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書留在中國多少
Ⅰ 現存敦煌文獻在哪裡
英國大英博物館約1萬卷,法國六千多卷,俄國一萬多卷,中國一萬多卷(中國國圖、敦煌研究院等),日本民間流落一部分,數量不詳。
Ⅱ 中國傳統文物的流失有哪些
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就繪畫而言:
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
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
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Ⅲ 為何說敦煌學還在中國
敦煌地處祖國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這條走廊由於其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優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條件,遂成為連接我國中東部腹地與西北地區的天然通道。從世界發展史上看,河西又是古老的華夏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匯流之區,是古代溝通舊大陸三大洲最重要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的主動脈。國學大師 季羨林 先生在《敦煌學、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誠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為東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國際意義的文化交匯之地。東漢應劭解釋「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雲:「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就與絲路交通的開辟息息相關。《漢書 · 西域傳》記,出敦煌玉門關往西域有南北兩道。曹魏時增至三道。《魏略 · 西戎傳》:「從敦煌玉門關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即新增敦煌徑通高昌(今吐魯番)以至龜茲(今新疆庫車)以遠的新北道。南朝劉昭注《後漢書 · 郡國志》引《耆舊志》雲:敦煌「國當乾位,地列艮虛,水有縣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隋代裴矩《西域圖記》記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無論哪一道都「發自敦煌」,「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於敦煌文書《沙州督都府圖經》等有關史料見,唐代敦煌通往西域即辟有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磧道等多條道路。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敦煌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向西方開放的地區,成為中原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吐納口。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西傳東漸,使其可以長時期地吸收、汲取這條道路上薈萃的各種文明成果來滋養自己,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聞名於世的莫高窟,就是絲綢路上一處光輝的歷史足跡。
Ⅳ 在海外的敦煌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個國家的二千多個博物館中,流失的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多數都是戰時掠奪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談到,在國外參觀時,看到數不清的中國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圓明園中的文物。
在法國巴黎東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於一一三七年的法國國王的行宮——楓丹白露宮,宮內有一個「中國宮 」,裡面的陳列品全部來自圓明園。宮內最大的一間展室屋頂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筆重彩佛像,畫上清乾隆的鑒賞御印清晰可見。大廳正面是鑲嵌珠寶的屏風、宮扇,左側是兩個大多寶閣櫃,透過玻璃可見珊瑚、田黃石、白玉等雕刻文物,還有戰國青銅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還刻寫著記錄清乾隆六十六大壽舉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廳的另一側是幾個展櫃,裡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繪有雙龍圖案的景泰藍瓶的足邊上,鐫刻著「大清乾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爾根的城市,那裡有一個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一人的捐獻,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以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多種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餘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間的圓明園遺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銅器、陶瓷、繪畫、絲綉等,其中許多是價值連城的珍品。
瓷器中有來自清朝宮內的祭藍天球瓶、青花梅瓶、鬥彩筆筒、瓷雕;收藏的絲綉更是堪稱極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圖」的刺綉,色彩鮮艷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畫一般。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宴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
在歐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圖書館里也收藏有圓明園文物,《圓明園全景圖》現保存在巴黎博物館內。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唐岱所繪《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原畫,和郎世寧所繪的西洋樓透視圖銅版畫現保存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內。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著原藏於圓明園文源閣的《四庫全書》部分圖冊,還有眾多的來自圓明園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內到底保存有多少圓明園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圓明園文物?具體的數字誰也說不清,可能永遠是個不解之謎。
為了進一步說明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實,茲列舉部分國外博物館重要中國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館
