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有多少人口
『壹』 揭陽市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揭陽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山川毓秀,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宋代有「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名士吳復古;明代有翁萬達、郭之奇、黃奇遇、羅萬傑與林大欽、許國佐和肖端蒙等七人並稱「潮州後七賢」;清代的丁日昌、林德鏞、鄭大進、方耀等,文功武績,均為一時人傑,並被世人稱頌。如今,揭陽地區更是地傑人靈,是一處藏龍卧虎之地,產生了蔡錦坤、陳書櫥、林舜卿、方展榮、張長城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一大批優秀運動員也是脫穎而出,其中有跳水世界冠軍孫淑偉、技巧世界冠軍吳偉歡、賽艇亞洲冠軍蔡育坤和象棋亞洲冠軍許銀川等。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116°37ˊ39〃、北緯22°53ˊ~23°46ˊ27〃。北回歸線從東北部經過。揭陽市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全市總面積5240.5平方公里,總人口508多萬,旅居海外僑胞300多萬人,是廣東沿海開放區的主要埠市和重點僑鄉,也是目前粵東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揭陽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粵東、閩西和贛南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粵東地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水系發達,環繞市區流經汕頭出海的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榕江是廣東著名的深水河,可進出5000噸海輪,直航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整治榕江,建設揭陽港的規劃正在實施,並已申報為一類口岸。國道324線、206線和省道池樟線進行高標准拓寬改造已經完成,現已通車。同時,廣梅汕鐵路也在境內通過,並延伸至惠來縣的神泉港。另外,位於揭陽炮台鎮的潮汕國際機場的籌建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揭陽自建市以來,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文化方面,我市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如場效應管式弧焊逆變器、機器人電弧焊接系統、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PN-2000微電腦呼吸機、WD-4000型神經電位診斷系統和WD-CV型腦血管功能檢測儀等飲譽海內外。「水稻塑料軟盤育秧拋植技術」被列入省級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文化藝術事業更是蒸蒸日上,報紙、電台、電視台、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比較齊全;文學藝術組織有揭陽市作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揭陽全市現有各類工業企業60000多家,利用外資企業5000多家,初步形成工業機械、醫療器械、建築、紡織、服裝等工業企業體系。全市現有高等、中專院校18所,中小學、幼兒園2008所,縣級業余體校9個,教學質量名列廣東前茅;有市、縣級專業潮劇團5個;各類衛生機構154個,有市人民醫院、中醫院等市縣級醫院11個,慢性病防治站、市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市戒毒所等專科防治、防疫、保健所(站)17個,市葯品檢驗所、衛生學校等醫葯教學衛生機構32個,村級醫療點2343個。現有水庫山塘1535座,總庫容115107萬立方米;小水電站366座,年發電量3.58億千瓦時,全市水火電總裝機容量10多萬千瓦,已建成220千伏輸變電站2座、110千伏輸變電站18座。 揭陽市是著名的歷史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有進賢門城樓、黃岐山、孔廟、城隍廟、禁城、西湖公園、桂竹園、北回歸線標志塔等,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游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揭陽市同時也是廣東省的著名僑鄉,現有旅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00多萬人,其中港、澳、台同胞50多萬人。旅外鄉親主要分布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和港、澳、台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外僑胞在海外心系桑梓,為了家鄉更加繁榮昌盛,紛紛慷慨解囊,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揭陽市建設和發展的總目標是把揭陽建成連接沿海和腹地的粵東地區現代化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城市。加快發展以行政、金融、商住、文化為功能的東山新區,以商貿、輕工、高新科技為功能的榕城片區,以引進外資合作開發為重點的魚湖經濟試驗區,以黃岐山和龜石山為名勝的風景旅遊區,規劃至2010年把揭陽建成區面積58平方公里,人口58萬的中等城市。
『貳』 中國有多少人姓鄒鄒姓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哪裡
