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詔安縣吳氏人口有多少人

詔安縣吳氏人口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9-11 22:22:09

㈠ 吳姓人口數量

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數量2583萬人左右。江南各省吳姓均占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占該省人
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㈡ 吳氏佔全國人口總數多少排第幾位吳姓有多少人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

㈢ 全國姓吳的有多少人

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

吳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堂號。

㈣ 福建性吳的人主要在哪裡

黃龍族吳氏:基於泉州古城西郊黃龍江濱(今晉江)兩岸縱橫20平方公里。
泉州鯉城區浮橋鎮:延陵、坂頭、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東邊、黃石頭、五羊、林美、金浦、金雞、霞洲、浮橋街、塔頂吳、高山義門吳、山美吳。
泉州鯉城區江南鎮:烏石、後墩、官林、後頭、小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泉州豐澤區東海鎮:津頭博。
豐澤區北峰鎮和清源農場: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邊、前山、花園頭、水流坑、洋西橋、烏墩白水嶺。
泉州南安市豐州鎮:博頭、豐州南門、豐州東門。
南安市洪瀨鎮:洪瀨街、湖尾小路村、進坑村、南安市石井鎮後店村。
南安市霞美鎮:麻山、後房、下福。
泉州晉江池店鎮:高坑、華洲東山、水田霞美。
泉州惠安縣洛陽鎮:洛陽街。
閩南僑鄉、衣冠之族
明朝《閩書》卷之九方域志載:岸上(黃龍江岸)黃龍鄉有吳氏—衣冠之族。
源流與播遷
黃龍族吳氏是季札後裔,屬吳征生支派。黃龍族吳氏1世祖吳禮孫。先祖自吳琚以下至吳禮孫的幾代為:吳琚—吳安仁—吳仕驤—吳爽—吳禮孫,自禮孫起,至今已傳29世,海內外數十萬人。
一世吳禮孫:1215—1374,配陳氏(1221—1278),子三:長子吳景政居黃龍祖地傳世,次子吳景善分居南安詩口,三子吳景興分居晉江、石獅、蚶江及錦里。
二世吳景政:1249—1328,娶蔡氏妙清(1260—1343),子六:吳君用、吳君濟、吳君弼、吳君輔、吳君錫、吳君賜。
二世吳景興,後裔居於晉江市和石獅市等地。
三世吳君用:1278—?,娶陳氏,子三:吳觀生、吳觀應、吳觀慶。分居永春縣梧板與南安縣的陶內、吳坂、內寮、詩口、博尾等地。
三世吳君濟:1280—1350,字和卿,號龍溪,娶楊氏、胡氏、劉氏、杜氏、蔡氏。子七:吳希憲、次子吳希文,分居晉江、石獅、蚶江、三子吳希禮、四子吳希勉、五子吳希舜、六子吳希禹、七子吳希敬。
福建省南安市水頭村吳氏:水頭村古稱鰲海境,亦稱湖內村。吳精一、吳精直。自7世字輩:宗憲縉紳世代恩榮學遵孔孟道法周程。2000年已傳至周程代。
福建南安市石井鎮後店村吳氏:始遷祖吳啟勛諱紹祖,是泉州黃龍族1世祖吳禮孫傳3世三房4世祖吳希聖之長子。於元末(1361年)遷居後店村。
福建省惠安縣洛陽街尾吳氏:始祖黃龍族4世希聖之次子於元末遷居此。
福建省德化縣三鄉吳氏:黃龍族吳氏3世五房吳君錫之孫吳暉肇基永春吳坑。德化朱地村吳氏是泉州黃龍族遷入,始祖吳源、吳潤。
黃龍通族六十四字行:12世起0字數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已之義:洪維我宗、生民自周、記序世家、端為之首、至德所貽、實庶且永、代鍾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節高風、輝煌典策、蔚焉國楨、丕嗣徽音、望諸賢裔、凡億孫曾、尚其懋哉。
黃龍族文化藝術:南曲亦稱「南音」是一種古典樂曲。四管合奏:琵琶三弦、二弦、洞簫、璧板。

