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第一代idf能用多少年

中國第一代idf能用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9-13 21:04:23

❶ 目前中國服役的戰斗機都有哪些,分別是第幾代戰機

殲八。300架 3代半
殲10。 500架左右。四代
殲11/蘇27/蘇30。685架。四代半
殲20。4架。5代
f16 ab block52。120架(台灣) 4代
idf經國號 120架。4代(台灣)
幻影2000。70架。4代(台灣)

❷ IDF戰斗機是第幾代

三代,
台先進戰斗機計劃1983年展開,戰斗機定名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製防禦戰機)。計劃總的目標是研究一種防禦性的戰斗機,針對目標為解放軍大量裝備的殲-7、殲-8戰斗機和對地攻擊飛機,力求在質量上取得優勢。總研製計劃稱為「安翔計劃」,內轄四個子計劃,分別是空氣動力和機體設計的「鷹揚計劃」,先進發動機的「雲漢計劃」,飛行控制和航空電子系統的「天雷計劃」,最後是自行研製空對空導彈的「天劍計劃」。整個研製計劃最終耗費超過10億美元。 准備階段中台方選定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為主要技術支持提供商,主要參與「鷹揚計劃」。這使得IDF在很多方面有模仿F-16的痕跡。
IDF的氣動和機身設計較為先進,總體布局為翼身融合加三角翼、單垂尾雙平尾布局。機頭有下傾,氣泡形座艙,視野良好。進氣口呈橢圓形,位於翼根邊條下方,大迎角工作條件好。各子系統研製成功後,89年5月28日IDF首飛。隨後一架IDF原型機試飛失事墜海,試飛員伍克振上校死亡。94年IDF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最初生產量定為250架,計劃月產3至5架,持續生產五年。但後來台方獲得了更先進的F-16A/B和幻影2000-5,IDF的定單隨之減為13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目前IDF配備於台中清泉崗的第3聯隊和台南的第1聯隊。總的來看,IDF作為台方一種防禦性的戰斗機,還是夠用的。
基本性能:
機長:14.48米
機高:4.42米
翼展:8.60米
機翼面積:21.00平方米
使用空重:6486千克
機內燃油:195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952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2247千克
正常外掛載荷:907千克(對空) 3901千克(對地)
最大平飛速度:1296千米/小時
最大限制速度:M1.8
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海平面)
實用升限:16460米
限制過載:6.5G

❸ IDF戰斗機如何

F-CK-1戰斗機是台灣在美國技術協助下設計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在台灣空軍的規劃中,F-CK-1與購自法國的幻影2000-5及購自美國的F-16A/B構成其台海空中優勢作戰的主力,其中F-CK-1負責中低空防禦。1980年代,在蔣經國的指示下,台灣軍方展開「自製防禦戰機」(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IDF)的研發,以取代逐漸老化的F-5自由戰士戰斗機作為空軍的新一代主力機,於是產生了台灣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計劃——「鷹揚計劃」。其它考慮方案包括:F-16A/B戰斗機,但美方拒絕出售;低檔出口戰機F-20「虎鯊」(F-5戰斗機的改進型)和F-16/79(換裝低性能的J-79發動機的F-16),但因美方暫時停止向台售武而未能成功。 出於對自身利益、出路及安全的考慮決定自行研製新一代噴氣戰斗機IDF(自產防禦戰機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美國當局及各大軍火廠商非正式的給予了台方充分的技術支援。可以講,在整個IDF計劃中,美國政府的立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美國人採取了一種既不「觸怒」中國政府又可高效「協防」台灣的策略。不僅進一步武裝了台灣,而且使得台灣擁有了設計、生產先進戰斗機的能力,從而將台海局勢引向「不統不獨」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利益,實屬惡毒。台先進戰斗機計劃1983年展開,戰斗機定名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製防禦戰機)。計劃總的目標是研究一種防禦性的戰斗機,針對目標為解放軍大量裝備的殲-7、殲-8戰斗機和對地攻擊飛機,力求在質量上取得優勢。總研製計劃稱為「安翔計劃」,內轄四個子計劃,分別是空氣動力和機體設計的「鷹揚計劃」,先進發動機的「雲漢計劃」,飛行控制和航空電子系統的「天雷計劃」,最後是自行研製空對空導彈的「天劍計劃」。整個研製計劃最終耗費超過10億美元。最早對IDF進行曝光的是美國合眾社於1988年6月24日的一期報道。美方派出百餘來台赴台,有現職人員,也有退休人員。對於退休人員來說,IDF計劃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為他們的退休金增加了不少數字。台方還在台中清泉崗營區,專門興建了供美方人員和家屬居住的符合美國生活習慣的社區,生活購物、體育娛樂設施齊全。IDF在設計之初統共考慮過四種設計方案,而最終的結果是將四個方案進行了合理的整合,既考慮了氣動、結構的先進性,又照顧到了研發的成本及技術風險。最終確定的IDF氣動外形雖有妥協,但仍具備第三代戰斗機的水平。採用了雙發、翼下兩側橢圓形固定進氣口、中等展弦比中等後掠角中單翼、單垂尾、翼身融合的布局。機翼前緣融有全翼展前緣襟翼,後緣為全翼展襟翼,外側為襟副翼。機體大部分採用金屬結構,計劃逐步增用復合材料。可收放前三點式單輪起落架,前起落架向前收,主起落架向內收入進氣道側面。有著陸尾鉤,可利用跑道上的應急阻攔索。增壓和空調座艙採用航空研究公司的空調系統。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用右側駕駛桿,裝抗高過載大傾斜角座椅,採用馬丁·貝克公司Mk12零零彈射座椅。1988年12月10日第一架「IDF」原型機出廠,1992年成軍服役;該戰機型號為「F-CK-1」,其中「CK」代表「經國」二字威妥瑪拼音「Ching-kuo」的縮寫,並命名為「經國號戰機」,以紀念蔣經國。當航發中心開始生產F-CK-1後,2001年台灣軍方展開「翔升計劃」,以提升「經國號戰機」(F-CK-1A/B)的性能,漢翔時期對F-CK-1的升級方案進行探討以應付對岸解放軍日益增加的空防威脅,經研析後把升級計畫分為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兩大部分。2006年,第一架「翔升機」試飛成功,2007年3月27日,F-CK-1C/D型戰斗機正式公開,並命名為「雄鷹號戰機」。然而在2011年6月30日升級成功交機典禮上,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仍把戰機改回原名,只保留了機尾的雄鷹圖騰,經國號名稱的變與不變,也記錄著台灣的政治演進。

