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開埠多少人口
① 煙台的海的資料
煙台市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及東亞地區國際性港城、商城、旅遊城。煙台市轄芝罘、福山區、牟平、萊山4個區及長島縣,代管龍口、萊陽、萊州、蓬萊、招遠、棲霞、海陽7個縣級市。煙台依山傍海,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攝氏12度左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和休閑度假勝地。
煙台自然資源豐富。這里是全國漁業基地之一,盛產海參、對蝦、鮑魚、扇貝等70多種海珍品;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果產地,煙台蘋果、萊陽梨、大櫻桃等享譽海內外;是中國重要的黃金產地,黃金儲量位居全國第一,產量佔全國的1/4以上,其他可開採的礦藏30多種。
改革開放以來,煙台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91年即跨入"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行列。目前,已形成以輕紡、機械、建材、電子、冶金、醫葯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全市鄉以上工業企業2700多家,主要產品2000多種。張裕葡萄酒、三環鎖是煙台的傳統產品。近年來新興工業發展較快,錦綸、白卡紙、電子網目板等技術水平較高的項目相繼投產。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80億元。
城市面貌不斷改善。城市重點工程建設投融資33.7億元,形成了濱海中路、迎賓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觀,煙棲高速、煙台港三期、零點立交、黃務立交、青年南路、500熱力網三期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相繼投入使用,藍煙鐵路復線、大萊龍鐵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煙大鐵路輪渡、萊山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正式啟動。
煙台旅遊資源豐富。這里依山傍海,自然資源獨特,有多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及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等。這里歷史悠久,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新石器時代的白石村遺址,有近代開埠最早的煙台山領事館基地遺址、人間仙境--蓬萊閣、海上仙山長島、萊州雲峰山魏碑刻石等名勝古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1998年煙台成為首批54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空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現已開通至韓國、日本、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國際航線;國內航線聯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海口、大連、沈陽、哈爾濱、成都、昆明、武漢、濟南、西安等20多個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個。海上,與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港口貨運聯網,並有開往韓國群山市、釜山市的國際海上客輪;國內有直達大連、天津、秦皇島、旅順、營口等地的客輪、滾裝輪、快船。陸上,鐵路交通四通八達,客車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青島、濰坊、淄博、佳木斯、西安等城市,並可中轉全國各大城市;公路有煙青一級路,煙威高速公路,國道、縣鄉公路網路密集,為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必要的交通條件。
〖 地理位置 〗
煙台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並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最大橫距214公里,最大縱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線曲長702.5公里,海島曲長206.62公里。
〖 地形地貌 〗
煙台地形為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山地佔總面積的36.62%,丘陵佔39.7%,平原佔20.78%,窪地佔2.90%。低山區位於市域中部,山體多由花崗岩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分布於低山區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緩,連綿逶迤,山坡平緩,溝谷淺寬,溝谷內沖洪積物發育,土層較厚。
市域內,河網較發育,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
〖 海域概貌 〗
煙台全市海岸線長達909公里,市北、西北部瀕臨渤海,東北和南部臨黃海。有大小基岩島嶼63個。面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養馬島,有居民的島15個。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
〖 歷史文化〗
煙台歷史悠久。夏朝,東夷族建過國;商朝,置萊侯國;西周初,置萊子國;秦朝,先為齊郡地,後為膠東郡地;西漢,置膠東國;東漢,置東萊郡;唐朝,置登州、萊州;宋朝,仍置登州、萊州;明朝,升萊州為萊州府,隸屬山東行中書省;清朝,登州府、萊州府治所遷至煙台;民國初,撤銷府、州,設膠東觀察使。1938年至1942年,設膠東行署;1948年,成立煙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設文登、萊陽專員公署;1958年,萊陽專署改為煙台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78年更名為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行政公署,組建煙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 城市名片 〗
·2005聯合國人居獎