福建莆田市吳氏
莆田史稱「興化」,統稱閩中,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稱。始祖為吳祭、吳瑞、吳良、吳興。系太伯第62世孫,季札第44代孫:太伯...季札-征生-啟蕃-翊-售-彌庸-勾餘-厥由-涉-平-申-芮-臣-回-右-著-允陵-全-隆-復興-章-漢-成-[日於]-勝-恢-佑-鳳-駕-庫-猛-神霄-均-銓-授-淵-國寶-禎-頌-琳-繩祖-蘿獻-惠達(諱鐸任建安刺史)-吳祭、吳瑞、吳良、吳斌。從兄弟吳蔭、吳發、吳興。
分布:黃石水南玉塘吳氏:吳祭第17世吳隆後裔吳天順。東甲吳氏:吳祭後裔吳天宇,吳瑞後裔第23代吳重謀由東華遷居。
江東五吳亦屬吳祭後裔:環浪吳氏:祭-烈-緣-占-資-舍-嗣-當-察-翊-繹-裕-叔告(狀元)-起滬-圭老。孝友吳氏:吳諏長子吳聲[火亘]於宋代由城廂坊巷遷江東。祭-烈-緣-占-資-舍-嗣-當-察-翊-叔雅-諏-聲[火亘]。福清吳氏:吳祭第14代吳元益於宋代遷福清石塘。其9代孫吳美玉官居廣州府通判,自廣州返福清,路過莆田,見江東環境優美,遂居。東甲吳氏:吳天宇於明朝由北高後吳遷東甲。世立吳氏:遷徙不詳。
華堤吳氏、下江頭三吳:都是吳祭第23代孫吳泮孫吳萬代、吳萬利後裔。華中村吳氏:吳祭29世孫吳學周由水南龍度遷居。華東村吳氏:吳祭第14世孫吳元華之曾孫吳翊由吳岱遷居。沙堤:吳祭14孫吳元華之玄孫吳朝始祖。天馬吳氏:吳祭19世孫吳竹溪開族。清江村:吳祭16世孫吳佛寶遷居。黃石長坑下坂吳氏:吳祭12世吳仲舉開族。黃石東井、龍度、華中、後誅、城廂吳鏞支系:祭-烈-緣-羽-清-[土高]-嚴-士敏-確-某-汝恭-叢桂-勝龍-復-天就-富-鴻祖-鏞。
福建莆田市吳興支系:吳興(646-709),吳竟次子,字起祖,號長官,太伯70世孫。
福建省永定縣吳氏:大多是江南吳氏始祖吳宣之孫吳宥的後裔。吳宥,號承順,宋進士,敕封文林郎,誥封中憲大夫,吏部侍郎。生於928年。
福建省南平市吳氏:《崇壽寺碑》載,875年左右,河南固始人吳卓首次入閩為官,共父吳[禾遂]太伯68世孫,因黃巢之亂,兄弟四人棄任入閩,至今1135年,定居南平南山已1091年。
福建周寧縣獅城鎮南源村吳氏:先祖吳胄。後裔南源村開氏祖吳仁部,是吳晟的第五子。吳仁部946-1009,北宋初年任統兵大使。
福建省南靖縣吳氏:始祖一:吳承順;始祖二:吳薪。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吳薪—吳孔輝支系。
福建省平和縣壺嗣吳氏:始祖吳文應。祭-烈-緣-詹-資-舍-嗣-富-察-翊-繹-裕-叔告-起渥-強老-尚彬-清溪-漢一-伯和-文應。新碑烏石吳氏:始祖吳則惠,繫念二郎吳岳之次子。泰伯...吳宣(71)- 綸-宥-坤二-吉甫-五四郎-千九郎-六四郎-念二郎(79)-則賢、則惠、則茂。嶺下村吳氏:始祖吳峻嶺,其字輩:峻敦道忠成直一毓國永元文時,文章經國盛時世振家聲統緒承源繼宗基甲第榮。九峰鎮、坂仔鎮、文峰鎮吳氏:吳伯亮之孫吳雲傳始祖。
福建省詔安縣吳氏:吳祭15代吳強老始祖。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勞光村下店吳氏:澄-京-當-德聰-師-宗祿-達江-一槐-調煒-思佑-克明,克明始祖。
福建省漳浦縣吳源、吳岳支系:強老派開基始祖吳源,字端本,號強老。浯漾派開基始祖吳岳。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新店鎮霞浯吳氏:始祖吳潛。二世吳極、三世吳昭。
福建省福清市玉塘吳氏:始祖吳元益。祭-烈-緣-吉-寅-安-建-復-玖-驥-芻-汝梅-匡-元益。玉塘村吳元益、塘西村二世吳汝守、嶺頭村二世吳汝宇、吳塘村二世吳汝密、下梧村八世吳公譚、後籠村8世吳公言、溪東村7世吳稔、城關樓錦霞東巷7世吳稹、瑞亭村7世、敏營村7世吳稠、官垣村3世吳伯龍、吉嵐村7世吳三官、前薛村3世吳伯魯、後園村7世吳長發、吳厝村3世吳伯僑、倪博村19世吳開旺,另無法落實的高侖村、龍塘村、東坪村、觀音博村、溪南村、北嶼村、上逕鎮、漁溪鎮、鏡洋西邊村。墩頭村吳祭長子吳鳳始祖、三星村、勤壽山村、玉博村、東台村、下施村、里坑村、石蕊村、紅邊村、雷底村、北山頂村、宣口村、東林村、東慶村、西山村。玉塘吳氏以吳元益為1世,其字輩為:左昭:元、汝、伯、善、硅、智、穆、公、朝、從、臣、國、承、賢、夢、廷、昌、朝、進、啟、紹、章、茂、繼、古、唐、虞、<-1993年續->守、大、則、可、作、良、箴、易、直、溫、和、世、代、上、承、祖、武...;右穆:以、光、世、彥、景、用、時、伯、叔、思、汝、於、有、載、元、侯、孔、振、開、宗、緒、孝、裔、傳、榮、起、德、輝<-1993年繼->存、誠、心、用、宏、至、道、安、祥、寬、厚、久、遠、垂、裕、孫、謀...玉塘文化:吳氏宗祠: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祠聯:太伯推位肇基梅里萬世師表稱至德 季子讓國躬耕延陵百代帝王頌嘉賢;玉樹發千枝根從渤海 塘水分萬脈源出延陵。
福建省福清市吳蔭支系:885年始祖遷居。
吳姓支系-福建卷二
吳姓是中國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寶島的歷次統計中,長期穩坐第七把交椅。這與鄭成功渡海收復寶島,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招收了不少吳姓兵士有關。
