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利姓人口多少人

利姓人口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9-14 17:00:35

『壹』 利家家族總有多少人口

利姓始祖李利貞為楚國老子的後代,後人為紀念他,取利字為姓,是利姓的主要淵源,其它淵源還有出自羋姓,來源於封地;出自姬姓,也來源於封地;出自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一帶,歷史名人有西漢名丞利倉、漢代武將利幾、宋朝學者利元吉、當代大學教授利卓燊、偉倫基金會主席利國偉等。利氏家譜編纂以思其木本水源之義,興起尊祖敬宗之心為要,續而補之。

『貳』 姓利的全世界人口有多少

利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1%左右。

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叄』 姓氏中有哪些姓"LI"(四聲)的其分布如何

▲厲姓:
厲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風俗通》記載,周代曾謚齊厲公,他的子孫便以謚號為姓,稱為厲氏。據史料查證,春秋時期,即從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諸侯各守疆土,共稱周室,其中封於齊的厲公秉政於前824—前816年。厲公的後人不忘先祖,均以謚號為姓,形成厲氏。齊厲公被尊為厲姓始祖。「威弭郡盜,名重文壇。」厲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厲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厲鴞工詩文,成為力主大江南北文壇20餘年的先賢。雲陽厲氏的始祖為漢魏郡(河北省臨漳西南)太守義陽侯厲溫,溫公的兒子名友,寄志於山林之間,堅辭漢帝所封的諫議大夫,高隱養志,放浪形骸。溫公的孫子有次宗和次元兩個,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戶,子孫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間,北國盡陷金兵之手,厲溫的裔孫厲介,字倬人,紹興年間以舉薦任至東京留守,南渡後,先隨駕浙江,定居餘姚,後來,又由餘姚的東陽徙至丹陽,為丹陽厲姓始祖。厲氏在丹陽的繁衍發展中,由於天災人禍,族中前譜盪然無存,以前的先祖無從考證,後於明正統年間,厲介的裔孫厲國華,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還鄉後,致力於查詢線索,徵集資料,為輯譜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間,厲國華之後人厲靖,以國華搜集的資料為底本,輯成新譜,厲國華被尊為丹陽厲姓始遷之祖。國華的曾孫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個,從此開始,丹陽厲氏辟為4個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歷16世(余略)。
▲栗姓:
栗姓的原姓為李,安使之亂爆發後,長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時有一個李姓王孫與皇族走散,隱與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後為敝人耳目,把李通為栗姓!此外,滿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來源於大槐樹遷民的後人。比如:臨漳縣栗崗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河發大水,將原崗村沖毀,後以栗姓為主的村民南遷,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崗村,後簡化為栗崗村。栗崗村現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 栗辛庄:據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栗新莊,後演變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區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墳地,初名「栗家林」,後演化為「栗林庄」。 山東蒼山縣蘆柞鄉小卞莊有200多家姓栗的,離老家---栗堡不遠,才10里路 聽說是道光年間遭難了 被抄家了 滅門之災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國各地都有 附近鄉鎮也有不少栗姓同宗 比如長城鎮 三合鄉,江蘇邳縣(邳州市)。
總的來說,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從東北到中原 從華北到南方湘粵台灣等省均有栗姓後人。
▲勵姓:
始祖釋褐公諱裳,號樂閑,為宣州通判,丁母憂,制滿起復時秦檜欲殺趙鼎、李光、胡銓三人。有江西運判張常先箋注前帥張宗元與張浚詩,言於朝,其詞連逮者數十家,將誣以不軌而盡去之,公亦與焉。獄成,幸天理昭然,檜病不能書,獲免於難。公遂致仕,攜家渡淮,往弟袞任所,是時袞為餘姚縣丞,二公見姚邑風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傳至十三世悅公號梅隱由從山遷居梅川鄉。是為梅川始祖。
▲利姓:
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劦姓
高麗古姓。
▲力姓
黃帝臣力牧之後。望臨安。
▲荔姓:
由隴西羌族十大姓之一的荔非衍生而來,唐時有大將荔非元禮等,現多居於陝西寶雞,甘肅天水一帶,內蒙古、山西、湖北亦有。
▲隸姓:
相傳黃帝之臣隸臣作算數,為隸姓之始。
望出齊郡。
今山東長清、江西豐城、寧都等地均有此姓。
隸延之,漢時人。隸並,晉王莽時大司馬。
▲酈姓:
酈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縣東)。 晉惠帝將汝陰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肆』 有誰知道全國有多少姓利的人口嗎

