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菌落數多少時間一次
❶ 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檢測從樣品稀釋到傾注培養基時間為什麼控制在15min如果超過15min會有什麼影響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溫度、營養條件合適)細菌20分鍾進行一次增值,這樣要求為了避免測試過程中微生物繁殖造成結果偏大
❷ 初始污染菌檢測周期
您好,一般培養48±2h。
標准如下:
1.目的 測定樣品細菌總數可用來判明樣品細菌污染的程度,以及生產單位工具設備、工藝流程、生產人員的衛生狀況,是對樣品進行衛生學評價的綜合依據,確定滅菌前產品中微生物的數量和性質,為下一步滅菌提供參考依據。
2.適用范圍 適用於所有需要消毒滅菌前的產品、潔凈車間
3.作業條件: 3.1無菌檢測在潔凈度為100級單向流空氣區域內進行,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避免污染。 3.2超凈台及工作檯面,必須進行潔凈度驗證。
4.作業方法與步驟
4.1製作營養瓊脂培養基(參見《培養基製作作業指導書》),培養基需按要求培養16-18H後,檢查無菌生長方可使用。
4.2無菌室潔凈度驗證
4.2.1取3隻培養皿在超凈工作台平均位置打開上蓋,暴露30min後蓋好置30~35℃培養48h後檢查,3隻培養皿上生長的菌落數平均應不超過1個
4.3產品採集與樣品處理(制備供試液)
4.3.1用無菌手續稱取10g可以破壞性類供試品,放入100ml滅菌生理鹽水中充分振盪,保溫於45℃水浴中5~10min,不時振搖。作為1:10供試液。
4.3.2對供試品不能採用破壞性取樣可用浸有無菌生理鹽水拭子塗抹采樣,被采表面積100cm2.加入滅菌生理鹽水100ml。保溫於45℃水浴中5~10min,不時振搖。作為1:10的供試液。 4.3.3采樣數量:各類產品每批隨機抽取10件樣品。
4.3.4供試液10倍遞減稀釋 4.3.5待上述供試液自然沉降後取上清液1ml,加入9ml生理鹽水,制備1:100的供試液。 制備過程中盡量避免碎片等雜物的混入。
4.4接種 檢驗 4.4.1取上述供試液上清液作初始污染菌數檢測,取4個培養皿,每個稀釋級各吸取1ml至每個滅菌平皿,每個稀釋級注2個平皿。
4.4.2經滅菌完畢的營養瓊脂培養基冷卻至45-50 ℃時,傾註上述各個平皿15ml,另傾注一個不加樣品滅菌空平皿作空白對照。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快速轉動平皿,使供試液與培養基充分混勻。
4.5培養 將已經凝固的平板倒置於37℃培養箱中,一般培養48±2h。計算平板上的菌落數。
4.6結果與判定
4.6.1計數方法:將平板置菌落計數器或從平板的背面直接以肉眼用標記筆點計,以投射光襯以暗色背景,仔細觀察,計數。必要時可以藉助於放大鏡、菌落計數器。
4.6.2計數
❸ 高二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總結(2)
高二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總結二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
尿素 是一種重要的農業氮肥,尿素並不能直接被農作物吸收。只有當土壤中的細菌將尿素分解成氨之後,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細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為他們能合成脲酶
尿素最初是從人的尿液中發現的
篩選菌株
(1)實驗室中微生物的篩選應用的原理
人為提供有利於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包括營養、溫度、pH等),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長。
(2)選擇性培養基
在微生物學中,將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種類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稱作選擇培養基。
(3)配製選擇培養基的依據
根據選擇培養的菌種的生理代謝特點加入某種物質以達到選擇的目的。例如,培養基中不加入有機物可以選擇培養自養微生物;培養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選擇培養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濃度的食鹽可選擇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統計菌落數目
(1)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釋塗布平板法和顯微鏡直接計數。
(2)稀釋塗布平板法統計樣品中活菌的數目的原理
當樣品的稀釋度足夠高時,培養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於樣品稀釋液中的一個活菌。通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活細菌。為了保證結果准確,一般設置3~5個平板,選擇菌落數在30~300的平板進行計數,並取平均值。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低,因此,統計結果一般用菌落數而不是活菌數來表示。
採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項:1.一般選取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
2.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響計數,可在培養基中加入TTC(在計數瓊脂中加入適量的TTC(0.5% TTC 1ML加到100ML瓊脂中),細菌菌落長成紅顏色,對去除食品本底顆粒物干擾非常有意義).
