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土族那頓節總共有多少時間

土族那頓節總共有多少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9-13 10:21:17

❶ 土族的納頓節共持續多少天它是怎麼由來的

「納頓」,在土語中是玩笑,歡樂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縣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為納頓的狂歡起自農歷七月,故也稱為「七月會」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從夏末麥場結束時,一直持續到秋天,歷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神奇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用自己的機智地禺弄了皇帝,保護了民眾。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流傳了下來,後來逐漸形成了現在慶祝豐收的活動。在節日除了歌舞活動外,也伴有體育比賽。

❷ 關於土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色,離不開他們獨有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安昭)納頓節是土族最熱烈、最隆重的兩大節日,此外土族還有非常多的傳統節日。如果你也想要了解 土族文化 ,那就趕緊跟我一起來看看土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吧。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准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還要敬奉灶神和門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後給遠方親友拜年,進行娛樂活動。正月十五年節結束。

觀經會。亦稱「觀經法會」,土族語稱「藍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間盛會。每年農歷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屆時,人們身著潔衣,到寺院磕長頭,點酥油燈,滾忙茶(施捨茶),布施,供飯,轉斯古拉(轉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觀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會上還進行物資交流和賽馬、射箭等活動。

曬佛節。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佑寧寺的喇嘛們將香巴大佛像由大經堂檐前直掛到鋪有地毯的經堂台階上。虔誠的信徒們給佛像磕頭膜拜,獻上供品。喇嘛從早到晚誦經不停。附近的群眾紛紛爭相趕到廟中觀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過節。白天男女青年到威遠鎮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門前點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從每個火堆上跳過三次,認為這樣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長壽。

擂台戲。亦稱擂台會。青海互助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在縣府所地在威遠鎮舉行。宋代威遠鎮名為「牧馬營」。節日這天,人們盛裝打扮,紛紛來到會場。特別是許多著名的花兒歌手,遠道跋涉而來,試與當地歌手比高低。人們各自選伴結伙,分成若干賽場,每組七至十人左右,在廣場上擺開陣勢對唱。當比賽進入高潮時,各場涌現出許多新的歌手,然後組成新的小組,繼續比賽對唱。直到暮靄降臨,人們才陸續離去,對歌優勝者被譽為「花兒王」,當眾披紅掛彩。除唱花兒外,節日的主要活動還有物資交流、唱戲、賽馬、摔跤、武術表演等。

雞蛋會。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青苗會。青海互助縣龍王山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至六月,由巫師擇日舉行。源自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龍王顯靈,庇佑土族牧民的傳說。節日早晨人們先到廣福寺點燈焚香,頂禮膜拜,請出龍神轎桿、護法神箭,然後組成儀仗隊前行,隊伍排成單行,有的擊鼓鳴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隨行的眾人手持柳條,直到大東嶺休息,野餐,漫花兒,隨後登山踏青,巡視田禾,並借用神的名義約束鄉民不準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許砍樹踐踏青苗。此節,實為保護農業生產的一項活動。

花兒會。土族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主要的花兒會有:五峰山花兒會,流行於青海互助一帶,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於五峰山舉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縣西垣,因山峰形狀與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巒,霧披雲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每逢節日,山上山下,鑼鼓喧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或觀賞瀏覽,或賽歌比舞,台上縱情高歌唱花兒,台下集體對歌,此起彼伏。花兒會還是城鄉物資交流的盛會。

此外,尚有農歷五月初五日互助縣東溝大庄花兒會;六月十一日的丹麻灘花兒會;六月十三日土觀村花兒會等。

土族的傳統節日還有每年春秋舉行的祭敖包、青海互助縣姚馬庄等地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辦的朝山會、青海同仁地區土族的民間節日魯若節、青海民和縣官亭、中川、甘溝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納頓、青海互助、民和、大通及樂都、平安、湟中等地土族的宗教節日放官經、臘八節、青海民和一帶正月十六日的刀山會(每隔二三十年舉行一次)及二十日的正月二十節;民和官亭地區正月二十九日的火神節。

青海互助東瀛地區二月初二日的二月二;互助一帶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或四月初八日的跳神會;青海海東地區三月初三日的三月三節;互助一帶的清明節;青海樂都、民和一帶三月底四月初的祭祖節;互助一帶四月初一至十五日的祭佛節;五月初五日的端陽節;七月初七日的七月七;樂都一帶七月二十二日的祭財神節;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部分土族不過此節);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民和縣三川地區九月九日的請神法會;互助一帶秋收後的謝梱及十月初一日的祭碌碡;冬至日的冬至節;臘月二十四日的送灶神;互助一帶臘月二十九日、正月十四日的打施食等。

