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瘤中國多少例
㈠ 廣州復大醫院的團隊專家
徐克成 總院長
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國內知名的消化病和腫瘤治療專家。
徐克成教授是國際著名消化病專家和腫瘤治療專家,國際冷凍治療學會(ISC)主席,2012年中國衛生系統最高榮譽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先後擔任南通醫學院內科教授和消化研究室主任、第一軍醫大學客座教授、日本千葉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訪問教授。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全國腫瘤研究協作組組長、中國醫學促進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委員會胰腺病學組成員,世界肝病學會委員。
擔任職務
國際冷凍治療學會(ISC)主席
亞洲冷凍治療學會名譽主席
日本低溫醫學學會特別顧問
全國腫瘤研究協作組組長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委員會胰腺病學組和世界肝病學會成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委員
中國醫學促進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廣東消化病系學會 常委 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深圳消化病-內鏡學會主任委員
(全國)呼氣試驗臨床研究會會長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脾胃消化專業委員會常委
廣東老教授協會醫學委員會常委兼腫瘤研究會主任
專業特長和成就
徐克成教授是國際著名消化病專家和腫瘤治療專家,1963年畢業於南通醫學院,2012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最高榮譽白求恩獎章。曾任南通醫學院內科教授和消化研究室主任、第一軍醫大學客座教授、日本千葉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訪問教授。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全國腫瘤研究協作組組長、中國醫學促進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華人消化雜志、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現代消化病和介入診療雜志、中國交通醫學雜志等雜志副主編。主編醫學專著9本,發表論文400餘篇。
在徐克成教授的帶領下,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擁有一支優秀的冷凍治療團隊,以牛立志博士為首,為患者實施六千餘例冷凍手術,其數量為全球單個醫院第一;徐克成教授、牛立志博士等主編出版了世界第一部冷凍療法專著《腫瘤冷凍治療學》。2007年第14屆國際冷凍學術大會徐克成教授和牛立志博士獲「世界冷凍治療特別貢獻獎「,2008年3月15日,鑒於復大醫院在冷凍治療腫瘤方面的成就,國際冷凍學會授權復大醫院為亞太地區冷凍治療培訓中心,並正式授予徐克成教授和牛立志博士冷凍治療培訓教師證書。2008年日本35屆國際低溫醫學年會,徐克成教授的胰腺癌冷凍論文獲唯一金獎。2009年第15屆世界腫瘤冷凍治療大會上,廣州復大醫院與美國梅育醫院(Mayo Clinic)共同獲得「世界優秀冷凍中心」的殊榮。讓廣州復大醫院在「高端化、學術化、國際化的」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牛立志 醫學博士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執行院長 腫瘤外科專家。於第四軍醫大學胸心外科博士畢業;暨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專業特長和成就擅長腫瘤外科手術及微創冷凍治療,在胰腺癌、肝癌、肺癌、腎癌、甲狀腺癌、腹腔腫瘤等實體性腫瘤的微創治療方面獨樹一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牛立志博士及其團隊完成了世界最多例數(近萬例)、最復雜的微創冷凍治療。以牛立志博士為核心的腫瘤微創治療中心,在冷凍治療腫瘤方面成就突出,已接受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韓國、中國台灣以及南方醫科大學、湘雅醫科大學等醫院醫生的培訓並指導他們開展冷凍術。迄今為止,牛立志博士接待國內外參觀培訓共50多人次,其中經國家醫學繼續教育部門批准,共計舉辦冷凍治療培訓班4批,學員39名。 曾宗淵,教授,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頭頸腫瘤中心首席專家。畢業於中山醫學院(現中山大學)醫療系。曾任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
專業特長和成就
從事腫瘤研究40餘年,在頭頸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尤其是喉癌和口腔癌,曾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喉癌單病種首席專家。 王建南 教授 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和成就
具有扎實理論基礎,不斷更新現代普外科新概念、新理論、新知識,跟進新技術。通過每周2次大查房和病例討論形式向下級醫師進行解讀。改進手術方式,開展了2項創新手術。
完成肝臟手術660台/次(包括左右半肝規則性切除、解剖性肝精準切除、超半肝切除、精準性肝切除、全肝血流阻斷無血切肝、Glisson肝段切除、腹腔鏡左外葉切除、左半肝切除等術式)。參與原位肝移植167例(日本、英國),獨立完成37例(英國36例,粵北醫院1例)。
完成肝內外膽道手術1000台/次以上。其中膽管癌手術120台/次,完成規范化膽管癌根治術43台。完成胰十二指腸切除術163台(包括廣州鐵路中心醫院、倫敦大學醫學院、粵北醫院,外院會診手術),Whipple規范化手術在粵北醫院肝膽外科已按指南規范進行。PPPD手術7例,胰管結石Pattington手術11例,胰島素瘤規范性切除2例(粵北醫院),巨脾切除22例,門脈高壓斷流手術80例以上,遠端脾-腎分流術7台。
胃腸道、甲乳手術:胃癌根治70台以上,直腸癌根治術100台以上,甲狀腺手術300以上(雙側甲狀腺切除,甲狀腺癌根治。鐵路中心醫院、粵北醫院)。乳腺癌根治和改良根治術50台以上。
血管外科手術: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術,腎動脈下型25例,腎動脈上型3例(英國17例,粵北醫院11例)。下腔靜脈血管平滑肌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左腎靜脈-人工血管吻合1例。
搶救性手術,術中意外處理,並發症處理能力:作為大外科主任自然承擔普外科專業重大、復雜、疑難,高難度手術責任,多年來處理數10台各類普外術中意外情況,有較為豐富經驗。同時擔任韶關地區各市縣及醫院術中搶救和意外處理。對膽道休克,急性重症胰腺炎處理,胃腸道急腹症有豐富經驗。 穆峰 教授,第四軍醫大學博士畢業
專業特長和成就
胸部腫瘤外科專業,從事臨床工作對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胃癌、乳腺癌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方面經驗較深。參加國家、省級、醫院級科研基金4項,發表國家核心醫學期刊論文35篇,其中作者21篇,教學論文2篇,獲南方醫院優秀教案獎和醫療成果獎3項。2011年獲中國醫師協會科技創新二等獎。 李海波, 胸心外科專業 博士, 副主任醫師
李海波博士1994年6月於山東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濟南軍區總醫院心臟外科工作,任住院醫師。以作者身份發表論著三篇及兩次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2000年9月考入第一軍醫大學研究生,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參加了廣東科技局資助項目人工心臟瓣膜的研究,獨立完成其中人工心臟瓣膜材料的理化性質實驗。2003年在相同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以主要參與人的身份完成了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人工心臟瓣膜的開發研究,其中獨立完成瓣膜材料的理化性能測試及成品瓣膜的體外流體力學測試。專業特長和成就主要臨床工作包括肺癌、食管癌的手術治療及晚期肺癌,食管癌的冷凍及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療,光動力治療等,現已獨立完成肺癌及食管癌的冷凍及近距離放射治療300餘例,取得良好治療效果;2010年被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粒子治療分會吸收為青年委員。
朴相浩,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並於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工作10年。期間師從國內著名介入放射專家王執民教授,碩士畢業後留學於韓國國立慶尚大學醫學院2年。98年調入北京解放軍307醫院(三甲腫瘤專科醫院),開創該院介入科室。2003~2009年工作於韓國及日本。多次參加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韓國國際大型會議。在國外及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篇。
專業特長和成就擅長新法介入(微米化微量化學介入治療-選擇性腫瘤微血管阻滯療法和球形微粒[超吸收性微球]栓塞)及超聲聚焦刀治療各種晚期腫瘤。 陳繼冰 醫學博士
生物治療中心 首席專家
2011年9月赴美國休斯頓的MD Anderson腫瘤中心參觀學習;2011年10月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世界冷凍協會第16屆年會,大會發言獲優秀論文獎;國際上首次提出「冷凍-細胞免疫療法」治療中晚期腫瘤,2013年應邀赴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冷凍-細胞免疫療法」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與好評。與美國密歇根大學聯合開展腫瘤幹細胞疫苗相關研究。