順治年問,兩省人民赴台者更多,也有不少是吳氏。所以寶島的歷史人物中,姓吳的佔有一定比例,如被稱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寶島道吳大廷、畫家吳鴻業等。
吳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親的長兄泰伯後代於吳地,國滅之後,其子孫以國為姓。吳地,就在現在的江蘇無錫一帶。
吳氏究竟何時入閩,何時入粵?
查閱多種族譜,可以劃出吳氏入閩入潮的遷徒路線。
吳氏自一世季扎之後,傳至六世為彌庸。彌庸的後代有從吳地遷河南者,傳至第五十世有吳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於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閩,遂定居莆田縣。吳祭為吳氏入閩之始祖,死後葬莆田黃石山。
吳祭生有四子,其子孫分居漳浦、雲霄、莆田、崇安、連城、詔安、泉州、廈門等市縣。至南宋理宗年間,有吳養行,號千十郎者,乃吳祭之十三代裔孫,由福建來潮州府潮陽縣任武官之職。任滿之後,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於潮地。這吳養行便是吳氏入潮始祖。稍後,又有吳沖一,從福建詔安遷來饒平高堂定居。這吳沖一乃吳祭之十八代。吳沖一是為饒平高堂吳氏始祖。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總的來說,今日居住潮汕的吳氏,基本上是這兩派遷居者的後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閩始祖吳祭派下。正如南澳吳氏族譜的編纂者在序言中所說:「雖則來回不同,遲早有異,然則三江殊流,會出於九河,終歸蒼海。」皆屬開閩始祖吳祭之後。就是潮安的部分吳姓人家,系由寧化石壁村遷來,由客家吳氏而漸同化為潮人吳氏,也是同出一祖。
初居潮陽之吳養行後代,於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陽龍砂(譜中稱砂洲),又有一支於元初移居澄海的東隴。
吳氏入潮雖缺少了一點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但這個在總人口數量居顯要地位的姓氏,在歷史上卻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與蘇軾同時代的吳復古。他是北宋時代人物,早於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吳養行,名氣也比他大得多。吳復古及其先人何時由何處遷徙入潮,後代世系也無從排列,故不敢把他定為吳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蘇軾的好朋友,潮州八賢之一,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潔,蔑視功名,終生悠遊歸隱,民間曾流傳著不少他的佳話。他是潮汕吳氏的光榮。至南宋,又有皇宮教授吳厝。《海陽縣志》有關於他的記載,吳厝墓在新津溪與梅溪之間的漁洲上,是一處對研究韓江三角洲形成歷史和人文發展史有價值的文物。
1989年8月間,澄海信訪辦來了3位寶島同胞,自稱是縣對台辦的同志讓他們來這里的。原來,這3位寶島同胞是回大陸尋根訪祖的。據他們自己介紹,他們3人皆姓吳。先祖是鄭成功部下。鄭成功收復寶島後,他們在宜蘭縣定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人口有200多人,還建有吳氏宗祠,修有家譜。先祖曾告訴子孫,咱們的老家在廣東省潮州澄海縣吳厝鄉,鄉邊有一條河,村口有叢破布樹(烏桕)。世代為農,農閑下海挨楫(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現在生活較為安定,族人擬重修族譜。為此事特回大陸尋訪宗親,接續源流。他們介紹完情況,還取出攜帶來的手抄族譜,真的在第一頁第一行上寫雲:「碩祖(他們祖先名字)雲,祖籍澄海,隨鄭國姓爺渡海來潮。」另有一行小字註明祖籍鄉里特徵。信訪辦的同志很熱心,趕忙打電話到各個鎮詢問,但終無迴音,寶島同胞只得怏怏而回。
清初,為隔離鄭成功與縣民的聯系,防止有人投向鄭成功,澄海實行裁地政策,濱海人民一律內遷,連澄海縣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淪為廢墟,復縣後模樣已大變,澄海已不再有吳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樹了。近400年滄海桑田,世事巨變,誰還記得當年村中有人隨鄭成功去寶島呢。但既然同胞言之鑿鑿,鄭成功曾來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記載,用心查找,或許有個滿意結果,使台胞了卻多年心願。
吳氏支系·福建卷三