當代鄒姓的人口400萬,為全國第七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9%。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近10倍,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鄒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其次分布於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為鄒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部向西部的遷移。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陝西南端、山東東端、雲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東部、遼寧南部,鄒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居住了大約65%的鄒姓人群。在粵桂南部、台瓊、雲川西部、湖北北部、陝甘寧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蘇、山東中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新疆西北,鄒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1.8%,居住了大約31%的鄒姓人群。
『叄』 鄒城是哪個市的
山東濟寧
2005年,濟寧市轄2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濟寧市 面積11285平方千米,人口799萬人(2003年)。
市中區 面積 39平方千米,人口 42萬。郵政編碼272133。
任城區 面積 881平方千米,人口 63萬。郵政編碼27。
曲阜市 面積 896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73100。市人民政府駐魯城街道。
兗州市 面積 648平方千米,人口 60萬。郵政編碼272000。
鄒城市 面積1619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郵政編碼273500。市人民政府駐鋼山街道。
微山縣 面積1780平方千米,人口 69萬。郵政編碼277600。
魚台縣 面積 654平方千米,人口 45萬。郵政編碼272300。縣人民政府駐谷亭鎮。
金鄉縣 面積 885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郵政編碼272200。縣人民政府駐金鄉鎮。
嘉祥縣 面積 973平方千米,人口 78萬。郵政編碼272400。縣人民政府駐嘉祥鎮。
汶上縣 面積 877平方千米,人口 73萬。郵政編碼272501。縣人民政府駐汶上鎮。
泗水縣 面積1070平方千米,人口 60萬。郵政編碼273200。
梁山縣 面積 963平方千米,人口 72萬。郵政編碼272600。縣人民政府駐梁山鎮。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轄12個縣、市、區,面積11000平方公里,人口756萬,東部是山區,中西部是平原、窪地和湖泊,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十分方便,京杭大運河和京滬鐵路、京九鐵路縱貫南北,兗石鐵路和濟新鐵路橫穿東西,又是104國道和327國道的交匯處,濟寧機場已經開通了濟寧至北京、廣州、上海、濟南、青島等多條航線,濟寧市通訊設備先進,全市已實現了程式控制電話聯網,可直撥世界各地。
濟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3.3度至14.1度。
濟寧人傑地靈,盛產小麥、玉米、稻穀、地瓜、棉花、花生、果品、瓜菜、畜產品和漁湖產品。礦產資源分布廣、品種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銅、鉛、大理石、花崗石等三十多種。濟寧是全國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的儲量200多億噸。稀土儲量1300多萬噸。濟寧是山東省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微山湖水面1260平方公里,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北引黃河、南飲長江,儲水量達30億立方米。另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淡水資源佔全省的六分之一。
濟寧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自古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稱。春秋時期五大聖人,即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孔亻及和人類初祖伏羲、女媧、黃帝、少昊帝均出生於濟寧。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省級50處,市級數百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等級最高的孔廟,中國古代最大的人造園林-孔林,號稱「天下第一家」的孔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歷史文化遺產。這些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朝拜、尋根祭祖。
濟寧市素以「孔孟之鄉」、「江北小蘇州」而著稱。旅遊業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從八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經濟實力,年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增長很快。旅遊「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有了很大提高,旅遊業有了長足進步,基本滿足了遊客的需求。
到1997年底,全市擁有七座星級旅遊賓館,其中三星級一座、二星級六座。旅遊涉外飯店20座,較高標準的床位4000多個和15000個餐位,旅遊車輛1000餘部,並建有一批較高水平的游樂設施。
近幾年已新建、整修、恢復了40餘處旅遊區和名勝景點,擁有270餘處對外參觀點。如「六藝城」、「論語碑苑」、「觀水園」、「魯國盛世」、「孔子精華園」、「濟寧博物館」等,正在建設的省級旅遊度假區一個。此外,還有一批旅遊項目和設施正在籌建中,逐步形成了以市區、曲阜、鄒城、微山、梁山為核心的風景名勝旅遊區。
『肆』 晉江市各個鎮的鎮區人口多少啊
晉江市各個鎮的鎮區人口數量沒有掛網公布。晉江市總人口2061551人。
晉江市(古屬泉州府晉江縣)雅稱刺桐、瑞桐、泉安。為福建省下轄縣級市,由泉州市代管。是閩南金三角的核心,與台灣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國」、「海濱鄒魯「的美譽。晉江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泉州市東南部,晉江下游南岸,三面臨海。東北連泉州灣,東與泉州石獅市接壤,東南瀕臨台灣海峽,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西與南安市交界,北和鯉城區相鄰。
