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馬爾康哈尓亞村人口多少

馬爾康哈尓亞村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10 10:21:36

❶ 羌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民族淵源,神秘傳說,民族文化,英雄人物

羌族,現有人口19.8萬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傳佛教。

羌族歷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時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後裔。

羌族人居住在獨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達三四層。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上層儲藏糧食,屋頂為平台,既可以用來攤曬糧食,又可以作為老人歇息、婦女針織、孩子游戲的場所。碉房建造時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不用繪圖、吊線,全憑高超的技藝和經驗。碉房形式多樣,層次不一,結構嚴密,稜角整齊,不僅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充分體現了羌族人獨特精湛的建築藝術。�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還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羌族男子的服裝一般是藍布長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頭帕。羌族婦女的服飾比較鮮艷,她們多穿藍色或綠色的花邊長衫,腰系綉花圍裙和飄帶,戴黑色頭帕。但在茂汶地區黑虎鄉一帶,婦女們一律都戴白色頭帕。

「雲雲鞋」是羌族人在喜慶日子裡穿的一種自製布鞋,鞋尖微翹,狀似小船,鞋幫上綉有彩色雲卷圖案,十分別致。

挑花和刺綉,是羌族婦女的拿手好戲。這些色彩艷麗明快、圖案古樸精美的綉品,無論是點綴服飾還是裝扮居室,都顯得秀美而大方。

玉米是羌族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青稞、土豆、蕎麥、油菜等農作物的種植也較為普遍。羌族人有把豬肉吊在房樑上風干做成「豬膘」的習慣。陳年的豬膘,肉色嫩黃、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十分可口。在喜慶而隆重的節日里,羌族人還要端出自家用玉米或青稞釀造的酒與眾人共飲。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設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濤洶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兩根碗口粗的竹纜取傾斜之勢,系在兩岸的 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帶或麻繩緊束腰間,身懸繩上,飄然而過。

羌族人對治水有豐富的經驗,舉世聞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修建的。

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有自己的歷法,傳統的羌歷新年是每年的農歷十月,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屆時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年輕人跳起節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顯示了羌族人勇敢豪邁的性格。

唐朝詩人王之渙寫過一首著名的詩篇《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提到的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吹奏樂器。

羌族地區資源豐富,經濟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樹、漆樹等,還盛產蟲草、貝母、鹿茸、麝香等名貴葯材。

羌族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歷史傳說時期共工壅防百川,神農教民耕織,從炎黃到夏禹,到華夏族的形成,都與古羌族密不可分。賈逵《周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譙周《蜀本紀》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廣柔在今羌族地區。《水經注·沫水》廣柔縣條:「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縣皆有禹跡及記載,尤以北川縣禹里鄉的大禹遺跡、記載、傳說等更為完整。學術界多數認為,根據傳說和歷史記載,北川禹穴當為禹所生地。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親屬稱謂》,見《四川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對締造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貢獻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華夏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殷商時期,古羌族有「北羌」、「馬羌」等眾多部落,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從事農業生產。(徐中舒:《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分期論文集》,第27頁。)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頁。)《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歌頌了殷王朝的強盛,同時也反映了羌族與殷王朝的密切關系。周人與羌人關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說:「姬周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兩支。」傳說姬姓周的始祖「棄」的母親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應是互為婚姻的兩大集團。周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周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後漢書·西羌傳》:「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文獻記載了這部分羌人由射獵進到田畜的傳說。《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後教羌民"田畜"。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

《後漢書·西羌傳》說:「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謂首,滅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氂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

氂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清溪鎮,轄四縣:氂牛縣(郡治)、嚴道縣(今榮經縣)、青衣縣(今蘆山縣)、徙縣(今天全縣)。氂牛羌也稱越嶲羌。漢越嶲郡在安寧河、金沙江以至雅礱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氂牛羌以西,今甘孜州東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馬羌主要在今四川綿陽地區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地區南部,這些地區屬蜀郡北部都尉和廣漢屬國都尉,故又稱廣漢羌。冉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黨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