評價亞健康狀體以及免疫功能低下,首先需要藉助科學的數據檢測來界定免疫功能低下真實存在。淋巴細胞亞群計數是目前公認的最具科學性的免疫細胞數量的檢測方法,而血漿細胞因子測定是最權威的免疫細胞功能的檢測方法。我院開展這兩種檢測的臨床研究已有3年的歷史,藉助國際公認的檢測儀器和試劑套裝已為陳偉添、恩當、郭林等2000餘名國內外腫瘤患者提供檢測服務以及治療指導,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其檢測和治療的嚴謹性、科學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廣受國內外腫瘤患者的好評,經多項院內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的顯著有效率可達90%以上。
邱大衛 教授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美籍外國專家(持有中國外國專家局頒發的「外國專家證」)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創始主任,現為JCI辦公室主任
專業特長和成就
1965年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醫學系,留校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24年後,於1989年應邀赴美國從事臨床研究近20年,在癌症的臨床免疫學領域有較多經驗。 曹斌,1967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1962-1968年在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以及中山醫院實習及工作。從事臨床一線工作近50年,其中從事消化專業32年。曾在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科(兼內鏡)工作16餘年,1994年作為人才引進調入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任消化科主任(兼內鏡)。1998年作為人才引進調入上海市同仁醫院(原長寧區中心醫院)任消化科主任(兼內鏡),同年被聘為上海市交通大學昂立公司上海地區消化病特約專家。2002年被中華醫學會聘為上海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首批專家。2005年入選第五屆中國名醫並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國名醫論壇大會。
專業特長和成就
對鼻咽鏡、氣管鏡、光動力等內鏡操作治療具有較長的經驗。先後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著等30餘篇。
㈡ 趙玉沛的人物概述
科室: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
職稱: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基本外科各種疾病的診治;擅長胰腺、膽道、胃腸、甲狀腺疾病尤其是胰腺疾病的外科診治。
出診時間:周二上午,特需門診。
趙玉沛,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兼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著名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全國胰腺外科學組組長;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外科雜志》總編輯、《美國外科年鑒》(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主編及十餘種外科雜志的名譽總編和副總編;前任亞洲外科學會主席。 1954年7月生於吉林長春,1982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醫學碩士學位,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26年來,歷經各級醫生的正規培訓,於199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主任醫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副主任、主任、外科學系副主任、副院長,2007年12月起擔任現指職。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協和醫院胰腺外科中心近10餘年來在20多項國家和部級科研基金的資助下,針對胰腺癌進行了系列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趙玉沛教授重視科研工作,多年來承擔了大量的科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九五」攻關、「十五」攻關、「十一五」支撐計劃等十餘項。發表論文400餘篇,主持編寫了《胰腺病學》、《外科學》等多部專著。提出了胰腺癌細胞起源及發生的新觀點,為研究胰腺癌發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提供了分子靶點。首次在國內外建立了三種胰腺癌耐化療葯細胞株,繪制了與胰腺癌多葯耐葯發生相關的總體基因表達改變圖譜,可能為胰腺癌多葯耐葯發生的分子機理及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及策略。由於其在胰腺疾病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醫療工作中,趙玉沛教授秉承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態度,業務方面不斷進取,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作為普通外科專家常年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尤其在胰腺外科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對病人耐心細致,態度和藹可親,受到患者的好評。盡管承擔很多社會工作卻始終把醫療工作放在首位,即使走上醫院管理者的位置後更是犧牲自己的業余時間為病人服務。在臨床研究方面,通過建立胰腺癌診治綠色通道,改進手術方式,規范手術適應症和切除范圍,使北京協和醫院胰腺癌手術效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倡導建立胰腺疾病診治中心和胰腺外科專業隊伍,搭建胰腺癌診治技術平台,制定符合國情的胰腺癌診治指南,規范胰腺癌的手術和綜合治療,使我國胰腺癌的診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在胰腺內分泌腫瘤研究方面,他領導的課題組迄今收治胰島素瘤400餘例、無功能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100餘例,均為國際上單中心報道的最大一組病例。並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腹腔鏡胰島素瘤切除術,手術例數和治療效果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趙玉沛教授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教育部科技二獎、北京市科技三等獎、日本國際優秀青年外科醫師獎、吳階平醫葯學研究獎以及教育部優秀教師、院校優秀教師、優秀研究生導師、優秀共產黨員、中華醫學會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管理英才、北京市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趙玉沛教授近年還承擔了很多社會工作,目前兼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胰腺外科學組組長、北京醫學會普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常務理事、外科學分會副會長、北京醫師協會普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副理事長、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准入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醫療服務標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理事及維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時兼任美國《外科學年鑒》中文版主編、《中華外科雜志》總編、《中華普通外科雜志》等十餘種雜志的副主編。2005年被美國外科醫師協會聘為國際資深會員。
2007年是外科學的盛世之年,又恰逢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成立70周年。趙玉沛教授被授予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又當選為亞洲外科學會主席。在他的親自領導下,第十六屆亞洲外科年會30年來首次在北京成功舉行,世界眼球「聚焦」北京,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對展示中國外科學領域的進展和水平,促進外科學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不僅是一名優秀的外科專家,管理工作更是做得令人刮目相看。在擔任分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職務起,他主管支撐醫院日常工作運轉的6個醫療部門及9個醫院工作委員會。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在他的運籌下開始出台。改革醫院「葯事會」是他上任副院長後的大手筆之一。