依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曾姓人口為772萬(含港澳台),大陸大概有720萬。
目前2015年距2010年過去5年,中國南方人口增長率在0.8%左右,北方0.6%左右,曾姓主要集中在南方,以0.75%計算,5年增長3.75%,港澳台沒計劃生育,應該略高於此。以此算國內曾姓人口增加約28萬即800萬,此統計誤差應當在1%以內。

『伍』 中國有多少姓利幾人

摘要 您好,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利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約有15萬人左右。很高興為您解答,祝您生活愉快。

『陸』 中國有多少姓利幾人

摘要 利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九十九位姓氏,在桂、粵地區比較集中。當今利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2%,總人口大約有15萬。

『柒』 利氏百家姓排第幾

利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4位。
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利(Lì)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高陽氏,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祖字為氏。上古商代時,有位王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曾路經一棵李樹下以李子充飢,後來就改姓為李利貞。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被後人尊為道家創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後代中,有的為紀念遠祖中的王族李利貞,取利字為姓,切代相傳。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遠祖是同一人。利姓產生較晚,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

源流二
出自羋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楚國有公子受封於利邑(今四川省廣元縣境),其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利。

源流三
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食采於利邑,其後人以利孫為氏,後改為單姓利氏。

來源四
出自北方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後遂漸與漢文化融合,後改為利氏。

來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利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朝時期,秦始皇設置有利氏一官位,亦稱栗氏、歷氏,專職負責監造金屬器具,其中負責冶煉澆鑄的工官專稱「窏氏」,負責兵器製造的工官則專稱「利氏」,負責民用器物製造的則專稱「栗氏」。

來源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叱利氏,亦稱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即中國北方古高車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利氏後改為利氏」。實際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後大舉推進的漢化改革過程中,叱利氏在漢化時先改為漢字單姓利氏,後另有族人改為李氏,其實是同宗同源。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來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顏扎氏,稱燕札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顏(民姓)氏、閻(官姓)氏、張氏、錫氏、利氏等。
該支利氏鼻祖為顏扎·珠爾杭阿,滿洲正黃旗人,清乾隆年間從征甘肅,在鎮壓回民起義的過程中立功頗偉,因功被乾隆大帝賜號為「錫利巴圖魯」,累官至御前侍衛、正白旗護軍統領、鑲藍旗滿洲副都統,賜騎都尉世職。在顏扎·珠爾杭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號為姓氏者,先稱錫利氏,後以諧音漢字省文簡改為單姓利氏、錫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來源八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世居黑龍江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地方,是達斡爾族的老姓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d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莫爾登氏多冠漢姓為利氏、孟氏、莫氏、蒼氏等。
達斡爾族、滿族利氏讀音皆作lì(ㄌㄧˋ)。

得姓始祖
利氏的出處,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讀音極為相似,而且追溯起來,三姓還同出一源,可以說是兄弟。原來李氏的出處,根據《元和姓纂》的考證是:「顓頊高陽氏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為堯下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征,得罪於糾,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變李氏。」本文所討論的利氏,根據《路氏》的記載,則是「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響中國學術思想既深且遠的不朽哲學家,他的祖先叫利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記載,利貞的後裔之中也有人以李為姓。如此看來,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於上古時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應是利氏的發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貞為利姓的得姓始祖。

『捌』 利是稀有姓氏嗎姓都分布在哪裡本人姓利,請明白人回答,姓利的答案優先考慮!

利姓排名多少?利姓排名第299,利姓人口15萬.掌握了全國利姓總人口,為聯誼會制定規劃提供國底數。全國利姓人口95745人(2008年數據,含台灣3359人,不含港澳),澄清了各種不確切的說法。有關媒體曾經有全國41萬利姓人口一說(潮汕民俗網),也糾正了有關機構抽樣調查全國15萬利姓人口的說法。
掌握了全國利姓主要分布地,為分析研究利姓人口繁衍遷徙提供了參考依據
。[/b]按利姓人口多少排序,廣東42981、廣西31152、安徽3505、江西2906,河南1743、海南1183、雲南1132、四川1132,300人以上的有湖南735,內蒙古729,河北713,山東650,青海581,江蘇438,湖北362。南方十省和台灣利姓人口85506人,佔全國利姓人口的89.31%,其中廣東佔44.89
%,廣西佔32.54%
,兩廣佔全國利姓人口77.43%。據史料記載,利姓出自河南,成為河南的望族,宋朝以後特別是南宋時期,金佔領中原,利姓逐步從河南遷出。大多遷至黃河以南諸省,兩廣為多,成為現在的客家人的一部分。由於戰亂和飢荒,到明朝時利姓人口呈下降趨勢,只有1.2萬人。利姓人口少,為避免受大姓欺壓,大多選擇偏遠的山區開基立業,有的還被迫改為他姓,這或許是至今人口較少的原因。