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周頡的《貴妃出浴圖》、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馬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面對如此光彩奪目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傑出創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為如此眾多的無價之寶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來,我國政府和民間企業積極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贖買流失海外的文物,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萬、數百萬的祖國文物相比較,能夠回到祖國的文物實在少之又少。
Ⅳ 敦煌文物有多少在國內
100餘件。
甘肅敦煌舉行的「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復制展」,將200多件流散海外的精品文物復製品與100多件中國國內珍藏的藏經洞文物實物首次帶回故里,讓海內外觀眾近距離領略敦煌文化藝術的魅力。
Ⅵ 藏經洞的文物是怎樣流失到海外的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它為世界提供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藏經洞發現的5萬多卷敦煌遺書,實際上是一座中世紀文庫,胡適曾稱它為「和尚圖書館」。近百年來,各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敦煌遺書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學者們發現敦煌遺書不僅對中國史的研究,而且對世界文化史的研究都起到或將要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許多歷史上的重大疑難問題可以在敦煌遺書的研究中獲得新的啟示。因此,研究成果大批涌現,在國際學術界形成了所謂「敦煌熱」。但是,現在你若想看看藏經洞發現的敦煌遺書,那麼你必須跑遍全球。由於西方盜寶者的劫掠,使這些文獻分散在十幾個國家、30多個博物館中,現藏我國北京圖書館的敦煌遺書不過是被劫後剩餘的殘卷。敦煌遺書中的精品流散海外,它給中華民族文化財富上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一
據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謝稚柳記敘:清光緒年間,敦煌寺院,王道士雇了一人在莫高窟七佛殿替他抄經。抄經人把點旱煙的芨芨草似蘆葦插進牆壁的裂縫里,發現壁內深不可止,用旱煙桿敲壁,似有空聲。王道士用钁頭刨開牆壁,發現有一小門,又刨開泥封的門,是一間復室,約丈余見方,內堆積有許多白布包裹,每一包都包著經卷,整整齊齊,白布包下鋪著經幡、綉像等等。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王道士愚昧,不懂這些文物的價值。他拿了些經卷、畫像送給敦煌縣知事汪宗瀚。汪是識貨的,但他僅僅把這些東西當做鑒賞的古董、官場結交的禮品。1902年,甘肅學政葉昌熾從汪那裡看到幾卷古書,幾幡畫像,葉昌熾知道這批文物的價值,就建議當時的藩台衙門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藩台衙門算了算,把這些古物從敦煌裝車運到省城,至少得花費幾千兩銀子,太不值得,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公事總得敷衍一下,於是藩台衙門給敦煌縣衙下了一道公文「經卷佛像,妥為封存」。縣衙接到公文,又下了一道公文給王道士,責成王道士「妥為封存」。歷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大批稀世瑰寶的命運掌握在王道士手中,而堂堂滿清政府的各級官吏卻對此無動於衷。
王道士當然不會「妥為封存」,他帶了一箱經卷到酒泉,呈送給安肅道道台滿人廷棟。但廷棟不識貨,以為這些繕本經卷的書法還不如他的好,只是拿了隨便送人。恰巧,嘉峪關稅務司有個比利時人任滿回國,向廷棟辭行,廷棟送他幾本繕本書,還告訴他是敦煌石窟發現的古書。比利時人路過新疆時,又把這些古書分贈給新疆的長康將軍和道台。敦煌藏經洞遺書的發現就這樣傳播開了。
二
自1840年鴉片戰爭英帝國主義者用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之後,西方的所謂學者、傳教士、考古學家、探險家紛紛深入到中國腹地,打著傳教佈道、測繪地圖、勘察地質、調查民俗、研究方言等等幌子,肆無忌憚地無孔不入,瘋狂掠奪我國大量的珍貴文物。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在劫難逃。
我國著名學者鄭振鐸1956年訪問蘇聯時,在列寧格勒參觀了冬宮博物館,並到東方研究所閱其所發現敦煌卷子多至萬卷,甚為興奮。
這上萬卷的漢文古抄本,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他「已經發現了兩卷『維摩詰變文』,又看到了『劉知遠諸宮調』……,皆是早欲見之,今始償願者……」鄭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今天上午,續看敦煌卷子。共看了二三百卷。都是他們事先挑選出來的;未被挑選的,不知還有什麼『寶物』在內。就這幾百卷東西內,已有不少十分驚人的……。」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收藏著約12000件敦煌藏經洞遺書,是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布魯切夫和1914年奧登堡從敦煌竊去的。奧布魯切夫在敦煌如何竊走經卷的,如今已無人知道,其實他是第一個到達藏經洞的西方盜寶者,早於英國的斯坦因二年。當後來另一個俄國人奧登堡到達敦煌時,藏經洞內遺書已所剩無幾,奧登堡在向王道士收買的同時,還到附近居民人家搜購,得到不少精品。具體情況,奧登堡在他的旅行手記中作了記錄。這份記錄現藏原蘇聯科學院檔案館。倘能公諸於世,或許能告訴人們他和他的同胞在敦煌竊取遺書的情形。
三
1879年,匈牙利地質調查所所長洛克濟和斯希尼到我國西北甘肅一帶調查地理。洛克濟到了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精美壁畫和塑像使他嘆為觀止。莫高窟留給他的印象實在太深了,乃至事隔20多年後,在1902年德國漢堡召開的國際東方學者會議上,他做的關於敦煌佛教藝術的報告,對莫高窟的壁畫、雕塑的精緻、美麗的價值推崇備至。他的「熱烈的敘述」使得在座的一人垂涎三尺,心馳神往。此人就是斯坦因,也是個匈牙利人,但卻在英國殖民地印度政府的西北邊地擔任總視學,後來又轉入印度的考古學調查所。他在做了充分的准備後,兩次到了我國新疆,當他從比利時人那裡知道敦煌發現遺書,便迫不及待地在1907年5月趕到敦煌。
斯坦因是著名的梵文學者,雖然看不懂漢文,但他雇了翻譯湘陰人蔣資生。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記》里說:「從王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經卷緊緊地一層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10英尺左右。據後來的測度,將近有500立方英尺。小室約有9英尺見方……」除了繕本卷子之外,還有「用無色堅韌的畫布作包袱的一個大包裹,打開之後,全是古畫」、「顏色調和,鮮艷如新」。他不露聲色地暗暗觀察王道士,他看到王道士對這些寶貴的經卷和藝術品毫不在乎,很為「驚異輕松」,他想「到了這一步,熱烈的心情最好不要表露太過」,果然,「這種節制立刻收了效」,「道士對於遺物的漠視因此似乎更為堅定一點」。
斯坦因竊走的遺書共一萬余卷,還竊走了許多繪畫、刺綉、絹畫,其中有長及丈余、寬到五六尺的唐綉觀音像,有木版雕刻印刷的金剛經,經卷上有精緻的佛像,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最早的版畫藝術傑作。斯坦因付給王道士的代價是14塊馬蹄銀。這14塊馬蹄究竟是多少兩銀子呢?據《絲綢路上的外國魔鬼》上說約合720兩,十六進位制。16個月後,這批中華民族的國寶被陳列在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