2007年底他就任北京協和醫院院長。2008年1月他又兼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協和醫院院長的頭銜,與其說是榮譽,更不如說是責任。上任伊始就以其極高的工作效率和關心愛護全院職工的工作作風,博得了全院職工的好評、擁護和支持。協和醫院北區門急診樓和手術科室樓拆遷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相持三年沒有結果。他上任後把協和醫院自己的宿舍拆遷作為突破口,立下了倒計時四十天完成任務的軍令狀。164戶住戶中除兩戶外均在規定時間簽署了協議,完成了搬遷。他獎懲分明、雷厲風行的管理作風讓全院職工看到了一種久違的新氣象。同時趙玉沛教授帶領新的領導集體,調整醫療資源布局,做強協和西院區,盤活協和現有的資源。切實提高協和西院區的醫療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使患者在協和西院區同樣享有「協和水準」的診療服務如果說醫院建設拆遷工作階段性成果讓大家看到的趙玉沛教授果敢的一面,那麼在對協和長輩的尊重、對青年人的關愛,則展示了他的柔情滿懷。在2008年的醫院春節團拜會上,醫院表彰了為協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十六位老專家教授,他親自審閱修改為每一位專家的頒獎詞,營造出的「感動協和」的氛圍感染了全院職工。他用實際行動給全院職工樹立了尊重長者、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的典範。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在全國人民積極籌辦北京奧運會的時候,災難從天而降,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面對災情,北京協和醫院再次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趙玉沛院長的親自指揮下,全院以最快的速度組成救災應急機構,針對搶險救災的不同時期,對醫療救治的不同要求,分6批共13人奔赴災區。從現場搶險搜救到大規模傷員救治的醫療決策上,都做出了協和人應有貢獻。為圓滿完成抗震救災工作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年奧運,協和醫院又肩負著繁重的醫療保障任務。包括參加奧運會的各國政要、國際奧委會、各國奧委會和奧運大家庭的上萬名貴賓的醫療保健工作,奧運村綜合診所以及奧運場館的醫療保障工作。趙玉沛院長高度重視,親自主持和制定詳盡的措施和預案,切實做到在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醫療工作萬無一失。特別是在搶救遇襲美國遊客的過程中,他和一線醫務人員奮戰幾晝夜,指揮有力,精心救治,挽救了傷者的生命,顯示了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同時按照政府的要求,妥善處理了敏感信息的發布,確保了奧運的順暢進行,維護了國家形象。
趙玉沛教授是協和自己培養出來的優秀協和人,他的內心涌動著著濃厚的回報協和的感情。在新的征程上,他躊躇滿志,不倦篤行。這位剛柔相濟、注重效率、不尚空談、用結果說話的院長,決心帶領中國外科、帶領協和醫院,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加推進全國醫療體制改革和協和醫院發展的關鍵時期,穩健地走好重要的每一步,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㈢ 什麼是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器質性低血糖症中最常見的症狀表現之一,其中胰島β 細胞腺瘤約佔84%(90% 為單腺瘤,10% 為多腺瘤),其次為腺癌,少見彌漫性胰島β 細胞增生。腫瘤多位於胰腺內,胰頭、胰體、胰尾,分布概率基本相等;異位者極少見。胰島素瘤可為家族性,可與甲狀旁腺瘤和垂體瘤並存(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I 型)。個別胰島素瘤還同時分泌胃泌素、胰高糖素、腺皮質激素、生長抑素等。
CT、磁共振成像選擇性胰血管造影和超聲內鏡有助於腫瘤的定位,最好通過術中超聲和用手探摸來定位。
手術切除腫瘤是本病的根治手段。不能手術或手術未成功者可考慮用二氮嗪300 ~ 400mg/d,分次服。無法手術切除的胰島B 細胞癌或癌術後的輔助治療,可應用鏈脲佐菌素或其類似葯吡葡亞硝脲。
㈣ 胰島素瘤是什麼
胰島素瘤引起的臨床症狀與血中胰島素的水平升高有關 但更重要的是胰島素的分泌缺乏正常的生理反饋調節,而不單純是胰島素分泌過多。在生理條件下正常的血糖濃度是由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調節維持的。血糖濃度下降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則受到抑制,當血糖降至1.94mmol/L,胰島素分泌幾乎完全停止但在胰島素瘤病人,這種正常的生理反饋機制全部喪失,瘤細胞仍持續地分泌胰島素因而發生低血糖。人體腦細胞的代謝活動幾乎只能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糖原供給熱量,故當血糖下降時就首先影響腦細胞代謝,而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嗜睡、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等。
㈤ 夏維波的學術成果
目前專注於代謝性骨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承擔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發表科研論文150餘篇,其中在Am J Hum Genet、J Bone and Miner Res、Osteoporosis Int,Bone、Calcified Tissue Int等雜志上發表論文30餘篇。現擔任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Current Osteoporosis Reports等國內外多個醫學雜志的編委,及《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副主編和編輯部主任。曾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一項。
主要發表文章:
1.Hsieh E, Fraenkel L, Bradley E, Xia W, Qu C, Ling L, Insogna K, Li T. Osteoporosis knowledge,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beliefs among chinese men and women with HIV. Ann Rheum Dis. 2014 Mar 1;73 Suppl 1:A62-3.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3-205124.142. PubMed PMID: 24489269.
2: Hsieh E, Fraenkel L, Xia W, Hu Y, Han Y, Insogna K, Yin MT, Xie J, Zhu T, LiT. Increased bone turnover after switch to tenofovir + lopinavir/ritonavir in chinese HIV + patients. Ann Rheum Dis. 2014 Mar 1;73 Suppl 1:A62.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3-205124.141. PubMed PMID: 24489268.
3: Chi Y, Zhao Z, He X, Sun Y, Jiang Y, Li M, Wang O, Xing X, Sun AY, Zhou X, Meng X, Xia W. A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 in SLC34A3 causes hereditary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 with hypercalciuria in a Chinese patient. Bone. 2014 Feb;59:114-21. doi: 10.1016/j.bone.2013.11.008. Epub 2013 Nov 16. PubMed PMID 24246249.
4: Li N, Wang X, Jiang Y, Wang W, Huang W, Zheng X, Wang Q, Ning Z, Pei Y, Li C, Nie M, Li M, Wang O, Xing X, He S, Yu W, Lin Q, Xu L, Xia W. Association of GALNT3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Peking Vertebral Fracture study. Menopause. 2013 Sep 16. [Epub ahead of print] PubMed PMID: 24045674.
5: Zhao Z, Pei Y, Huang X, Liu Y, Yang W, Sun J, Si N, Xing X, Li M, Wang O, Jiang Y, Zhang X, Xia W. Novel TRPM6 mutations in familial hypomagnesemia with secondary hypocalcemia. Am J Nephrol. 2013;37(6):541-8. doi: 10.1159/000350886. Epub 2013 May 16. PubMed PMID: 23689795.
6: Tong A, Xia W, Qi F, Jin Z, Yang D, Zhang Z, Li F, Xing X, Lian X. Hyperthyroidism caused by an ectopic thyrotropin-secreting tumor of the nasopharynx: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yroid. 2013 Sep;23(9):1172-7. doi: 10.1089/thy.2012.0574. Epub 2013 Aug 27. PubMed PMID: 23402621.
7: Wang O, Wang C, Nie M, Cui Q, Guan H, Jiang Y, Li M, Xia W, Meng X, Xing X. Novel HRPT2/CDC73 gene mutations and loss of expression of parafibromi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poradic parathyroid carcinomas. PLoS One. 2012;7(9):e4556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5567. Epub 2012 Sep 20. PubMed PMID: 23029104; PubMed Central PMCID: PMC3447805.
8: Li M, Zhang ZL, Liao EY, Chen DC, Liu J, Tao TZ, Wu W, Xia WB, Lu YJ, Sheng ZF, Lu CY, Meng GL, Xu L, Zhang WJ, Hu YY, Xu L. Effect of low-dose alendronate treatment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Menopause. 2013Jan;20(1):72-8. doi: 10.1097/gme.0b013e31825fe2e8. PubMed PMID: 22968256.