『玖』 姓利的人有多少人

一、姓氏來源 利(Lì)姓源出有四: 1、春秋時期,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祖字為氏。上古商代時,有位王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曾路經一棵李樹下以李子充飢,後來就改姓為李利貞。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被後人尊為道家創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後代中,有的為紀念遠祖中的王族李利貞,取利字為姓,切代相傳。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遠祖是同一人。利姓產生較晚,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 2、出自羋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楚國有公子受封於利邑(今四川省廣元縣境),其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利。 3、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食采於利邑,其後人以利孫為氏,後改為單姓利氏。 4、出自北方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後遂漸與漢文化融合,後改為利氏。 得姓始祖:利貞。利氏的出處,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讀音極為相似,而且追溯起來,三姓還同出一源,可以說是兄弟。原來李氏的出處,根據《元和姓纂》的考證是:「顓頊高陽氏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為堯下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征,得罪於糾,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變李氏。」本文所討論的利氏,根據《路氏》的記載,則是「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響我國學術思想既深且遠的不朽哲學家,他的祖先叫利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記載,利貞的後裔之中也有人以李為姓。如此看來,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於上古時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應是利氏的發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貞為利姓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 《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三、遷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四、歷代名人 利元吉——字文伯。宋朝盯江人。是宋代名儒陸九淵的高才生,為官清正廉潔,愛 民如子,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政績顯著。晚年以教書為樂。九淵子持之欲拜為師,元吉謝不敢當。 利本堅——明朝英德人。由監生任贛縣主簿,調四川安岳縣令。為官公正,愛民節用。為眾論所推許。 利倉——西漢時期承相,現今發現的馬王堆濕屍就是他太太。 利幾——漢代武將,先是項羽部將,後來為劉邦帶兵。 王韜--原名利賓,字蘭卿,號仲弢、天南遁叟、弢園老民等。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蘇州吳縣角直人。