三千多年前誕生於江蘇的吳氏,其枝葉的很快蔓延於長江以南各地,是理所當然的事。
著名的姓氏學者羅香林教授,曾經寫了一篇「吳氏源流考略」,文中對於吳氏自江蘇擴展到閩、粵地區,乃至進一步分衍到其他各地的情形,都有極為精湛的考證結論,是每一位吳姓中國人都必須一讀的重要文獻,該文的全文如下:
「吳氏受姓,始於周初泰伯至德公。當其讓位,居荊蠻(即今江蘇無錫縣界梅里鄉),荊蠻人慕其高風.立為勾吳長,其弟仲雍繼之。厥後周章封吳,子孫以國為氏。吳之得名,實始於此,其由來遠矣。
春秋時,吳王壽夢立,周封吳為子爵,由是稱霸中原,而吳益大(見吳越春秋)。先是壽夢公,欲傳位季札,札讓不受,遂封於延陵,故曰延陵季子,後又封於州來(即今安徽鳳台縣),又曰延州來季子,則季札之讓,與泰伯殆有後先媲美者焉。
自周末以及秦漢,其子孫散居於長江流域等省:後漢時有吳漢,為大司馬大將軍;吳恢為南海太守,吳佑為膠東相;東晉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後升晉尚書。又隱之公曾孫吳猛,為二十四孝之一,亦猶是泰伯公之支派也。
迄自唐代則有唐太史兢公,為江南始祖,其來孫簡公,因仕蜀而居閩州。簡公之子宣公,字機蔡,於後晉天福元年,由蜀地攜眷渡江而南,乃江西臨川、南豐、祝家山等處居焉。
按宣公之孫文福,編有實錄,雲:「吾祖宣公,隨父任居蜀閬州(今四川閬縣)蘭台谷巫錫山,娶盂知祥嫡妻何氏女。五代後,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民國前九七八年),外祖知祥即蜀主位,不一年而殂,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為駙馬宣成公,祖母為孟氏夫人。吾祖夫婦,有深遠之慮,攜卷回籍,於後晉高祖天福元年丙申(民國前九七六年),時吾年四歲,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與父綸公,叔經公、紹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之石井,留二叔經公居此,又與父綸公、三叔紹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豐縣嘉禾驛梓口李家莊,後又徙居祝家山金斗窠將軍出洞形居焉。時後漢乾佑元年戊申(民國前九六四年)九月……按綸公次子宥公,居祝家山,遷山塘隱居,即今福建汀州寧化。宥公次子坤二公,由寧化遷永定。
坤二長子泰甫公,為宋執事郎中,生子二:長四五郎,傳梅縣、大埔、豐順等處;次四六郎,傳廣東、江西等處。坤二公第三子吉甫,宋進士,任廣東博羅縣知縣。長子五四郎,傳下九子:長千一郎,傳永定大坪里、石門、岡下等處,次千二郎,傳永定大坪里、高陂、塘下等處;三千三郎,傳小新村、條魚、竹寨等處;四千四郎,傳豐田、赤逕等處,五千五郎,傳勝運、水槽逕、洪山塘等處;六千六郎,傳漳州、雲霄等處,七千七郎,傳廣東斷鐵背、雲坪、及海豐等處,八千八郎,傳河源、梅縣等處。
又吉甫長子五四郎之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長念一,傳梅縣南口,奇峰、嵩山等處,,次念二,傳蕉嶺、高思、豐裔、徐溪等處,三念三,傳梅縣、珠王坑、松溪、鬆口、蕉嶺、徐溪等處;五念五,傳平遠、東石、畲腦等處;七念七,傳梅縣、葵嶺等處。
又泰甫公之玄孫伯五公,開基龍川李埔柏樹下。後傳至法猷公,遷興寧烏池油寮圍。法猷公生下九子,各散居於興寧、五華、龍川等處,及遷徙各省,不可勝記。
上文所述吳吉甫公長子五四郎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五念五所傳平遠、東石、畲腦等。處一支吳氏,自清乾隆以至咸、同間,亦多遷移至四川新繁、灌縣等地者。平遠吳敬軒教授,昔年撰『二親六一雙壽恭述』,頗夾載其事,其文略雲:
『先是,蜀中明季張、李亂後,炊煙都絕,清初他省移民入蜀,相望於道,吾族健者,亦多驅車入蜀。至道、咸間,居成都,屬邑溫江、新繁、灌、崇寧等處,所雲川西壩者,已數世矣文甲公英年邁往,同治末,借族人等,徒步入川(公自雲:經贛南、湘潭、洞庭、常德、湖北,抵重慶,而入成都,凡二月余而達),居鄆、灌、新繁諸邑四年,數以病廢,無所得,遂東歸,時年二十九矣。「此不特可睹清初平遠吳族移川景況,且可推薦當時經行途徑也。」此外本省吳銅先生所編的一項「吳氏族譜」,對於吳氏的南遷入閩、粵,也有下列的記述:「其祖有吳祭者,固始縣青雲鄉鐵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兄弟一行二十餘人,住福州侯官縣。王審知據八閩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間,遂為閩人。……吳祭由福而南,先居莆田,然後子孫分支漳、泉各地。今之晉江、同安、惠安、安溪、平和、詔安、莆田、廣東饒平,皆祭公之後。」
以上兩項文獻,說明了唐朝末年及五代時期兩支吳氏輾轉入閩的情形。不過,長時以來在閩粵地區人多勢眾的吳氏,在血統的歸屬上,當然不會僅有這兩支,「漳州府志」的記載,在唐初陳元伏開辟漳州時,他的部屬之中,便已經有吳姓在內,由此可見吳姓在閩粵的盛況,絕不是一天造成的。