9: Wang O, Wang CY, Shi J, Nie M, Xia WB, Li M, Jiang Y, Guan H, Meng XW, Xing XP. Expression of Ki-67, galectin-3,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and parafibromin in malignant and benign parathyroid tumors. Chin Med J (Engl). 2012Aug;125(16):2895-901. PubMed PMID: 22932087.
10: Zhang D, Lu L, Yang HB, Li M, Sun H, Zeng ZP, Li XP, Xia WB, Xing XP.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compound heterozygous PKHD1 mutations as a cause of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Chin Med J (Engl). 2012 Jul;125(14):2482-6. PubMed PMID: 22882926.
[1] 李楠,李春霖,夏維波等.UDP-N-乙醯-α-D-半乳糖氨基轉移酶3:一個新的磷調節蛋白的調磷機制[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2,05(3):219-224.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2.03.011.
[2] WANG Ou,WANG Chun-yan,SHI Jie等.Expression of Ki-67, galectin-3,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and parafibromin in malignant and benign parathyroid tumors[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12,125(16):2895-2901.DOI:10.3760/cma.j.issn.0366-6999.2012.16.018.
[3] 祁燕,盧琳,顧鋒等.第276例 乏力—納差—低鈉血症—頸部腫物[J].中華醫學雜志, 2012,92(34):2441-2443.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2.34.017.
[4] 許建萍,平凡,李梅等.罕見的Proteus綜合征一例報道並文獻復習[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06(13):140-143.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13.051.
[5] 池玥,夏維波.骨質疏鬆治療葯物研究新進展[J].葯品評價,2012,09(19):33-40.DOI:10.3969/j.issn.1672-2809.2012.19.007.
[6] 王鷗,王林傑,胡永賓等.骨痛-Fanconi綜合征-M蛋白[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2012, 5(2):135-139. 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2.02.011.
[7] 孫靜,夏維波,李梅等.遲發性脊柱骨骺發育不良的臨床診斷及SEDL基因突變分析[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2,05(1):7-11.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2.01.002.
[8] 夏維波.磷穩態的調節與骨骼礦化[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04(4):217-223.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1.04.001.
[9] 李梅,夏維波,徐苓等.中華醫學會第6次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04(4):287-288.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1.04.014.
[10] LI Mei,XIA Wei-bo,XING Xiao-ping等.Benefit of infusions with ibandronate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11,125(19):3049-3053.DOI:10.3760/cma.j.issn.0366-6999.2011.19.017.
[11] 李梅,夏維波,邢小平等.進行性腰痛、活動困難——胸腰椎多發壓縮性骨折[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04(3):186-189.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1.03.008.
[12] 孫曉方,張化冰,李新萍等.阿德福韋酯導致低血磷性骨軟化症一例並文獻復習[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9):754-757.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1.09.020.
[13] 韓蘭穩,李梅,夏維波等.克羅恩病合並嚴重骨質疏鬆症病例報道及文獻復習[J].內科急危重症雜志,2011,17(4):202-205.DOI:10.3969/j.issn.1007-1024.2011.04.004.
[14] 陳佳,夏維波,賀良等.北京地區5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臨床危險因素研究[J].北京醫學,2011,33(7):525-528.
[15] 夏維波.骨質疏鬆症的聯合治療與序貫治療[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04(2):73-81.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1.02.001.
[16] 段煉,朱惠娟,韓桂艷等.第244例陣發性皮膚潮紅-心慌-發熱-骨痛-腹膜後佔位[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22):1572-1574.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1.22.018.
[17] 李梅,夏維波,邢小平等.佝樓病——胰、十二指腸、胃部分切除術後[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04(1):60-63.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1.01.010.
[18] 陳適,曾正陪,童安莉等.Bartter綜合征中的高胰島素血症[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2):128-131.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1.02.011.
[19] 姜艷,柴曉峰,孟迅吾等.以成骨性骨轉移致低鈣血症為首發表現的前列腺癌[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0,03(4):298-301.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0.04.012.
[20] 李森,姜亞芳,夏維波等.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對社區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知識、信念及行為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836-839.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0.09.027.
[21] 劉懷成,夏維波,邢小平等.北京地區健康女性跟骨超聲速率的正常參考值及其分析[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0,03(3):168-170.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0.03.004.
[22] 李梅,夏維波.中華醫學會第二次骨質疏鬆及骨礦鹽疾病分會中青年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0,03(3):225-226.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0.03.014.
[23] 朱燕,張化冰,盧琳等.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的腎上腺表現[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38):2689-2692.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0.38.007.
[24] 姜艷,夏維波,邢小平等.腫瘤性骨軟化症的診斷及治療[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4):477-478.DOI:10.3881/j.issn.1000-503X.2010.04.026.
[25] 袁濤,夏維波,陸召麟等.兒童胸腔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致庫欣綜合征[J].癌症進展,2010,08(4):325-327,334.DOI:10.3969/j.issn.1672-1535.2010.04.004.
[26] 付勇,聶敏,夏維波等.DAX1/NROB1基因突變所致X連鎖先天性腎上腺發育不良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30):2119-2122.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0.30.009.
[27] 王林傑,王鷗,姜艷等.低磷血症-骨軟化-右股骨頭佔位[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0,03(2):117-121.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0.02.008.
[28] 杜曉京,杜偉,夏維波等.結節性黃瘤伴瞼黃瘤1例[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0,03(2):118-119.DOI:10.3969/j.issn.1674-1293.2010.02.024.
[29] 王春艷,王鷗,聶敏等.散發性甲狀旁腺癌一例分子遺傳學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24):1694-1697.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0.24.010.
[30] XIA Wei-bo,JIANG Yan,LI Mei等.Level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serum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in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10,123(9):1158-1162.DOI:10.3760/cma.j.issn.0366-6999.2010.09.011.
[31] 李森,姜亞芳,夏維波等.社區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知識、信念和行為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4):249-251.DOI:10.3969/j.issn.1671-315X.2010.04.010.
[32] 王鷗,邢小平,孟迅吾等.無症狀型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0,3(1):18-22.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0.01.004.
[33] 夏維波.骨質疏鬆症的防治[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118-120.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0.02.004.
[34] 何曉東,夏維波,姜艷等.低血磷性佝僂病/骨軟化症患者急性磷負荷對血磷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4):243-248.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4.005.
[35] 徐燕,朱燕,李乃適等.以骨量低下、多發骨破壞為首發臨床表現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4):272-276.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4.010.
[36] 何曉東,夏維波,姜艷等.Gorham病的發病機制[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9,29(z1):69-72.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9.s1.023.
[37] 韓桂艷,王鷗,邢小平等.靜脈用雙膦酸鹽在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並高鈣危象中的作用[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9):729-733.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09.09.005.
[38] 李梅,茅江峰,邢小平等.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合並繼發性低鉀低鎂血症1例機制析評[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3):198-202.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3.010.
[39] 裴育,孟迅吾,周學瀛等.北京地區漢族女性Cbfa1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相關性研究[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3):176-182.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3.006.
[40] 夏維波,蘇華,周學瀛等.維生素D缺乏與骨質疏鬆[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3):145-154.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3.001.
[41] 李梅,邢小平,夏維波等.伊班膦酸鈉間斷靜脈輸注治療北京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女性的療效[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9,29(8):867-871.