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年11月10日),王韜出生於角直鎮書香門第,自幼畢讀群經,博學多才,18歲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後應鄉試不第,從此絕意仕途。1998年角直鎮人民政府為紀念王韜這位思想家,弘揚他的愛國思想和開放意識,籌建了王韜紀念館,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共分王韜生平事跡陳列室、王韜故居、弢園三部分。 史科:大宋姓氏研究會 祖居堂號: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時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得姓始祖李利貞的名字為姓,相傳姓利。又楚公子受封於利(今四川廣元縣境),就以封地名為姓相傳姓利。 附錄附註 一據(路史)記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 二據(姓纂)記載:「楚公子食彩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尋祖追源誠勉之言 在周楚盛世時,河南楚莊王之子,名曰楚公子,食彩利邑,因此賜利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經兩千多年歲月,歷史淵源,永垂後世。 在西漢時有楚將利幾,見到秦二世的殘酷統治,民族不聊生,怨聲載道的慘狀,懷著正義感救民感的心情,參加推翻暴政的行列,是當時一員得力猛將,給劉邦建立西漢直接或間接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史稱西楚名將。利乾,字行健,滿腹經綸,文韜武略,輔明君,展朝綱,施仁政,民心悅,百業興,家齊國治,重 禮儀,禮邦興,內外皆康,國太平。建樹多,寵封為中山賢相,德望流芳。 利申,字有甫,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偉大貢獻,得漢皇寵愛,在湖南長沙劃地封侯(侖侯),名耀中華。真是文有振興中華之才,武有安邦治國之能,封侯拜相享天祿,九公開族展輝煌。 遙念先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所建樹的豐功偉績,感欣欣向榮、如身同受的景象。追考時像征先祖在囑托,在新的歷史時期,抓住機遇,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發揚和光大先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輝煌業績,長江後浪推前浪,以慰先祖在天之靈。 楚公子利邑啟緒。九公繁衍開族,二至七世芳名和建樹,在我族譜文內均已失載,甚至第十二世利周字魯條以下,不知何因便沒有一代一代接續下來,迄今將將近三千年歲月,仍未追及前征。查閱無據,全族人民有愧對先祖之感,也是全族人民最大遺憾。因此我族前後有二位心明大義的賢達之仕:花縣利希神、紫金利煥南,在天地良心驅使下,懷著尊祖敬宗的心情,代表全族人民的心願,進行尋蹤究祖溯祖追源的偉大創舉,力求把祖追查清楚,以釋全族人民的心願。 二十世紀初,花縣利希神,本著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心情愉快地組織村中族中兄弟進行尋蹤究祖、溯祖追源,所是由 於當時交通和通訊十分不便,沒走幾步路,中途擱了下來。但卻大大地鼓舞了下代見多識廣的賢達之仕,對尋祖追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九八八年,紫金利煥南繼承和發揚了利希神尋祖追源的胸懷,下定決心組織村中人仕利國宜、利學廉等,肩負著全族人民的希望,在尋祖追源中跑遍中南各地,初行告捷,把本堅公先祖追查出來。本堅公是中南幾省利族的先祖。但僅僅是利族在中南一大枝族。鼓舞了當代,扣動了全族人民的心弦。育勉了下代要發揚和光大前輩賢達之仕,懷古念今尋祖追源,對全族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胸懷。下代賢達之仕在尋祖追源中,要發揚全族人民智慧,出謀獻策,群策群力順藤摘瓜。踏著前輩賢達之仕足跡,一步一個腳印,一代接一代繼續追尋下去。以免令族人感到本堅公先祖是從那裏來的,無法再追考的迷惘。要解開這個謎團,需要全族人民高度重視。