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樂施會人口多少

樂施會人口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18 03:45:59

① 樂施會2021年達沃斯報告顯示,佔全球人口百分之16的高收入國家購買了全球多少

摘要 根據樂施會的一項新研究,全球前2153名億萬富翁的財富加起來,比46億人口的平均財富總和還要多,相當於佔有超過全球60%人口的財富總額。

② 高一電腦課第一章問題「什麼是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要了解其意義和重要性

人類發展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三次技術革命,這三次技術革命主要都是從新的生產工具誕生和應用開始的。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第四次技術革命正在來臨,而新能源技術革命將是第四次技術革命的突破口。回顧人類技術革命的發展脈絡,前瞻新的技術革命,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抓住難得機遇,中國將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之路。

大趨勢:新能源主導第四次技術革命

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能消除經濟周期,但危機往往又是轉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中國科學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預言,人類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醞釀,而新能源革命將是這次科技革命的關鍵突破口。

在過去100年內,人類消耗了地球歷經數百萬年所集聚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的一半,石油資源已過「供應頂點」。與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呼之欲出的新能源,將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重組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方式,從而催生以新能源為主導的又一次全球新技術和新產業革命。

新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新能源分為以下三大類:大中型水電;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質能。雖然各國從國情出發,開發替代能源特別是開發可再生能源各有側重,但是,其中三大能源正成為大國著力開發的重點。

太陽能有望成為首選替代能源

據新華社記者歐颯2006年11月報道,美國馬薩諸塞州普羅米修斯可持續發展學院院長布拉德福德在新出版的《太陽革命》一書中預言,太陽能將在未來20年內成為功效最佳、價格最低廉的替代能源。美國國防部國家安全太空辦公室(NSSO)主持、有170多位海內外專家參與提出的一項研究報告建議,美國應在10年內開始實驗宇宙太陽能發電。2007年10月日本共同社報道說,根據這一研究小組的報告,如果能建成宇宙太陽能發電站,一年內採集的太陽能相當於地球上已探明儲量的常規能源總和。這項報告預測,2050年,宇宙太陽能發電站有望開始滿足地球上的能源需求。

據俄塔社2008年12月報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站已在葡萄牙投入使用,年發電量可達9300萬千萬瓦時,足以保證三萬個家庭的用電量。2009年4月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介紹說,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太平洋天然氣和電氣公司計劃從2016年開始,向Solaren公司購買源自太空太陽能的電力,兩家公司已簽署為期15年的合同。根據計劃和合同,Solaren公司將利用發送到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太陽能電池板收集太陽能,將其轉換成射頻能並傳輸回位於加州的地面接收站,然後再將射頻能轉換成電能,最終並入太平洋天然氣和電氣公司的電網用於商業化發電。日本政府將從2009年開始著手「宇宙太陽能發電」項目的研究。此舉不僅有利於擴大太空利用的范圍,而且有助於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問題。

世界太陽能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參會成員已發展到34個國家和地區,開發利用太陽能,已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據報道,迄今太陽能發電僅占人類能源需求的不足0.1%。但是,利用太陽能的支持者相信,在全世界為尋找石油替代能源以及阻止氣候變化而大舉投資的推動下,一個太陽能時代可能正曙光初現。

開發生物燃料前景廣闊

生物質能作為一種化學態能,不僅能夠發電、供熱,而且能夠轉變為液態燃料和生物基產品,是能夠大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很多國家都在開發生物燃料,顯示廣闊前景。

目前,美國和巴西是世界上生物燃料乙醇的生產大國,兩國乙醇產量佔全球乙醇總產量的70%以上。2007年,歐洲(主要是德國)的生物柴油生產能力已達500萬噸(約合58億升)。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2001年全球所產石油的57%用於交通領域,其中汽車是耗能大戶。截止2007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已超過八億輛,全球每年汽車產量仍超過7000萬輛,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2億輛以上。全球所生產石油的62%將用於交通領域。巴西3/4的新汽車能夠使用從純乙醇到純汽油的混合燃料。美國提出,到2012年實現美國聯邦政府購買車輛中的半數將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瑞典提出,到2020年不再依賴進口石油,主要利用森林廢棄物生產的乙醇燃料。生物燃料還將廣泛用於生產和居民日常需求。2004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德國應用生態學研究所分別發表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西方工業國家15%的電力源來自生物能發電,將有一億個家庭用生物燃料發電。

