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村有多少戶人口
㈠ 古老神秘的佤族村寨:翁丁村的民族風情是怎樣的
翁丁是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的一個群山環抱的佤族村落,距離滄源縣城約為30公里。全村有近百戶人家,400餘人口。由於至今仍保持著頗具原始狀態的生活方式,翁丁村又被人們稱之為翁丁佤族原始部落。
站在山包上,俯視另一個山頭被綠樹包圍的錯落有致滿是茅草房的寨子,薄霧中若隱若現的翁丁古寨頓時充滿了神秘感。
通往寨門的路上,看到一些掛著牛頭骷髏的木樁,高矮粗細都有。進寨的路不寬,都鑲有鵝卵石。從路面上鵝卵石的光滑程度推斷,這寨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應該不假。那每隔幾步掛著牛頭的木樁叫牛頭樁。牛頭樁是佤族村落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牛頭樁一般立在寨子周圍。牛頭樁越多,樁上的牛頭越大,證明寨子的財富越多,勢力越大。
不遠的大青樹下,有一道完全用木頭和茅草搭建的門,這就是翁丁村的寨門了。寨門很簡單,一邊倚靠大青樹,一邊栽了三個木柱,用幾個橫桿釘了,頂上用竹片將茅草固定,看上去雖然簡單,但並不顯得陋敝,看看那高懸在門頭的牛頭骷髏,或多或少還感覺有那麼一絲威嚴。佤族人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門,寨子的門隨時敞開,家裡的門也一樣的沒有實際意義,頂多是為了防止牲口出入,用樹杈之類的東西攔一攔而已。滄桑的老人坐在火塘邊,悠然地抽著很長很長的煙鍋,那份深沉,那份無耐,還有那份見怪不怪的眼神,讓人遐想。翁丁人童心不泯,他們會毫無顧忌地在水龍頭下刷拉刷拉地用泉水洗澡,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在同一個水龍頭下裸浴,相互間還對視而笑,你摸我一把,我拍你一下,那種逗趣的情景,充滿了返璞歸真之感。
㈡ 新芽村有多少人口
新芽村隸屬於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翁丁村,國土面積1.10平方公里,海拔1,550.00米
人口332人,其中男性166人,女性166人。其中農業人口332人,
勞動力210人。該村以佤族為主,其中佤族332人。
㈢ 翁丁村的村情概貌
該行政村 隸屬 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地處勐角鄉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7.00 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39公里。東鄰以國有林為帶 ,南鄰勐卡村,西鄰班洪村,北鄰以國有林為帶。轄上寨、下寨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261戶,有鄉村人口1145人,其中農業人口 1145人,勞動力56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386人。全村國土面積12.6平方公里,海拔1,495.00 米,年平均氣溫24.00 ℃,年降水量 900毫米,適合種植 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043 畝,人均耕地2.7畝,林地14796.8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88.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16元。該村屬於其他,農民收入主要以茶葉為主。
㈣ 翁丁村的翁丁村旅遊
到翁丁旅遊,還可順路游著名的「滄源崖畫」、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全國小乘佛教三大建築之一的
「廣允緬寺」,歷史上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遺址——「班洪抗英盟誓址」等,但最有意思的是體驗佤族風情,包括吃、歌、舞等。這里以傳統民居茅草屋為最大看點,同時,傳統習俗的保持也相對完好。雖然身處群山之中,但翁丁村的名氣卻不小,常有人慕名前來,一個月兩三百人到翁丁是常有的事。這里居住著98戶佤族村民,共470餘人,人們相對貧窮,人均年收入僅960元。居民以種茶為生。
從昆明到滄源,按新通車的祥雲至臨滄高等級公路計,總里程約780多公里。其中,臨滄市府所在地到滄源縣城200多公里,全程均為柏油路。自駕、公路客運班車均可到達。翁丁村隸屬於滄源縣勐角鄉,距滄源縣城約40公里,基本上是柏油路,路況良好,轎車車程一小時左右。
㈤ 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村翁丁村,他們為什麼不發展旅遊產業
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村翁丁村,其實當地一直都有開展旅遊產業,只是由於當地比較落後難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往而已。翁丁村裡面主要都是老一輩的佤族老人為主,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工作或者留下來進行佤族文化的表演;翁丁村並非我們所理解的窮得荒無人煙,其實這里的旅遊業一直有發展,只是相對其他地方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畢竟每天只有表演。
翁丁村並非不發展旅遊產業,而是當地的佤族文化就是特色旅遊產業。
㈥ 雲南翁丁古村毀於大火,帶你深度解讀,為啥山裡房子愛發生火災