㈤ 吳氏家族佔全國的百分之幾

吳-百家姓排行第十,約有人口2665萬,佔全國總人口2.05%。

㈥ 中國最多的(吳)姓在哪個省

截止2015年,廣東吳姓最多。

截止2015年廣東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8.5%,為吳姓第一大省。 吳姓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34%,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全國形成了華南、華東、川鄂貴湘三大吳姓分布區。

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據2014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大陸地區吳姓人口總數約為3300萬人,排名第8位。

(6)詔安縣吳氏人口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在廣東的分布:

1、潮州府潮陽縣賀隴(河隴)吳氏(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等字輩。

2、廣東省葫峰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立定揚明聖、家聲克振興、繼承榮耀祖、奕世顯朝廷、宏開善述作、衍慶展文英、應樹鴻偉志、永期更日新、愛國忠良勇、安幫賢豪卿、成名標史冊、晉祿正廉清、讓德崇先烈、友遜紹綸珍、

禮儀相傳習、信義乃本根、敦宗舉孝道、和睦發祥禎、謙光能受益、修齊典模稱、萬年懷同緒、億兆享平升。

3、廣東省普寧市船埔鎮種德堂吳氏字輩(清朝屬惠來縣龍溪都梅田樓,當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紀常名鼎,奕季聯芳。

2001年續排增十六字輩:毓仁貽衍,德讓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華。其中「用」字輩相當於全國吳氏第101代。