全市轄6個街道、13個鎮,市政府駐羅山街道世紀大道。陸域面積649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晉江市常住人口為2061551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晉江
『伍』 汕頭的地理位置和概況是什麼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陸』 金華有多少人口,介紹一下金華市概況
目前金華市市區面積30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約40萬,到2005年市區面積達到約40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50萬。
2005年全市出生人口52776人,出生率11.65‰ ,人口自然增長率5.78‰。年末總人口454.13萬人,其中市區92.16萬人;非農業人口99.1萬人,其中市區31.36萬人。平均每戶家庭人口2.68人。
浙江省金華市
【拼音】 Jinhua Shi
【位置】 北緯28°32'-29°18',東經119°02'-120°47'
【面積】 10919平方千米
【人口】 449萬(2002年)
【郵編】 321000
【區號】 0579
【代碼】 330700
【駐地】 婺城區雙龍南街801號
【區劃】 轄2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3個縣。
婺城區 面積1388平方千米,人口62萬人。郵政編碼321000。區人民政府駐解放東路142號。
金東區 面積 657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郵政編碼321000。區人民政府駐多湖街道。
蘭溪市 面積1310平方千米,人口66萬人。郵政編碼321100。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府前路81號。
永康市 面積1049平方千米,人口53萬人。郵政編碼321300。市人民政府駐東城街道金城路15號。
義烏市 面積1103平方千米,人口67萬人。郵政編碼322000。市人民政府駐稠城街道縣前街21號。
東陽市 面積1739平方千米,人口79萬人。郵政編碼322100。市人民政府駐吳寧街道東街1號。
武義縣 面積1577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321200。縣人民政府駐壺山街道壺山下街。
浦江縣 面積 900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郵政編碼322200。縣人民政府駐浦陽街道人民路38號。
磐安縣 面積1196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郵政編碼322300。縣人民政府駐安文鎮龍山路1號。
* 以上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4)》
【沿革】 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置長山縣,以縣東北長山而得名。此為金華建縣之始。長山即金華山,全長約130千米,自東陽盆地發脈,經義烏迤儷而來。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以郡在瀫水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陳改東陽郡為金華郡,以長山又名金華山而得名。另一說,《舊唐書》《金華府志》:「金星與婺女爭華。,故曰金華。
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婺州,金華為其州治。今金華改簡稱婺,源於此。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曾改稱金山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名金華縣。
1949年金華縣城區設市,郊區為金華縣。1962年撤市並入。1979年復設金華市,1981年撤銷金華縣,並入金華市。1985年5月金華市升為省轄市。
2000年12月30日,國務院國函[2000]138號《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金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批准,撤銷金華縣,設立金華市金東區,將原金華縣的傅村、孝順、曹宅、塘雅、澧浦、嶺下、江東、赤松、源東和婺城區的仙橋、東孝、多湖12個鄉(鎮)劃為金東區行政區域,面積657平方千米,有1個居委會,510個建制村,人口30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多湖鎮;將原金華縣的雅畈、安地、白龍橋、琅琊、蔣堂、湯溪、羅埠、洋埠、長山、沙畈、塔石、嶺上、莘畈、箬陽14個鄉鎮劃歸婺城區管轄,加上原來的7個街道和羅店、秋濱、竹馬、乾西、新獅、蘇孟6個鄉鎮,金華市婺城區下轄7個街道、20個鄉鎮,77個居委會、639個建制村、人口62.09萬人,婺城區人民政府駐市區解放東路。金華市區從原來的301.5平方千米擴大到2044.7平方千米。年末,金華市下轄婺城、金東2區及蘭溪、義烏、東陽、永康4市和武義、浦江、磐安3縣,共有109個鎮,76個鄉,7個城市街道;5877個設村委會建制的村和376個城鎮居民區,全市總面積10918平方千米。
就這些了!~
『柒』 山東的鄒城是大城市嗎
商代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於此,國號邾,附庸於魯國。秦統一中國後始設騶縣,隸屬薛郡。新莽時期一度廢騶縣設騶亭,後不久恢復。唐初改騶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至元豐六年(1083)曾將鄒縣設置為鎮,元豐七年(1084)復設鄒縣,明清沿襲。1939年3月,為適應抗日斗爭新形勢的需要,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並,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6月成立鄒縣人民政府,1949年8月尚河區劃歸白彥縣,鳧山縣落陵區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城前區、尚河區並入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將太平區、郭里區、石牆區並入鄒縣,自此行政區域相沿至今。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鄒縣改為鄒城市。