以玉米、大豆和甘蔗等糧食和油料作物等為主要原料生產乙醇燃料,不僅佔用大量耕地與「與人爭糧」,而且可能會破壞森林、濕地和草原,造成新的環境和生態災難。為了解決這些矛盾,第二代生物技術研發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開發第二次生物燃料的關鍵技術是催化酶技術,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可使生物化學反應在溫和的環境下進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劑能將植物中的纖維素分解成可發酵糖,並進一步轉化為乙醇。美國能源部通過資金支持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與企業合作,對纖維素催化酶進行優化,使第二代生物技術有望於2010年投入產業化和商業化。

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如下優勢:

首先,汽車發動機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摻入生物燃料乙醇的汽油或柴油;其次,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催化酶技術未來幾年成本還將快速下降,具有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可行性;第三,秸稈等纖維素類農業廢棄物資源豐富。2007年1月美國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2027年,生物燃料乙醇將擁有20%汽油市場,創造1100億美元的經濟增長,節約500億美元的石油進口費用和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

核聚變解決全球性的能源問題

從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第一座核電站至今,全球已有核電站435個,核電年發電量已佔全世界發電總量的17%,其中,法國80%的發電來自核能。專家們認為,一旦解決了可控的核聚變難題,全球性能源問題將迎刃而解。

2005年6月,來自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中國的代表在莫斯科達成協議,確定法國的卡達拉舍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的建造地。當今全球各地的核電站都是通過鈾、鈈等重金屬元素的原子核發生裂變反應來獲得巨大能量,而核聚變反應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氫的同位素用於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巨大能量。不僅海水中的氫在地球上幾乎用之不竭,而且聚變過程產生放射性微乎其微,不產生核廢料,對環境的污染很小。科學家從一升海水中可提煉1/6克氚,其聚變後放出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釋放出的能量。浙江大學物理學教授盛正卯說,從海水中提煉氚技術已經掌握,問題是核聚變過程中不能實現可控,從理論上講至少30年後可將海水聚變成能源。

幾個大國在參與開發核聚變技術和應用的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核聚變問題。美國科學家提出,通過模仿太陽能中心核聚變發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陽」,為將來探索新能源帶來希望。2008年12月,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如果試驗成功,科學家將向著建立現實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由於作為試驗用燃料的氫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人造太陽」將有助於科學家探索一種幾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一些專家預測,人類有望在50年內實現可控核聚變,從而解決全世界面臨的能源問題。「到2050年,我們將可以使用一種本質上安全,可以提供可靠的、不排放碳的無限的燃料供應——這就是核聚變發電。」

中國現代化之路:不可錯失的又一次機遇

中國經濟現代化曾錯失三次歷史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第三次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錯失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轉移的機遇。正在到來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對中國既是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中國不能重走歐美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工業化老路,必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現代化道路。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

2007年,中國GDP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仍佔11.8%;在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勞動力就業比率為40.8%;農村人口為7.27億,仍佔全國人口13.21億的55%。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村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世界許多國家農業持續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

1、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護耕地

中國以佔全球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問題是中國人口繼續增加,而耕地卻不斷減少,從1996年到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減少一億多畝,人均佔有耕地降至1.4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能否保住18億畝,對我國中長期糧食供應和安全有重大影響。

土地既是廣大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是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自給和糧食安全的保障,我們必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徵是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產品標准化和效益最大化,農產品加工率超過90%。要從我國農戶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實際出發,在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不斷滿足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3、要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和管理方式來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改革開放前,農業投資佔到整個國有單位投資比重的5%以上,而到1995年,農業投資的比重僅為2%。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全國共建成水庫(10萬立方米以上)87085座,全國擁有有效灌溉面積7.3億畝,佔世界灌溉面積的1/4。但改革開放30年來,僅建設各類水庫827座。很多發達國家都大力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增加研發投資,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這些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能源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工農業仍占很大比重,全國人民衣食住行需求迅速增加,所需能源不斷擴大。我們必須使用清潔能源,必須節能、減排,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

