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種槍法
A.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槍法例如趙雲的百鳥朝鳳七探蛇盤還有楊家槍岳家槍羅家槍
(霸王槍)精鋼黃金混鑄而成,端的是金光閃閃,霸氣十足。槍長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槍鋒銳利,點到必死,槍身巨重,掃到必亡。傳說西楚霸王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成,季父項梁怒之。項羽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之兵法,另因其神力,造此霸王槍。 (龍膽亮銀槍)左手青虹劍,右手亮銀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長板坡單騎救主,於二十萬曹軍中往返折殺,所向披靡,如此猛將乃常山趙雲趙子龍是也!其槍全名曰:龍膽亮銀槍。 (火龍槍)長約一丈,通體為煉鐵紅銅所制,槍端雕勾火龍頭,槍頭為龍舌,形如火焰狀,此槍乃《封神榜》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冀州侯蘇護掌中寶器。 (梅花槍)梅花傲雪香奇絕。此槍乃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寶槍。霍去病17歲即隨衛青出征匈奴,勇冠全軍,封冠軍候,6天內連破匈奴五個王國。後與匈奴決戰漠北,大獲全勝,封儀於蒙古狼居胥山。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可惜英年早逝,23歲病逝長安。留一句名言:「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芳傳千古。 槍長九尺,金桿金龍頭,前端為銀舌槍頭,乃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掌中寶槍。 (瀝泉槍)憑此槍屢拜金軍,並獲朱仙鎮大捷。其詞《滿江紅》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淋漓表述其一片精忠報國丹心! (虎頭湛金槍)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三國名將,威震西涼、五虎上將之一,馬超的掌中寶槍。(神威烈水槍)槍桿長九尺,其中槍頭長一尺三寸,其鋒三寸,精鋼混金,銳利無比。乃平定倭寇的明代名將戚繼光掌中寶槍。 (五虎斷魂槍)鑌鐵打造,槍長丈二,為隋唐英雄中第七條好漢、越國公羅成的祖傳寶槍。槍法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其看家絕招「回馬槍」,不知挑落多少猛將。 (綠沉槍)精鋼寒鐵鑄就,槍身長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蜀國名將、九伐中原的姜維之掌中寶槍。 (蘆葉槍)鑌鐵打就,槍長一丈三,槍頭細長如蘆葉,精鋼淬銀而成,可破堅甲。乃北宋名將楊家六郎楊延昭的寶槍。憑此槍,鎮守三關、抵抗契丹,一本楊家將忠烈英雄傳流傳千古!(梨花槍)關於此槍,一說為北宋時期,楊門女將穆桂英憑大破天門陣的掌中寶槍;一說此槍乃南宋鐵槍李全的愛妻楊氏所發明,揮舞時,槍法如雨散梨花,輕靈神妙,江湖人稱:二十年來梨花槍,打遍天下無敵手,可見其人其槍之威風! (透甲槍)槍桿長九尺,其中槍頭長一尺三寸,其鋒用鋼三寸,似一針狀,銳利無比,左右刃用銅一尺。因其槍尖鋒利,可刺透盔甲,故名"透甲槍"。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李光弼掌中寶槍。 (九曲槍)槍長一丈一,槍頭如蛇形,頂尖而鋒利,兩側薄刃,整個槍頭長一尺余。槍身可隨意彎曲,給人一種毒蛇般的陰狠恐懼感。 (六合槍)所謂槍乃兵器之王,藝中之霸,乃指丈二以上長槍。六合大槍既是此類,又名六合花槍,以其輪槍揮舞時,閃轉靈活,動作迅速,炫人眼目而得名。 (明月槍)精鐵鑄就,外漆銀粉,槍頭中空如明月貫空,兩側懸掛銀環,揮舞時有破空之聲,間雜銀環互撞,可紛擾敵神。 (清風槍)三國名臣、劉備之師、左中郎將盧植所用寶槍。曹操贊其文武雙全曰:「名著海內,學乃儒宗。」 精鐵槍身,銀鑄槍尖,舞動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令對方無從應付。(點鋼槍)鑌鐵精鋼打就,槍長一丈四,通身漆黑,重六十餘斤。水滸一百單八將中天英星小李廣花榮以及撲天雕李應使的都是點鋼槍。 (一丈威)當今長槍之雛形。最初為戰國時期的矛,長約兩米,使用極為不便,後有人將之改短而廣為軍旅所用。隋煬帝曾將此槍賜予屬將,並易名為「一丈威」。見《事物異志》。 (雁翎槍)通體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桿長六尺,粗約三寸余,精鋼製成。槍頭為煉鐵所制,其式樣與雙鉤鐮槍相似。惟槍尖為扁平梭形狀,形如雁翎。故名雁翎槍。 (鉤鐮槍)前端為矛,側有彎鉤,相傳為抗金名將岳飛所創,岳家軍憑此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另傳梁山第十八條好漢金槍手徐寧也有一套祖傳鉤鐮槍法,助梁山好漢破了連環馬,收降呼延灼,立下大功。 (朱纓槍)身長一丈一,白蠟槍桿,韌性好,不易折斷。上挑朱紅纓,揮舞之時紅纓婆娑,令敵難辨槍矛之最終一擊。
B. 槍法知識、、、、、、、、、、、、、
(霸王槍)精鋼黃金混鑄而成,端的是金光閃閃,霸氣十足。槍長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槍鋒銳利,點到必死,槍身巨重,掃到必亡。
傳說西楚霸王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成,季父項梁怒之。項羽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之兵法,另因其神力,造此霸王槍。
(龍膽亮銀槍)左手青虹劍,右手亮銀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長板坡單騎救主,於二十萬曹軍中往返折殺,所向披靡,如此猛將乃常山趙雲趙子龍是也!其槍全名曰:龍膽亮銀槍。
(火龍槍)長約一丈,通體為煉鐵紅銅所制,槍端雕勾火龍頭,槍頭為龍舌,形如火焰狀,此槍乃《封神榜》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冀州侯蘇護掌中寶器。
(梅花槍)梅花傲雪香奇絕。此槍乃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寶槍。
霍去病17歲即隨衛青出征匈奴,勇冠全軍,封冠軍候,6天內連破匈奴五個王國。後與匈奴決戰漠北,大獲全勝,封儀於蒙古狼居胥山。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可惜英年早逝,23歲病逝長安。留一句名言:「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芳傳千古。
槍長九尺,金桿金龍頭,前端為銀舌槍頭,乃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掌中寶槍。
(瀝泉槍)憑此槍屢拜金軍,並獲朱仙鎮大捷。其詞《滿江紅》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淋漓表述其一片精忠報國丹心!