❸ 納頓節的起源傳說

關於納頓節的起源,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其成,竟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聞訊派大軍前來鎮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制好的戰旗,揮舞著已塗上染料的兵器向村莊的廟宇走去。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則告之:「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呢。」於是大軍撤回。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傳了下來,並逐漸隆重起來,成為慶祝豐收的盛大節日。

❹ 土族的歷史簡介:土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土族的歷史簡介:

土族,是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國家在1979年為土族人民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語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青海的民和、大通兩縣和甘肅的天祝藏族自治縣也比較集中,其餘的則散居在青海的樂都、門源、都蘭、烏蘭、貴德、共和、西寧和甘肅的卓尼、永登、肅南等地。

土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2、端午節

和漢族一樣,土族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端午節。

3、中秋節

土族過中秋,也與漢族傳統大致類似,月亮出來之前,人們在房頂上獻月餅、果子、核桃、棗兒之類供品,並點一對油燈。月亮出來後賞月,一直等到燈油熄滅之後,將所有供品拿下來全家分享。

農民開始播種。晚上吃油餡餛飩,在油餡里摻放幾粒麥粒和穀物,吃剩的餛飩分給家畜,以示莊稼是養人養畜之寶。

4、穀雨節

在穀雨那天莊稼人請人寫「穀雨」。因過去在三川地區蠍子繁衍很多,為防止蠍皙,在一張黃裱紙的上半部書寫「天師到門庭,仙氣吹一口,蠍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人們一般在黃裱紙下半部畫一隻公雞,嘴裡銜一隻蠍子,有雞人家從雞冠上取一點血滴在蠍子身上,然後將黃裱紙貼在牆上。

5、天社節

農歷春分時節,土族人民要上墳祭祖。同姓親戚們將一頭豬或一隻羊宰殺後抬到祖墳所在的地方,有條件的家裡還做一盤雞,具體作法是將一隻大公雞用針刺殺後去毛煮熟,雞身蓋上用紙剪成的花衣。

雞嘴裡銜上一撮棉花,然後將雞裝在木盤里,周圍還擺上以豆芽、雞蛋、臘肉、蔥等做成的5碗涼拌菜,供獻在祖墳前。祭祖時,人們將宰殺的豬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墳的後土祭祀,焚化紙錢等,男女跪拜,並由其中一位長者祈禱祖先賜福於後代。

6、納頓節

民和三川地區土族在莊稼豐收的農歷七月開始,舉行本民族傳統節日「納頓」。「納頓」是土語,意為娛樂。納頓節是民和三川地區土族人民為慶祝豐收而每年舉行的獨有的傳統節日,從農歷七月十二日起。

「納頓」從莊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開始,間隔一天或數天,由下川經中川的祁、楊家等地,漸漸北移,一直延續到上川的趙木川、官亭鮑家一帶,最後以農歷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納頓」收尾。

7、花兒會

土族山鄉還盛行專門賽歌的「花兒會」,多在每年農歷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舉行。

8、九月九廟會

農歷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廟里舉行九月九廟會。

人們在第一天請來法師和陰陽,剪蟠立桿。法師開始穿戴法衣時,旁邊二人唱《打扮曲》,對法師的一身穿戴從頭到腳大加誇贊。法師裝束已畢,拈香祈禱,開始作法,邊舞邊唱《蓮花曲)。蓮花曲分為五段,即青、紅、皂、白、黃五色蓮花。

9、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臘八節。凌晨時分,家家到河灘上背回幾塊冰立在果樹或糞堆上。又抱一堆麥草分別在地里、糞堆上和果樹底下將其燃燒。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結成冰後,根據冰凸起的形狀預測來年莊稼的收成情況。

10、擂台會

互助縣府所在地威遠鎮,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唱擂台戲。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一帶叫「諾術斗」(土語意為森林地區),宋時改稱「牧馬營」,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地。

11、雞蛋會

每年農歷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區舉行的傳統廟會,趕會的人都帶許多熟雞蛋,在會場上敲擊作戲,被敲破者將蛋送給贏家取樂。所以人們習慣地叫做「雞蛋會」。