秦置騶縣,基本沿襲邾國封境,至北齊廢平陽縣,隋廢高平縣後,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明嘉靖四年(1525年)版《鄒縣地理志》載:「地方二百餘里,縱廣七十里,橫一百五十里」。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版《鄒縣志》載:「四境仍三百里,廣一百里,袤八十里。東南至滕縣卞莊迤東黃家莊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滕縣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縣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濟寧州圈裡界七十里,魚台界七十五里;西至濟寧州、滋陽縣橫河集迤西泗河東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陽縣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縣鳧村迤北苗家莊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泗水縣界南信集以東土門村五十里,費縣界七十五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版《鄒縣鄉土志》載:東至東圈裡九十里入滕縣界;西至業庄三十五里入濟寧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縣界;北至鳧村二十五里入曲阜縣界;東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縣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陽縣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魚台縣界;東北至三教灣六十五里入泗水縣界。四境周三百餘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中華民國時期,鄒縣境域基本沿襲清末。全縣總面積:1917年約2142.5平方公里;1919年約1825平方公里;1937年約1719平方公里;1947年約2138平方公里;至1948年約1719平方公里,佔山東省總面積的1.18%。
1939年,鄒縣境內正式建立人民政權至建國初,鄒縣周圍邊區曾設過幾個縣級行政區,境域多次變動: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牆、郭里4個區(1946年4月至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1945年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1948年,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46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兗州縣)。1949年8月,將鄒縣尚河區80個村莊、張庄區的33個村莊劃歸新設的白彥縣;將鄒縣連青區兩個聯防共23個村莊劃歸滕縣;同時,落陵區及石牆區一個聯防共61個村莊又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91個村莊及尚河區80個村莊劃歸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牆、郭里、太平3個區的33個鄉、176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庄、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4個小鄉的33個村莊及看庄公社的唐樓、後棗、榆園、張庄、楊庄、小萬院6個村莊劃歸滕縣。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8個村劃歸曲阜縣。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庄、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庄、宮家樓10個村劃歸曲阜縣。此後,鄒城市境域至2005年未有變化。
鄒城市是山東省直轄縣級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東經116°24′—117°30′,北緯35°11′—35°32′,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鄒城東倚沂蒙山區,西臨魯西平原,南襟徐淮要沖,北枕泰岱南脈與魯都曲阜毗鄰,總面積161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4平方公里。下轄鋼山、千泉、鳧山三個街道辦事處,田黃、張庄、城前、大束、香城、嶧山、看庄、唐村、郭里、石牆、北宿、太平、中心店、平陽寺十四個鎮,總人口110萬,其中城市人口25萬,以漢族居民為主,廣泛分布著回、滿、布依、彝、苗、蒙古、黎、壯等23個少數民族。鄒城地勢東高西低,山區峰巒疊嶂,丘陵逶迤起伏,平原沃野千頃,三種地貌各佔三分之一,屬暖溫帶過渡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光秀麗。鄒城古稱「鄒魯聖地」,是中國儒學發源地,夏代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初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鄒城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是一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這里人傑地靈、英賢輩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世代賢母——孟母,有被贊為「功不在禹下」的儒學亞聖——孟子,有被傳為世代佳話、「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經學家匡衡……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鄒城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境內共有各類文物古跡30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飽經歲月滄桑還依然展示著往昔風採的「三孟」(孟廟、孟府、孟林)古建築群,佛教文化及書法藝術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明魯荒王陵,被譽為「鄒魯秀靈」、「岱南奇觀」的歷史文化名山——嶧山……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鄒城獨具特色的「山·水·聖人」綜合旅遊區,是研究中國與東方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和著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鄒城境內礦產資源豐饒,品種齊全。共有8大類20餘個品種,以煤炭、花崗石、石灰石為主,其次為黃沙、高嶺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境內藏煤面積37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1億噸以上,全國特大型企業——兗礦集團和全國最大的坑口電廠——鄒縣發電廠均在鄒城境內。