(虎頭湛金槍)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三國名將,威震西涼、五虎上將之一,馬超的掌中寶槍。
(神威烈水槍)槍桿長九尺,其中槍頭長一尺三寸,其鋒三寸,精鋼混金,銳利無比。乃平定倭寇的明代名將戚繼光掌中寶槍。
(五虎斷魂槍)鑌鐵打造,槍長丈二,為隋唐英雄中第七條好漢、越國公羅成的祖傳寶槍。槍法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其看家絕招「回馬槍」,不知挑落多少猛將。
(綠沉槍)精鋼寒鐵鑄就,槍身長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蜀國名將、九伐中原的姜維之掌中寶槍。
(蘆葉槍)鑌鐵打就,槍長一丈三,槍頭細長如蘆葉,精鋼淬銀而成,可破堅甲。乃北宋名將楊家六郎楊延昭的寶槍。憑此槍,鎮守三關、抵抗契丹,一本楊家將忠烈英雄傳流傳千古!
(梨花槍)關於此槍,一說為北宋時期,楊門女將穆桂英憑大破天門陣的掌中寶槍;一說此槍乃南宋鐵槍李全的愛妻楊氏所發明,揮舞時,槍法如雨散梨花,輕靈神妙,江湖人稱:二十年來梨花槍,打遍天下無敵手,可見其人其槍之威風!
(透甲槍)槍桿長九尺,其中槍頭長一尺三寸,其鋒用鋼三寸,似一針狀,銳利無比,左右刃用銅一尺。因其槍尖鋒利,可刺透盔甲,故名"透甲槍"。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李光弼掌中寶槍。
(九曲槍)槍長一丈一,槍頭如蛇形,頂尖而鋒利,兩側薄刃,整個槍頭長一尺余。槍身可隨意彎曲,給人一種毒蛇般的陰狠恐懼感。
(六合槍)所謂槍乃兵器之王,藝中之霸,乃指丈二以上長槍。六合大槍既是此類,又名六合花槍,以其輪槍揮舞時,閃轉靈活,動作迅速,炫人眼目而得名。
(明月槍)精鐵鑄就,外漆銀粉,槍頭中空如明月貫空,兩側懸掛銀環,揮舞時有破空之聲,間雜銀環互撞,可紛擾敵神。
(清風槍)三國名臣、劉備之師、左中郎將盧植所用寶槍。曹操贊其文武雙全曰:「名著海內,學乃儒宗。」
精鐵槍身,銀鑄槍尖,舞動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令對方無從應付。
(點鋼槍)鑌鐵精鋼打就,槍長一丈四,通身漆黑,重六十餘斤。水滸一百單八將中天英星小李廣花榮以及撲天雕李應使的都是點鋼槍。
(一丈威)當今長槍之雛形。最初為戰國時期的矛,長約兩米,使用極為不便,後有人將之改短而廣為軍旅所用。隋煬帝曾將此槍賜予屬將,並易名為「一丈威」。見《事物異志》。
(雁翎槍)通體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桿長六尺,粗約三寸余,精鋼製成。槍頭為煉鐵所制,其式樣與雙鉤鐮槍相似。惟槍尖為扁平梭形狀,形如雁翎。故名雁翎槍。
(鉤鐮槍)前端為矛,側有彎鉤,相傳為抗金名將岳飛所創,岳家軍憑此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另傳梁山第十八條好漢金槍手徐寧也有一套祖傳鉤鐮槍法,助梁山好漢破了連環馬,收降呼延灼,立下大功。
(朱纓槍)身長一丈一,白蠟槍桿,韌性好,不易折斷。上挑朱紅纓,揮舞之時紅纓婆娑,令敵難辨槍矛之最終一擊。
補充回答:
中國史上的四大槍法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代名將俞大猷的絕世之作——被譽為武術經典的《劍經》正式刊行;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著名武術家吳殳所著的被後世譽為槍法大成的《手臂錄》問世。期間120年,是冷兵器統治中國古代戰爭的最高峰,同時也是軍旅武藝與民間武藝自然結合,互補互濟共同發展的歷史時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出以俞大猷、戚繼光、唐荊川、洪轉、程沖斗、石電、吳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武術技擊家和槍術家。他們獨辟蹊徑的武功技藝和大量武術名著,奠定了中國武術科學的技術體系與理論體系的良好基礎,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武術文化的內涵。
槍為百兵之主,在槍術形成發展史中,這一時期的發展尤為突出,享譽武林的四大名槍: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吳家槍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確立的。
一、楊家槍法
楊家槍,因舞時如梨花搖擺,故全名"楊家梨花槍",又名梨花槍,在明代被譽為最上乘的槍法,古兵武《陣記》、《劍經》、《武編》、《紀效新書》等均有記載。