❹ IDF是什麼

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爾開發者論壇。

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爾開發者論壇,簡稱IDF)是由英特爾公司主辦的技術講座,在美國、中國等7個地區舉辦,每年分秋冬舉辦兩次。IDF主要由主題演講、技術專題講座以及技術展示組成,主題演講的演講者均是英特爾的高層人士,演講的題目都具有相當的前瞻性,作為一家在處理器、網路處理器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IDF的確是讓業界獲悉英特爾最新動向的最佳場合。
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技術行業盛會之一,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已經成為眾多知名的技術專家和企業了解國際行業資訊、交流領先經驗的超值平台。2007年北京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以超過6800人次參加的規模成為全球頂級的行業饕餮盛典。
作為中國大陸地區的唯一一場,並且是2008年全球的第一場信息技術峰會,此次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首演一定會成為您與來自全球的專傢夥伴一起探知未來行業趨勢的最佳機會。
2008年4月2—3日,以「芯動力、新世界」為主題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這是一次全球頂級的IT產業盛會,出席人數超過7000人,盛況空前。
IDF期間,英特爾發布了全新英特爾® 迅馳® 凌動™ 處理器技術,來自全球各地的設備製造商亮相了基於英特爾架構的移動互聯網設備(MID);同時,英特爾面向全球教育市場,發布了第二代英特爾架構學生電腦「上網本」(Netbook)。
峰會主題演講精彩紛呈,英特爾公司高層領導和技術專家理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浦大衛(David Perlmutter)、阿南德(Anand Chandrasekher)、蕾妮·詹姆斯(Renee James)、錢安達(Andrew Chien)等分別發表重要演講,介紹了英特爾領先的技術、產品和方案,以及下一代英特爾微架構和技術願景。
峰會期間,有100多家贊助商參展商帶來他們的最新科技成果,超過150個展位遍布在技術展區和多個體驗區。
同期,英特爾攜手政府相關部門、行業組織、教育機構和設備製造商、軟體開發商、服務提供商等生態系統合作夥伴,舉行了一系列重要發布活動。
2009年4月8日,以「聚信與共,創贏未來」(Invent the New Reality)為主題的2009年春季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 Developer Forum,IDF)在北京召開。適逢IDF在華連續舉辦10周年,加上金融危機波及世界,中國IT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在這樣的形勢下IDF得以成功舉辦,備受業界期待和關注。在開場的演講中,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敘指出:「2009年IDF的舉辦,具有非同尋常的三重意義。對於IDF來說是在華10周年紀念——作為英特爾召集的全球性產業盛會,IDF一直是IT技術發展趨勢的風向標,10年來IDF為本地合作夥伴搭建促進『學習、協作和創新』的強大平台,矢志不渝地推動本地創新合作,我們將把IDF的這種價值繼續發揚下去。第二重意義,在於本屆IDF所肩負的特殊使命——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以堅定的信心繼續保持對IT生產力的投入,繼續堅持投資於未來技術,用創新為經濟復甦保駕護航,至關重要。IDF第三重意義,在於揭示當前中國IT產業的全新機遇——無論是以信息技術推動新農村建設、助力傳統產業升級與增值,還是直接參與到當前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中去,IT產業要有更高遠的眼量,去直面挑戰、擁抱機遇。」

❺ 戰斗機有一代,2代,3代,4代,5代 都有什麼區別

各代戰機都有著各自的突出優點,超音速戰斗機為第一代,超視距戰斗機為第二代,超機動性為第三代,隱身的為第四代。第一代追求速度,第二代追求視距,第三代准求機動性,第四代追求隱身性,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區別。

  1. 第1代

    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飛行速度低於聲速,為亞聲速戰斗機,最大航速M=0.8,作戰半徑約400~800km,代表機型有美國的F-86,前蘇聯的米格-15。在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米格-15與美國的F-86進行過空中的殊死博斗,這也是世界第一次雙方均為噴氣式戰斗機的第一次空戰。現己退役,只能在航空博物館中見到。

  2. 第2代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最大飛行速度M-2.0,巡航速度M=0.8,作戰半徑約1000km。代表機型有美國的F-104(50年代後期)、F-4「鬼怪」式(60年代初),前蘇聯的米格-21(50年代末)、米格-23(70年代初)等,目前大部分仍在服役。

  3. 第3代

    克上世紀70年代中至今。特點:具有高的機動性,要求飛機推重比(發動機推力/飛機重量)大於1.0,以往的戰斗機推重比均小為此要採用大量先進技術,特別是發動機的推重比(發動機推力/發動機重量)要達到8.0。飛機能垂直上升,飛機的最大飛行M=2.1~2.3,巡航M=0.8,作戰半徑=800~2000km。代表機種有:美國的F-15(1974)、F-16(1978)、F.A-18(1980),前蘇聯的米格-29(1983)、蘇-27(1984)。蘇-27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作了精彩的「眼鏡蛇」機動動作,令人至今不忘,代表了第3代戰斗機突出的高機動性能。這幾種飛機目前仍是在役機種中的姣姣者。

  4. 第4代

    1997年9月7日美國F-22首飛,標志著戰斗機將進入第4代,隨後,俄羅斯的S-37、1.44,美國的聯合攻擊機JSF先後進行了各自的首飛。F-22將於2005年、JSF(現已命各F-35)將於2010年前後進入服役;俄羅斯的二型飛機則由於經濟問題,尚無明確的計劃。