1、有效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

據國土資源部2002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公布的數據,我國煤資源量和基礎儲量分別為6860.62億噸和3340.88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可開采儲量為204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問題是,不僅回收率、利用率低和損失嚴重,而且在消費過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據統計,從1949年到2003年,全國累計採煤350億噸,而資源消耗量卻超過1000億噸,回收率平均不到30%,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煤資源回收率高達80%的水平;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佔70%左右,但利用效益低,特別是大量煤層氣白白燒掉,成為主要環境污染源之一。如果依靠先進技術,特別是採用清潔煤技術,我國煤資源不僅可以開采更長時期、減少對外能源依賴,而且能夠大大改善生態環境。

2、積極開發和利用核能

據《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報道,我國迄今已投產核電裝機容量約900多萬千瓦,但僅佔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左右。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優先選擇是加快發展核電。

在核電發展戰略方面,堅持發展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路線,目前按照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反應堆——受控核聚變堆「三步走」的步驟開展工作。積極跟蹤世界核電技術發展趨勢,自主研究開發高溫氣冷堆、固有安全壓水堆和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技術,根據各項技術研發的進展情況,及時啟動試驗或示範工程建設。據新華社記者蔡敏2007年1月報道,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位於合肥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科院各專業組驗收,並在進行物理實驗過程,多次成功放電。我國有可能成為最早實現核聚變發電的國家之一。

3、大力開發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

我國擁有豐富的風能、水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每年秸稈就達七億噸,農業廢棄物資源極為豐富,開發生物燃料潛力巨大。為應對日益加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規劃,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供應的比重,從目前的8%提高到15%左右。

能源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血液和強大動力,新能源的開發和廣泛應用,不僅將保障能源供應,而且將不斷改善環境。我國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不僅將推動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而且將對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人類三次技術革命回望

一、蒸汽機「改變了世界」

工具革新在技術革命中佔有主要地位,是產業革命的導火線。1733年,英國蘭開夏工人發明了飛梭,1764年,織布工人哈格里沃斯發明了珍妮紡車,效率提高八倍。1768年,阿克賴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機器」,世界第一個工廠誕生。

17世紀的科學革命已經提出「用火提水的發動機」原理,在專家和生產者大量研究和實驗的基礎上,1776年,瓦特製成了高效能蒸汽機,1785年,蒸汽機開始生產。瓦特完成了從動力機到工具機的生產技術體系,他的巨大成功「改變了世界」。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大大加快了英國產業革命的步伐,帶動了鐵路、航運和工廠大規模生產的迅猛發展,引起能源消費結構從以生物能源為主過渡到以煤炭為主。1870年,英國的採煤量已經佔世界採煤總量的51.5%。德國利用煤化學的科學成就,迅速發展了合成化學工業。1873年,德國染料工業的產值、質量都超過英國。合成染料工業帶動了紡織工業(合成纖維)、制葯工業(阿司匹林等)、油漆工業和合成橡膠工業。很多天然製品被化學製品所替代,人類進入「化學合成時代」、「人工製品的新世界」。

二、電力技術「開創一個新紀元」

電力技術革命起源於歐洲,完成在美國。1866年,德國維·西門子發明電機後曾給他在倫敦的弟弟寫信:「電力技術很有發展前途,它將會開創一個新紀元」。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之際,在費城舉辦了有37個國家參加的國際博展會上,美國展出了大功率發動機和電動機。繼西門子之後,貝爾於1876年發明電話,愛迪生於1879年發明電燈,這三大發明「照亮了人類實現電氣化的道路」。在電力技術革命推動下,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紛紛把電力建設作為國家承建工程的重點,世界范圍內興起的電氣化熱潮。