大眾關於楊家槍的印象,多數是來自楊家將,除此之外,還有《射鵰英雄傳》等小說 .楊家槍被武林公認為第一名槍,傳說始於宋代,但何人何時所創,均無定論,有待考證。一說為南宋末年紅襖軍首領李全妻子楊妙真所創,見於《宋史·李全專》。但是楊家槍是明清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槍術流派,確是有據可查。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中指出:"楊家槍變化莫測,神化無窮,天下咸尚之。"俞大猷在《劍經》中也說"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吳殳在《手臂錄》中進一 步指出,"楊家槍,學之易,用之利,大有益於行陣".從以上引證明顯看出楊家槍早在明清兩代就已享譽武林,受到尊崇。楊家槍能名垂古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它較早地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槍法理論和精妙實用的槍法體系。
楊家槍的技擊戰術特點是以"快"為主,注重虛實兼備,剛柔相濟,出招時銳不可當、虛實相生,回撤時迅疾如風,穩重而大氣。楊家槍有一絕,一旦得手之後便乘勢一戳,敵人再無翻盤機會,正是"乘勝追擊"的絕佳體現。相關記載如:"槍是伏腰鎖,先扎手和腳。疾上又加疾,扎了還嫌遲。"(《紀效新書》),"銳進不可擋,速退不能及。" (何良臣《陣紀》)。
二、少林槍法
少林寺在棍法的基礎上,吸收各家各槍之精華,融會貫通,創出以槍為主,兼用棍法,槍棍合一,以力度見長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剛柔兼施,風格獨特的少林槍法。因少林槍法系統合理,精妙實用,理明法備,受到武林人士的珍視,很快傳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
少林槍系主要由洪轉夢綠堂槍法和程沖斗槍法組成。夢綠堂槍法是少林寺第一代槍法,它由少林寺武僧洪轉大師所創。吳殳在《武僧錄》中曰:"少林僧洪轉,彼家堂頭也,所著《夢綠堂槍書》有八母、六妙、五要、三奇之法 ."他又曰:"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變也,三奇巧也。盡此諸法,槍可以貫諸藝矣。"
程沖斗(1561-?)曾在少林寺學藝達十年之久,先得高僧洪轉、洪紀真傳,後又得河南李克復槍技。程沖斗將二者融會貫通,對少林槍法進行改革,創造了新的少林槍法,風行海內,享有盛譽。明天啟元年(1621年),他60歲的時候完成《耕余剩技》一書,這是繼戚光《紀效新書》之後,又一部較為完備的武術專著,對後世的武術發展影響極大。
然而程沖斗卻被視為少林槍法的叛徒,原因就在他對於"崩槍法"的大力提倡。在現代武術中不論是規定槍術套路還是傳統槍術流派,崩槍都是必備的槍法,然而在當時,程沖斗卻因此遭到了非議。清代槍術家吳殳在《手臂錄》中就提出"崩"是棍法而不是槍法,並因此否定了程沖斗的改革,還批評他"大誤人矣".
三、峨嵋槍法
峨眉二字,實在可以算是古代巴蜀的代稱,峨眉武術,稱其為"巴蜀武術"也不為過,當然,有的朋友要提出蜀山、青城等門派,不過那些門派主要見於武俠小說之中,歷史上並無詳細記述。因為峨眉山作為佛教聖地的關系,峨眉武術脫離不了與佛教思想藝術的聯系,相比少林,峨眉槍法功架優美、勁力飽滿、步活身靈、槍路縱橫、變化多端,所謂"槍似游龍扎一點,舞動生花妙無窮",實在是優雅飄逸許多,這也符合大眾心目中關於峨眉功夫的印象。
峨嵋槍法在明清槍派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創始人是四川峨嵋山普恩禪師。相傳普恩遇異人授以獨特槍法,他曾經兩年於秘室研習,始徹悟其槍理與精義,遂挾槍技游弋武林,無有比肩者,名重一時。普恩將其槍法傳於徽州程真如和月空行者,二人將這技藝風格獨特的槍法帶回中原進行傳播。後來程真如達其義,手著成書,命名為《峨嵋槍法》,傳於朱熊占。朱熊占於1662年在鹿城盛辛五家中巧遇江蘇太倉人吳殳,朱熊占慧眼識人,收文武兼備、年已51歲的吳殳為徒,親傳峨嵋槍法並贈其書。吳殳於1678年將《峨嵋槍法》收入他的名著《手臂錄》使其流傳千古,成為武林名槍之一。
峨眉槍法到了現代也大放異彩,四川武林人物李毅立、任剛、彭項等將其發揚光大,使各自所練槍術成為全國一流水平,屢屢在全國和亞州武術競技中取得金牌。
四 、吳家槍法
吳家槍的創始人為吳殳(1611~1695年),字修齡,號滄塵子,江蘇太倉人士。他是明清最有成就的武術家之一,更是繼程沖斗之後,惟一留下大量著作的古代武術家。他的名著《手臂錄》自1678年正式刊行以來,被歷代武術界尊為"槍法大成",列為典籍。它融經論譜訣於一體,圖文並茂,理法技藝俱佳,是我們研究古代槍法和槍術發展史極為珍貴的資料。