❻ 台灣IDF經國號戰斗機

台灣空軍裝備的IDF經國號戰斗機該機由台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自行研製,1983開始設計,1986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92年開始裝備部隊。動力設備:兩台 Garrett TFE1042-70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18,920 磅。該機最大馬赫數約1.7,升限16750米,爬升率250米/秒,實用升限 55,000 英尺,作戰半徑 550 英里。據信得到了美國的幫助。IDF的武器有內裝的一門M61A「火神」20毫米六管炮。左右機翼兩個掛架可掛空空導彈和反艦導彈。可掛載的其他武器有LAU-3A,70毫米*19火箭巢、CBU-20子母彈、激光制導炸彈、AGM-65空地導彈。
DF戰斗機(常用名稱IDF,是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自製防禦戰機」的縮寫),原型機名為「經國號」,現名「翔升號」,是台灣中山科學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研製的兩台發動機作動力的作戰飛機。它是一種多用途輕型戰翔升號斗機,主要用於空空作戰、奪取制空權作戰。也可以對地攻擊、反艦作戰。據報道,台灣「漢光18號」軍事演習中,從4月22日開始,正在進行28天的第三個階段——戰力驗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IDF究竟能夠扮演什麼角色?人們將冷靜觀察。
自 70 年代末期以來,台灣空軍老舊戰機的更新一直受到挫折,最初中意的F-16A/B美方拒絕出售,連專為出口發展的低檔戰機F-20虎鯊、F-16/79,也因為中共與美國於1982年8月17日簽訂的「八一七公報」而落空,台灣為取代F-104、F-5E不得不「自立」研發戰機,新戰機的研發在美方允諾技術支援下於1983年展開,並稱該機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自製防禦戰機 )。IDF 整個研發計劃稱之為「安翔計劃」,細分為4個子計劃,分別是機體氣動力結構和機體設計的「鷹揚計劃」,發動機研發的「雲漢計劃」,飛控和航電系統整合的「天雷計劃」與機上空對空導彈發展的「天劍計劃」。從1983年起,請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專家做飛機設計的顧問。1988年研製出第一架原型機,1989年首次試飛,1992年初4架樣機試飛700多架次。同年第一架成批生產的IDF戰斗機交付軍方。
台灣研製IDF戰斗機耗資10億美元。原計劃用35億美元采購200-250架(單價約1400萬美元)。後來,1992年美國同意售台150架F-16戰斗機。年底,台灣當局改變計劃,只採購130架IDF戰斗機(含28架雙座機)。
IDF戰斗機翼展8.6米,機長13.26米,機高4.42米,展弦比(即翼展×翼展÷機翼面積,戰斗機展弦比小,轟炸機展弦比大)4.2,機翼面積21平方米,後掠角30度,空機重量6486千克,正常起飛重量952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2247千克,最大外掛重量907千克。最大平飛速度1296公里/小時,最大限制速度1.8倍音速,實用飛行高度限制16460米,爬長率254米/秒,最大過載限制6.5g(g為重力加速度)。作戰半徑600公里。
IDF戰斗機的兩台發動機是由台灣與美國加雷特公司合作研製的TFE-1042渦扇發動機。單發推力3790公斤,據報道,其加力推力5454公斤。機載雷達是經改進的適合台灣的美國APG-67,叫做「金龍」53(GD-53)。這種雷達是脈沖多普勒雷達,有對下探測、控制對下發射導彈的能力。空對空作戰時,對5平方米的目標,向下探測作用距離57-54公里,向上探測作用距離46-74公里。空對地作戰雷達作用距離148公里。
IDF戰斗機裝有一門6管轉膛火炮,名叫「火神」(即M61A),在左側機翼邊條上方,口徑20毫米,射速600發/分,射程3000米,備彈400發。有8個外掛點,可掛載「天劍」Ⅰ型、「天劍」Ⅱ型空對空導彈,也能掛載「雄風」Ⅱ型、「雄風」Ⅲ型反艦導彈。
盡管IDF戰斗機具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台灣軍方已經根據「精實案」把130架IDF戰斗機編成兩個聯隊(其中,駐清泉崗空軍基地有一個聯隊70架)。但是,IDF戰斗機在1991年試飛時就摔過一架。而且,飛機的實際重量已經超過了原設計指標。由於發動機推力不足,所以其速度與機動性都達不到原設計要求。加上其作戰半徑才600公里,限制過載才6.5g,最大外掛重量才907千克,大大限制了它的機動能力和攻擊能力,其防空、奪取制空權、對地面攻擊、反艦作戰能力都有限,在「漢光18號」軍事演習中扮演的角色,不會有很大作為。
生產之類型:
原型機/10001~10004,其中10004為雙座機
先導型/A型1401~1406/B型1601~1604
生產型/A型94架1407~1503/B型26架1605~1630
「經國」號的研製是針對中國可能會購買的幻影2000C型戰機,並非為中國人自摸的對抗殲8-2。
飛行操控特性
推力來源上,IDF采雙發動機設計,擁有大於1.0的高推重比,加上機體又輕,加速、爬升快,轉彎半徑小,擁有.控性、運動性、安全性都高的特點,可輕易做出9G以上的動作。IDF擁有流線形且扁平的機身,飛行阻力小,雷達幕上截面積也小,只可惜IDF的大型垂直尾翼及翼前延伸板反而加大了雷達上的光點,但IDF的設計打從一開始就並非以匿蹤為目的。
IDF於Mach 0.8~1.5的速度下具有最佳的.控性,而空戰發生的情況也多在這個速度下,因此IDF在空中纏鬥上具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佔有很大的優勢;在低速.控性上,IDF亦有傑出的表現。IDF屬於中高空的防禦型空優戰機,具全天候作戰能力,唯作戰半徑較小,以近程空防、中長程攔捷為主,對地攻擊為其較次要任務,設計目標在於講求快速反應防禦、中程攔截和空戰格鬥能力。
機身設計
IDF在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襟翼及起落架艙門部份使用碳纖復合材料製造,用以減輕機體重量,對於匿蹤也有一定幫助;而進氣道置於翼前延伸板下方,採用重量輕、結構簡單的皮式進氣道設計,著重於.控性及靈活性的提升,對於高空及高速飛行能力並不講求。另外,進氣道向內彎曲再通至發動機的設計,使得渦輪葉片能避免被雷達波所偵測。