3.本法僅限於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設置對照
設置對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實驗組中非測試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對照實驗是指除了被測試的條件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作用是比照試驗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擾,證明確實是所測試的條件引起相應的結果。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包括實驗方案,所需儀器、材料、用具和葯品,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及時間安排等的綜合考慮和安排。
(1)土壤取樣:同其他生物環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最大,種類最多。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表層,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長。從富含有機物、潮濕、pH≈7的土壤中取樣。鏟去表層土,在距地表約3~8cm的土壤層取樣。
(2)樣品的稀釋:樣品的稀釋程度將直接影響平板上生長的菌落數目。在實際操作中,通常選用一定稀釋范圍的樣品液進行培養,以保證獲得菌落數在30~300之間、適於計數的平板。
測定土壤中細菌的數量,一般選用104 105 106
測定放線菌的數量,一般選用103 104 105
測定真菌的數量,一般選用102 103 104
(3)微生物的培養與觀察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養溫度和培養時間。細菌30~37℃ 1~2天
放線菌25~28℃ 5~7天 黴菌25~28℃ 3~4天
每隔24小時統計一次菌落數目,選取菌落數目穩定時的記錄作為結果,這樣可以防止因培養時間不足而導致一樓菌落的數目。一般來說,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形狀、大小、隆起程度、顏色
疑難解答
(1)如何從平板上的菌落數推測出每克樣品中的菌落數?
統計某一稀釋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數,最好能統計3個平板,計算出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
每克樣品中的菌落數=(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釋度下平板上生長的平均菌落數,V代表塗布平板時所用的稀釋液的體積(ml),M代表稀釋倍數
高二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總結三 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
纖維素,一種由葡萄糖首尾相連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多糖類物質。
纖維素與纖維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纖維素含量最高的天然產物,木材、作物秸稈等也富含纖維素。
(2)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一般認為它至少包括三種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兩種酶使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第三種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最終被水解成葡萄糖,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營養。
纖維素分解菌的篩選
(1)篩選方法:剛果紅染色法。能夠通過顏色反應直接對微生物進行篩選。
(2)剛果紅染色法篩選纖維素分解菌的原理
剛果紅是一種染料,它可以與像纖維素這樣的多糖物質形成紅色復合物,但並不和水解後的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生這種反應。當我們在含有纖維素的培養基中加入剛果紅時,剛果紅能與培養基中的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後,剛果紅-纖維素的復合物就無法形成,培養基中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是否產生透明圈來篩選纖維素分解菌。
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實驗流程
土壤取樣→選擇培養(此步是否需要,應根據樣品中目的菌株數量的多少來確定)→梯度稀釋→將樣品塗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基上→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採集 選擇富含纖維素的環境。
(2)剛果紅染色法分離纖維素分解菌的步驟 倒平板操作、制備菌懸液、塗布平板
(3)剛果紅染色法種類
一種是先培養微生物,再加入剛果紅進行顏色反應,另一種是在倒平板時就加入剛果紅。
高二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總結延伸
對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進行了初步的篩選後,只是分離純化的第一步,為確定得到的是纖維素分解菌,還需要進行發酵產纖維素酶的實驗,纖維素酶的發酵方法有液體發酵和固體發酵兩種。纖維素酶的測定方法,一般是對纖維素酶分解濾紙等纖維素後所產生的葡萄糖進行定量的測定。
疑難解答
(1)為什麼要在富含纖維素的環境中尋找纖維素分解菌?
由於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在富含纖維素的環境中,纖維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對提高,因此從這種土樣中獲得目的微生物的幾率要高於普通環境。
(2)將濾紙埋在土壤中有什麼作用?你認為濾紙應該埋進土壤多深?