吳殳對於槍法的貢獻在於他對步法的重視,《峨嵋槍法 》提出"不言步法,不言立勢"的觀點,楊家槍也存在"撒手殺去而腳步不進"(《劍經》)的重大缺欠。試想,槍出去了,步子不跟上,這樣的進攻有用么? 因此,吳殳提出了"足不可松,其妙在於活,退則以長制短,進則以短制長"的觀點。他把十五種步法列入槍法技術規范之中,從而豐富了槍法技術體系的內容,增強了槍法的技擊威力和槍術的實用技擊價值,突出了"以攻為主"武術技擊思想。
吳家槍是《手臂錄》的核心。其他著名槍法如石、馬、沙、楊、少林、峨嵋等都是為烘托吳家槍法而輯入。書中對各家槍法均詳加詮解與辨析,一一講明其優勢異同。先從石家槍法入手,最後歸之於峨嵋,系統而完整,多有獨到見解,使人對古代槍法一覽無余,開卷受益。
吳家槍法是明清槍術大發展的產物,是中國槍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對後世槍術的發展與完善,起到承前啟後的歷史性作用。
主要槍法
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古代名槍
涯角槍——《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之一趙雲使用的長槍,取「海角天涯無對」之意。
丈八蛇槍(丈八蛇矛)——《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之一張飛使用的槍矛,又稱「丈八點剛矛」,槍頭彎曲有若盤蛇。張飛以此槍在敵陣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先後成名,被譽為三國第一槍。
暴雨梨花白桿槍——使用者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崇禎三年,召集勤王,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槍,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八寶玲瓏槍——使用者這羅成侄子羅煥,羅松之子,出現作品《隋唐演義》。
八寶馱龍槍——使用者岳雷,此槍槍頭擁有二寶珠,可以閃光奪敵雙目,因其槍尖鋒利,可刺透盔甲。
瀝泉神槍(瀝泉神矛)——使用者岳飛,傳為瀝泉中大蛇所化,故名瀝泉神矛,因為是瀝泉山的蛇怪所化,槍頭也就被傳說是大蛇的舌芯化成所以帶有蛇毒。
丈八三棱五鉤神飛亮銀槍——使用者羅成,羅成特有的寶槍,次槍之適合羅家槍法,除了槍尖和暗藏了五個倒鉤可以傷人外還有放血槽。
蟠龍金槍——使用者楊延昭,乃遼國前大王的遺物,後猛良盜風發時連同一字板助玉麒麟一起盜來的。
八寶金絲藕蓮軟藤槍——擁有者,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寶搶,擁有為優秀的柔軟行,能伸能曲。(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金鑽剔龍槍——
佛母紫金槍——
八寶龜背駝龍槍——使用者尉遲恭
八寶屠龍槍——使用者羅松
虎頭鏨金槍——使用者秦彝(秦叔寶之父,隋唐時鎮守濟州的名將,南陳老太宰秦旭之子。後靠山王楊林兵發南陳,死守馬鳴關,最終戰死疆場。)
虎頭鑽金槍——使用者伍雲召,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捶金虎頭槍——
鏨金虎頭槍——使用者高寵,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金攥虎頭槍——
皂金虎頭槍——
鴨嘴鏨金槍——
獸角點金槍——
五金神飛鉤鐮槍——徐寧,前端為矛,側有彎鉤,相傳為唐代名將羅章改其家傳槍法所創,第一次出現是於薛剛求教於羅英大破唐王李孝業的連環馬,梁山第十八條好漢金槍手徐寧也有一套祖傳鉤鐮槍法,助梁山好漢破了連環馬,收降呼延灼,立下大功。另傳岳家軍憑此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也是使用此種槍。
如意金絲柔繩槍-------使用者,如同繩鎖般柔軟的槍,十分少見的寶槍.(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吸水提盧槍——使用者秦瓊、尚師徒,據說是後漢銚期留下的,此槍頭前有盧可甩出傷人,槍體為龍身,龍頭吐出一個槍尖,槍尖有空,無論插入什麼污水血水中,從槍尾吸出的都是清水,有點野外生存的作用。
十三段赤金鎖鏈竹節槍——使用者折宗本,可分成十三節的寶槍,類似十三節棍類武器。(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鳳嘴梨花槍(落影追魂)——擁有者樊梨花,最輕便的寶槍譯本適合女性使用。