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黨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黨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征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宋代沿襲唐制。設茂州、威州各轄兩縣、十幾個羈縻州。元代設茂州,轄汶山、汶川兩縣,開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衛所,進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發展了封建領主經濟,也進一步加強了羌區和漢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推動了羌區的發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區改土歸流,實現了封建地主經濟,解放了生產力,真正加強了與漢區的各方面交流,推動了發展。這時期羌區的集鎮手工業、商業繁榮起來,漢、羌商戶雲集茂州等地,興旺發達。

1838年後,法、英帝國主義勢力開始進入羌族地區,進行文化侵略活動。民國初年,四川軍閥在羌區設置「屯殖督辦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區設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具有革命傳統的羌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剝削、壓迫,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革命斗爭。1842年鴉片戰爭中,羌族士兵開赴浙江寧波前線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60年,羌、漢、回、藏等人民響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舉行起義,佔領了松潘、疊溪等城鎮,堅持斗爭達6年之久。1911年,茂縣、汶川縣的羌、漢人民舉行反清起義,佔領了威州城,結束了清王朝在羌區的統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影響下,羌族人民同漢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運動。1935年,紅軍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羌族人民踴躍參加紅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50年1月羌族地區獲得了解放,結束了民族壓迫的歷史,開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時代。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qiangzu/qiangzu/qiangzu.htm

❷ 印度最大的城市

孟買,面積435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603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2074萬,城區人口1841萬。在印度綜合排名第一。孟買為印度西海岸大城市,天然深水良港。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紗綻和紡織機數約佔全國的1/3。

孟買,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2104萬,孟買是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孟買人口達到2100萬,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人口2500萬的印度首都新德里)。

在孟買島上,距海岸16公里,有橋梁與堤道相連。孟買1534年為葡萄牙所佔, 1661年轉屬英國,為亞洲重要的貿易中心。孟買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面臨阿拉伯海。

(2)馬爾康哈尓亞村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孟買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受到季風的影響,因而有明顯的雨旱季之分。而且,在北面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作屏障,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使得這里的氣溫比同緯度地區要高一些。

孟買全年氣溫都大於20℃,6月到9月為雨季,10月到次年5月為旱季。孟買夏季多雨,潮濕悶熱,氣溫最高達44℃,冬季氣溫一般也高達25-30℃左右。

參考資料網路-孟買

❸ 馬爾康有多掃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馬爾康全縣總人口5504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馬爾康鎮 25337
卓克基鄉 1281
梭磨鄉 2515
松崗鄉 2282
白灣鄉 2815
黨壩鄉 2733
木爾宗鄉 1313
腳木足鄉 3602
沙爾宗鄉 2234
龍爾甲鄉 1897
大藏鄉 1109
康山鄉 1718
草登鄉 3194
日部鄉 3016

❹ 羌族有多少人口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歷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共有19.83萬人。羌族人口集中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沿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縣及綿陽市的北川縣等。羌族聚居區與漢、藏區相鄰,

少數羌族群眾則散布於漢、藏、回等其他民族村寨,與漢、藏、回等族人民交錯雜居。

❺ 小金縣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2000-3000米左右

❻ 馬爾康縣城海拔是多少

馬爾康縣城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間,地處川西北高原南端,屬高原峽谷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

馬爾康縣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達之地」。

馬爾康縣是以原嘉絨18土司中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個土司屬地為雛形建立起來的,亦稱「四土地區」。縣城馬爾康鎮系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駐地,是阿壩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截至2012年,馬爾康縣幅員面積6633平方公里,轄3鎮11鄉;總人口56021人。

馬爾康縣境內旅遊資源,按特點可分為嘉絨藏族文化、紅軍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景觀等四大類特色旅遊資源。

(6)馬爾康哈尓亞村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馬爾康縣屬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與高山峽谷立體氣候,冬干夏濕、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時以上,絕對無霜期120天。空氣質量達到中國Ⅰ級標准。

2012年,馬爾康縣境內居住著藏、羌、回、漢等15個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63%,漢族占總人口的34%,其他民族占總人口的3%。

