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人口有多少
A. 東北人口10年減少1101萬人,東北流失的人口都去哪了
根據國家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北人口流失非常的嚴重,在10年之間減少了1,101萬人,而這些人口主要流失到山東,北京,河北等地。因為山東以及北京的經濟發展形勢較好,而且存在很多的發展機會,就業前景,也非常的樂觀,最主要的就是離東北的地理位置比較近,導致大量的人口流入這些地方,在歷史上曾有不少人闖關東,可沒有想到現在卻有大量的人離開東北。
如果一個地方的人口總是不斷的外流,那麼就證明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不行,其實東北曾經也輝煌過,但是由於中國對外開放導致沿海經濟發展一路向前,而東北的經濟發展一直處於低迷的狀況,所以想要改變現狀,那麼就要推出更多好的政策,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員來返鄉就業。
B. 世界上失蹤的人口每年有多少
800萬人,2013年末,中國人口總數超過了13.54億,其中老人和小孩佔了大概1/3的比例。而網上曾有報道中國每年失蹤人口約有800萬人,雖然不能辨別數字的真實性,但每年的失蹤人口不在少數。
而失蹤人口的存在仍然是一個非統計之謎,這些數據沒有真正的答案,因為真實的數據不存在,也沒有統計。
中國每年約有50萬老人失蹤,相當於每天約有1370名老人失蹤。迷路、精神疾病和痴呆是導致老年人迷路的主要原因。報告還顯示,在失蹤的老人中,有72%的人有記憶問題,25%的人在醫院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注意事項: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成年人失蹤不到24小時,警察不會沒用,警察不會接受。對此,民警人員失蹤情況處置現場執法標准明確,民警必須接受,對失蹤人員求助或報警,各級公安機關應立即接受,不得拖延、推諉。
失蹤地點不明或者不在警方管轄范圍內的,受理案件的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上訪人申報的失蹤地點進行初步偵查,查明失蹤地點或者移送管轄公安機關。無法確定失蹤地點的,由失蹤人員最後居住地派出所負責查找,並及時將有關情況通知報警人。
而對於某些可疑情況,可能觸犯違法犯罪或處於危險的情況下,無論失蹤時間是否超過24小時,接收單位都應立即向指揮中心報告,組織緊急處置。
C. 第七次人口普查開始了,你看來我國大約有多少人口
第七次人口普查已經開展,根據國家的老年化發展來說,小編覺得我國的人口估計是在14億人左右。
隨著國家政策的開展,其實很多人都關心現階段國內的居住人口到底有多少?畢竟開放二孩政策後確實多了很多的孩子,人口會出現很嚴重的上升嗎?小編覺得並不會的,要知道國內的老年化其實很嚴重,並不會出現極端的增長。
死亡率比較高的現今,中國人口估計在14億到15億之間。
D. 中國每年失蹤有多少人口,這先人存活的幾率有多大
據CCTV統計,中國每年有800萬失蹤,有近千萬的人群在尋找中。而且失蹤和失散人口的數量還在增加。加上多年累積的失散人口,每年尋人的人口在一千萬以上。隨著網路的普及,上網成癮、會見網友等現象的失散人口逐步增加。青少年失散人口增長最快。值得社會關注。老年痴呆而迷路走失也占據失散人口的前三位之一
存活率不清楚,因為失蹤了,所以沒辦法再搞清這些人的下落,存活統計如何能下手???
E. 中國每年失蹤有多少人口,這先人存活的幾率有多大
2013年末,中國人口總數超過了13.54億,其中老人和小孩佔了大概1/3的比例。而網上曾有報道中國每年失蹤人口約有800萬人,雖然不能辨別數字的真實性,但每年的失蹤人口不在少數。
而失蹤人口是否存活至今仍是個無法統計之謎,這些數據是沒有真實答案的,因為真實的數據並不存在,也無從統計。
而全國每年走失老人約有50萬人,平均每天約有1370名老人走失。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是老年人走失的重要原因。調查報告還顯示,走失老人中72%的老人大多都出現記憶力障礙情況,其中,經過醫院確診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佔到總比例的25%。
(5)流逝的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網上曾流傳一種說法:成年人失蹤未滿24小時,報警也沒用,警方不會受理。對此,人員失蹤警情處置現場執法標准中明確,有警必接,對人員失蹤的求助或報警,各級公安機關應立即受理,不得拖延、推諉。
有警必查,失蹤地點不明或不在本轄區的,受理公安機關應當開展初步調查,查明失蹤地或根據報警人陳述的失蹤地移送管轄公安機關;失蹤地無法確定的,由失蹤人員最後居住地派出所負責查找,相關情況及時告知報警人。
而對於一些情況可疑、可能遭到違法犯罪侵害或處於危險狀況的,無論失蹤時間是否超過24小時,接警單位都應立即報告指揮中心組織緊急處置。
F. 地球目前有多少億人
迄今為止地球上總共生活過大約1060億人。
在20世紀70年代,有人認為,當時的人口要佔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總人口的75%。這一被廣泛引用的統計結果過於受20世紀人口爆炸的影響——比例實在是高得令人難以置信。要想得到一個比較精確的結果,我們必須確定現代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歷史上到底生活過多少人。
普遍認為,現代人是在5萬年前出現的。我們可以設想,當時是不會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壽命都很短,這就導致一個年輕的人口結構和較高的生育率——每個母親大約會生6到8個孩子。到了中世紀,出生率開始長時間地下降。18世紀以後的記錄表明,當時的工業化國家,出生率在持續下降。
美國人口學者卡爾·郝伯(Carl
Haub)認為,在農業出現以前,在以狩獵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約只有500萬到1000萬。到了公元1世紀,根據當時羅馬、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斷斷續續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長至3億。對此用一個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為止地球上總共生活過大約1060億人。我們現在的地球有61億人,佔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總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億人,但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們現有人口佔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G. 從古至今一共有多少人存在
看了百家講壇一期節目,武漢大學的趙林說有800億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台灣、港澳地區以外的准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台灣、港澳)。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並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賦稅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勞役的影響,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這些都影響人口的增長。
5、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於「後」只指男性後裔,因而對人口增長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習俗、宗族觀念和社會習慣勢力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產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