雙尖五龍烏金槍——擁有者斛律金,此槍兩端都有槍頭.(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紫青五子母鴛鴦五分槍——擁有者羅春,此槍擁有長短不一兩支寶槍,短的只有長的三分之一長故稱母子槍,羅春用此槍曾經打勝過弟弟羅成。(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
八寶雙盤飛龍金線槍——擁有者定彥平,這寶槍分成兩把,左右手各一支長短大小一模一樣。(擁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槍法)
三尖兩刃銀蛇槍——擁有者石玉,傳為白蟒精,槍身銀白,槍鋒利無比,槍頭有六洞,洞里有六珠,舞動時風過洞帶動珠,生旋律可迷惑敵人,乘機殺之。
金輪火尖槍——擁有者楊袞
五毒透龍槍——擁有者楊菊心,槍里可以放各種葯物,天生擁有劇毒的邪槍。子母雷霆槍——擁有者狄難撫,槍桿里有一種石子,一抖大槍,石子相撞可以發出雷鳴般的響聲,一般戰馬都受不了,跟呼雷豹同理。後來石子被偷過,說明石子是可以拿出。
屈盧渾金槍——擁有者楊延平
八寶赤金槍——擁有者楊延定
透甲縷金槍——擁有者楊延光
菊花點金槍——擁有者楊延輝
獨角皂金槍——擁有者楊延德
素纓鏨金槍——擁有者楊延昭
虎頭烏金槍(虎頭鑿金槍)——使用者楊延嗣,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荷包滾金槍——擁有者楊延順
梨花嵌金槍——擁有者楊延琪
朝陽燦金槍——擁有者楊延瑛
黑面虎頭皂金槍——擁有者楊宗英
素纓虎牙鏨金槍——擁有者楊宗保
青蒺鐵拐吐金槍——擁有者楊宗連
雁翎曲蘆紫金槍——擁有者楊宗繇(楊宗憲)
鉤鐮八寶嵌金槍——擁有者楊宗登(楊宗孝)
菊花貫甲釘金槍——擁有者楊宗孝(楊宗魁)
綠沉雙鉤滾金槍——擁有者楊宗鋒(楊宗原)
現代作品中的虛構槍
霸王槍——古龍著《七種武器》中《霸王槍》中的槍。
裂馬槍——黃易著《大唐雙龍傳》中李元吉使用的槍,以玄鐵打制,重一百二十斤,槍頭裝有血擋,可防止刺入敵人體內流出的血液染手。
伏鷹槍——黃易著《大唐雙龍傳》中西突厥突利可汗使用的槍,由波斯名匠鍛造,槍頭有禿鷹雕刻,槍重六十斤,乃塞外家喻戶曉的槍。
飛龍槍——黃易著《尋秦記》中項少龍擁有的槍,槍質為罕有的純鋼槍,表面隱現螺旋紋,長度約半丈,後由項少龍轉授其妻紀嫣然。
丈二紅槍——黃易著《覆雨翻雲》中邪異門掌門人歷若海使用的槍,槍身可拆卸成三截,槍身赤紅,歷若海與龐斑決戰後不敵,死前將丈二紅槍傳給徒弟風行烈。
龍膽(豪龍膽)——光榮出品的電子游戲《真·三國無雙》中趙雲使用的槍。
龍顎閃(昂龍顎閃)——光榮出品的電子游戲《真·三國無雙》中姜維使用的槍。(其實是長柄三尖刀)
鐵騎尖(龍騎尖)——光榮出品的電子游戲《真·三國無雙》中馬超使用的槍。
驚艷一槍——溫瑞安著《驚艷一槍》中諸葛正我所使用的槍
捩花——《死神》(《BLEACH》)中志波海燕\亞羅尼洛的斬魄刀,始解解放語:「水天逆巻け、捩花」(水天逆卷,捩花)解放形態:斬魄刀成為三叉戟型的長槍,末端為螺旋形錐狀。游戲中為水藍色纓,動畫及漫畫彩圖中為深藍。有旋、刺、挑等槍術,伴隨著周圍產生波濤般的靈子水花,看起來像是劈波斬浪的招式一般。攻擊方式:使用獨特的高架勢,以單手腕為軸心,用回轉作為主要攻擊,是舞蹈般的槍術,然後利用伴隨著槍擊一同捲起的波濤,將敵人壓碎並兩斷。(露琪亞語)
C. 中國槍有多少種
一樓說的比較全不過沖鋒槍和步槍還差幾個型號最大的誤區92式手槍沒有7.62口徑是9MM和5.8MM口徑
還有我國生產的7.62和12.7的各類機槍特別多尤其是7.62口徑
D. 古代有4大槍法,為何楊家槍排名墊底究竟還有誰排在了它的上面
一、古代的四大槍法,羅家槍靠著出神入化的槍法排名第一。岳家槍靠著一手好的槍法,抗擊外族排名第二,林沖作為10萬禁軍教頭靠著一身真本事,練就一手林家槍法而排名第三,楊家軍的成名絕技,回馬槍本身就是一套不完整的家族式槍法所以排名第四。
四、林沖的槍法來源來自於羅家搶。所以他們是同一種槍法。名稱作為朝天的進軍教頭,靠著真本領,給衛隊當教練,雖然他的槍法也是非常的強勢,而楊家將的回馬槍是宋朝的一個神話。
楊家槍的槍法是存在水分的,所以說要楊家強墊底也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E. 除了岳飛和戚繼光以外,史上的四大神槍還有誰,誰是第一
史上四大神槍,指的是史上最厲害的四大槍法。據考證,槍法始見於五代十國,這一期間出現了以高思繼為代表的「高家槍」,以王彥章為代表的「王家槍」,但後來都失傳了。到了宋朝,槍法逐漸成熟,明清達到鼎盛。史上著名的槍法,多出自名將猛將之手,最為著名的有戚家槍、六合槍、岳家槍、楊家槍、吳家槍、峨嵋槍、少林槍等。在這些名槍中,以前四種最厲害,故稱「四大神槍」。