[42] 王秋萍,於遠洋,夏維波等.絕經後婦女代謝綜合征對骨密度的影響[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2):88-92.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2.004.
[43] 段煉,袁濤,潘慧等.骨痛、肌無力、PTH水平升高[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2):140-142.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2.014.
[44] 姜艷,夏維波,孟迅吾等.FGF23、MEPE和sFRP4在腫瘤性骨軟化症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9,29(3):190-192,207.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9.03.013.
[45] 姜艷,夏維波,孟迅吾等.FGF23、MEPE和sFRP4在腫瘤性骨軟化症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9,29(5):504-509.
[46] 李梅,夏維波,胡瑩瑩等.第177例枕骨、髂骨骨破壞-X線片見局部骨骼溶解——伊班膦酸鈉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14):1001-1003.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09.14.019.
[47] 何曉東,夏維波,邢小平等.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症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14):983-985.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09.14.014.
[48] 夏維波.內分泌和代謝疾病相關的骨質疏鬆症[J].臨床內科雜志,2009,26(3):149-151.DOI:10.3969/j.issn.1001-9057.2009.03.001.
[49] 李梅,邢小平,夏維波等.合並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兩例McCune-Albright綜合征患者臨床特點及葯物治療析評[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9,2(1):65-69.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9.01.012.
[50] WANG Ou,XING Xiao-ping,MENG Xun-wu等.Treatment of hypocalcemia caused by hypoparathyroidism or pseudohypoparathyroidism with domestic-made calcitriol: a prospective and self-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09,122(3):279-283.DOI:10.3760/cma.j.issn.0366-6999.2009.03.008.
[1] 黃慧,徐作軍,王立等.Gorham-Stout綜合征五例臨床分析並文獻復習[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1):23-27.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09.01.008.
[2] 夏維波.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性骨折中的作用[J].實用老年醫學,2008,22(6):410-413.
[3] 孫悅,夏維波.芳香化酶抑制劑與骨質疏鬆症[J].實用老年醫學,2008,22(6):463-465.
[4] 陽洪波,李乃適,閔寒毅等.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致雙眼致盲性白內障一例[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8,1(2):142-143.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8.02.011.
[5] 蘇華,夏維波,姜艷等.唑來膦酸鹽治療Paget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8,1(2):149-151.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8.02.013.
[6] 王鷗,孟迅吾,邢小平等.北京地區漢族青年女性鈣敏感受體基因多態性分布及其與骨密度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8,1(2):97-102.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8.02.004.
[7] 裴育,夏維波,邢小平等.VEGF通過MAPK途徑上調MC3T3-E1及C2C12細胞中Cbfal基因的表達[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8,1(2):120-126.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8.02.008.
[8] 夏維波.骨質疏鬆症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上海醫學,2008,31(4):229-230.
[9] 龐莉,夏維波,龔鳳英等.北京地區漢族人FGF23基因SNP與青年女性峰值骨量和血磷的關系[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8,1(1):29-33.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8.01.009.
[10] 陽洪波,何曉東,王鷗等.高鈣危象、99Tcm-MIBI甲狀旁腺顯像陰性、甲狀腺區囊腫[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08,1(1):64-66.DOI:10.3969/j.issn.1674-2591.2008.01.015.
[11] 張卓莉,黃慧,侯勇等.結締組織病合並艾迪生病七例[J].中華醫學雜志,2008,88(7):503-504.DOI:10.3321/j.issn:0376-2491.2008.07.020.
[12] 夏維波.骨質疏鬆症的聯合治療與序貫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22):1851-1854.DOI:10.3969/j.issn.1007-9572.2007.22.002.
[13] 周學瀛,夏維波.骨轉換生化標志物[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7,27(10):1093-1100.DOI:10.3969/j.issn.1001-6325.2007.10.003.
[14] 龐莉,夏維波.鈣敏感受體激動劑:治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的新葯物[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7(4):241-243.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7.04.009.
[15] 王鷗,孟迅吾,邢小平等.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患者鈣敏感受體基因多態性的分布及其與血鈣水平的相關性[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3(3):202-205.DOI:10.3760/j.issn:1000-6699.2007.03.004.
[16] 姜艷,孟迅吾,陸召麟等.庫欣綜合征病人與正常婦女骨密度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7,87(24):1695-1697.DOI:10.3760/j:issn:0376-2491.2007.24.011.
[17] 陳志科,李偉,王鷗等.庫欣綜合征、點狀色素沉著[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7,27(5):593-596.DOI:10.3969/j.issn.1001-6325.2007.05.027.
[18] YU Li-yun,PEI Yu,XIA Wei-bo等.Effect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 on Runx2 gene promoter activity in MC3T3-E1 and C2C12 cells[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07,120(6):491-495.
[19] 張卓莉,和芳,夏維波等.誤診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特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一例報告[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07,1(1):105-106.DOI:10.3969/j.issn.1673-8705.2007.01.028.
[20] 王鷗,孟迅吾,邢小平等.北京地區漢族年輕婦女鈣敏感受體基因多態性分布及其與血鈣水平相關性[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1):43-47.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7.01.015.
[21] 邢小平,王鷗,孟迅吾等.北京與紐約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臨床表現的比較[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6,5(6):483-486.DOI:10.3969/j.issn.1671-2870.2006.06.007.
[22] 寧志偉,王鷗,裴育等.RET基因Cys 634 Trp突變致多發性內分泌腺瘤2A型[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6,28(6):799-802.
[23] 王鷗,邢小平,孟迅吾等.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患者骨密度及脛骨超聲速率的改變[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6,5(6):499-502.DOI:10.3969/j.issn.1671-2870.2006.06.011.
[24] 岳欣,顧鋒,夏維波等.胰島素瘤的術前定性及定位診斷99例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22):1795-1797.DOI:10.3969/j.issn.1005-2194.2006.22.012.
[25] 於麗雲,周學瀛,邢小平等.北京地區漢族婦女絕經前後護骨素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8):204-207.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6.48.012.
[26] 王鷗,邢小平,孟迅吾等.不同病理類型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臨床表現的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22):1798-1801.DOI:10.3969/j.issn.1005-2194.2006.22.013.
[27] 寧志偉,王鷗,周潔等.第109例發作性低血糖——垂體瘤——甲狀旁腺激素升高——多發性內分泌腺瘤1型[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38):2730-2732.DOI:10.3760/j:issn:0376-2491.2006.38.017.
[28] 矯傑,孟迅吾,邢小平等.北京地區漢族婦女PPARγ基因C161→T多態性與骨密度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14):1078-1080.DOI:10.3969/j.issn.1005-2194.2006.14.013.
[29] 夏維波.骨質疏鬆防治的基本措施[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7):11-13.DOI:10.3969/j.issn.1008-1089.2006.07.005.
[30] 周亞茹,曾正陪,張晶等.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胰島素抵抗及葡萄糖代謝異常[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3):294-297.DOI:10.3760/j.issn:1000-6699.2006.03.031.
[31] 劉懷成,邢小平,夏維波等.脛骨定量超聲速率在檢測代謝性骨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骨質疏鬆雜志,2006,12(1):22-24.DOI:10.3969/j.issn.1006-7108.2006.01.006.