發動機和電動機的應用,導致一系列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1886年,德國人戴姆勒在一輛四輪馬車上安裝了他研製的發動機,世界誕生第一輛汽車。1927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汽車銷售量達到1500萬輛,美國成為「汽車王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在滑翔機上安裝了12馬力的汽油發動機,試飛成功,「標志著人類進入航空時代」。

公路和航空等交通運輸業以及電力的普及,引起能源消費結構從以煤炭為主逐步轉向以石油為主。據統計,到1862年,世界石油產量僅300萬桶,在19世紀最後幾十年期間,石油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的商業和工業。

三、計算機——人類大腦的延伸

1944年,美國在國防部領導下開始研製計算機,1946年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新紀元,拉開信息技術革命序幕。

計算機是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1996年第一台速度超過每秒一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超級計算機問世以來,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們一直在進行著一場競賽。2008年6月,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美國能源部宣布,美國已研製出新一代全球最快的計算機,最大運算速度每秒1000萬億次。2009年2月IBM宣布,該公司將建造一台能夠進行每秒20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計算機,其運算能力相當於200多萬台筆記本電腦。阿根廷的《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援引美國微軟公司的一項報告稱,人與計算機之間的生理界限將在2020年消失。

三次生產工具變革,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勞動效益和經濟發展。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現在用「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科技」的公式表示已經不夠,新的公式應該是「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高科技次方」,即科技對生產力三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用乘法按倍數計算,而是按冪級數增長。

能源消耗背景介紹

在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財富急劇增加過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和石油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全球大約40%的死亡事件與污染有關。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已有12億人因飲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種疾病,全世界每年有2500萬兒童死於飲用被污染的水引發的疾病。2008年12月美國航天局發表的最新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間,地球上的南極、美國阿拉斯加和北極格陵蘭島的陸地冰川已融化逾兩萬億噸。全球變暖趨勢愈加明顯。水溫上升不僅導致永久冰凍土層甲烷大量釋放,而且導致海平面升高威脅很多島嶼國家和地區以及沿海大城市安全。生態環境惡化和全球變暖還引起自燃災害越來越嚴重。2008年9月美國《時代》周刊刊登的文章指出,近幾十年來,洪水和暴風雨的數量每年增加7.4%,2007年受災害影響的1.97億人中,有1.64億人是洪水受害者。2009年4月發展援助組織國際樂施會發表一項報告預測,到2015年全球受乾旱、洪水、糧食短缺影響的人數將達到3.75億。

③ 坐擁549萬人民幣即可成為全球1%最富有的人嗎

事件概述:


外媒稱,正當全球的權貴們聚集在瑞士的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之際,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發表報告指出,全球的貧富不均情況正在加劇,而且雖然世界可能正在走出衰退,但只有富人才從中受益。

④ 你知道那些國際組織的名稱他們的英文縮寫是什麼標志又是什麼

1、聯合國(英語:United Nations,縮寫作UN或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國際組織是研究國際機關及其程序之一種學問;國際間為處理國際事務而設立機關,為便利處理事務而制定程序。具有國際性行為特徵的組織,可以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各項事務,國際組織可分為兩種主要型態:

1、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成員都是主權國家或其它成員不必為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像歐盟和世界貿易組織)。

2、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s):任何國際組織,凡未經政府間協議而建立,均被視為是為這種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包括獨立組織、民間組織、第三部門、志願協會。

從法律角度來講,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必須有一部公約作為基礎,並且有一個法人。