第一槍:楊家槍。此槍法並非北宋楊家將之楊家槍,而是宋金時期紅襖軍首領李全妻子楊妙真所創。在武術界,楊家槍是公認的第一名槍,因舞時如梨花搖擺,又名梨花槍。《宋史·卷四七七·李全傳》:「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到了明代,楊家槍名聲大噪,被譽為最上乘槍法,戚繼光以楊家槍為基礎,創出戚家槍,並將楊家槍寫入兵書《紀效新書》:「楊家槍變化莫測,神化無窮,天下咸尚之。」楊家槍出槍甚長,且有虛實,有奇正。進其銳,退其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最絕妙之招是在一得手後便一戳,敵方一失勢便無再復之隙。楊家槍基盤在兩足,身隨其足,臂隨其身,腕隨其臂,合而為一。楊家槍單練套路有常合槍32式,對練套路有24式。
F. 誰知道一些有關中國十八般武器里「槍」的知識呢以及它最有名的招式名。呵呵,謝了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神鵰俠侶》中,楊康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明代是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艷。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為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畢懋康《軍器圖說》,載有一幅噴火燒灼的梨花槍,並說明道:「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系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葯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槍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目前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G. 槍法基礎十三式是什麼
少林十三槍是少林兵器中的長槍。因在套路中有十三種槍法,故名為十三槍。擅長於刺,挑,劈,扎的反復運用。十三槍同時也是武士在比武場上的較量兵器。歷史上就有岳飛槍挑小梁王的英雄事跡。常見的動作有,攔拿扎,刺槍,雲槍,絞槍,點槍。
少林十三槍是少林武術中槍術之一,其結構完整,框架獨特,其中扎槍的動作有十三式,故名十三槍。槍在武術器械中屬長器械,在古代兵器中被譽為「百兵之王」。槍是諸兵器中較難練的一種器械,特別是練入妙境極難。
H. 槍械的種類有多少
中國槍械種類如下:手槍,包含自衛手槍、沖鋒手槍等;步槍,包含全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非自動步槍等;機槍,包含輕重機槍 ,通用機槍等。下面我們就其中的幾種槍械進行簡單地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它們各自的優點和功能。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I. 武術中都有什麼槍法,耍起來帥,又有用,都有哪些槍法的名字例如。瘋魔棍這樣的。槍法
傳統的槍,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現存著名的槍法有:楊家槍,楊家槍是明清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槍術流派;少林槍法,以力度見長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剛柔兼施,風格獨特的少林槍法;峨嵋槍法,峨嵋槍法在明清槍派中佔有重要地位;吳家槍法,創始人為吳殳,是明清最有成就的武術家之一;還有五虎斷門槍、六合槍、岳家槍等等。
J.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槍法例如趙雲的百鳥朝鳳七探蛇盤還有楊家槍岳家槍羅家槍
古槍法是有的,但是多為單人教授,沒有大規模造書收徒的,自然也沒有什麼秘籍流傳民間,只有岳家槍是當年岳飛在軍隊操練過,現在廣為流傳。近年武學風氣漸起,各種傳說中的槍法也漸漸出現,六合槍(梨花槍)、羅家槍、霸王槍等都一一現世
現在流傳的武學多是拳法,大多也是經民國時期國術館的武學名家整理過的,不是原版。近代的槍法大成者首推民國時期槍神李書文,但是他並沒有使用什麼名槍,好像也沒有收徒。當然武學秘籍這東西也是越傳越神,如果什麼驚天動地的絕世秘籍都造的出來,那中國也不會是現在這樣子了。
關於名槍實物,傳聞實在不多,世界最著名的應該是傳說中殺死耶穌的朗基努斯長槍。在中國雖然也有寶馬贈英雄、好馬配好鞍的說法,但真正練武的人注重的是對己身的鍛煉,摘葉飛花,皆可傷人。估計也很少有人天天背個晃眼的兵器滿街晃悠,等人來報仇之類的,遇到武力事件還不是隨便找個魚叉就上?