構型上IDF棌翼胴合一及蜂腰設計,能有效降低阻力面。翼胴合一設計的另一項好處在於減小IDF的雷達光點;翼胴合一設計能有效地將雷達波反射至敵方雷達不能接收處,對於匿蹤上有一定幫助;而機翼前端座艙兩側的機翼延伸板則可增加升力及可.控性,可防止失速的發生。
馳解靜穩定性
IDF擁有優異的飛行.控性能,原因就在於IDF的機身採用了「弛解靜穩定性(Relaxed Static Stability)」設計並且巧妙結合了「線傳飛控系統(Fly By Wire)」。利用速度的變化改變飛機的升力中心位置以求取最佳的.控性。這種設計的好處是使飛機的升力在飛行時獲得最有效的利用,飛機擁有絕佳的靈活度。但是由於此一設計穩定性相形降低,使飛機難以由人力控制,而必須藉助計算機對飛機的飛行路徑在短時間內作快速而精密的調整。飛行員透過計算機.控飛機,計算機能參考大氣數據及飛機狀況使飛機得以最佳姿態飛行。
座艙設計
在座艙內的設備當中,中央是水平儀、油料、航速、高度等傳統儀器,兩側是兩具多功能終端顯示器(MFD),儀表上方是模式選擇鍵,再上方配置有抬頭顯示器(HUD,Head-Up Display),其中抬頭顯示器使飛行員不必低頭就能獲得大量作戰信息,能使飛行員專注空戰中。而控制桿也由中央移至右側,並配有手置節流閥控制系統(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使飛行員在百忙之中手不必離開控制桿而能更容易的.控戰機。後傾30°的座椅可使飛行員更加舒適,擁有較高、較久的G力承受能力,IDF並採用全罩式的淚滴式座艙,飛行員擁有良好的視線范圍。
航電系統
IDF具有三套獨立配置的數字式計算機及線傳飛控系統(Fly By Wire),這是Lear-Astronic公司的產品,和瑞典的JAS-39所採用的是同一款,比傳統式的模擬式計算機及纜控系統較為先進;並且配備UHF/VHF通訊系統及戰術導航系統(TAICAN)。航法(飛行)計算機是美國Lear-Astronic公司的產品,對攻角、G力有自動限定的功能,以防止飛機失速。戰術計算機則和雷達與終端顯示器聯機,能把熱源掃描儀、雷達所搜索到的情況呈現在抬頭顯示器上。機內共有兩具多功能顯示器(MFD),1992年時空軍曾要求提升抬頭顯示器的性能,可能會在未來換裝最新的廣角式。IDF配有儀降系統(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及Honeywell公司的H-423雷射慣性導航系統,其中H-423雷射慣性導航系統使IDF能夠在短時間中作最快速起飛,達成緊急攔截任務。
電戰系統
IDF上並採用美國利頓公司的最新產品ALR-85(V1)雷達威脅警示系統、崔可公司生產的ALE-47智能型雷達干擾絲,另外並配有熱源誘導彈,而IDF也能掛載中科院生產的電子干擾莢艙、電子反反制莢艙,使得IDF的戰場存活率大大的提高。IDF上亦配置了上亦配置了「敵我辨識系統(IFF)」,用以避免空戰中誤擊己方飛機,而此套系統並在90年代末獲得了性能提升為「先進敵我辨識系統(AIFF)」,型號為和F-16所使用的相同-APX-113(V)這一改變可從IDF座艙前的四副天線觀察得知。
2000年12月26日,中科院第五所副所長羅漢華博士指出,IDF若能整合中科院所研發的頭盔顯示器、網膜顯示器及瞳位追蹤器等先進配備,將有助於IDF戰機在近距離空戰中與蘇凱戰機的有效對抗。目前世界上只有俄制的Su-30MK、美製的F-22及其它少數的戰機擁有此套系統,這其中並不包括F-16與Mirage2000。.控系統 IDF是空軍第一架使用線控飛行系統(FBW,Fly By Wire)及採用多重配置計算機系統的飛機,也是中科院繼AT-3自強號及A-3雷鳴機之後第三架使用抬頭顯示器(Head-up Display)的戰機,航空電子系統、射控系統上均達世界第一流水準,雖然賦予IDF相當復雜的空對空、空對地及飛航能力,但並不大幅加重.作負荷。而IDF採用的模塊化設計讓後勤維修更為簡便。
雷達系統
IDF使用的雷達是由中科院研發、台灣神通計算機公司製造的金龍53型/GD-53多功能脈波都卜勒數組式雷達,是以F-20使用的AN/APG-67(V)為主體與F-16A使用的AN/APG-66(V2A)的部份組件相互搭配由國人自行研發而來。金龍53具有相當優異的對地搜索、俯視能力,甚至可以探測地面的目標物,有效偵測范圍遠達81里(150km),俯視范圍為35km,並且具有仰視能力及對地面與海面的搜索能力,壽命235hr。搭配天劍二型飛彈後更能同時追蹤、鎖定1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兩個最具威脅的目標,金龍53/GD-53具有等同F-16A/B MLU Block20與Mirage2000-5的APG-66(V2A)及RDY雷達性能,甚至有部份的超越性能。
GD-53主要性能包括-
對地平線以上目標的搜索和追蹤(俯視能力)
敵我自動辨視
對空中目標俯視、仰視的搜索和追蹤
5、10、20、40和80里范圍的搜索模式
性能諸元
機身規格
全長/14.48m
翼展/8.53m,9.46m(含翼端飛彈)
高度/4.70m
空重/6429kg
翼面積/24.26m?
水平安定翼翼展/5.98m
翼負荷力/350.37(戰斗重量)~512.90(最大重量)
主翼高度/1.73m
主輪間距/2.04m
內載油量/2,111kg(單座)/1884kg(雙座)
飛行壽命/20年/8000小時
進氣口/皮式進氣口
減速板位置/兩側尾衍
水平安定翼/全動式
造價/約US$26000000(1999-Jan)
續航能力
航程/2639km
作戰半徑/1100km(以經濟油量飛行)
緊急攔截半徑/130km
威力偵巡半徑/1100km(3具1040L副油箱)
滯空時間/40min~2hr
戰斗巡邏滯空時間/1.5hr
推進系統
發動機/2具AIDC/Garrett制TFE-1042-70
最大推力/4313kg×2=8626kg
標准推力/3051kg×2=6102kg
運動能力
回轉半徑/370m(1000公尺,0.6馬赫)
滾轉速率/270°/sec
最大速度/Mach 1.8
實用升限/16760m
推力比重/1.01
操作負荷/-3.0G/+6.5G(最大重量下)~+9.0G(空戰重量以下)
海平面最大持續爬升率/15,240m/min
海平面最大速度/Mach 1.11=1,330km/hr
11000m最大速度/Mach 1.49 =1,792 km/hr
負載能力
起飛重量/9533kg
戰斗重量/8500kg(半油量/1056kg、天劍一型/AIM-9飛彈四枚、天劍二型飛彈兩枚、400發20mm炮彈)
最大重量/12540kg
外掛重量/4000kg