更需一代又一代的賢達之仕去實現。相信利族祖源來龍去脈在不久將來,被我族一代代的心明太義的賢達之仕追查清楚,把本堅公一代接上一代直接到利周字有魯條,不間斷地接到利九公。到那時,祖源清楚,枝派亦分明,這是全族人民的深切願望。也是歷代先祖在中華發展史上所建樹輝煌業績,再現光輝,普照於後代。 予雖不才聽到花縣利希神、看到紫金利煥南兩代賢達之仕這種尋祖追源的偉大胸懷,欣喜之餘,用簡陋粗俗的語言,寫下尋祖追源誠勉之言,拋磚引玉,策勵下代又下代心明大義的賢達之仕,樹立堅持不懈。把祖源追查清楚的雄心壯志,造福後代,重振先祖風采。 本堅公三十五世孫 觀和寫 芸野公二十六世孫 西元二00二年辛巳歲十二月初六 利族開源 在周楚盛世時,河南楚壯王之子,名日楚公子,食彩於利邑(地名),因此賜利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發展成為漢族百家姓其中的一個姓氏。經二千多年歲月,歷史根源永垂後世。 楚公子利邑啟緒源流遠 利九公繁衍開族世澤長 一世祖 利九公 室 氏 子 二至七世祖 我族家譜失載,有待追查補載。 八世祖 利乾 字 行健 室 氏 子 永貞 公西漢時封中山賢相德望流芳 九世祖 永貞 字 葆元 室 氏 子 利真 利興 十世祖 利真 室 氏 公敕授得道真人,其裔大部遷安徽 利興 室 氏 子 利申 公裔遷湖廣 十一世祖 利申 字 有甫 室 氏 子 利周 公浩封倉候名重江都 十二世祖 利周 字 魯修 利氏家譜序 祖有諱宣者號芸野字欣耀,由東莞大瀝而來惠陽隱操自高不求聞達,其子諱安邦積學擢科拜官刺使,至孫諱應龍宋朝奉郎,引年歸老,因見博羅山水之秀,土地之饒,乃落藉鐵冶之勝,於是卜而居焉。逐占籍博羅,隨其所處而著姓焉。奉郎之子諱用元潮州府學教授,子諱象峰乃元巡檄官,長子諱子所字子可,長子仁智仁忠游學東莞落藉龍眼崗,其後裔授縣尉巡檄,次子諱雲所字文可務韜光弗耀,雲所子諱濟川由庠序學員大學,交址九真州同知,是為宣公九世孫也,自安邦公至濟川,凡八世而顯榮於盛 者,衣冠蟬聯,可謂纓華胄喬梓世家,其川公賞修其家譜,既求國子監博士黃彥清監丞梁裏滸助教傅貴清三先生之序之詩,揄揚贊美,既詳矣,然其始祖。 宣公至百十五公四世編次殘缺,濟川復掇拾是召穆有序,統派不紊,既燦然明白矣。明景泰辛未濟川之子諱確。來求余言,以釋其族譜之意,余與濟川居同裏學同師出處相先後學問相表裏,永樂余鄉貢尾畋尾會試過期。寄監以待來科,故譜系而續之於越三年,濟川亦充貢來大學四年,余 進士,第拜官給事九年余與同官坐事累謫交址,是年濟川亦真有九真州之命,又獲相聚,得以盡交遊之誼,暇日賞命余作序,以發明族譜之詳,余時未暇序之未幾。濟川既有九原之隔矣。今確復申前誼,不容默。予推譜蝶之作古今甚重,世代君子之家不可以無譜,家之無譜,則昭穆不明,親疏無別,甚至以尊為卑,以貴棄賤視之如途人者有之矣。濟川知其然故,質其所見聞而不紀其不可知,深得前人作譜遺志,其尊祖敬宗之心,誠仁人孝子之心也。吁有作於前亦而善繼於後,必能永保其傳焉。為子孫者,當以濟川之心為心。而思其木本水源之義,以興起尊祖敬宗之心。續而補之。則是族譜之作,豈可小補哉。 時 景泰三年歲次辛未孟春吉旦賜進士身之林郎山東監察御史前工部 給事中八十翁致士羅浮東麓翁周岐後序。 一世祖本堅公 二世祖雋卿公 三世祖應瑞公 字 夢麟 室 氏 子 良材 顏材 四世祖良材 諱 室 氏 子 寅賓 弟 顏材 諱 梓交址東都城是其後人 五世祖寅賓公 字 楊明 號 天寶 室 氏 子 益夫 順夫 六世祖益夫公 諱 伯謙 號 雲樵 室 氏 子 廷鳳 弟 順夫 諱 伯巽 七世祖廷鳳公 諱 鳴時 號 芝岩 室 氏 子 宇南 八世祖 字 宇南 諱 載道 室 氏 字 世美 九世祖世美公 諱 襲 室 謝氏美公 生四子 長子 秀野住大瀝 次子 蘭野 住東莞城西門外油榨尾 三子 芸野 住博羅岑坑 四子 惠野 住南海大瀝後分枝花縣從化等 十世欣耀公 諱 宣 號 芸野 室 林氏 子 安邦 始遷博羅岑坑為一世祖 十一世祖安邦公 室 楊氏 子 觀光 觀國 耀科拜官 授朝議郎 十二世祖觀光公 室 張氏 子 百十五 十三世祖百十五處士 室 陳氏 子 應龍 住岑坑應宗住淡塘 十四世祖應龍公 室 鄭氏 長子 用 次子 念 三子 和 用念二公住岑坑和公住惠州城應宗室鄧氏子元亨公住淡塘 十五世祖用公 室 鄭氏 子 象峰 授登仕郎元潮洲府學教授 十六世祖象峰公 室 徐氏 子 子所 授登仕郎元巡檄官 十六世祖子所公 室 胡氏 子 仁智 仁忠 雲所公 字 文可 子 濟川 十七世祖仁忠公 室 孔氏 授縣尉巡檄由岑坑而至龍眼崗成化間 十七世祖濟川 室 氏 子 利確 公庠序大學生員交恥九真州同知府 芸野公後裔:利賓傳略。 