最近有部電影叫《硬漢》,講了很多關於岳家槍的傳聞,有興趣可以看看
歷史上對於槍的評價如下:
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己。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
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目前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所謂名槍,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使槍的名人記載多有其事,大部分是真實的:
1、項羽:霸王槍在《西漢演義》故事中天下無敵,也是以後各代槍法的鼻祖。由於是最早的槍,傳到後來一定有遺漏或者有後人補充完善的地方,因此不好說霸王槍是否強於後人的槍法。感覺霸王槍屬於力量型,需要項羽這般力大無窮的人才能發揮最大威力,也就是說不要說戳刺,即使用槍桿掃也能死一大片。
2、趙雲:趙雲的槍在《三國》評話中被稱為「百鳥朝凰槍」,其變化復雜,虛實並濟,屬於技巧型。趙雲之所以成為三國故事中的常勝將軍,很大程度上仰仗於高超的槍法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沒有真本事哪來一身的膽量?趙雲的槍可以擊敗張綉、張頜、張任這三條名槍,可見其非凡的功力。凡是聽過評話三國的,無不對趙雲的「七探蛇盤槍」這一自創的絕招印象深刻!趙雲的槍綜合了以上兩種槍法,可謂三國中的第一槍。
3、馬超:馬家的槍在《三國》中僅次於趙雲。說次於只是因為兩人沒有交手的記錄,而馬超的戰績也不如趙雲那麼顯著。但是僅憑他能和張飛的矛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就可看出其槍法的高超。馬家槍也屬於力量型,適合與許楮、張飛這類的悍將交手。
4、張綉、張任:在評話《三國》中,二張的槍和趙雲的槍是出於同一師門,只是各有應敵變化的不同而已。張綉是大師兄,號稱「槍王」,在長坂坡與趙雲大戰三百合,卻死於趙雲的蛇盤槍下;張任的槍法不及大師兄和小師弟,但是張任更有機智,竟然可以射殺龐統,不過在武力上敵不過張飛和趙雲。
5、孫策:孫策的槍有點類似於霸王槍,也屬於力量型。不過孫策沒有與三國中其他名槍交手的記錄,因此是否徒有虛名尚不得知。
6、姜維:姜維的槍在《三國》中沒有出處,最顯赫的戰役是在天水關與老趙雲大戰百合不分勝負。趙雲是年老力衰,還是起了憐惜之意,不得而知。
7、伍雲召:伍家槍成名於《隋唐演義》的南陽關,是隋唐里的第一槍,無人可敵。可惜伍雲召死於一匹畜生的尾巴下,死得有些不明不白。感覺《說唐》里「羅成奪魁」這一回死掉的英雄太多了,如果伍雲召不死,羅成哪能奪魁?我一直把伍雲召看作是與三國中趙雲似的人物。
8、羅成:《隋唐》故事中流芳百世的名槍。羅家槍屬於技巧型,最大特點是能敗中取勝--「回馬槍」開創了槍法中嶄新的一面,可與關羽的拖刀計媲美。正因為這點,使得羅成幾乎成為了象趙雲一樣的常勝將軍。最終羅成被蘇定方設計害死,其時隋唐故事也近尾聲,可見其在小說中的生命還是挺長的。
9、羅松羅永年:只在單田芳《隋唐》評書中出現的人物,使用雙槍,其槍法更勝於羅成。如果讓他與伍雲召交手,不知誰勝誰負?
10、丁延平:雙槍將,羅成的義父。單田芳《隋唐》評書中出現的人物。
11、薛剛:不知薛剛怎麼會改練了槍,薛仁貴應該是練戟的才對。薛家槍在武則天時代是第一名槍,可惜他的兒子薛葵改練了錘,使得薛家槍後繼無人。
12、高思繼:《趙匡胤演義》中最著名的高家槍。「白馬銀槍」高思繼是五代十國第一名槍,他的孫子高懷德、高懷亮亦成為了北宋開國的英雄。只是傳到後來,高家槍不如楊家槍了,高懷亮也改練了雙鞭。倒是呼延瓚繼承了高家槍,並把高家槍改成了呼家槍傳了下去。
13、楊袞:「火山王」楊袞的槍也是五代十國的名槍,其名頭甚至比高家槍更響亮。他原是唐末潼關名將金刀楊會之子,自幼隨父學刀,後又向神槍手夏書棋學槍,向飛錘將金良祖學錘,練會全身武藝,名震中原。他曾與劉知遠、高行周結拜為兄弟。不過楊袞精通各種兵器,他的七個兒子有的學槍,有的學刀,學多了也就雜了。結果楊繼業擅長的是刀,倒是他的孫子楊延昭、楊延嗣將楊家槍發揚了光大。楊家槍不愧為北宋第一名槍。
14、王彥章:五代十國時期大梁的鐵槍將,在殘唐演義及評書中是一位武力更甚於高思繼的名槍。曾日不移影,連敗唐將一十三員。《舊五代史》卷21《王彥章傳》說,他"常持鐵槍,沖堅陷陣",當時人把他稱為"王鐵槍"。王彥章驍勇善斗,每戰必勝,然而最後還是敗在槍法似更高一籌的夏魯奇(即夏書棋)槍下。但,宋以後的話本雜劇里,"王鐵槍"是五代故事裡最重要的人物,"鐵槍"的名號也隨之傳揚天下,後來不斷有人以"鐵槍"作為名號,應該與王彥章的影響有關。五代另一個慣使鐵槍的將軍,是後梁的王敬蕘。
15、呼延瓚:老呼家的槍是跟老高家學的,呼延瓚的槍法不及高懷德、高懷亮,他唯一的貢獻是把這一路槍法傳了下去。
16、楊延嗣:楊繼業第七個兒子,人稱楊七郎,自幼受高人指點,又從爺爺楊袞那裡繼承了楊家槍,成為了抗遼戰役中的一代槍王。楊七郎的槍將力量與技巧融合在了一起,只可惜死得太早,他的槍沒有傳人。而六郎楊延昭的槍純粹就是照搬楊袞的槍法,一直到年紀大了才有所創新,其力量方面顯得不足。