12、觀經會

觀經會是佑寧寺歷年舉行的祈願法會。佑寧寺系土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舊稱「郭隆官巴」(鷹谷寺)。史稱「溫北諸寺之母」。該寺於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舉行兩次規模宏大的觀經會。

❺ 土族的「納頓節」由幾部分組成

關於納頓節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漸擺脫了游牧生活,開始步入農耕生產時期,為了處理農耕生產中的矛盾,協調人際關系,便形成了一種集體廟會活動,即"納頓"。專家認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應當起源於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對於納頓節真正的起源,還需要學者專家進一步地考證研究。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開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負責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管理(如田間用水順序)等,節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節前一日大小牌頭敲鑼打鼓,進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動。然後便是納頓節的正會。
一年一度的納頓節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納頓節的正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巫)三部分組成。
"納頓"開始時,首先是本村的"會手"迎接外村的"會手"。"會手"是集體舞蹈隊伍,人數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會手"按老、中、青年齡順序列隊,由老人們身著長服,擎彩旗,拿柳條(普灑甘露之意)領隊,鼓手、鑼手、旗手相隨其後,鼓鑼聲聲的節奏,催人起舞,粗獷的舞姿伴隨著嘹亮的歌聲,"大好!大好!"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高昂歡快。他們喜躍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來慶賀的外村"會手"。兩廂"會手"相逢,陣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擻,個個容光煥發,旋轉起舞三匝後,向客隊"會手"焚香,遞煙敬酒,互致賀意,共祝平安。

❻ 土族的重大節日有哪些!

土族傳統節日內蒙古新聞網
春節和(安昭)納頓節是土族最熱烈、最隆重的兩大節日。土族的傳統節日還有正月十四佑寧寺的觀經會,農歷二月二威遠鎮擂台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的丹麻戲會、「花兒會」和「少年會」等。在這些節日里除進行傳統的多種娛樂活動(如賽馬、摔跤、唱「花兒」等)以外,同時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物資和文化交流活動。另外,互助地區的索胡家、達霍家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向月亮揚一把灰。這是明朝漢人與北元蒙古人始終針鋒相對的殘留習俗,向月亮揚揚鍋灰以掩其「明」。蒙古人早已淡忘之,可在土族聚居區核心地帶還保留著這一習俗,亦可證明土族與蒙古族之間的密切關聯。

土族的春節

土族稱春節為「新年」或「新月」。初一清晨四時左右迎神,有的地區是在零時舉行迎神儀式。在庭院中點燃一堆麥草火,在寶瓶台上擺上各種饃饃,佛堂里點燈、燒香、放炮,迎接各路神靈回人間。迎神儀式之後,首先給家中的長輩磕頭拜年,並依次要給所有的家族長輩拜年。同一家族內拜年,比較簡單,只拿一條哈達、一副饃饃、一壺酒就可。有的地方有在家族內集體過年的習慣,每年由一戶或兩三戶主辦,家族男女老幼都去參加,由家族長輩祝新年辭,集體向家族神磕頭,一起吃飯、喝酒、唱歌,使家族內的聯系更加緊密。從初二開始,要給親戚拜年,兒子媳婦給岳丈拜年,侄子侄媳給姑夫姑母拜年,朋友之間互祝拜年。

「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納頓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娛樂」。舉行時間可謂超長,從夏末麥場結束時(農歷七月十二日)開始,一直持續到秋天(農歷九月十五日)才告結束,歷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納頓節是「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關於納頓節的起源,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其成,竟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聞訊派大軍前來鎮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制好的戰旗,揮舞著已塗上染料的兵器向村莊的廟宇走去。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則告之:「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呢。」於是大軍撤回。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傳了下來,並逐漸隆重起來,成為慶祝豐收的盛大節日。

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直至農歷九月十五止,由東向西,最後回到中心地區而結束,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麥場上會合,是最熱烈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幾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響,伴隨著沉穩有力的鼓聲,會手們閃騰跳躍,在粗獷的高呼聲襯托下,表現出健與美的雄姿。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會手舞首先開始了,這是由四五十人參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順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著長衫,手執扇子的老人,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別看他們年過花甲,銀須垂胸,可跳起舞來,卻還是那麼從容自如,步履強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和拿著柳條的孩子們依次跟在後面,他們擺動身子,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復雜,但整齊的舞步,諧調的躍動,伴隨著有節奏的鼓鑼聲,顯得十分優美。在舞蹈的同時,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給會手們敬酒,以此助興,人們在舞蹈中陶醉了,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熱鬧的納頓自然也成為訪親拜友的好時機。一大早即可看見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車馬大軍,浩浩盪盪行進在鄉間路上。