鄒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鄒城百萬人民乘開放東風,沐改革春雨,團結拼搏,扎實工作,與時俱進,奮力開拓,經濟和社會事業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33.32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億元,增長26.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4.7億元,增長17.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億元,增長25.3%。堅持調優結構和改善生產條件,農村經濟穩步增長。鄒城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利用東部多山區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生產,核桃、石榴、大櫻桃、蘋果等10個萬畝經濟林建設初具規模;大力推進農業技術革命,圍繞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強了高新技術、優秀科研成果和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全市現已建成高標准農業科技示範園7處,示範帶動效果明顯;積極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引導畜牧養殖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和結構重組,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企業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骨幹企業由擴張外延到豐富內涵,由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兩大轉變。工業生產快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釀造、化工、紡織、建材等6大支柱產業為主、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產品品種近3000個,主要有原煤、化肥、白酒、啤酒、機制紙、陶瓷、服裝、水泥、花崗石板材、化工產品、五金工具、機械鑄件,其中服裝、陶瓷、五金工具、牛仔布等100餘種產品暢銷國際市場。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294億元,利稅54.64億元。
堅持優化環境和招商引資,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入世後的鄒城按照「工業發展園區化,園區發展高新化,企業發展規模化」的要求,圍繞建設工業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科研人才培訓基地這一功能定位,高起點、高水平規劃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其兩個特色為發展高新技術和發揮煤電資源比較優勢,並著力培植發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煤化工、鋁製品、機電設備、現代物流等六大產業。開發區形成了「六縱八橫」的城市道路框架,建設了電信局、日供水5萬噸的自來水廠、日處理污水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2座,實現了道路、通訊、供電、排水、污水處理等「九通一平」和環境綠化美化。2004年被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推薦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開發區」。 鄒城市以此作為招商引資的載體,築巢引鳳,吸引了90多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額達50多億元,其中有日、美、韓等國家的9家企業。鄒城市委、市政府鄭重承諾,以最優良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最優惠的政策誠邀海內外朋友來鄒投資創業,共展宏圖。
大力提升建設質量和檔次,初步構築起現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圍繞建設濟寧市組群結構大城市,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努力構築經濟發展平台。在城區東部開拓了佔地15平方公里集行政辦公、金融商貿、文教娛樂、住宅小區為一體的東城新區;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築起「外成環、內成網」的現代化城市道路體系,人民廣場、文化廣場、體育公園、博物館、廣電大廈等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繼建成,豐富了城市內涵,提升了城市形象;突出歷史文化名城特色,不斷加大城市綠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著力構建起特色鮮明的山水文化城市。
鄒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里,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樣之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全市總面積1613平方公里,人口110萬。境內交通便利,京滬、新石鐵路在此交匯、京福高速公路從市區經過,西距濟寧機場僅70公里。鄒城地理環境優越,鳧嶧名山聳其前,洙泗勝水環其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光秀麗。