2月14日本為西方情人節,下午17時40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從網上傳來,位於雲南臨滄市的翁丁古寨發生嚴重火災,全村105戶有著400多年 歷史 的傳統古民居,被一場大火吞噬,火災後的翁丁村,只剩下三四棟較完整房屋,令人十分痛心。
翁丁在哪?為何大火後損失如此嚴重?翁丁為雲南一個自然古村落,位於雲南省臨滄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是中國佤族 歷史 文化和傳統建築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村落之一,整個村子位於大山之中,房屋建築為全木結構茅草房,整個村子面積為6.3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而火災過後,留給人們思考的,是那些古村落的房屋建築材料。行走全國各地,發現許多少數民族人居住的房屋由於就地取材,加上交通不便,房屋少有水泥磚混,多為全木全竹結構,尤其以貴州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這樣的房屋居多,無形為火災留下隱患。
這是筆者之前去過的雲南邊境瀾滄縣的一個拉祜族古村落,全村居住著百戶人家,房屋結構及材質基本相同,全為木頭及竹子搭建,與翁丁不同的,這里的房頂不是草房而是青瓦的。
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這里世居的拉祜族人佔中國整個拉祜族人口的一半。世代拉祜族人居住的地方多為山區,因此,他們建的房子多在山頂和半山腰上。
但不論建在哪,每家每戶的房子都會分兩種,一種為樁上竹樓,另一種為落地式茅屋。
而我們見到的此地拉祜族人房子,多為樁上竹樓,一般分二層,一層存放穀物糧食或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二層是住室,外伸一個露天曬台,他們叫它「掌倮」,他們平時喜歡坐在露天曬台上做家物或晾曬一些東西。
他們的房子,除了房頂,全為木頭的,有的用木板有的用竹子搭建,而村民們所有生活起居,基本全在2樓。
走進村口,發現一戶人家正在房前煮飯燒烤。他們的生活很簡單,木樓前面是一塊空地,二至三塊磚頭支起一口大鍋,下面架上柴火,就生火做飯。
可能他們沒有特別胖的,如果讓北方人這樣蹲在地上做飯,肯定十有八九都蹲不下去喘不上氣來。在北方農村,一般人家做飯都會搭個半人高的鍋台,這樣就省得腿蹲麻了。可能拉祜族人很適應這種蹲在地上幹活的方式吧。
在木樓前面空地上的做飯方式,感覺相對還安全一些,不過雲南雨多,估計下雨時還得上2樓屋裡木板上做飯吧。
看到這種做飯方式就一直有個疑問,他們為何不在一樓土地上建個廚房呢?這樣至少比在2樓木板上生火相對安全些。
走進村中,看到一戶人家的曬台上十分熱鬧,登上2樓去看看,發現這戶人家在准備喜宴,剛剛宰了一頭豬,全屋人正在准備午飯。
這也是一家木樓,2樓住室和做飯的地方全在一個屋子裡。
這2層木屋,四周全是木頭的,中間是幾根木樑,地面是木板的。一邊人們在做燒烤,而另一邊木板地上,一口鍋支在木板上,下面架著正在熊熊燃燒的幾根木棒。
這燃燒的木棒除了做飯,還充當燒烤爐用。他們把肉放在烤架上來烤,一舉兩得。在木板上直接架柴燒火,上面沒有任何抽油煙機,房子是密閉的,看得人真為他們的安全捏把汗。
在我國,近年曾有多處古民居發生火災,大多為這種木製結構房屋。2018年11月30日,雲南迪慶州德欽縣著名景點雨崩村發生火災,多家客棧連片被毀,雨崩上村民房幾乎燒毀殆盡;2019年4月9日,浙江永嘉林坑古村一幢百年木結構古宅被大火毀於一旦。
而這些古民居還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身居深山,交通十分不便,給消防救火帶來很大難度。
古民居作為 歷史 文化遺留古跡,是寶貴的財富。而這些古宅大多木製結構,房屋布局密集,巷道狹窄,電線陳舊老化,當地村民生活習俗難以改變,所以存在很大防火安全隱患。
不知道身居木樓在木板上生火做飯的人們,是否意識到這種潛在的「危險」。
㈦ 佤族的「翁丁佤寨」有著怎樣的歷史
翁丁佤寨,有著近400年的建寨歷史,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原始佤族民居建築風格、原始佤族風土人情……被稱為了「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共有98戶人家,400多人。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環抱中,據當地的老人介紹,樹是保護村子的神林,周邊的樹都不能。裡面則仍然保留著最為完整的傳統草房以及佤族圖騰、神林、寨樁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訴說著佤族的滄桑歷史和千年傳承。
佤族人的皮膚很黑,健康的黝黑,小孩子也不例外。上了歲數的老人,不分男女都愛叼著個用山上竹子做的煙斗,靜下來時抽上幾口,看著別有一番鄉村味道。沿著窄路小徑往裡面走,茅草木屋、豬圈狗棚雞舍緊挨在一起,身著極具民族特色佤族服飾的婦女在不大的院子內純手工織起了布,孩子們則相互嬉戲,相伴的是房屋內外無數的牛頭。走進村民家,好客的主人會用聽不懂的方言和常喝的苦茶來招待你,而如果人家的門口插著樹枝掛著綠葉,則表示家裡有新生命誕生。爬上村後的小山坡,可以俯瞰整個村子的全貌,只見炊煙從茅草屋中裊裊升起,一幅恬靜安詳的畫面。佤族傳統部落的接待方式很是熱情,由木鼓伴奏的佤族迎賓歌唱給每一位來到這里的客人。
因為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在這里被奇跡般地保留了下來,所以翁丁原始佤族部落2006年就在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隨著全國乃至全世界慕名而來的遊客逐漸多起來,翁丁也開始將傳統的佤族風俗文化傳遞、展示給外面世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