當地時間2005年10月3日上午9點,2005聯合國人居獎頒獎大會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市委書記焉榮竹應邀出席會議,從聯合國副秘書長安娜·蒂貝瓊卡手中接過授予煙台市的2005聯合國人居獎獎牌。印度尼西亞副總統尤素甫卡拉代表蘇西洛總統出席頒獎典禮並向獲獎城市表示祝賀。王國群副市長和煙台市代表團全體成員參加了頒獎大會。當年世界上共有六個項目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煙台是中國唯一的獲獎城市。這是煙台市繼2003年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4年獲中國人居環境獎之後,在人居領域獲得的又一大獎。
·全國文明城市
2005年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召開表彰大會,煙台市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市委書記焉榮竹參加大會並上台領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4年10月,國家旅遊局對煙台市創建優秀旅遊城市各項指標進行全面驗收,煙台市以892分的好成績入選全國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2004年10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首屆中國魅力城市展示盛典上,煙台被授予「最佳中國魅力城市」桂冠。
② 煙台的資料
煙台煙台
煙台市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及東亞地區國際性港城、商城、旅遊城。煙台市轄芝罘、福山區、牟平、萊山4個區及長島縣,代管龍口、萊陽、萊州、蓬萊、招遠、棲霞、海陽7個縣級市。煙台依山傍海,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攝氏12度左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和休閑度假勝地。
煙台自然資源豐富。這里是全國漁業基地之一,盛產海參、對蝦、鮑魚、扇貝等70多種海珍品;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果產地,煙台蘋果、萊陽梨、大櫻桃等享譽海內外;是中國重要的黃金產地,黃金儲量位居全國第一,產量佔全國的1/4以上,其他可開採的礦藏30多種。
改革開放以來,煙台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91年即跨入"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行列。目前,已形成以輕紡、機械、建材、電子、冶金、醫葯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全市鄉以上工業企業2700多家,主要產品2000多種。張裕葡萄酒、三環鎖是煙台的傳統產品。近年來新興工業發展較快,錦綸、白卡紙、電子網目板等技術水平較高的項目相繼投產。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80億元。
城市面貌不斷改善。城市重點工程建設投融資33.7億元,形成了濱海中路、迎賓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觀,煙棲高速、煙台港三期、零點立交、黃務立交、青年南路、500熱力網三期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相繼投入使用,藍煙鐵路復線、大萊龍鐵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煙大鐵路輪渡、萊山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正式啟動。
煙台旅遊資源豐富。這里依山傍海,自然資源獨特,有多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及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等。這里歷史悠久,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新石器時代的白石村遺址,有近代開埠最早的煙台山領事館基地遺址、人間仙境--蓬萊閣、海上仙山長島、萊州雲峰山魏碑刻石等名勝古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1998年煙台成為首批54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空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現已開通至韓國、日本、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國際航線;國內航線聯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海口、大連、沈陽、哈爾濱、成都、昆明、武漢、濟南、西安等20多個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個。海上,與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港口貨運聯網,並有開往韓國群山市、釜山市的國際海上客輪;國內有直達大連、天津、秦皇島、旅順、營口等地的客輪、滾裝輪、快船。陸上,鐵路交通四通八達,客車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青島、濰坊、淄博、佳木斯、西安等城市,並可中轉全國各大城市;公路有煙青一級路,煙威高速公路,國道、縣鄉公路網路密集,為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必要的交通條件。
〖 地理位置 〗
煙台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並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最大橫距214公里,最大縱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線曲長702.5公里,海島曲長206.62公里。
〖 地形地貌 〗
煙台地形為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山地佔總面積的36.62%,丘陵佔39.7%,平原佔20.78%,窪地佔2.90%。低山區位於市域中部,山體多由花崗岩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分布於低山區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緩,連綿逶迤,山坡平緩,溝谷淺寬,溝谷內沖洪積物發育,土層較厚。