截至2012年底,馬爾康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1145公里,比2011年末增加10公里。2012年,完成客運周轉量1123萬人公里,比2011年下降71.2%;完成貨運周轉量20032萬噸公里,比2011年增長26.4%。

❼ 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有哪些

1、猶太人 民族歷史:3500年

猶太人(Jewish),或稱「尤太人」,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希伯來(猶太)語:乃是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也被稱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後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

從廣泛的角度,猶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上述數據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於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

2、阿拉伯 民族歷史:3500年

阿拉伯人,泛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

主要分布在西亞,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徵。

在蒙昧時代,只有阿拉比亞的游牧民族貝都因人被稱為阿拉伯人。大擴張之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島、血統純正的人才有資格自稱阿拉伯人。

擁有高貴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進一步加強。阿拉伯人這個概念,逐漸包括了帝國屬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的各族人民。

3、阿伊努 民族歷史:3000~4000年

阿伊努人(阿伊努語:Ainu),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居住在俄羅斯庫頁島和日本北海道。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就從通古斯北部和東南亞遷居到日本。阿依努是他們混血產生的民族。

某些學者認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們在某個時期控制了遠東廣大地區後分布在本州諸島。隨著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漸向北方移民,他們的地盤日益縮小。

從公元七世紀後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這是日本人對占據日本外族或土著的稱呼。大約從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繩文人(繩紋族)後人。

4、印度斯坦 民族歷史:3500~4000年

印度斯坦族,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

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947年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5、波斯 民族歷史:4000年

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有十個部落(六個農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於米堤亞統治之下。

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 (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境內包括70個民族。

約18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

6、希臘 民族歷史:4000多年

希臘、南塞普勒斯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有古希臘文與新希臘文之分。多信東正教,少數信天主教和伊斯蘭教。

由古希臘人與其他民族混合而成希。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是一個世居於希臘及愛琴海一帶的民族,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

目前希臘人主要居住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希臘諸島及塞普勒斯,以至世界各地,總人口約1.7千萬。

公元前2000年亞該亞人、愛奧尼亞人、伊奧利亞人、多利安人等希臘部落從巴爾干半島北部進入後,同化了佩拉斯吉等土著居民,在前8~前6世紀,建立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城邦國家。同時,相互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稱謂——海倫人,即古希臘人。

7、瑤族 民族歷史:4500多年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

瑤族祖先為盤古,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 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服飾和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

8、亞述 民族歷史:4500~5000年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兩河流域的北部,亞述人的部落興起。到了公元前8世紀後期,亞述國已經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

亞述人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發、多胡須、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

9、 苗族 民族歷史:5000年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

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1]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10、愛斯基摩人 民族歷史:5000~年

愛斯基摩人(Eskimo)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

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

11、羌族 民族歷史:5000~6000年

中國最古老民族——羌族(現集中於中國西部)羌族,炎帝正統後人,甲骨文就是古羌族人的通用文字,種族歷史不下於6000年,現存約31萬人。

作為炎黃子孫,你知道我們民族的起源嗎?炎黃子孫的起源,實際上是來自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兩個重要民族,一個是古老的華夏族,另一個則是古老的羌族。華夏族經過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漸轉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

而古老的羌人經過千百年的分化與融合,一部分融入漢民族,成為了漢民族重要的成員;更多的則是經過逐步分化,成為今天十幾個獨立民族的重要源頭,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與古老的羌族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12、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❽ 四川有多少人口面積有多大有多少市縣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在東經97°21′~108°31′,北緯26°03′~34°19′之間,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公里。屬中國西南內陸,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社區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❾ 四川郵政編碼是多少