四
接踵而來的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他當時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我國新疆進行考古發掘,當他看到長庚將軍送給他的一卷佛經是唐代寫本後,便迫不及待地問明來源,於1908年3月趕抵敦煌。伯希和是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余目而棄置者,余敢說絕其無有。」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里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里的全部精華。所以,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比如《論語》,現在讀的只有一種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經洞發現了皇侃注的本子,收錄了兩漢和魏晉之間所有人講《論語》的要點,都被伯希和盜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詡說,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幾乎都是最有價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譯而忽略的更珍貴的經卷和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
五
繼奧布魯切夫、斯坦因、伯希和之後,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率領的探險隊也到過敦煌,成員中有桔瑞超和野村榮三郎,他們從王道士手中騙到500多卷經卷和兩尊精美的塑像。
1909年5月,伯希和再度來華,他為了向中國學者炫耀自己取得的輝煌成果,將隨身帶來的敦煌遺書在北京六國飯店展出。中國學者羅振玉、董康、蔣斧等人聞訊,拜訪了伯希和,伯希和向他們通報了敦煌藏經洞的情況。據羅振玉記載:「博士指伯希和為言石室尚有卷軸八千軸,但以佛經為多,異日恐他人盡取無遺,盍早日購致京師。」《集蓼編》中國學者這才看到幾卷敦煌遺書,「摩挲贊嘆,扼腕不已」。當時的《順天時報》、天津《大公報》也以「石室藏書出現」為題進行報道,敦煌發現「藏經洞」的消息這才傳遍京城內外。清政府到這時才如夢初醒。
1909年8月22日,在敦煌藏經洞被發現的第9個年頭後,清政府學部教育部才發出電令,並撥經費6000兩白銀,令搜買敦煌遺書,敦煌縣存檔的第47號《移文》中記載:「奉學部搜買,敝縣會同學廳傳及紳民,盡其洞中所存者一律搜買,護解省垣……搜買千佛洞前代寫本經卷解省,領價改修文廟。」1910年三四月間,敦煌縣將第一批敦煌遺書6004卷裝車啟運。這批劫後的遺書自敦煌運至北京途中,因偷盜而散失無數。當運送遺書的大車抵達北京時,新疆巡撫何彥升字秋輦之子何震彝字暢威竟將大車接到自己家中,約其岳父李盛鐸字本齋和劉廷琛、方爾謙等人,挑選遺書,取其精好者藏匿下來,而將較長的經卷,一拆為二三充不足之數。根據李氏及家人以後出售的卷子目錄,看出李盛鐸當時攫取四五百卷,何震彝藏掖得更多,因他死得早,又將經卷大都作為禮物饋贈了親友,所以何氏究竟拿走多少至今是個未知數。現藏東京的一部分卷子,現藏台灣中央圖書館的150餘卷經卷,就是何、李當年私下藏掖下來的。對於這種明火執仗的偷竊行為,學部侍郎寶熙上章參奏。因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土崩瓦解,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總之,這批敦煌遺書在1910年入藏京師圖書館時,卷數比敦煌起運時還多,變成8697卷。1929年,京師圖書館將卷移交北平圖書館時,則成了9871卷。如果以卷數而言,現在的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已近萬卷,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收藏敦煌遺書的三大圖書館之一了。
六
自1900年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經卷之後,1944年,常書鴻先生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以外的地方又發現了經卷殘片。1944年8月30日,他們在莫高窟中寺後面的一座小廟移動三尊清末價值不高的塑像時,由於塑像裡面的木棒埋在土台基座下很深,所以無法移走。因此只好毀掉塑像,拆毀後發現,塑像里包裹木棒的材料既不是草,也不是蘆葦,而是寫有經卷的殘片。常書鴻和考古學家夏鼐、敦煌學專家向達等人一起進行鑒定,共發現經文66件,殘片32片。這是繼藏經洞發現以來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拆毀的三座塑像,在1900年藏經洞發現之前就已存在了,可見這些寫經不是藏經洞里的經卷。從紙質和字體上看,是六朝的遺品。這說明在莫高窟藏經洞之外,也有發現寫經的可能。敦煌莫高窟今後一定會發現新的藏經洞,而且是不容置疑的。
Ⅶ 敦煌石窟裡面的文物是被哪個國家的人偷走了。一共偷走了多少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裡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籙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損傷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旅行時,沿著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了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他找到王圓籙,表示願意幫助興修道觀,取得了王的信任。於是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來由於該館對中國文物的保護不力甚至遭致失竊,因而受到不少指責。
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籙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對於流失在中國民間的敦煌文獻,有一部分後來被收藏者轉賣給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但更多的已難以查找。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除了賣給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經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畫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1923年到來的哈佛大學蘭登·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只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圖像,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王圓籙為打通部分洞窟也毀壞了不少壁畫。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沙皇軍隊士兵,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小。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發了爭議,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
Ⅷ 我國還有哪些重要文物現仍流失在海外
大英博物館
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周的《貴妃出浴圖》、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轉一篇文章,說了些文物去向的事。