市域內,河網較發育,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
〖 海域概貌 〗
煙台全市海岸線長達909公里,市北、西北部瀕臨渤海,東北和南部臨黃海。有大小基岩島嶼63個。面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養馬島,有居民的島15個。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
〖 歷史文化〗
煙台歷史悠久。夏朝,東夷族建過國;商朝,置萊侯國;西周初,置萊子國;秦朝,先為齊郡地,後為膠東郡地;西漢,置膠東國;東漢,置東萊郡;唐朝,置登州、萊州;宋朝,仍置登州、萊州;明朝,升萊州為萊州府,隸屬山東行中書省;清朝,登州府、萊州府治所遷至煙台;民國初,撤銷府、州,設膠東觀察使。1938年至1942年,設膠東行署;1948年,成立煙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設文登、萊陽專員公署;1958年,萊陽專署改為煙台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78年更名為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行政公署,組建煙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 城市名片 〗
·2005聯合國人居獎
當地時間2005年10月3日上午9點,2005聯合國人居獎頒獎大會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市委書記焉榮竹應邀出席會議,從聯合國副秘書長安娜·蒂貝瓊卡手中接過授予煙台市的2005聯合國人居獎獎牌。印度尼西亞副總統尤素甫卡拉代表蘇西洛總統出席頒獎典禮並向獲獎城市表示祝賀。王國群副市長和煙台市代表團全體成員參加了頒獎大會。當年世界上共有六個項目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煙台是中國唯一的獲獎城市。這是煙台市繼2003年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4年獲中國人居環境獎之後,在人居領域獲得的又一大獎。
·全國文明城市
2005年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召開表彰大會,煙台市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市委書記焉榮竹參加大會並上台領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4年10月,國家旅遊局對煙台市創建優秀旅遊城市各項指標進行全面驗收,煙台市以892分的好成績入選全國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2004年10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首屆中國魅力城市展示盛典上,煙台被授予「最佳中國魅力城市」桂冠。
〖 地理位置 〗
煙台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並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最大橫距214公里,最大縱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線曲長702.5公里,海島曲長�206.62�公里。
〖 地形地貌 〗
煙台地形為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山地佔總面積的36.62%,丘陵佔39.7%,平原佔20.78%,窪地佔2.90%。低山區位於市域中部,主要由大澤山、艾山、羅山、牙山、磁山、蛤山盧山、山昔山、昆嵛山、玉皇山、招虎山等構成,山體多由花崗岩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分布於低山區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緩,連綿逶迤,山坡平緩,溝谷淺寬,溝谷內沖洪積物發育,土層較厚。因煙台市域降水較充沛,空氣濕潤,氣候溫和,低山丘陵一年四季林木蔥蘢,明媚如畫。春天,滿山蒼翠,花香襲人;夏日,鬱郁蔥蔥,一片生機;秋季,果林紅葉,五彩紛呈;到隆冬時節,銀裝素裹,玲瓏剔透。
市域內,河網較發育,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城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主要河流以綿亘東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點,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屬季風雨源型河流。其沖積而形成小平原沙土層厚而肥沃,盛產蘋果、大櫻桃、梨和葡萄。
〖 海域概貌 〗
煙台市北、西北部瀕臨渤海,東北和南部臨黃海。有大小基岩島嶼63個,像一顆顆燦爛的珍珠鑲嵌在大海之中。面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養馬島。有居民的島15個,分別為長島縣的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廟島、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龍口市的桑島,芝罘區的崆峒島,牟平區的養馬島,海陽市的麻姑島、魯島。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半日潮,龍口到牟平以及海陽市沿海為正規半日潮。海岸地貌主要分岩岸和砂岸兩種,西起萊州市虎頭崖,東至牟平東山北頭,是曲折的岩岸,海蝕地貌顯著,其餘多為砂岸。海岸與海島交相輝映,海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是游覽避暑勝地。
煙台市轄芝罘、福山、牟平、萊山4個區及長島縣,代管龍口、萊陽、萊州、蓬萊、招遠、棲霞、海陽7個縣級市。全市設鎮94個,街道辦事處48個,鄉6個,居委會467個,村委會6315個,自然村6880個。 經濟發展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態勢。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012.46億元,增長17.6%(比上年,下同),經濟增長速度創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人均GDP達到30899元,增長17.4%。