㈦ 吳姓的起源

吳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是遠古吳人中又一個傑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嚳)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之兄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職責,一是觀測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這是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為中國遠古的三皇之一。祝融與火打交道,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鄉間民俗,一遇火災,則口中大呼「朱天菩薩保佑平安」,雙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吳回生陸終,陸終娶西南鬼方氏妹一個名叫女媸的為妻,剖腹生產,一胎生出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這六個兒子,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離出去後,居住在昆吾,大約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氏族被賜姓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後來昆吾氏東遷至河南許昌一帶。傳說昆吾氏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壺的別稱。昆吾氏的後裔繁衍發達,產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與「吳」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吳」而成為後世吳氏的一支。《路史·後紀》:「昆吾」下註:「氏書又有吳氏」。如果說吳回從吳氏族同化於重黎祝融氏並分化為祝融八姓是古代吳人的一次離異的話,那麼昆吾氏之後一支改從吳氏就是吳族的一次小小的回歸。但這是《路史》的說法,至今尚未見到有吳姓自稱為昆吾之後者。
帝嚳時,犬戎部落有一個英勇善戰的首領吳將軍。吳人在高辛氏時,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為圖騰。吳族中的一位傑出者,以英勇善戰成為犬戎部落的首領,史稱為「吳將軍」。吳將軍能征善戰,與中原高辛氏領導的華夏部落集團為敵。帝嚳高辛氏克敵無方,只好以重賞求才:誰能砍下吳將軍的人頭來見,就許諾將自己兩位美麗傾城的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征,後來高辛氏身邊養的一條狗殺死了吳將軍,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囂這一支傳遞下來的。玄囂的第四代孫高辛氏帝嚳做了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詩經》記述了關於姜螈生周族首領棄時的傳說。相傳姜螈一天出去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出於好奇,用腳踩了一下,回家後竟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螈對此又驚又怕,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丟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後有牛羊來喂養他,樵夫來解救他,大鳥用翅膀溫暖他,致使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女原)認為一定有神靈保佑他,於是就決定抱回去撫養他,並因此為之取名棄。棄小時非常聰明,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成年後非常善於農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塊地適合種什麼莊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紛紛效仿他,尊他為農師。
棄被後世周部落奉為先祖,世稱之為轉周棄。周棄大約生活在舜、禹時期,他曾協《助大禹治水,為大禹的農官,故世稱後稷。周棄死後,被後世奉為農神後稷。終夏之世周棄子孫世為夏代農官。傳至不窋之時,正值夏代末年,《史記·周本紀》記述說:「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夏代末年政局混亂,周族首領不宙不再做夏農官,他率部族遷徙到了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區。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間,經常受其騷擾,從不窋到古公亶父十餘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斷地奔竄、遷徙之中,但他們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亂。公劉時期,周部落為躲避戎、狄的侵擾,又舉族遷居到豳地(今陝西省彬縣一帶)。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這里恢復了祖先的農耕傳統,農業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劉領導下開始了復興,《史記·周本紀》描繪了當時周人富足的社會情景:「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歸焉。」因公劉在周族發展史上貢獻很大,周人作詩《公劉》來歌頌他、紀念他。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葯,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省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太伯建吳
太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後,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土著吳人的普遍歡迎,他們紛紛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仁義之德所感化,自願擁立太伯為君長,因太伯所居處屬吳地,故太伯在這里建立的姬姓國家稱「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
太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不已。太伯恐怕戰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營造了一座城市,相傳此城的內城周長三百步,外城周長達三百餘里,人們在裡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太伯無子,他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無錫梅里,後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江蘇省蘇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遺跡很多,至今無錫市東的鴻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圍常年綠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太伯入葬那一天,吳人紛紛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人們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此後這一風俗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一直到今天,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仍為中華民族某些地區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後,吳人把其葬在吳國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間, 仲雍墓門在山麓下,面臨北門大街,門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間所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進墓門,沿山坡往上先走數十步,可見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寫的「南國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一時遜國難為第,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立有四塊墓碑,正中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為海內外吳姓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做吳君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聖後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後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建立了虞國,其後人以虞為姓。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