鄒城市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鄒魯聖地」。歷史上人傑地靈、聖賢迭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繼往開來」的儒學大師——亞聖孟子,有「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豐賢、韋玄成,有「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晉軍事家劉寶、醫學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趙孟頫;乾隆等也曾到過鄒城,留下諸多詩詞文賦,為鄒城燦爛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鄒城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現有各類文物古跡3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8處,各類珍貴文物15000餘件。馳名中外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布局嚴謹、雄偉典雅;南北朝時期的「四山」(鐵山、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歷史文化名山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明魯荒王陵,是山東省最大的地下宮殿。鄒城文物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山·水·聖人」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其內涵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
改革開放以來,鄒城工農生產、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城市建設和旅遊配套設施完備,一座新的現代化旅遊城市正在崛起,鄒城市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來鄒城觀光游覽,共同領略孟子故里燦爛的古代文明之光
『捌』 鄒城市屬於哪個地級市
鄒城市屬於山東省轄的縣級市,由濟寧市代管。
在地理位置方面:
鄒城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市東部,東連臨沂,北靠泗水、曲阜以及兗州,西部與濟寧市的任城區和微山縣相連,南部則接棗庄、滕州。其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6.741°~117.482°,北緯35.153°~35.548°。東西距離63公里,南北距離35公里。
在氣候方面:
鄒城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其東部山區氣溫平均偏低,日照時間較短,氣候乾燥,而西部平原氣候特徵相反:日照較長,熱量較豐富。
鄒城全市平均氣溫14.9℃。其中1月平均氣溫在-1.6℃~0.7℃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81年的1月27日,為零下16.1℃;7月平均氣溫為27.4℃,其中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2002年7月15日,為40.1℃
鄒城市年平均降水量為686.5毫米,一般集中在6~8月;春夏季時盛吹東南風和偏南風,秋冬季則盛吹偏北風,風力一般在3~4級。
(8)鄒魯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鄒城市自然資源:
(1)水資源方面:
鄒城市的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平均水資源保有量為5.3462億立米,人均佔有440立方米,僅相當於全國人均佔有量的五分之一,水資源比較貧乏。
全市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9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9145.9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2.05億立方米。
鄒城市的可利用水資源分布不平衡,西部平原地區地下水量豐富,且水質良好,為整個城市的主要水源地;而山區主要依靠攔蓄地表水,缺水程度和解決用水困難程度較大。
(2)土地資源
截止到2017年,鄒城市總土地面積約161656公頃,其中,農村用地為125414公頃,建設用地為25960公頃。此外,還有2275公頃水域,與8007公頃自然保留地。
總體來看,鄒城市具有人多地少的特徵,土地墾殖率和利用程度較高,耕地後備資源匱乏。整體呈現區域土地利用不均衡,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低,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問題。
(3)礦產資源
截至到2007年底,鄒城市共發現礦種21種186處。總體來看,礦產資源的種類較多,分布范圍較廣,人均資源價值量高。另外還具有煤炭資源以及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較豐富,配套程度較高、礦產資源區位優勢明顯的特點。
『玖』 浙江台州臨海市各鎮人口是多少
江南街道(25886人)、大田街道(37810人)、邵家渡街道(38670人)等。
臨海市,浙江省轄縣級市,台州市代管,位於浙江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東連東海、西接仙居縣、南連黃岩區、北靠天台縣,台州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台州副中心城市。
主要信息:
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蘊、江南名城秀麗山水、現代城市繁榮昌盛為一體的古城新市。 全市三面環山、一面靠海,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是知名的旅遊城市、園林城市和宜居城市。
臨海市,簡稱「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唐以後一直是台州府治,台州府在南宋時為畿輔,臨海作為其治所,在各方面均有較大提升。擁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
宋代時曾被文天祥贊曰:「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里,千岩玉界中。」臨海話是吳語台州片的代表方言,保留較多古漢語發音、文言詞語和句式。
臨海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獲得「中國宜居城市」稱號的縣級市。臨海為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之一,私營經濟發展快速,活力四射,是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祥地之一,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