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3.48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28.43億元,增長21.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90.55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7:58.2:31.1(經濟普查結果)變化為9.6:61:29.4。全市稅收收入佔GDP比重達9.4%;地方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達4.33%,提高0.41個百分點。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今年是我市新的國資監管體制起步運轉的第一年,也是市管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年內完成了63戶企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造和改革改制。對大企業集團,積極推進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推動國有產股權對外招商,引入戰略合作夥伴,實現主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對國有控股(參股)上市公司,穩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對中小企業,繼續通過市場化方式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退出國有資本;對特困企業,綜合運用破產、清算、關閉分流等形式推進整體解困工作,並採取多種方式盤活資產、妥善安置職工。
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3.48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28.43億元,增長21.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90.55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7:58.2:31.1(經濟普查結果)變化為9.6:61:29.4。全市稅收收入佔GDP比重達9.4%;地方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達4.33%,提高0.41個百分點。
③ 煙台開埠的意義
煙台開埠,標志著煙台半殖民地化的開始。西方列強乘機而入,紛紛涉足這古老的海濱。英國人依仗在煙台開埠的特殊地位和最先來到煙台的有利條件,在煙台山上最好的地段購地蓋起了領事館。繼英國之後,法國、美國、挪威、瑞典、德國、日本等國先後在煙台山上設立領事館,從1861年煙台開埠至1932年共有17個國家在煙台設立領事館。西方國家除在煙台山設立領事機構外,還在山下設立洋行、銀行等,以加強經濟侵略。1864年(同治三年),英國商人在煙台山下首設和記、匯昌兩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航運代理等業務。至1891年(光緒十七年),有英、德、美、日等國外商,洋行11家。甲午戰爭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承認外國在華投資權,煙台遂成外商主要爭奪市場之一,洋行急劇增加。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外商發展到26家,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增加到40家。其中以日本商行最多,達19家,英、德、美次之。這些洋行,依靠其駐煙台的領事機構和對海關的控制,基本形成了壟斷性經營,控制著外貿出口和航運權,從事著鴉片貿易等非法商業活動,將大量農副土特產品低價掠走,把大量外國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煙台及內地市場進行傾銷。到1905年,煙台的對外貿易額達到1420萬海關兩,其中洋貨進口960萬海關兩,土貨出口僅為460萬海關兩。在整個對外貿易額中,進口貿易額是出口貿易額的2倍。
煙台開埠前後,外國傳教士在煙台城鄉進行的傳教活動,是西方國家侵略煙台及內地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以教堂為據點,配合本國政府進行經濟、文化侵略。最初到煙台傳教的有基督教和天主教兩大派,基督教派中又分為長老會、內地會、浸信會等。1855年,基督教派長老會英籍傳教士韋廉臣夫婦到煙台通伸岡傳教,這是最早的外國傳教士到山東的傳教活動。煙台開埠後,1862年10月美籍長老會牧師麥嘉蒂、1864年3月傳教士郭顯德夫婦來煙台後,初住珠璣,後在毓璜頂建教堂,1866年5月成立煙台長老會,1926年煙台長老會改稱毓璜頂中華基督教會。至1913年,該教會發展教徒1000餘名;到1936年,教徒的數量上升為3700餘名。煙台開埠後基督教各派在煙台建立的教會主要有:基督教浸信會、毓璜頂中華基督教會、基督教東山教會(內地會)、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救世軍等。有大小基督教堂、福音堂20處,分布於煙台各處,其中以基督教浸信會教堂規模最大,能容納700人。
天主教是煙台的又一大宗教。1868年,天主教義大利籍神甫昂智魯斯到煙台傳教,並籌建教堂,1886年在煙台海岸街建成瑪利亞進教之佑聖母堂。1894年,法國籍神甫常明德在煙台建立天主教山東東界教區,任首任主教,管轄山東登萊青道30餘個縣的傳教活動。1924年,山東東界教區改稱煙台教區,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教徒約25000人,其中煙台有教徒1300人。當時巴黎方濟各聖母會的修女也來到煙台,建立了修女院。至20世紀30年代末煙台的天主教堂有3處、修女院有3處。
天主教傳入後,為擴大影響,宣傳教義,發展教徒,神甫們在佈道傳教的同時,也大量興辦社會事業,如創辦中學、小學、孤兒院、醫院、圖書館、綉花廠、菜園等。
煙台開埠之前,煙台除了通伸、海洋、西河、上夼等一些村落之外,只有兩處具有城市萌芽性質的地方。一處是「奇山千戶防禦所」,俗稱「所城」。城牆全部磚砌,高7.33米,厚6.67米。城內面積約79600平方米,城周長1公里余。該城設4座城門,東為報德門,西為宣化門,南為福祿門,北為朝崇門。城外四周掘有護城壕,寬11.67米,深3.33米。另一處在天後宮附近,這里的東西大街長1里有餘,有上千戶商民在這里開設行棧。這兩處地方各不相同,前者是有城無市,後者是有市無城。這兩處之間及各個村落的周圍,均為田野、農田。
煙台港自1861年8月對外開放後,內地大批勞動力開始向沿海流動並在煙台聚居。這是煙台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基礎。據統計,港口開放10年後,從事各行業的人員總數已經達3萬多人,其中外國人250人。這3萬多人中,從事港口活動的人員占從業人數的40%,主要是舢板工人和港口裝卸工人。其他行業如商業佔29.6%,客棧佔7.6%,海關和衙門雇員佔1.1%,洋行本地和雇員佔0.7%,小攤販佔16.9%。可以說當時的從業人員的活動主要是圍繞港口而進行的。