150多年來,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流失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但由於受條件的限制,這項調查工作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們大多是在舊中國時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國以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測,在全球,我國至少有數百萬件文物流落異域。
舊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姦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強就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圓明園園內四五十處殿堂內裝飾了難以計數的紫檀傢具,陳設了大量的國內外珍奇寶貝,有傢具、錦緞、氈毯、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瑪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寶石、書畫、鍾表、歷代典籍應有盡有。當時的法國文豪雨果說過:「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但是,這座藝術寶庫被徹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寶,包括《永樂大典》,被掠走海外,為英、法、美、日、西歐諸國博物館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宮最多。英軍劫走的圓明園珍寶除部分被拍賣外,其餘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存放在大英博物館。現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歷代珍稀之品多達3萬多件,包括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早募本。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
據長期從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國聯軍縱兵三日為所欲為,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宮禁苑還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鋪都沒有能夠倖免。紫禁城遭洗劫後,宮內收藏損失過半,貴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後,收藏所剩無幾。皇家行宮頤和園內陳設的珍寶幾乎劫掠殆盡。經過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所失「已數十萬不止」。
同時,一些外國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掠去的中國文物也不計其數。據統計,1856~1932年間,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曾考察我國西北地區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國文物。歷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竊取的9000多個卷子和500多幅繪畫,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一部分在大英圖書館,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伯希和竊取的6000餘種經書和一些畫卷,主要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歷年的劫掠,加上國內某些軍閥、奸商及無知國民的盜賣,中國文物被大量偷運出境,國外的中國文物日見豐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流失之中,先是被當作葯材販賣,後又被西方列強的文化掮客以各種名目大量收購而去。據不完全統計,安陽小屯出土的近20萬片甲骨,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後,內憂外患,各地盜掘成風,文物如潮水般地湧出國門。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將六大箱共計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東陵慈禧太後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地盜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間,美國人利用中國社會動盪之機對中國文物大肆收購。
1949年解放以後,我國一度告別了大量文物外流的歷史。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非法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掀起了一波波盜竊、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統計,從1982年起,江西余干縣800多座古墓被盜;1987年1~6月僅半年時間,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盜掘古墓2000餘座,搶走文物一萬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盜;湖南邵陽市某縣在二三年內被盜古墓的面積近全縣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我國文物資源豐富的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度竟成為海內外走私者買賣文物的金三角又據海關總署統計,1991~2000年,全國海關緝獲走私文物10多萬件。1997年5月,天津海關查獲一起用集裝箱偷運文物案,集裝箱內共有文物5000餘件。據公安部不完全統計,1993~1997年,公安機關偵破文物案4943起,繳獲文物5萬余件。
近20年來,中國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僅從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像。有報道稱,香港做貯裝文物匣盆的師傅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一個月掙五六十萬港元不止。繼倫敦、紐約之後,香港在80年代以後,憑借大陸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文物藝術品中心。
結合我國20年大規模的文物盜掘、走私活動,如果以查一漏九來估算,近20年中,外流文物至少有幾十萬件,甚至接近百萬件。
據有關資料表明:僅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3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Ⅸ 中國收回多少敦煌經書
敦煌遺書,又稱敦煌文獻、敦煌文書、敦煌寫本,是對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的一批書籍的總稱,指敦煌所出4至11世紀的古寫本及印本。
總數約6萬卷,其中佛經約佔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館、巴黎國立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研究所等。
19鯠洎1頭樤0年入藏京師圖書館時,只餘8000餘件,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餘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