⑤ 地震傷亡人數如何統計

目擊和估算:根據政府救災人員和非政府組織對災區傷亡情況作出估計。他們清點遇難者人數,記錄災區官員或當地罹難者親屬的報告,另外還根據基礎設施 遭受破壞的情況做出推算。(例如,發現20個人失蹤,而且他們都在同一座倒塌的建築物里上班,救援人員就可能把這20人記錄進死亡者名單。)然後工作人員 把數據匯報給負責緊急救援的政府機構,或者上報到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事處。最後再把整合好的數字通過國家媒體向外發布。
聯合國的估計 數字往往會略高於當地政府。(例如,緬甸國家電視台報道的死亡人數約為3.4萬,而聯合國宣布的實際人數接近10萬。)因為聯合國要把無法評估到的地區考 慮進去,他們的推測是根據衛星拍攝到的災區影視資料和以前的人口統計信息。例如,當他們了解到某個村莊有15%的人口死亡,於是他們推斷,遭到相同災難的 村莊也有同樣的死亡率。即使沒有這樣的技術手段,聯合國的數字也會更高,他們為了確保各方採取足夠的救災措施,不惜犯高估的錯誤。而當地政府可能會少報遇 難者人數,不僅為了挽回面子,也是為了防止國際組織向反對派提供幫助。
上周日,樂施會警告說,如果沒有大規模的人道主義干預,緬甸的死亡人 數可能會達到150萬。樂施會的估計數字是在聯合國報告有10萬人喪生的基礎上推算出來的。同時他們還利用以前的自然災害研究資料和人口分析數據做預測 (例如,兒童和老年人倖存的可能性略低一些)。高出死亡人數15倍的理由是,很多人可能會死於傷寒,瘧疾,登革熱,霍亂和其他疾病。
報紙和 通訊社無法獨立獲得資源來核實死亡統計數據,所以你會經常在同一篇文章中看到兩個或兩個以上數字。例如,最近加拿大環球郵報有一篇關於緬甸的文章,刊登了 緬甸政府提供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但聯合國的數字要高得多,屬於非官方的,而樂施會的150萬數字是對「瀕於死亡的人員「做出的估計。在災難發生的頭幾天, 媒體所報道的死亡人數往往較低,然後開始上升。(例如,5月6日新聞報道的死亡數字只有一萬。)因為最初的數字通常來自政府機構,1)可能少報,或者2) 在救援人員對災害規模做出評估之前迫於壓力僅提供了近似數。死亡人數的上升還因為受害者喪生於間接原因。
無論是目擊者的報告,還是由聯合國 所做的預測,都不可能完全正確。在災難發生之後,最困難的是如何避免對死亡數字做雙重或三重統計,同時對來自地方官員的估計數字進行獨立的核實。根據類似 地區的調查,對無法深入到的村莊所進行的預測並不完全靠得住。例如,在東南亞海嘯發生之後,救援人員以為遭遇了滅頂之災的某些偏遠海島結果卻安然無恙,因 為當地的人民已經轉移到了更高處而躲過一劫。

⑥ 香港的富人區在哪個區窮人區又是在哪個區

富人區:香港一共有14個區,幾乎每個區都有豪宅區,富人們住的比較分散。在西貢區、石澳、半山、九龍城、中西區,山頂,淺水灣,清水灣,九龍塘,石澳都是富人住的地方,只不過半山,九龍塘,跑馬地等是傳統的富人區。淺水灣算是最具典型的富人區了。

窮人區:深水埗,屋沌.九龍一帶的唐樓區都是的。

區分貧富其實要看哪個區生活質數比較好,買東西是否方便,運動場游泳池是否在附近,學校,商場足夠。

拓展資料:

香港六大富人區的風采

在2016年的一次拍賣中,淺水灣的一棟別墅拍出了每平米300萬港幣的天價,再次成為世界焦點。淺水灣的居民,幾乎都是「富過三代」的世家大族,甚至足以影響香港歷史的進程。

網路《香港》



⑦ Oxfam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1、Oxfam一般指樂施會,樂施會(Oxfam)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發展和救援組織的聯盟,它由十四個獨立運作的樂施會成員組成。樂施會是跨越種族、性別、宗教和政治界限,與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及貧窮人群合作,一起努力解決貧窮問題,並讓貧窮人群得到尊重和關懷的組織。「助人自助,對抗貧窮」是樂施會的宗旨和目標。

牛津賑災會(Oxfam)每年都會發布有關極端不平等現象的統計數據,他們統計大約有多少富豪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最貧窮的一半人口(大約39億人)財富的總和。