吳、虞兄弟之國,歷經整個西周,傳國十餘代,一直到東周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大變革,周天子喪失了號令天下諸侯的權威,人們不再遵從傳統禮法,各諸侯為擴張自己的地盤掀起了兼並戰爭,可謂禮崩樂敗,天下大亂。虞國當時是一個小國,版圖面積不過今天的山西平陸一縣,它北鄰強大的晉國。晉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吳、虞、虢同屬姬姓封國,起初不過是方圓百里的小國,但經過晉國君主數代經營,版圖日益擴大,到春秋初期已成為諸侯強國。春秋時期的晉 國國君晉獻公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擴大晉國國土,稱霸諸侯。
虞國和虢國(在今河南省陝縣)位於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中原稱霸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並的對象。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虞國,為避免虞、虢兩國聯合抗晉,晉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然後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的名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討伐虢國,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借道給晉國,而且還答應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他聽說此事後,急忙面見虞公,力陳借道於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後果,但是虞公聽不進去。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的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國討伐虢國,虞國理應助晉伐虢。晉臣荀息終於說服了虞公,晉虞聯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了虢國的力量。三年後,晉國看到滅掉虞、虢兩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後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定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於晉。
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知虞國行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嘆息著說:「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個月後,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掉了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國共歷 12君。虞國滅亡後,後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至今,這是姬吳的早期分支,與吳同屬太伯、仲雍之後。
吳國與吳姓
北吳虞國被滅亡了,南方吳國卻興盛起來,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曾一度稱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號下傳到壽夢已歷十五代,壽夢做吳君時,歷史已進入春秋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吳國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吳國國力增強,已敢於與中原強國抗衡。壽夢在位期間,中原以楚晉爭霸為主,兩國之間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次戰爭,楚國雖然失敗,但實力未損,楚莊王時又卷土重來,楚與吳越結盟重新對抗中原大國晉國,此後楚軍又北上與晉爆發了邲之戰,這是楚晉爭霸以來的第二次大戰。邲之戰楚國戰勝了晉國,使楚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陳、蔡、鄭、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國都降服於楚。失敗後的晉國時刻尋找機會想戰勝楚國,因此,晉楚間小規模的戰爭接連不斷。為調解晉、楚之間的爭端,避免各國受到牽連,公元前579年,以宋國大夫華雲為主發起了解除楚晉爭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晉兩國仍處於明爭暗鬥之中。後來,楚國國內發生權力之爭,楚國大臣申公巫臣因與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子反爭奪權利,失利後逃到了楚的敵國晉國。他蓄意報仇,向晉國獻計獻策削弱楚國。晉國採納了申公巫臣聯絡新興的吳國以牽制強楚的建議,並派申公巫臣代表晉國出使吳國。申公巫臣在吳國教習吳人兵法戰陣,訓練吳人採用中原兵車作戰,慫恿吳國討伐楚國。吳國一年內數次出兵,在吳楚邊境聲東擊西,楚國疲於奔命,國力減弱,吳國從此開始強大起來。
吳王壽夢生有四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其中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義,有遠祖太伯、仲雍遺風,壽夢想把王位傳給他,季扎認為這樣做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會引起內亂,堅辭不就。壽夢只好立長子諸樊為太子。壽夢臨終時留下遺命,將來一定要傳王位給季扎,吳人也要求立季扎為君。季扎為了躲避就君位,離家逃到了荒野之中。諸樊不得已只好做了吳王,並立下規矩,他百年後,君位繼承採取兄終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傳給季扎。吳王諸樊一心要傳位給弟弟季扎,就不太愛惜自己,打仗時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公元前508年,諸樊親自率軍伐楚,直逼楚國邊境城市巢邑(今安徽巢湖市)。楚國巢邑守將牛臣對部下說:「吳王做事勇敢而輕率,如果打開城門,他必定第一個沖入城來,我埋伏在城門,乘機射死他。他一死,楚國邊境就安定了。」楚卒按吩咐打開城門,諸樊果然搶先沖入城門,被躲在暗處的牛臣一箭射死。諸樊在位13年,按約定傳位於余祭。余祭即位後,封四弟季扎於延陵,故季扎又號延陵季子。余祭在位期間,因季扎通曉周禮,曾代表吳國出使中原諸國。余祭在位4年,死後傳位於三弟余昧,余昧在位17年。此時吳國霸業初成。余昧死時,遺命傳位季扎,了卻了父兄的心願。吳國百姓也要求季扎繼承王位,季扎仍舊謙辭,後見難以推脫,再次出逃。
季扎出走後,吳人立余昧的兒子僚為國君,這引起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滿。公子光認為自己是諸樊之子,叔父季扎推位後,按繼承順序,理應由他繼位。於是公子光「陰納賢士,欲以襲僚」,奪取王位。這時,楚國楚平王聽信讒言,誅殺了楚國大將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後來被公子光收留。伍子胥為人勇敢而有謀略,他得知公子光的意圖後,就把逃之途中結識的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專諸受到公子光的極高禮遇,他願意為公子光效命刺殺吳王僚。
公元前515年,吳王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國舉行國喪之際,派弟弟蓋余、燭庸率軍伐楚,同時又派季扎出使晉國,觀察中原諸國的動向。楚國早已做好准備,派大軍截斷了吳軍的退路。吳軍進退兩難,吳王僚的兩個弟弟蓋余、燭庸不能回歸吳國,吳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見時機成熟,假意宴請僚,讓專諸伺機刺殺僚。據《史記》記載,吳王僚為防萬一,自王宮至公子光家,沿路設護衛軍士,連公子光家堂前、階上、席旁都有衛兵帶刀護衛。公子光推說足疾故意離開現場,而在窟室中布上帶刃甲士。專諸把匕首藏在炙魚腹中,借獻魚之機,得以靠近了吳王僚。專諸突然拔出魚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傳後世的魚腸劍。混亂中,刺客專諸被吳王僚的衛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殺散僚的衛兵。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為感謝勇士專諸,闔閭封專諸之子為卿,重用伍子胥執掌國政。遠在楚國作戰的吳王僚的弟弟蓋余、燭庸聽到公子光弒君自立的消息後,感到大勢已去,棄軍逃走。後來兄弟倆又投奔了楚國,楚把養邑(今河南省沈丘一帶)分封給他們。從此,吳王余昧的後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帶繁衍生息其後代分別以兩公子的名字蓋余、燭庸為氏,成為姬吳的兩大分支。