❼ 經國號的總體評價

在《IDF之父——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一書中提到,「IDF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衛台海的領空,掌握防禦區域內的空中優勢。所以IDF武器的系統設計屬於一種『空優戰機』型。設計上優先考慮:緊急升空攔截的速度,飛行操作反應靈敏度,先進的空對空導彈以及電子系統,具有不論任何角度都能發射導彈,擊落敵機(「天劍Ⅰ」型導彈)以及最先進中程超視距和射後不理的作戰能力(「天劍Ⅱ」型導彈),具有全天候作戰及高空俯視低空來襲敵機的能力等需求。同時面對現實的國際情況,為了要盡量爭取國外政治和技術上的協助,IDF在設計上不過份強調遠程作戰和攻擊性的能量。」
換句話說,IDF的原定設計目標其實是一種近程制空戰斗機,或者說,和早期型的米格-29相似。從設計特點來看,IDF的設計人員確實是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
正式服役後的IDF戰斗機的編號為F-CK-1A/B(A為單座,B為雙座),但在大陸,仍習慣性的將其稱之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即「自製防禦戰斗機」。而在這3個英文詞彙中,Fighter的含義無需討論,Indigenous基本是句空談——對一種從總體設計到發動機、武備、雷達航電等各個關鍵子系統基本上都來自於技術援助或直接進口的戰斗機而言,「自製」的提法幾乎就是一種諷刺!事實上,在I、D、F三個字母中真正具備重大意義的只有一個「D」——defence,防禦!
美國的對台政策可以用下面這8個字來形容——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也就是竭力讓兩岸維持現狀以互相制衡,體現在軍事上就是通過適度的軍援以保持兩岸的軍力平衡。正是從這種維持平衡的角度出發,美方在援助台灣開發IDF的同時,就已經給該機作出了明確的定位——1種具備較優秀空戰能力,但缺乏遠程攻擊能力的純防禦性戰斗機。用美方的話講,就是該機的航程不可超過F-5E,對地攻擊能力不可超過F-16。注意,這里的F-16指的是最早的F-16A型。
在雙方合作之初,通用動力就根據美國當時已經完善的第三代戰斗機理論,為IDF確定了重點強化中低空機動性而非高空高速性能的設計思路,並大量借鑒了其在F-16研發過程中取得的技術成果,IDF在總體設計上所採用的邊條翼布局和翼身融合設計,肋部進氣,單垂尾等都依稀可以看到F-16的影子。僅從氣動布局方面講,IDF已經達到了第三代戰斗機的標准。
IDF的航電和武備也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準,為避免過分刺激中國大陸,美方在為IDF提供航電、武備、動力等關鍵子系統的過程中盡量避免選用美軍的現役型號,所提供的設備基本以美國軍方用作技術儲備的為主,或者採用「合作研發」的名義在現有型號的基礎上為台灣量身定做。但並沒有進入美軍服役並不意味著著技術水平低,以火控雷達為例,IDF上裝備的「金龍」-53脈沖多普勒雷達實際上就是通用電氣為諾思羅普F-20「虎鯊」研製的AN/APG-67雷達的台灣版本。該雷達雖然不是美軍的現役裝備,但卻具有維修簡單、可靠性高等一系列優點,對空/對地功能均較優秀,整體性能和F-16A/B上的AN/APG-66相當。除了火控雷達外,IDF上所採用的APX-113(V)敵我識別系統、ALR-85(V1)威脅告警設備、ALE-47無源干擾系統等設備,要麼是美軍的現役裝備,要麼就性能相當美軍現役裝備相當,該機的座艙布局也採用了當時流行的「一平雙下」的布局,人機功效頗佳。在武器系統方面,IDF採用了一門美軍戰斗機標配的M61A1型20毫米加特林機炮,以及台灣「自行研製」的「天劍」-1型近距格鬥彈和「天劍」-2型中距攔射彈,這兩種導彈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美製「響尾蛇」和「麻雀」導彈的台灣版本,「天劍」-1的主要性能已經不遜於美軍裝備的AIM-9L。關於「天劍」-2,從目前已經公開的資料判斷,該型導彈採用了摩托羅拉公司提供的主動導引頭,整體性能應和美軍裝備的AIM-7M「麻雀」接近,但可靠性要差些。可以認定,IDF的武器系統起點是很高的。
總體來看,IDF戰斗機在氣動布局、航電和武備上均接近F-16A,但在關鍵的動力系統上,IDF和F-16卻有著明顯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講,美方要為台灣量身定製的是一種缺乏攻擊能力的「防禦性」戰斗機,而這種「防禦化限制」在技術層面則集中在了IDF的動力系統上。在合作之初,通用動力就很乾脆的拒絕了台灣方面採用F404型渦扇發動機作為IDF動力的建議,並為其選用了美國加雷特公司的TFE-1042-70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僅從發動機本身的角度講,TFE-1042-70不但無可指摘甚至還堪稱優秀,該發動機是嚴格按照美軍標和軍用發動機設計規范設計的,並採用了全許可權數字電子發動機控制系統、單元體結構設計等先進技術。