將濾紙埋在土壤中能使纖維素分解菌相對聚集,實際上是人工設置纖維素分解菌生存的適宜環境。一般應將紙埋於深約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兩種剛果紅染色法的比較
方法一是傳統的方法,缺點是操作繁瑣,加入剛果紅溶液會使菌落之間發生混雜;其優點是這樣顯示出的顏色反應基本上是纖維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優點是操作簡便,不存在菌落混雜問題,缺點是由於纖維素和瓊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澱粉類物質,可以使能夠產生澱粉酶的微生物出現假陽性反應。但這種只產生澱粉酶的微生物產生的透明圈較為模糊,因為培養基中纖維素佔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與纖維素酶產生的透明圈相區分。方法二的另一缺點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們在長時間培養過程中會降解剛果紅形成明顯的透明圈,與纖維素分解菌不易區分。
(4)為什麼選擇培養能夠“濃縮”所需的微生物?
在選擇培養的條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夠適應這種營養條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適應這種營養條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濃縮”的作用。
❹ 食品檢驗為什麼要測定細菌菌落總數
1 目的
1 學習並掌握細菌的分離和活菌計數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 了解菌落總數測定在對被樣品進行衛生學評價中的意義
2 原理
菌落總數是指食品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所得1g或1ml檢樣中所含細菌菌落總數。菌落總數主要作為判別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標志,也可以應用這一方法觀察細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動態,以便對被檢樣品進行衛生學評價時提供依據。
菌落總數並不表示樣品中實際存在的所有細菌總數,菌落總數並不能區分其中細菌的種類,所以有時被稱為雜菌數,需氧菌數等。
3 材料
3.1 食品檢樣
3.2 培養基
營養瓊脂培養基,無菌生理鹽水
3.3 其它
無菌培養皿,無菌移液管,無菌不銹鋼勺。
4 流程
5 步驟
5.1 取樣、稀釋和培養
5.1.1 以無菌操作取檢樣25g(或ml),放於225mL滅菌生理鹽水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預置適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要或研磨製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在加入稀釋液後,最好置滅菌均質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處理1min,製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5.1.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合均勻,製成1:100的稀釋液。
5.1.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項操作順序,制10倍遞增稀釋液,如此每遞增稀釋一次即換用1支10ml吸管。
5.1.4 根據標准要求或對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2~3個適宜稀釋度,分別在製作10倍遞增稀釋的同時,以吸取該稀釋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中,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
5.1.5 稀釋液移入平皿後,將涼至46℃營養瓊脂培養基注入平皿約15ml,並轉動平皿,混合均勻。同時將營養瓊脂培養基傾入加有1ml稀釋液(不含樣品)的滅菌平皿內作空白對照。
5.1.6 待瓊脂凝固後,翻轉平板,置36±1℃溫箱內培養48±2h,取出計算平板內菌落數目,乘以稀釋倍數,即得每克(每毫升)樣品所含菌落總數。
5.2 菌落計數方法
作平皿菌落計數時,可用肉眼觀察,必要時用放大鏡檢查,以防遺漏。在記下各平皿的菌落總數後,求出同稀釋度的各平皿平均菌落數。到達規定培養時間,應立即計數。如果不能立即計數,應將平板放置於0-4℃,但不要超過24h。
5.3 菌落計數報告方法
5.3.1 平皿菌落數的選擇
選取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平皿作為菌落總數測定標准。每一個稀釋度應採用兩個平皿平均數,其中一個平皿有較大片狀菌落生長時,則不宜採用,而應以無片狀菌落生長的平皿作為該稀釋度的菌落數,若片狀菌落不到平皿的一半,而其餘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勻,則可以計算半個平皿後乘以2以代表全皿菌落數。
5.3.2 稀釋度的選擇
5.3.2.1 應選取平均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稀釋度報告(表1中例1)。
表1 稀釋度選擇及菌落數報告方式
例 稀釋液及菌落數 兩稀釋 菌落總數 報告方式
次 10-1 10-2 10 3 液之比 (個/g或ml) (個/g或ml)
1
2
3
4
5
6
7 1365
2760
2890
多不可計
27
0
多不可計 164
295
271
4560
11
0
305 20
46
60
513
5
0
12 -
1.6
2.2
-
-
-
- 16400
37750
27100
513000
270
<1×10
30500 16000或1.6×104
38000或3.8×104
27000或2.7×104
510000或5.1×105
270或27
<10
31000或3.1×104
5.3.2.2 若有二個稀釋度均在30~300之間時,應以二者比值決定,比值≤2取平均數,比值>2則其較小數字(表1中例2和3)。
5.3.2.3 若所有稀釋度均>300,則取最高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表1中例4)。
5.3.2.4若所有稀釋度均<30,則以最低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乘稀釋倍數報告之(表1中例5)。
5.3.2.5若所有稀釋度均無菌落生長,則應按<1乘以最低稀釋倍數報告之(表1中例6)。
5.3.2.6若所有稀釋度均不在30~300之間,有的>300,有的又<30,則應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表1中例7)。
5.3.4 菌落計數報告方法
菌落數在1~100時,按實有數字報告,如大於100時,則報告前面兩位有效數字,第三位數按四捨五入計算,為了縮短數字後面的零數,也可以10的指數表示。
6 結果
1 將實驗測出的樣品數據以報表方式報告結果。
2 對樣品菌落總數作出是否符合衛生要求的結論。
7 思考
7.1 食品檢驗為什麼要測定細菌菌落總數?