各村外的麥場上,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呈現出一派豐收後的歡樂景象。

納頓活動以舞蹈和戲劇表演為主。「會手舞」為開場節目,是由數十至數百人參加的群眾性集體舞,參加者按長幼次序排列。伴隨著鑼鼓的節奏,大家一齊踏動、擺身、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姿優美,氣氛熱烈,場面恢宏壯觀。

會手舞之後表演的是戴著面具的啞舞劇《莊稼其》,以舞蹈形式表現父親向兒子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的情形,表演生動、細膩,滑稽逗人。接著往往表演三國故事《三將》和《五將》等,最後為表現土族祖先從事畜牧業生產時期的生產生活、再現土族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精神的面具舞——《殺虎將》。

納頓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娛樂盛會,也是他們訪親探友,相互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學習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的大好時機。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天賜良緣。

❼ 土族的納頓節共持續多少天它是怎麼由來的

每年農歷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區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當地的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70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生活在這里的土族群眾為了慶祝五穀豐登,便在莊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從宋家村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跳起"納頓"。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般來說,納頓在農歷七月十二開始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為"七月會",活動一直持續到農歷九月十五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場面隆重,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起源

關於納頓節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漸擺脫了游牧生活,開始步入農耕生產時期,為了處理農耕生產中的矛盾,協調人際關系,便形成了一種集體廟會活動,即"納頓"。專家認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應當起源於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對於納頓節真正的起源,還需要學者專家進一步地考證研究。

主要活動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開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負責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管理(如田間用水順序)等,節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節前一日大小牌頭敲鑼打鼓,進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動。然後便是納頓節的正會。

一年一度的納頓節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納頓節的正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巫)三部分組成。

1、跳會手
"納頓"開始時,首先是本村的"會手"迎接外村的"會手"。"會手"是集體舞蹈隊伍,人數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會手"按老、中、青年齡順序列隊,由老人們身著長服,擎彩旗,拿柳條(普灑甘露之意)領隊,鼓手、鑼手、旗手相隨其後,鼓鑼聲聲的節奏,催人起舞,粗獷的舞姿伴隨著嘹亮的歌聲,"大好!大好!"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高昂歡快。他們喜躍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來慶賀的外村"會手"。兩廂"會手"相逢,陣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擻,個個容光煥發,旋轉起舞三匝後,向客隊"會手"焚香,遞煙敬酒,互致賀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興,匯合到一起的隊伍,浩浩盪盪,載歌載舞,揮動柳條扇子,鼓鑼喧天,歡聲雷動,彩旗滾舞,繽紛絢麗,呈現出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

2、儺戲表演
"會手"歌舞結束後,接著有《莊稼其》《三將》《五將》《殺虎將》等古樸的民間儺戲表演。

《莊稼其》意即種莊稼的人,通過老農向他的兒子傳授農耕技藝等劇情,以幽默詼諧的形式展現了土族農耕生活。稚氣未脫的兒子與他老子的爭執,反架格子倒掛犁的滑稽動作,逗得人們哈哈大笑。軍儺戲的表演有好幾出,比如《三戰呂布》,以布陣、對打等動作演繹三國故事,再現三英戰呂布的場面,突出了關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氣。《殺虎將》一出儺戲古樸粗狂,其中虎與牛的相抵摔跤、人與虎的搏鬥,及戴牛頭面具的殺虎將最後出場降伏猛虎等情節緊張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遠古時期的生活情景。

日漸西斜,活動已近尾聲。有人將堆積如山的蒸餅分塊贈送給每個到會的人。老人們焚燒紙錢供於地方神前,馨香禱祝:風調雨順,民殷財阜。然後,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廟會的納頓。納頓活動就像是一次漫卷過全縣的"運動",是一波一波歡樂的浪潮。從糧食成熟最早的下川開始,逐村向西,過中川到上川結束。各村都會將節目提前准備好,當村當日表演歡慶完畢。