17、岳飛:岳家槍是南宋年間的名槍,可惜的是他的兒子岳雲練了錘,岳雷繼承了槍法,卻沒有發展和創新。
18、陸文龍:陸文龍用的是雙槍,槍法比岳飛更好。陸家槍是否有傳人不得而知,反正雙槍甚是難練,凡是練了雙槍就可出名。
19、高寵:高寵是高思繼的後代,竟然學到了失傳已久的家傳絕學,高家槍到了他手裡又重現輝煌。可惜傑出的將領總容易英年早逝,等到高寵死後,高家槍算是徹底失傳了。高寵是南宋抗金時期的第一槍,可見高家槍的威力。
20、楊再興:楊延昭的後代,再次將楊家槍發揚光大。楊再興也死得很早,在小商河被金軍亂箭射死。
21、李全夫婦:李全是金末縱橫山東的"紅襖軍"首領,五代王彥章以後最有名的鐵槍將。《大金國志》卷25說他"身長八尺,手執鐵槍。"《宋史》卷475本傳也說他"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李全的夫人姓楊,號李姑姑,也以槍法馳名,曾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明清以來的流傳甚廣的梨花槍(即六合槍)就託名於她。
22、林沖:林沖的槍是《水滸》故事中的第一槍,所向披靡,使得林沖成為又一個常勝將軍。林沖的槍(矛)有點怪,是介於矛與槍之間的。張飛的蛇矛沒有留情結,並且在矛尖上開叉,好比蛇信一樣,因此與槍有明顯的區別。而林沖的矛和槍一樣既有留情結,也只有一個槍尖,唯一與槍不同的地方是整個槍尖呈S型。因此可以說他是矛,也可以說他是槍。
23、盧俊義:水滸中的河北玉麒麟,號稱「槍棒雙絕」,槍和棒都使得很好。盧俊義馬戰時經常用槍,步戰時經常用棒,曾活捉曾頭市名將史文恭。盧俊義的槍法應和林沖在一個水平上。(此將由superjo和「燈下骷髏誰一劍」補充)
24、楊志:楊志也是楊家槍的後人吧,盡管楊家槍傳到他手裡已經不全了,但是殘缺的楊家槍仍然使楊志成為水滸中的一名勇將。
25、董平:又是一個練雙槍的,雙槍將董平的槍法在水泊梁山眾將中僅次於林沖和盧俊義。
26、張資祿:金國鄜州名將,號稱「張鐵槍」,是金國的驍將,被蒙古勇將吾也而俘虜,抗節不屈而死。事見《元史·木華黎傳》、《吾也而傳》及《元史·史天倪傳附史樞傳》。(由fqxxy轉馬明達文以補充)
27、隋世昌:蒙古軍將領用鐵槍者以隋世昌最有名。《元史》卷166《隋世昌傳》載:"隋世昌,其先登州棲霞人。......善騎射,身長八尺,鍛渾鐵為槍,重四十斤,能左右擊刺。"隋世昌的父親原本也是金朝軍官,後降順元太宗。渾鐵即未經鍛煉的鑄鐵,以鑄鐵為槍,槍體笨重無彈性,又重達四十斤,足見其人必是非常健壯多力的人。說隋世昌"能左右擊刺",說明他的鐵槍不止用於直剌,還可以左右橫"擊"。一個"擊"字,對我們了解鐵槍的實用功效大有幫助。
28、白燕駝:元朝第一名槍,在評話《英烈》中被譽為「槍祖宗」。白家的槍多半是繼承了三國時期趙雲的槍法,很多絕招都有相似之處。
29、方國珍:在評話《英烈》中號稱「槍王」,是僅次於白燕駝的名槍。他是白燕駝的徒弟,但是卻反叛了元朝,成為一路諸侯。在著名的武校場一段書中與常遇春交手,因愛惜對方槍法而故意敗走,成全了常遇春奪得武狀元。在北方評書《明英烈》中使槍的名氣不大。
30、常遇春:無論是南方評話《英烈》還是北方評書《明英烈》,常遇春的槍都是前半部書中的一代名槍。感覺常家的槍好象當年的羅成,其經歷也非常相似,都是在武科比試中奪得了狀元卻都受到朝廷的迫害。作為明朝開國功臣,馬跳圍牆的常遇春成為了流傳後世的名將。
31、田再彪:單田芳《大明英烈》中著名的小將,也是明朝歷史上繼常遇春之後的又一條名槍。
32、岳倫:綽號「金眼雕」,單田芳《明英烈》中第一名槍,被稱為「八寶陀龍槍」。據說是岳飛的後人,使的是岳家槍,但是絕招正是羅家的卧馬回身槍。
33、張興祖:《明英烈》中的名槍,岳倫的徒弟,實際跟岳倫兄弟相稱。岳倫將「八寶陀龍槍」傳與他後,他槍挑了元朝名相脫脫太師,威震天下。
34、王玉:評話《英烈》中的後起之秀,原來只是朱元璋手下一個馬兵,徐達兵困牛塘角時受胡大海推薦,單槍匹馬殺出重圍,回京城搬救兵。王玉的槍法比常遇春更勝一籌。
35、張永祥:清代武將用鐵槍的並見於史載的很少。比較著名的是清嘉慶年間的"張鐵槍"――張永祥。清吳振棫《養吉齋余錄》卷9《張永祥傳》載:"張永祥,淮寧人,槍法精絕,人呼為張鐵槍。嘉慶丁巳二月,白蓮賊齊王氏,即所謂齊二寡婦者,自楚掠豫,將南趨襄城。永祥以鄉兵三百敗之廬氏。當事給永祥把總銜,意不屑也。後十年,阮相國元撫河南,召祥給役麾下。撫浙時,復攜與俱,使教溫寧營槍法。......聞永祥甚馴謹,而臨事慷慨,無所撓阻,有古烈丈夫風。乃混跡縐鈴,不能以功名顯。惜哉。"張永祥在當時頗有名聲,嘉慶間楊鑄(子堅)也曾寫過一首《張鐵槍歌》,記張永祥隨阮元(芸台)緝捕海盜等事,後又在揚州知府屠倬幕中掌書記,可見張確實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兼長人材
這里參考 xiaonu1023 的回答
http://..com/question/197718514.html?an=0&si=1&wtp=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