港口開放初期,煙台城市的發展主要圍繞煙台山和天後宮兩個區域向周圍擴張。自煙台港開放後,最先在煙台山上購地蓋領事館的是英國人。繼英國之後,法國、美國、挪威、瑞典、德國、日本等國先後在煙台山上設立領事館,在煙台山下設立洋行、銀行、郵局、教堂、醫院、學校、旅館和俱樂部等,這里逐步形成了領事館和外國人聚居區。
中國人的聚居區位於天後宮周圍。這里在煙台開埠之前即是煙台的商品集散地。開埠後,煙台港的貨物大都在此交易,這里遂成為貿易中心。商人、港口裝卸工人也大都集中在這里居住。據當時的記載: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爭相購買地皮,所蓋房屋萬余間。開埠後的三五年,煙台由一片荒涼變得繁華了。19世紀90年代,城區街市西通通伸,南連奇山所,構成了煙台城區的最初雛形。
煙台城區第二次大發展是在煙台港東、西防波堤建設期間和建設後的20年間。
城市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城市人口的發展上,從煙台開埠到1891年平均每年來煙台定居的移民約有500人左右,到1891年煙台從業人口共35000人,1909年則增加到95000人,平均每年增加3000人。煙台港東、西防波堤建成後,來煙台定居人口的增加速度更快。1922年為83000人,到1931年增加到131000人,9年間增加了48000人,平均每年增加5000人。
當然,我們不能把煙台人口的增長全部歸為煙台港的建設上,但是,港口的建設卻為煙台改善了投資的條件。從1918年到1932年的14年間,煙台有10家民族航運公司在煙台落戶安家,有船舶50餘艘,噸位約8萬噸。民族工業的興起,以南洋華僑張弼士創辦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為標志,卷煙業、電業、火柴業、麵粉業、制皂業、棉織業、五金業、制膠業、發網業、花邊業等應運而起。這些行業成為煙台民族工業前期發展的主體。到1933年工業總資本為459.6萬元,工業總產值733.6441萬元。港口與港埠民族工業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吸引著更多的人來煙台定居。
隨著人口的增加,煙台的地域范圍也逐年擴大。以煙台山為中心,呈扇形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展開。當時煙台的街道大小有上百條,最主要的街道是,橫貫市中心、東西走向的有北大街、西大道街;南側平行的有老廣仁堂街、南鴻街;縱貫市區南北的則有安仁街、白善街、儒林街、桃花街、菜市街、面市街。
④ 煙台的歷史有多久
煙台歷史悠久。夏朝,東夷族建過國;商朝,置萊侯國;西周初,置萊子國;秦朝,先為齊郡地,後為膠東郡地;西漢,置膠東國;東漢,置東萊郡;唐朝,置登州、萊州;宋朝,仍置登州、萊州;明朝,升萊州為萊州府,隸屬山東行中書省;清朝,登州府、萊州府治所遷至煙台;民國初,撤銷府、州,設膠東觀察使。1938年至1942年,設膠東行署;1948年,成立煙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設文登、萊陽專員公署;1958年,萊陽專暑改為煙台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78年更名為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行政公署,組建煙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悠久的歷史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悠久的歷史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悠久的歷史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中國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位於山東半島東部,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煙台市轄5區、1縣、7個縣級市,總面積1.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O多萬,其中市區人口15O多萬。
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這里年平均氣溫在12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在900多公裏海岸線上,有"人間仙境"蓬萊閣、秦始皇東巡遺址養馬島等眾多的名勝古跡,每年吸引數百萬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煙台物產富庶,是全國著名的漁業基地、水果之鄉,是中國重要的黃金產地。
煙台是中國十大商貿港口之一,有便捷的交通、通訊,已進入"全國投資硬環境4O優城市"行列。8O年代以來,煙台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成為中國沿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到199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8位。煙台市的科學教育文化等事業也比較發達,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第一個教育改革試驗區,是"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煙台市已成為外商投資與貿易的熱點地區。特別是1997年6月,煙台市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亞太經合組織國際貿易博覽會,向世人展示了新興亞太經貿城市的形象。在邁向21世紀的過程中,煙台市將積極順應世界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力爭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奮斗,建成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
⑤ 煙台人怎麼樣呢
煙台人挺好的。
煙台是中國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7000年便形成了繁榮一時的白石文化。魏晉時期,這里留下的文峰山「魏碑」石刻,開創了楷書法則的先河。
隋唐以來,這里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1861年煙台開埠,成為中國北方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 16個國家在這里設立領事館。
名字來歷
煙台,就是古時的烽火台。明洪武初年,為了防備倭寇犯境,膠東半島北部設置「奇山防禦千戶所」,依山勢建築城堡。城堡上也設有烽火台。有了這狼煙墩台,倭寇再也不敢前來擄掠了。
另有一說煙台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