[32] 李梅,矯傑,孟迅吾等.阿侖膦酸鈉減弱甲狀旁腺素片段對骨質疏鬆大鼠骨生物力學性能的改善[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2):104-107.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6.02.006.
[33] 李偉,向紅丁,戴為信等.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6,14(1):35-36.DOI:10.3321/j.issn:1006-6187.2006.01.015.
[34] 夏維波.骨重建在維持骨強度中的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6):363-365.DOI:10.3760/j:issn:0376-2491.2006.06.002.
[35] 夏維波,顧鋒,吳韜等.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三例並文獻復習[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1):61-62.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6.01.023.
[36] 矯傑,李梅,孟迅吾等.人甲狀旁腺激素片斷1-34對去卵巢大鼠骨量和骨生物力學特性的作用[J].中國葯學雜志,2005,40(23):1794-1797.DOI:10.3321/j.issn:1001-2494.2005.23.009.
[37] 夏維波,李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其他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2005,33(11):6-9.DOI:10.3969/j.issn.1008-1089.2005.11.003.
[38] 夏維波.運動對骨骼健康的八大益處——選擇運動,防止骨松世界骨質疏鬆日主題的解析[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05,20(20):7.
[39] 徐苓,夏維波.26屆全美骨礦鹽研究學會年會會議紀要[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5,25(5):315-318.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5.05.010.
[40] 孟迅吾,夏維波.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預防跌倒和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的作用[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5,25(5):292-295.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5.05.002.
[41] 李乃適,伍學焱,覃舒文等.胰島素制劑過敏的臨床特徵與處理--附7例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5):360-362.DOI:10.3321/j.issn:1006-6187.2005.05.016.
[42] 張化冰,潘慧,李方等.奧曲肽顯像診斷腫瘤性骨軟化一例[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33):2375-2376.DOI:10.3760/j:issn:0376-2491.2005.33.020.
[43] 夏維波,王淑雅,孟迅吾等.以急性胰腺炎為首發表現的原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一例[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6):469.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5.06.034.
[44] 賈寧,黃程錦,李文慧等.下頜骨肌纖維母細胞瘤合並低血磷抗維生素D骨軟化症一例[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23):1655.DOI:10.3760/j:issn:0376-2491.2005.23.021.
[45] 夏維波.骨轉換生化標志物的檢測及臨床評價[J].醫師進修雜志(內科版),2005,28(9):3-6.DOI:10.3760/cma.j.issn.1673-4904.2005.09.002.
[46] 夏維波,李梅,孟迅吾等.中華醫學會第三次全國骨質疏鬆症和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3):227-228.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5.03.027.
[47] 裴育,孟迅吾,周學瀛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9影響成骨細胞核心結合因子α1基因表達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0):32-34.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5.10.025.
[48] 王鷗,孟迅吾,邢小平等.北京地區漢族年輕婦女和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患者鈣敏感受體基因多態性的分布及其與血鈣水平的相關性[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5,27(1):114.
[49] 李梅,矯傑,孟迅吾等.甲狀旁腺素片段與阿侖膦酸鈉對骨質疏鬆大鼠骨轉換和骨密度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5):335-338.DOI:10.3760/j:issn:0376-2491.2005.05.015.
[50] 姜艷,孟迅吾,邢小平等.小兒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61例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12):750-752.DOI:10.3969/j.issn.1005-2224.2004.12.017.
㈥ 低血糖是怎麼回事
(一)發病原因
低血糖病因很多,據統計可多達100種疾病,近年來仍在發現其他病因。本症大致可分為器質性低血糖。(指胰島和胰外原發病變,造成胰島素、C肽或胰島素樣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功能性低血糖(指患者無原發性病變,而是由於營養和葯物因素等所致);反應性低血糖(指患者多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興奮,使得胰島素分泌相應增多,造成臨床有低血糖表現)。
10314例屍檢中證實44例(0.4%)為胰島素瘤。正常人血糖受多因素調控,如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腺、肝臟、胃腸、營養、以及運動等因素等。升糖激素有胰高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及一些胃腸激素等。降糖激素僅有胰島素及C肽。血糖升降還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響,如禁食48~72h,劇烈運動,飲酒,哺乳可致低血糖,新生兒及老年人血糖往往偏低等。低血糖也可由長期糖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肝糖原儲備減少,肝糖原分解酶減少,促進血糖升高的激素不足,胰島素與C肽或其他降糖物質增多,組織消耗血糖過多,以及一些中毒因素如水楊酸和蘑菇中毒等皆可誘發低血糖綜合征。
低血糖症不是疾病診斷的本質,它是糖代謝紊亂的一個標志。凡確系血糖水平低於正常范圍內者,可診斷為低血糖症。但其病因的診斷則比較困難而且較為復雜,常見的低血糖症分為:①空腹(禁食性)低血糖症;②餐後(反應性)低血糖症;③葯物(誘導性)低血糖症。
1.空腹(禁食性)低血糖症
(1)內分泌代謝性低血糖:
①胰島素或胰島素樣因子過剩:器質性胰島素分泌增多:
A.胰島素瘤,腺瘤,微腺瘤、癌,異位胰島素瘤;B.胰島B細胞增生;胰島細胞彌漫性增生症;C.多發性內分泌腺瘤Ⅰ型伴胰島素瘤;D.胰管細胞新生胰島。
相對性胰島素增多:A.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糖素減少;B.糖尿病腎病和(或)非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的晚期;C.糖尿病分娩的新生兒;D.活動過度和(或)食量驟減。
非胰島B細胞腫瘤性低血糖症:A.癌性低血糖症,諸如:肺癌、胃癌、乳癌、胰腺癌、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盲腸癌、結腸癌、腎上腺皮質癌、類癌等;B.瘤性低血糖症,諸如:間質細胞瘤、平滑肌肉瘤、神經纖維瘤、網狀細胞肉瘤、梭形細胞纖維肉瘤、脂肪肉瘤、橫紋肌肉瘤、間質瘤、嗜鉻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高惡神經節旁瘤等。