季扎回國後,不願看到吳國再鬧內亂,就承認了闔閭為君的合法性。《史記》記載季扎說:「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
吳王闔閭即位後,實施富國強兵之術,他立城廓,設軍備,實倉廩,治兵府。相傳現在的蘇州(古稱姑蘇)就是伍子胥協助闔閭修建的都城,姑蘇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設,又兼及南方水鄉的特點,它周長47里,有 8個陸門,8個水門,是一座設計精巧、攻守兼備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了吳國的軍事實力。在伍子胥推薦下,著名軍事家孫武從齊國投奔吳,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進獻給闔閭。闔閭為測驗孫武兵法,在宮中選了180名美女充當士兵,以兩名愛妃做首領,讓孫武試演。演習過程中,兩位愛妃對孫武排兵布陣視如兒戲,在孫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孫武按照軍事法令斬殺了闔閭的這兩位愛妃。據史籍記載,闔閭痛失兩位愛妃後,食無味,寢不安。然而闔閭看到孫武確有用兵的本領,就沒有責怪孫武。他任用伍子胥為謀主,孫武為將軍操練軍隊,為進擊強鄰楚國做准備。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孫武率兵大舉攻楚,在唐、蔡兩國軍隊的引領下,吳軍五戰五勝,長驅直入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開平王之墓,鞭屍三百,報了殺父之仇。楚國忠臣申包胥指責伍子胥鞭打王屍無道之極。伍子胥解釋說:「吾日墓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後來,申包胥不畏路途險遠,遠奔秦國求救兵。申包胥感懷祖國君民蒙受苦難,在秦宮庭外,痛哭了7天7夜,終於感動了秦王。秦答應發兵救楚。秦楚聯軍擊敗了吳軍。戰亂中,闔閭之弟夫概乘機回國自立為王,闔閭聞訊,立即領兵回國擊敗了夫概,夫概率殘余逃到了楚國,楚昭王封夫概於棠溪(今河南省遂平縣一帶),其後裔以棠溪為氏,這是姬吳的又一分支。
闔閭回吳後重整軍備,一年後再度伐楚,佔領了楚地。公元前504年,吳水軍打敗楚水軍,俘獲楚國兩位水軍將領和七位大夫,隨後楚陸軍又在繁陽(今河南省新蔡縣北)失利於吳軍。楚元氣大傷,國內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遷都,吳王闔閭的事業可謂達到了頂峰。
吳國的南方鄰國是越國。歷史記載,越國乃夏禹之後,是夏後帝少康的庶子南遷建立的國家。越國和吳國一樣,統治階級是中原貴胄之裔,人民大眾則為當地土著居民,習慣文身斷發。到越王允常時,夏禹之裔已傳20餘代,吳越曾發生戰爭。吳響應晉牽制楚,楚則利用越來牽制吳。公元前 537年及公元前518年,越曾兩次助楚攻吳,吳越屬敵國關系。打擊楚國後,吳王闔閭一直伺機攻打越國。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勾踐繼位。吳國乘越國舉行國喪期間出兵伐越,越國勾踐率軍抵抗,兩軍戰於攜李(今浙江省紹興縣)。由於吳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越國上下齊心一舉打敗吳軍。戰爭中吳王闔閭傷了腳趾,吳被迫退兵,途中闔閭的傷趾繼發感染,生命危在旦夕。闔閭臨終前囑咐太子夫差:「你不要忘記是勾踐殺害了你的父親!」夫差滿含淚水答應說:「一定不忘報父仇!」闔閭死於歸國途中。
闔閭死後,夫差即位,是為吳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時刻准備伐越。他讓屬下立於他經常出入的宮門之處,每當夫差經過,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越國殺死你的父親嗎?」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報仇。」夫差以此勉勵自己,他繼續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國亡臣伯嚭為太宰。經過三年准備,吳王夫差厲兵秣馬,准備大舉伐越以報父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相戰於夫椒(今太湖椒山),吳軍士卒以復仇為動力,個個勇猛善戰,一舉擊敗越軍,攻入越境。越王勾踐只剩下5000甲士,退守會稽(今紹興市郊一帶)。越王為避免亡國,接受了大夫文種的建議,「卑辭厚禮」向吳求和,條件是勾踐入吳為吳王臣僕,夫人為奴婢,進獻寶器,越可免於亡國。
夫差洋洋自得,准備接受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勸諫夫差說,吳越同處三江之地,其勢不能並存,勾踐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種等良臣的輔弼,如不及時殲滅,其後患定會無窮。正當吳國君臣爭議不決之時,越國送上美女、寶物賄賂太宰伯嚭,請伯嚭勸說吳王夫差接受越國納貢稱臣。伯嚭本來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了越王的賄賂後,一再勸說夫差接受越國求和。夫差聽信了伯嚭的勸說,接見了越國求和的大夫文種,在吳國朝廷,伯嚭和越國大夫文種一唱一和,文種委婉地暗示夫差,一旦越國得不到吳王的寬恕,勾踐將會殺妻滅子,毀壞寶器,憑借剩下的5000甲兵與吳拼個死活,吳國到頭來將一無所獲。夫差最終接受了越的和議條件。伍子胥聞訊無可奈何地嘆息說:「20年後,吳國就會變成廢墟了。」
吳越講和後,越成為吳的附庸國,勾踐夫婦及其大夫范蠡等300餘人到吳國為吳王服役。相傳,勾踐為夫差養馬,做了馬夫,勾踐夫人為吳王打掃宮室,夫婦倆表現出毫無反抗之意。為進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國又送上美女西施,對越王勾踐完全放鬆了警惕。7年後,夫差准許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不忘國恥,每晚睡在柴草上,並在門邊掛一串苦膽,進出之時都要嘗一下苦膽,捫心自問:「你忘記戰敗後的恥辱了嗎?」他像農夫一樣下田耕作,夫人也如農婦般親自織衣、做飯,生活儉朴。勾踐重用文種、范蠡等賢能之士,勵精圖治,國力逐漸恢復並強大起來。
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嚮往中原稱霸,他先後討伐了蔡國、魯國,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掘成邗溝,以溝通江淮,為北上做准備。公元前485年,他又不自量力,聯合一些小國,從海上進攻強大的齊國,結果被齊國打敗。公元前484年,夫差再度進軍中原討伐齊國。他聯合魯國在艾陵(山東萊蕪縣東刁匕)打敗齊國,俘虜齊將多人,繳獲一批戰:利品。夫差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看到數次的征

㈧ 吳氏佔全國人口總數多少排第幾位吳姓有多少人

截止2014年,百家姓排名吳姓排名第八位,大陸吳姓人口3300多萬。吳姓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全球吳姓總人口在7000多萬左右,是中國第十大姓氏。

吳姓,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吳王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裡,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宋朝時,全國吳姓有約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台灣的吳姓人。

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

2015年,吳姓在朝鮮位於前20大姓之列。 2014年百家姓排名吳姓排名第八位,大陸吳姓人口3300多萬。吳姓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全球吳姓總人口在7000多萬左右,是中國第十大姓氏。

(8)詔安縣吳氏人口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復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幾個起源——源於炎帝姜姓;源於黃帝姬姓;源於吳回;源於姚姓。其中黃帝姬姓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6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2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6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