有兩千萬戶,四千六百萬人,之後隨著戰亂人數波動起伏。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天下,由於幅員遼闊,所以人口也較多,一度幾乎接近西漢,有一千三百萬戶 ,五千九百萬人。
可是真正超過西漢人口,已經是明成祖永樂年間了,當時有一千一百萬戶,六千六百萬人,這時候距離西漢平帝年間已經過去了1300多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
C. 東漢5000萬人口,到三國時為何只剩800萬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在這一烽火連天的歷史時代,中國人口數量也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跌。據資料統計,在東漢中後期,中國尚有近5000萬人口;然而到了三國後期,三分天下的魏蜀吳三國,總人口竟不到800萬,其中魏國443萬,蜀漢94萬,東吳230萬。可見人口數據下降的相當厲害。
長久以來,許多人認為是頻發的戰亂與天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而造成三國時期人口銳減。但此說法論述魏國人口減少還能說得過去,論述吳蜀兩國時卻怎麼也解釋不通。因為吳蜀地處地處南方,受戰亂的破壞並非很嚴重,加上此時北方流民南遷,其人口應該增加才對,怎麼也減少了那麼多人口呢?筆者結合眾多魏晉時的資料認為,從5000萬降到800萬,這減少的4000多萬人並非全部死亡,更多的是被「隱匿起來」了。
眾所周知,在兩漢時期,豪強集團與門閥士族控制著地方政權,這些門閥豪族為擴大影響力,而在不斷的吸納佃農、擴充人口,屢屢和朝廷搶賦稅、搶兵源。為了對付這些豪族,兩漢的皇帝可沒少下功夫,公元39年,東漢光武帝曾下令「度田」,試圖徹底核查豪強地主的土地人口,這一政策雖暫時抑制了土地兼並,打擊了豪強勢力,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得豪強勢力的發展轉入隱蔽狀態,更加深不可測。
東漢末年,朝廷權力逐漸衰弱,社會秩序變得混亂。豪強大族便看到了勢力擴充的機會,開始大批招納各地流散的百姓,將其編入自己的私人武裝,並憑藉手中的權勢,來隱瞞這些人的戶籍。時有史籍記載:蓋依附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國家編戶者,當數倍已登記之戶口也。簡而言之,大量的人口被豪強們「私人控制」了,他們沒有計入國家的戶籍,導致總人口的「減少」。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諸多百姓流離失所,各地的糧食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為了解決糧食與其他軍中急需問題,曹操在各地大力進行屯田,建立了屯田制這一體制。由於社會性質的特殊,屯田生產者往往不列入普通的民戶,而計入特別的戶籍。同時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屯田者們的數量時常變動,也不便於統計出一個固定的數字。
此外,三國時期還有「兵戶」、「吏戶」,這些也都是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為特殊的戶籍,不屬於州縣管轄,故普通的民戶統計自然不包括他們。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人口,本身基數不小,卻因時局的問題,亦不在戶口統計的范疇之內。這些人口數據的「缺失」,也極大影響了整體的人口數量統計。
後世一些資料經過重估計算,認為三國末期總人口應該在3000萬以上。戰亂與天災自然導致了大量人口死亡,但並沒有減少到800萬那麼誇張。
D. 漢朝時期有多少人口
西漢時期有大約6300萬,東漢時期大約有6500萬。
秦末漢初,由於長期戰亂導致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漢昭帝、漢宣帝相繼息兵養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 。
元始二年(2年)西漢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起義導致人口銳減 ,東漢建立後人口開始恢復。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國有戶4279634,口21007820;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國有戶5860573,口34125021;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國有戶7456784,口43356367。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全國有戶9237112,口53256229,墾田面積達7320170,為東漢之最。 至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
不過古今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 ,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楚漢相爭後,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又稱後漢,史稱東漢 ;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即為漢朝。後代的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自稱季漢,又稱西蜀。
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4)東漢時期的人口達到多少萬擴展閱讀: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
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 ,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 ,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
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 ,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 ,兩漢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E. 中國在東漢時期(紀元元年時期)的人口大約多少
<中國人口史>:東漢盛時人口約6000萬從殤帝延平元年(106年)到獻帝延康元年(220年)的一百一十四年,是東漢的後期,也是東漢王朝統治日趨腐敗、沒落,終至消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前一階段,即殤、安、順、沖、質諸帝統治的四十年間(106—146年),東漢人口在最初八十年的迅速增長之後,又轉入停滯狀態。
東漢後期,社會矛盾激化,豪強地主田莊的發展和土地兼並的劇烈進行,使廣大農民破產流亡。由於外戚宦官專權,統治集團極端腐朽,政治黑暗,官吏貪殘,對人民橫征暴斂,任意征發,致使「田疇不得墾辟,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窮,無望來秋」。再加上因多次鎮壓羌族人民的起義,造成「人棄農桑,疲苦徭役」,「兵役連年,死亡流離」,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流失,因而安、順、沖、質四朝在前期人口迅速發展之後,即轉入停滯狀態,始終徘徊於九百餘萬戶,四千餘萬口上下,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由和帝元興元年(105年)的19.5‰,降至質帝本初元年(146年)的-9.2‰。《晉書·地理志》記載:「至桓帝永壽三年(157 年),戶一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戶口之滋殖者也」,這是東漢時期戶口見於歷史記載的最高數字。