樂施會的運作方式:

樂施會獨立並跨越種族、性別、宗教和政治的界限,與貧窮人群一起面對和解決貧窮和困難,完善社會制度,讓貧窮人有均等的資源和發展機會,是消滅貧窮根源的重要方法。「助人自助」是樂施會開展工作的宗旨,「以權利為本」是樂施會的工作手法。

每個人都有權得到尊重與關懷,享有食物、居所、就業機會、教育及醫療衛生等基本權利,在持續發展中建設一個公平的世界。基於這一信念,我們用全面及有效的方法在國內開展9個主題工作,包括:農村生計,農民工權益,基礎教育,農村衛生, 艾滋病防治,救災/防災及環境,民間團體發展,兩性平等,世界公民教育。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樂施會

⑧ 全球每兩天誕生一位億萬富豪他們財富流向哪裡

2017年,全球貧富差距只增未減。

2017年,全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其中,全球最富有的42人所掌握的財富總額等於全球最貧困的37億人所擁有的財富。與此同時,全球82%的財富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群體。

樂施會發布的這一最新報告恰逢全球最有權勢的人物即將齊聚瑞士達沃斯峰會。樂施會呼籲各國關注貧困人群,縮小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不能讓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對於特朗普稅改,樂施會在去年年中的報告中提到,稅改執行,可能導致不平等現象進一步加劇,使美國在緩解社會不平等方面掉落至與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相同的水平。針對特朗普稅改下調美國企業稅並對海外迴流利潤征稅的具體舉措,樂施會認為,這只會損害中小企業以及扶貧措施,受益的只有大企業,「很多社會支出不成比例地讓富人受益,而類似醫療補貼這樣的窮人福利可能很快被大幅削減,從而讓數百萬人失去保障。」

⑨ 中國加入了哪些世界組織

1、聯合國(UN)

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10月24日,總部在美國紐約,在瑞士日內瓦設歐洲辦事處,目前有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193個成員,以及巴勒斯坦、梵蒂岡兩個觀察員國。工作語言為漢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亞太經合組織

2、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成立於1989年11月7日,總部在新加坡。目前有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南等21個成員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等3個觀察員。

3、世界貿易組織(WTO)

簡稱世貿組織,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總部在瑞士日內瓦。目前有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等164個成員,世貿組織的官方語言有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4、世界銀行集團

簡稱世界銀行,成立於1945年12月27日,總部在美國華盛頓。目前有美國、中國、日本在內的188個成員。

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IMF成立於1945年12月27日,總部在美國華盛頓。目前有中國、美國在內的189個成員。

6、世界衛生組織(WHO)

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於1949年4月7日,總部在瑞士日內瓦。目前有中國、美國、剛果、丹麥、印度、埃及在內的194個成員。

7、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

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於1946年1月4日,總部在法國巴黎。目前有中國、法國、印度等195個成員。

8、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簡稱國際奧委會,成立於1894年6月23日,總部在瑞士洛桑。目前有中國、俄羅斯、英國、德國在內的206個成員。

9、亞洲開發銀行(ADB)

簡稱亞行,成立於1966年11月24日,總部在菲律賓馬尼拉。目前有中國、日本、美國、韓國等67個成員。

10、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簡稱亞投行,成立於2015年12月25日,總部在中國北京。目前有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法國等77個成員國。

拓展資料:

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兩個以上國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間團體基於特定目的,以一定協議形式而建立的各種機構。

國際組織分為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間組織,也可分為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全球性國際組織。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有聯合國,歐洲聯盟,非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世界貿易組織等,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有國際足球聯合會,樂施會,創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紅十字會等,各種國際組織在當今世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據《國際組織年鑒》統計,20世紀初,世界有200餘個國際組織,到50年代發展到1000餘個,70年代末增至8200餘個,1990年約為2.7萬個,1998年為4.8萬余個,21世紀初超過5.8萬個。

截至2016年,世界上有6.2萬余個國際組織,包括有主權國家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民間團體成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它們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區性、國家集團性的。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1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