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姓中國有多少人
1. 合姓的介紹
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微子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約在遠古時代的公元前8000~前6390年:東、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6391~前6210年,出現了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等「九紀社會」。還有一個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2. 何姓氏中國有多少人
按照現在漢族人口14億計算,何姓約為1700萬。
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3. 有人姓合的嗎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姓
有,合:【釋義】 ①閉上;對攏:合攏|合眼|笑得合不上嘴。②結合到一起;湊到一起:合並|合夥|悲歡離合。③全:合家歡樂|合家團聚。④與……相符:合理|合法|合格|志同道合。⑤折算;共計:摺合|一公頃合十五市畝。⑥共同;一起:合辦|合唱|合影|合作。⑦姓。
4. 請問有誰知道有姓合的嗎
你好,合這個姓是有的,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微子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約在遠古時代的公元前8000~前6390年:東、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6391~前6210年,出現了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等「九紀社會」。還有一個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5. 百家姓里有姓合的嗎
有。
合光文:(公元1950~今),湖北隨州人。著名地方農村幹部。1977~1997年任沙窩村四組組長。1997年3月任沙窩村村主任至今。
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七十五位,以廬郡為郡望。
今湖北省的隨州市、河南省的桐柏縣、湖北省的鍾祥縣、台灣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合氏族人分布。
家譜文獻
河西合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雲南省通海縣檔案館。
6. 百家姓知名度排名,我想知道合姓氏的知名度,人口多少的排名,謝謝!
001、王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25%。就地區而言,王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002、李姓:約占漢族人口的7.19%,人口眾多。
003、張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6.83%。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
004、劉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006、楊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布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007、趙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
008、黃姓: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23%。黃姓在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009、周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010、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江南各省吳姓均占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占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011、徐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1.73%。尤以河南、山東、浙江最多。
012、孫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52%,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湖南最多。
013、胡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014、朱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6%,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安徽、江蘇、山東最多。
015、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016、林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017、何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018、郭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之一,。萬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019、馬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回族大姓。
020、羅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其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湖北等省,六省羅姓約佔全國漢族羅姓的70%。
021、梁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84%。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省人口4.7%,全國漢族梁姓人口35%在廣東。
022、宋姓:
023、鄭姓:
024、謝姓:
025、韓姓:
026、唐姓:
027、馮姓:約占漢族人口的0.64%。尤以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雲南等省多此姓。
028、於姓:
029、董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61%。尤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030、蕭姓:
031、程姓:總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東等省,這五個省的程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程姓人口的60%。
032、曹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033、袁姓:
034、鄧姓:
035、許姓:
036、傅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1%。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等省。
037、沈姓: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50%,歷代多以江南為其主要的分布地區。
038、曾姓:
039、彭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9%。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
040、呂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
041、蘇姓:
042、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
043、蔣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在我國歷史上蔣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
044、蔡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44%。
045、賈姓: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42%。尤以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
046、丁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2%。
047、魏姓:
048、薛
7. 中國姓和的有多少人
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和氏璧,於是卞和的後人都以此為榮,於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後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今遼寧省的撫順市,山東省的泰安市、新泰市,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陽市、浚縣、上蔡縣、平頂山市、焦作市、沁陽市、唐河縣、滑縣、商丘市睢縣、太康縣、汝南縣、社旗縣、開封市、安陽縣、周口市、洛陽市孟縣,四川省的資陽市、射洪縣,山西省的榆次市、忻州市、晉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來賓市,陝西省的澄城縣、蒲城縣、銅川市、長安縣,黑龍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邯鄲市、邱縣、唐縣、樂亭縣,廣東省的茂名市等地,均有和氏族人分布。
8. 全國有叫於合有姓名有多少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16
9. 中國姓和的人有多少
源出主要有三處: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後代。唐堯時,重黎原後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後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載:「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
2、起源於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後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為和姓。起源於後魏。《通志·氏族略》載:「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為代北復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據《魏書·官氏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和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和氏璧,於是卞和的後人都以此為榮,於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後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