事實上,桓帝統治時期,政治更加腐朽,前期是外戚梁冀擅權,「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在其當權時期,對郡縣的調發十倍於往昔,人民大批被榜掠割剝,死於棰楚之下;後期則宦官「五侯」橫暴,他們「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宦官的兄弟姻親,宰州臨郡,「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官僚和太學生與外戚宦官的斗爭,造成第一次「黨錮」之禍。桓帝本人窮奢極侈,揮霍無度,不惜公開賣官鬻爵,大肆聚斂。再加上水旱蝗災,連年不斷,永興元年(153 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郡縣遭受水災、蝗災,流民達數十萬戶之多;延熹九年(166年)司隸、豫州受災,飢餓而死者,十有四五。桓帝在位的二十年內,大小起義達二十餘次,東漢王朝已處於瘡夷滿目,岌岌可危的境地,其人口數字並不能反映東漢最盛時期的水平。
桓帝以後,靈帝統治時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官僚和太學生反對宦官的斗爭,導致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賣官鬻爵,變本加厲,更巧立名目,大肆聚斂。在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陷於絕境的情況下,自然災害及人民起義連綿不絕,出現「河內(今河南武陟)人婦食夫,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夫食婦」的慘劇。在天災兵燹下,人民流移死亡不可勝紀,全國戶口已很難查清。東漢末靈、少、獻帝各朝,均已不見人口記錄。
F. 東漢末期一直到三國時期,當時究竟有多少人口呢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關於人口的記載是十分稀少的。《三國志》記載的蜀漢有28萬戶,人口94萬;東吳有53萬戶,總人口230萬。《通典》記載魏國有66萬戶,人口443萬。那麼加起來,整個三國時期的人口也不過767萬,只有東漢巔峰值的12%。這個數據曾經被胡煥庸、梁啟超、郭沫若、劉錚等人採用。
人們常常將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作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大標志,常常忽視了東漢末年的混戰。如果如果仔細分析了人口變化就會知道,三國時期,南北方的人口就已經大體上持平了,當然和戰爭有很大的關系。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方都是南方。
北朝時期,北方的長期穩定了下來,開始重新確立優勢。但是總體上,依然是南北均衡的。而這種平衡,直到靖康之變被徹底打破,南方確立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G. 漢朝有多少人 巔峰時期人口最多多少人
至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
不過古今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等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
漢朝人口分布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布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方人口約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
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H. 東漢末年各州郡人口
1、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 :人口57萬
弘農 :人口19萬
2、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汝南:人口210萬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
(8)東漢時期的人口達到多少萬擴展閱讀:
由於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農耕工具的改進,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精耕細作方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如西漢時,都城附近的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一帶,地處關中地區,人口特別稠密,共有240多萬。到東漢時,關中戰亂頻仍,殘破不堪,人口銳減至50餘萬。
兗州也由780多萬減至400萬左右。相反,南方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揚州人口從320多萬增到430多萬;荊州人口從350多萬增到620多萬;益州人口也從470多萬增到720多萬。
東漢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在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現代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
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崛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
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他死後,其子劉琮繼位後,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
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系,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發生內斗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
I. 漢朝有多少人口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
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漢武帝後期因繁重徭役導致戶口銳減,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以致 ,漢昭帝、漢宣帝相繼息兵養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漢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起義導致人口銳減 ,東漢建立後人口開始恢復。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國有戶4279634,口21007820;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國有戶5860573,口34125021;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國有戶7456784,口43356367;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全國有戶9237112,口53256229,墾田面積達7320170,為東漢之最。 至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不過古今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 ,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