時至今日,該發動機仍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美軍也為該發動機賦予了F125的正式編號。從IDF的實際裝機使用情況看,TFE-1042-70的故障率低,易於保障,特別是全許可權數字電子發動機控制系統的採用,提高了反應速度,降低了燃油消耗,發動機的瞬間特性佳,從慢車到最大推力只需5秒,有效地提高了IDF的格鬥能力。據台灣空軍內部使用經驗表明,IDF號在中低空、跨音速階段的格鬥能力基本達到了F-16的水準,全面優於大陸空軍裝備的殲-7和殲-8系列戰斗機,甚至在面對蘇-27時也可以放手一搏。但在超音速飛行能力上,TFE-1042-70的表現就只能說是乏善可陳,該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只有42.08千牛,對於IDF這樣一種正常起飛重量為9500千克的戰斗機而言明顯偏低。而且因為IDF採用了在輕型戰斗機中相當少見的雙發布局,增大了飛行阻力,再加上IDF所採用的固定式正激波進氣道設計,進一步惡化了IDF原本就不甚突出的超音速飛行性能,使得IDF號基本喪失了進行高空高速截擊作戰的能力。
此外,由於材料和工藝的原因,IDF在整個研發過程中一直都受困於結構超重,再加上發動機推力不足,為了保證格鬥性能,IDF只能採用減油的手段來保證足夠的推重比,IDF的載油系數只有0.21,遠低於第三代戰斗機0.283的平均值,這種做法直接犧牲了IDF的載重系數和續航能力,IDF的外掛能力只相當於第二代戰斗機的水平,最大航程更只有區區1150公里,從某種角度講,IDF比米格-29更有資格獲得「世界上最好的保衛機場圍牆的戰斗機」的桂冠。
除了技術上的先天不足外,IDF在服役後不久又再度遭遇了來自島外的政治阻擊。1992年,法國社會黨政府為緩解國內經濟形勢以力拚大選,便不惜以犧牲中法外交關系為代價,正式批准了向台灣出口60架幻影2000-5型戰斗機的軍購合同,同年12月,美國政府也同台灣當局簽訂了出口150架F-16A/B戰斗機的合同——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和中國之間最主要的一個同盟紐帶已告斷裂,這也就為美台之間更深層次的武器出口和軍事合作打開了大門。對於長期以來一直依靠F-5E/F「虎」式戰斗機苦苦支撐的台灣空軍而言,幻影2000-5和F-16的到來可謂是「久旱逢甘露」。但對於IDF和開發商漢翔航空來講,這兩份總數達210架的外購戰機無異於晴天霹靂,不但IDF總產量被由原計劃的250架削減到了130架,IDF在台灣空軍中的地位也從老大跌至老三。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兩型進口戰機在1997、1998年先後形成戰鬥力,台灣空軍的經營重點完全轉移到了這兩位會念經的「外來和尚」身上。在完成了IDF的生產任務後,漢翔航空再沒有從台灣空軍那裡拿到1架戰斗機的生產合同,這對於主要依靠政府訂貨和資金扶持的漢翔航空和台灣航空工業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隨之而來的人員流失更進一步戕害了台灣航空工業。
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其一系列分裂祖國的舉措讓兩岸之間「擦槍走火」的幾率大大增加,而面對快速成長的大陸空軍,奉行「以武拒統」政策的台灣當局開始想當然的做起「反制」大陸的迷夢來。但在此時的台灣空軍裝備陣容中,F-16A/B的對地攻擊能力匱乏,幻影-2000-5更是一種純粹的制空戰斗機。和這兩種在技術上要受到層層牽制的進口型號相比,同屬台灣空軍「二代戰機」陣容的IDF雖然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其畢竟是台灣參與研製的戰斗機,更是台灣唯一具備獨立整合能力的平台。政治氛圍的變化又一次將沉寂多年的IDF請上了前台。2001年8月2日,台灣空軍正式啟動了代號為「翔升」的IDF戰斗機的中期改進工作規劃,從2001年開始,台灣空軍在近6年的時間里,陸續投入70億台幣(約合2億美元)的研製經費,為IDF戰斗機更換了機上部分已經停產的子系統和相關設備,增裝了保形郵箱。2006年,漢翔完成了航電系統升級的10005號驗證機。2007年3月27日,完成包括機體與航電全部改進項目的10006號驗證機也公開亮相,並由陳水扁親自命名為「雄鷹」。這也就是我們在本文開篇處所提到的F-CK-1C/D型戰斗機。
按照台灣媒體的說法,和IDF基本型相比,「雄鷹」擴展了戰斗能力和任務范圍,已經由「單一的防空戰斗機」發展成為了「以制空為主,兼顧對地攻擊的多任務戰斗機」,總體水平已經不遜於「F-16C/D戰斗機」。且不論這樣的評價中有多少水分,即便是「雄鷹」真的達到了這樣的技術水準,只要美方的口風稍有變動,「雄鷹」估計也難逃一個折戟沉沙的結局,畢竟IDF殷鑒不遠,對於奉行「挾洋自重」政策的台灣當局而言,會念經的永遠都是「外來和尚」。在IDF的研發、服役和改進過程中,有著太過濃重的政治影響,在所有的第三代戰斗機中,恐怕不會再有任何一種型號會像F-CK-1「經國」這樣滲透著如此強烈的政治色彩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政治干預,讓IDF這個中國人參與研製和製造的第一種第三代戰斗機命運多桀,最終只能留下一個黯淡的背影。