②抗胰島素激素缺乏:常見腦垂體功能低下,垂體瘤術後、垂體瘤放療後或垂體外傷後;單一ACTH或生長激素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或黏液性水腫;原發性或繼發性、急性或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多腺體功能低下。
(2)糖類攝入不足:
①進食量過低、吸收合成障礙。
②長期飢餓或過度控制飲食。
③小腸吸收不良、長期腹瀉。
④熱量丟失過多。如:妊娠早期、哺乳期;劇烈活動、長期發熱;反復透析。
(3)肝臟疾病性低血糖症:
①肝實質細胞廣泛受損。
②肝酶系糖代謝障礙。
③肝糖原消耗過度。
2.餐後(反應性)低血糖症
(1)1型糖尿病早期。
(2)胃大部切除術後,又稱飽餐後低血糖症。
(3)胃腸功能異常綜合征。
(4)兒童、嬰幼兒特發性低血糖症(含先天性代謝紊亂)。
(5)特發性(即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及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3.葯物(誘導性)低血糖症
(1)降血糖葯誘導性低血糖症:
①胰島素用量過大或相對過大或不穩定性糖尿病;②磺脲類降血糖葯,尤其是格列苯脲(優降糖)較多見;③雙胍類和α-糖苷酶抑制劑降血糖葯較少見。
(2)非降血糖類葯誘導性低血糖症:常見有柳酸鹽類、抗組胺類、保泰松、乙醯氨基酚、四環素類、異煙肼、酚妥拉明、利舍平、甲巰咪唑、甲基多巴、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酒精性低血糖症等,約50種葯可誘發低血糖症。
4.無症狀性低血糖症
(二)發病機制
低血糖以損害神經為主,腦與交感神經最重要。1971年,Briely發現低血糖腦部病變與局部缺血性細胞病變相似,基本病變為神經元變性,壞死及膠質細胞浸潤。腦代謝能源主要靠葡萄糖,神經細胞自身糖原儲備有限,依靠血糖來供應。而神經系統各部分對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以大腦皮層、海馬、小腦、尾狀核及蒼白球最敏感。丘腦、下丘腦、腦干、腦神經核次之。最後為脊髓水平的前角細胞及周圍神經。組織學改變為神經細胞核的染色質凝集與溶解,核膜不清,胞漿腫脹,內含小空泡及顆粒。1973年,Chang給小鼠注射人胰島素2單位後,15~20min小鼠嗜睡,30~75min小鼠肌陣攣,有癲癇發作,40~120min進入昏迷期。嗜睡期小鼠血糖由6.72mmol/L(120mg/dl)減少至1.18mmol/L(21mg/dl),昏迷期小鼠血糖水平僅為1.01mmoL/L(18mg/dl)。
糖、脂肪與氨基酸是神經代謝中能量的來源,這些物質氧化後放出能量儲存於ATP及磷酸肌酸中,待需要時釋放。糖與氧減少時,ATP磷酸肌酸,神經節苷脂中的結合葡萄糖合成減少,由於ATP少,而核苷酸合成也減少,導致神經功能減退。低血糖時高能磷酸鹽復合物的代謝及神經功能不僅與血糖水平有關,而且與氧分壓的關系也很密切,低血糖時由於腦氧攝取降低,葡萄糖的攝取率也受抑制,單純依賴糖不足以維持氧化代謝水平,必然影響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謝,腦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腦組織在低血糖時,大腦皮層先受抑制,繼而皮層下中樞受累,波及中腦,最後延腦受損而發生一系列臨床異常表現。當血糖降低後,機體有自我調節機制,可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回升達正常水平。
建立相關的葡萄糖的對抗調節機制(又稱反調節激素),是為了防止血糖明顯下降威脅大腦功能的保護機制。葡萄糖對抗調節損傷是指不能保持血漿葡萄糖濃度維持在正常水平或不能阻止血糖進一步下降的狀態。
1.低血糖症對抗(反調節)激素的分泌已被廣泛關注。人試驗性誘導減弱胰島素的作用是恢復血糖水平的重要因素。抑制肝糖原釋放,增加周圍胰島素誘導葡萄糖的利用,導致低血糖的激發因子,使部分血漿胰島素的下降逆轉。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人避免引起低血糖症的血糖水平是關鍵。對抗調節激素的分泌能勝過胰島素的作用,甚至在血漿胰島素濃度未下降時也是如此。在對抗調節激素中,如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胰高糖素、生長激素等具有明顯的對抗胰島素的作用。這些激素在血漿葡萄糖下降至閾值時立即分泌,迅速誘導肝葡萄糖的異生。這些激素的各自作用對肝葡萄糖產生是相似的。因此,任何一個激素的反應不足,不能完全損傷葡萄糖對抗調節功能。臨床上1型糖尿病人發生低血糖時,胰高糖素的分泌明顯減少。腎上腺切除後給予適當的糖皮質激素替代同時又接受α、β腎上腺素能阻滯劑的病人的葡萄糖對抗調節是正常的。特殊類型糖尿病人病後數年,由某些原因使胰高糖素和腎上腺素等對抗激素的不足,導致這些病人嚴重的或長時間低血糖的傾向。
2.對抗調節激素不僅對於血糖的恢復有作用,而且對維持後期葡萄糖的穩定也是重要的。但在高血糖時對於維持肝葡萄糖的持續輸出,類固醇激素和生長激素有顯著作用,在低血糖恢復期間這些激素與腎上腺素共同作用可減少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其作用可能是直接的或間接的(如FFA被刺激釋放)。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因肝葡萄糖釋放損傷,周圍葡萄糖攝取減少成為低血糖恢復的關鍵。長期垂體低功、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等多種對抗激素的不足也是造成嚴重的低血糖重要原因。
3.激素對低血糖的對抗調節功能損傷是常見的。一些胰島細胞瘤病人,對抗調節激素分泌減少,但術後可逆轉這種現象,臨床葡萄糖對抗調節的損傷特點是不被察覺的低血糖症,這是該病腎上腺反應損傷的結果,將會導致嚴重延長的低血糖症。
4.在保持禁食狀態中的正常血糖水平,主要依賴以下3個因素:
(1)基礎激素水平環境,如胰高糖素、生長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分泌增加和胰島素分泌減少。
(2)完整的糖原分解和糖異生過程。
(3)肝葡萄糖生成增多及周圍利用葡萄糖減少。但嚴重的防禦損傷將導致嚴重延長低血糖症。
㈦ 苗毅的人物細節
深厚的學術造詣,精湛的醫療技術
1995年,已在普外科臨床和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苗毅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異國他鄉漫長的歲月中,他克服了語言上、生活上的種種困難,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教室-實驗室-宿舍的單調生活,就連保安也知道實驗樓上那盞每夜亮到最後的燈是「中國人苗醫生的」。5年艱苦的努力,讓他學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科研技術,獲得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博士學位(PhD),為國際上第一位獲得射頻腫瘤滅活領域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他發明的射頻新型電極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使用新型電極,腫瘤消融的范圍可從原先的直徑幾公分擴大到十幾公分,許多本已無法手術的腫瘤患者因此得到治療機會。因此而榮獲比利時皇家放射學會頒發的年度「傑出科學研究獎」,並獲得美國專利一項。
苗毅從醫30年,除了射頻消融腫瘤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外,他還是國內知名的胰腺外科專家。苗毅擅長主持各種危重病人、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每年親自為300多名患者施行各類疑難手術,開展各類胰腺手術近千例,其中胰十二指腸切除500餘例,胰體尾切除100餘例。還施行胰島細胞瘤等胰腺內分泌腫瘤切除術近100例,手術成功率高,並發症和手術死亡率低,達到了本專業的先進水平。他還成功地為一位88歲高齡的患者施行高難度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打破了「年齡是該手術禁忌證」的傳統觀點。他主持開展了多項微創新手術,例如腹腔鏡下胰島素瘤摘除、胰體尾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等,其技術水平在國內名列前茅。建立了普通外科的ICU,為搶救危重病人提供了條件。較早在國內應用腹腔鏡進行胰腺外科手術,成為在此方面屈指可數的研究中心之一。
執著忠誠的事業追求,廉潔無私的大醫風范
清晨七點多,帶領各級醫師認真細致地查房;八點多為等候多時前來求醫的外地病人看片子;九點鍾拎著手術眼鏡便上台了;手術台上一站就是連續七八個小時;下午三四點鍾的一包泡麵打發了當天的午飯;吃完飯再趕去為兄弟醫院的病人會診;做完手術回來已是夜幕降臨,匆匆吃完晚飯,還要為了完成雜志社的約稿伏案到凌晨二三點鍾……這就是苗毅忙碌卻又最平常的一天。當別人都驚訝於他「超人」的充沛精力時,他只是爽朗地笑笑「我塊頭兒大,吃的消!」的確,他身高1.84米,身材魁梧的像運動員,卻有一雙修長、靈巧的手,無數台手術的磨練甚至讓光滑輕巧的不銹鋼手術鉗在他手上磨出厚厚的老繭,苗毅坦言,自己太愛外科醫生這個職業了,每當看到奄奄一息的病人因自己的手術而重新站起來,那種喜悅與欣慰是難以言表的。他說,如果不拿手術刀,他會少活10年。