7.2 實驗操作如何使數據可靠?
7.3 食品中檢出的菌落總數是否代表該食品上的所有細菌數?為什麼?
7.4 為什麼營養瓊脂培養基在使用前要保持在46±1℃的溫度?
❺ 食品測定菌落總數的培養時間要多久
根據我國現行國標《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規定:待瓊脂凝固後,將平板翻轉, 36 ±1 ℃ ℃ 培養 48 h±2 h。水產品 30 ±1 ℃ ℃ 培養 72 h±3 h。
即水產品 72 h±3 h,其餘食品 48 h±2 h。
❻ 檢驗分析時,細菌、黴菌和大腸菌群的培養溫度各是多少各需多長時間
1、將已滅菌的營養瓊脂培養基分別倒入已滅菌過的培養皿內,每皿約15ml培養基,啟開皿蓋暴露於無菌室內的不同地方,10min後,蓋好皿蓋。
2、將培養皿倒置於37℃培養24h後,觀察菌落情況,統計菌落數。
3、如果沒個皿內菌落不超過4個,則可以認為無菌程度良好,菌落數很多,則應對無菌室進一步滅菌,再重復以上步驟。
❼ 每24小時統計一次菌落的數目是防止應培養時間不足而導致的遺漏菌種的
【解析】在液體培養基中生活的細菌,無論是一個還是許多,肉眼都是不可見的。在固體培養基上的細菌,當數目較少時也是不可見的。當固體培養基上有許多細菌並且集中在較小范圍時,肉眼才可見。菌落就是這樣的情況。菌落是一個或少數幾個細菌的子細胞群體,形成於固體培養基上,有一定的形態結構,肉眼可見。菌落的形態結構與細菌的種類有關,因而菌落常常作為菌種鑒別的重要依據。依據教材敘述,菌落可由一個細菌形成,也可由少數幾個細菌形成。形成的菌落,有一定的形態結構,比如邊緣整齊、表面規則等。同種細菌形成的菌落,形態結構是相同的。如果是由許多細菌形成的菌落,就不可能有比較標準的形態,因為這許多細菌第一不可能是同一種細菌,第二不可能在培養基的同一個點上。
【答案】 C
❽ 怎樣統計菌落數目
用萬深HiCC系列全自動菌落計數分析系統,即可輕松搞定各類菌落數目的自動統計。建議選:6平皿同時成像分析的掃描款(如:HiCC-G、HiCC-S等),因其光線均勻性高於任何廠家拍照款的燈箱光源,故其可實現非常簡單的傻瓜式操作。建議:網路選視頻,搜菌落計數來看,以評估其分析的效果效率。
❾ 菌落總數的檢驗方法
菌落總數的測定,一般將被檢樣品製成幾個不同的10倍遞增稀釋液,然後從每個稀釋液中分別取出1mL置於滅菌平皿中與營養瓊脂培養基混合,在一定溫度下,培養一定時間後(一般為48小時),記錄每個平皿中形成的菌落數量,依據稀釋倍數,計算出每克(或每ml)原始樣品中所含細菌菌落總數。
基本操作一般包括:樣品的稀釋--傾注平皿--培養48小時--計數報告。
國內外菌落總數測定方法基本一致,從檢樣處理、稀釋、傾注平皿到計數報告無何明顯不同,只是在某些具體要求方面稍有差別,如有的國家在樣品稀釋和傾注培養進,對吸管內液體的流速,稀釋液的振盪幅度、時間和次數以及放置時間等均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
檢驗方法參見:
GB4789.2-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