❽ 經國號的改進發展

2002年7月,台灣航空工業發展公司(AIDC)授予英國宇航BAE系統控制公司710萬美元合同,對IDF的飛行控制計算機進行升級改造。 1984年AIDC公司已經與BAE系統公司展開合作。此次合同包括工程設計、開發,以及飛行測試硬體的交付。BAE將提供基於32位PowerPC處理器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將對計劃於2004年開始的兩年期飛行試驗計劃提供保障支持。試驗將動用6台新型計算機,如成功通過飛行測試,台方會訂購總數約 130台計算機,以替換現役的舊式16位計算機。
2002年底,台灣傳媒紛紛披露部分漢翔公司研發中心中負責IDF戰斗機的職員離職轉赴韓國,協助韓國發展T/A-50教練機。漢翔公司對外表示確有此事,但離職人員並非該公司技術頂尖者。但目前負責研發IDF的三百多名研發中心成員,因為漢翔將分拆成五個公司分別民營化,已有大量流失的跡象。由於台灣政府、軍方已確定不再自製戰機,因此這批研發人員已有多年無用武之地。此外國防部當初允諾由漢翔研發二代教練機的計劃,也沒有了下文。
台灣軍方於2003年10月透露,根據「翔升」計劃,台灣IDF戰斗機將進行系統升級,增加對地攻擊以及反輻射能力。「翔升」計劃為期7年,耗資70億新台幣,已從兩年前開始,現由中山科學院以及IDF戰斗機的研製者--台灣航空工業開發公司共同承擔,2004年將開始升級IDF。目前的單座與雙座型 IDF將升級為新的型號IDF-C與IDF-D。升級的IDF戰斗機將裝備台灣軍方中山科學院研製的若干新型武器系統,包括燃氣彈、反輻射導彈以及為攻擊機場而專門設計的一種導彈。這些武器系統將大大提高IDF戰斗機的作戰能力,IDF戰斗機目前主要裝備美國製造的「響尾蛇」導彈以及台灣的「天劍I」與 「天劍II」空-空導彈。此外,新型IDF戰斗機還將增加油艙容量或具有空中加油功能。中山科學院負責新武器的研製以及將其與IDF戰斗機集成,航空工業開發公司則負責IDF戰斗機結構調整,使其適合新的飛行控制系統、武器系統以及雷達系統的安裝。過去兩年,主要集中完善計劃與新型IDF戰斗機的性能指標 (與A型、B型截然不同),這些准備工作已於今年如期完成。因此,明年將開始進行升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方官員稱,航空工業開發公司將在實驗的基礎上,先開始兩架IDF戰斗機的結構調整。他指出:「這兩架IDF戰斗機將成為C型與D型IDF戰斗機的樣機。這項工作將在2005年以前完成,然後進行地面與空中測試。如果樣機通過測試,他們將成為IDF戰斗機升級的模型。但受預算的限制,只有部分IDF戰斗機將進行升級。」盡管升級計劃如期進展,但還是受到「立委會」下屬「國防委員會」一些委員的聯合抵制,「國防委員會」凍結「翔升」計劃預算近一年之久。其今年的10億新台幣預算在去年底前才通過,但仍處於凍結之中。這筆預算在本周的「國防委員會」少數人會議期間才得以最後批准。航空工業開發公司拒絕透露什麼人反對該計劃以及他們這么做的原因。 2004年3月,台灣傳媒稱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CSIST)開發的空射反輻射導彈(ARM)將裝備於台灣空軍。ARM即「天劍IIA」。這一導彈經過多年的秘密發展,已進行了廣泛的地面和空軍測試。台灣方面認為,ARM的存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這種攻擊性武器將引起大陸的不滿。台灣也在密切關注台灣海峽的制空權,以便在與大陸發生任何未來沖突時,台灣空軍能利用ARM進行回擊,從而使空軍能在本土進行空中作戰。「天劍IIA」採用「天劍II」的彈體設計,配備新的制導設備。從制導頭帶凹槽的外型來看,可能採用雷達加紅外的復合制導頭。CSIST證實,為該彈研製的先進沖壓式發動機也在發展,現已完成幾次點火試驗。天劍IIA將裝備於「經國號」戰斗機上,一架飛機能掛載4枚。 2004年12月,台軍機密研發多年,代號為「萬劍計劃」的「機場遙攻武器」首度曝光。在漢翔公司提供的資料中,出現經國號戰機掛載「天劍二A型」反輻射導彈,以及「萬劍」遙攻武器的照片。根據漢翔公司揭露的照片顯示,「萬劍彈」是一種以渦輪噴氣發動機為動力的遠距離空地武器,採用子母彈戰斗部,可以用於破壞敵人機場跑道。台媒體稱「萬劍彈」外形與美軍現役的AGM—154聯合遙攻武器(JSOW)接近,知情人士指出,由此可知這項新武器獲得技術協助的來源。據指出,「萬劍計劃」是「中科院」近年來持續研發的新式武器,軍方內部稱為「機場遙攻武器」,改變過去戰機掛載子母彈攻擊機場必須飛越目標的傳統戰術,擁有動力的「萬劍」子母彈,可在機場遠方投彈,隨即由導彈自行飛往目標發動攻擊。導彈一次能撒放數百枚的「次彈械」,根據不同需求設定引爆方式,有的設定成一落地就引爆,可在最短時間內破壞機場跑道,或是設定時間間隔,引爆次彈械,短則10秒,長則30秒,能讓敵方機場人員無法在最快的時間內修護跑道,達到延遲敵軍反制效果。「萬劍彈」導引部位結合微電腦與陀螺儀,能對攻擊目標的坐標等要素進行修正。台灣軍方相信,「萬劍彈」應具視距外攻擊能力。但這些性能遭到了廣泛的質疑。
2005年1月,台媒體稱,由於年度國防預算額度持續下滑,空軍經費又比去年減少,加以飛行員人數不足,台空軍計劃分階段封存部分幻影2000與 IDF戰機。據了解,軍方與達索公司在去年11月已經完成使用塑料材料薄膜封存單架幻影2000戰斗機一年的試驗,效果獲得肯定。報道稱封存數量,軍方內部傳出10架幻影2000、30架IDF的信息。消息傳開後,空軍官員對此表示,由於剛完成封存試驗,測試報告都還沒有提出,無法具體決定封存的戰機架數;而任何有關封存戰機以及封存數量的報道均系臆測或傳言。另有消息稱,空軍二代戰機總數達340架,加上還有90架F-5E,合計主力戰機達到430 架,但戰斗機飛行員數量與戰機的數量一直無法完全配合,因此「座艙比」偏低,使得空軍不得不研究封存戰機,以待後來分批分年服役的可能性。
2005年12月,台灣計劃在今後3年大規模生產雄風-2E對地攻擊導彈。據台灣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的一份內部刊物稱,已經為大規模生產雄風-2E申請撥款20億美元。在克服推進和制導方面的問題之後,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在2005年6月在台灣西南海岸的九鵬導彈試驗場對雄風-2E導彈進行了飛行試驗。試驗中,導彈完成50圈的試驗模式飛行,飛行總距離為500千米。雄風-2E發射時採用固體推進火箭發動機,飛行途中切換到渦輪噴氣發動機;長6米,彈徑50厘米,重1600千克;速度800千米/小時,載荷400~450千克,最遠射程1000 千米,固定發射可覆蓋上海和香港,若從艦艇或飛機上發射,還可攻擊大陸縱深目標。目前台灣也在考慮為P-3C獵戶座飛機加裝該型導彈。據媒體報道,目前雄風-2E不依靠地形等高線匹配雷達制導,而是採用慣性與GPS綜合制導。由於美國可能拒絕台灣使用GPS制導系統,因此台灣最終將為雄風- 2E研製和加裝地形等高線匹配製導系統。2006年和2007年,台灣將生產小數量的雄風-2E用於試驗,並將完成目標瞄準數據以及構建中國地形的數字文件的工作。一旦試驗完成,台灣將大規模生產500枚該型導彈,屆時,台軍還將成立導彈司令部。但有內部消息傳出,導彈飛行的周長遠不足10千米,而且導彈的飛行狀態並不好,燃料耗盡後幾乎是垂直地墜落了下來。
2006年11月,BAE系統新型32位數字飛行控制計算機近日已安裝在IDF C/D型戰斗機上。新的飛行控制計算機比原有的16位計算機在處理速度和控制能力方面有較大提高。自1985年以來,BAE系統公司與台灣漢翔公司合作製造了全天候、多任務「經國號」戰斗機,飛行控制系統已經改進過幾次,最近的一次開發合同是在2002年授予的。新的計算機處理速度更快、計算能力更強、可靠性更高,而且易於和飛機上的空中數據、航空電子系統以及平視顯示器進行集成。台灣空軍計劃使用該型計算機升級現役的「經國號」並在新造的飛機上使用。升級飛行控制系統是整個飛機系統性能升級的一部分,後者主要包括提高探測距離、提高雷達目標採集能力、增強火力和改進飛行控制等內容。
2007年3月,民進黨當局的「去蔣化」動作近日動到了台軍的武器上,據台媒報道,台軍「經國號」戰斗機,在推出改良機型時被陳水扁「正名」,以動物名字「雄鷹」來代替。據報道,「經國號」戰機是以戰機計劃主導人、台灣前領導人蔣經國的名字來命名。「經國號」二代戰機升級代號為「翔升計劃」,主要提升航電系統,並於2006年10月4日首次試飛成功。「經國號」二代機升級後,將不會再使用「經國」的名字,陳水扁決定用台灣保育類動物熊鷹的諧音「雄鷹」來為新戰機命名。
2007年3月,台灣推出了其本土防禦戰斗機(IDF)的一種雙座型機。2架原型機中的第一架飛機的飛行試驗已於去年10月開始。第2架原型機是C/D升級型的雙座型,其研製工作於2001年開始。IDF採用電傳操縱,由台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製造。新C/D型機安裝了一台新的、由BAE系統公司製造的數字式地形跟隨飛控計算機,計算機處理能力增強。新機相對A/B型的其他升級還包括增加了內部燃油儲量,加強了起落架,增大了武器載荷,升級了雷達、平視顯示器、任務計算機和電子對抗裝置。1999年A/B型在製造了130架後停產。AIDC希望在 2008年開始C/D型的批生產。