川地區

四川地區原意指宋代川峽四路,同指四川行省、四川省、四川盆地等。作為區域地理概念,還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蜀地區,現在為四川省。
「四川」的得名,根據文獻考察,較早出現在宋代。在四川地域,宋代先是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後來又把二路合並起來,再分為四路,包括成都府路(初名「益州路」,後改名)、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謂之「川峽四路」,又總稱為「四川路」,這是「四川」一名用於行政區劃代稱的開始。「四川」作為省名,則始於元代。元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叫「中書省」,各地的地方行政機構就叫做「行中書省」。這個名稱的含義是指執行中書省的行政命令,故又簡稱「行省」,或徑稱為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設四川行省,再簡為「四川省」,省治成都。這是「四川」省名得名之始。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元代以來,四川行政區劃幾經調整。1939年曾將四川省分為四川和西康兩省,1955年西康省撤消,除金沙江以西劃歸西藏外,全部並入四川。1997年行政區劃調整,全國人大決議設立重慶直轄市[1],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析出四川。行政區域雖幾經變異,但「四川」一名一直保留下來,至今已約有一千多年。
中文名
四川地區
外文名
Sichuan area
行政區類別
區域地理概念
下轄地區
四川
電話區號
023、028、081X、082X、083X
著名景點
巴渝十二景,成都十景等
面積
約60萬平方千米
別名
蜀,天府之國
國家/地區
西南地區
政府駐地
成都
郵政編碼
61XXXX,62XXXX,63XXXX,64XXXX,40XXXX
地理位置
長江上游地區,四川盆地
展開


1行政區劃
川峽四路
四川省
2區域概念
概念綜述
四川盆地
川西高原
漢中盆地
雲貴高原
1行政區劃編輯
川峽四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東部連同陝西漢中地區,劃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官方文書,歷史著作稱「川峽四路」。成了當時的地域名。

益州路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陽市轄區縣和綿陽市的安縣、北川、江油等地。

梓州路含今綿陽市的三台縣、鹽亭縣,遂寧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南充市、廣安市、瀘州市,達州市的渠縣、達縣、大竹和重慶合川市、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綦江縣、榮昌縣、永川市、江津市及貴州省的六盤水、畢節和雲南昭通等區域。

利州路含今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平武縣,巴中市、廣元市和陝西的漢中市等區域。

夔州路含今四川達州市的萬源市、宣漢、開江和原萬縣市、黔江地區、涪陵地區,重慶市的長壽、江北、巴縣、萬盛區及貴州省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

「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到元朝時,正式設置了「四川行省」。四川的名稱由此固定下來。

四川省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千米。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川省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之美譽。

四川地區,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定省會為成都市,除清兵入川時,南充市閬中縣為四川臨時省會十餘年省名至今未變。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2]

2區域概念編輯
概念綜述

四川地區是區域地理概念,指以四川盆地為主及其附近地區的地理區域,包括四川省。從地形單元看,廣義的四川地區大致包括四川盆地、川西高原、漢中盆地、長江三峽和雲貴高原北部部分地區等。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又稱紅色盆地、紫色盆地和信封盆地。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氣候宜人,山水秀麗,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區位優越。

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它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位於長江上游,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3]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屬於四川省西部與青海、西藏交界的高海拔區,被稱為「川西高原」。它其實是青藏高原東南方的延伸區域。在這片土地上,雀兒山、大雪山、邛崍山等山脈此起彼伏,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河流縱穿而過,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奇景。格萊才文所在的電達村,就在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谷地中。

川西高原總面積23.6萬平方千米,其中高山草地佔了一半多。這里的草地物種豐富,堪稱整個青藏高原上最好的牧場。在川西高原上,生活著三種牧民。北部從石渠、德格到松潘、若爾蓋一帶地勢較為開闊,氣候寒冷,那裡的牧民只放牧,不農耕,日常生活與青海三江源地區相似。中部、南部的大多數地方也是高山草地,氣候比北部稍溫暖一些,牧民就在冬草場附近開辟一些耕地,種些自用的飼草、糧食,但仍是以放牧為主。

漢中盆地

漢中盆地,又稱漢中平原,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江上游勉縣至洋縣間的河谷盆地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江上游,是斷陷盆地,為「魚米之鄉,國寶之府」。漢中是漢王朝的發祥地,所以當地以「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為宣傳口號,此聯句巧妙地嵌入了「漢中盆地」四字。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西起橫斷山、哀牢山,東到武陵山、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的山嶺,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廣義的四川地區涉及到雲貴高原北部部分地區。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8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4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