芸野公二十六世孫 德謙 抄入族譜紀念前人,鼓舞後代。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六日抄。 利賓字用卿。歸善人(即今惠州市)少穎 。詩書過目成誦,年十二即補邑庠。嘉靖壬午舉於鄉宰,湖廣新化縣,不避權貴有勢宦特椒房戚畹,強占民田賓判還原主,上官批駁。堅決不移。擢刑科給事中,瀕行時士。民送者塞途復建生祠祀之,比還朝即疏四事。一曰正大紀,以昭法守,一曰戒諡諭,以彰成意,一曰 嚴察稽,以修興視。一曰戒僭惑以端士習。上嘉納之。嘉靖十六年典南院試。十八年改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時有臣宦,奪民女為妾賓得治以律。二十二年,遷福建按察司僉憲。平反民允。獄無冤民。二十六年擢貴州布政司右參議。凡私征濫派有病於民者者革徐殆盡。思南車同仁各府。蠻盤山洞。迭出劫掠賓率兵搗其剿,撲滅之訪知平越羊腸平關隘。為蠻苗出沒之所。親履其地。據要安營,委官防禦。蠻苗不敢犯。民賴以安。疏言撫蠻要略六則。一曰宣德揚威,一曰開菁辟路。一曰添兵置訊。一曰裁革土官。一曰禁采礦徒。一曰製造火器皆下九卿議可施行。二十九年。調湖廣參議,旋以老乞休。優游林下。十餘年。卒年七十有四。著宦遊草治安要略。祀鄉賢祠。〖抄自惠州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光緒辛已年重修吳定賢館長摘。利羽雲之侄漢誠轉抄。西元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二日。 利賓居惠州西湖上二十餘年,湖中紀興:西湖水繞百官池。萬丈飛鴻任所之。嶼亭倒影游魚避。 郊竹連陰倦鳥知瀑布乘風小艇。波先和月照芳湄。幾家煙火相鄰處。撫景年年泛紫芝。 舊序 慨自丙辰春利氏家譜為賊火焚,迄今六十三載,予雖有志於考訂然見所未真、不敢妄為修補,聞所未實不敢少為揄揚孰意天潢世系竟得緒。 乾隆皇帝三年秋七月十九世孫邑文。」學名」士琰,字國寶,抄錄岑家譜授予編序。 到祖之功勞世系之長幼予啟其遺文乃知一世祖始於龍川利名宣公字欣耀號芸野。二三四世至五世祖名應宗公卜居淡塘圍一子諱元亨室車氏又為淡塘岑子頭之始祖世。不勝欣然。喜日前有開明之先人。後有可馮之來者,庶幾家譜其無失矣。詎知明末請初兩朝交會之際,祖妣考不存名氏,有恐無多也。奈何或有告予日,,齋戒沐浴焚香禱告。自然有獲,予聆其言,朝夕虔祝於列祖前日嗣孫天培欲修族譜而無由。祖靈有知來於暮夜以相以示,似覺半月之間近予祖者報應不爽,後又積誠不倦。搜求不懈未幾有客到舍見予編次艱辛。客指迷途予之家譜現在車村予聆其言,詢其來由,答曰昔年岑坑利有同抱譜教讀車家借看。未及送還,予亟俯首拜訂良言喚族侄貫一即去車村披星戴月取舊譜而覽,其外皮書康熙九年為重修。窺其內實寫景泰三年始作,譜中載濟川公九世 之勛猷。其子名確來為交恥州同知,請序於年父賜進士出身之林郎山東監察御史前科給事中八十翁致士羅浮東麓翁周諱岐公作序,則後世之修譜者應尊其序。敢曰賢智先覺,但事有不濟,風有不古,分別予祖於譜外幸友同一筆留一線。故得見。元公子雲峰公為正統,明朝已未科鄉選舉,原任廣西太和縣知縣其子昌可昌甫昌榮三大房。青衿歲貢和國學生。長子字太初號古愚連捷進士成化丙戍科未仕而終。次鼎初公官升福建蒲田縣知縣,秉初公任授廣西桂林府,後代日秀公歲貢棟選訓導,似可詩書傳家顯盛當世。援筆直書,敬登譜內。聊為後之子孫奮志耳。其中或有不隱其螟蛉,不諱其妾氏與褒守義而貶失節者。非修譜之為功過昭舊職也。方知前徵之昭垂。無使疏間親小加大。賤妨貴,貴棄賤,師師濟濟於一堂昭昭穆穆於奕禮其尊祖敬宗之心誠有仁人孝子之義也。夫雖然莫為之前,雖美弗傳,其為之後,其後不違,吾為之草創就正於世叔樂得後之子羽,子產以相繩,繩於勿替雲爾。 時 乾隆三年歲次戊午菊月中浣日十八世孫字天培序。 時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孟秋月二十世孫名經時字致中率男瓊林追述堂祖諱天培舊序。有關詳情可電郵[email protected]利春強聯系 回答者:wnc7188 - 護國法師 十五級 7-8 23:58 評價已經被關閉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1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