❾ 關於IDF戰機:能給一個中肯的評價嗎

IDF是從F5E結合F-16的特點設計開發的,綜合作戰水平至少2.5代,可以說和梟龍一個級別的。性能遠比J-8B,J-7E的綜合作戰能力強,當然,高空高速和超視距空戰上不如最新的殲8II戰斗機。

當然,IDF再和美國開發的時候,美國明顯留了一手。造成IDF高速性能極差、航程短、作戰半徑小、有效載荷低。

IDF 的固定武裝為一門20mm M61A1 火神炮,配置方式與 F-16 相似,皆位於機身左側翼前緣邊條板根部,但彈葯僅 400 發左右。

IDF 共有 8 個掛點,除了AIM-9和天劍一型,天劍二型空對空導彈外,尚可傳統式炸彈,子母彈,激光制導炸彈和 AGM-65 小牛導彈。為增加航程,IDF 機身中線和翼下內側掛架尚可掛載 567 和 876 升的外載油箱,最大負載下可加裝 3 具 876 升外載油箱。


綜合火力還是很強的。相比目前大陸的J8-2, J7E強多了。和J10、J11、SU30差距越來越明顯。畢竟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服役的輕型戰斗機。

❿ 求第一代戰機至第五代戰機的區別及出現時間

樓主你說的是俄國人劃分的方法,現在世界上通用點的是西方人的分代法。這里的分代是指噴氣式戰機出現後的分法........第一代應該是二戰結束噴氣式戰機剛剛誕生開始到超音速戰機出現前的戰斗機水平范疇,此類戰機多以火炮及火箭彈,常規炸彈為主要攻擊方式。典型機型為前蘇聯MIG-15.17.19美國F84 F86等等。
二代機與一代機主要區分應該在空空導彈為主要武器,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擁有較高的機動能力以及較遠的作戰半徑,裝備雷達具備空中偵測能力和一定的火控系統,典型機型可分為蘇聯MIG—21. 23 .25.美國的F4鬼怪 F101等等
三代機與二代機主要區別為,裝備完善的電子對抗及火控雷達系統,偵查范圍較遠,具備優異的空中機動能力和超低空飛行能力。作戰半徑普遍超過800KM,優異的火控系統可同時跟蹤數個目標並對其中數個目標發射導彈攻擊,同時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此類機出現在70年代後期至今。目前仍為世界主流空軍國家的主要裝備,典型機型較多,如蘇27系列,米格29系列,美國F-14.16.15.18.英國的台風,法國的幻影2000,陣風。台灣的IDF以及中國的殲十都屬於這一代。
四代機至今為止只有美國裝備,俄國研製的四代機(俄國稱為五代)已經試飛,跟三代機的區別為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全面的隱身能力(據稱F22的雷達反射面積僅為一顆鋼珠,可以躲避所有的雷達跟蹤)和超強的雷達電子火控能力。其作戰效能達到F16的數十倍(美國人說的,搞空中對抗的時候F22和F16對打結果好像是1:幾十.....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1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