「紅包」、回扣向來是衛生行業的敏感問題,也是病人關心的熱點,然而經過苗毅救治過的病人從不用為「紅包」問題絞盡腦汁,因為病人們私下都悄悄流傳著,凡是給他送紅包的都會吃「閉門羹」!他時常教育科里年輕醫師的一句話就是「無論窮富,病人的錢都是看病用的。患者來醫院診治,是出於對醫院、對專家的一份信任,這份『性命相托』的信任是決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科研實踐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領路人
除在臨床上有深厚造詣外,苗毅在科研上也碩果累累。他主持完成和承擔了10多項國家、省及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先後獲部、省、廳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0餘項。2006年,以苗毅教授為首的課題組開展的「實體腫瘤射頻原位滅活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獲得了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編及參編中文專著5部,英文專著1部,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雜志上作為第一作者和合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論文SCI引證指數累計超過511次。2002年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中空冷卻射頻電極(專利號:ZL 01 2 38343.0);2003年獲得美國專利(United States Patent)Cooled-wet electrode (專利號:US 6,514,251 B1)。
㈧ 胰腺瘤的胰島細胞瘤
胰島細胞瘤多發生在胰腺尾部和體部,大多為單發,僅有少數呈多發。腫瘤大小不一,平均直徑約1-2厘米。質稍硬,圓形,呈紅色或紫紅色。胰島細胞瘤由類似胰島細胞的瘤細胞組成團塊或條索,有結締組織相隔,約4/5病例為良性,瘤體有完整包膜,與周圍界線分明。惡性者僅佔1/5,可在早期出現附近淋巴結及肝臟轉移。大約20%的胰島細胞瘤,因胰島素分泌過多而引起低血糖症。但低血糖與腫瘤不成比例。長期血糖過低,可引起中樞神經血糖供應不足的症狀。故患者在空腹時,尤其早餐前或劇烈勞動後,常出現胰島素休克症狀,諸如疲乏無力,困惑不安,甚至出現譫妄、驚厥、昏迷等現象。在發病時,血糖常在50毫克以下,若當即口服或靜注葡萄糖液後,上述症狀很快消失,而此類病人常因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多次進食,口服糖類而引起肥胖症。
㈨ 胰腺炎能治好嗎
第一,要看是重症還是普通胰腺炎!第二,可以去當地大型正規醫院的消化內科或者普通外科看病。消化內科一般來說可以治普通胰腺炎,普通外科重症和普通胰腺炎都可以治。第三,如果你經濟實力比較好,建議去有專門胰腺中心的醫院,比如武漢協和醫院的胰腺外科中心,這樣比較專業。武漢協和醫院胰腺外科中心:成立於1997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胰腺及其相關疾病的專業治療中心。現有定編床位46張,重症監護病床10張,擁有ERCP內鏡系統、呼吸機、床邊B超、胃粘膜PH值監測儀、監護儀等重要設備。臨床業務重點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與胰腺癌早期診斷與治療。目前年收治胰腺炎病人700餘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200餘例;胰腺癌300餘例;其他胰腺基本如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胰腺內分泌腫瘤近200餘例。本中心依託單位協和醫院普外科是教育部重點學科和國家「211」工程的重點科室。我胰腺中心擁有一支穩定、雄厚而有影響的學術梯隊,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中級職稱5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學科帶頭人王春友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分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醫學會外科分會胰腺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湖北省醫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華外科雜志、中華醫學雜志、中華普通外科雜志及WJG等期刊的編委或副主編。胰腺外科目前承擔十一五攻關子項目、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6項、部省級課題20餘項。在上述課題資助下,我們的團隊致力於特殊類型胰腺炎獨特病理生理機制、胰腺癌幹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機制的深入研究,已發表科研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同時我們也投入力量在胰腺移植、胰島移植等方面作出了大膽嘗試。迄今為止,我中心已培養博士研究生30名,碩士研究生100餘名,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14名,碩士研究生19名。我們還承擔著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方案的細化》,力爭為國家培養更多的胰腺外科人才,為我國的胰腺外科的發展貢獻力量。我中心以努力提高胰腺疾病的診療水平及患者的生存質量,並盡量降低治療費用為己任,在院、科各級領導的指導下,通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10年來在胰腺疾病的診療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中心率先在國內開展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平台建立與細化策略的實施,制定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體復甦臟器功能保護及分階段營養支持細化方案,使救治成功率上已經從國內報道的60%~70%提高到95%以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方案的細化研究》已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隨著收治的病例數和手術例數逐年增加,在腫瘤治療方面,胰腺癌的根治性手術切除成功率得到了穩步提高,並基本穩定在70%左右。隨著技術的日趨熟練,其手術並發症發生率逐年下降,目前已穩定在3%以下,五年累計圍手術期死亡率為1.2%,遠低於文獻報道的3-5%平均水平。業務服務范圍: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常見誘因為膽道結石、酒精、高血脂等,常引起胰腺壞死、出血、胰周膿腫、假性囊腫、腸道穿孔、腸道梗阻以及心、肺、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發病時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嚴重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並危及生命,其死亡率高達30%~40%。本中心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療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早期積極應用體液復甦,維護器官功能和血濾等現代治療方法,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後期,針對患者有無膽道結石、胰腺周圍組織壞死、感染、出血、假性囊腫以及胃腸道並發症,實施個體化手術治療。通過上述現代化綜合治療,本中心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療成功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胰腺炎在以下情況需手術治療:早期:暴發性胰腺炎,腹腔高壓,腹膜炎。後期:膽道疾病,胰腺周圍組織大量壞死,感染,血管腐蝕出血,假性囊腫形成,胃腸道穿孔或梗阻。胰腺及壺腹周圍腫瘤:胰腺腫瘤主要症狀為腹痛、上腹不適、食慾不振、黃疸、消瘦、腰背痛等,易與胃腸道、膽道等疾病混淆。由於症狀不典型、發現晚,國內外報道胰腺癌手術切除率僅為30%左右。本中心通過科學的術前評估和改進的手術切除技術,將胰腺癌的手術切除率提高到近70%。本中心還在國內率先開展胰腺癌的區域灌注化療,提高了葯物對腫瘤的殺傷效應,減少了副作用。通過綜合治療,有效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他胰腺相關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腫、胰腺內分泌腫瘤(最常見的胰腺內分泌腫瘤為胰島素瘤)。