會手舞的傳說

舞蹈表演的形式一環套著一環,排成龍形的"一字長蛇陣",兩行並行的"二龍戲珠陣",變換成四行的"四門斗敵陣"等等,看得令人眼花繚亂,興奮不已。整個會手舞隊看起來像一支征戰的隊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頗似統領隊伍的將領,持簫管者為文官或者軍樂隊,擎三角旗者像個傳令官。

民間傳說,最初,土族先民的一支軍隊曾經為把守黃河岸而來到三川,拒敵作戰獲勝。為慶祝勝利,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納頓由此演變而來。

民間還傳說:很早以前,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藝超群的木匠,被皇帝召去修造宮殿。木匠同夥伴們經過幾年的辛勤勞作,終於建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宮殿。皇帝一看,十分高興,可他轉念一想,又放心不下:為建造皇宮,耗盡了天下資材,鬧得民怨沸騰。這一切都瞞不過那個木匠,他倘若泄露出去,那人們不是更加憤恨他這個皇帝了嗎?於是,皇帝打定主意要加害於木匠。這消息不知誰悄悄透露給了木匠,木匠連夜逃跑,來到三川地方,控訴皇帝勞民傷財、荒淫糜爛的生活。這里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沒有活路了,木匠振臂一呼,十里八鄉的百姓紛紛響應。木匠作為首領,立即拉起了一支農民大軍,日夜操練,准備乘機起事。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皇宮,皇帝驚恐不安,忙派遣暗探前來刺探軍情。這當然瞞不過那位足智多謀的義軍首領木匠,木匠當機立斷,命令士兵們把大兵器統統藏起來,脫下戰袍,換上長衫,拿上扇子,打起彩旗,敲起鑼鼓,跳起會手舞來。他們一邊跳,一邊歡呼"大好",精彩的會手舞把個皇帝的暗探看得眼花繚亂、暈頭轉向,搞不清究竟是怎麼回事。一問當地人,都說是跳會手舞,慶豐收哩。

從此,跳會手舞的習俗也就留傳下來了。

傳承價值

土族納頓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始至終都有活生生的人參與其中,因此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文化現象,它是活形態的,又是原生態的,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納頓節特點十分鮮明,它是一種鄉人儺民俗活動,以民間信仰為連接村落的紐帶,流傳歷史久遠,每次活動延續時間長,參與廣泛等。納頓節具有嚴格的組織和程序,其活動與鄉村管理和生產時序緊密結合,有明顯的社會調適功能。節日期間,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極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別是其中的儺戲儺舞,保存著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殘影,同時又吸收了二郎神、關公崇拜等漢文化的內容,既表現了土族的文化個性,又體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諧現象,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其音樂、舞蹈、頌詞、服飾、儀禮等都富於特色。

納頓是民和地區土族人民最隆重、熱烈的節日和文化娛樂活動,也是人們訪親探友,商榷兒女婚嫁,調解糾紛,相互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學習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的大好時機。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良機。

納頓節同時也是人們認識土族歷史的"活文獻",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歷史的發展進程,表現了其由游牧生活轉向農耕生產的歷史過程,這對於從事土族歷史、宗教、文化藝術、生產生活、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民和三川納頓的儺戲藝術真實地保留了土族遠古生活的具體形態,原汁原味地再現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種活形態的文化,這個資料對於研究儺文化顯得舉足輕重。納頓節作為青海獨有的一種本土文化,具有極高的民族民間文化特徵,也體現了土族文化與華夏文化的淵源關系。

❽ 土族有什麽節日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又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玩耍」、「娛樂」。

每年農歷七月,正是青海民和三川地區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當地的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70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生活在這里的土族群眾為了慶祝五穀豐登,便在莊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從宋家村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跳起「納頓」。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般來說,納頓在農歷七月十二開始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為「七月會」,活動一直持續到農歷九月十五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場面隆重,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❾ 我想知道世界各國民族節日的時間

中國:
畲族:歌節(2月2)
土家族:過趕年(比春節提前一兩天)
怒族:鮮花節(農歷3月15日)
彝族:火把節(農歷6月24日)
土族:納頓節(農歷6月15日一直延續到9月)
苗族: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 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4.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習慣稱做看頭龍後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
6.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
7.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
8.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日之一。
9.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和山歌,進行社交活動。此種活動,苗語叫做「柳比娃」,用漢語直譯的意思是「摘櫻桃」。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10.跳香會。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外國:愚人節:4月1日

❿ 土族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節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台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台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1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